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精选(九篇)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第1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学案;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12-02

“学案型自学辅导式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历史,走进生活,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共同提升。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型自学辅导式的历史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复习反馈,情境导入(5分钟)

创设历史情境并将它引入课堂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的。历史学习的知识是较为久远的,学生仅靠抽象思维,有时是很难理解的,要尽可能引入历史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以多种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创造条件。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可通过与本课有关的歌曲、音乐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氛围。当然方式还有很多,例如:①材料引入式。②故事引入式。哪个学生不喜欢听历史故事?教师在上课时讲一段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③热门话题引入式。④疑问悬念式引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可以结合上节课或上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反馈,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前联后挂的目的,完整地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等。

二、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5分钟)

用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就要组织学生结合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学梳理一下课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基础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自学解决。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需要教师指导的学习;不是不需要合作;对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小组成员可以讨论、相互理解、交流、检查,这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所谓“兵教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内巡视,给予相应的指导。小组不能解决留待下一环节,由其他小组帮助或教师引导解决。看似简单的“学案引导,基础过关”,实质上就是学生对本课知识梳理的过程,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而且题目的设计尽可能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层次性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识记住,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基础。

三、拓展延伸,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在在情境导入或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进入合作交流探究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可针对本课教学中重点、难点进一步突破。也可结合现实进行探究,如“热点聚焦”、“以史为鉴”。此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精心选题,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此环节选题要精,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可以通过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进行交流探究。但一节课最好不要超过2个合作探究题目,否则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小组讨论后是各小组推选代表全班发言,以实现各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提高能力的机会。开始要让一些思维敏捷、口才好、知识面广、思想健康向上的优秀学生发言,让学生羡慕、让学生自信,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抽一些胆量小、口才差、知识面窄的学生发言,以督促其积极参与讨论,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要胆大,经过锻炼,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以热情的评价和鼓励,指出努力的方向,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下次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在下次勇于发言。

四、教师点拔,释疑解难(10分钟)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们可以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或老师回答。在本环节中,教师除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外,还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加以点拔,引导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教师应对此多鼓励,多倡导。如果学生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切不能放任自由,任其无休止的讨论。当然对于学生观点切忌过多责怪,否则会打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当堂练习,巩固提高(5分钟)

当堂练习指的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小测、竞赛活动等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运用达到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题目设计最好是学生易错或中考重要知识点。

总之,学案型自学辅导式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2]张祖,朱纯,胡颂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刘爱军,等.放手·调动·评价——导学案的使用策略[N].中国教师报.

第2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依据一定的体制进行,体制及管理活动运行的框架可以反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概貌。我国高校总的管理体制是块状的,每个院(系)就是一个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党政工团工作等。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基础在系里,在班级,各系都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系副主任,下设辅导员、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但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应具有独特性,应建立起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特殊性的背景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与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生源构成的特点以及社会、学校与家庭大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与道德行为上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的形成也有其特殊性,有的是由中专升格而成,有的是由职业大学转型而成,有的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合并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特殊性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特殊性的表现高职教育是按职业与岗位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与社会实践广泛接触。高职院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50%以上,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适应难,贫困生增多,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就业压力等一系列新情况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学生在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多样化使学生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一些学生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高职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入高职校门的,因此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自身潜力、自我意识的认识朦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体系、内容、方法上贴近社会需求的目标与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突出积极参与的主体性教育,注重教育与管理的一致性,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缺陷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没有形成固定的学生管理模式,而是处于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局面。

1.照搬本科院校模式。该模式教师重在“授业”,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院校另设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学生的自律,教育工作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的引导。这种模式缺乏细致的学生心理疏导,缺乏具体的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缺乏严格的管理制约,且这种模式教管分离,“传道”与“授业”的结合不紧密。

2.沿用中专模式。由于高职生的自律意识普遍低于本科生,且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的,因而沿用中专那种“保姆式“管理,实行全程控制封闭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成为自然的选择。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依然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一般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学习生活的指导与纪律约束。这也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是大专层次,其年龄、心理、行为特征不同于中专生,全封闭的“保姆式”教育显然是高职生不能接受的。

3.折中模式。该模式教师负责专业知识讲授,院(系)设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名兼职辅导员负责1~2个班,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约二百人。这种管理模式类似于本科模式,其区别在于对辅导员职责进行了较大调整,辅导员要负责专业知识传授以外的一切教育管理工作,而且不配备班主任。与中专模式相比,该模式辅导员管理的班级数较多,特别是专职辅导员,是一种将本科模式与中专模式进行融合的折中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注:本科模式是一名辅导员负责多个班级,中专模式是一名班主任负责1~2个班级,折中模式是兼职辅导员负责1~2个班级,专职辅导员负责4~6个班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缺陷显然照搬本科模式与沿用中专模式都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而现行的折中模式则存在以下缺陷:

1.对于系一级的管理而言,管理层次较少而幅度过大。高职院校由于扩招的原因,规模普遍较大,一个系的学生数可达一两千人,有的甚至达到三四千人。在系一级管理中只有一个层次,即系下设辅导员,由辅导员管理班级,管理的幅度非常大,使得学生管理的信息量加大,难以及时有效地做出处理。转贴于

2.学生的年级特点使管理的针对性不够强。每个年级学生的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大一的重点是适应性与转变性教育,大二的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大三要加强就业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在本科模式中,院(系)一般设年级辅导员,每个班配班主任,这样年级辅导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高职院校当前的管理模式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3.专、兼职辅导员的管理具有局限性。虽然专职辅导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专职辅导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许多辅导员自己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不对口,难以在专业上引导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二是一个辅导员负责学生200人左右,由于管理人数过多,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做到管理精细化。兼职辅导员由于重点工作是教学,因而缺乏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投入到学生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4.教学与学生管理相分离。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机制的原因,教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只注重专业知识讲解和传授,不大关心学生的教育管理。而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由于专业上的差异与工作性质的不同,只强调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与教师联系不多,与教学联系不紧,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

构建“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缺陷,应采取如下措施:

配备专业顾问专业顾问是从优秀的专业教师中选拔的,要求热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顾问的主要职责有三条:一是从专业上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能结合专业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二是直接指导学生专业活动的开展,进行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举办专业方面的专题讲座;三是将从辅导员和学生中收集到的有关专业教学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改进教学。

配备年级辅导员年级辅导员从专职辅导员中产生,负责管理一个年级。其职责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工作;协调年级内各班级与辅导员的关系,指导班级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配备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助理是从优秀学生中产生的,一个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助理往往是跨班级或跨年级的,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配合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积极做好个别教育与辅导工作,协助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成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及时收集班级学生信息,及时传达辅导员的有关要求,包括深入学生宿舍与其他学生活动场所,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信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为学生传道解惑、排忧解难。

通过增设以上三种岗位,就形成了专业顾问、年级辅导员、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四个方面的教育管理力量,共同作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其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

“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年级辅导员管理一个年级,管理幅度较系一级要小,年级辅导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工作,使管理更加精细、针对性更强。辅导员在专业顾问的指导下,对学生直接实施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高专业技能。专业顾问与辅导员的合作可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更加紧密,效果更加优化。辅导员助理配合辅导员工作,能够与学生实现无障碍沟通,使辅导员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通过辅导员助理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使管理的个性化得到加强,同时,辅导员助理本身的能力与素质也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强调配合与协作,强调整体效能的发挥,强调相互融合渗透,可使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整体性更强,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因而是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辅导员 选留机制 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34

College Counselors'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alysis based on a College "213" Model

ZHANG Shufeng, WANG H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the study, to explore innovative models of practice has never stopped. This paper selected career development counselor "213" model of a university in the 1990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data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gender ratio re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job promotion, sample description rank promo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empirical tests, career development counselor conduct the evaluation mode tracking,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innovati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put forward a clea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election to stay mechanism; career development

对高校辅导员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却鲜有触及辅导员选聘机制,特别是开展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的跟踪评价研究。实践中,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却从未停止,如清华大学最早尝试的双肩挑模式、江西师范大学“1+3”模式、华侨大学“2+3”模式、中国地质大学“4+0”模式等。应该承认,现实中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已经成为诸多高校破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系列问题最为倚重的手段,开展高校辅导员不同职业发展机制的评价非常重要。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一所国家重点的211高校,考察了其创新实践的一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通过跟踪调查建立了一个制度环境―选留机制―职业发展的分析框架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为更加准确研判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创新趋势,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经验启示和政策建议。

1 “213”模式简介

1.1 基本概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该高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213”模式探索和实践。“213”模式在各学院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人才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制度。“213”模式中的“2”为本科毕业直接留校担任辅导员工作2年,“1”为工作第三年这1年开始为研究生入学过渡阶段,“3”为在职攻读研究生的3年正常学制。

1.2 主要特征

“213”模式充分尊重了学院选留辅导员的计划性与自主性,由学院按照辅导员配备及发展计划提出选留,在物色推荐以及最终确定方面也给予学院充分的自利。按照“213”模式的运转周期,选留计划的发生一般在辅导员在职读研的开始,形成一个以老带新的工作格局。学生处规定各学院在选留辅导员中的一些基本条件把控进程,学院自主选择推荐人选,经学校学生处组织面试考核后统一批次录用。

“213”模式实行了辅导员的选留在自己学院内部进行自主选拔的方式,实现了学院本土的辅导员选留培养机制。学校给予了必要的配套政策,在保研指标使用对于辅导员选留类型上适当放宽,在保留研究生入学学籍方面研究生院给予配合,在毕业入职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事政策方面人事处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2 样本描述与经验检验

