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

第1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孩子对书中的图画、色彩蛮有兴趣,很喜欢动手去翻翻看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书中知识并灵活运用是一个艰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要利用书中的知识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索发现,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隐含的数学规律,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笛Щ疃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4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2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造奇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建筑师,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富有个性心理需要的课堂学习舞台,让每个孩子在这个舞台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展现自己的特长个性。

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之《狮王进行曲》与《天鹅》一课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作开场白:“同学们,从常州开往森林王国的动力火车马上就要出发啦!”同学们随着音乐律动进入教室,这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及时引导孩子听辨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引导孩子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体验也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孩子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孩子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课的第一锤就敲到了孩子们的心坎上,为教学的下一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意境,给予孩子思维的空间

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心理的细小变化,加倍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引导孩子的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孩子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游戏竞争,自由点击,表现自我

我在《狮王进行曲》与《天鹅》欣赏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创设竞赛的情境,让孩子在充满童趣、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将教室布置为“快乐动物园”,将竞赛题目隐藏在每个动物身上,由孩子自由点击喜爱的动物,孩子分组或个人来回答问题的竞赛。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增强竞争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探讨,集体合作,发展自我

一问多解时的交流学习是培养孩子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孩子的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播放《狮王进行曲》的引子部分,设问“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从初步的感受音乐上升到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在课中引子部分,充分发挥了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互动,形成立体的、交换的思维网络。

三、创动境,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以趣激学的方法,通过设境,让孩子真正“动”起来,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直观性思维、外延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

1.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是迈进音乐殿堂的钥匙,是开拓孩子思维的空间、改善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使其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感知。孩子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与《天鹅》一课时,本课的目的是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威风凛凛的狮子和高贵优雅的天鹅形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孩子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

2.主动学习,旨在创造

在教学中,让孩子积极参与、大胆想象,创造、即兴表演了“森林狮王大巡游”。由孩子自己扮演狮王、小猴、小鸟、狐狸、卫兵等角色,随着号角声,狐狸大摇大摆地跳到狮王面前,献媚般请出狮王,然后装腔作势地宣布:“狮王驾到,请大家各就各位”。卫兵和动物们马上为狮王开道,狮王威风凛凛地登场了。体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实践感觉、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四、布问境,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与《天鹅》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狮王的行走的形象和吼声的情境。设问:“为什么说狮子能成为森林之王而不是大象、老虎呢?它的吼声代表什么?狮子一共吼叫了几声?”引导孩子静下心来细细聆听,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畅所欲言。在孩子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下,狮王的雄壮威武、正直勇敢、充满爱心的形象跃然于课堂之中。狮王的吼声代表维护森林王国的和平、敢于和邪恶作斗争的王者之风,具有敏锐洞察能力。

第3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也说:“吾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他们观察的乐趣,观察得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也就越具体、生动。诸如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等(早晨、中午、晚上);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观察现场,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带领他们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不同的形态、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不是有目的地去记忆,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容易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也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们观察后默画其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脑子里也贮存了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养成画临摹画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并能在绘画活动中体现出来。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迁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他们的想象是很活跃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于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熄灭了。

第4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父母;教育;子女;成长;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90-01

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一生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社会给孩子提供复杂多变的教育空间,学校给孩子提供知识殿堂的教育阵地,家庭给孩子提供耳濡目染的教育前沿。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合格的优秀家长除了要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外,还要主动当好学校教育的助手,注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利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特别要留心发现孩子在思维习惯方面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施教,我想其教育力度是会大大增加的。现今的孩子的思维习惯大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固执性。孩子在思维时往往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及时采取灵活应变的措施,宜受条条框框的限制。(2)肤浅性。孩子认识事物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准确地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3)狭隘性。孩子往往在接触世间万物时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反面,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他的思维不具备广阔性。(4)依赖性。孩子认识事物总喜欢依赖现成的答案和方法,盲从家长老师或权威的意见。(5懒惰性。他们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善于用脑来分析大千世界。此时做为家长的我们便可尝试性地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正确地施行教育,其效果定会甚佳。

