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遗传学检测市场精选(九篇)

遗传学检测市场

第1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曾秘密开展了一项针对15种常见病基因检测的研究,这些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乳腺癌和多动腿综合征等。该研究发现情况异常混乱。完全相同的DNA样本的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四个公司对同一个DNA样本提供者进行高血压和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预测,结论却有低于、等于和高于平均患病风险三种情况。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的结论是,直接推销给公众的基因检测具有误导性,这些项目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但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仍然虔诚地将自己的唾液样本送去检测,并且从中得到能够改变人生的“预言”。到目前为止,这些检测依然评估混乱,且严重缺乏监管。

对于任何担心生活被“过度医疗化”的人来说,基因检测市场无疑是最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域。这种看似无害的技术,却能把那些健康的人变成惶恐的病患,他们的个人生活也会被各种各样的疾病和早逝的遗传倾向重新定义。

当然,在那些天花乱坠的炒作中,也存在承诺和希望,尤其是涉及罕见的单一基因异常的疾病时。研究人员可以用基因检测来确定婴儿是否患有罕见的糖尿病,在这种检测基础上的后续治疗对那些患病婴儿的帮助很大。然而,也存在许多虚假的希望。比如,尚没有证据表明基因检测对如下一些人有用: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人、考虑抗抑郁治疗的人,以及想确认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人。

一些仅仅在实验室里证明有用的方法,在商人、懒惰的记者和“科学救世迷”的鼓噪下迅速流入市场。这次是以“个性化药物治疗”的形式出现的――承诺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图谱来进行治疗。

最近的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不同形式的基因检测具有潜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则警告政府应制订相应的理性政策,为评估该技术设立强制性的规则,并规范其市场。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可靠、难以解释,并且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检测。该报告的结论是,许多所谓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好像被过分夸大了,因此应谨慎对待。英国保守党委托开展的技术评估则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且有误导性,该评估报告呼吁对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适当的监管”。

位于英国剑桥的“公共卫生遗传学基金会”公开反对对疾病“过早干预”的宣传,并指出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需要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某国际研究小组曾向世界宣告,根据基因图谱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诊断距离现实尚有数十年的路要走。

遗传学家戴维・梅尔泽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常见病的遗传倾向这门学科依然很不确定,以至于旁观者可能会将其视作“遗传占星术”。作者下结论称,在这个以实证为基础的时代,推销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并指出防止其误导性是当务之急。

评估基因检测结果是一项复杂的业务,需要评定检测是否达到了其声称的衡量标准、遗传变异预测实际疾病的效果如何、检测结果对治疗是否有用处,以及会引发何种社会及伦理问题。

很显然,当前存在着过分夸大基因检测价值的倾向,这也是德国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实施严厉监管的原因之一。英国的政府咨询机构则了一套原则,并希望将其纳入“自愿行为守则”――这项软弱无力的对策,已被批评为促进基因检测市场化,而不是确保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管。同时,非营利组织“英国基因观察”的警告称,基因检测可能会被用于向健康人贩卖非必要的预防性药物,并认为应将检测限制在对健康有益以及符合伦理的范围内。

第2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关键词:期货价格预测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引言及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而言,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低级阶段,市场操纵严重,投资者投资理念不科学等问题使市场风险事件不断发生,直接阻碍了中国期货市场走向成熟。诸多风险事件归根结蒂,就是期货价格的波动问题,故分析与预测期货价格变化趋势自然成为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研究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了解期货价格走势也有助于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实现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与协调。

国外期货市场起步较早,在期货市场预测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shaikh a.hamid,zahid iqba(2004)用神经网络预测标普500指数期货价格的波动;shahriar yousefi,ilna weinreich等(2005)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预测程序并用来对原油期货进行预测。在我国,学者们也试图通过计量模型对期货价格进行预测:张方杰、胡燕京(2005)的arma模型,王习涛(2005)的arima模型,刘轶芳、迟国泰(2006)的garch—ewma的期货价格预测模型、杨熙亮、朱东华、刘怡菲(2006)的bp神经网络模型等都在期货价格预测中得到应用。

总结国内外对期货价格的预测研究,可以发现对期货的预测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期货数据具有高噪声;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错综复杂;期货价格具有非线性特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就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因此本文选择了bp网络模型作为期货短期预测的基本因果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做了创造性的改进。

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合约为研究对象,作为比较稳定的交易品种,它的走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所在交易所的交易状况,对它的预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对其交易所其他期货预测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完整性等因素,本文选取2009年1月5日~10月29日的大豆期货主力a1001合约共200个交易数据作为训练数据,10月30日~11月12日的10个数据为测试数据。数据来源于大连商品交易所。

由于期货价格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输入变量选择为当日开盘价、当日最高价、当天最低价、当日收盘价、结算价、当日成交量、成交金额以及当日持仓量,总共8个输入量。

