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精选(九篇)

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

第1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区域经济;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05-04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外在环境变量,反过来高职教育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适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社会人才供需平衡,应该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互相匹配,以此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根据辽宁省近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辽宁省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由2005年的11.0∶48.1∶41.0调整到2011年的8.7∶55.2∶36.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降低了2.3个和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最大,201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2150.7亿元,而第一(1915.6亿元)和第三(7959.6亿元)产业相对比重逐渐减少,基本反映了辽宁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具体见表1。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辽宁省加快实施了“推进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以“城市建设”和“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升级转型、社会改革和体制创新。截至2011年9月,沿海经济带建设以大连为龙头,建设了42个产业园区;沈阳经济区以8城市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建设了56个主导产业园区;辽西北3市也建设了18个重点产业园区,形成了辽宁省三大发展区域、116个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架构,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带动产业集群建设的发展态势。以沈阳和大连为例,根据对《辽宁省产业集群“十二五”规划》《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05年至2011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14个市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辽宁省以沈阳为中心形成先进制造业、电子、医药化工、现代建筑、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大连为中心形成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光电等矿产品深加工产业群。

总体而言,辽宁省产业集群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龙头,其他12个市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二是辽宁产业集群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加工及机制设备的制造业。

二、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辽宁省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根据“全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辽宁省共有50所高职院校,共设有高职专业(包括专业方向)1343个。其中,部级重点专业27个,省级重点专业122个,部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特色专业86个。

(一)专业的集中程度

2010~2011年,辽宁省专业设置集中程度比较高的主要有四个专业大类,包括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其中,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分布点数最多,共有237个专业办学点;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大类,共有在校生31536人,其次是制造大类,共有在校生29812人。这四大类专业的专业点总数合计占全省专业总数的59.34%,在校生人数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数的64.21%。辽宁省分布最少的专业大类是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均为3个专业点,610人和708人的在校生规模。其他集中程度较高的专业大类有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点112个、在校生7617人),土建大类(专业点94个、在校生12076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点60个、在校生10660人),其余各专业大类相对均衡,专业点在10~49个之间,在校生规模在800~6000人之间。

(二)专业设置结构

对应于产业结构的专业设置分类结构为: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主要是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主要有制造、水利、土建、电子信息、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轻纺食品、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大类;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主要有旅游、艺术设计传媒、医药卫生、交通运输、环保、气象与安全专业大类;其他专业大类包括公共事业、公安、法律和财经专业大类。从“辽宁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源来看,辽宁省三次产业对应的高职专业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依次为“4.5∶50.2∶45.3”和“4.0∶54.3∶41.7”,与2011年辽宁省三次产业比例的“8.7∶55.2∶36.1”相比较,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但是仍然需要加强对应于第一、二产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

(三)区域分布

2010~2011年,辽宁省高职专业分布最广的专业大类有制造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在辽宁省的12个市均有分布;其次为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在辽宁省的11个市均有分布;再次为材料与能源大类、旅游大类,在辽宁省的10个市均有分布。2010~2011年,辽宁省高职专业类别最全的城市为沈阳市,分布有18个专业大类;其次是盘锦市,分布有17个专业大类;再次是大连市和营口市,分布有15个专业大类。从区域分布来看,辽北地区和辽南地区在专业集中度和在校生规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合计占有全省的61%和64%,具体见表2。

全省高职专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和大连两市(合计678个),占全省高职院校的48%,在校生人数(合计90530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数的52%,而沈阳市与大连市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4.1%和24.7%。由此可见,沈阳市与大连市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体上与其地区生产总值分布相吻合。但是仍有些城市的高职教育配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匹配,表现为教育资源过剩或教育配置不足,如辽阳等市的高职教育配置明显高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而鞍山等市的高职教育配置又明显不足。

三、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仍需进一步协调

根据辽宁省人才中心在2009年对全省14个市61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调查的数据显示,产业需求人才排名前十位分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基础工业、电子信息、教育卫生科研、生物工程与制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建筑房地产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岗位排名前十位分别是:机械/装备/车船、矿业/冶金/材料、技师/技工、计算机/网络/软件、电子/电器/仪表、卫生/医药/保健、经营/管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财务/金融。

从辽宁省现有高职专业设置及在校生规模情况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对比来看,辽宁省高职教育在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过多,而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背景下,应加大对制造大类专业特色的打造及人才的培养,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区域性专业分布发展不均衡

从行政区域的经济分布来看,辽宁省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不平衡性。根据2011年数据统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大约一半集中在大连、沈阳两市,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4.7%和24.1%。从专业区域性分布情况来看,辽宁省高职教育在各市的发展情况也不平衡。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辽阳、阜新、铁岭、营口、锦州的高职教育配置明显高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而鞍山、本溪、大连、朝阳的高职教育配置明显不足,特别是鞍山市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与该市经济发展地位严重不符。

(三)专业布局不合理

辽宁省高职教育在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等普适类专业设置重复率过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而围绕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设置又落后于地区经济发展,使企业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从辽宁省14个市对应的产业集群来看,有些城市高职专业设置并未与之发展相匹配。比如大连市并没有设置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以配套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支柱;本溪市急需开设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大类以匹配钢铁及深加工、医药产业集群;朝阳市仍需开设材料与能源专业大类以及土建专业大类以打造活性炭产业集群。由此看出,辽宁省各市高职教育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不相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和产业集群规划并没有在当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得到响应。

四、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推进区域范围内专业设置的战略性布局调整,建立对应区域产业集群的专业群

在对产业经济及专业设置的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方面做出主动调整,使高职院校能够围绕不同的产业集群建立相对应的专业群。辽宁省高职教育应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以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依托,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形成具有独特区域特色的专业群。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结构

首先,提倡“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在专业口径方面,对普适性专业大类可以进行专业方向化区别,如财经、信息等普适类宽口径专业作为“长线”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检测方向)等窄口径专业作为“短线”方向性专业,以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灵活应对性。其次,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紧跟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在巩固传统普适性专业发展的前提下,及时应对新兴技术设置新专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专业的设置及招生人数,严格控制专业的重复性建设

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不需要的专业进行限制招生。如果对全省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都能做出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调控,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策和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益的。这种评估应当由专门的教育质量评价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2012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优秀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辽宁产业集群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编号:LNCCRC13,主持人:孙莹)

参考文献:

[1]刘春生,等.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2]杨晓东.高职专业设置:特点、原则及关系处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5(11):46-48.