一、激发孩子“好奇”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科学家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提出问题。”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大致存在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好奇型,好奇型的孩子好提问,他们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另一种是缄默型,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做家长的就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久而久之,缄默型的孩子的好奇心也就逐渐形成了,进而变成一个好奇型的孩子。家长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头脑中的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思维,不断用客观事物刺激孩子的大脑,在发问中求取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鼓励孩子躬身体验

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种“余裕教育”,其内容的重要一点是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去农业学校体验农村生活,直接参与实践。为了树立孩子的实践意识,养成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己分析自己总结的思维习惯。家长可借鉴日本“余裕教育”的成功经验,鼓励自己的孩子直接参与学校或家庭内的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文体活动和实验操作等,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从而克服孩子思维的固执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孩子的思维的灵活性,以适应孩子未来的发展。

三、指导孩子观察

大自然的花鸟草虫,山川,都可成为孩子的观察对象。观察是启迪孩子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首先要引导孩子喜欢观察生活现象,蜻蜓低飞,鱼浮水面,雷电交加等都要家长提醒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其次要指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善于观察,同一朵玫瑰,有的观察结果是花下有刺,而有的则是刺上有花。最后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习惯,细眼看针,洞察秋毫。如此引导,便能让孩子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克服思维的肤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倡孩子“质疑”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家长平时要提倡孩子对家长.老师或权威。理论敢说不,敢提出质疑,不盲从迷信或权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孩子已知答案,家长还要有意问一问,让孩子答出一个所以然来。第二种方法,家长可以采用故意反驳与孩子争辩,在孩子和家长的争辩中克服孩子思维的狭隘性,培养孩子思维的广阔性,让孩子学会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从而善于全面分析.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五、引导孩子“独立”

当孩子提出问题,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告诉孩子可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就能找到答案。(2)家长和孩子齐上阵,共同寻找答案。(3)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如此思维习惯训练,定能克服孩子的思维依赖性.惰性,培养孩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进而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

六、诱导孩子想象

第5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第6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让孩子知道怎么去思考

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在试验中发现新规律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

妈妈可以用袋子装满多种不同质地和形状的物体,比如缎子、 饰带,、天鹅绒等,让孩子触摸,鼓励孩子描述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同。妈妈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各式各样不同质地的材料,如不同质地的纸,、线等等,让孩子用胶水粘起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对其进行染色。然后让孩子用红色、蓝色、绿色或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颜色。最后妈妈与孩子一起讨论完成的作品,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红色、蓝色、黄色是三种基本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它的新颜色。

整个游戏下来,看似枯燥的东西变得五彩缤纷。类似的游戏可多做,在游戏中孩子能学会试验、分析、比较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做出杰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和孩子做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它可以将音乐活动内容融于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孩子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当然,这些音乐游戏也能培养幼小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力、丰富孩子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做音乐游戏时,孩子能够体验声音、运动和音乐的关系。妈妈可以主要集中在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方面, 当音乐响起,你可以让孩子按照他对音乐的理解翩翩起舞。在运动中,孩子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这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性,而求异性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样的游戏要多做。

让孩子大胆地去探索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小故事。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谈他们的所见所闻,让孩子说说喜欢什么,嫌恶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创作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多种东西,如手提包、帽子和鞋子,电话、杂志和围巾等等,让孩子去应用。

第7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1倾注教师的才智,激发创新的热情

教师的教学才智: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是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主要条件。创新型教师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特新颖,让幼儿每天感受到一个新老师。教师的独特新颖会使幼儿感到好奇、兴奋,从而诱发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因此,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每一次美术活动,让幼儿每天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新、巧、奇、趣、活,从而激发幼儿美术创新的热情。过去,美术教学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就是临摹法,教师出示范画,幼儿跟随教师一笔一笔临摹范画,这样全班几十位孩子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没有创新和自己的想象。可见,一味要求幼儿临摹教师的画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在技能上给予适当指导。如中班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即使临摹也不一定要临摹教师的画,可以启发幼儿来演示,让幼儿相互临摹,取长补短。

