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学校量化管理细则精选(九篇)

学校量化管理细则

第1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友工作;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79-02

0 引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最早由丰田公司提出,是源于一种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思想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1]中国大学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同行竞争,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式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十分必要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近年来已经被逐渐引进并融入到高校的管理之中。校友工作虽已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校友工作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如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高校校友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校友逐渐成为社会检验高校水平的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科技、教育的作用,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切实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品牌,校友逐渐成为社会检验高校水平的标准,学校开始或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质量,既努力做好其在校的培养工作,也十分关注其毕业后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

1.2 校友与母校的感情无可替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高校的办学也走向开放式,学校十分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社会及广大校友的支持;校友们也需要建造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母校永远是校友的精神家园,学校和校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校友与母校的感情是任何其它东西代替不了的。一方面,要看到当前高校校友工作的迅猛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因素制约着校友工作的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

一是对高校校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社会上和高校内对高校校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重视不够,有的不肯投入,有的还未把校友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或应有的位置。二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有偏差。有的把校友会同搞邦派、小团体联系起来,约束了校友工作的发展。三是有的校友对组建校友会缺乏热情,因而缺乏积极主动性。四是校友会成员人事变动快,流动性大,缺乏管理的连续性。五是校友会资金短缺,活动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2 高校校友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涵义及要点

校友工作精细化管理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校友工作规范管理的科学提升。它的涵义是:一要 “精”,即校友工作的管理重点要突出。校友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时间段工作的要点,把握住工作重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要“细”,即校友工作囊括的环节要全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完整而详实的规章制度,以做到事事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细”所包涵的另一个涵义就是“小”。从微小的事情着眼,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三是“化”,即校友工作要制度化,校友工作制度内化为校友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重点强调把制度落实要到位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进行高校校友工作精细化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数据化标准,强调用工作数据说明和分析,用数据总结和检验工作成果。二是模式化管理,是把工作事项或任务,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和优化。三是具有适用性,就是制定的规则要适用于相应的工作,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监控。四是统一标准。就是要统一学校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标准,这是做到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保证,也是实现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标准代表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这样就可以克服管理的随意性。[2]

3 面向精细化管理的高校校友工作建设

3.1 遵循数据化标准搞好高校校友工作 强调用工作数据说明和分析,用数据总结和检验工作成果。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

3.1.1 根据实际的数据来制定计划、目标、任务、要求。为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加强校友数据库建设,即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收集校友有关信息,补充、充实、整理校友总会的各界校友数据库。与院(系)、专业合作,结合院(系)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校友返校等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校友通讯录。与地方校友会合作,收集、整理该地区的校友数据库,编印校友通讯录,为加强校友之间、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3.1.2 用数据进行与评估标准及同类高校间的比较,寻找差距。要直观和感性地认知差距数据来说明能做最好的说明。和同类高校比较地方校友会工作的数量、海外校友会的数量、掌握校友的数量、每年期刊的发行量,校友捐献的金额等等。[2]

3.1.3 用数据制定管理预算及成本。哈罗德·孔茨(Haro Koontz):预算是用数字表示的一种预期效果的告书,可以叫做数字化的规则。当前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预算执行水平不高、投入与产出比意识较弱、较难量化的问题。有些高校建设和发展甚至是“不计成本”。强化成本识十分必要,一方面要控制刚性成本的飙升,另一方面要保证必需的软性成本开支。高校校友工作大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更要有效地利用资金,争取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3.2 高校校友工作中的模式化管理 模式化管理是把工作事项或任务,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和优化。程序化管理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将工作模式明确,从核心的环节入手,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细化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团队合作水平。也就是使各院系、机关部处、地方校友会明确校友工作的意义和与校友工作有关的具体内容。三要让服务对象(地方校友会、校友)明了高校校友总会相应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高校校友会通过各地校友会搭建的平台,校友们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相互支持和帮助,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校友总会把支持校友事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努力帮助校友办实事,例如:通过校友网络,为校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在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前后,为校友做好咨询工作;平时,做好来访校友的接待、来电查找老同学等工作。同时,校友总会也积极支持一些地方校友会在帮助当地校友扶危济困、排忧解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力争把各地校友会办成“校友之家”。以及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校友了解校友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等等。

