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孩子特殊教育全文(5篇)

孩子特殊教育

第1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四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教学

残疾孩子(尤其智障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存在缺陷,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较大障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困难大、效果差,教师对教学对象缺乏信心,期望值低,对残疾学生的低期望值成为教育低效率的直接原因。特殊教育学校以往课堂教学中追求教学形式的较多,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的较少;追求学习外显效果的较多,注重提高认知生活能力的较少。如何尝试研究出一套适应残疾学生(尤其智障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让特教教师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特点和才能,一直是困扰特殊教育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难题。近年来,鹤岗市特教中心根据学生不同残疾程度、不同残疾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和特点,从满足残疾孩子的特殊需要出发,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扬长补短,开发潜能,补偿缺陷,注重认知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医教结合等多方面实际综合考量,摸索出了“四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四化”,即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方法趣味化,“一结合”,即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一、因人施教,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正视残疾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残疾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残疾学生情感需求和心理特性的一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既要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充分体现其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唤起残疾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自己个性潜能的挖掘[1]。鹤岗市特教中心作为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招生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残疾类型的多样化,聋、盲、智障和孤独症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在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上有着不同的层次,即使同一残疾类型的学生,其差异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确定和训练内容上要有所差异,在问题设计上要分类提问,在练习题设计上也要分层次,注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提倡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实施主体参与,分层达标。同时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课后纪实。强调跟踪纪实在残疾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作用,教师每讲完一节课都要及时书写课后纪实,及时整理这一课的感悟、收获与反思,及时记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作为下节课改变教学策略的依据。

二、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2]这深刻说明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家长们也会因此觉得抬不起头,不愿带孩子们出门,不知不觉中就减少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害怕与人交往、不会乘车购物等都是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表现。因此如何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走进生活、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便显得更为重要。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贴近残疾学生生活实际,遵循残疾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从残疾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降低教学难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将来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生活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并运用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以教材为凭借,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二)以教材为依托,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内涵,并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处理,有意识地还原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三)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生活化。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在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再现生活,把知识内容渗透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活动设计要生动、有趣。“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知识回归生活,使残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将成为残疾学生今后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内容。

三、创设场景,教学过程情境化

“教学过程情境化”,顾名思义是创设场景,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入到一个情境中去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态度体验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走近残疾学生,贴近生活。创设的情境一定要选择残疾孩子熟悉的生活,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适合残疾孩子的社会生活,只有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体验过的,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特别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站在残疾孩子的角度设计情境,根据残疾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问题,采用残疾学生善于接受的方法实施教学,如聋生在影像方面,盲生在声音方面,智障孩子在情绪色彩方面的敏感性。寻求一些残疾儿童感兴趣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受过的生活原型或体验过的生活实例,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二)内容真实,形式朴实。当前有些特教学校的课堂,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生动,往往设计或使用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靓丽道具,设计的形式花样多、画面优美、声音动听,学生确实感兴趣,但课堂情境中“俏、虚”的味道太浓。这种情境似乎表面上“俏”,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有些残疾孩子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残疾孩子参与度不高,教师的表演成分较大,致使课堂虽然生动、活泼,但虚假成分多,作秀地方多,教学效果差。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内容真实,形式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花哨热闹和表面的亮丽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一定要看是否符合残疾孩子特点,是否联系残疾孩子生活实际,是否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内容“巧妙贯穿”,过程“触景生思”。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使教学内容“巧妙贯穿”。创设情境一定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要突出教学目标,融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例如,一节生活数学课(学习认识人民币),将学生带入学校情景教室——超市中,真实的人民币,逼真的超市,加之教师精心设计的购物情景,学生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气氛被激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智力上的缺陷,他们的逻辑思维比较差,在知识的接受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内容和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实践过的内容都更易于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借助生活环境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原形,利用生活实体,感受生活实例,通过再现与残疾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参与和实践,不但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运用知识。例如我们带领学生到情景教室进行购物、就医及乘车等生活常识的讲解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四、激发兴趣,教学方法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方法趣味化就是指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残疾孩子的特点,特别是智力残疾的孩子,尽量做到语言表述要儿童化;内容的设计要故事化;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空间;教具、学具要新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残疾学生视觉和听觉优势,通过影像、音乐、游戏和情景剧等来激发学生兴奋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使用教具和实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性和艺术性。