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实现

误差反传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任意逼近非线性函数,其运行过程分为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阶段:第一阶段,将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各隐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若输出层的实际输出与期望的输出不符,则转入第二阶段,将输出误差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传,并将误差分摊给各层的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并以此来修正各单元权值。

根据kolmogorov定理,一个三层的bp神经网络足以完成任意的n维到m维的映射,即一般只需要采用一个隐层就足够。隐层节点个数本文采用试凑法确定为20个。为使提高训练精度,本文将初始学习率定为0.05,并采用自适应调节学习率功能,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误差来自动调节学习率。同时,本文选取连续可微的s型正切函数即tansig函数作为传导函数,该函数的可微分性与饱和非线性特性,增强了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

依据以上模型与参数设定,在matlab中予以实现,结果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大豆期货价格预测的走势是大致相同的,但是整体误差较大。虽然利用自适应调节学习率来改善收敛情况,但梯度下降的bp算法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善神经网络的权值调整,所以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

3.模型的改进及实现

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问题求解表示成基因型,通过选择,交叉,变异从中选取适应环境的个体,求得问题最优解,有较好的全局搜索性能。将遗传算法运用到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发挥了神经网络的广泛映射能力和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也加快了网络的学习速度,综合提高了整个学习过程中模型的逼近能力和泛化能力。

在matlab中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加入遗传算法对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以后的ga-bp模型结果能更好的贴近真实值,更准确的拟合。在本例中ga-bp模型的优势突出的表现在收敛速度快,周期短上面。相对于传统的bp算法减少了权值阈值初始化的随机性,ga-bp就可以大大缩短收敛时间。收敛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中以前200次迭代为例,遗传算法可以将mse缩减到e-5数量级,而简单的bp神经网络却只能达到e-3,并且迭代的后期下降的幅度越来越不明显。

结论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预测的结果来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走势是一致的,但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大的偏差,这是由于bp神经网络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

为解决bp神经网络模型不能精确预测的价格的问题,考虑到是由于bp算法调整权值的局限性,本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可以对权值进行全局搜索,避免了bp算法的局限性。从结果来看,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能够精确的预测期货价格。

第3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在Delcam (W5-A385)展台上,英国Delcam公司中国总部技术总监翟万略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有关Delcam 最新展品的一些独特性能——

2015 年,随着制造业企业的经济转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业将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伴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唯有“抢先一步”才有机会赢得市场。在发展壮大数字化制造的同时,Delcam 正在以“创新新思维”帮助制造业用户拉开企业转型的序幕。

Delcam 在软件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在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产品。此次展会,Delcam 带来了数控机床的Machine DNA 和Vortex 最新专利加工技术及其他几款经典产品,MachineDNA 是英国Delcam(Delcam 官方网站,Delcam 社区,Delcam 产品一览,Delcam 应用案例)公司开发,并获得最新国际专利的一项数控编程技术,该技术是目前CAM 系统中,把数控机床“DNA信息”植入编程软件的CAM 系统,同时也是行业首创。

MachineDNA 中的DNA 是借用遗传学中的名词遗传基因的原意,同样用到DNA 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提取数控机床DNA 传递到CAM 软件,CAM 软件根据此机床的DNA 信息,生成最适合这台机床的数控加工代码。MachineDNA 程序的特征和运用,作为Delcam 开发的一项独特加工技术,CAM 系统根据提取的MachineDNA 数据,自动设定最有效的摆线尺寸,优化点分布,自动进行圆弧和直线变换、速度处理,MachineDNA 结合Vortex 技术,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工机床的潜能。

“旋风铣Vortex* 是Delcam 最新的高速区域清除加工策略。旋风铣通过使用多达3 倍于刀具直径的切削深度,及可控的切入角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金属切削率。旋风铣可用于2 轴和3 轴区域清除加工,定位5 轴区域清除加工,及基于残留模型或参考刀具路径的残留加工。

MachineDNA 与Vortex 作为Delcam 的突破性新技术,在PowerMILL2015 也充分完整地整合了该技术。

MachineDNA 可通过捕捉单个机床的运行特点和数据,并使用捕捉的数据来完善DelcamPowerMILL2015 产生的刀具路径,其优势有: 通过使用机床的最佳进给率而不是理论进给率来提高生产力; 通过快速、高效地获取新安装或是翻新机床独特的DNA 数据,充分利用新安装或翻新机床和设备,从一开始即可产生最有效的刀具路径消除不确定操作和操作错误;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刀具寿命,降低加工成本,同时提高精加工表面和零件质量。”此外,Delcam“高效电极设计、加工和检测集成解决方案”和“正逆向混合设计系统”等具有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也颇为吸引眼球。