[3]徐亚娜,胡晓旭,闫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测量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44-46.

[4]辽宁省人才中心.辽宁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分析[OL].[2009-12-22].http://.cn/zdqyzdxm/Info.aspx?id=59.

Analysis on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Suggestions

SUN Ying,YAN Dan

(Liaoning Higher Technical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China)

第2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 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0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个)、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 具备的主要优势

(1) 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 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0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 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布局不合理 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 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 品牌特色专业较少 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 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 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 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正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专业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鼓励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或较强的实践能力;重视教学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质;提高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生产、技术研发 咨询以及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张广良,陕西高职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与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4期

[3]鲍艳 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07年7期

[4]刘平娥 罗建远,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讨 湖南社会科学 2006年6期

第3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专业种类情况、专业布点情况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状况及发展水平。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小省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备专业种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小而全”的特征,但也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为了使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o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j、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4-)、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16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具备的主要优势

(1)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o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品牌特色专业较少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第4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专业实训室;多功能;网络化;建设与管理

一、引言

专业实训室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实训室?建设什么类型的实训室?怎样建设实训室?具体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是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建设重点探讨的问题。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依据专业学科门类不同都建有校内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并配置了大量专业实训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与推行,专业实训室也逐步向一体化、现场化转型。但是,由于大多专业实训室仍然采取一科一室,不仅功能较单一,而且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投入要求还较高,致使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压力重重,专业实训室的规模、类别、规格、实用性等方面往往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进而不能很好地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革新,较大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现状,本文提出了布局区域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应用与实践多样化的“三化”一体多功能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案。该方案具有经济、实用、可扩展、易维护等特点,并能够高效利用实训仪器设备,更好地实践“教、学、做、管”一体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二、建设布局区域化

专业实训室在布局上采取区域化,分为教学区、设备区与手工区,如图1所示。

1.教学区

教学区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主要场所,既可以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可以承担专业实践的综合训练,从而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能够较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教学区采用机房设计布局,教师讲台单独前置,学生课桌两行面向并排,每张桌子能供两人使用,且均配有一台电脑及各种常用供电接口。此外,还需要配置移动白板一个。用于教学板书。

2.设备区

设备区是提供综合实践训练的仪器设备,如实验箱、实物模型、工具及相关器件,并依据教学科类将实训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存放在指定的柜子中或货架上,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需要哪类仪器设备就选用哪类仪器设备。

3.手工区

手工区主要承担着专业实践训练的模型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任务。手工区配有操作台、各种供电接口、常用工具与检测仪器仪表,以及生产型仪器设备,可为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提供良好、便利的动手实践平台。

三、教学平台网络化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环境,如图2所示,其中教师机比学生机的配置要高一些,且都具有系统开机还原功能,并以双绞线与交换机连接起来,设置好TCP/IP协议,调通网络,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网软件集中实现现场教学与管理,可省去多媒体投影设备。

1.教师机

教师机作为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服务器,除装有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技术文档、电子课件、视频等,还装有多媒体教学网软件,作为主控机通过多媒体教学网软件可以进行教学、培训、交流、讨论、监控、管理等。此外,教师机还可以配备音响设备、摄像头等,以及接人Internet网。

2.学生机

学生机作为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客户端,直接与实验(训)设备连接,主要装有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技术文档、电子课件、视频等。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与教师机进行实时教学互动,还可以单独或分组完成教学训练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多样化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不仅可以用来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而且还可以组织开展如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动手实践任务,可以说是一种融“教、学、做、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场教室。

1.专业机房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的教学区采取机房设计布局,但比现有专业机房更具实用性。一方面,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组织实践教学,如Word、PowerPoint、Excel、Access等,实现普通机房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专业软件进行现场教学,如Protel 99SE、AutoCAD、KingView、Proteus等;再者,可以面向本部门各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如PLC、单片机、FPGA等;此外,还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本地或远程培训。

2.专业实训室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原本就是专业实训室,突出特点是实用性更强,功能更多。一方面,配置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便于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网软件集中实现现场教学与管理;另一方面,设备区依据教学科类将实训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存放在指定的柜子中或货架上,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需要哪类仪器设备就选用哪类仪器设备,可以灵活、快捷、有效地组织专业课的实践训练;此外,在手工区可以进行模型设计、制作、加工、调试、检测、成型或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设计等任务,还可以对实践训练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实训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维护处理。

3.专业工作室

多功能专业实训室可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将实训室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区,工作区具有专门的技能要求,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PCB制板、元器件检测与安装、产品性能调试与检验、产品营销等,通过工作区专项训练或轮换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完成工作任务。专业实训室的“工作室”运作模式,更加突出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独特个性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从事相关教科研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小结

多功能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具有经济、实用、可扩展、易维护等特点,并能够高效利用实训仪器设备,更好地实现“教、学、做、管”一体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经济、实用

建成的网络化专业实训室将专业机房与专业实训室有机结合,能够组织多个学科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而且在场地建设、配套设施、人力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度降低,既缓解了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上的压力,又能够高效地利用仪器设备,很好地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2.可扩展、易维护