3.3 高校校友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就是制定的规则要适用于相应的工作,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监控。规则出台后,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就尤为重要了:一是岗位职责制度精细化管理,岗位职责是一个部门或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因为岗位职责的条款都比较笼统,按照岗位职责执行很容易产生执行不到位的结果。因此在基本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监管、考核细则。二是工作要求具体化管理,安排工作时要将质量、数量及用时标准具体化,并进行监督和考核。三是管理者的实时化跟踪管理。精细化管理于粗放式管理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此: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过程监控。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John Kotter)教授: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控制。这种监控既要分层展开,又要涵盖范围广泛,还要努力做到全过程监控。既要努力采用技术手段,又要充分运用传统的多跑、多看、多问、多听等方法。

3.4 高校校友工作要与学校中各类管理制度执行统一标准,更好地为学校的建设服务 标准化原则就是要统一学校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标准,这是做到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保证,也是实现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标准化体现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克服管理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体现了法制管理的思想。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工作,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是国家的大局、学校的大局。校友工作者就要努力服务于这个大局,“甘当绿叶配红花”,校友工作必须执行学校管理原则的统一标准。实施高校校友工作精细化管理,应考虑做到:

3.4.1 加强培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员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广大校友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培训中要注意培养教校友工作人员的精细化意识,要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动力和在简单琐碎的工作中本身具有的内涵。一个人要能够在很凌乱的事件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认真分析,勇于行动,这样才会把所做的工作升华为成功。

3.4.2 在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要注意校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校友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要互相适应,协调发展,要处理好校友总会同各地校友会的关系;校友工作办公室同学校职能部处、各学院等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作用,充分依靠校友活动积极分子;要努力推进全员校友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各有关职能处、各学院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开展合作、联络、接待校友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好校友工作。校友工作的发展要保持连续性。要不断加强校友总会和各地校友会的组织建设,各地校友会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做好按时换届,不断吸纳热心的校友充实校友会工作,以增强校友会的凝聚力和活力。“以感情召唤、以事业吸引、以活动团聚”,使校友感到“家”一样的温暖,把校友会办成“校友之家”。

3.4.3 有为才能有位 几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友工作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手少、经费少、学校和校友对校友工作要求高、需求多。足见校友工作缺人手、缺经费、更缺对校友工作的理解、认识,但是“存在即合理”,“有为才能有位”,我们的做法是:能跟得上变化的地方就尽量跟,跟不上的地方,就用思想跟,事有所成的答案永远是:谁对要求的理解更透彻,谁越能掌握主动,谁越有可能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温德成.政府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5.

[2]祖明.论高校管理精细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孙念怀.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87-195.

第2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现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已由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向质量提升方面转变,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纷纷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指将管理责任细化、具体化和明确化,旨在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是对现有工作精益求精的一种表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重视管理过程及质量。

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指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照教学管理的客观依据,结合相应教学目标、管理原则及方法程序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在于要求教师具备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明确工作目标及具体岗位职责,以及优化工作流程;“细”在于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并将规则系统化和细致化,以将工作、管理及流程做细;“化”在于要求整个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重在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

2.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转变管理观念

意识决定行动,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必须转变现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开展。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学校所有人员都肩负着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第二,将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培养相互结合,实现学生每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细化并落实教学管理的各个目标,同时有意识提升整个学校的执行能力,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

2.2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和标准,若执行力度不够,就算制度制定得再好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制度不复存在。因此,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不断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成果,以不断改善现有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次,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管理制度措施,以优化现有管理制度,使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符。再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对教学管理创新起推动作用。最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加强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有效、顺序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首先依据学院及二级职能部门的教学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各类人员的教学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教学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学培养方案、考务及认证、教学档案、教学监督、教研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目标;其次依据目标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使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4构建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

为避免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盲目性,任何教学管理行为都需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各类数据找到适当的管理思路,而不是依靠经验或主观臆断。再者,精细化管理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且需处理的事项较多,数据及信息的真实和有效直接关系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实际工作当中,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保证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推动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并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所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效率提高。首先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先进的科技,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汲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校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2]。