Delcam 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解决方案DelcamPowerMILL2015 是一独立运行的世界领先的CAM 系统,它是Delcam 的旗舰多轴加工产品。DelcamPowerMILL 可通过IGES、STEP、VDA、STL和多种不同的专用数据接口直接读取来自任何CAD系统的数据。它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可快速、准确地产生能最大限度发挥CNC 数控机床生产效率的、无过切的粗加工和精加工刀具路径,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零件和工模具。DelcamPowerMILL 功能齐备,加工策略极其丰富,适用于广泛的工业领域。DelcamPowerMILL 独有的最新5 轴加工策略、高效初加工策略以及高速精加工策略,可生成最有效的加工路径,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床潜能。

DelcamPowerINSPECT2015 是被广泛应用,支持多种测量设备类型,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的独立检测软件系统。PowerINSPECT 提供强大的CAD 数据接口转换软件,与广泛格式的三维数学模型进行联机或脱机检测比较误差分析,生成图文并茂的、符合PTB 认证、符合ISO9002 标准的、清晰易懂的检测报告。

拥有基于PowerINSPECT 的检测软件平台,就能够满足制造企业各种类型的检测设备和软件接口的需求。制造企业不需要再为采购新的检测设备而额外购买新的检测软件,更不需要去学习不同检测设备所配备的专用的、复杂的检测软件,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制造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成本。

第4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完成,划时代地破译了人类全部的生命遗传密码,开始读解人类基因中蕴涵的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月的国情咨文讲演中称:“在未来12年内,基因芯片将为我们一生的疾病预防指点迷津。”那时我真的认为,这不过是美国人的“专享”技术罢了,离我们非常遥远。

现在中国可以做个体遗传基因体检了!当我得到亲身体验邀请时还是难以相信。

首先是填写详细的家族病史和个人病史,以及个人饮食调查表。之后来到一个与普通医院一样的抽血室。等待期间,特别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以往从未碰触过的担心都跳出来了:父亲的高血脂症、糖尿病,母亲的哮喘病会遗传给我吗?姐姐患干燥症,我也逃脱不掉吗?

研究人员告知,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基因与环境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一切疾病都与遗传相关。例如白化病、遗传性耳聋等与单一特定基因的结构变化有关,被称为单基因疾病,有14000余种,发病率相对较低;而目前常见多发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骨质疏松、神经性疾病、肿瘤等属于多基因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涉及两个以上基因的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目前,中国患慢性病人口已经超过2亿,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慢性病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因病死亡人数的63.4%。其中大多与遗传基因有关。

在后基因时代,科技提供人类了解自己的可能,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图谱,了解影响生命的核苷酸编码,在一定程度上,个体遗传基因体检犹如是一张“预言书”,可以预测自己可能会患的疾病。当我们了解“可能”的存在时,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可谓是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2007年5月31日,诺贝尔获奖者、DNA之父、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拿到了一张记录他本人基因组图谱的DVD光盘。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个人版基因组图谱。

詹姆斯・沃森预测,在今后10年内,对个人进行基因检测将成为诊断疾病的常规手段之一,医生们可通过研究个人的基因序列,向携带不良基因的人提出医疗建议,从而更有效地治疗。也许用不了10年的时间,当人们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就会同时开出两张甚至更多的药方。一张是针对病人所患病症的治疗处方,另一张是一纸“预言书”,你的个体遗传基因检测书。这是我们的梦想:每人一张个体遗传基因体检芯片,每人一份电子病历档案。

研究人员采集了我的两份血样并告知,20天之后可以凭借专署卡上网得到检测报告。这份检测报告不同于常规体检收集的生化、影像指标,以判断身体的状态,而是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方法定量或者定性检测我的体内遗传物质。之后临床医生和生物遗传研究人员将向我解答疾病易感性基因检测评估的含义,当然是预测疾病遗传的概率,还有预防措施,包括饮食、运动干预,心理、用药指导等。

第5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Y-STR

人类男性特有,按父系单倍遗传,又称 “姓氏基因”。迄今,科学研究已经确认的STR位点有200多个,如果两个人有4个Y染色体的STR位点完全匹配,他们拥有共同父系祖先的概率接近95%,如果有5到9个STR位点完全匹配,他们拥有共同父系祖先的概率将接近100%。

2016年8月26日晚,甘肃省白银市城区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当地公众并非庆祝什么节日,而是庆贺杀人狂高承勇被公安机关抓获,至此,弥漫在白银人头顶近30年的阴霾终于散去!

高承勇今年52岁,首次作案距今已有28年之久,在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高承勇在白银、包头杀害11人,受害人中年龄最小的仅8岁,在地造成严重恐慌。2016年4月,公安部要求甘肃省及白银市警方重启该案的侦破。

白银杀人案的破获依靠的是DNA检测神器,具体而言,即是Y-STR检测技术。

男性与女性的DNA差异在于性染色体,前者拥有的是Y染体,后者拥有的是X染色体,要区分男性和女性则只要知道是否有XY染色体或XX染色体就够了,而要区分不同的男性则可以检测Y染色体中不同的碱基。

任意两个人之间大约99%的DNA序列是一样的,要区分不同的个体,需要鉴定两个人那1%的不同DNA序列。但是,1%的DNA就已经足够多了,实际上只需要检测更少量的DNA序列就行了。

