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交往礼仪的核心精选(九篇)

交往礼仪的核心

第1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一、总体思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我局工作人员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程度为目标,以道德讲堂、文明居民学校为平台,坚持学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和发掘机关工作人员中的好人,使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在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增长文明礼仪知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展示我局工作人员弘扬传统美德、争做谦谦君子的良好形象。

二、活动内容

在全局工作人员中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提升工程,重点在个人礼仪、公务礼仪、交往礼仪、习俗礼仪、会议礼仪、文书礼仪、电话礼仪等方面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一)个人礼仪基本内容

1、我局工作人员着装要符合身份,提倡朴素大方,服装颜色、款式应与工作环境相协调。工作时间内要求整洁、美观、得体,表现出稳重、大方、干练、富有涵养的交通工作人员形象。男士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不得敞胸露怀。女士不得穿低胸、露背、露脐,超短裙、吊带衫、透明装及拖鞋。

2、我局工作人员应保持仪表端庄大方,卫生整洁,讲究个人卫生,头发要梳理整齐。男士不染彩发、不留胡须、不留怪异发型;女士不留长指甲、不涂鲜艳指甲油,不梳艳丽怪异发式,不浓装艳抹,佩戴夸张饰物。

(二)公务礼仪基本内容

1、我局工作人员上班时应佩带或摆放岗位卡,表明身份职责,方便群众办事;工作态度和蔼,不得粗暴、蛮横。特别是交通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要严格按照本行业的规定,做到文明执法。

2、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增强透明度,办公指南公示清晰,工作流程指示醒目。

3、办公环境整洁、卫生、俭朴、庄重,物品摆放有序。

4、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人员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态度诚恳、文明用语。

5、落实首问责任制,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积极主动,认真高效办理;对自己职责范围外的事情,要积极引导,协调办理。

(三)交往礼仪基本内容

1、我局工作人员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2、内部交往:同事、上下级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不搞分裂,不搬弄是非,不乱起称呼,不对同事进行有损形象的评头论足。下级要维护上级的威信和形象,上级要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

3、外部交往:在执行公务及日常对外交往中,要时刻牢记身份,检点言行,公私有别,文明规范;在接待来宾及外面工作交往中,体现相互尊重,开放兼容,谦逊得体,有礼有节,自觉维护本单位本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会议礼仪基本内容

1、大型会议应按规定提前入场,按位置入座,坐姿端正,聚精会神参加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会的,应事先请假,不应迟到或早退。

2、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讲话、议论,不打瞌睡,不离席随意走动,不看与会议无关的材料;入场前将手机关机或调到静音、振动状态,保持会场安静。

3、尊重会议发言者的劳动,鼓掌要主动、热烈,会议结束后也应以掌声表示敬意和祝贺。不得鼓倒掌或喧哗起哄。退场时不乱拥乱挤,礼让领导,客人先行。

(五)文书礼仪的基本内容

1、文书在内容要求上须遵守法律法规,真实准确。

2、文书格式上要求规范,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一般公文格式包含文头、正文、文尾和标记四项基本内容。

3、正文是文书的主体,一般应当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行文都要符合文书规范性要求。

(六)电话礼仪基本内容

1、接电话时,应向来电者问好,表明接电单位或自己身份,并主动询问对方身份和来电来访事由。

2、如果不是自己的电话,应说“请稍等一下”,并尽快转给相关人员,如当事人不在,应说“您有什么事?”“我能转达吗?”

3、通话时,语言要简洁明了,对重要事务做好记录,通话结束时说“再见”或“谢谢”。

4、使用移动电话,除遵循一般电话礼仪外,还要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

(七)习俗礼仪基本内容

1、我局工作人员在公共场所要做到行为文明,举止优雅,注意维护公共秩序,特别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德,严禁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良行为举止。

2、出入电梯时要礼让,做到先出后入,依次进出,让老人和妇女先行。若与客人或领导一起乘坐电梯,主人或下级应先进入摁住开关,让客人和领导进入;出去时,摁住门的开关,让客人和领导先离开。

3、外出乘坐交通工具,须遵守所乘坐交通工具的规定,到旅游景点应遵守旅游景点的规定,做到文明旅游。

三、方法步骤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8月份)。局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相关的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在单位显要位置设立宣传警示牌,利用机关学习日、文明居民学校、道德讲堂等平台进行学习、宣传发动,组织局全体工作人员学习,让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入耳、入脑、入心。

(二)第二阶段:组织实施(9-10月份)。我局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了解对照各项礼仪规范开展自查自纠和互比互学活动,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明确整改方向,拿出整改意见,开展整改活动。并邀请县文明办负责人到我局为全体工作人员作文明礼仪知识宣讲。在全县交通系统开展“一言一行塑形象、一举一动见文明”文明服务示范岗等教育主题活动。

(三)第三阶段:督查整改(10-11月份)。局纪检室将适时组织人员对局属各单位文明礼仪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采取明查和暗访两种形式,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拒不改正的单位将在局网站进行曝光。