建成的网络化专业实训室的实训仪器设备分类存放,同时教学平台采取局域网拓朴结构,在数量增加、分类组合、规模扩展、系统升级、人员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方便。

第5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第6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一、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调查现状的3000多家开发区企业230222人中,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关系不甚合理。其中,管理人员105518人,占45.8%,专业技术人员124704人,占54.2%。开发区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当远远大于管理人员。目前开发区企业的人员现状,与大力加强开发区各产业、行业的科技推动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管理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从职称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947人,占4.8%,中级职称30374人,占13.2%,初级职称53044人,占23%,没有职称的135857人,占比高达59%。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401人,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1206人,占0.52%、大学本科学历28070人,占12.2%,大学专科学历52978人,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147567人,占比高达64.1%。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太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占大多数,人才质量明显偏低。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分析,管理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5.4%和18.8%;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11.3%和26.6%,管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4.9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分析,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管理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业务素质明显优于专业技术人员。

(四)制造业人才状况好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16.9%,服务业占14.4%,其他行业为12.5%。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9.7%,服务业占7.8%,其他行业占7.5%。总的看,制造业好于服务业,服务业好于其他行业。

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伴随我省开发区经济和谐发展,未来几年将是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旺盛期,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扩大,管理人员需求量放缓。从调查情况分析,1300多家企业未来几年需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333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20332人,占需求量的60.9%,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6.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技能型、操作型中级、初级职称人员需求量较大,需求11045人,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54.3%。管理人员需求13038人,占需求总量的39.1%,比管理人员现状降低6.7个百分点。企业在重视管理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强。

(二)技术层次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提升,初级操作工需求量降低。从职称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高级职称4191人,中级职称7511人,初级职称10585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6%、22.5%和31.7%,分别比现状高出7.8、9.3和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高级职称1745人,中级职称3587人,初级职称3464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3.4%、27.5%和26.6%,分别比管理人员现状高出8.2、12.1和7.8个百分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高级职称2446人,中级职称3924人,初级职称7121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19.3%和35%,分别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7.6、8和8.4个百分点。

从学历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大学本科9039人,大学专科9875人,中专(高中)及以下13216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5%、2.3%、27.1%、29.6%和39.6%,分别比现状高出1.3、1.8、14.9、6.6和-24.5个百分点。企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尤其是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对中专(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初级操作人员需求量大幅度降低。由此说明,企业对人员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需求分析,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为11.9%、20.1%和35%;服务业分别为10%、17.4%和34.7%;其他行业分别为14.5%、13.1%和35.6%。调查结果说明,所有行业对初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大体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而对高级、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则因为行业不同有所不同。制造业对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需求分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是1.4%、1.6%、21.2%、23.6%和52.2%,服务业分别是0.8%、2.3%、30.6%、20.4%和45.8%。调查结果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对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服务业需求量大,制造业需求量小,对低学历的操作工人,制造业企业需求量大,服务业企业需求量小。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开发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把企业数量放大到全省开发区,预计近几年开发区企业需求人员60万人,总体增长26%。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6.6万人,增长29.4%。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31.3万人,增长35.8%;服务业企业需求1.7万人,增长28.3%;其他行业企业需求3.6万人,增长11.5%。由此看出,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全面紧缺,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信息化推广,运用高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积极培育服务业,开发区企业对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从调查结果分析,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于管理人员8.4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21.8个百分点,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40.9%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开发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从人才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现状相比,企业对具有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6倍,对具有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1.8倍,对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4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四)先进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目前,先进制造业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人才十分紧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趋势(人才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6%)。今后几年,制造业企业人员需求占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总数的85.5%,与现有企业人员构成相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需求总体增长35.8%。其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纺织服装业需求8.7万人,增长63.5%;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万人,增长105%;食品业需求1.8万人,增长41.9%;化工医药业需求1.4万人,增长12.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需求1.2万人,增长60%。这一情况表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大多数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医药化工等产业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对较缓。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成为新的热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日臻成熟,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成为新的人才供需热点。今后几年,开发区服务业企业需求人员1.7万人,与现有企业人员状况相比,人才需求总体增长28.3%。按照人才需求增长比率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服务业需求1456人,增长7.7倍;社会服务业需求1816人,增长60.7%;仓储和交通运输业需求3308人,增长51%;商业和餐饮业需求665人,增长24.5%;金融保险业需求90人,增长15.3%;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需求503人,增长15.9%。按服务业对人才需求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上,传统的商业、建筑和金融等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放缓,而作为人才聚集较为集中的科技和技术服务业,则人才趋于相对饱和,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四、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开发,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战略性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人才效益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人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增创人才新优势,建设一支与开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积极推进企业人才引进、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目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开发区产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制度,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现有人才加强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历层次,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加强企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人才。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院校进行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沟通,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优化院校学科专业,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培养大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定制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四)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第7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产城教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证研究”(编号:MJZXZD1409),主持人:杨如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35-05

为满足当代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各区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树立、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创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业已取得进展。但正如学者周桂瑾和俞林指出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十多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旧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缓解就业压力有效手段的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无法满足差异性人才培养需求。”[1]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多数学校已建立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创业实训培养机会。同时,外部区域经济环境的活跃也为当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养分与土壤。与此相较,广大西部民族区域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本文以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12-2015届毕业生为例,通过对保山学院所处地域、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因素的探究,以期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以小见大“的方法模式考量。

一、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概述

(一)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据统计

2008年,保山学院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云南珠宝产业、文化产业状况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建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学制三年,为专科层次。招生至今,该专业现有6个教学班共188名专科生。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21人、19人、32人、50人、68人、60人、6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专业市场吸引力增强。目前,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呈平稳态势,年均60人,招生数额已呈常态化,生源较为充足。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统计