3.结语

精细化管理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可加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及管理精度,还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因此,平时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重视精细化管理作用,并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以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顺利开展,并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主要体现在把大家平时觉得简单、十分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它主要有以下两重内涵: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它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多元化趋势变得尤为明显。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新学情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及时的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纸上谈兵倒是容易,但回归到实际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处理问题力不从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知识更新速度和信息储备不足。因此,往往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只能起到简单的宣讲作用,仅仅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面试技巧等基础的内容。然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和自学得到这些内容,在处理学生真正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交、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时,辅导员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管理方式不当;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滞后

当下社会中,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的对接,这就难免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问题”学生愈显普遍,而且“问题”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再加上部分辅导员难以摆脱旧思想,一味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更是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心理沟通和心理问题的疏导。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若不能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会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之下,高校辅导员应随机应变,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落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僵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大都以课程教育和班会为主,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时常会缺乏针对性,“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切实问题。最终,即使开展完相关指导工作,也很难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大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往往依赖主观想法,考虑问题过于片面,有时过于自信,甚至偏执,在面对择业等关键问题时往往又表现出盲目、草率的状态。这些问题不是一味空洞的灌输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学生管理一线这一角色优势,真正做到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现在,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很多过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教育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构建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日常事务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育德育人的能力,同时需要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两重身份。从一个角度来说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的引导者,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执行并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辅导员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要放低姿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学习各方面矛盾。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流程体系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分层次分模块管理,并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准确有效的开展。

3、遵循构建管理机制的四大准则

首先,遵循定量为主原则。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定量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原则来弥补学生管理模式的缺陷。其次,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参考各院系,各专业学生教育及管理的学期或学年任务,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再次,遵循操作简易原则。对不同模块的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和操作办法,便于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评估。最后,遵循行为激励原则。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调动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4、提升辅导员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意识

紧随社会变迁步伐,及时转变观念,提升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完善组织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确保决策的及时性与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严格遵循高校规章制度,变重视“管理结果”为重视“管理过程”;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4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6-02

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在高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社会商业和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本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后勤管理也逐步由过去静态的、高度集权的行政化的后勤服务产品供给机制转变为动态化的市场供给机制。然而,受限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服务原则和服务模式的特殊性,高校后勤工作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管理模式粗放、后勤管理不到位和校园环境社会化等诸多问题。而近年来在企业界兴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笔者在对高校后勤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构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期有效解决高校后勤工作市场化转型中的相关弊端,提升高校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状与问题梳理

通过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目标规划部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一)规划不明确,后勤管理量化、细化不足

鉴于高校后勤管理负责整个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因此,后勤管理需要对工作制定详细、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而就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在实现后勤工作市场化之后,后勤部门并未制定明确的规划和目标,管理和运行依然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模式。即使有部分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后勤管理目标和规划,但是由于目标和规划过于粗糙,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指导意义不大。

(二)高校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

除了目标规划不明确外,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对于高校后勤部门组织结构构建来说,一般应与高校的办学规模、经济实力相匹配,并且高校组织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应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就当前高校后勤部门机构设置现状看,高校后勤部门结构设置存在明显的管理层次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并且组织机构的职责、权界也界定的不够清晰,在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出现职权结构模糊、多头管理、推辞责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相对较短,高校后勤管理依然保留原有的计划经济特征,符合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具体来说,首先,在高校后勤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制度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界定不清晰、工作内容相互推诿,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人事竞争机制匮乏、员工欠缺危机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以及忽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员工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其次,在成本核算制度方面,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在成本核算方面缺乏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案,导致高校后勤资产不清、管理工作混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校园腐败问题。

(四)高校后勤管理流程不规范,管理方式粗糙

就高校后勤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来看,高校后勤在管理流程上存在着管理流程不规范和管理方式粗糙等问题。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只看重开始和结尾,对管理的中间环节,也就是管理流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流程不规范,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无序操作、交叉管理等现象,致使后勤管理无章可循、后勤部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