笔者调研了通过“213”模式入职的辅导员样本共计20人,其中16人仍然在校内岗位工作。通过对16人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了职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建立了性别、工作年限、现岗位、职称职级、辅导员岗位工作年限、学工系统岗位工作年限等多项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基本表现度如下:16人中男性比例达到87.5%。4人已经转岗成为专业教师,4人成为教学、行政岗的双肩挑人员,其它8人奋战在行政岗位。16人全部完成了讲师晋升阶段,其中有5人已经成功晋升为副教授。16人中4人走教学科研道路,剩余12人中11人已经成为学校中层干部,另有2人成功晋升正处。

2.1 性别比例

“213”模式中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达到87.5%,这一数据在当前该高校辅导员女性占比超过50%并显现不断增长趋势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笔者通过对这一数据的持续关注对比并通过该模式本身特征的分析,给出了一定的解释。“213”模式实现了学院在选留辅导员过程中的自主性,即拥有选留自己学院学生的权利。这种自主性实现了学院在选择对象上的自利性,学院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倾向于选留男性辅导员,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213”选留的辅导员中男性占比高的原因。而2003之后,该校辅导员逐步推行公开招聘,从选聘范围、程序要求等方面上升为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院的选留辅导员的自主性。

2.2 转岗发展

“213”模式中转岗(转为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了25%,双肩挑(既任行政领导,也担专业教师)比例也为25%,两项合计有50%的比例实现了从行政到专任教师的跨界。“213”模式本身就将辅导员转岗成为专业教师作为一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这在该校以后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中显得异乎寻常的困难。对此的解释笔者发现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213”模式的选留人员专业就与学院的专业一一对应,具有转岗的专业匹配性,通过后续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在学历提升上有先天的优势。二是是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这实现了学校在彼时阶段对从辅导员岗转专业教师的一种许可。而该校在2010年专门针对辅导员转岗任专业教师作出了明文规定,将辅导员转岗的条件明确为博士学位,并在同等条件下与学校对外公开招聘的教学科研人员竞争,这一条款已经基本上将之后辅导员转为专业教师的路给堵死了。

2.3 职称晋升

“213”模式的16人中全部已经完成了讲师的职称晋升,平均时间花费为5.5年,其中5人晋升为副教授,平均花费时间为12年。笔者通过对学校人事处的访谈,记录了学校其它行政岗位上本科入职起点教师的职称晋升效率,发现“213”模式辅导员在讲师晋升的时间花费上是比较少的,而现实晋升副教授的比例和晋升效率都是比较高的。“213”模式打通了辅导员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历提升通道,这种学历提升方面的衔接优势保证其对于同批入职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领先。学历的领先在讲师评聘中加分不少,根据该校职称晋升的规定,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教师在工作2年后可直接评聘为讲师,而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晋升讲师时必须经过评选。“213”模式相比同期本科入职的管理教师而言,在晋升副教授职称的优势则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更快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先人一步打开博士阶段学习的通道,具有学历上的优势;二是与学院专业的紧密联系,为学历的提升、转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4 职级晋升

在职级晋升方面,16人均因担任学院团委书记,享受学校辅导员2年副科、3年正科的待遇,这是来源于学校政策的支持。在16人中去除后期转岗走教学、科研道路的4人以外,12人中的11人已经成为学校中层干部,比例达到91.67%,平均耗时8.3年,另有2人成功晋升正处职。从数据的统计来看,辅导员成为学校最重要中层管理干部的输送阵地一点也不夸张,这也告诉我们一条辅导员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通道。归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正科职级的自然晋升为后期的职级发展提供了先人一步的优势,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缺乏以及来源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打开了方便之门。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3.1 平衡辅导员选留的性别比例

男性辅导员在职业发展的通道和效率相较女性辅导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在选留辅导员时往往向男性倾斜,保持一所高校辅导员男女比例的平衡一直是有意思的话题。增加选留辅导员过程中学院参与的可能性,甚至给予学院一定的自,对于提高男性辅导员的选留比例具有非常显著作用。由此可以扩展,增加业务主管部门在选留辅导员中的决策权,对于提高男性辅导员的占比应该也是有效的手段。

3.2 学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

学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这非常容易理解,毕竟高校的职称评审政策的倾向上更加偏重于高学历。同时,高学历也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打开了另一条通道,即专业专业教师或者管理岗位与教学工作两不误的双肩挑人才,当然这中间的专业匹配和政策支撑等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学历对于职级晋升具有正向推进作用,这在高等学校的环境来说也很好理解。

3.3 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通道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应该是辅导员更加关注的一个问题,毕竟辅导员中的大部分充实到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职级晋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的晋升环环相扣。帮助辅导员在入职后更快地完成副科、正科的职级晋升,这显然需要学校层面的专项政策支撑,这也将为后续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加快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角度来看,仅仅长期停留在辅导员岗位上显然不可取,加强岗位的流动至关重要,这将增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通道。通过快速占据学校其它管理岗位,一方面能促进辅导员正常有序流转,另一方面也将大大开拓辅导员在晋升职级方面的效率和水平。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基金,项目编号X 20140102

参考文献

[1] 唐德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2):64-65.