截至2015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从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数据来看,历年就业率达100%。其中,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人数分别为20人、17人、29人、48人,各占??年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95%、90%、91%、96%;四届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分别为6人、9人、15人、20人,创业率分别达到33%、47%、50%、40%。剩余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每届人数仅为1-2人。从图1可以看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对于从事玉雕领域工作的意愿强烈,这一点在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选择上体现更为明显,四届创业人数占各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总数比例持续增加,增长率呈正值,显示了学生创业队伍规模持续性的扩大。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区域分布

从四届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来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产业特色并满足了地区就业市场需求――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本地就业。据调查,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雕行业或销售工作的学生留在保山当地从业的人数比例达78%,其余就业范围均位于临近保山附近的龙陵、腾冲、大理、丽江以及云南的省会昆明,流向省外的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通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创业区域分布的数据汇总,90%的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当地进行创业,选择云南省会的昆明作为创业地点的人数占6%,前往腾冲创业的人数仅为4%。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近几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该专业既注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又服务于当地经济与文化产业,并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四个一致性。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地域及社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保山地区的南红玉石文化市场为例,其立足于当地南红矿产的丰富资源,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聚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玉石从业者形成推动保山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南红玉石文化产业市场,作为提升保山自身文化自信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助推器,蕴含多方面市场目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力求培养目标与当地玉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具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本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作为拟定培养方案的基准,以玉石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给予该专业学生创业基础技艺与创业素质的双重修养,最终达成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二)内部教师与外聘教师培养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良好培养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只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队伍,这是由传统玉雕工艺技术的特质所决定。因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师资团队组建时,建立专业教师引进制度,一方面,对于外聘人才偏重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实践经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且外聘教师的校外经营者身份与校内执教者身份兼具,利于教师将自身市场创业实践、经营管理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作为宝玉石课程讲授者,既需善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观与创业意识,也要给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客观场所与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创业指导。总体上,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都要意识到玉雕技艺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与玉石本身,还需延伸至实践操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完备自身专业教学的职业技能,丰富与市场挂钩的现实从业经验,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理论,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环境与作坊环境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建立以来立足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利用高职教育平台发展传承创新民间玉雕技艺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与市场作坊环境相一致的新型工作室环境,利用典型项目引领开展教学。项目要求与市场要求一致,大量开设案例式教学和实操课程,使学生在习得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领会与掌握工艺与创意、传统与时尚、科技与艺术的融会贯通。课程方面,所有专业课程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外聘教师共同完成;建立工作室负责制,由工作室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以地区人文历史的优秀资源作为专业寓教的内容来培养适于当地经济与人文产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职业熏陶与学生创业激情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的创业情况,不仅展示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培养过程中职业熏陶也起到重要作用。专业教师祝立业(现为珠宝学院院长)发觉该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雕刻不聚以同法,抓大放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形成了具备良好创新性和个人追求成就感的氛围,形成自身创业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分享教师自身的创业经历与经验,指点学生在创业初期的困难与疑惑,并提供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市场环境的实践机会。定期邀请创业毕业生或同行分享他们如何从事创业活动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因素分析

民族地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外部资源环境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个人成长特质,个人所在学院、所在企业、所在社区的创业环境作为其创业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方法、需求的基础上,体味他们创业的艰辛与困境,感受他们创业的收获与成长,综合分析他们创业的特质,从而为其他民族地区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一)个人成长特质

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个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作为自身成长特质影响了每个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是否基于对学生自身内驱力的良好考虑。

1.年龄。图2显示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年龄分布,其中22岁-24岁年龄范围内的创业者最多,这表明,大部分从事创业活动的毕业生年龄与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呈正相关,多数创业者通过高职阶段专业能力培训具备了基本的创业能力。

2.性别。图3左侧描述了2015年9月前已经毕业的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创业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总的来说,男性的创业比例高于女生,图3右侧则描述了现阶段玉雕专业在校生的创业意愿,相似地,男生相较于女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意愿更为强烈。

3.家庭收入水平。按照被调查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家庭人均500元-1500元,中等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3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人均3000元以上。图4表明,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创业人数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这一结果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创业者或企业所有者最多,低收入创业者或所有者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有明显差别,体现了西南地区职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独特特征。

4.城乡居住地。城乡二元结构并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乡居住地成为影响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5,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往届创业毕业生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h远高于城市人口。

(二)创业潜能与素质养成特质

1.富于创新意识、良好的增长潜力。身为创业者除了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立精神、闯荡社会的勇气,更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富于创新能力,例如,当下玉雕市场已形成山水、花鸟、人物(观音、佛像)、仿古、走兽几类固定风格,仅按照固有模型雕刻只能算低级玉雕人,如何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形状设计出形象新颖、构图美观、大方同时融入自身雕刻特点的作品,才是玉雕师追求的境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玉雕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在销售模式方面,创业学生们建立线上和线下互补的销售模式,建立完善的顾客系统及售后服务,一些创业学生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作品雕件做出来后,拍照发到淘宝,一般顾客若预定,第二天就可以发货。

2.创新及创造性发展能力特质――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同玉石雕刻毕业生作为创业主体的动机不同,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以2012届毕业生和泉的“学院玉坊”为例,该店铺目前共容纳8名玉石雕刻技术人员,其中4名成员均毕业于保山学院玉雕专业,同时也有来自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据创业者和泉介绍,公司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设计团队、雕刻团队、销售团队。和泉青睐于本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培养的这批人才不仅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且思想新颖有特点,能够雕刻出不同于市场普通式样的玉石作品,同时自身企业完全有能力容纳更多雕刻人才的加入。据调查,当地玉石市场多数创业学生在经营过程中都会经历从个别经营到团队合作的过程,在招聘合伙人的过程中,集体倾向于应届或往届学院毕业的玉石及艺术类学生,认为当地的玉石市场能够充分容纳这些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社区环境特质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良好的社区创业环境,究其原因,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离不开社区环境背景下特定社区文化的影响。