二、基于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构建

由于精细化管理可以将管理职责具体化、分工明确化,同时倡导人们用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等不断优化、持续改进,使各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高效、精确、持续、协同运行,并且可以将管理成本减到最低,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构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文提到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相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精准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的目标规划、组织结构构建、人事管理、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和精细化后勤管理文化营造等方面。

(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高校后勤管理目标规划中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从规划开始,规划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来说,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对教学、科研设备等管理,对宿舍、食堂、商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高校后勤人、财、物的支配。而这每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都需要科学、可行、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引。因此,对高校后勤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首先应从制定精细化的管理规划入手。在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应该有理有据,具备可检查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规划是高校后勤部门开展工作的具体依据,因此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后勤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对对高校后勤管理规划进行科学设计。其次,后勤部门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后勤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同时要求短、中、长期规划无缝衔接,相辅相成。最后,在制定后勤部门管理规划之前,应充分考虑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应付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张弛有度,灵活变通。

(二)依托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构建高校后勤管理组织机构

高校后勤部门使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其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显著影响着高校后勤部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高校后勤部门组织结构存在结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基于高校后勤部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应对高校后勤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和细心谋划。同时,高校后勤部门对部门组织结构进行精细化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对后勤部门层次结构的设置,切忌盲目追随、模仿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要本着对本学校负责和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原则,按照高校后勤部门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实力进行合理规划,保证结构层次的合理。其次,在进行职能结构设置时,要将职能界定细致、清楚,将职能结构规划做到位,摒弃遇到情况再修改的推脱工作的态度,将精细化组织结构管理落到实处,将组织结构设置到位。最后,高校后勤组织结构的运行应体现规范性的特征,即高校后勤部门在设置组织机构的同时,还应该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等;此外,要求后勤部门的规章制度应充分体系精细化管理思想,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同时还应该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三)构建精细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由于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部门的核心,在高校后勤部门推进精细化的管理,推动人事管理的精细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后勤部门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合理配置后勤部门的人力资源,实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具体措施是:首先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后勤部门领导应准确把握公司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点,根据岗位要求定人,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工作能力。其次,应健全高校后勤部门的薪酬、奖励制度和构建后勤部门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校后勤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应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帮助员工更好地成长,推动员工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进而满足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人力资源要求。

(四)构建以精细化理念为指导的成本核算制度

前文指出,当前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制度表面化严重,普遍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部门的运行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等问题。因此,对高校后勤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建构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精髓是杜绝没有必要的浪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校后勤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重点是将成本核算制度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源头上降低管理成本。具体措施来说,则应在高校后勤啊管理工作中确立成本核算观念,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的范围,参照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此外,还应该在高校后勤部门员工中树立成本理念和成本意识。

(五)创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操作流程

精细化的操作流程也是精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将任务和工作内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前后相连的工序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之后进行分析、简化、整合、优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高校后勤管理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平行工作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交叉工作,完成整个管理工作需要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在部门间的沟通中,也需要后勤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流程有序地进行。因此,高校行政部门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也需要在管理流程上实现精细化。并且由于高校各个后勤部门的分工不同,各部门的管理流程的设计也应与本部门工作特点相一致。以高校食堂饭菜生产操作流程为例,学校的食堂饭菜生产就应该按照标准的备料、烹饪、售卖、清洁的程序进行,并且每一个环境也都应该有既定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食堂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质量也才能达标。

第5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一)有利于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岗位监督机制精细化管理

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它更加强调管理上的量化和精确性,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通过细化管理单元,明确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工作的高效、准确、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预定任务被逐一分解为具体的数字和要求,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说得准。明晰的权责分配,有利于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透明化,有利于健全岗位监督机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走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有利于规范绩效考评体系,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是实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根据总体目标,从德、勤、能、绩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目标量化,建立考核实施细则,规范考核标准,使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工作公开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教师的绩效考评与标准直接挂钩,奖优惩劣,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

(三)有利于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精细化管理要求“精细”,强调的不是某一个管理要素(人、财、物、时空、信息)的精细化分工,而是要求所有环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各个环节、要素的精细化水平达到均衡与协调,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因此,在优化工作流程的前提下规范各工作岗位职责,是在民办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点。通过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环节,最终达到局部功能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的要求,提升全盘工作效率。

