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

第1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业务流集成和统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及时为各级管理着提供决策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过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掀起了高潮,90年代以后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历了CAD、CAM、MIS、ERP等若干阶段,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向规范化、流程化、集成化发展。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采购管理信息化,营销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和质量管理信息化6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信息资源建设

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财务信息、人员信息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产生影响的有关的信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2)业务流程建设

将企业内部规范和标准的业务流程固定下来,并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使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和高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目标。

2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通过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比分析可知,虽然高校和企业服务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通过信息管理3个内容,延伸出二者不同建设的内容、表现和结果,但目的均是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虽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技术和用户的不断成熟,实现了空前的发展,并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但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高校管理信息化与之相比无论在发展阶段、运行机制、效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管理需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在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均通过数据共享、信息门户等手段整合现有的各种业务管理子系统,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对数据共享的制约,但现有的集成方式仍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高校的管理需求,在数据的采集,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甚至设备的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和各社会其他职能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也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即将整个企业系统中子系统有机整合和集成,并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供应商等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来,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信息传递顺畅,有效地支撑企业各个层次的相应决策。

2.2高校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善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7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对各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予了数据级的规范支撑,对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难以满足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各类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各个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方式等不同,且长期以来各个高校均是以业务部门主导下的单系统开发,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管理信息标准,数据编码格式不一,信息不完整、不能共享,各分类数据无法兼容等严重局面,就表现为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在访问不同的系统中,需要记住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重复录入相同数据,导致系统的应用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此外,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亦中无法形成类似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的流程和统一标准,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难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无法体现信息的效用,因此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高校管理信息化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和所有教师学生的共同推进才能完成,其收益很难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因此难以获得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很多高校承担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且承担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异常繁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很难完成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工作,更无暇顾及战略性的规划。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综观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典案例可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主要依赖于“三有”:即有目标,有信息,有制度。因此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了推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管理效能的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制定规划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表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完成,避免分散、孤立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排除各环节、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工作,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资源共享和制定统一标准是现实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投资问题,还涉及到和其他高校和社会相应职能部门联合建设,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实现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建立安全的宽带网络,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设计友好个性化的信息门户,统一的身份认证,共享的数据信息,功能全面的集成系统,关联整合的校园一卡通,功能完善的校园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的横向信息交互,此外还要有需求分析、经费预算、实施计划以及支持机构建设等内容。

3.3加强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保障

第2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 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 信息化时代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探索 校企联合的合作技术创新探析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探索校县科技合作的创新模式 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 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研究 信息化时代如何推进科技档案的创新服务 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机理研究 信息化时代科技期刊使用IT技术的思路探讨 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浅析 信息化时代独立学院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探析 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专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 探究信息化时代“3S”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型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体育管理创新 浅谈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罗秋菊,李博雅.试论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7(1):910.

[7] 王珊,王会举,覃雄派,等.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10):17411752.

[8] 王志鸣.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417.

[9] 王凤杰,曲国禹.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3):3739.

[10] 李翠娟,宣国良.集群合作下的企业信息流动分析[J].情报科学,2006(5):659662.

[11] 陈昭锋.国外高校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化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4448.

[12] 彭玮,葛新权.国外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992.

[13] 傅兆君.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驱动特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0L].(20120504) [20140524]..

第3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1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得到创新发展,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因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结构重心也逐渐从物质转变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活动以及校企合作技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究高校与校企产业合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一、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变革

(一)信息化技术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保证

信息化是时展的印记,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保障,在这一时期下企业发展的特点便是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技术与资源是无法得到创新发展的,需要借助高校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2]。在新时代下科技的进步称为了技术的主要推动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可以清楚了解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创新驱动的载体,而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了全新的发展途径

1.技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我国技术市场呈现出繁荣性与活跃性,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要求得到释放,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2.技术得到频繁更新,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现代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下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技术创新的速度得到增长,技术更新情况具有频繁性。3.技术创新具有协同性,从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一项技术中往往会包含非常多的学科知识,正因为如此,导致技术创新具有协同化。

