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手工制造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第1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一

    奴隶制工商经济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史学界一般认为金石并用时代的开始,是手工业行业产生的标志。埃及是最早拥有手工业行业的国家。据文献记载,埃及的巴达里文化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巴达里居民能够烧出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顶陶,同时,织布、缝衣、编篮等也都达到相当水平。”[1(p.52)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3100年的埃及格尔塞文化,也表明埃及已逐渐脱离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冶金术的发明。这时已不再利用天然铜,而是用经过冶炼的铜来制造刀、钻、斧、锛及匕首等工具和武器,并初步把握了金银的加工和制作”。[1(p.53)

    在埃及手工业出现的同时,两河流域也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后期,苏美尔出现了铜制工具。公元前3100-2700年,苏美尔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反映出两河流域手工业发展的概况,“手工业以冶金(金银铜)和制陶较为发达。这时期开始使用轮车、木船等运输工具,并且应用了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计算制度。”[1(p.95)

    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要比埃及和两河流域晚些。不少古代传说都提到夏代铸造铜器的事,“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2(p.121)“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3(p.135)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

    古希腊稍晚于中国进入铜器时代。古希腊的青铜文化主要见于盛传着的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等。约在克里特文明时期,古希腊的“青铜器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离。考古发现的青铜双面斧、短剑、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很精美。用陶轮制造的彩绘陶器尤为闻名,所谓卡玛瑞斯式的瓶(以发现地命名)是其代表。瓶薄如蛋壳,瓶面绘有鲜丽的动植物图案,生动逼真。”[1(p.196)

    金石并用是氏族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代。青铜器、陶器和纺织手工业的出现,起到了加速私有制程度和促进奴隶制形成的功能。虽然东西方各国手工业产生的时间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发展趋向是完全相同的。商业的产生比手工业早。商业是随着农牧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原始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的交换关系只限于各部落、部族、村社之间,由首领或头人主持的物物交换。东西方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生产力程度和环境不同而又有所区别。

    埃及的格尔塞文化(约公元前3500-3100年)反映了古埃及的商业和贸易的一般情况。据文献记载了当时“商业贸易不但在国内进行,而且同国外,非凡是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也有了交往。”[1(p.53)两河流域的商业不够发达,但“商业交换已经发生,商人已经出现。”[1(p.95)

    中国早在传说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关系。“北用禺民之玉,南贵江海之珠。”“散其邑粟和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4(p.215)舜在充当部落首领之前,也曾亲自“贩于顿丘”。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交换关系。

    古希腊商业贸易产生于克里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1200年)。据文献记载,“克里特在这时也有繁盛的商业。贸易往返使它接触到埃及和西亚的古老文化。从王宫的高处,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诺萨斯城北的港口,那里舟蚁如织,和爱琴海诸岛、希腊大陆、埃及、西亚、塞浦路斯岛以及西地中海进行繁忙的交易”。[5(p.5)

    原始交换关系的出现和手工业产品的日益增加、贸易范围的扩大,使氏族社会经济走向瓦解。恩格斯指出,由于商品生产和普通化,“于是商品形式和货币就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内部经济生活中,它们逐一破坏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纽带,而把它分解为一群群私有制生产者。”[6(p.661)这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

    奴隶制确立后,手工业、商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形成一支产业行业,出现了许多官营、私营的手工作坊和工场,也出现了家庭手工业。商业活动已不限于职业商人,手工业生产者和农牧业生产者也直接经营和出卖自己的剩余产品。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是奴隶制工商经济和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奴隶制国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经历了奴隶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但各自有不同的发展经历和特征。公元前2686年,埃及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专制王朝。上下埃及的统一和中心集权的建立,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埃及工商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约当公元前2686年,在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手工业主要有石材、木材、金属(主要是铜器)纸草等材料加工业,纺织业也发展到相当水平。当时,造船业开始兴起,法老多从黎巴嫩运来上等松木,建造许多船只。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除上下埃及建立了商业贸易关系外,法老属下的官商还直接经营对外贸易,并时常派出武装的商业远征队去掠夺努比斯的黄金、塞浦路斯的铜、黎巴嫩的木材等等。这时用作交换物的等价物还未统一,有时是某种实物,有时是铜块。手工业、商业被严格地控制在法老和权贵之下。法老和权贵的农庄,“设有制陶、锻冶、木作、织布、珠宝等作坊,亦各有不同工匠。”[1(p.60)