既然DNA检测技术如此神奇,为何在近30年的时间中没有发现凶手高承勇呢?当初,白银市警方开始大规模采集指纹和DNA,但囿于当时技术落后,DNA只能保存血样、检验血型,尚未能用于DNA比对。但是,更重要的是,尽管在白银市城区启动过全城适龄男子普查指纹和抽血验DNA等排查方式,但因一个疏忽,没有把现场遗留的DNA与高承勇的DNA样本进行比对。

高承勇户籍所在地在兰州农村,因为排查困难,当时并没有录入指纹。而高承勇持续作案的那十几年,就居住在老家,每次作案,都是从其榆中县老家到白银市区,作案后,回家继续逍遥法外。也因此,当时未能提取高承勇的指纹。在对比现场指纹与指纹库留下的指纹时,由于高承勇未留指纹,就没有将其列为嫌疑人进一步比对DNA。

2016年,案件有了新突破。与嫌疑人高承勇同姓氏的远房堂叔因行贿被监视居住,警方依法对此人采取了血样。经Y-STR检测分析后,此人遗传数据被输入到违法犯罪人员DNA数据库中进行初步对比,结果与“白银案”嫌犯的Y染色体信息相符合。这一初步检测的结果表明,案犯与此人有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所以嫌犯应该也是一名高氏男性,经过排查,高承勇的嫌疑较大。于是,警方再次提取他的指纹和DNA。

第6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范增平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陈郁榕

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著名乌龙茶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

杨江帆

武夷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刘国英

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创办有“岩上茶叶研究所”,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胡智学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金古月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刘锋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大茶壶茶叶研究所”掌门人。

王顺明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武夷山岩茶总公司总经理,目前是武夷山市琪明茶业有限公司掌门人。

陈荣冰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多年来主要从事茶树品种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研究。

叶启桐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长期从事岩茶生产、制作与研究。

郑国建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高级评茶师。

陈德华

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陈泽财

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

刘宝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办有“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

吴宗燕

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厂长,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苏炳溪

生于茶叶世家,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黄圣亮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瑞泉茶厂厂长。

陈孝文

武夷山市慧苑茶厂掌门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中的突出人物。

王国兴

曾任武夷山茶科所副所长,注重武夷岩茶的传统工艺的研究。

游玉琼

“永生岩茶厂”厂长,首批部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陆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7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关键词】苯、血液、淋巴细胞微核率

【中图分类号】R5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67-02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特别是以苯、甲苯、二甲苯(以下简称”三苯“)为主的有机溶剂。三苯中毒已成为辖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苯对接触工人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长期从事苯作业的工人,特别是接触高浓度苯作业的工人,常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方面的症状或体征,严重者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1]。本文选择某家具厂接触苯作业的工人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工人接触苯对血液与遗传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选择某家具厂接触苯作业的工人82人,其中男68人,女14人,年龄20~40岁,平均28.6岁;从事苯作业工龄1~5.9年,平均2.5年。对照组以某公司不接触苯作业的管理人员60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人,女14人,年龄21~39岁,平均27.8岁。

1.2 测定方法:

1.2.1 依据GBZ l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与GBZ/T l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对家具厂车间8个作业点进行了采样,上午及下午对作业点各测定一次,一次2小时,计算长时间接触浓度,采用长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TWA)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1.2.2 用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液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

1.2.3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采用细胞常规培养法,每例受检者分别取0.3mL肝素抗凝静脉血加到5mL混合培养液中,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时间,制片时加低渗液后立即预固定,使细胞膨胀而胞质保持完整。以Giemsa染色,油镜下计数有完整胞浆的淋巴细胞,。微核判断标准:微核应位于完整的淋巴细胞浆内,且与主核分离(有细丝相连的也算在内);微核着色应与主核一致或略淡;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或不定形;围绕主核或与主核相切,直径在主核的1/3以下。每个样本检查1 000个淋巴细胞,记录含微核的淋巴细胞数目,根据含微核的淋巴细胞总数与被检查的淋巴细胞总数,计算出苯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率。外周血WBC、Hb和PLT,按WBC正常值不少于4.0×109/L,Hb不少于110 g/L,PLT不少于100×109/L为标准。

2 结果

2.1 家具厂车间空气苯浓度测定:通过对家具厂车间8个作业点采样分析,结果发现7个作业点苯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6 mg/ m3),点超标率达87.5%。整个车间苯浓度范围4.5~14.6 mg/m3,平均浓度10.3 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0.7倍。

2.2 苯接触工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接触组与对照组进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苯接触组具有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两组比较,*P

2.3 苯接触组外周血WBC、Hb和PLT检查结果:接触组82例发现12人出现WBC下降(14.63%),9人Hb下降(10.98%),4人PLT下降(4.88%),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

2.4 苯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查苯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两组分别为3.00‰(246/82,000)和0.67‰(40/60,00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