[2]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 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108-111.

[4] 吕吉.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J].江苏高教,2012(3):95-96.

第4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下,连年的扩招使医学院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体制也随之改变。此种形势下,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难度也很大,使得医学院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医学生必须尽早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明确、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就业和职业生涯问题,以便顺利就业。

1.医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医学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工作,因而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从目前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专业性强,学习任务重,动手能力要求高,实践性强是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学习特征作用下,要求医学生具有坚毅、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断努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生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医务工作者这一神圣职业,辅导教师要明确这一职业教育的特征,以此设计辅导计划、安排辅导课程、确定辅导目标,在此指导下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使其尽快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2.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特征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学习既有其基本特征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化特征。为了提高医学生就业率,应结合其学习特征构建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依托于医学生学习特征建立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应与医学生学习特点相符合,具有专业性的特征。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必须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应符合医学生学习特点,否则将会脱离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学习教育脱节,反而消弱了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针对医学教育的专业特性,开展符合医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生涯辅导工作,有目的性的帮助医学生端正职业理想,塑造职业特质,提升职业技能,为实现个人生涯规划提供助力。第二,全程性的特点。部分高校开展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一般只针对毕业生,并不是一个全过程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其实,学生进入大学即选择了所要从事的专业和职业,为了实现这一职业理想,应在一接触时就安排好自身的学习计划及职业规划,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实现职业目标。所以说,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从始至终地贯彻于医学生的整个职业学习过程,有着全程化特征,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学习的过程。为此,医学院应结合此种特征增设职业辅导课程,不应只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此项工作;第三,应与社会、医学需求相适应。走出校门的医学生要想尽快被社会大众、各种医疗机构所接受,其所接受的职业辅导应满足社会、医疗机构的要求,脱离了实际需求会降低教育效果。

3.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内容

3.1设置适合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征的课程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关乎于学生未来就业的专业学科,为此,应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对医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在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下,辅导课程设置上有了具体要求。第一,职业课程教材应是医学生需要的。目前,医学院校所采用的职业课程教材大多是针对毕业生设计的就业指导书籍,不符合全程化辅导模式的需求。为此,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运行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课程教材辅以支持;第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辅导课程。如果将教材比作为基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就是全程化职业辅导顺利进行的动力,因而,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始前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部分医学高校虽然开设该课程,但大多针对毕业班学生,且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课程大多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并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所需所想,因而效果欠佳。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纳入学生的教学方案,成为必修课程中的一个科目,采用学分制管理,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3.2聘请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当前,各大高校生涯指导教师大多为兼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难以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要求。为了使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高效、稳定运行,需要有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辅导医学生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为此,医学院可以聘请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效果。

3.3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配置专业化指导教师,还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多样化的实践基地,用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验证指导教育的效果,利于提出调整计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4.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升入医学院校前,许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够深入,大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为了将这一兴趣真正发展成为未来职业,医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结构正规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提出,可以在整个学习期间帮助医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准备。

连年的扩招使医学院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适应医学专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提出,可以帮助医学院校提升就业工作的主动性,推进学生工作的开展。

5.结论

与高中时期相比,大学时期接触的知识有着明显区别,医学专业这项特点尤其突出。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各种临床操作,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才可能具有一个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为了帮助医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应对其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使其组织设计符合医生职业特点的学习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吕军战,高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4).

[2]符崖.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的中医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医教育,2011,(01).

第5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吴秀容,福建南安市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研究实习员,福建南安362000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92-03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如何针对开放教育的特点,强化自主学习,改革辅导形式,改变办学方式,突出开放教育特色,是基层电大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探讨的重点问题。南安电大作为福建省首届14个本科导学点之一,在几年的试点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效,主要缘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改革学员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遵循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都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学能力,开放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业余、自主学习为主,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给予学生以学习的充分的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所学专业和课程;电大有长达8年的学习期限,学员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开放教育学员自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便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

1.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员学会主动确立学习目标

新生注册后,基层电大各专业负责人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向学员进行开放教育办学特点的介绍和学习方式的教育。通过学习开放教育有关文件,介绍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模式特点,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员充分认识到进入电大接受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受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基层电大通过引导学员采取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和工作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得者。