(四)第四阶段:总结评比(12月)。局属各单位要结合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实施,认真开展本单位、本部门的文明礼仪形象标兵评选活动,营造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的良好氛围,展示我局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局将在各单位评比文明礼仪标兵的基础上,评选出全局文明礼仪标兵。

(五)第五阶段:建章立制(2014年)。制订学习、宣传、教育、践行文明礼仪长效机制,努力提升我局广大工作人员的文明素质,使公务人员在讲文明礼仪中得到熏陶,养成和提高,为构建我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明幸福建设作出贡献。

四、相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局属各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开展公务人员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我局交通形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以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制定详细的方案,务必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第2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现代礼仪;公共管理;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封建制度被。同时,中国传统礼仪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现代礼仪方式。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开创了近代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移风易俗被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呼唤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适应于这种社会秩序的新型的行为规范。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遵循的礼仪规范受到不应有的冲击,特别是“”期间,人际关系恶化,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开始了现代礼仪文化的建设。现代礼仪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我国现代许多礼仪形式,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的。现代礼仪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剔除了封建落后的成分,表现出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

现在,我国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仪式、程序、出席人士的安排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日常的行政、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的各种公务礼仪礼节也不断完善。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种礼仪更加深入人心,新的礼仪形式不断出现。交际礼仪、节庆礼仪、人生礼仪等各种新的形式越来越为人们广泛接受。在改革的大潮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同时也将世界各民族的礼仪礼节风俗一同带了进来,使文明古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不断发展。如礼炮、交际舞会、名片等都是从欧洲传人我国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生活也被引入礼仪礼节活动,礼仪电报、礼仪点歌、电话拜年等近年来广为流行。这些都体现了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

综上所述,现代礼仪的本质是一种交往行为,而这种交往行为中包含着我姑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现代礼仪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每一次的转变和发展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以及时代需求的借鉴和调整,是不断的在检验,在传播,在传承,在每一时期展示不同的特点。

现代礼仪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发展到现今的现代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摆脱传统礼仪中的封建糟粕,树立新的礼仪风尚方面,作用明显。纵观现代礼仪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实践检验性,社会普及性,时空限定性,文化传承性,审美融合性等基本特征。今天,现代礼仪已经朝着普通化、趋同化、高雅化、职业化的趋势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不再津津乐道于那些繁礼褥节,只有使现代礼仪适应时代潮流,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我国,对现代礼仪的研究比较欠缺。它不仅仅是一 些约定俗成的交际规则,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美学、伦理学、风俗学等方面的内容。我相信,随着对现代礼仪研究的深入,必将对我国的外交事业和四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交礼仪既汲取古代礼仪的优良传统,又借鉴文明发达国家的礼仪礼节,演化成今天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各国人民往来都能理解接受的一套社交礼仪。如见面的握手、吻礼、鞠躬、招手、举手礼等。

通俗地说现代礼仪的本质是规范人们在公众场合和他人面前的交往行为,约束界定人们行为的尺度,使人类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得到尊重、信任、友谊、好感、赞誉。礼貌的实质是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的实质是人们在交际场合中惯用的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特殊的专门场合程序化的活动。

现代礼仪上讲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另外一个样,则是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的。

现代礼仪上允许因人而异原则,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本质上,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彼此之间因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现代礼仪讲求适度原则,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得体并适度,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感,结果会适得其反。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这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

礼教的本质是指导个人如何反省自律来实现理想人格形象,即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18]。

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礼”是“仁”的外化。礼要求节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整套制度仪式,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而统摄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则是“仁”之精神。《左传・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达到仁的层次。中国礼仪文化强调礼乐互补。《韦氏词典》将礼貌定义为“表现于行为中的道德”。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乐是象征人与人间来往的和谐。

总之,通过对上述现代礼仪的原则、现代礼仪的核心,现代礼仪的交往规范和准则的论述可以表明现代礼仪的本质就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是这种行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要深刻领会现代礼仪的本质,在实际交往中要秉持对人平等、真诚、宽容、尊重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汝福.中国礼仪史话[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4-18.

[2]胡锐主编,现代礼仪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

[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26 .

[4]唐德根,西方文化与礼仪(英文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8-105 .