2营造和谐的氛围,享受创造的乐趣

美术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激发幼儿创新的内在动因。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及创新教育观,尊重幼儿的个性,相信幼儿的潜力,相互尊重,互相沟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幼儿超越常规;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创意、表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和特长。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把孩子从"被动填鸭"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观察――探索――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绘画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孩子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美术活动《幻想之旅――米罗作品赏析》,在大班孩子已初步把握事物整体结构、表现简单动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另一种方法让孩子做画:通过线条和色块让孩子在随意组合和想象中表现事物夸张的主体和动态。一开始在活动的时候,许多孩子感到有些陌生和难,对这种方法不太适应,但随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及孩子们学习交流,教师对孩子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孩子们很快适应新方法,越画越流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由此,让我们看到,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焦虑,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满足了幼儿探求新的发现的心理需求。可见,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使他们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会创造美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绘画的愿望。

3陶冶于生活的点滴,启发想象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关资料证明,创造性与个体的扩散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应在绘画中进行培养。任何绘画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画无不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知。孩子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可注意以下两点:

3.1多观察。即让孩子见多识广。成人可特意带孩子看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富于感染力的景物,并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积累丰富的表象(用手绘画中创作的素材)。如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儿童娱乐城或参加节日盛会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动物植物的不同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或节日盛会的场景布置、人们的服饰、表情等。另外,成人要多带孩子走出户外,从大自然的绚丽景色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样,既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

3.2多接触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平时成人应有意识指导孩子多听、多看文艺作品(儿歌、故事、影视片等),帮孩子扩大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造的材料,也可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某一情节。教师在指导孩子绘画时,要特别注意激发绘画中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孩子艺术创造的翅膀,翅膀越有力,创造越升华,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孩子设计出富于想象的主题,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作,如“未来星球大战”、“飞向太空”“二十一世纪的家园”等主题,不受时空限制,没有条件障碍,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发挥,自由想象,进行创造型绘画活动。

4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扩散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的是创新。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在美术活动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孩子的画面,方不方,圆不圆,“非常乱”,既和老师的不一样,也和小朋友的不一样,对这样的作品,许多老师会一味否定孩子,认为孩子画的什么也不象。这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成人要求孩子学习范画,遵守常规,其实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把孩子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想象否定于萌芽时期。把“苹果画成方的”、“把人画成三头六臂”,显然,孩子的标新立异往往会脱离实际,而不断犯错,但孩子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正错误,完善不足。我们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相信孩子的绘画潜能,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正确对待他们的标新立异,多为其提供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勤于探索、不怕挫折的开拓型人才。

5引导学习创新,培养合作精神

第8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同时,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若想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

3岁:用动手来感知

雯雯3岁时,喜欢上了拍球。刚开始,她只会胡乱地拍,并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球弹起之间的关系。妈妈手把手教她,爸爸耐心地和她一起练习,一天、两天……雯雯将她的拍打动作和球的下落、弹起联系了起来;一个月过去了,雯雯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

家长策略:和孩子一起“玩”

3岁时,孩子特别需要那些重复的动作训练来帮助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孩子来说,像爬行、滚翻、蹦跳等与运动相关的协调训练,还有像捏橡皮泥、摆积木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爸爸妈妈能和孩子一起“玩”这些节目,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孩子也会获益良多。

小提醒:

孩子大都喜欢自己动手,感受未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果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

4岁的翔翔非常聪明,一次,奶奶向人夸耀:“昨天我问翔翔‘2个苹果加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他马上就答上来了,是‘5’!”隔壁的阿姨听了,问翔翔:“2加3等于几呀?”翔翔摸摸小脑袋,眨了眨眼睛,不知道……

3~6岁阶段,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则刚刚萌芽。所以,在做计算题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孩子很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就反应不过来了。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培养学前孩子的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其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又要力求逐渐摆脱动作和实物的约束和干扰,达到更高一级的抽象和概括。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时,让他从玩中学会归纳和抽象。

日常生活中,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时常向他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TIPS

如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片面、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其实并没有益处,因为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前孩子的思维特点。

6岁以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杰妮的判断、推理能力一直不强,上小学前,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她找来很多卡片,有一些是训练排序能力的,有一些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妈妈和杰妮一起看这些卡片,一边看,一边引导女儿“为什么这样排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训练,杰妮不仅能很快地将卡片排序,还能够自己编一些小故事。

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会提升语言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又会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一点看,杰妮的妈妈非常有智慧。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6~11岁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爸爸妈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孩子的思维活动外,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练习和指导,以激发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为孩子创设有助于扩展知识面的环境,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如:创设吸引孩子参与的动手环境,可以自由地与伙伴、与成人接触的环境,能激发思维活动的艺术环境等。