五、“一结合”即“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3],我国《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指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教学中要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4]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应当从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的人性化、差异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同时更要针对残疾孩子存在障碍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缺陷补偿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把教育和医疗康复进行有机结合,即医教结合。回顾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的变化,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入学时间提前,六岁入校的逐年增多,还有更小的孩子要求康复;(2)智障类学生障碍类型多样化:智力低下、语言发展迟缓、自闭症和多重障碍;(3)障碍程度加重,多为中重度智障孩子,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动作和行为障碍等严重影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残疾儿童的康复时间长,康复训练任务开始向特殊学校延伸,特殊学校的实质是在康复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所以“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医教结合”是一种简称,它包括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重干预和潜能开发等内容。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5]。如何使医教有机的融合?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都在研究和探索中,还没有成形的经验。2011年鹤岗市特教中心被确立为省第一批“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校,鹤岗市特教中心确立了“夯实基础、立足课堂、整合课程、开发资源、强化师训”的实验模式。

我们认为要进行医教结合,首先,每一位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逐步向国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靠拢,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技巧外,要多学习一些有关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进行康复指导奠定基础。其次,要配备必要的康复设施设备和专业教室。第三,要做到“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教结合”[6],这一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为了单纯的医教结合而不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寻找教学内容与医疗康复最佳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康复教育,把医教结合落到实处。第四,医教结合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康复内容,坚持不懈地去做,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总之“四化一结合”教学模式探索,要按照聋部、培智部、盲班和自闭症班的不同残疾类型教育,进行分类研究;同时根据不同残疾类型的不同年龄段、学年段进行分层次研究。“四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会提高特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特教课堂教学真正为残疾学生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服务。从我们自身的实践来看,“四化一结合”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鹤岗市特教中心现行特教课堂教学的弊端,达到了挖掘残疾孩子潜能、调动残疾学生能动性、协调残疾孩子各感官补偿作用,真正促进各类残疾孩子不同层次的进步和提高,达到综合康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梅.孤独症儿童课程与教学设计兼论特殊教育的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8-130.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9.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8.

[4]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教育部通知[教基[2007]1号]:(4).

[5]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第2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育教育,学生发展

一、美育的内涵

什么是美育?有人说,美育是德育的部分;有人说,美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有人说,美育是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还有人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事实上,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区别。首先,美育和德育在性质上和社会功用上有区别,两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代替。尽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以美育为手段,美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以德育为内容之一,但二者有明显区别,不能划等号。其次,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后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但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最后,美育不等同于情感教育。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人文素养的陶冶也是美育的内容,情感教育仅是其中之一。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美育则略显薄弱,这样的状况在特殊教育中也同样存在。主要问题是对美育育人功能,尤其是对美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观点认为,美育在特殊教育学校是“奢侈品”,残疾学生实现自食其力是特殊教育最高目标和基本教育理念。因此,美育课程往往被轻视和忽视,应付、甚至不开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资源配置不达标,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问题比较突出。事实上,美育对身体有缺陷的残疾学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自食其力,拥有健康生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二、特殊教育的美育教育意义

(一)实施美育是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进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因为种种原因,部分残疾儿童心智发育不够健全,性格、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化解这些难题,离不开美育教育。因为,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能让残疾孩子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与德育以理服人、以准则规范人形成有效互补。2.开发智力,拓宽视野。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美育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维是青少年智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中常常被不自觉地忽略。美育则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最好途径。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并在其他智力因素,如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方面,都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举例来说,对于听障学生而言,由于在听觉或表达上存在障碍,其形象思维能力比常人更加重要;对于视障学生而言,由于视觉的缺陷,感性知识比较贫乏,形象思维比较薄弱,尤其需要加强培养。3.全面发展,提升素养。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更增添了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更增添了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更增添了健壮之美;美育融化在劳动技术教育之中,更增添了灵巧、创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各种教育相结合,能使真善美得到更加完满的体现,能有力地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美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重视德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不重视体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不重视美育,影响的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就是社会未来公民审美情趣的提高。这必然带动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将美育融入特殊教育,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把美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1.大力发掘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有人认为视障学生看不见,听障学生听不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不大。事实上恰恰相反,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形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之一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展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缩影,是无字的教科书,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其导向、约束、凝聚等功能。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应该做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具有个性鲜明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和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花一木皆育人,一砖一瓦总关情。学校的每一块墙壁、绿地和每一片景色都能“说话”,置身于优美整洁校园的学生就能时刻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2.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和首要行动者,也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一所普通小学,孩子学习生活6年;一所普通初中,孩子学习生活3年;而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孩子往往会呆上9年或12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特殊教育教师的形象、教育教学过程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应有审美性,完善教师角色中的这些方面对于有效实施学校美育至关重要。“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美的体现者之一,特校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人格,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集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人格美于一体的师德美,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