第3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商务礼仪作用意义阐述分析

前言:随着当前经济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多元化开放,企业经济贸易活动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与深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初步形成,促使了企业经济正在逐步与国际市场融合与接轨。贸易合作与外交活动成为当前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要素,特别是当前复杂变幻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经济的商业贸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商务礼仪作为企业组织或个人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交往礼节,对于促进企业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特征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具有一定习惯性和规范性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对别人以尊重和友好的行为活动及过程,它涉及到仪表着装、交往行为、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等内容。从个人修养角度上看,礼仪属于个人内在素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活动的一种交际方式或沟通艺术。

商务礼仪,通常是指商务活动中为表示相互间的尊重、亲善和友好态度所应用的具有一定规范约束性的行为准则和惯用形式。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间的尊重和友好,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和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包括仪表言谈、行为举止、书信往来以及电话沟通等技巧。

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中对相关人员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交往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交际能力。商务礼仪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商务礼节和商务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商务礼节就是人们在商务交往中为了表示尊重对方而采用的人们共同约定并形成的规范形式,而商务仪式就是按程序进行的商务礼节形式。商务礼仪具有规范性、对象性、信用性、差异性以及技巧性等特征,商务礼仪注重强调商务人员待人接物的标准化要求,注重合理的区分商务活动中对象主体性,同时也讲究商务人员在活动中的可操作性,注重个人修养的基础性和外显性。

二商务礼仪的适用范围

相对于企业来说,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在商务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涉及到商务活动的各个领域。

1 企业商务活动中初次交往时要讲究商务礼仪

在企业商务活动的初次交往中,尤其要注重商务礼仪的讲究和运用,商务人员的礼仪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不但代表着企业给外界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反映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2 企业商务活动中公务交往中要讲究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通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外显,代表着企业整体形象。商务人员在企业庆典、迎送仪式,会议活动等公务交往中讲究商务礼仪,与交往对象保持一定适当的距离界限,能充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有效的维护企业形象。

3企业商务活动中涉外交往中要讲究商务礼仪

作为商务礼仪而言, 由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商务礼仪在很多商务活动中也体现着很大的迥异性特征。在涉外活动中的商务礼仪要尊重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

三 商务礼仪的基本准则

当前经济环境中,企业商务人员在相关商务活动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进行商务交往:

1 尊重为本: 商务礼仪的核心就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作为商务人员,学会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是首要原则,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更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去尊重别人。

2 遵时守约:面对现代快节奏的市场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时间就是效率。商务活动中严格遵守约定时间原则,不但是对交往活动对象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身诚信形象的维护。

3 诚实守信:诚信,是人类交往互动的基本标准和态度,同时也是商务人员在经济活动交往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现代社会,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经商,反对尔虞我诈坑蒙欺骗的商业行为,成为商务礼仪的重要内容。

4 热情周到:商务活动中, 待人礼貌、热情友好、自然得体是商务人员的基本利益准则,注重商务礼仪的规范性、对象性以及差异性,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理解,是商务利益的前提。

四 商务礼仪的重要作用

商务礼仪是企业宣扬企业文化理念、展示企业发展风采、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商贸活动中商务礼仪也能够较好的展现个人职业道德素养与个性魅力,对于促进企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提高商务人员素质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向,人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相对于商务活动来说,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言谈举止以及礼仪细节等综合素质,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效果。因此,商务礼仪有利于深化和提高商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2构建市场合作关系

当前竞争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良好的商务礼仪能够促使双方建立良好的商务市场人际关系,树立自我形象。随着活动交往的深入,企业通过规范性的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交往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有利于获取增进商务对象双方共同合作发展的感情基础。

3维护企业整体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商务活动中,企业形象是通过企业商务人员或企业员工文明高雅的言谈举止礼仪行为所展现的,商务人员的礼仪素质在活动对象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印象,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成功率,商务礼仪作为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4提高商务活动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企业商务活动中,通过规范商务人员的语言举止,沟通技巧、交流程序等礼仪行为,能够促使企业在相互尊重友好的基础上,诚实守信,相互合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自身知名度和信誉,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综合效益。

结束语:

总之,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与商业信息技术的快捷化发展,商务礼仪在塑造个人或组织良好外部形象方面体现了重要功能。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形势下,通过探究商务礼仪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89-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性研究”(SK2013B206);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忠诚观的培育”(2013WH2XA13);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2014FDYMSGZS001-003)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本质

早在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先圣孔子言“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1]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是对善良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在人际互动中礼仪强调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让国家和而不乱,井然有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一定组织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知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则是推动大学生向善之心,挖掘潜在的善性。

二、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礼仪践行者究竟对本身角色所蕴含的礼仪行为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在高校的礼仪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是知晓自己的身份,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礼仪行为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却不甚清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礼仪有以下的几种认识:首先,他们能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在大学中开展礼仪课程。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很大”,礼仪修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大学生普遍认为礼仪教育在求职应聘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虽然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睡觉;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有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2]

2.角色地位局限。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礼仪水平则可能会边缘于这个空间。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的教师自身修养较差,不修边幅,当着学生的面争吵,不太遵守规章制度,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