1.学校创业文化环境。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创业不在少数,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为响应“玉回云南”的政策号召所营造的??松创业环境,鼓励创业者追求创新与个人成就,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等;同时,当地玉石集散市场聚集的年轻创业店铺较为密集,吸纳了多数该专业毕业生,继而对创业形成较好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和泉为代表的成功创业案例给无论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专业毕业生或是在校就读的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激励后继者也同样为追求个人的成就而去努力掌握玉雕技能、持续精进技艺最终选择创业。

2.市场创业文化环境。珠宝学院四届创业毕业生立足当地玉石市场进行创业,且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珠宝之都”的政策号召,通过和泉创办的学院玉坊总店动员,联合保山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创业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正携手共建适于保山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的民间组织――“保山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商会”。该创业者联盟试图分别成立隆阳区创业组、腾冲县创业组、昌宁县创业组、施甸县创业组、龙陵县创业组,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网络、微信平台,帮助成员创业项目推广宣传,方便成员交流创业经验,收集优秀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激励初创者,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帮助有志青年创业。

四、启示与借鉴

(一)民族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产教结合

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市场创业就业人才需求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做出了有效尝试,可见,创设与地方人文资源相符合的高校特色专业,培育适于民族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地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大学生过程中,通过“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产教结合,实现高校技能型创业型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二)民族地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3]。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于发展玉雕人才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本身就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该专业致力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度推进:产业层面要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宝玉石加工人才教育市场,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宝玉石专业教育视为地区玉石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供给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要把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到城市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层面:需进一步深化玉石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报玉石鉴定与加工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

(三)政府要给予当地服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支撑与保障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稳定成长、地区职业教育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中央财政项目400万资金支持。2014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项目,预期获得资金支持150万。同年,学院投资4000万建设15000平方米的珠宝大楼,大楼集实验实训、营销、学术交流为一体,将为玉雕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介于工艺的特殊性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培养环节仍亟需大量经费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场所的硬件设施与机械设备的更新维护,政府相应机构应继续制定培养支持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以适应培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任务的需要。另外,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力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继而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第8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目前,佛山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所(含技工学校10所),其中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部级重点14所,省级重点12所;在校生9.4万人。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在校生平均4700人/所,部级重点学校在校生平均2900人/所。目前全市普职比5.2∶4.8,普高与中职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市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5675人,其中专职教师458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0.78%。专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4196人,达标率91.54%,“双师型”教师比例68.36%,“双师型”教师比例位居全省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生均7500多元(远远超过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生均5000元标准),办学条件位居全省前列。

经济和产业情况

佛山市经济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709.0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3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91.0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70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5∶35.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63.04亿元,增长15.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78.83亿元,增长1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85.45亿元,增长7.2%。民营经济增加值4088.4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

佛山市产业结构

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市形态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调整过程中,主要以区、镇(街道)为主战场,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制造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经济,已形成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个各具优势的行业。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新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佛山市产业也面临改造提升,如:陶瓷产业正加速向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转型,机械装备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佛山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佛山市在产业转型期间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佛山引进了奇美电子、海尔、可口可乐、汇丰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目前,佛山的光电显示和光照明产业链条日趋完整,成为全国三大光电显示示范基地之一;光伏产业、物联网产业、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以一汽大众整车、多尼尔房车、陆地方舟、福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产业转型以提高经济发展和质量效益为核心,培育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载体。改革调整佛山国家高新区,加强佛山新城、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华南智慧新城等建设,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中职招生概况

200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28136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文秘、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3个专业招生24199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6%。

2010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为33321人,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27个专业招生30188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0.6%。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3641人,会计专业招生2389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265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2159人、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子商务专业各招生1541人。

2011年全市招生总人数为33672人,其中会计、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7个专业招生29564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会计专业招生2967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2565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20人。

2012年招生总人数为32844人,其中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等27个专业招生3034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92.4%。

2013年招生总人数为30405人,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2430人、会计专业招生2284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招生1871人、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1766人、电子商务专业招生1756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710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招生1334人,在招生人数居前的2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26715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7.86%,如图1所示。

专业结构变迁

2008年佛山职业教育主要以文科类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居多,如会计、文秘、工艺美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等专业招生规模居前,理工科专业相对偏少,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其中有一所民办汽车职业学校,每年招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700人以上),其他专业招生比较分散。

2010年文科类专业呈下降趋势,会计、工艺美术、文秘、市场营销、学前教育等专业招生下滑。招生规模居前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理工类专业。

2013年各专业招生比较平稳,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居前。

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会计、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学生报读这类专业的人数比较稳定。这也印证了佛山第二产业需求量旺盛的实况。

中职专业类别分析

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共有18个专业类别、321个专业。对佛山市2008~2013年招生情况统计分析发现,佛山市中职学校的招生集中在6个专业类别的29个专业上,分别是: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这6个专业类别每年的招生比例是:财经商贸类占三成以上,这类专业的招生在2010年出现拐点,2011年开始小幅收紧,2012和2013年又趋于稳定;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各占两成左右,交通运输类占一成;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分不开。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则呈上升趋势,2011年招生出现拐点,2013年出现回落现象,这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专业类别的招生情况变化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大体保持一致。2008~2013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类别统计如图2、图3所示。

6个专业类别中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专业招生规模下降得最多,从2008年招收3485人,到2013年只招收1766人,会计专业也由2008年招收3590人下降到2013年招收2284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招生稳定,呈小幅增长趋势,如图4所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匹配