    当古埃及进入中王国时期,手工业有较明显的发展。其特征是铜器制造业和纺织业发达。这时的冶金、锻造已把握了铜的熔点和质地技术,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制造工具。同时,还出现了纺织用的平式亚麻织布机和烧制玻璃行业。在商业方面,城乡交换日益频繁。造船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水上运输条件,贸易的最远点已达巴比伦。

    当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又有了相当的发展。冶金工艺采用了改革后的皮革制脚踏风箱,提高了工效。金属制器除青铜器外,已从赫梯输入了铁。铸造作坊也有明确分工,“某一铸造作坊有十二名工匠,制出斧、锯、锄、小刀、锤、剑、短刀、战斧、矛、箭以及其他祭神用的器皿,并发现了‘六合金’的字样”。[1(p.72)并且有些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也得到了明显地扩大。此外,埃及的纺织业出现了立式织布机,比此前的平式织布机又有改进。烧制玻璃的作坊能造出彩色玻璃器皿,造船业出现了帆船。装饰品工艺也相当精致。从法老吐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那些精美的装饰品,如金线编成的项链,镶有各种宝石的金耳环等,都说明这一时期的工艺技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的商业在新王国时期也出现了高涨。尼罗河上下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商业贸易活动远达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从克里特的诺萨斯和南希腊的迈锡尼,都发现新王国的手工业品。包括黄金、象牙制品和陶器等。同时,在埃及也出土了当时爱琴海诸岛的产品”。[1(P73)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交换种类的增加,是这一时期商业的主要特征。“努比亚和彭特(红海西岸沿岸一带)的金银、象牙、香料,叙利亚的木材,两河流域的织物、油类、马匹以及奴隶,都是埃及人从事交换的对象。”“埃及输出的物品还包括粮食、布匹和衣服。”[1(p.73)不过,商业的发达,并没有使埃及的货币发展起来,交换常以金属块充作等价物。新王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把握在国家手里,对外贸易常伴之军事掠夺。

    公元前1085年,古埃及进入后期埃及时期,手工业、商业仍然十分兴旺。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铁器在埃及普遍使用,青铜锻造工艺和技巧也有明显提高。商业活动又有扩大,“埃及的纺织品、陶瓷以及金银装饰品等,大宗输往西亚各地和爱琴海一带。希腊和腓尼基商人争着到埃及做生意。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公元前600年左右,法老尼科曾下令在尼罗河和红海之间开凿一条运河(未竣工)。据说还建造大船,环绕非洲航行。由于商品交换需要,从第二十二王朝开始用银条充作等价物,并带有‘铸造’‘精炼’之类的印记,这是铸币的萌芽。国内外商业的兴盛,促进了高利贷的发展。农民失去土地,穷人沦为债务奴隶的,大有增加”。[1(p.82)

    埃及是东方奴隶制专制的国家。专制特征在工商经济中也有所体现,即它的工商经济不是由平民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职业商人组成,而是法老属下的官营工商业和阿蒙神庙控制下的僧侣工商业占优势。这是古埃及工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

    两河流域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发展比埃及较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于两河流域国家的发展历史纵横交错,便造成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复杂性。只是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才有所发展,白银已成为商品价值公认的尺度。工商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国王所有,国家对粮油、羊毛等重要商品规定价格。这种情况在早期奴隶制时期是比较少见的。这表明当时的中心集权达到了强化的程度。

第2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一、中世纪西欧与两宋手工业的产生以及渊源

 

(一)西欧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西欧手工业的形成与罗马帝国影响以及各日耳曼民族自己的习惯延续分不开。

 

在罗马帝国时代,古罗马手工业随着军队进侵来到各个殖民地区,工匠和商人在这些地方大量涌现,罗马式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迅速传播开来。

 

公元四世纪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最终罗马帝国灭亡,一度造成罗马物质文明传承中断。日耳曼人处于较为野蛮的部落模式,以家庭、部落为单位,以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为主,对男子和女子进行工作分类,这些分工是手工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虽然各日耳曼民族手工业发展比较薄弱,但是不可否认中世纪的西欧手工业也受到其影响。