3 讨论

苯是一种具有芳香味、易挥发的工业毒物。苯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毒性作用比较广泛, 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更加明显。长期接触苯作业的工人大多数具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文献报道,长期从事苯作业的工人,特别是接触高浓度苯作业的工人,常表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方面的症状或体征,严重者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2]。国外有研究表明,接触低浓度苯对血液系统无影响,而接触高浓度苯可致白细胞下降[3-5]。接触高浓度苯(>6 mg/m3)人群神经衰弱症状、WBC减少检出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

微核是染色体断片在细胞核内形成的一种类似于细胞核的小体,其生物学本质是遗传物质DNA遭到损伤破坏的结果。研究表明,许多致癌、致突变物质可导致DNA损伤,微核形成[5-9]。有人测定苯作业工人外周血MN增高早于WBC改变[9],提示长期接触苯作业时,体内遗传物质首先受损。本文结果显示,苯作业环境中苯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苯接触组工人外周血MN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较高浓度的苯接触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具有一定的遗传毒作用。

因此,虽然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但大部分工人对苯的毒性并不了解。为保护苯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特建议:①要加强对苯作业场所的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毒口罩或面具;②改革生产工艺,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毒措施,降低车间苯浓度;③通过定期对车间空气中苯浓度进行监控,控制苯在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内;④加强对职工进行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和防护意识;⑤定期对接触苯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早发现观察对象及中毒患者,以便及时调离苯接触工作岗位,及时治疗。⑥对于接触高浓度苯的作业工人开展健康监护时,除需要检查血液学指标外,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增加检测遗传物质损伤的有关指标,以便全面分析和评价苯对接触工人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高梅,章娅琳,闻凤霞.苯、苯酚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21(5):286-287

[2] 张奔.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3):164-165

[3] 苗丽壮,傅华.11年来国内相关期刊报道苯白血病病例分析.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19(1):61-62

[4] 薛汉麟.慢性苯中毒100例骨髓检查报告[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2(1):65

[5] 王立,韩志英,孙忠欢.甲醛接触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7,9(2):123-125

[6] Zeger, S.L., Thomas,D., Dominici, F, et al. Exposure measurement error in time-series studies of air pollution: ConcePLTs and conse-quences.Environ Health Perspectives, 2000, 108:419-426

[7] 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工人暴露限值[5],苗丽壮,傅华.利用相似接触组研究低浓度苯暴露对鞋厂工人血液指标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3):191-193

[8] 赵建雄,阮海花,林素娟.无苯胶与混苯胶对鞋厂粘胶工人健康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2):120

[9] 谢秀珍.低浓度混合苯对细胞遗传学影响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3,6(2):83

第8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我的母亲在20多岁时离开泰国前往美国,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与我的白种人父亲相遇。我们经常一家人在一起庆祝欧洲人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但母亲仍然保留着亚洲人的一些传统习惯,喜欢把我打扮成泰国小女孩的模样,给我穿亚洲人的服装,拉着我一起去参加亚洲人举办的派对。

如今,我已成年,我不再抵触自己身上的亚洲人血统,还渐渐喜欢上了亚洲人的一些饮食习惯。但无论如何,我无法确定自己的血统身份——我的母亲在泰国长大,她的父母却是中国人,而我父亲的祖先分别来自英格兰、德国和爱尔兰。

像我—样,许多美国人都想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过去,人们往往在旧日发黄的电话簿中,在荒草萋萋教堂墓地的墓碑上,在移民登记以及出生证明等记录中去寻找自己的根,建立自己的家族谱系。而今天,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寻根溯源,探寻自己的祖先来自何处。

由于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人们可以用基因测试的方法来帮助探寻家族谱系的秘密,科学家借助于曾经用于确定进化关系的DNA分析方法,来帮助人们寻找自己的祖先。如今,家族谱系DNA测试公司(Family TreeDNA)可以帮助人们根据DNA测试结果确定自己的家族起源,寻找自己的根。

DNA祖先测试技术的兴起让许多人觉得,他们可以花钱购买到关于自己的种族、民族、家族起源、家族背景等详尽而精确的信息资料。我也很想通过这种测试技术去了解自己祖先的起源和自己的根。

我先追踪我母亲家族祖先的起源,然后让我父亲在家族谱系DNA测试公司也进行了测试,以追踪我父系方面的遗传结构。最后,我又将我自己的DNA样本送到生物技术公司23andMe,根据我的基因组去探寻我的母系遗传和父系遗传的祖先。测试我的母系祖先

商业化的基因测试公司在探寻我的遥远过去时,并不需要对我整个遗传基因序列——构成遗传密码的“字母”,基因组的30亿个脱氧核苷酸——进行测试,而只需要寻找某种被称为“SNP”的变异基因就可以了。SNP是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缩写形式,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生活在几千年前的某个人,携带有某种SNP,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携带这种变异基因的子孙后代在迁移的过程中又获得了其他一些变异基因,这些正是祖先测试公司所要寻找的。