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定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招生的专业,我们对专业按照产业进行分类,产业对应专业的招生情况如图5所示。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属于第二产业的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呈下降趋势(部分专业下降导致整体出现下滑趋势)。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决定专业。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年代,佛山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出口企业;陶瓷、铝型材、家具等与房地产行业相关联的企业,这些受影响的行业以第三产业更为突出,导致第三产业就业能力下降,人们意识到第三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学生就读第三产业的专业出现略为下降趋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办学成本比较低,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导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创办初期都会选择开设这类专业,所以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和企业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类的专业招生规模开始下降。

在《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中,佛山市提出打造“3+9”特色产业基地,即着力打造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陶瓷三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九大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九大产业基本都属于第二产业,这也意味着佛山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历经金融危机后的就业形势立即稳步回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如图6。

专业设置对策

专业设置紧扣产业结构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有了产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才能有扎实的基础,校企无缝衔接才能实现。根据《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佛山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围绕这几个产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造时需要结合产业来实施。只有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全市统筹,各有侧重,办行业类中等职业学校

佛山职业技术教育要瞄准佛山的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市要统筹规划,按照重点产业所属区域的原则,每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各有侧重,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配件总厂落户佛山市南海区,将带动该区域的制造和加工行业,据统计共需要约3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就依托当地的职业教育来培养输送,所有这个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必须以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

构建专业预警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企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行业就业需求趋势等构建专业预警网络平台,防范专业风险。部分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在专业定位和专业改造等方面缺少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跟风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建立专业预警网络平台,可以化解新开设专业的潜在危机和风险,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招生规模和专业布局情况合理调控招生计划,调整部分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建立市级职业教育网上供求平台

第9篇:化工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简称“澳门基本法”)的规定,在澳门回归前的过渡期(中葡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回归之日之间的时期)内,必须对在澳门施行的法律进行清理和分类,并根据澳门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订,使其在内容上与基本法相衔接,并符合澳门社会的特点,满足澳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对那些从葡萄牙直接延伸到澳门的法律,如果认为仍有需要,则须通过立法程序,使其成为澳门当地的法律后才能过渡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这种对澳门现行法律进行清理、分类、修订、翻译(译为中文)和过渡的工作即为澳门法律的本地化。澳门法律本地化问题因其重要性而被列为澳门过渡期内的三大问题之一,它的解决,不仅对于确保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将来构筑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及其法制建设,也有着重大影响。

澳门法律本地化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其知识产权法律的本地化,并建立澳门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澳门原没有本地独立的知识产权法,而是延伸适用葡萄牙的知识产权法来调整其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对葡萄牙法律有很强依赖性的非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与回归后澳门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澳门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延续性,更好地促进澳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回归前的过渡期内,制定符合基本法规定的,与澳门社会特点及其他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体现一定继承性和一定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澳门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完全有必要的。回归的日子日益临近,实现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澳门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基本原则

澳门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为澳门知识产权法律实现本地化确定了基本原则,从而将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工作纳入了基本法设置的轨道,这是由澳门基本法在澳门具有“小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

首先,澳门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予以保留。但是,只有澳门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即是由澳门立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才予保留。非澳门原有,仅仅是直接搬用的葡萄牙知识产权法律,则不在保留之列。

其次,与澳门基本法相抵触的知识产权法律,不得采用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根据澳门基本法第8条、第11条第2款的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法律,“均不得同本法相抵触,”这是一条强制性规定。“抵触”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是原有的法律抵触基本法。这是指“全法”或者其“主要部分”抵触基本法,则全法不予保留。二是原有的法律部分抵触基本法,即只有部分条款与基本法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则只是抵触部分的条款不予保留。

复次,经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或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原法不予保留。

再次,通过葡萄牙政府批准而适用于澳门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或地区性条约,在澳门回归祖国后,是否继续适用,由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澳门基本法第138条的规定, 在征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作出决定或者授权、协助特区政府作出适当安排。

最后,据澳门基本法第145条的规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确认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澳门原有知识产权法律,如以后发现有与澳门基本法相抵触的,可依照基本法规定和法定程序修改或停止生效。

3.澳门知识产权法律发展趋势之前瞻

澳门是一个面积仅有23.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属于典型的小海岛微型经济模式。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澳门经济经过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旅游业、建筑地产业和金融业为四大支柱的产业结构。其特点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工厂为中小型企业。澳门经济的这种状况及其产业结构的这种特点对其知识产权制度运行模式的选择,特别是与企业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的专利制度,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其知识产权法律实现本地化所依据的基本“区情”和经济基础。

从澳门承担的国际协议义务来看,其知识产权法律必将实现国际化。澳门基本法第112条第1款、第2 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单独的关税区”,“可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参加《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澳门也正是以单独关税区的名义加入世贸组织的,而且是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 协议”)首次将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联系起来,并要求各成员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以防止、阻止和制止知识产权侵权活动。澳门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当然有义务遵守trips协议的各项规定,因此,澳门新知识产权制度应在执法程序上、保护范围上、保护措施上及处罚力度上等诸方面符合trips协议的规定,从而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且,不仅是新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如专利法、版权法等有必要以trips 协议为标准制定之,那些澳门原有的并过渡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产权法如商标法,也面临着进一步与trips协议适应和协调的问题。

从澳门与香港的关系来看,香港的经验值得澳门借鉴。澳门与香港地理位置邻近,一水相隔,同属自由港,社会制度相同,历史传统亦有相似之处,两地的经济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4年澳门的商品进口中有30.35%来源于香港,占该年第一位;其商品出口有11.18%输往香港,占第四位。为此,借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许多成功经验,制定与香港知识产权制度相协调的澳门知识产权法,从而为两地的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保驾护航,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有利于节约法律资源,降低立法成本,减小工作难度,早日实现知识产权法律之本地化。