 

(二)中国两宋时期。中国宋代手工业可按照组织方式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两种,和中世纪西欧手工业相比,宋代不论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更为成熟。尤其是宋代的官营手工业,不仅规模庞大,也已经出现成型的管理机构和监管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管仲就提出了国家垄断盐铁资源的想法,并对手工业采取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政策,将手工业集中起来,从而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中的绝大部分,民间手工业由于要用于缴纳赋税,多用于满足自需,只有极少部分用来交易。

 

二者相比而论,西欧各国由于日耳曼人入侵,造成了一定文化断代,导致中世纪初期西欧各国手工业相对中国同一时期起步晚、发展慢。中国随着封建的王朝的更替,手工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被完好继承并不断发展进步,直到两宋时期,手工制造业逐步进入繁盛期,处于当时世界巅峰水平。

 

二、中世纪西欧与两宋手工业的分工

 

(一)西欧中世纪时期。从10世纪到14世纪初,欧洲人口进入缓慢增长期,同时城市也迅速发展兴盛,这些因素带动了欧洲的手工业发展。根据欧洲区域市场逐渐增长的消费需求,出现了大量的木匠、染工、制皂者、硝皮匠、黄铜匠以及许多其他工人。战争与国内殖民等因素又带动了一批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如冶铁、采矿等。公元15世纪,西欧手工业进入繁荣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农村纺织业兴起,另外也有了成型的采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制盐业、制皂业、玻璃制造业等。

 

(二)中国两宋时期。中国两宋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手工业有纺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印刷业、茶叶加工业、制糖业、制瓷业等。由于封建传统的“盐铁官营”制度,宋代在制盐生产与矿冶方面拥有集中的、生产规模较大的作坊。

 

在官营手工业中,又有文思院打作、棱作、玉作、扇子作、等因不同材质、物品、制作方式分类三十二作;纺织分织锦、染制、裁造、绣锦四院;将作监诸司有泥作、铁作等合计一百余作;军器监锁子作、马甲造熟作等五十一作。

 

相比中世纪的欧洲,两宋的手工业尤其是官营手工业分类更细致,更多表现在生活需要和享受上面。因为宋代官营手工业产品,仍然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日用和奢侈之需,而不是用来交换。

 

三、中世纪西欧与两宋手工业者的构成

 

(一)西欧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手工业在生产关系上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手工业严重依附于庄园经济。手工业者与世俗领主及教会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到了中世纪中期,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直至中世纪晚期,手工业者已经可以接收包买商的工作,逐渐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二)中国两宋时期。宋代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家通过和雇的方式,招徕许多能工巧匠,这种和雇工匠具有一定自由和专门技艺,成为当时手工业者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了严格的管理,由于统治者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使他们在非常严苛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

 

对比来看早期两宋的手工业者待遇要优于西欧,到了后期随着庄园经济受到冲击,欧洲手工业者获得了更加自由的身份,以及一定的经济独立。

 

四、中世纪西欧与两宋的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是一种由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为封建国家和统治阶级服务的特殊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主导地位。

 

(一)宋的官营手工业。宋代官营手工业延续了唐代制式,中央设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三监下又分设有各种作坊,规模庞大,分工细密,专业性突出。

 

为了防止工人在生产中偷工减料,官府制订、颁布的法式中对各项产品的质量、尺寸、重量、成色、用料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每匹绢长要达到四十尺,布要满五十尺,军器用物不得用柔铁等。

 

(二)西欧的官营手工业。中世纪的西欧在初期手工业发展主要依附于庄园经济,没有建立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的需要和条件。与中国不同的是,到了繁荣时期其手工业者已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与宋时的和雇工相比更加自由。

 

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国会的制约以及庄园封建领主的独立性,使西欧各国封建政府难以完全掌控,不得不用颁发专利权的办法来控制手工业,最终走上了和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政策下,政府对专利者的手工业生产没有强制干预权,与同时期中国两宋时期的官营手工业不可同日而语。

 

专利政策或许对于封建王室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但从长远上看在西欧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五、结语

 

相比西欧,两宋时期手工业不论历史沿革、分工、制度还是管理都更显成熟,这种成熟恰恰阻碍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脚步。反观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松懈的西欧手工业,其逐渐脱离封建统治者的掌控则为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由此,二者最终走向了两种不同结局。