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误区分析

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顺应时势从“外扩式”向“内涵式”发展转轨的必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关于“精细化管理”仍存在一些认识与行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精细化管理”简单等同于“目标管理”的量化

目标管理是基于结果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则是重视过程的管理,结果要靠过程控制来实现。如果将“精细化管理”直接等同于目标管理的量化,对教师的考评就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也容易导致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此外,民办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所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指标体系难以确定,模糊因素较多,有的目标难以进行量化考评,这些都决定了不能简单以目标的“量化”替代“精细化”管理。量化管理往往需要将某些不可量化的指标使用可量化的替代指标完成量化功能,而精细化管理则在量化管理的基础上梳理与疏通流程,找到关键点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精细化管理中,往往蕴涵着量化管理。

(二)将“精细化管理”简单等同于“细节管理”

对于精细化管理,很多人片面的以为就是细节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精细”,但强调的不是某一个要素的精细化,而是所有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精细化才能发挥其最佳效应。精细管理并不是繁琐管理、复杂管理,不在于简单的关注细节、片面的注重量化。精细化的优势是积累性优势,是方方面面工作精细化积累创造的优势,是专业分工带来的精、专、细的积累与综合、协调创造的优势。它是在粗放式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对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过于侧重刚性管理,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参与

有学者认为,教育一旦成为工件的计量,那对象就不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就不再是生命的对话和启迪,而是驯服和强力的压制。如果缺失教师的主体性参与,使之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实施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很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使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推行。精细化管理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强调组织成员参与管理。每位教职工既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

三、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分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管理制度的内化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制度在约定教师行为的同时,与其自身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高度重视制度的人本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制度的内化问题,提高管理对象的行为自觉性。我们在管理中应尽量避免“一刀切”,要充分调动领导、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式管理转换为能动管理。

(二)健全学校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保障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实行精细化管理,细化工作职责,量化评价体系,最终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能力,才能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正确考虑管理中的非量化影响因素,引入多元化的考量标准,分层次实施,差异性评价,才能实践人本管理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调动各个层次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性成长

多数民办中职学校由于资金、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缺失长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锻炼和培养。因此,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需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健全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性成长。

(四)优化教学环境,重视教师队伍的人文关怀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与习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劳动不能完全依靠外部监督与控制,更主要的是依靠教师本人自觉的劳动态度和责任心。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尊严与价值实现,通过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四、结语

第6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时期,一所办学思想鲜明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必然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彰显其独有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学校集全体教职工智慧,结合乡土文化,打造了以“柳公权的崇高品德和精湛书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定位办学思路,形成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思路: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办特色学校,发展学校内涵,创建标准化初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一切”的服务理念;学校依靠教师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的教学理念;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学校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像自己孩子一样看待,不要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跑出最快的速度。

二、提升德育水平,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提升德育水平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在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时,把提升德育水平放在首位。

首先,强化德育网络。实行支部书记、校长负总责的多层次德育管理模式,形成党支部、政教处、教务处、年级组、班主任、团支部等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会管,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其次,坚持德育系列化。学校开发了适合校情的“四学会”德育教育校本教材,按照“低起点、小坡度、按阶段、分层次”的原则逐步实施,以“四化”教育系列化模式进行,即“养成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节日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第三,净化德育社会环境。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为此学校加大对学生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歌厅等场所的教育,提高认识,崇尚文明。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大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实施精细管理,为建设校园特色文化服务

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常规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学校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坚持公平公正、优劳优酬的原则,细化教师常规管理,实施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管理,落实教师创优评差制度,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二是加强学生管理。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度,重思想、抓安全、抓学困、树榜样,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推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实践高效课堂,围绕探索师生教与学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扎实的教学管理,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突显“柳公”精神,彰显文化特色

学校在不断提升德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确立了以柳公权的品德和书法为背景的校园文化,提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教育方向,确立了“传承柳书经典,弘扬柳公正气,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秀人才”的校园文化主题。