二、澳门专利制度运行模式及立法体例的选择

(一)澳门专利制度运行模式的设置

1.澳门现行专利制度的运行模式

现行澳门专利法适用的是于1959年延伸到澳门的葡萄牙1940年《工业产权法典》,该法典已于1995年6月1日起在葡萄牙失效,但在澳门除商标法部分外仍然有效。澳门没有建立专利授权制度,也没有建立如回归前的香港那样的专利注册制度。专利申请人得直接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提出专利申请,或者通过澳门经济司向其提出,待该申请书相继在《葡萄牙工业产权公报》、《澳门政府公报》上公布并获得葡萄牙工业产权署的专利授权后,便在澳门也获得如同在葡萄牙一样的权利。另外,在葡萄牙获得的专利权也可延伸到澳门,但非自动延伸,需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申请并由其决定和批准。而且这种延伸至澳门的专利没有独立性,即它一旦在葡萄牙被撤销或期限届满,则它在澳门也不受保护。

可见,澳门既没有独立的专利法,也没有独立的专利制度。在澳门回归祖国后,其专利制度的运行模式应如何设置,是专利法实现本地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2.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建立专利保护制度

在诸知识产权法中,专利法的技术性最强,专利制度最为复杂,专利保护的成本也最高。因此,是否建立专利制度,是建立独立的专制制度,还是建立依赖于其他专利机关的非独立的专利制度,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澳门基本法第124条第1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科学技术政策,依法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专利和发明创造。”这为澳门实现专利法律的本地化以及建立澳门自己的专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澳门的经济结构中,尽管以第三产业为主,但是,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占居重要地位。而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技术产业,又被认为是在1999 年后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的基础。因此,设置一种鼓励技术创新、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进步的专利机制,是澳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使澳门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3.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宜建立独立的专利授权机制

澳门经济结构决定了它本身并没有大量的发明创造寻求专利保护。自1985年至1998年澳门地区向中国专利机关申请专利总共才提交93件专利的申请,而香港地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达63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36件,实用新型905件,外观设计481件,大大超过了澳门。而同年中国专利机关的专利授权中,澳门仅占36件,实用新型19件,外观设计16件,发明专利1件。而香港达4959件,其中发明专利159 件,实用新型671件,外观设计4129件。可见,澳门的专利申请量是很少的。因此,澳门也就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机制。而且,这种机制特别是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需要大量的人、财、物,而澳门一直没有专利授权机制,甚至连回归前的香港那种形式上的注册制都没有,以此小数量的需求,花费庞大的投资,建立一个独立授权机制,不仅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许多技术性问题也不能解决,就经济原则考虑,也极不划算。

4.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利制度可采用注册制的运行模式并以纳入内地专利制度体系为宜

笔者以为,澳门完全可以参照香港的成功作法,在澳门也建立一种注册其他专利机关实质审查并授权的专利制度。由于在澳门回归后,根据澳门基本法的规定和“一国两制”的精神建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样,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澳门在建立新专利制度时应反映这种地位上的变化,因此,以选择注册中国专利机关实质审查并授权的专利为最佳选择,依《专利合作条约》(pct)进行与澳门有关的专利国际申请时,当以中国专利机关为受理局或指定局。当然,这也是完全符合澳门的根本利益的,因为澳门与内地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澳门对内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内地的经济建设对澳门有重大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澳门回归后,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种联系只会加强。因此,澳门新专利制度非常有必要与中国内地专利制度相协调,以适应这种经济上的密切联系。

与此相关联,在澳门回归后,目前实行的葡萄牙专利权延伸至澳门的制度不能再延续了。至于在回归前已延伸至澳门的葡国专利,则考虑到专利权人或发明人的利益,保持澳门专利保护机制的连续性,也为了平稳过渡的需要,在1999年12月20日以后,在该专利的法定保护期内,应继续在澳门受到保护。另外,在澳门回归后,葡国专利若想在澳门获得保护,则完全可以通过在中国内地专利机关申请专利或进行专利国际申请(都可享有优先权),首先在内地获得专利权后,再在澳门注册的途径实现。

(二)澳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运行模式和设置

1.澳门现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的运行模式

澳门保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本地没有注册制度,而是由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注册的。注册后获得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用权自然延伸至澳门,即在澳门也享有和葡萄牙一样的专有使用权。而且,在外观设计完成之后未注册之前,设计人还可享有版权法给予的版权保护。

葡萄牙1940年《工业产权法典》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注册后可无限制地续展。但1996年6月1日开始生效的葡萄牙新《工业产权法典》对此作出了新的规定,实用新型保护期为15年,外观设计为25年,都自请求书提交之曰起算。

2.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建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有利于保护只具有短期商业价值且创造性低的实用物,并能以较低的费用和较快的时间获得法律授予的专用权,因而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由于澳门的经济结构中以出口加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所以,这类制度特别适合澳门的情况,也更能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考虑,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突出实用性,且能增加产品之美感,乐于为消费者接受,从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发展国内外贸易也极其有利。

实际上,澳门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需求也远高于发明。从1985年到1998年,澳门向中国专利局共提交了93件专利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共85 件,占其申请总量的91%;专利授权中,澳门共获授权36件,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共35件,占97%。由此可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之必要。

3.澳门特别行政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可选择登记制的运行模式

正是由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技术含量少,创造性低,经济价值小,世界各国在授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用权时,都采取不进行实质审查只进行形式审查并直接予以登记的制度。澳门本来就没有进行实质审查之传统,也无足够力量,亦无实质审查之必要。因此,承继国际传统,吸纳各国、各地区成功经验,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选择登记制的运行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利立法体例之选择