2.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主动搜求学习资源

基层电大在倡导学员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电大开放教育属于远程高等教育的特点,基于开放教育学员入学时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甚远的实际,南安电大工作站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着眼于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确保学员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在中央、福建、泉州和南安的电大在线等网上寻找学习资源,特别是确保本科教学点新生能及时掌握网上学习的全过程,懂得选课、搜索课程内容、正确使用BBs留言和收发邮件等基本操作。通过培训,学员更深入地了解了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明确了开放教育学习的整个过程,突出了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养成学员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培养学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员克服学习困难,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如期完成电大学业至关重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学员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学员要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客观实际的个人学习计划和总体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完成每一时间单元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为自己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电大工作站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指导学员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员做好学习笔记,把学习中的问题带到辅导课上,请辅导老师帮助解决,并按中央电大的要求,独立按时完成各学科的形成性考核册,注意学习的过程,反馈学习的成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变课堂传授为辅导指导

南安电大工作站立足开放教育实际,对导学点辅导教师的选聘严格把关,要求辅导教师与所辅导的课程要专业对口,辅导教师要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电大南安工作站与他们签订教师聘任协议书。能否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区别于非开放教育的标志,南安电大工作站对外聘教师在上岗前进行了业务培训,要求他们适应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有:

1.实现课堂主体的转换。变课堂讲授为课堂辅导

在开放教育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南安电大工作站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集中面授辅导课。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与普通高校的面授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时间短,一门课程面授的时间只有总课时的1/4或1/3左右;二是教学容量大,分量重,作用大;三是面授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晚上的时间进行。因此,在辅导课上,首先是课堂主体应由老师转换为学员,因为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堂面授只是作为辅助的一种手段;其次是辅导教师在课堂面授中教学方式应由教师讲授为主转换为以辅导指导为主,面授辅导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学习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供助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初要求学员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进行自学,记录自主学习过程,再带着问题到学校参加课程辅导。这是上好每一门课程的关键。辅导老师在上辅导课时抓住重点、难点,以难带易、以点带面铺开,进行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多向交流,使面授辅导课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变课堂听讲为质疑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里听。而开放教育却不能沿用这种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师生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质疑讨论就是辅导课上常用的方式之一。由于学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上辅导课的时候适当调整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如有时课程教学速度放慢,或对以往的知识进行补修;有的课程滚动开设,以便补考的学员能参与辅导学习。小组学习也是在开放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形式。学习小组的成员不但可以在面授辅导时讨论学习问题,

还可以在平时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信息和资料,互相鼓舞,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消除个别化自主学习带来的孤独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辅导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交流活动,做好学习笔记,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在开放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在辅导课上,辅导教师还经常打破常规,采用质疑、讨论等方式对一个问题介绍多种观点,以拓宽学员知识视野,引导学员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于辅导形式的改革,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3.实现沟通方式的变革。变直接交流为远程沟通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大部分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可开放教育集中面授辅导的时间毕竟有限,师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少了,如此是否就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开放教育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远程高等教育,可以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远程沟通,真正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实现师生间的远程沟通。南安电大工作站通过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收看中央电大“双向视频直播课”,直接与课程主讲教师进行远程的沟通,并要求辅导教师使用电子课件进行辅导教学,制作电子辅导文本挂在网上供学员随时浏览学习,还把辅导教师的电话、手机号码公布在网上,方便学员与辅导教师进行远程沟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改革学校的办学模式.变全包全揽为提供帮助

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是将学生圈在大学的校园里,从学习到生活全部由学校一手包揽。而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电大的办学模式也有其特色,对学员更多的是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开放教育的学员以自主学习为主,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更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因此,要改革办学模式,加强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做好服务支持工作。

1.帮助学生注册三级网站。方便学生远程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各级电大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放教育各专业在网上都有丰富的教学辅导材料供学员上网浏览。在基层本科导学点师资比较薄弱的条件下珍惜使用网上资源尤为重要。南安电大工作站要求每位开放教育学员必须在中央电大、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网站实名注册和学习,学生的用户名、实名、密码、电子信箱地址统一备案。学生网上学习应达到平均每人每周2小时以上。南安电大工作站采取了各种措施,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切实提高了学生网上注册率与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率。

2.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服务学生自主学习

电大工作站是直接为学员提供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因此,我们除向学员提供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外,还提供中央电大、省电大直播课堂教学时间表,提供双向视频的课程表,开放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使学员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导网页、VBI教学信息等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学员利用电子邮件、电话、语音信箱等与课程辅导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还要求学员经常利用BBS参与讨论,与其他学员合作学习。工作站网上教学管理员要负责查询网上教学资源,定期(每周)向师生提供“网上教学资源管理最新资料指南”通告,定期对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记入学习档案并反馈给学员,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建设和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3.做好助学服务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第6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地方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再次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思考,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政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通过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和实践的研究,将头绪繁多的辅导员工作进行整合,并使其成为一个课程化工作系统,强化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更加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容

何谓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式化,我们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式化,参照高院校教学模式,结合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定,通过一个广义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促进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经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其内容如下:

1.阶段化学生日常教育内容

因为高职办学定位更多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在生源结构上也有着自己有独特性,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一般本科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上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应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引导内容,并使其课程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显得非常必要。如在大一,设置入学教育、习惯培养、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课程;在大二,开展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在大三,设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特色创新等课程。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分阶段的教育针对性教育引导,使当前的学生教育管理更加有效性。