第3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今天,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作用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市场环境,研究了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的建议。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第4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今天,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作用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市场,研究了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的建议。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 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团队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5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手工业技术 封闭性 工匠 行会

技术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缓慢的自我积累过程,它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环境中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并达到相当发达的地步,很多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历来比较多,但对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特点的研究却一直比较少。在2010年的选修课上受董老师的指导,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几大显著特点,其中主要包括其大一统性、工艺化、封闭性与劳动密集性,现在我就在课上所学的一些知识,以及所查阅到的有限资料简单地谈一下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这一特点的认识。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工匠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首先表现在其创新主体的有限性上。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主要是由一批富有经验的、心灵手巧的人掌握的,而这一批人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充当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这一批人指的就是工匠。工匠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而产生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古代技术发明的主体――工匠。

在古代社会,工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承担着技术发明、创新和推广的重要职责,成为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古代重要的技术创新,如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制陶、制酒、榨油、造纸、印刷等工艺的完善,建筑的进步及其材料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制作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等等,都是工匠们经验的结晶。印刷术的创新――活字印刷术,就是由工匠毕N发明的。工匠们不仅参与新产品、新工艺的构思、制作、商品化的全过程,而且不少工匠有了品牌意识,很注重广告效应,这一些都处处体现着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主体作用。

古人认为,技术即工匠的技艺、技能和方法,它们的产生是靠人类自己。能工巧匠在这一时期是受劳动人民尊重的,所谓“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反映了工匠的地位。然而由于剥削阶级鄙视体力劳动,在对待工匠的态度上便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工匠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者,因而受到他们的歧视,“他们的社会地位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百工并非‘良民’”[1]。尤其是在中唐以前,“工匠的地位较一般个体小生产者要低”[2],在大多数时期,统治者只有出于军事征战、阶级私欲的需要时,才招募天下“百工”为自己服务。

从数量上看,古代工匠们的技术创新也许比工业革命时还要多,但个体工匠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工匠们“基本上处在先制作、实践,然后再去理解的阶段,他们用‘试试看’的办法”[3]。工匠们一般没有文化,更是缺少现在的科学理论,他们的技术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古代浇铸青铜器的火候(温度)至为关键,决定着铸造的成功与否。我们现在可知,青铜(如铜、锡、锌各占88%、10%、2%)的浇注需要在1200摄氏度左右,可用光学高温计来测量。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的仪器,只能靠有经验凭肉眼观察融化合金的颜色来判断,这一合适温度就是“炉火纯青”。这种技术知识无法准确表达,属于难言知识,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上所讲的工匠的几个特点,包括其灵活性、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其知识的不可传递性都多多少少了造成了,也体现了其所创造的手工业技术并非是大众的、普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的。

二、工匠技术的传承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这一特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在技术传承方面。不论是在任何时代或是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在信息相对闭塞的传统社会,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往往需要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的摸索和积累才能获得,因此其成本是非常高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1],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

个体工匠,尤其是身怀绝技的工匠,为了世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往往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本家庭成员内部传授,尽量不公开工艺秘方。“中国古时有许多家庭手工业,往往保守秘密,不使外人知道制造方法;有时世代相传,延长到几百年,例如:‘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事其业。……政和后,诸葛氏之名于是顿息焉。……流传将七百年’。(《铁围山丛谈》卷六)”[4]另唐代还有书中讲到:“《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太平广记》卷36《李清》),这是世袭染家。”[1]“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5]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所引的几则史料显示出,个体工匠为了使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积累起来的一技之长,成为自己在社会中竞争立足的本钱,是不会轻易地对外泄漏家技的。技艺不仅不传外,而且不传女,以防女儿出嫁后带至夫家,如果女儿掌握了技术诀窍,那就不准其出嫁。唐代元稹《织妇词》中有“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6],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这样的传承制度就往往使个体工匠尤其身怀精湛技艺的工匠家庭的婚姻,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余地比较小,严重影响了这类工匠家庭人口的再生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这样的手工业家庭出现萎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技术的传播,造成了手工业技术传播的封闭性。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的失传,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失传一般由两种情况所致,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于未成年的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有的工匠家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除家庭式的“父兄之教”和“子弟之学”外,古代宫廷、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学徒制也是重要的技术传授和训练方式。古代统治者为满足军事征战或享乐私欲,常常要征召天下百工,由官府直接差遣,使唤。这些工匠在宫廷、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制作各种用品,在建筑工地上修筑各种工程。新招来的工匠和学徒都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技术训练方式趋于完善,出现了“技工学校”。唐朝的官府手工业场集中学徒工,让知名匠师传授技术。视工种不同,培训时间不等,每季由官府考试一次,年终大考一次。学徒制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工匠,但是师傅传授给徒弟的多是一般技术,而技术诀窍即技术的关键部分、核心内容则轻易不外传。因此也造成了技术传播的封闭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家庭手工业还是官府手工业,手工业技术的传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主要方面上构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三、手工业行会对技术传播的影响