(二)寓教于乐,把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1.开齐开好艺术课程。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学校艺术教育,理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特殊教育学校,更应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更加明确的使命、更加鲜明的态度与更加紧迫的责任,开设好艺术教育课程,实现公平优质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让残缺的生命在艺术的蕴润下开出绚丽之花。音乐课。是特殊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对视障学生来说,音乐能发展其听觉功能,补偿视觉缺陷,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美术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会艺术,感悟人生,用积极乐观的情感憧憬未来,用灵动的双手表现愿望。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与完善学生素质的目的。舞蹈律动课。从培养舞蹈表演技能入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中享受与健全人同样的愉快和幸福。这对他们获得自信心,逐步挖掘从体能到智能的巨大潜力,常常具有惊人的效用。残疾儿童虽然身残,但好胜心强,有对艺术的渴求,经教师引发,会激发出更高的创美热情,还能使他们体验到通过辛勤的艺术劳动获得一种美的快感,脱离低级趣味,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逐步疏导情感,协调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充分发掘文化课的美育因素。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的任务,任何文化学科课、非文化学科课都包含丰富的美育因素。课堂既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位教师都应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课程设置,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中去,用美的眼光引导残疾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语文老师可引导学生在美读中充分感受美,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在说写训练中学会创造美;数学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逻辑美、严谨美等等,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让美育教育水到渠成。

(三)把美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本身丰富多彩,内容很多,但残疾学生常常体悟不到这些精彩和生动,其根本是缺少情感动力。我们应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的心理,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接近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深化美感,培养真情。1.兴趣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美育功能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拓宽素质教育和美育创建的内涵。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社团活动,引导他们从自己的校园、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培养艺术天赋。这样,不仅使残疾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而且还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学生美好情操,拓宽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之路。2.校外实践活动。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一样,都应充分领略生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真情。带他们去江边晒太阳,去公园赏花,用触觉、听觉、嗅觉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带他们去泡温泉,体会到“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乐趣,感受温泉的神奇;带他们到野外拉练徒步行走,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与变幻万千。总之,无论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美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理应有更大的空间探索和发展美育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是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充分利用一切能进行美育的条件、活动进行美育,美育一定会在教育中发挥强劲的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让残疾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第3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提升路径;培智学校

国家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一再强调:学校、家庭二者应开展尽可能密切的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各司其职”的关系,在紧密合作中共同开展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其彼此应定位为相互支持和配合、彼此联动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一方面接受学校方面教育,另一方面也能从父母处获得更加正面的引导和支持。众多的研究者都明确提出:和谐、友好的家校合作活动能促进学校、家庭的共同进步——学校能得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则可以显著提升教养后代的水平。

一、培智学校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一)家长之间的思想差异大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家校合作的态度上,部分家长能够积极并且尽可能配合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也有一部分家长非常排斥,不愿意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例如,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时,有时候需要家长准备好材料,家长就会用各种借口拒绝参与,认为特殊孩子参与这类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此外,家长之间的活动参与及配合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部分家长会积极地为活动精心准备,根据教师要求做好活动前的准备,从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对于参与学校活动表现得敷衍消极。