3.互动场域的缺失。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3] 一个人的行动均会受到行动所发生场域的影响。在高校中,礼仪场域的建立需要礼仪空间场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场域的生成。就目前的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空间场域并没有完全成型,礼仪互动场域更为缺乏。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对教师礼仪修养的培训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入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教师培训即可上岗,教师礼仪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了教师群体同样缺乏礼仪。二是开展礼仪活动面窄。目前在高校中关注礼仪教育的部门唯有学生工作处,开展的活动频率很低,很多活动开展的不深入且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行动的功利性是指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价值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礼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革新,其特有的功利化属性也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高校中礼仪的教育方式基本局限在课堂,课堂以外几乎没有相关的礼仪活动作为支撑和巩固,导致学生认为礼仪之人不过是徒有其表的“君子”,很难领悟礼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非专业的、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又使得礼仪发展更加“利益化”,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需要、信念、理想、尊严、价值取向更加自我化、利己化,礼仪大部分作用体现在“就业应聘”上,而一旦完成就业,礼仪的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无形中让礼仪教育产生了短时性、功利性、肤浅性的特征,这与礼仪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2.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社会分层通常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种因素相关联,拥有不同经济、声誉和权力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主要来分析下教师、学生和社会上层三个群体对礼仪的需求度。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市场处境,其薪酬一般、工作安全稳定、晋升前景不易,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他们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一切唯“晋升职称”是瞻,工作重心则为按部就班的上课,缺少自主性。其次是学生。大学生对礼仪的需求较低,认为礼仪并非是自己的必修课,只要在某些需要礼仪的情境下突击学习一些形式化的内容即可,毕竟就业时礼仪并非是单位招聘衡量的唯一标准。第三是社会上层。社会上层因为其经济、声誉和权力的显赫,往往更加重视礼仪,特别是在职场、商场中,学习礼仪蔚然成风,造成了层次越高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越大,这些群体也不断地向社会高层流动。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社会流动范围狭窄,更多的是在教育内部的流动,礼仪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很多。

3.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情感作为社会学概念,既包括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括社会行动的现实性,是人际互动的剂,而礼仪交往正是双方情感传递的过程。“礼”偏重情感态度,“仪”则偏向行为层面,“礼”是“仪”的心灵基础,“仪”是“礼”的外化行为,礼仪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石,则只是虚伪的形式。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感的缺位。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依赖的基础。当一个行为发生时,究竟是出于符合责任的规范性还是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去完成,是我们判断行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的物化,人的成就和产品变得比他们的举止行为更加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情感被淡化,甚至让位于利益,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交往之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而产生情感,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情感,并非是礼仪情感的应有之义。

4.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的“空间”,一是“场域空间”,二是“认知空间”。礼仪教育的“场域空间”指的是进行礼节和仪式时能够反映出礼仪传统的文化场所。礼仪教育的“认知空间”是人们对礼仪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评价。礼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具有教化的作用,它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诸生活,实现礼仪的约束作用。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理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自觉的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自觉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制约,传统礼仪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人们对于礼的认同不再纯粹化和单一化,甚至开始质疑礼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这些无疑让礼仪教育显得更为急迫。

三、大学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寻求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杜绝“功利性”

礼仪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必须与社会大环境交相呼应。价值冲突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此交往双方应该找到共赢的途径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要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现代礼仪既要立足传统礼仪,又要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做好自身内涵的继承、发展、丰富。在实际中从尊重交往对象出发,强调心灵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调整并处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类关系,从而使礼仪交往中的人们身心愉悦,让礼仪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构建新型的以“和”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其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让个体在功利性诱惑和道德价值冲突之际能够做到遵从道德本源,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不止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人性中原初的情感,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互动氛围。

(二)普及礼仪知识,构建合理的“层次性”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指礼主要是为了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不同的礼调整,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等级之礼”。[4]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礼仪教育中将礼仪知识分类,通过教授两类知识对学生开展分层教育:一类是共性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知识。

首先,所谓的共性知识是指作为个体所应该知晓的礼仪知识,传授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先开设礼仪必修课,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行合一,德性才能成为德行。其次,在修完必修课之后,将礼仪教育转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置课程,如将礼仪教育分为日常行为礼仪、商务礼仪、就业礼仪等,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课程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知识传授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生活,根据礼仪教育自身规律,让学生掌握尊重、平等、真诚的交往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并经常自查反思矫正,学会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合礼合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礼仪品质,强化内在的礼仪修养,培育个体的德性,让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三)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达到“情文合一”

在《论语・八佾》中,学生问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不如简单一些俭朴一些好,注重真诚情感的表达,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礼仪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向度和深度分析礼仪的情感特质。

一是向度。主要包括情感关系的亲密度,地位关系的平等度,利益关系的一致度。通常来说,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基本向度。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能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增强理解、促进友谊。在礼仪中,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当个体衣着得体、言语恰当、行为合宜,这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礼仪美,而这种“美”以情感为依托,以尊重为前提。在礼仪互动中,人与人要遵守平等友好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5]现代礼仪强调的是相互的尊重,双方的礼仪相同则予以肯定,不同则表示理解与尊重,这样礼仪中的情感特质也就会自然流露了。

二是深度。主要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一般与利益、情感投入、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联。在礼仪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利益的因素,则会大大增加礼仪互动的有效性。双方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努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投入情感增多了,信任度提高了,互动持续时间增长了,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善心善行”,是一种“谦敬”、“合作”的态度,是一种“和谐”的礼仪美,能够推动双方更加深入地交流。