世界各国、各地区专利制度的建立和专利法的内容都是由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技术状况所决定的。所以,各国、各地区的专利法存在差别,表现在具体的立法上,便出现了不同的立法体例。如英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不保护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法单列;美国专利法保护发明、外观设计和植物品种,不保护实用新型;法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法单列;德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实用新型法和外观设计法单列;葡萄牙的《工业产权法典》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是,发明和后二者之间在授权程序、条件、权利内容等各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等等。在“一国两制”下,我国各区域的专利立法也各有特色,大陆和台湾都在一部专利法中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实践证明,这种立法体例有其弊端,很难说是其立法模式之优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条例》保护标准专利和短期专利,外观设计另设专门法。

前已述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宜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从继承传统来看,也依这三者在澳门授权途径之不同,有必要分开立法,各设专门法保护。这也是符合各国、各地区之立法潮流的。但从与我国其他区域专利制度相协调之要求来考虑,制定一部三位一体的专利法,亦无不可。

三、澳门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1.澳门现行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澳门原来也没有自己的商标法,和其专利法一样,直接适用葡萄牙的《工业产权法典》,亦无权进行商标注册。这和香港一直有自己的商标法以及商标注册制度是不同的。若想在澳门获得商标专用权,需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提出申请,核准注册后,即在澳门也获得专有使用权。但在澳门回归后,这种情况必须终止,这是澳门基本法的要求,也是澳门地位变化的必然结果。

2.澳门商标法本地化的法律依据

在商标法律方面,尽管澳门基本法没有专门提到到“商标”制度方面的问题,但该法第114 条规定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工商业的发展政策”,“改善经济环境和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投资和技术进步,并开发新产业和新市场”,可以看作商标法律本地化的法律依据。因为,商标法是“工商业的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之一,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改善经济环境和提供法律保障”的措施之一。事实上,也正是商标制度对经济建设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各项经济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1995年11 月6日,澳门总督韦奇立法令, 公布了旨在规范商标注册及其保护的第56/95/m号法令。该法令赋予了澳门经济司核准注册商标的权力,从而使澳门商标制度得以首先实现本地化。

3.澳门现行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根据澳门第56/95/m号法令的规定,申请商标注册的请求书应向澳门经济司提交,在经济司收到注册请求及对拟申请商标的产品或服务作出分类后,将其公布于《澳门政府公报》上,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异议期或法定的异议程序后,由经济司对该申请予以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审查申请之商品、将之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以及类似产品或服务之商标或已注册商标相比较,对符合该法令规定的,给予商标注册,并发给注册证。在澳门注册的商标权人,还可通过《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规定的途径,由申请人提出国际商标注册的请求以确保其商标受该协定之缔约国的法律保护。申请书应向经济司提交并由其转交给国际局,或直接向国际局提交,之后再由国际局转入各国国内阶段。该协定缔约国国民亦可依该协定的规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以实现其商标在澳门获得法律保护。

该法令对其生效前还未处理完的事项或商标续展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该法令第83条规定,萄国工业产权署准予适用澳门之商标,在准予之期间内维持其完全有效,但其续展则须遵守本法规之规定。至此,在澳门建立了完整而独立的商标制度。

四、澳门版权制度运行模式与设置

1.澳门现行版权制度的运行模式

澳门没有自己的版权法,调整其版权关系的法律为于1972年延伸至澳门的葡萄牙1966年《版权法典》。该法所确定的版权制度运行模式为版权自动产生制,即一部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即享有受版权法保护的版权。1985年11月25日,澳门立法会通过了一项旨在防止录音及录影制品非法复制(翻版)的法律,对在澳门地区进行首次灌录、发行或同时发行录音及录影制品的制造者以特殊的法律保护。另外,澳门本地还有规范出版及出版业、视听广播业以及其他有关鼓励文艺活动、管理档案图书的一些法令或批示等法律规范。

2.澳门特别行政区宜建立版权保护制度

澳门基本法第125条第1款、第2 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文化政策,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影、电视等政策”,“依法保护作者的文学艺术及其他创作成果和合法权益。”第126 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新闻、出版政策。”这些规定为澳门实现版权法律的本地化以及建立澳门自己的版权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澳门的文化状况来看,近400多年以来,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中介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使其拥有既不同于香港,更不同于内地的丰富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许多珍贵的艺术宝藏。特别是澳门与葡语及拉丁语系国家之间,不仅有着传统的经贸联系,文化的交流也从未间断,更丰富了澳门文化的内容。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需要版权法律的保护,也惟有提供完善的版权保护,其文化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而澳门本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呼唤完整的版权保护机制。目前,澳门坚持定期出版的文化学术刊物达十几种之多,每年出版的本地中葡学者的著作也不下数十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匡汉教授在谈到澳门的文学创作活动时说到,澳门有一支老、中、青搭配的创作队伍,澳门每平方公里就有两位诗人,若按人口百分比来计算,其拥有作家和诗人的人数或许以列入世界之最。可见,建立澳门自己的版权制度,以保护和促进其欣欣向荣的文学艺术创作局面,是不可或缺的。

3.澳门特别行政区版权制度运行模式的设置

澳门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在设置新版权制度时,应建立开放性的运行模式。因此,和香港版权制度一样,采取普通优惠原则,对世界上任何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均给予版权保护,既有必要,也力所能及。同时,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其版权制度又应该是最先进的。如在版权法中设置计算机程序的翻译权、在计算机互联网络(如internet)上的传输权、数据库的专有使用权、书面形式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及绘画艺术作品等的传播权等;又如在侵权行为的处罚机制中,可实行无过错或过错推定原则,加重侵权人的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处以严厉的处罚,加强边境保护措施,等等。从而建立一套既具有本地特色,适应自身发展之需求,又体现国际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先进的版权保护制度,并为与之有版权贸易往来的各国、各地区的版权人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

五、结束语

目前,澳门的商标法己初步实现了本地化并建立了澳门自己的商标注册制度,尽管其运行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但毕竟是个好的开始。专利与版权制度的本地化也正在加紧进行,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己的专利法和版权法即将出台,一个全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