2.模块化学生日常教育模式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性,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要务之一就是强化日常教育管理,并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使辅导员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我们通过对现有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和资源的整合,以模块化来规范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把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职能进行分解,将入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党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具体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学分,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实施,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量化,改变了原有笼统的文字表述为量化的学分,做到有据可依,教育效果科学考核。

3.固定化辅导员队伍培养制度

辅导员工作的课程化,如何做到在日常管理中将内容以教学内容的方式把学生工作有效落到实处,必然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专业教师培养一样,知识更新的快,特别是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辅导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如心理学、教育学等能力的学习,更要通过辅导员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化培训,使其在突发事件处理、国内外新形势把握和网络媒体技巧等技能的提高,增强辅导员队伍科学管理水平。而通过课程化的模式,更需要辅导员是一个全才,能在涉及到的板块中做到熟知并针对特定学生进行指导,提升辅导员教学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其具备课程化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4.科学化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当前,辅导员工作一个客观存在的难题是如何考核辅导员的工作。难处在于辅导员的工作杂,涉及的面多,如果我们把辅导员的固定工作进行设计,在每学期结束前,将第二学期要做的基本内容告知辅导员,辅导员则按照学校下发的内容,制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写出具体的教案,利用每周一次或者两次的班会或主题教育时间进行上课。利用第二课堂的机会,把部分学生教育的内容以实践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变传统的枯燥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更为愿意接受的内容。同时,在非固定的教学部分采取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势必更好的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初步成效

以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为依据,以辅导员工作阶段性为主线,以模块化教学为基本内容,我校在部分院系进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学生教育管理目标方面,经过前期改革,课程化以阶段性实施,实现阶段性目标。从大一至大三,按照学生培养规律和专业学习安排,辅导员每个学年完成该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上,也更契合高职学生培养要求。二是参照教学管理的一般做法,在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内容方面,经过调研分析,把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科学制定各个单元内容,把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整合,以模块化内容实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上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全覆盖。三是在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在原有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教育管理案例库,梳理了学生工作台帐,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流程,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难得可贵的是,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化培训,使辅导员队伍当中的一些工作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加强,如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上,更能促进学生理性创业,在学生第二课堂上,辅导员更加注重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在学生管理评价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初步建立了评价体系,以量化的形式对辅导员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并在实践形成了以学工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以量化的标准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在规范工作的同时,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近些年,经过试点改革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完善现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用课程理念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对其他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上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平起平坐 中国教育报 2013-02.

第7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0 引言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1 民办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局限

1.1辅导员工作深度不够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负担重,什么都在管,什么都在做,不可避免的陷入事务堆,疲于应付,极少进行学生工作的规律、经验总结、分析当代学生的特点、内在需求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也显得精力不足,又缺少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管理水平提升受限。

1.2辅导员育人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把学生管理工作认定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辅导员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育人力量分散,辅导员育人效果不明显。专职教师只教书,忽视育人,辅导员只育人,不参与教学,教学与学生管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育人是系统工程,脱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想法和接受能力,很难进行有效的专业和学业指导;脱离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显得空洞又不实用。

1.3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单一

民办高校把学生到课、课堂秩序、班级卫生、学生参加活动等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能力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浅表的标准导致辅导员工作追求暂时性效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检查,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管理方法简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辅导员工作形成了以要求为主,以培养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为方向,以完成学生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最终目的,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1.4辅导员工作被动性强

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学生工作缺乏延续性和目标指引,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复、无效劳动多,被动地为完成任务而工作,至于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必要的、有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否能够改善的更合理却无人关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

2 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功能定位

2.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1.1及时宣传、科学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继着“中国梦”的强国复兴重任,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为此,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角,积极主动的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并通过及时的宣传、科学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1.2注重思想交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三观”

“其实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教育者。 因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更直接、关系更密切。他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两课’教师影响更大”。作为学生亦师亦友的成长领路人,辅导员应把教育工作融会于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更多了解他们的想法、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分享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供学生参考和思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会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

2.1.3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做好校园维稳工作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做好校园维稳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工作中,辅导员应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对每个学生的行为指标做出基本预期,并采取预见性的举措,把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向,还有助于有效处理已发事件。

2.2第二课堂的指导者与学生发展的服务者

2.2.1学生党建中心指导老师

过去学生党建工作都是通过“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支部――辅导员”联动运转,这样的传统模式过于沉闷、缺乏活力、不能深入群众。书院制模式的管理采用楼层管理模式,组建一条“党员发展在班级、管理在楼层、培养在支部”的独特发展路线。首先在班级选出推优对象,每一次的党员选拔、推优对象都以楼层为单位来管理,这种模式更活泼、更民主、更开放。基于这样特殊的背景,指导老师是专门为学生入党、党员发展、党员管理而服务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2.2团建中心指导老师