(四)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优化育人空间

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育人环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优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经常性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促进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构建礼仪教育的隐性环境。主要包括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礼仪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礼仪意识。礼仪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从事礼仪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礼仪文化中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让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第四,开展各项礼仪体验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学生活动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礼仪实践活动、礼仪基础知识竞赛等,在校园中营造学习礼仪基础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采,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

[2]杨德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第5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思想 幼儿礼仪 养成教育 实践体会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充满活力的孩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的幼儿礼仪教育,就是要从幼儿的生活需要、兴趣热点出发,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活教材,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建立起良好礼仪习惯,形成积极友好的情感态度,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一、专门性的礼仪活动

专门性的礼仪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礼仪教育目标及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的礼仪习得、学习和体验活动。

1.“小天使”礼仪实践岗――播撒文明训练营

我们设立了“文明小天使”礼仪实践岗,孩子们身披“礼仪小天使”的红绸带,通过角色扮演,在与家长、小朋友、老师交流、问候的同时,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悦,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成为一道温馨而独特的风景线。

2.“礼仪小明星”颁奖礼――传递正能量的场所

每周一次的“礼仪小明星颁奖”是幼儿园每一位孩子翘首期盼的幸福时光。清晨时光,我园的吉祥宝贝――波波和乐乐身穿卡通服装,准时来到孩子们中间,他俩是孩子们心目中有礼貌、爱运动、快乐的化身。每当给 “礼仪小明星”进行颁奖的时候,就是活动的高潮,或许获得奖励的孩子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但从孩子们的脸上分明看出了一脸的幸福与自豪。

3.“仁和礼仪节”――绽放文明的礼仪之花

每年一次的礼仪节迄今举办了三届,每一届均有不同的主题:分别是“礼仪从微笑开始”、“让节约成为习惯”、“幸福童年、礼仪相伴”,幼儿、家长及教师人人参与,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有主题海报、师幼绘画作品展、“金点子”大征集、家庭创意设计、童话剧展演等,给大家带来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真正让“礼仪”之花开放在每个孩子、家长的心田。

4.礼仪特色活动

几年来,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需要等,梳理完善了小班、中班、大班一整套“礼润童心、礼蕴仁和”的礼仪特色课程,以激发幼儿的礼仪情感,丰富礼仪认知,积累礼仪经验,建立良好的礼仪行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并实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符的有关节日、家庭情景、社会场景等方面的内容,如小班的《快乐的一天开始了》、《逛公园》、《啊呜啊呜吃得香》;中班的《玩具大家玩》、《兄弟姐妹礼让多》、《借用东西有礼貌》;大班的《祖国妈妈的生日》、《我是文明小游客》、《问路》等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习得礼仪行为规范,从而知礼、学礼、行礼。

(2)陈鹤琴先生认为:“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像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的,相互间不发生影响。我们应当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它体现了整合的教育理念,通过运用多形式的教育手段,如讲故事、诵儿歌、情景表演、音乐游戏、体育活动等使幼儿学习礼仪知识,巩固礼仪行为,实现幼儿礼仪“知行合一”的内化。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座》《图书馆》等,通过感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表演,让幼儿体验到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情绪、情感等),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效应,引导幼儿将其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积极与周围同伴、家人、老师及环境进行交互,凸现了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知行合一。

二、渗透性的礼仪活动

1.在一日活动中有机渗透

遵循陈鹤琴教育理论,将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礼仪教育不是教师死板教条、一厢情愿的给予,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幼儿生活和兴趣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幼儿生命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时空、搭建平台。并以儿童的眼光发现一日活动中礼仪的闪光点,用儿童的语言解读,灵活运用儿歌、图谱、图卡及标记等,从而内化成礼仪行为。

2.在游戏活动中有机渗透

陈鹤琴先生十七条原则中有“儿童教儿童”,意思是在学习中让孩子教孩子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同伴交往又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1)大带小区域游戏:区域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同伴交往礼仪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扩大幼儿之间的交往范围,我园启动了“大带小”区域游戏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幼儿礼仪教育的新途径,把周一、周五设定为“大小牵手日”,鼓励教师探索有效的方式观察、记录、解读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在活动中,引导大年龄的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与小年龄幼儿之间互动交流,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乐趣,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大带小开放式晨间体育锻炼:晨间混龄体育锻炼打破了幼儿园班级、年龄以及运动场地的限制,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提供了更大范围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使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通过混龄体锻获得情感、经验的交往。

在大带小体育游戏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之间通过"自主牵手”“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友情配对,共同游戏,鼓励幼儿在结伴的过程中,自主地探索不同的玩法,从而促进动作的发展。并通过游戏隐性支持环境的创设,如小标记、小贴士等,为幼儿提供自主交往、主动合作的机会,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第6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作用一、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困惑