(三)信息化成为了推动校企科技创新的关键战略

诚如上文所言,信息化对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以及组织机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当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为技术创新注入新鲜活力[3]。在2011年中国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便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发展需要,以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所形成的重大战略。

二、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

(一)提高认识水平,把握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背景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多变的环境,经济社会对信息产生依赖性,在此发展背景下要想真正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企业理念中将信息化的价值进行体现,在信息化时代中清楚认识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前提。

(二)构建组织框架,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平台

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加强校企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构建组织框架,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远程技术开发应用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信息化网络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因受到信息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市场、管理、资金成为了信息化的主要载体,需积极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构架设计好,构建信息化支撑体系,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创建平台。

(三)创新信息输送渠道,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高校与相关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信息化发展的的合作平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了关键因素[4]。首先要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合作共识,虽然信息化为技术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遇,但是在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时候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如此一来才能增强合作效果。其次,要明确合作主线,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的主线是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依据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合作内容的优选与取舍进行分析与探究。然后要构建创新预判环节,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为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校企科技合作中需要加强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并且要积极做好预期技术创新的预判,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5]。另外还需要按照“政企联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最后,要在管理协调上制定联动环节,要进一步简化管理层次,提高协调运作效率,还要依据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合作研发内容,在实现信息化手段创新的同时,将创新管理深入推动到信息化发展之中,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校企科技合作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也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整体角度分析,信息化时代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只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从思想认识、组织框架、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中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有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企业与高校的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立,姜梅芳,裴红艳.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08-112.

[2]马志强,李钊,朱永跃.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0-35.

[3]张琳琳.促进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5,03:148-149.

第4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传统数据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无法进行高效的处理,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处理传统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能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库,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合理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既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开发,又能够提高对数据库的合理利用,帮助管理部门或管理者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1]。因此,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信息数据的合理利用,不断创新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提升高校教育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树立应用大数据的理念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对教学数据、科研数据等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高管理数据的信息化,真正地将大数据落实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但是,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少数高校管理者依旧缺乏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的意识,导致大数据的应用无法落到实处,出现了很多使用率极低的“僵尸系统”,极大阻碍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受到旧思维的束缚,忽视了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没有深入了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提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意识。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树立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深刻了解大数据对于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高校应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教育管理者对数据信息的教育价值形成深刻的理解,使其能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积累历史数据,主动收集实时数据,积极结合高校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从而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信息中的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自身的管理思维,对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形成深入的认识,严格筛选数据信息并进行整合归纳,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数据的时效性,弥补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2]。最后,高校在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规范数据分析的流程,确保数据信息与管理系统之间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还应广泛发动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以当下的管理目标为依据,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帮助管理者提高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此外,相关部门除了大力开展大数据理论宣传外,还需要从学生就业、社会发展的层面出发,提高高校落实大数据人才培养政策的意识,才能在工作中凸显应用大数据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构建大数据的力度

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冗余等特点,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高校的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将大数据系统和教务管理平台、就业数据系统等信息应用体系进行充分结合,从而更好地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整合高校内部数据与校外数据。但是,由于数据信息平台的组织架构缺乏统一标准,增加了新增数据与原有数据结合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难以发挥教学管理数据的资源优势,这是制约高校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得到足够重视。此外,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数据内容的考量,没有正确认识数据之间的连续性、关联性,因此,在采集数据信息阶段,盲目地对数据库进行补充,导致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应有的作用、优势。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应用等环节进行深入设计,从而实现高校各职能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确保数据流通和共享。首先,高校需要对数据信息的分类进行统一标准。高校在对教学、科研、学生进行统筹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通过“筛选”的形式采集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具体性,从而提高每项数据的代表性。在采集信息时,应依据数据的类别进行分类,对各数据间的关联性、一致性进行深入探讨,从而确定统一的采集标准,然后依照标准采集高校内部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3];其次,不断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信息平台不仅需要涵盖本校内所有专业和学科的数据库,还应包含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数据库,以便管理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能够将各专业、各学科、各部门的数据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善的大数据信息系统。通过该数据信息平台,使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获取具有时效性的数据信息,满足高校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最后,高校还需要对反馈机制进行优化,一旦数据信息平台出现数据缺失的问题,可通过反馈机制将问题反馈给系统维护人员,使其能够及时通过信息采集手段补充缺失的数据。

