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全文(5篇)

孩子心理教育

第1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成为生活有心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第2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家庭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以一个健康阳光的精神面貌不断成长。通过分析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笔者提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建议家长转变教育认知,尊重孩子,减轻孩子学习压力;建议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从而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策略的有序实行。同时,家长还应营造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氛围,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希望各位教师同人能通过本文获得一定的教学灵感。

[参考文献]

[1]任云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33):29.

[2]王文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12.

[3]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20-22.

第3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健康心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的健康心理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智力正常,情绪安定,意志健康,心理行为统一协调,人际关系和谐适度①。心理健康的人,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个性等人格素质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的要求,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目标为:1、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能大胆地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4、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6、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7、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8、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协调合作、与人分享、有同情心、乐意关心他人。9、让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10、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初步的责任感。11、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1、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2)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与家庭、社会合作,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自己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尊重。4)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适当向幼儿介绍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体会成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应“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以点点滴滴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师要实行“微笑服务”,要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区角活动、角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等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人,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在幼儿探索学习时,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与探索,为他们创设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三)交往教育

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基础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2、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3、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共建,家园共建、军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我们在大、中班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服装店、宠物店、茶馆、小舞台等50多个主题,仅餐厅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火锅、串串香等5个节目,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七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平时生活管理中,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活动,和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帮助、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做到幼儿五“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的游戏的自由)。在集中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学会带着“爱心”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老师也应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六)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造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采取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方式培养幼的创造能力。1、培养幼儿扩散思维能力,多向幼儿提扩散性的问题如“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谁能讲得和其他朋友不一样?”、“你们还什么好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2、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除具有创造性思维外,还应有制造新物品的技能,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让幼儿自己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独立使用工具、制作玩具、动手小实验。鼓励他们动脑筋,克服困难,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四、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1、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中教师的语言、体态、行为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使教师有章可循。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的、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2、通过不断的反复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应不断地提高,要求每个教师自愿地、努力地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注人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运用现代教育、幼儿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帮助、指导和服务。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A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幼儿园实际制订出“健康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层次目标,三个年龄段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安排,活动素材。B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必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进行。1、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在制订各种活动目标时,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2、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精神。3、在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礼貌待人,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应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第4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盲区之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式落后,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昔孟母,择邻处。”想必孟母不一定有孟子的渊博学识,在知识方面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但在做人方面、行为规范方面、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的。

育人是最难的。“既然育人不好做,就都让学校做吧,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就可以了。”这大概是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心思,可是他们忽略了孩子在家长那里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些学生家长忙于经商或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管理,除了供应充足的物质需求之外,就是见面时干巴巴的说教。由于自身对缺乏知识的深切感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一味施压,结果经常恰恰适得其反,甚至加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还有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态度不积极,就觉得反正也考不上重点大学,普通大学毕业了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回家干活,挣点儿钱是真的。殊不知,孩子们现在正是应该储备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过早走上社会只能让他们今后的路更加艰辛。

盲区之二:学生心理教育近乎空白,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缺乏。

农村对青少年管理仍处于“粗放”阶段,家长们忙于生计或出于自身的其他原因,很少能与孩子平心静气地沟通。同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又因欠缺这方面知识而多少有些束手无策。这就急需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对成长期的青少年加以指导。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心理教育专家长时间进驻农村中学,但我们可以对一批热心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理论的培养,这样既可增强农村教师的素养,又可对成长期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心理输导。然而,目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在农村中学尚属空白。