我购买了“祖先起源DNA测试盒”。我知道,有的信息只能从母系遗传中获知,DNA提供的祖先遗传信息不仅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来自父母双方的核DNA不同,线粒体DNA(mtDNA)只来自母系遗传。对线粒体基因中的SNP变异基因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确定通过母系传下来的有哪些遗传变异。

在我购买的线粒体DNA测试盒寄来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里面有一根用来在我脸颊里侧刮取细胞的检测棒。提取细胞样本后,我将检测棒放进测试盒中—个消毒过的小瓶中,用盖子将小瓶仔细封好。两个小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当天晚些时候再重复一次。然后将提取的三份样本寄出,等待结果。

几个星期后,我用我的测试盒的号码登录了测试公司的网站,打印出了测试结-果。写有我名字的测试报告上说,我属于“单倍型”突变类型D,这类人共享一组特殊的线粒体基因变异。测试报告中还有一张追踪我所在的“单倍型”人群在数千万年迁移过程中的基因变异地图。

测试报告解释说,我是大约1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线粒体夏娃”的后裔。这位“夏娃”的后代开枝散叶后又了单倍型L1与LD,他们的起源地都在东部非洲。之后进一步的基因变异又创造了另—个普遍分布在西部非洲女性中的单倍型。大约6万年前,我在在那一地区的祖先永远离开了非洲。下一个主要的基因变异产生了单倍型M,这一种群的后代如今大部分居住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地区。最后到了大约5万年前,我所属于的单倍型出现在中亚平原,并开始向东亚地区迁移,最终成为我最近的母系祖先。

这份测试报告让我多少有点失望,基本上只是叙述了人类种群基因变迁的大致过程。但是,基因地理工程公司的主要目标不是回答关于个人身份的一些问题,而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遗传基因信息,在这类信息永远湮没在现代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中之前,利用这些信息建立起庞大的DNA样本数据库,用来解答与现代人类祖先背景有关的种种问题。像我这样愿与人们一起分享遗传信息的人越多,基因地理工程公司就能越多地了解规模较小局部地区的人类人口迁移史。于是,我在表格上填写了我父亲的祖先来自英格兰,我母亲的祖先来自中国。

我想知道,基因地理工程公司是否能告诉我更多与我自身有关的信息。我打电话给公司的项目副总裁、人口遗传学者斯宾塞·威尔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DNA的收集工作。他对我说:“你母亲似乎更多属于单倍型D的北方那一系。”这就是说,属于北方那一系的遗传基因多于泰国和东南亚地区典型的遗传基因。我的线粒体DNA也正好证实了我以前所知道的情况:我的外祖母来自中国,而不是泰国。

测试我的父系的Y染色体

下一步我要测试我的另一半祖先,即父系家族系,谱DNA的染色体测试,寻找父系祖先的SNP变异基因,以及由我的父辈们传给子孙后代的Y染色体在遗传基因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随机变异(这种变异通常无害)。Y染色体的突变遗传信息很像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姓氏,只有男性才有。

父亲按要求用测试工具包中的检测棒在脸颊内刮擦了三次收集细胞样本,然后将样本寄往家族系谱DNA测试公司在休斯顿的实验室。

一个星期后,我们就在网上查询到了检测结果。该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经过DNA比对和排除,在数据库中的165000位男性及50位姓狄金森的人中,与我父亲拥有相同祖先的只有三位。他说,“如果你是一位谱系专家,将你父亲的家谱与那三位的家谱进行比较,你就能找出你们之间的共同祖先是谁了。”这三位都是我父亲的同宗兄弟,只是DNA检测无法测出这种同宗关系相隔了多少代,因为这些基因标记的变化是随机的。父亲的祖先来自英格兰东部。

父亲说,这份检测报告证实了他所知道的一切。我们家族的族谱父亲早已知道,尤其是关于英国的那一部分。在我的祖父去世之后,父亲发现自己的家族与艾米莉·狄金森存在着亲属关系,不过不是直接的关系,因为她没有孩子,但她爷爷的哥哥是我的一位祖先。

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穿着睡衣在入睡前听父亲讲述家族迁移的故事。我父亲应该是从东部欧洲移居到英国的一小部分人的后代,也许是随着当时的罗马军团一起迁移过去的,狄金森家族也是

在那个时候一起迁移到了新英格兰。

全基因组关联测试

近来,祖先溯源基因检测中最为热门的是全基因组关联测试,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扫描数量庞大的SNP。于是,我的第三次DNA样本检测是从生物技术公司23andMe定购价值399美元的基因检测盒,该公司通过对55万个以上的SNPs进行检测,并分析其间的联系,来预测某个人罹患常见疾病的风险,同时分析祖先溯源的相关信息。我决定亲自前往该公司,参观一下实验室的检测过过程。