一是塑造校园物质文化。学校校门、教学楼文化设置以突显校训、校风、学风,校园周围设置以“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艺术长廊,为所有楼、路及部室都命上含义深刻、温馨和谐的名字及提示语。学校主路和广场边设置了标准化公示栏和阅报栏,校门醒目位置和广场中心分别建造了一尊“飞向未来”雕塑和“柳公权”雕像,校园主干路护墙做了14幅书法名家刻碑,在广场四周斜坡花草墙、办公楼、走廊分别设计了雕刻、名言警句、办学理念等文化墙。班级门前悬挂了个性化、人文性的班级名片。部室张贴了标语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名家画像等,宿舍文化进行了个性化、特色化布置。

第7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

一、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主要体现在把大家平时觉得简单、十分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它主要有以下两重内涵: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都是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它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多元化趋势变得尤为明显。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新学情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及时的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纸上谈兵倒是容易,但回归到实际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处理问题力不从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知识更新速度和信息储备不足。因此,往往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只能起到简单的宣讲作用,仅仅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面试技巧等基础的内容。然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和自学得到这些内容,在处理学生真正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交、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时,辅导员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管理方式不当;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滞后

当下社会中,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的对接,这就难免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问题”学生愈显普遍,而且“问题”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再加上部分辅导员难以摆脱旧思想,一味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更是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心理沟通和心理问题的疏导。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若不能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会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之下,高校辅导员应随机应变,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落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僵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大都以课程教育和班会为主,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时常会缺乏针对性,“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切实问题。最终,即使开展完相关指导工作,也很难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大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往往依赖主观想法,考虑问题过于片面,有时过于自信,甚至偏执,在面对择业等关键问题时往往又表现出盲目、草率的状态。这些问题不是一味空洞的灌输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学生管理一线这一角色优势,真正做到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现在,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很多过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教育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构建大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日常事务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育德育人的能力,同时需要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两重身份。从一个角度来说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的引导者,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执行并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辅导员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要放低姿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学习各方面矛盾。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流程体系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分层次分模块管理,并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准确有效的开展。

3、遵循构建管理机制的四大准则

首先,遵循定量为主原则。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定量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原则来弥补学生管理模式的缺陷。其次,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参考各院系,各专业学生教育及管理的学期或学年任务,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再次,遵循操作简易原则。对不同模块的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和操作办法,便于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评估。最后,遵循行为激励原则。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调动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4、提升辅导员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意识

紧随社会变迁步伐,及时转变观念,提升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完善组织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确保决策的及时性与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严格遵循高校规章制度,变重视“管理结果”为重视“管理过程”;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精”与“细”是工作主旋律。辅导员应该主动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积极地生活态度,合理发掘学生潜能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大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其在毕业时能够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并充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当下激烈的竞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努力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辅导员需要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适应,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蒲长永.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学理论,2015.

第8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动态管理

一、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思路展开: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思想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来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三者分别从预测大学生是否胜任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通用胜任力;量化考核和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从而细化考核指标;克服评价指标过多等问题采用平衡计分有针对性地划分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研究。动态管理下的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基于以上三种主要研究思路,探讨一种立足测评主体、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量化考核关键指标、及时反馈改进的联动测评机制。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测评标准和方法欠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情况

首先,综合测评关键指标的细化,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各要素的地位与权重问题,传统体系中多采用百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考核指标所占比重都有明确规定,评定方法较为封闭。其次,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主体参与性和专业针对性,测评标准单一,测评过程中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没有真正参与测评全过程,未能达有效激励学生的目的。再次,现有的综合测评大多采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测评一次的办法,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方面进行基本的整理、统计加减分制, 实行静态的评定方法,缺乏对大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持续性的动态把握。

(二)测评过程和内容不够公正透明,结果易受主观成分影响

高校的综合测评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也关系到奖学金等各种荣誉的评定。现行综合测评一般是由辅导员领导下的班级测评小组具体操作,大部分同学未能参与到测评全过程,加之参与测评人员的理解和责任心不同,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注重细节,规范各环节的操作,建立持续性长效测评机制,实时公布测评考核情况,建立信息民主反馈平台,杜绝测评中现象的发生。