“行会”的起源也许很早,不过我们还不能寻得足够的资料,来说明最早的行会制度。但是至少在隋唐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行会已经存在,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行”的名称见于隋代,“唐韦述《两京新记》云:‘东都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开三门,邸凡三百一十二区,资货一百行。’”“唐代的工商业越发复杂化,同时在分工上亦更为精密化,所以由隋代洛阳各市的‘六十六行’、‘一百行’、‘一百二十行’、一跃而变为‘二百二十行’。”[7]“‘行’在宋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几乎在各个地方都有设置,种类也日趋复杂化。”[7]到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的手工业行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据调查,明清时期的苏州手工商业行会大约在一百六十个左右,见于碑刻资料的有九十多个”[8]。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自隋唐以来,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之中。那么行会是怎样进行组织和运作的呢?行会设有行头行首,有记载说:“诸行设行头、行首,至迟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业已存在。”[1]“行会内部保持着尊卑长幼的师徒关系,存在行东、行会师傅、帮工以至学徒一类的阶梯。”[1]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要求。一般合同规定,师傅应训练学徒掌握某种职业技术要求,徒弟应遵从师傅的指教,保守本行业的机密,恪守行会的道德规范,等等。学徒期满,由师傅发给证书,可以自由寻找工作。优异者也可成为师傅,有权开设作坊,经营某些手工业和培养学徒。

行会是为了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保护本行业的发展,以及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建立的。行会对于技术严格控制,为了保持自身的垄断地位和竞争力,行会往往强制本行业的匠师入会,把行业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行会内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是禁止外传的,为了防止技术外传,“各行有各行的隐语,非外间人所能知晓”[7]。这无疑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手工业技术成为行会所独有的垄断品。另外,“行会为免除自由竞争,对于本行的工商业有一致的限定,凡物品的质料、格式都有公共的规定。违背这种规定的同业者是受不到行会保护的”[7]。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创新。行会制度的建立,在初期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进步作用,保护了城市手工业的存在与发展。但行会手工业是小生产,在严格的章程限制下只能墨守成规,生产的技术分工难以发展,逐渐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和生产发展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手工业技术创造主题自身的封闭性;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以及行会这一手工业组织对技术传播的限制。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作为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所表现出的特征之一,其表现远不止此,在此我仅就所了解的有限史料作了初步的分析,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王秦俊.技术主体的历史变迁.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

[4]童书页.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局出版,2005.

[5]老学庵笔记,VOL6.

[6]元稹集,VOL23.

第6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摘要: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都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与市场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出发,系统阐述了其基本框架和意义,接着分析了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成为一个制造工业大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模式方面创新不够,会计核算手段也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成本管理能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员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研究战略成本管理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在日本和欧美企业中形成了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到90 年代我国掀起的邯钢经验浪潮,使战略成本管理在民航企业等类似机械制造业走向成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延伸,是以企业的战略为目的,运用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战略成本分析工具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全面分析,从生产到经营每个步骤都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和战略优势。其核心是结合每个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控制和探究,以成本优势保持企业的竞争地位。

2.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1 )长期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战略有着长期而持久的影响力;(2)全局性是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全面分析,考虑企业全局的战略,根据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本身的环境、特点、内部的价值链分析来制定企业未来要怎样制定战略,确保企业更好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3)外延性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将成本管理延伸到外部环境,考察外部环境走向,做好采购环节和研究设计环节,提高售后服务,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纳入到整个产业价值链中进行全面分析与对标管理;(4)竞争性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对手,取得竞争优势,保持了市场地位。