三、整合校内外的信息体系

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只有及时了解社会信息数据,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在数据采集环节,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整合体系,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仅能通过有限的渠道获取社会数据信息,导致数据信息缺乏全面性、时效性,而且高校无法借助有效的数据信息会对其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因此,高校需要对校内外的信息体系进行整合。首先,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可通过与市场经济部门联合协作的形式,调查当下市场中企业的数据信息,并合理分析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帮助高校掌握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高校应重视对本校教育管理数据以及社会企业数据之间的融合,构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数据共享。通过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特定专业的就业状况,而企业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状况的了解,并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高校,促使高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再次,高校还应对产业发展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部分企业急需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因此,高校应借助社会产业数据平台,深入分析现代企业所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在院校原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真正将人才培养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高校也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采集、分析校外数据的相关机制,形成具有本校教育管理特色的数据信息体系。

四、培养专业技术管理团队

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高校内各职能部门间有着明确的职权划分,在数据信息的获得方式、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使用数据处理系统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导致高校内部存在数据孤立的问题,对构建统一完善的数据库形成阻碍,而且也使高校难以推进管理信息化。再加上各部门缺乏协同合作,高校只能借助有限的渠道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严重降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由于部分管理者自身对大数据技术了解不足,在工作中会出现盲目指挥的现象,造成管理工作混乱。对此,高校必须注重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将管理能力强、技术熟练的人才作为大数据信息平台的管理核心。在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应用数据的目的出发,结合时展潮流,通过开展专项学习、培训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深入挖掘、开发教育管理数据,推动教育管理数据可视化建设。通过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与技术发展之间的高效结合,将管理实践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促使高校管理者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端管理者,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重视建立起校企互助的合作模式。除了鼓励教育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学习,推荐教育管理人员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从事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工作,帮助其提升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或者邀请在企业中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借助其丰富的数据信息处理经验,查找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本校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进而能够不断优化现有的数据信息处理体系,满足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需求。同时,还应该制定更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处理数据信息的操作流程,从而提高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五、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当对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了解,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应用大数据的意识,并立足于教育管理,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探究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加强构建大数据的力度,建立高校数据与社会企业数据的共享平台,培养专业技术管理团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大数据应有的技术优势,从而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肖亚麟.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研究[J].数码世界,2020(04):71-72.

第5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89—03

一、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的运作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但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74%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大中型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比,各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相对落后,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已满足不了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实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都采用传统的企业参观或软件模拟的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2.实训项目综合性较差,不能综合涵盖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

3.物流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在实训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能较好体现,训练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另外,教高[2006]16号文、教高[2010]8号文应社会发展要求,均提出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所以,如何结合实际生产、结合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建设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四项措施

《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调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物流管理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水平、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四项改革措施:

(一)选取与企业实际相符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1.实训内容应紧密联系企业实际

目前,虽然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但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集、中铁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中集物流研发的第三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物流业务操作、财务管理、GPS车辆安全管理、调度、办公自动化等模块管理方面都有所创新;国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如国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金力供应链系统JLSCM”优化集团-分公司-门店之间的物流流程、业务流程;浙江、黑龙江、甘肃、北京等全国多个省市级政府不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PS、GIS、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技术、RF技术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及应用;另外, UPS、TNT、APL和丹麦的马士基等大型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也进一步带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都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要紧跟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软件模拟层面上,诸如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条码及RF的应用、立体库的操作、电子订货等这些在企业中已有较广泛应用的物流技术,都应设计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中。

以我院为例,改革前,我院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主要以操作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主,改革后实训内容则覆盖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涉及到的多项物流技术及物流系统。具体见表1所示。