(二)家长参与不足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所体现出的主动性受经济、时间、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对家校合作现状的研究中均发现这样一个状况: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都会影响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意愿,导致家校之间沟通困难,家长承担较大的教育压力。除此之外,培智学校持有的教育理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问题。很多特殊儿童家长对培智教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知,觉得教育意义不大,认为认知康复训练、教育活动都毫无意义,从而不愿配合学校开展的活动,也不愿主动了解教师制订的教育计划。也有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和教师相比完全就是“小白”,完全将开展康复训练、教育活动等责任推脱给教师,自己则处于辅助位置。例如,培智学校中有一名患有多重障碍的学生,在课堂大呼小叫、打闹,教师与其家长沟通时,家长将责任全部推给教师,认为孩子是在学校受教育,所以应该是教师的责任,家长无须参与其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保障孩子在校能够获得最佳的文化教育,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这导致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对等,严重影响教育、训练的效果。

(三)家校双方缺少良好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石,而培智学校中,家长和教师经常出现无效沟通的情况。例如,教师给家长描述学生在校表现时,家长直接否认,并表示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不会有这样的行为,最后教师无法在此次沟通中获得有效信息,无法寻找到干预学生的突破点。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沟通技巧,和家长沟通时直接提出问题,忽视家长的情绪,看起来更像是向家长告状,不利于良好沟通的进行。

二、提升培智学校家校合作效率的路径

(一)家长需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些研究者在各自的实践研究中发现:不少家长觉得仅需开展康复训练或接受教育,就能很好地改善特殊儿童的缺陷,然而若是没有短期见效,往往就会第一时间放弃配合。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家中子女状况不一的家长往往会对特殊儿童作出“战略放弃”,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家校合作力度大打折扣。众所周知,家长的努力和良好的家校合作之间密不可分,家长有必要改变长久以来的“单方面被动配合”状况,积极梳理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培智观念,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的活动中。第一,家长应直面特殊儿童的具体状况,理性看待其康复、教育、日后发展等情况,以把握“整合性发展”理念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改变“培智学校是混日子”这一不正确的观念。第二,从特殊儿童表现出的具体障碍为出发点,第一时间和教师沟通并主动记录特殊儿童详细信息,由此保证培智学校教师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各项措施。第三,家长方面也要积极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由此进一步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有可操作性的、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建议,并延续康复训练和教育活动于家庭教育中。第四,家长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并在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方面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其中,主动引导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二)学校应注重多元化合作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1.家委会。积极鼓励家长组成家委会,参与到培智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家委会的加入可以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只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他们才能了解教学内容,体会到教师的不易,拉近家长和学校的距离,从而形成家校合作的共同体。2.定期家访。由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班主任等组成家访小分队,分别在开学前及学期末走访特殊儿童的家庭生活,关注他们能力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同时给予相关建议。开学前的家访是为了让特殊儿童与家长在思想上做好开学准备,期末的家访是对学生这一个学期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进行总结,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在校的生活,并对家庭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并给予指导。3.家长开放日。设置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至学校与孩子一起完成主题活动,例如绘画、运动会等,以此加强亲子间的互动频率;还可以向家长展示课堂的教学活动、个训、社团表演等,使家长能够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同时和教师一同确定之后的教学方案。4.开设校长信箱。将校长信箱公开化与透明化也是引导家长进言献策的最佳方式。家长既可以匿名,也可以实名为校长写信,办公室人员则要对信件进行分类和筛选,最后汇总并送至校长办公室,开会对此进行讨论,如有必要,还可以面向所有教师征集意见,最后将处理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利用这种自上而下处理问题的路径,完善家校合作的渠道。

(三)采取合适的方法,纠正家长错误观念

家长面对特殊儿童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差异,家长的心理差异也将会影响到家校合作。基于此,在教育工作中,校方需要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对于教师而言,家校合作的重要环节就是要了解特殊儿童对家庭的挑战与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更要理解特殊儿童家长。例如班级中的一名男孩的妈妈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智力障碍的事实,并且四处求医,过度保护孩子,对此,特殊教育教师要和家长用心交流,有效的交流有助于家长及教师在合作时做到互相尊重,教师在疏导家长的同时要致力于纠正家长错误观念,引导其投入家校合作中。

(四)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学习有效的家校沟通技能

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直接参与人,其言行也将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无论在和什么类型的家长沟通,都需要平等地看待家长并尊重他们,保持一颗慈悲心,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受到家长照顾孩子的压力,做到与家长共情,将处理的问题角度调整到同一个方向,完成有效沟通。对于教师缺乏沟通技巧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通过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开讲座和播放相关培训视频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更多沟通技巧。

三、结语

总之,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共育发展,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不管是教师、学校领导、家长,都应该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积极及密切的合作,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以此促进特殊学校家校共育的发展,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猛,景时,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

[2]辛伟豪,曹漱芹.迈向个别化:培智学校档案袋评定实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2).