(三)测评意义和功能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不重视后续工作

高校综合测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动态管理反应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情况,通过综合测评正确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奖优评先中树立榜样,从而产生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成才观念。现行测评体系缺乏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不重视测评的后续工作,分离了测评和教学、育人工作的紧密联系。因此综合测评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作用没有体现和发挥出来。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加强测评为教学、育人的服务功能,发挥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机制

(一)动态管理原理与方法

动态管理要求以不断变化的管理行为与手段去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主客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协调。在制定计划与对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保有必要弹性,以保证适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确保管理的世纪操作性。动态管理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有关实际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的反馈,灵敏、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模式

1、立足学生本位的双向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要求在确立管理目标时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突破传统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广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大学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已不再是中小学时期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大学校园开放式授课,社团众多,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与其让学生被动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共同管理者甚至是自我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性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发展规划,然后以个人逐步带动整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细则的制定中来,动态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管理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把握学生动态的阶段管理模式

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流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日常管理应当注意把大学生学习周期阶段化,按照阶段化的线索探索各个阶段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把握普遍规律进而开展工作。需要提出的是,管理中除了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动态,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发展形式、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等。具体而言结合阶段性管理目标,细化管理版块,建立学生个人发展信息档案,通过量化的动态信息收集,直观反映学生动态成长的典型变化。

3、重视信息反馈的绩效管理模式

动态思维管理模式重在创造具有活力的沟通机制,动态思维模式就是收集新资料、制定新方案、实施反馈、调动新方案的过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结果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成长状态直接反映了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确保学生在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成长,就必须重视各个管理环节中呈现出的实际问题,更新管理内容和方式。信息反馈是促进管理优化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信息反馈为一种双向反馈。

三、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途径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分别针对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制定了十项测评细则和评选及表彰办法,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各院评定细则。此种测评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测评有序进行,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法可依,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奖优评先渐渐地有了“对号入座”之嫌,缺乏对学生全面持续的动态掌握,评定过程中受到了主管因素的影响,更没有发挥测评的激励反馈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持续动态管理的制度,从而反映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评。

(一)综合测评动态管理机制

1、认定指标的确立及定量分析

高校应根据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尊重专业和学科的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进行日常动态管理时,在入学之初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以学校综合测评规定为指导,学院测评工作为依托,确立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实际操作性强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要实时的调整测评指标的内容和比重。具体而言,制定各班《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查细则》,根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每一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并将综合测评的核心指标融入其中,分版块进行量化考核,确立指标的比重,以此作为各班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测评内容模块化及考评情况公开化

综合测评指标确立后,需对测评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具体而言是以学生德、智、体等各种需要评价的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测评,再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将各模块进行多样化组合应用的学生评价体系。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分别根据《班级成员在校综合情况考核细则》中涉及的测评指标进行细化,制定了《班级成员日常表现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奖惩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考勤汇总表》等9份测评表格,实时更新学生在各项测评指标下的表现情况,将测评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将测评工作与教学、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需要提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核”为载体,每一季度对学生各测评指标下的情况细节进行公示,并不是简单地公布奖先评优的结果,此种模块化、公开化的测评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奖优评先的公平性、合理性。

(二)综合测评体系建构

1、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简称SIPQ,Students Integrated Procatarxis Quantification)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进行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动态管理时,如何体现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能力,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综合测评的动态实施办法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指导下确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入校之初,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制定的讨论中,并在每学年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对考评细则进行修正。“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是“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版块化,细则确定后,重点是作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工作指导,针对细则中的内容绘制表格、进行明确分工,班长团支书则负责汇总班级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便于对每个同学的发展动态进行更新和公布。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将班上每位同学的阶段表现情况进行公示,结果公示后,学生可及时跟辅导员进行信息反馈,沟通解决测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行修正和调整。辅导员根据公示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逐渐进步,实现综合测评的动态循环机制。

四、结语

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综合测评的评定功能, 而且强调测评的管理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再单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成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量化加减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情况,而是实行动态的测评方式定期更新和公布学生阶段性的突出表现、学习进展等,并将班集中所有成员的表现情况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从而避免学生只重视个人数据的增减而忽视能力的真实提高和团队的集体目标,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现当代社会实行的素质教育要求一再强调要真正地落实积极能动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的目标,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测评过程中,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素质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2] 杨绪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J].教研,2011(04).