2.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设计不同于课程任务的设计,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任务的设计可以是综合性任务也可以是较为简单的、针对某一问题的小任务,而实训项目的设计往往是较为复杂的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应综合物流技术与信息系统,首先应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点分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项目应尽量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多是校内的软件模拟或校外的实习参观。单纯的校内实习,等同于闭门造车,不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学生对于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的流程、方法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与企业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亦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参观固然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深刻认知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操作过程,但企业实习往往仅限于参观,因此,单纯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操作”层面往往是很难实现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在整个实训周内,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采取企业学习与校内加强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余时间则可设计实训项目,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外实习参观,须选取物流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综合业务的企业,其代表性较强,应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较为广泛,学生可认知的物流技术种类也较多。校外实习结束后,对比校内实训与企业的技术差距,尽可能地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吻合的实训项目,力求使差距最小化,来重点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内加强训练是学生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的重要手段。

(三)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教师为组织者,可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做”中学,非常符合《物流信息系统》实践课程操作性强这一特征。在本门课程实训过程中的校内加强环节,可通过布置各种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掌握信息的识别与采集、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等物流信息技术及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实训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展开实施。通过分析任务、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总结方案以及自评、互评等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提倡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高要求。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实则为“双证型”教师,即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真正在企业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却比例不高。《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操作性强,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考验。因此,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岗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下企业”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所指“教师下企业”是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为期六个月以上全职工作,使教师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只有真正成为企业员工,从事物流信息管理的相关岗位,锻炼教师分析、解决企业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指导教学。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运用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其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等较改革前有较大提高。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可为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物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流信息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承担者们也应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对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实现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09(07).

[2]梁雯,陈来,汪传雷等.《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04).

第6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9.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04-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办企业也伴随着社会的需要与发展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高校校办企业不同于社会的一般企业,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专业实习的重要基地,是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对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校办企业的飞速发展,作为记录和承载校办企业历史沿革的档案,在校办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校办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整体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影响和制约校办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档案工作倍受冷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识淡薄,领导不够重视

相对于社会企业,校办企业的档案工作受法律约束和行政监督较少。学校一级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而校办企业档案则处于附属地位,不受重视。许多高校校办企业领导对档案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档案工作只是一种资料整理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纯粹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赔本买卖,看做可有可无,因此,本能地排斥档案工作,没有建档的自觉性和动力。许多校办企业档案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几乎不设档案管理岗位,没有档案库房,档案无人管理,更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即使有人兼管,也只是形式上而已。

(二)档案信息化滞后,档案利用率低

校办企业中小企业较多,有些企业在新形势下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认识,对档案自动化、网络化的必要性、紧迫性感受不深、热情不高,有关领导没有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在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上的深度不够、力度不大、速度不快,致使许多有实用价值的档案信息被埋藏起来,利用率不高,成为无人问津的“静物”,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部分企业档案部门虽然建立了局域网,但大多处于单机归档阶段,联网归档检索不成熟;数据库类型单一、规模小、功能少、标准化程度低、数据不完整,离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远程联网查询、利用相差甚远。这种状况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开发利用,不利于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校办企业改制给档案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在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为保证高校校办企业能够对市场竞争尽快适应,校办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管理体制的变化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机构极不稳定,职能弱化成摆设

一些校办企业在改革和重组过程中,一些旧的机构在合并、裁撤后消失,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机构在市场的要求下建立产生。在原有管理机构被裁撤的影响下,造成了档案归口工作的困难。也就是说,一些档案不能及时被其应该所属的管理部门所接纳,而一些新成立的部门却找不到应该归属于自己管理的档案。另外,档案管理职能被弱化,个别企业的档案工作机构被设置到三四级机构中,对企业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运用的能力以及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都明显减弱;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档案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照猫画虎地建立了档案机构,充实了专职人员,结果却往往走形变样,档案工作并没有制度化,仅仅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具和装饰。

2.人员的频繁流动给档案管理带来困难

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校办企业,机构臃肿、人员闲置等问题广泛地存在。在改革的过程中,闲置人员被大量裁减掉,专业技术人才被引入进来。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员的自由流动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与人员流动的速度相比,培训的频率还很慢,从而使档案培训工作的压力不断被加大;二是数个岗位压负在一个档案人员的肩上,分散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精力,从而导致归档的及时性下降,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影响;三是企业兼并重组改制活动较多,档案人员更换频繁,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混乱,企业档案容易散失或形成监管真空。