第4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一、课程融德,五育并举培养全人

特殊教育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实施的重要抓手是课程。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育人的目标,学校既要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开展德育工作,也要注意通过其他学科课程渗透德育,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实现从分科育人到全科育人,做到“德育为先”,引领学生从单纯学科知识的学习走向道德素质与学科素养并重的综合素养养成,最终实现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融德的依据是课标,要以国家颁布的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除了单向度地将课标中的各门课程归类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五育体系之中,更要通过各门课程来实现单科融五育的系统思维,实现五育在所有课程中共融共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高质量推进与特殊学生素质的高质量发展。从国家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来看,聋校与盲校的课程标准中设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将听障学生、视障学生的德育工作在不同学段进行了专门的有机衔接与科学安排,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情感的升华等。为此,学校可将有明确德育目标导向的德育课程与重在智育的语文与数学等课程、重在美育的美术与律动等课程、重在体育的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重在劳动教育的劳动技能课程进行有机统整,形成五育并举并重的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课程育人体系。培智学校也可以灵活运用课程标准来落实德育工作,通过在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就业技能的强化训练中,以技促知浸德,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课程融德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要在每日课堂教学中全程贯彻“育人先育德”的理念,将品德养成、思想引领、价值渗透等德育元素融会贯通到课时教案、师生互动、作业反馈中。一要以德育目标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于教学目标总体表述中,更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二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将课堂互动作为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将礼仪教育贯穿课堂全程,通过强化课堂沟通与交往技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交往的礼仪。三要以德育为纲指导作业设计,将融合知识应用与德育生成的“活题”呈现给学生,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融德的载体是教材。教材不仅承载着学科知识,更承载着文化、精神、思想等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德育内涵的把握,通过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育人”把特殊学生培养成“残而有为”的人。总之,特殊教育学校要树立系统的大德育观,构建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相向而行的格局,在课标引领下,形成“德育为先”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整体育人体系,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立德树人质量。

二、文化崇德,润物无声塑造新人

学校文化是特殊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空气,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校的文化既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来培养具有德行的智慧人,又可以通过与课程的整体协同作用,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文明人。一要制度育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应强调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特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团员与队员中的骨干来发挥带头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教研部门管理方面,应注意挑选有责任心的教研组负责人,通过教研带教学带教改的方式来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等,进而顺利实现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推进班级管理工作方面,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凝聚人心,对班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积极影响。二要精神文化育人,塑造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进而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来感染人。如,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优秀党员教师奉献特教的精神,引导全体教师学习践行;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注重通过校训、校歌、校规等激励特殊学生健康向上,奋发有为;有的培智学校通过加强形体训练来塑造唐氏综合征孩子的良好形象,让他们在交往中懂礼仪、会沟通,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品质。特殊教育学校要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做到育人空间的全覆盖,形成全校育人的氛围,将立德树人的育人文化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三、师生弘德,率先垂范争做好人

全员育人需要全体教职工自觉守公德、严私德、扬美德,率先垂范争做好人,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泛在学习的素材,感染身边的人。师生要弘扬课程之“德”,要将课堂教学中所教与所学之“德”在日常生活中一以贯之地加以践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落实课程育人的成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课程道德教育的教化者,更要做好日常生活道德的践行者,做到言传身教两不误。学生要将课程中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师生要弘扬文化之“魂”,教师要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落实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从学校到班级的生态文化圈,用文化铸就校魂、班魂,助力学生成长。例如,武汉市武昌区培智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将“善、信、谨、俭、爱”五字德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之“魂”,使在校学生能基本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长为为人善良、待人诚信、处事谨慎、用物节俭、友爱万物的有修养的人。师生要弘扬行为之“范”。《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要遵照标准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用好教学语言,保持良好形象,将知识教学与道德引导结合起来,用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以及个人独有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学生则要遵守行为守则,既要当好道德知识的学习者,又要成为道德行为的践行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为准则,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教学相长,在成就特殊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四、劳动践德,知行合一练就能人

第5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