三、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的分析

一般来说,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分析等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战略管理层通过战略成本管理能有效地实现对企业成本信息的全面了解,从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在基本框架范围内,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在不同战略选择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1 )战略定位分析,按战略层级来分,企业战略有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三种;按战略发展的思路可分为内部发展战略、并购战略、联合发展战略等。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更能发挥企业价值的战略,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且能可持续发展;(2)价值链分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构成整体,不可分割。价值链分析就是从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本身的特点对企业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3)成本动因分析。科技发展的今天,以前的人力资本在成本的比重中下降,现在内部责任中心和制造成本要素成为制定战略的焦点。因此,成本动因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最优的抉择;(4)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机制,在对本企业的自身作业成本的考察后向市场研发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

四、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各自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有一套属于本企业的成本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是为适应战略管理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的所有成本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从战略的观点看待内部信息并旨在提供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有用信息。企业能否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来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生存法则。

1.实现企业成本效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众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其关键是成本优势。与传统成本管理不同,战略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减低成本,节约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是站在公司层面,面对未来全面考虑企业价值创造。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结合行业特点与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为企业的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2.实现战略重心转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改进与提升,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传统成本管理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成本计算与分析,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把成本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科学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准确地选择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战略,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3.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石。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企业的战略管理者不仅能充分了解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且能充分掌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与竞争对手的信息并据此制定一套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战略与发展规划,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增长和长远发展战略提供保证;也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向外扩张、提高国际竞争力、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观念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人员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有些企业虽然实施了所谓的战略成本管理,但具体执行过程中仍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做法,只是美其名曰“战略成本管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制造和信息技术进步、顾客导向、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变革、社会及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着现代商业环境。现代商业环境快速变化导致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协作、先进制造技术的投入与应用、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等连锁反应,进而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都催生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使得战略成本管理观念成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灵魂。

2.缺乏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专业人员

战略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现实中大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参与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人员都是原先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并没有接受战略成本管理的专业培训,他们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这些财务人员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只是临时应付相关的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并不能为高层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成本信息,这样往往导致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不能全方位、全面考虑。

3.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中没有做好相应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且流程长,工序繁多。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没有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要求,无法得到清晰肯定的实际成本数据。只有掌握正确而全面的基础成本数据才能将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推行下去,才能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正确地传达给各个员工。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手段,管理十分落后,甚至还有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使用的是手工进行产品设计和制图,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大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时没有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及生产工序进行准确记录,导致对当时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无法进行合理分析,也找不出原因,使成本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些都导致了许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没办法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等更先进的现代化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4.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个企业都很重要。而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对现有成本因素缺乏有效的整合分析,导致成本因素在每个价值链上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作用,且不能够精确地提供各种产品的耗用成本,反映不出企业真实的收入、成本、费用与利润。此外,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都没有从销售链、间接客户、直接客户、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出发分析本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成本材料整理不完整,影响了高管理层的决策。

六、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出的建议

1.强化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意识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战略制定者应深刻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和传统成本管理是理念不同、核算方法不同。现代战略成本管理是当今社会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是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总体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战略成本管理技术。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做出最佳的战略选择,确保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其一定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们应该积极地改变原有的观念,遵循现代商业环境的基本规则,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并不断强化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在考虑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将来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的现状在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健全战略成本管理制度,使企业能有效地实现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建立一个从产前到产后的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2.提升战略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工程制造企业要想推动战略成本管理就得配备专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人员。这些专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人员可以外部聘请也可以内部培养。如果从内部财务人员中培养战略成本管理人员,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让参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并尽其责任为战略管理人员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成本资料,帮助其结合战略成本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除此之外,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责任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作出相应的义务,各个职能部门都应该积极地配合和参与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确保战略成本管理有效的实施。

3.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为了规范好基础管理工作,使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能有效地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须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战略成本管理人员要注重收集与整理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个工序的基础数据,关键是做好成本数据;其次,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的生产管理手段与高科技手段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与成本数据收集效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及生产工序的准确记录,使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可以进行合理分析并能及时找出原因,使成本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最后,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确保战略成本管理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实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采用先进的erp 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摆脱传统的手工核算。有些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由系统BOM表根据生产订单投料到成本结转由业务端直接生成,成本会计日常侧重的是成本的稽核和订单的检查。