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活动中,主考官首先是通过求职者的仪容、仪表、仪态来认识对方并形成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在最初的交往中,这甚至比一个人的简历、介绍信、证明、文凭等书面材料的作用更直接,更能产生直觉的效果。因为主考官往往通过与求职者初次见面时的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形成第一印象并用它来判断求职者的身份、学识、个性等,这个印象无形中会左右着主考官的判断。如果招聘者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哪怕在硬件方面求职者稍有欠缺,他们也会愿意给求职者机会;如果求职者的某个细节动作让招聘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双方相互交往的进展与深度、看法和评价,他们当然宁愿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在求职中,仅靠专业知识和热情是不够的,与招聘单位接触时还应有礼貌、讲仪表。

因此,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往往感到困惑:与招聘单位接触时,如何体现求职者的应聘资料?如何拥有得体大方的衣着,彬彬有礼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面貌,温文尔雅的谈吐?如何与人交往,给他人留下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要想解决与处理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学生进入职场前认真了解、学习、把握并遵守礼仪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礼仪教学的作用――解惑

生活之路,始于“礼”;学业之路,始于“礼”;就业之路,始于“礼”;人生之路,始于“礼”。求职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和机会,注重礼仪,把握仪容、仪表、举止、谈吐等方面的礼仪要求,做到胸有成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就业机会。那么,如何运用礼仪打开大学生的就业之门呢?礼仪教学可以在以下方面帮助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充分了解与把握礼仪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让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1.指导大学生恰当地进行仪容仪表仪态修饰

礼仪教学按照个人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恰当地修饰自己的仪容、仪表、仪态。做到仪容美,即貌美、发美、肌肤美。仪表美,容貌、形体、姿态等协调优美,体格健美、身体健康、服饰得体、修饰得当。仪态美,站姿、走姿、坐姿、蹲姿、手势等姿势、动作的美。充分地展示大学生的良好教育与优雅的风度,进而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2.指导大学生了解并很好地应用社交礼仪

礼仪教学按照社交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了解并很好地应用:见面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称呼与问候礼仪、名片礼仪等。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

3.指导大学生正确地把握并得体地使用商务礼仪

礼仪教学按照商务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把握并得体地应用,拜访与接待礼仪、宴会礼仪、用餐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懂得并能够得体地使用商务礼仪开展各种活动。

4.指导大学生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礼仪教学按照语言交谈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进行幽默文雅的谈吐,正确地选择交谈的话题、得体的运用表情礼仪、举止礼仪、声音礼仪、语言表达礼仪、听与说礼仪、告别的礼仪等。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5.指导大学生处理好与同学、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

礼仪教学按照职场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职场中,处理好求职者与在职者,下级与上级、同学之间或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大学生了解如何与他人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6.指导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气质形象

礼仪教学按照形象与礼仪规范,帮助大学生塑造的良好的气质形象,认识与了解:气质美需要培养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品德、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宽容忍让、乐于助人。

气质美需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与他人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待人热情而不轻浮,诚恳而不过度,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粗俗,刚强而不执拗,谦虚而不虚伪,认真而不迂腐;不乱发脾气,善于理解别人,有同情心,有主见但不乱发言论,忌怒忌狂;待人不卑不亢,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作用的几点建议

1.在所有专业开设礼仪课

现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只是在文科类、管理类的部分专业开设礼仪课程,而理工科类及一部分文科类专业是没有开设礼仪课的,这无疑不能满足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发展的需要。

(1)从学生的角度看

无论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应对繁重的学习,到了初中、高中更是需要应对各种考试及高考,除了学习课本理论,他(她)们无暇顾及别的,即不了解什么礼仪修养,更不了解社会、企业的需要,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内在气质、品格、形体、举止、谈吐、沟通、与人交往、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方面的礼仪修养与训练,这些方面的盲点,将会导致社会、企业对他(她)们产生误解,以致失去工作或是合作的机会,从而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要想让每一个大学生,不仅具备敏锐的头脑、睿智的眼光、高深的文化修养,还能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那么,就应该让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礼仪的学习与训练。

(2)从学校的角度看

构建高职院校品牌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构建高职院校品牌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既要重视构建名牌学校(相当于名牌企业),也要重视塑造名牌学生(相当于名牌产品)。

这里特别想要说明塑造名牌学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当于是学校的产品,名牌产品是要讲包装、讲质量、讲形象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是学校为大学生提品的基本效用和性能,是大学生需求的核心部分,是实质产品,是产品整体概念中最主要的内容。而礼仪学习可以算作形式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各种具体产品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实体的外观。形式产品的各种有形因素虽然不全部都直接进入产品的使用过程,但也间接影响了消费者(学生自己或用人单位)对产品(大学生)的满足程度和评价。其中,核心产品即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是实质、是根本,它必须转化为形式产品即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过礼仪修养与训练的高素质人才,其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在市场竞争、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各类组织对大学生形象和大学生品牌更是格外关注,社会总是通过大学生的具体个人形象,如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来识别、评价、接纳大学生或大学生所毕业院校的整体形象。所以,构建高职院校品牌需要在所有专业开设礼仪课程。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学师资队伍