在圣迭戈的—个悬崖顶上,屹立着玻璃结构的实验室,我送交的DNA样本就在这里进行分析。这幢风格简朴的建筑有—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加利福尼亚明媚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在实验室里,我用手触摸最先进的DNA测序设施,技术人员身穿白大褂,头戴塑胶帽,正在对寄送来的DNA样本进行检测,在全基因组的所有部分里查找检测基因标记,不仅仅是线粒体DNA,也不仅仅是Y染色体。

我回家后,登陆我在23andMe的账户,找到了我的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我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以及我的祖先溯源等,报告还详述了我在^种族群D中的位置:我属于D单倍型D4a。23andMe公司的高级研究主管乔安娜·芒廷解释道:“你的母系祖先可能来自西伯利亚和中国北部地区。”D4a族群的人拥有长寿基因,这与我所知道的我的外祖母和曾外祖母的情况正相吻合,他们都活到了90多岁。

23andMe提供的人种迁移地图显示了我祖先的来历,但地图上显示的结果并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述我所属的种族划分,因为我的血统已被融合。但该公司的计算机分析相当准确,我的DNA大约有一半源自欧洲,一半源自东亚。计算机分析还得出结论:我的遗传基因介于欧洲和东亚之间,与中亚地区中部的人种族群最为相似。

23andMe的全基因组检测结果中的大部分与我原先所了解的我的家族的近代迁移史的情况吻合,还有—部分信息是我原先所不知道的。

基因测试的未来前景

第9篇:遗传学检测市场范文

我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目前已有几百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仅这三地的企业就已约占到全国企业80%以上,且这些企业大部分属初创型企业,大多以有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企业为主。

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因测序领域融资热度排名前十的公司融资总额就已超过16亿人民币,华大、百迈客、伯豪生物、燃石医学均融资在1亿以上,抢占基因测序市场,市场竞争也逐渐走向白热化。

如今,搭上淘宝、微信等网络渠道,传统印象中主要用于科研及医学领域的基因检测,正转向大众市场,成为极具互联网属性的流行消费。单次服务消费在数百元至数万元之间,庞大的市场前景也使热钱涌向基因检测行业。

寻找一种能够打动更多人的应用

霍永鹏是深圳精准拓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两年前,合伙人找到他想进军精准医疗。在对多家基因检测公司做了大量调研之后,他发现,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和市场之间有很长的距离。但市面上对基因检测的销售都以电话营销、体检机构代销等比较低端的方式进行。于是,他和合伙人投资了几千万元成立公司,其中建了一座近千平方米的生命科学馆,专门用声光电等技术形象科普精准医疗的应用。

事实上,基因检测只是一种检测的工具,如果没有后续新药研发、治疗、干预做支持的话,基因检测只作为入口的价值存在。一脉基因CEO郝向稳表示,基因检测是获取自身信息的手段,但是用户最终想要的是一种针对健康的服务或者解决方案。仅仅提供信息是不够的,有的人觉得检测了不能改变也是徒增烦恼。如果没有后续配套服务,这个产业做不起来。

提供后续服务的公司需要和基因检测公司结合,所以市面上基因检测公司出现了分化,有些仅仅在提供检测,提供生命数据,有些则在对接检测后的服务,如检测后的精准体检,海外医疗,以及靶向药研发等。

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王海蛟表示,很多人都想通过基因检测早点预知可能的疾病,现在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在肿瘤检测上,各个企业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也就是病种量大,适用范围更广的疾病检测。从基因科技的角度来看,各家公司目前都站在起点上,跑得快的最多跑了半步,市场太广阔了,现在就是看谁能跑到终点。

或许整个行业都在寻找一种能够打动更多人的应用,有人说是在肿瘤和癌症领域,有人说是在遗传病领域,有人说在基因大数据开启的新药研发领域,但这些都是今后几年的赛道而已。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对话》中说,我们希望十年之内全中国人民都能做基因检测,个人全基因组并不神秘,就跟现在人手一个手机一样,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全基因组数据。基因组测序技术会从每个人自身开始,影响并改变你的生老病死。这种“知过去、明未来”的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可以被称为阅读生命的天书技术。但是,对于这本天书,全基因组测序只是做到了阅读,而不是解读。全基因组检测最高的门槛不在于测序本身,而是对基因数据的处理和解读。

客观而言,消费者市场对基因检测产品还处于“冷淡”状态。淘宝上各大基因公司的检测产品销售几乎都为零或个位数。

一家做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公司负责人表示,一般消费级公司每年做几千个样本就不错了,对于价格上万的全基因组测序产品,一年可能只有几百个样本。

现阶段,多数基因检测公司都没能通过销售检测产品实现盈利,更多靠融资烧钱,记者了解到,一些检测位点较多,成本较高的基因检测产品,每卖出一个就要亏一半。

“并不是基因检测技术没有达到,而是市场普及度太低了。”上述负责人说,现在基本是两类人在主动做基因检测,一类是高净值人群,想通过基因检测指导健康,另一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的高学历人群。