团建工作一直是高校传统体制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它功能多、作用大、辐射面广。在书院制模式下,团建工作范围缩小,功能定位更加具体化、专业化。负责团建工作的辅导员将团建中心打造成为书院各大中心的人事招聘、协调各大中心关系与事务、对书院学生进行各类团体培训、策划组建各类寒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定期组织书院学生骨干的领导力训练营等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2.3社区生活中心指导老师

“‘学院管智商,书院管情商’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达。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具有较高智商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还要成为社会适应性强、情商高的社会公民”。书院制模式的亮点和特色就是实现了学生生活园区的社区化,这不仅打破了原来的系和专业的界限,将学生工作的重心向宿舍转移,还将学生宿舍打造成第二课堂,延续了课堂教学。“宿舍是学生学习、交流思想、娱乐的地方,但也是学生出现争端的高发地”,要做好社区的管理工作,从创建寝室文化、举办社区活动、管理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服务等多个维度展开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来实践。

2.2.4导师协调中心指导老师

导师制是书院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特色,如何管理好导师资源,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配合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学习指导,需要高校辅导员转换自己的角色。在内部资源的分配上,辅导员要尽可能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的导师,并搭建好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平台。在外部资源的拓展上,辅导员需要多途径的去拓宽导师资源,打造一个校内外联动一体的导师团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

2.2.5科创中心指导老师

提倡学生自主科研,培育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是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之一,也是实现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另一重要途径。作为科创中心的指导老师,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科研素质。辅导员还需要通过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热爱科研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并搭建施展科研能力的平台。

2.3科研课题研究者

2.3.1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承担科研课题的必要性

书院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书育人功能的重要实践者,这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书院制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大改革”,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落到实处,就要求在书院中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教育资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

2.3.2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承担科研课题的优越性

辅导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生活的服务者,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有着全面的把握,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演绎。辅导员每天所处理的工作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辅导员可将其转化为科研素材并开展深入探讨和学术研究,发挥独特的科研优越性。

3 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转变

书院制的引入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理念、领域的突破和新的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准备和转变:

3.1为工作领域的拓宽做足理论知识储备

书院制模式的引入,辅导员工作领域得到延伸和拓宽,职责也更加丰富,这促使辅导员必须要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职业规划、生活指导,都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便于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3.2勇敢打破固有的工作思维和行为模式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过分重视学校的制度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管理方式强制性明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及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自我意识增强,固有的工作方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长。辅导员应不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当中,不再追求暂时性效果,应从要求学生、管住学生转变为借助工作任务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接受和适应。

3.3着眼于“育人”,在实践中思考和提升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见,辅导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我们忽视辅导员工作其实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因此,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实践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借助书院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重点放到“育人”上来。

参考文献:

[1]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2013(01)

[2]李其勋,何新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来自香港“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卢黎歌,陈晋.试论书院制管理模式与辅导员工作[J].高校辅导员.2011(02)

[4]钱诗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书院制辅导员工作研究[J].发展.2010(10)

[5]董研林,郭晓萍,于洋.论书院制建设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4)

[6]任新红,夏夏.从角色定位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美国高校对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7]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05)

[8]卢黎歌,蒋鸿,赵金胜.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德育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课题来源:黑龙江财经学院

第8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

第9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小组学习 远程教育 应用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重庆电大“网络环境下的1333教学模式”总体框架下而进行的“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远程教育典型的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构建。该模式体现了小组在教师导学下利用现代教育通讯设施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单元专题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结构形式。重庆电大南川分校自2006年9月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试点以来,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 “小组学习”模式的教学构建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计划,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学、利用网络环境交互学习、集中辅导、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小组学习”模式的整体框架。

1.1 确定学习目标是前提。首先,针对本科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课前调查,通过分析基础数据,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其次,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远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在课程的学习目标下,细化学习目标。再次,根据学习进程向小组下达自学任务,推荐网上资源的导学方案,此阶段主要是细化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教师的导学功能。如授课对象的工作背景、知识程度分析、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其次是对中央电大资源平台、重庆电大和本校的平台进行讲解及其功能的使用介绍,让学生养成“要学习、用网络、查资料、看平台”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将课程内容分成七个专题,根据教学进程,针对每一专题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推荐网上学习资源。

1.2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是关键。要求学生根据单元学习方案,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计划。个性化学习计划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媒体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制定的,它包括学习资料和媒体的选择,时间的确定,学习辅助手段的运用等。借助学校提供的三种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并通过生与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手段交流的环节,解决学生个别化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学是基础。小组成员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小组的组织下,通过“感知——内化——升华”开展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同时向小组汇报个人自学情况,成果共赏,并接受课程辅导教师的监督。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集中面授辅导奠定理论基础。