为配合高职院校全面开展礼仪教学的需要,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礼仪师资队伍,推出高层次的礼仪训练教师资格培训。培训训练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演练及课程设计辅导、行动导向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艺术表现及教学研究、示范、测评方法,实行礼仪训练教师资格证书制,切实提高礼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实施具有高职特色的礼仪职业教学模式

现在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基本形成了以教师“讲授”良好形象与学生“背诵”良好形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多属于理论型专门人才。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具有高职特色的礼仪职业教学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生动讲授”良好形象与学生“速记熟背”良好形象却“不知如何用”的尴尬与困境,主张在全过程职业化教学模式中,把内在的理论修养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主张良好的个人形象是靠“做”或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讲”或是“背”出来的,培养实战型、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第7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家庭礼仪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关系,以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为核心。因此,在家庭礼仪的形成、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从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

二、以感谢联络为目的

家庭礼仪的主要职能并非以个人形象的塑造为侧重点(这是和社会礼仪有所区别的一点),而是通过种种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来进行感情沟通,俗话说“亲戚亲戚,不走不亲”,就是强调亲友间的感情有了血缘关系的基础,还得需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来维持、强化和巩固。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寿诞生日等种种喜事,通过礼仪的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体会和享受,这一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感情联系。

三、以相互关心为原则

之所以说“母爱是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是因为母爱的主要内涵是无私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家庭礼仪之间应传递一种无私的爱。要衡量一件事或某一行为是否符合家庭礼仪要求,只要分析一下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心的成分,真诚的祝贺、耐心的劝导、热情的帮助,这些都是合乎礼仪的。

四、以社会影响为标准

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区域、风俗,在礼仪的表现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家庭礼仪也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活动中的许多礼节,仪式始终是变化发展的,如封建社会的婚礼有拜堂入洞房等繁文缛节,而当今出现了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新颖的婚礼仪式和程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评判某一种家庭礼节、仪式,是否进步,合乎礼仪规范,只要看它是否能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这就是一个标准。

“礼之用,和为贵。”如果没有“和”这个前提,所有的礼仪也不过是一种假象。说了礼仪中的几个重点问题,我们现在对礼仪来进行一个总结。

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大家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社交礼仪不是法律也不是纪律,仅仅只是一种约束,它的约束力比起法律法规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却不会因此受到制裁。所以,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二、社交礼仪的联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会使对方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社交礼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规范建设。

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第8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礼仪 武术礼仪 礼仪文化

1.前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礼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武术在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习武之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武术的精髓所在。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和“仪”传统的解释都是表示尊敬的方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共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它涉及到人们生活交往的许多方面。自古我国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不外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为人们社会交往起到、和谐的作用。孔夫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正是想要学会为人处事,立足社会,必须要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确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武术礼仪与道德教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武术礼仪受到古代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仁,礼。将仁寓于各种礼仪之中,正所谓寓教于礼。目的在于培养品行端正、礼貌儒雅、恭谨谦卑的正人君子。武术礼仪沿袭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礼仪文化,如拜师学艺。据资料记载,拜师需要介绍人还要写拜师贴并向师傅正式的磕头拜师,而后举行一个过程繁琐的仪式,体现了一整套复杂的繁文缛节。自古师徒关系就如同父子关系一般至高地位,被血缘化了,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即师父。在武术拜师择徒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何谓尊师重道,正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道德教化乃是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核心,武德第一,道德先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始终将礼仪道德放在技能学练之前,要求习武者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方能学练武术。武术技术学习强调的是外在肢体的锻炼,可以使习武者强身健体,而真正能达到修身养性则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3.行礼方式及武术礼仪的表现形式

武术礼仪是指习武者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目前,武术礼仪具体的行礼方式有:徒手礼、持器械礼、递器礼、接器礼。徒手礼又细分为:抱拳礼、注目礼、点首礼、鞠躬礼、合十礼等。其中抱拳礼是现代武术规则规定的国内外一致采用的行礼方式,它被注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l、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一个简单的抱拳礼包含着对习武之人道德修为高层次的要求,习武并非是简单的身体练习、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导一个人学会做人基本的礼节、礼貌:尊敬师长、恭敬待人、不骄不躁、克己自律。对于武术礼仪文化最核心的是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传承发展,我们的祖先重视礼仪,恪守礼仪规范,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此影响。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师父通过对武术礼仪的讲解、示范、以及讲授一些有关武术礼仪的故事,促进习武者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做到真正内外兼修。