第9篇:学校量化管理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转型;精细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后勤工作中推行细节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理清思路,分析影响后勤发展的原因

随着学校的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后勤的经营管理模式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后勤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后勤业务经费不足、设备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现象严重等等,后勤工作明显滞后于校区教学科研发展,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后勤社会化下企业化运作与后勤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第一使命之间的矛盾;后勤整体实力不高与教育快速发展的矛盾;服务质量不高和师生员工需求的矛盾;后勤人才缺乏与后勤需要发展的矛盾。

要实现后勤工作的发展,就必须在正确分析后勤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围绕校区发展来定位后勤工作,促进后勤整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大胆创新,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校区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校区的教学、科研提供更为有效的组织保障,达到师生满意、校区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因此,后勤的精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那么,我们已经认清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工作中做到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管理应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精细化管理,是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逐步形成一套“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杜绝浪费、勤俭办事,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

(二)精细化管理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精细化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

1.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细致,服务更加规范。

2.将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具体到每个人,明确到每个单位、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3.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在精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精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

(三)精细化管理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管理所用。因此,精细化管理中检查监督机制必须得跟上。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为此,各单位要建立精细化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各部门要分别设置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追求精细化管理的跳跃的音符。

(四)精细化管理应有完善的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考核主要以“精益求精、规范有序、以人为本、和谐育人”为目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增强后勤各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工作理念,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努力提高后勤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校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1.考核原则: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民主、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坚持“谁的责任谁负责”的原则;坚持统一组织、逐级考核、综合评分的原则;坚持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2.考核范围:后勤各岗位人员。

3.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全体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以及被考核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等方面,具体内容见《岗位精细化管理考核细则及标准》。

4.考核组织:校区(学院)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监督检查及考核;后勤公司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后勤公司所属岗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及考核。

5.考核方式:考核主要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测评相结合。

(1)各类人员考核方法。处级干部的考核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对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及取得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科级及其他管理人员,对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及取得的工作实绩,每年考核一次。正式工人岗位、计划外用工工人岗位由该岗位班组长或直接管理人对其进行每日考核、每月汇总。承包单位的考核只考核到承包责任人。

(2)考核程序。个人述职:述职应由单位负责人、被考核人的直接负责人、同行及有关人员参加,述职内容应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其中要结合岗位职责及精细化管理考核标准的内容进行量化,尽量用数据明确说明。工人岗位(含计划外用工)应在每天下班前向考核人汇报当天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考核:考核的组织由后勤公司负责,单位负责人、被考核人的直接负责人、同行及有关人员按照考核标准对被考核人进行评议、打分,所属岗位服务对象的意见、投诉及反馈也应作为评分的主要参考依据。参与评分的人员对考核结果签字确认。单位审核:后勤公司对本单位的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审核,并对被考核人的得分情况严格审查、把关,确保考核结果能如实反映情况。考核审定:后勤公司的考核统计结果以考核单位分类,加盖考核单位公章,考核人和单位负责人填签字后,报送学校精细化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查,校区(学院)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审定,人事工资部门兑现结果。反馈整改:校区(学院)精细化管理办公室将考核审定情况反馈至后勤公司,后勤公司各个中心负责人要按照反馈情况,结合岗位工作流程,查找问题环节,加强对被考核人的教育和管理,并提出整改方案。

总之,后勤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以来,得到了校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广大后勤职工的积极响应,服务细节逐步完善,服务措施更为有效,服务意识显著提升,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工作从细节问题排查,认真整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旧思想、老观念得到了较好的转变。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技能、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人人主动服务、事事注重细节的良好工作氛围,提高了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得到师生的认可,为校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洋.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校后勤管理[J].科教文汇,2009(18).

2.于忠翔.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之浅见[J].品牌(理论月刊),2011(5).

3.王江忠,宗学礼,侯永智,杨萍.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后勤工作快速发展[J].高校后勤研究,2009(4).

4.李丹,王树栋.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之我见[J].华章,2011(9).

5.马艳红.从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建设谈管理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