盲区之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

第5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全人教育,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事关家庭、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比起部分西方国家,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没这么早,研究这么系统,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儒家生命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们十分理性地看待生命问题,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一生应该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道家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庄子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同样死亡的那一天也意味着生的开始,所以他鼓盆而歌,坦然的面对生死。道家主张“我命由我”“仙道贵生”,并坚定的践行修炼,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超越有限的自身生命,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直至永生,真正做到“生道合一”“长存不亡”。佛家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要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积极向善,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所谓的“不杀生戒”包括不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自己不杀生,也不许劝说别人杀生。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现代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就是帮助他人完善人格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成为他人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还有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在于协助自然人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社会人,‘知性’是指有知识,有文化,‘人性’是指珍惜自我、关爱他人和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人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生命伦理知识,而是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二、大学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大学生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功利化的各类考试上,对大学生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远远不足。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开展一些诸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选修课、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生命教育少之又少,效果不明显。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把他们打造成了“机器”“工具”,这也就是所谓的“重现实而忽视理想追求,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现象,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贫瘠,学业困惑、就业压力、情感受挫、心理疾病等情况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迷茫、无助,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和释放,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心理的障碍和抑郁,有的学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二)家庭教育的偏颇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他们在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成才观等方面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考学工作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行、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之下,亲情变成了苛情、无情,使大学生觉得自己像是作为一种“工具”形态生活。他们作为父母手中的工具,机械性的学习、就业,生命自由被极大的束缚,感受不到生命的温度和意义。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解放了,只要保障其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他们还处在成熟与不成熟的特殊年龄段,对社会缺乏整体的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随之增多,此时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和解惑,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孤单”,没有足够的精神给养,没有生命的亲情关怀,从而迷失自己。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上低俗、暴力等元素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一些诸如“低俗网络直播”“不良交友平台”等事件不断爆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残杀生命的网络游戏或暴力影片当中,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寻求刺激,肆意宣泄情绪,有的还会产生模仿心里,认为生死也只是一场游戏,对生命毫无敬重可言。另一方面,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考研大军”,大学生毕业的出路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敬畏”等问题,有的学生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大学生杀人案”等都凸显了他们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最后,受西方消极颓废社会思潮的影响。如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思潮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流浪意识,把精神寄托在虚拟世界,缺乏最高的理想信念。“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也在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进行渗透腐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命伦理观。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生命伦理教育体系1.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构建专门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适当的学分,使大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生命伦理知识,从思想和专业上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热爱和敬重。其次,把生命伦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考核等公共课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减少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培养他们由“单向度”向“多向度”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2.开展丰富的生命伦理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坚持长效与短期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校级层面,可每年开展以生命伦理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月,打造生命伦理教育的品牌,营造全校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风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对个别生命伦理意识不强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特殊关注与辅导。班级层面,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班干部、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不断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同学的关爱,生命的美好。3.组织广泛的生命伦理教育实践。通过生命伦理教育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如一次关心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活动可能会提升他们的生命责任意识,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与可贵;一次大自然的保护体验、动物养护可能会使他们更好地尊重生命,关心一切生命;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可能会增强他们应对社会的信心和能力,提升生存技能,更好的发展生命,升华生命。

(二)家庭要营造良好的生命伦理教育氛围1.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理应更加珍惜热爱,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要坦然面对,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减少对他们的束缚,对他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和道德教育,德才兼备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最后,树立平等的认知观。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父母不能一味地主导孩子的生命,也不能一味地百依百顺,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相互尊重。2.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闹、打骂等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产生仇恨心理。反之,父母之间相互尊重、谦让和敬爱,孩子便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生活的美好。同时,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正确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3.教育他们健康的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珍惜生命,否则遇到挫折会选择一了百了,结束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会更好的生活,提升生命的质量。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保障,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精神生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创造自己更大的生命价值。

(三)社会要打造健康的生命伦理教育环境1.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引导。政府、网监等部门应严格把关,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如对一些暴力杀人的网络游戏、视频等明令禁止,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抢占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加大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等正能量的宣传力度,传播主旋律。2.调动社会相关团体的积极性。如发挥红十字会、社区街道等团体的作用,创建生命伦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和谐氛围。也可以发挥医院、殡仪馆等一些部门的特殊作用,通过体验新生婴儿生命的诞生、人生命的终结等,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悟生命的可贵与神圣,净化他们的心灵,从内心深处自发的珍惜生命、热爱生活。3.构建相关的社会法制。如生命责任制度,康德在阐述完全道德义务时认为:“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所在”。人从生下来就要担负许多责任,而生命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对自己、他人、一切生命都要负责,不能仅仅依靠没有强制力的道德谴责。只有健全相应的生命责任制度,对一些伤害生命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才能达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陈灿军.知识守护生命,行为成就人格[J].世纪桥,2008(10):103.

[2]刘辉,张希臣,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5):97.

[3]刘茂玲,李艳芳,邹宇华,方小衡.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极其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8(6):255-2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