4.健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认真对现有成本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分析,使其在每个价值链上都能充分得到控制,且企业能够精确地提供各种产品的耗用成本,进而实现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的目标。此外,企业还应该从销售链、间接客户、直接客户、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出发分析本企业的成本,从事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尽其责,整理相关的成本材料,为成本的控制提供相应的材料,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七、结论

战略成本管理能结合企业的内外部优势与劣势追求成本最低。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理念不同,战略成本管理核心理念是“成本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模式。总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贯彻落实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最优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库伯,王立彦.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教程与案例[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3:98-119.

[2]陈轲.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2001,(2):104-105.

[3]曹德芳,周黎明.成本管理学[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67-76.

[4]刘运国.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2003:7-16.

[5]冯巧根.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7-44.

[6]蒋占华,宋家兴,吕良玉.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透视与展望[J].财务与会计,2014,(1):68-39.

[7]刘星辛.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2014,(2):116-118.

[8]苏文兵.管理会计实践发展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J].会计研究,2008,(11):84-90.

[9]张红梅,谢南强.我国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原因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1):88-90.

[10]潘飞,王悦.中国管理会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10,(10):27-31.

[11]齐凤.管理会计方法在国有企业的应用探析[J].财经界,2012,(22):148-149.

第7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字】项目施工;成本控制;项目管理;预防措施

1.成本控制中常见问题

1.1 成本控制意识差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起步晚,各种制度的不够完善和对施工中各项技术理论和设备的认识不够完善,在当前施工的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够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各种成本的控制手段和管理观念就渗透在当前各种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中,提高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当前社会发展中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分析手段进行综合整体的管理控制,提高施工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工程中各种消耗进行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把施工中各项费用都能够控制在施工计划的范围之内,避免由于各种施工手段的不足和管理方面的不够完善引起的相关的不足。长期以来,有些项目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使得当前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成本控制理念不够,造成施工中各种材料的浪费和各种材料应用的不足。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这样就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逃避责任的不良现象,影响施工的控制和施工管理的措施。

1.2 成本全过程控制不力

项目部各业务部门在成本控制系统中运作不力。很多施工企业的业务部门对于成本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普遍存在着简单地按照以往的工程经验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沿用经验工程的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和工期的要求,结果对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事后控制造成极大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施工阶段技术和措施制定得再完美,也起不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1.3 没有正确处理好工期、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前些年成本失控、亏损严重的大形势下,以成本控制为重,是形势所逼;而近两年质量管理成为新的重点,国家在纠偏,企业也要纠偏,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于工期要求紧的工程,进度控制当然又要摆在第一位。但为了保证工程的按期交付,盲目赶工期要进度,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采用不合理的施工材料和方法,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返工和停工又会造成经济的损失。这样顾及不全面,发展失衡,都会造成成本流失。

1.4 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

近年来,企业普遍存在着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增长过快,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上: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区域不断扩大,自然费用开支也就随之增加。二是施工规模扩大,项目部机构设置增加,管理人员增多,各种费用膨胀。三是近几年职工工资的较快增长,计提养老、住房等其它附加费的比例逐年增加。主观上:一是没有严格施行财务预算管理。二是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没有很好地施行责任成本管理,费用开支控制不严。三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大,使折旧费、材料消耗、修理费增加。四是费用开支随意性大,有的超计划标准,花钱大手大脚,存在攀比,讲排场和浪费的现象等等。

2.相关的控制措施和加强手段

2.1 加大成本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不只是管理的问题,而是管理、经济、技术与法律等的综合反映。加大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就要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优越性方面来引导和深入,将一切影响成本的因素纳入强化管理范畴,这样人人关心,处处把关,层层控制,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工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群体的敬业精神,克服只管干活拿钱,不管投入产出的传统观念,树立企业是我家,人人都有责的大局观念。切实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才能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的根本转变。

2.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强化全过程控制

成本管理,要经过开工前成本核算、施工中成本控制、完工持成本考评三个主要阶段,只有把握好各个阶段,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各业务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横向业务联系,充分发挥成本管理部门的核算职能作用,技术部门的龙头作用。