3.人才流失严重

相对校办企业其他部门来说,档案工作人员薪酬较低,且流动频繁,在企业的地位较低。每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时,档案机构与人员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不是被裁撤就是被合并到其他部门,档案工作者往往感到人微言轻、回天乏力, 时常处于濒临下岗的焦虑之中。一些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也不能享受相应职称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致使他们被迫跳槽或另觅高枝,导致企业档案管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化,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迅速下降。另外,有的企业虽然配备了档案人员,却是属于兼职性质,且大多不具备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支配权和资源,无稳定性可言。

二、高校校办企业档案管理对策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弥补漏洞,完善管理制度。

(一)加强领导认知,提高企业档案工作地位

要搞好档案工作,领导的重视程度起主要作用。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才能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舆论及培训形式,加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让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档案的现状,使其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是要努力做好服务,及时为领导提供信息,使档案工作在领导决策中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二)创新理念,提高档案的经济价值

在档案利用上树立“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要用各种方法,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千方百计、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将档案资源转变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和现实财富。在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产生的范围和类型越来越广,商务合同、基建图纸、法律凭证、信用档案、会计档案等大量积累归档,档案部门要善于运用这些档案的凭证作用,为企业争取合法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企业档案的参考研究价值。企业档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其历史凭证作用和参考研究作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效益的显现给企业档案提供了生存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档案如果常年沉睡在库,就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和包袱。

(三)加强校办企业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连续性强,需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必须保持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要注意引进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适当给予奖励,力争留住人才,让其更能全面履行其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不能作为其他工作的兼职来完成,应设专业岗位对档案进行管理。

(四)加强制度建设,防止档案遗失

要建立健全与校办企业体制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并将档案工作纳入校办企业的经营机制,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纳入厂规厂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介入企业的档案交接工作中,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宣传档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使企业领导能够认识到档案工作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促使企业完善档案交接制度,严格交接手续。对因交接不力,造成档案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为国家文献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的信息化也在不断发展,正由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全方位的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和档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新体制转变。企业档案,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企业的基础性信息资源。随着计算机被广泛运用,电子文件普及,企业对档案信息使用量越来越大,对获取信息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而校办企业不同于社会一般企业,它紧密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支撑点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有便于信息化的优势。只有做好档案信息化问题,才能在校办企业内部乃至整个学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办企业生产及学校发展提供更加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实力和竞争力。

总之,校办企业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金桥,特别是在校办企业改制、发展的今天,不断探索校办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服务,才能发挥企业档案的实际效能,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信息和决策依据,为校办企业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莉,郝幸田.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及创新[J].企业文明,2010,(7).

第7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纷纷成立了产学研研究中心。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展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从而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使用人单位和学校达到了互惠双赢。何谓“订单式”培养?它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目标是达到理想就业。财务信息化人才是当今社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每年都需要招聘,因此签订稳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不现实。为达到理想就业的目标,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另辟蹊径。如一般单位的财务与业务部门大多需要既懂得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与以经营财务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合同,并建立以人才需求单位的名字命名的“虚拟论文格式”班,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先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几经磨炼,条件成熟后即使日后不被用友软件公司录用,也可很快转入到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其他需求方。该校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证明,由于软件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培养,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了不同单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一、“订单式培养”有的放矢

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定评估标准。一方面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地。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很早就建立了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给予了大量的建议和指导。经过专项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用友公司还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学习和免费培训的机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软件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开发和社会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学科式”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计划、统一评价标准、学模式而言,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符合人才“订购”方按需所求。

二、“订单式培养”注重岗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用友软件公司的“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因人员流动快,故每年都需要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补充,通过大二在校学生到用友公司的暑假实习反馈和带队教师对ERP人才能力的实地了解,该校重点加强了财务信息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不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特别在“用友班”的校内实践教育课上,注意在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市场策划和开拓能力、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后让学生们通过“企业管理学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出色的ERP管理人才,根据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辅修课内容上增加了物流管理基础课和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订单式培养”信息化人才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克服社会力量办学,“学科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的弊病。订单教育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学校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珠海用友软件公司考察。然后,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用友班”教材的联合编论文格式写与背课的有关事宜的讨论。“用友班”用联编教材对照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教学及实训的操作,每周用友软件公司会派专职培训教师为“用友班”的学生讲课一次,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讲员工素质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第8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摘要:为了提高高职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和生产性,分析了“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对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内涵和共享服务能力。