武术礼仪既是一种文化,除了行礼的方式外,还包括武术服装、武术标识等,这些都体现着武术礼仪文化。武术服装的起源是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而汉服就是指汉民族所穿戴的传统服饰。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左传》中写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由于其悠久的历史韵味正好与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相得益彰。因此武术服装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便于演练武术时穿着,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标识主要是指现行的武术段位徽章,武术段位制普及和发展非常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武术运动开展的越广泛其核心武术礼仪的道德教化功能就越能发挥作用,使更多的人学练武术的同时也得到礼仪道德的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道德品质。为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使道德第一的观念始终占据中国武术传承延续的绝对地位。因此武术标识应该规范统一,并且具有民族特色,易于识别,可以促进习武者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

4.小结

武术礼仪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几个易学的动作,它是一种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它是武术的核心、精髓之所在。正所谓礼仪无小事,它约束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支柱。武术礼仪可以改造个人,形成民族、国家宝贵的社会风气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弘扬武术礼仪,更加坚定的传承武术礼仪文化,使这一宝贵的礼仪文化精髓继续发挥作用、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汤立许,蔡仲林,饶英.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58-60

[2] 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26(4):88-90

[3] 王柏利.对学校无数礼仪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6(8):62-64

[4] 华桦,彭婷,曹佩芳,陈鹏,李增博,伍方清.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1(5),30(3):252-254

[5] 周萍.论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当代继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5(11):36-38

[6] 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2(12):13-14

第9篇: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思想修养 礼仪形象

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都是公认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强调的是教师礼仪的重要。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不仅要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还应运用公关礼仪的知识和技巧,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提升人格魅力,在言谈、举止、精神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社会的优秀人士。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具体形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庞,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良好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

毋庸置疑,高校教师应注重礼仪。关于教师礼仪应该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论述,然而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并不容易,往往在新教师礼仪培训时大家都非常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谈忘了,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一些与礼仪要求不符的现象又表露出来。可见要做到长期的良好礼仪形象,靠培训或是靠外界的强行要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肯定也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礼仪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内在的修养做起,结合外在的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礼仪形象。

人的思想决定其价值取向,爱好取向,言谈举止。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见解,如着装反映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等。所以,外在的表现受到内在思想的指引,我们应该以提高内在的修养为根本,以外在的礼仪技巧为辅助,从而达到良好的礼仪形象。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良好的礼仪形象本身就是其自然的形象,而不是刻意修饰而来,那么这样的教师无疑是真正最具魅力的。

在培养得体优美的着装方面,我们首先应热爱生活,爱美,求美。我们应多看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心怀感激,不断追求,这样我们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才会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再将自己最纯洁、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寄予服装上时,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服装本身似乎也存在着灵性,它会与以人对它的态度同等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人,它使人在它身上看到了人的文化轨迹;同时它还能以生动的式样、丰富的内容使人似乎能触摸到它跳动着的脉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可亲可敬、宜人的容貌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外在的教学氛围。

在与他人交往、交流方面,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人,宽容平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宽容是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也是有较高修养的表现。我们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教师,就要拥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多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不咄咄逼人,求全责备,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管仲曰:“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平等待人,作为教师,对待前来办公室办事的学生,对待身边的同事,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则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尊重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作为教师,与人交往时,要学会给人留而子,不有意伤害别人,挖苦别人,嘲讽别人;在与人交谈时,就应学会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不随意插话。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和手段,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是人们心灵的窗口。”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其工作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介,语言文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好的言谈方面,我们首先应做到积极面对社会,热爱事业,孜孜以求。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上才能做到正确、健康、高尚、积极。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可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却太随意,太散乱,让学生费解。比如出现污言秽语、说话刻薄伤人、自吹自擂、随意指责社会、指责他人等,这些语言的大忌说到底都是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不到位有关。

在举止表情方面,培养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修养。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举止得体、符合身份、举止适度、大方潇洒、保持风度。这要求无论是站姿、坐姿、行姿还是手势都要大方、美观、规范,符合时间、场地的要求。表情是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做到这些必须有自信大方的心态,不卑不亢,真诚坦荡。如果一个见到上级就卑躬屈膝,见到下级就颐指气使,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要么是不自信,要么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智力的主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特殊的作用。构成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只有自信大方,真诚谦和的人,才能自然做到大方正视对方的目光,进行表情的交流。教师还应依靠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同时以真诚的微笑、谦和的态度来融洽师生感情,因为只有当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课堂上,目光接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窗口,目光是教师赖以与学生沟通的特殊语言。教师亲切真诚的目光能带给学生愉悦、温馨、鼓励或慰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存在,甚至低眉垂眼不敢正视学生,或用打量、恼怒、不屑一顾的眼神注视对方,或无精打采、睡眼朦胧地看人,或东瞄西看,目光游移不定,或者仰望天花板,或者俯首盯教案,神情漠然,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可能对所讲内容缺乏信心。

总之,高校教师要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应该从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着手,这样,良好的礼仪形象才会成为一种自然人格的流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和内在需要。这样,辅以必要的礼仪技巧,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会成为一位教师终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棣.谈新时期教师素质的特性[J].教育探索,2009,(3).

[2]拾景欣.论教师的谈吐礼仪[J].教育与职业,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