2.3 工程直接费用的有效控制

工程直接费用主要是指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现三大费用(人、材、机)的有效控制。

2.3.1 材料费控制

施工材料消耗约占工程总成本的60%~70%,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的成本控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用量控制:①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②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部署;③严格控制进料,购料一定要严格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对经检验不合格或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材料,应立即与供货方办理更换或退货手续,以免埋下质量隐患。

2.3.2 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是工程项目制造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应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标准,以控制和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具体措施如下:

①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进行包干控制,防止人工费超出指标,做到节奖超罚。②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

2.3.3 机械费的控制

随着工程建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施工机械成为加快施工进度,促进工程项目按期完成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对机械进行合理的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成为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是重中之重。

第8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2年八月,我市争取列入了全国47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行列,当年选择了九家企业试点示范;去年示范企业扩大到21家,并开展了十余项应用技术攻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并迎来了全省制造业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隆重举行。今年是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的一年。等下,巧艺同志将就去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安排布置今年的工作。我先强调几点意见。

一、再宣传、再发动,进一步认识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迫切需要。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大,传统国界的作用日益弱化。制造业也不例外,全球化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造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同时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制造业信息化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务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去年底我到德国进行访问考察时,非常强烈地体会到了这一趋势,我市德国工业园的建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的机遇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其过程是不可逾越的。但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跨越发展是可能实现的。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年的时间,日本用了100年的时间,而韩国只用了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就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目前我市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为了尽快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年,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发展的大讨论,全市上下都形成了必须加快湘潭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湘潭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的战略思路,即从今年起,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湘潭建设成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其中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又是建设三个中心中的重中之重。湘潭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我市重要的财源,而制造业又占了工业的90%以上,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我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单元,企业是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必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今年市里重点抓好家示范企业,创造条件,全面铺开。示范企业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很好把握。

一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管理改革和流程再造有机结合。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代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国外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管理经验的结晶。如果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不改变,不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实践证明,再好的管理软件也难以奏效。湘钢的企业信息化工程,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他们非常强调管理和流程必须服从系统。

二是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一把手亲自抓,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是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企业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坚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极有可能半途而废。只有企业的一把手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背水一战,坚决推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是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仅仅是手段,是工具,企业信息化工程不等于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必须讲求务实,不能搞花架子。软硬件的购置都应当既要兼顾长远又要立足现实,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没有必要盲目攀比,切记只有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

第9篇: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1-01

一、保护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态系统

传统手工与周围的文化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文化生态学是对社会文化的综合、整体、全面的研究。司马云杰指出:“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传统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其处于特有的文化分层、生活形态、居住形式、生存环境中。所有的这一切如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形成一种文化生态系统。某一方面变化之后,整个的文化系统也会随之改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和改善当地的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认识到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犹如土壤,滋养着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

2.其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慎重对待原有的手工文化。

3.应注重文化圈的保护与开发。政府应该鼓励举办与传统手工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与手工文化产业相关的传统节日。

二、注重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合

传统的手工艺术蕴含了制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具有生命的流动性。传统的手工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犹如现代社会中的一缕清泉,沁人心脾。

那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传承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搜集、整理并做成档案保存。口头以及文字资料是传承手工技艺的主要形式,可做成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保存。

2.收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定期举相关的比赛项目,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也可开展宣传活动或出版书籍、报刊等。

3.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保护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者认为应该一成不变的保护传统手工艺术,却忽视了对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会发扬传统手工文化。因此必须注重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推进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手工艺人。国家教育机构可以设定科目,培养高素质的手工艺人。在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的各科的知识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2.注重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在传统手工文化产业密集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3.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新时代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都在发生变化。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中。

三、改进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改革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传统手工文化产业虽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必须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

2.首先制定有利的税收政策,保障手工艺人的收入。同时重视公益性文化发展要,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

3.大力推进传统手工技术的进步,提高传统手工文化的质量,造就高素质的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人才。

4.规整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市场。

5.重视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是把传统的手工文化产业作为商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制作以便销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传统手工文化产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价值的造物艺术,是民众情感、思想、观念的集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完善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柳宗悦.民艺论[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3.

[2]唐家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施惟达.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