第9篇: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范文

绘本就是指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绘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达成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的图画特点是图片形象鲜明、故事内容趣味性强,符合智障孩子的心理年龄,能够契合这类孩子的智力水准。因此,运用绘本教材引导智障学生开展对新事物的认知,直观的情景再现能够让学生在大脑中对事物印象深刻。

一、绘本的载体优势

1.符合培智学生的思维特点

绘本是以图为主的书,其语言简洁、图画优美、故事有趣,能大大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智障学生习惯于用形象、色彩、声音这类比较直观的因素认识事物。思维反应客观的事物是通过直观的知识储备。普通人能够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认识,但智障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具体事物的表象中,直观的形象思维是教学开展的主体。教师给学生讲解数学类的抽象知识和法则的时候,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力能力会降低,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可以运用绘本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特性,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间架起桥梁。

2.贴近培智学生的生活现实

绘本的插图多、文字少,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思维、认知和情感非常贴近,容易激发其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绘本中的人、事、物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并且熟悉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中具象,熟悉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对课本感觉亲切。绘本教学能够形成真实的场景再现,比如语文中的很多字词学生在生活中都能看见,绘本把文字运用形象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运用联想记忆的方式能够清晰在头脑中形成印象,提升对文字的记忆思维。数学中的很多数字在银行、公交车牌上也能看见,这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生硬和遥远,更多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验,这也符合了培智学校的教学宗旨,知识生活化的运用。

3.绘本激发培智学生的多元能力

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能力。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在孩子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智障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知识学习没有敏感度。而绘本中艳丽的色彩能够冲击学生的视觉体验,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能够根据里面的故事通过图片来进行猜想,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能够理解。绘本不是把知识顺理成章的讲解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刻意地学习,教师客观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绘本在培智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1.挑选符合智障学生心智特点教育绘本

好的绘本条件主要有:切题、适性、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首先,根据智障孩子的心智年龄挑选符合其心理年龄的书籍,智障学生的一般心智年龄在0-l2岁不等,所以选用的绘本书籍要符合这一年龄层的要求,教师把绘本根据年龄层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且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对应。然后,绘本的内容要更加的贴近生活。绘本选择中最要加入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和动物,让孩子具有熟悉感。比如看见一只猫咪,先让学生自己发挥关于猫的想象。然后再结合现在比较流行的《猫咪大人》绘本,故事里的猫被塑造有人的行为和语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理解这些有趣的语言,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能让学生感觉绘本课就是看图课,这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有些孩子情况比较严重,有撕书、咬书这类破坏行为,可以给这类学生提供布书,书页中图片颜色鲜明并且有孩子习惯的人物或者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在引导中培养孩子看图识图的能力。

2.宽松的阅读环境,激发智障学生绘本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阅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看书,并且分门别类摆放绘本:把系列绘本按次序的摆放到一起,教师带领学生自觉爱惜图书。对于破损的图书教师带领学生要适当的进行修补不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提升孩子对书籍的珍惜。设立图书角,学生在图书角里面可以看书、画画、写字,但是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其他同学,培养智障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放一些学生喜欢的绘本书籍,可以让学生仿画绘本上的图片,并且根据图片拓展故事能力,自己可以记录下来讲给全班同学。组织小组讨论学习绘本内容,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绘本类型了如指掌,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培养智障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书籍借阅的时候教师最好让孩子自己处理,培养学生和人交流的方式以及勇气。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绘本故事之前,第一,对绘本内容要了解清楚,带领学生感知绘本学习内容,对学生的需要要明了,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给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思想;第二,绘本故事的讲解,教师可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运用交谈式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生命教学理念的渗透

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堂的绘本课。绘本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主要是引导智障学生观看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了解其背后的情感体验,把绘本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出来,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那些听觉很敏感的学生,运用“听赏式”,就是让教师带学生融入学习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观看美丽图画的同时,还要加强孩子对于图画的描述能力;对于视觉感比较好的孩子,特别是自闭症孩子,运用精美的PPT绘制,能够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不一样的呈现;对于好动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动手绘画表达故事情节,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