 

关键词:校企互动;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资源课网站和特色专业展示网站都相继建成,教学资源库平台也层出不穷,但多数网站资源共享性差、学习性不高,多为建设成效的展示平台,不能够作为共享、共建、共用的信息化平台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形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以“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著称,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率先总结校企合作经验,针对专业内容需求,探索一种“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师生和兄弟院校共享需要。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1 “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过去教学资源库多数是学校单方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缺乏真实性、行业标准和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多数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除了课件、教学资料和项目外,其它典型的资源缺乏,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案例型资源,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通用性不够,原因是企业资源没有真正被嵌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中,因此,构建一个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是解决教学资源缺陷的最有效地途径,校企互动模式下进行教学资源更新和共享,多方动态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满足精品资源共享的要求。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思路

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校企互动更新教学资源,校企互动在线指导网络学习,校企互动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共享。

2.1构建多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中大型综合网络系统开发技术,构架基于多层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平台,设置学校和企业两级系统管理用户,为后期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和管理服务[1]。

2.2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框架模型和内容模块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技术特点、行业规范和标准、师生现状进行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框架设计、内容模块划分和版面设计,实现层次化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模型,为后期一站式的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和管理奠定基础。

 

2.3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

校企研讨和约定,共同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作为约束校企双方主动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激发企业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热情。

2.4校企互动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库平台

校企在线互动建设教学资源库,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定时提供学生在线资源下载和学习服务,共同管理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模块内容,相互促进的管理好整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2]。

 

2.5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和共享实现

探索校企联盟、校际合作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着贡献资源、共享资源的原则,校企、校际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共享联盟。

3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标

围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依据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和规范,建成校企互动、校际合作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标准化、真实化的建设、管理和共享,面向广大师生,服务高职软件技术教学,提供及时、真实、标准、完善、规范的教学资源[3]。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内容

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内容。

4.1分类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整合技术流程和规范,划分课程模块,可以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分成后台数据库技术、基础编码技术与规范、网络版系统设计与编程技术、手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几个内容模块,每个模块分成课件、视频、微课、教材、项目资源、优秀成果、基本课程资源和标准等。  

 

4.2在线设计多层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C#或是JAVA高级编程和开发技术,构建面向对象的多层系统架构,将各课程模块、内容模块进行在线版面设计和流程界定,采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功能划分和设计,并完成功能编码与性能测试,为后期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傻瓜式无码操作服务。

 

4.3校企互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工作机制,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资源,尤其实现企业远程控制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更新服务。企业可以修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的仿真体验平台[4]。

 

4.4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和共建

教学资源不仅是校企互动建设,更重要的是共享,而共享主要面向不同学校的师生,为了更好的共享资源,就要有更丰富的资源,因此,校际可以结成联盟,参与共享教学资源的学校也要及时上传分享自己的特色资源,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校际联盟建设平台。

 

5 总结

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岗位规范化,都要求教学资源企业元素增加,必须采取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调动企业愿意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研究了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建设思路和内容,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教学资源共享是落脚点,而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将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葛建中.关于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2010,(11):99-102.

[2] 杨正校.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技术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2013(1):63-65.

[3]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2-15.

[4] 孙丹东.建设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探析[J].教育论坛,2011(01):96-97.

作者简介:

许 戈(1983—),男,在读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

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研究.

第9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双主体;信息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21-03

在创建国家示范院校的进程中,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坚持“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校企共同实施生产性教学,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参与到SAP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实现学院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时间”角色转化,真正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SAP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销售额整体规模日益庞大。随着以转型为基调的“十二五”规划拉开大幕,企业应用信息化推动快速转型步伐加快,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与信息化迅速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信息化人才的相对匮乏。

德国软件巨擘SAP是全球最大的ERP系统公司,在全球500强中,80%是SAP的用户,被誉为“五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SAP公司推出的SAP Business One中小企业ERP软件,专门为全球各类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信息系统服务,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和SAP软件的应用,特别是SAP Business One软件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和服务业将需要更多高水平的SAP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内涵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建成一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提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包括:

1.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校企联手设计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嵌入行业标准等新内容的课程教材。创新与实施校内外、多学期、业余式等教学组织形式,突破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难以参与专业教学的瓶颈。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企业”主基地。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平衡机制,建设由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组成的,具有专业教学、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教学企业”,并与其他实训基地一起组成专业教学和实训新基地,实现三个功能目标,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与实习的功能目标。

3.校企合作“互聘共培”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共培”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与长效机制;学校以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建立并实施校企双方确认,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实体岗位承担实质工作的“双岗双薪”聘用制度。

4.校企合作共建就业与质量评价体系。

5.校企合作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具体实践

目前,对SAP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国内合格的SAP实施顾问不过数千人,企业实施过程中应用系统的本土化和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SAP课程教学的经验,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探索并建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我国高职培养特色的SAP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

广州达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AP认证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广州达策)是SAP在中国唯一正式授权的SAP Business One认证培训中心,也是2007~2010年度SAP Business One在中国最大的金牌合作伙伴。广州达策拥有完善的SAP Business One实施、开发与支持体系,以及一批资深的认证应用和技术顾问讲师。利用在SAP行业17年来几百个项目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顾问培训指导,同时与学生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目前,广州达策已分别完成与上海交大、南京林大、上海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学院合作计划,成功帮助企业用户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优质人才。

利用我院与广州达策双方的优势,可以共同打造SAP高职教育品牌。

协议商订——全方位规范人才培养过程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和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是两个拥有不同利益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赢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要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产生又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激励和约束为前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全方位规范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协商,双方达成了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并签订了《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院培训合作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学生选拔——尊重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生选拔方面,按照“企业经理宣讲学生报名素质测评面试签约”的流程选聘学生。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为实现企业招聘的独立性提供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企业将与考核合格的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协商工资待遇、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

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院培训合作协议》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还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一是在教学层面,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标准能够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教学针对性更强。二是在师资培养方面,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三是在教学实施方面,校企共同研究开发教材,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引入教材,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真实SAP项目实施的案例教学,在企业SAP实施现场由资深顾问指导进行1~3个月的生产性教学。

质量监管——保障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双方联合监管“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校企“零距离”对接。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资深工程师为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三是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四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五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安全,由于学校的广州校区与广州达策公司的距离较近,为学生的安全和利益着想,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

教学研讨——深入探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在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学校组织专门教师与企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督导和实习实训等方面进入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就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探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三赢效果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近三年的“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对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以及对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就业区域等项目的反馈分析,可以看出以下效果。

学生就业率: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中参加SAP培训的学生全部从事SAP实施或技术开发的工作,初次就业率100%,高于同一专业没有参加SAP培训的学生96.15%的就业率。

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通过调查分析,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从事信息管理相关工作的占67%,而参加SAP培训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为100%。

薪酬水平:对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0届毕业生签约薪酬待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500~1700元左右。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独立调查,中国2011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164元;我校2011届参加SAP培训学生的平均月收入为3400元,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60%,最高月收入达8000元。

就业区域: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其中选择在广州、深圳、珠海就业的毕业生占65.6%;我校2011届参加SAP培训的学生100%选择在广州、深圳、珠海就业。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市场规律,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社会效益及学生的个体价值,达成了三方利益的共赢。

对学生而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既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又提供了真实职业环境下的课堂,使得企业精神、市场意识、团队意识都融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实习中可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的磨砺,实现就读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办“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以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认同度不高、就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而在办班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进而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学校的教学和实习设备也可进入自我更新的良性循环;可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名生”群体,使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出来。

对企业而言,通过与学校的协作,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选好人、用好人、把好人才引进关奠定坚实的基础,减少人员培训和招聘的资源消耗,降低企业生产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2008-12-21.

[2]鼎捷联手高校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EB/OL].(2011-08-26).http://.cn.

[3]祝士明,张翠荣.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15-18.

[4]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2012-01-28).http://.cn/.

[5]李绍中,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63-65.

作者简介:

范路桥(1966—),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周文琼(1969—),女,重庆市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