1.4 利用网络环境分工合作、交互学习是核心。小组成员之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或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学习和讨论,加深知识的理论构建,增进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协作学习达到强化知识,培养学员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等,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研讨或是自己提出问题研讨,进行知识的拓展,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教学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各组纷纷提出“如何优化平台性能,如何下载网上资料信息,如何拒收黄色网站与信息”等感兴趣的论题。然后教师围绕各小组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纳,由各小组选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各小组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教师负责对各组在搜集材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BBS、电子邮件、QQ等方式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参与的热情特别高,随后各组积极行动起来,查书刊、上网搜索,在BBS上发帖子开展组内讨论,咨询请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搜集、整理材料。通过各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完成了各自任务。

1.5 集中辅导是保证。是对学员自主学习和小组交互学习集中性问题的集体答疑、知识重难点的辅导、作业辅导。开展案例收集分析、案例辩论、实作、考察调研、知识竞赛等小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突出教师的导学功能,提高学习成效。

1.6 考核评价是保障。小组提交小组学习活动成果,辅导教师考核,记入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组织师生评比表彰,以达到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促进小组学习活动的目的。

2 “小组学习”模式的组织流程

2.1 建立课程学习小组:根据行业划分原则、互补性原则、就近原则和有利于学习原则,依据课程学习者特征,如行业背景、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年龄、兴趣异同等,在专业管理教师的指导下建立10人左右的课程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荐课程学习小组组长。

2.2 根据学校安排,提出本期学习的具体要求,各小组长制定本期学习活动计划,填写小组活动计划表,上交任课教师。

2.3 教师制定课程单元学习方案,传达到所有学习小组,此方案包括:①课程导学总方案:课程说明、课程须掌握的知识重点和掌握此知识重点的知识。②分单元导学方案:即导学教师将中央电大在线,重庆电大在线平台和本校及相关远程教育平台的本课程多媒体资源(包括IP课件,重难辅导,自检自测,教学答题文本,网上图书,期刊文献)进行精选后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辅导教师向小组下达单元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集体在规定的时间进程内完成单元自主学习任务,整个小组将提交小组自主学习报告,并进行综述,以此为集中辅导的开展奠定基础。③课程实践教学方案:教师在小组完成了自学任务后,根据重点、难点、热点内容,确定学习专题,提出专题学习的目标,下达学习任务,推荐学习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是小组案例分析讲解、案例辩论、课程实训、专题调研、知识竞赛等等,方案中设计出主题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交成果、时间安排、操作办法、评价细则等内容。④集中辅导方案:有计划地设计出单元知识辅导讲解、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制导等集中辅导教学内容与时间。

2.4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单元学习方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单元课程学习计划,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2.5 小组成员在学习小组的组织下利用印刷教材、资料、网络媒体、音像媒体、电视点播及其它整合资源,按照“感知——内化——升华”的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作好笔记,在小组的组织下,进行面对面讨论,网上实时交互讨论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电话交流,参加电大在线等进行自检自测。加强对单元知识的感知和深化,形成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成果。

2.6 集中辅导,课程辅导教师根据学员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情况,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社会实践、作业、考试等内容,采取网上直播、点播或面授形式进行集中辅导,辅导方式有重难点剖析与讲解,知识点梳理,案例搜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体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组竞赛与辩论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效果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双基”课,即既是远程学习的基本技能课程又是专业公共基础课。辅导教师在该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学员网络学习的基本要求,能够正确在中央电大、重庆电大、南川电大注册,能够在网上进行视频、文本资料的查看,能够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网上答疑与小组学习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问题,再由辅导教师集中梳理成几个学习专题,加以系统的指导。对掌握较差的学员,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并由掌握较好的学员加以指导,使之相互提高,达到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增强学习小组凝聚力,加强探研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者学习成果互通共享的目的。

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习小组的评价是“通过实训活动,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南川电大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对网络的认识也提高了,增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比如学校有幸参加了重庆电大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学校接受该项教学改革任务后,在专业管理教师的全力支持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导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学校全体开放本科的同学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小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第四阶段“三校网络互动”的学习活动任务。在重庆电大组织的“网络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弊大于利”和“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辩论赛中,学校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小组实训,把我们的网络知识从一个领域带到另一个领域。在大家紧密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各小组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发挥其团队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大家对网络知识的运用能力,将为学员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4 “小组学习”模式结语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是在远程教学总体模式框架指导下,结合南川电大学习对象的多种学习特征和地域特征而进行的模式创新。该模式遵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即充分考虑到了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导学为主导”的教学特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参与学习到主动构建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远程教学的媒体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充分运用了对学习过程的计划、检查、指导、评价、反馈机制。同时考虑到了教学的评价策略与监控手段,体现了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方式,单元学习为线索,探研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但小组专题学习模式还有待于在远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和规范,特别是与此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机动灵活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小组成员个别化学习的监控机制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