被“娱乐化”的基因检测

尽管消费者们对基因检测产品还相对陌生,但借助于互联网的作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应用产品。

比如,孕妈们想提前知道的远不只胎儿是否正常。她们中有人想预知宝宝性别,生产后又想知道孩子的健康状况和潜能天赋,与时俱进的基因产品满足了这些需求。

一家名为“XX香港基因检测”的机构,建立了预约公众号,并推送“7周透过母体静脉血液检测胎儿DNA是否存在Y染色体”的文章。加了工作人员小号后,你会得到“4000元一位”的答复。在国家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背景下,微信沟通交易,寄血样或亲自赴香港做基因鉴定,成为买卖双方避开相关监管、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隐蔽之路。

时下流行的基因检测产品更方便,网购相关设备寄去唾液就能完成。国际上最早将基因检测带入老百姓生活的是美国基因测试公司23andMe,它通过展示血统混合情况,包括父系母系来自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比例,将你的祖先划定在某个大陆的特定区域。位于深圳的WeGene个人遗传基因检测服务平台,正在做相似的事情。某中国男性的唾液样本,WeGene的祖源解读是69%南方汉族、10%北方汉族、7%壮族、1.5%东南亚、2.3%日本以及其他。检测结果还表明,该男子适合需要耐力的有氧运动如长距离游泳,因为他的无氧运动能力在100分戎荒艿34分,爆发力也刚过及格线,耐力和运动积极性却是85分以上的好成绩。

基因检测产品的宣传使其看上去“无所不能”。北京基云惠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脉基因”称,能从基因出发定制你的瘦身方案;北京的迪诺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则称,能从基因里找到你的皮肤一直没有光泽、不白、胶原蛋白少、皱纹多的对策;上海道拓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产品中,还有专门针对厌食、近视、肥胖等烦人的基因的测试。

基因甚至被当作拯救单身男女的神秘红娘。一年前,号称“中国最大严肃婚恋交友网”的“世纪佳缘”宣布,将联合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开展“基因配对”计划,通过检测“性格基因”,帮助人们寻找最合适的另一半,解救“单身基因”携带者。如果你现在突然想领养一条狗,基因检测也有用武之地,看它有没有髌骨外翻、内分泌病、库欣氏综合征等可能,以确定它能健康地陪你生活多久。

这些基因检测服务,每项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国的基因检测及相关产业将形成每年超过1000万人次的市场,规模或超千亿元。

降低门槛,跑马圈地,投资变现

在这千亿元大蛋糕中,绝大多数指向诸如情商、才华天赋、身材管理等时髦的生活化话题,而非肿瘤、癌症等病理分析治疗。

“都是怎么怎么来,怎么逗逼怎么说。一句话,讨大家喜欢,跟名人炒话题差不多,围观的比购买的多很多。所以你看,开实体店的并不多。”国内某基因检测公司员工蔡先生说,现在,行内绝大部分大众化服务处于制造噱头的起步阶段。部分提供互联网化基因服务的公司,如WeGene等,亦在公司简介中坦诚强调:报告中的任何项目均不可用作临床用途。

一些明确“不可用作临床用途”的个性化基因检测通过互联网打开市场,这些基因检测产品的水准让人难以猜测,同样一个肥胖基因检测,市场报价从299元到2999元不等,消费者也无从判断检测报告是否靠谱。上文那家检测染色体辨别胎儿性别的“香港医院”,微信公众号认证主体是一家深圳的美妆公司。一位新入职基因检测公司的女网友则发微博感叹,没想到自己有穿上白大褂的一天。并无医学专业经历的她称,上岗前只经过简单的培训,熟悉公司产品名称,方便给消费者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专家曾公开表示:“基因检测绝对还不成熟,现在不是推广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未知数,性价比很低。”

尽管如此,资本的热情却相当高。据华大基因招股书,过去4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超过72亿元。其他与基因检测技术有关的初创公司也不嗷竦萌谧剩2016年1月,吉凯基因宣布B轮融资1亿元人民币;天方创新Thorgene A轮获得深创投数千万元人民币;3月14日,基因检测设计平台iGeneTech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投资;同一天,上市公司“西陇科学”宣布对美国基因检测公司Fulgent Therapeutics投资2256万美元,获后者15%股份;4月14日,星舰基因宣布获得千万元人民币级别的天使轮融资;5月,海普洛斯A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

谷歌投资的23andMe是基因检测创业的先驱,2006年成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仅完成了两年多。23andMe想用简单低价的方式,为普通人提供个性化信息,如家谱、遗传特征和健康状况。23andMe在初创阶段也遭受监管部门限制,被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下令不得再根据客户的基因检测结果来提供个人健康信息(诸如某种疾病的潜在风险),直到两年多后重获许可高调回归――2015年年初,著名制药企业 Genentech 向 23andMe 注资 6000万美元,用于分享后者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基因组数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