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精选(九篇)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第1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估方案努力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各类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及现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与发展方向,特别强调“三个符合度”,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作用

自1990年国家教育部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以来,教育评估在对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提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举世的公认和肯定。要办好民办高校,首先需要借助于先进的办学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因此,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民办高校来说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威慑作用

不言而喻,评估不合格,就要受“黄牌警告”,甚至亮“红牌”(取消资格),这对一个学校来说,可谓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加上我国目前还是以官方评估为主,评估方往往是被评估方的上司或顶头上司,因此一提起评估,校方都是很紧张的,丝毫不敢怠慢。同时,通过对民办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能使民办高校认识到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使其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努力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投入,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状况和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二)激励作用

不少评估,其评估结果都要公布于众,并与政府的经费投入或奖励直接挂钩,这不仅社会影响大,而且收益高,因此被评单位不仅要确保通过,而且要力争优秀,可见其激励作用之大。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有着经费来源完全依靠学费、缺乏政策支持、办学经验不足等种种难处。通过评估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民办高校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思路,从而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形成各种办学途径和模式,包括“以学养学、滚动发展”、“国办民营、逐步转制”等方式,使民办高校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对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运作。

(三)促进作用

通过评估,找出差距,包括与评估指标的差距及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促使民办高校加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上一个台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出现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特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形成的主要动力。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出现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台又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主体办学、多渠道筹资等新的格局,走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实际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化的道路。二者形成有效循环,相得益彰。

二、民办高校本科评估存在的问题

评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评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学校有很大的促进、激励和威慑作用。评估要科学、合理、规范,并尽量简化手续。目前教育评估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分层、分类评估不明显

用一个指标去评估所有的学校,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各个学校层次、类型不同,目标定位不同,用同一指标去评估,必然有失公正、公平。

(二)部分评估指标不合理

实行评估与指导、帮助、总结推广经验相结合。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估,目的是帮助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评估工作,简化评估手续,节省评估时间,减轻基层负担,把评估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服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三、民办高校本科评估的几点建议

(一)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国家将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大张旗鼓地坚持公益性办学这一方向,争取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政策和教师的事业、法人地位政策,力争办出高水平的民办大学。

(二)进一步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在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进一步发挥董事会(理事会)、党委、校行政三套班子职能,完善办学经费投入体制和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实行学校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监督机制。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问题

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利用民办机制,用好外聘教师,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强外聘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管理,督促和支持外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加强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加强企业合作

积极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完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发展优势和特色。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不受地方企业欢迎,不被政府老百姓所叫好,这样的学校走不远。民办商校必须充分利用以评促建的契机,审时度势,明确每个二级院系和专业的发展定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谋求内涵发展。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如何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平时的听课、查阅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我们发现,学校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力等情况。

(六)实行评估与指导、帮助、总结推广经验相结合

第3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学评估;档案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83-01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确立了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育部高教厅(2004)21号),《评估方案》共有7项一级指标加特色项目,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明确界定,所有指标体系的支撑材料都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档案材料中,所以,完整的教学档案不仅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原始记录和佐证材料。

一、 系部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反映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教学档案有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电子文档等,其内容包括:1、教学文件管理:包括:(1)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实施细则等。(2)系部制订的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等。(3)系部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等。2、日常教学管理:(1)班级日志、学生到课情况、学生座谈评课意见等。(2)教师授课情况、教师异动情况、教师作业批改、承担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教师工作量及业务考核等内容。(3)每学期的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课表安排、教材订购、系部教学工作年度计划总结和教研、教改工作总结等内容。(4)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3、考务管理:(1)期末考试试卷命题、学生考场安排,教师监考安排。(2)试卷阅卷、统分,成绩录入,试卷成绩分析及教学质量分析。4、学籍管理:学生入学学籍登记、学生学籍异动、奖惩记录、考试成绩、毕业材料等内容。5、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师资培养计划、教师业务进修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材料,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术梯队建设;科研教改实践、学术研讨活动记录等。6、专业建设:专业的申报材料,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审批文件,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二、 系部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

1、系部教学档案是真实的原始资料。系部是高校基层的教学部门,系部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资料,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系部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情况,全面反映教学工作进程和特点,是今后进行教学管理和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也是改进工作、促进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和参考。对今后各项工作开展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2、系部教学档案是系部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系领导和有关人员查阅系部教学档案,可以熟悉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制定教学计划和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信息反馈、管理都离不开教学档案,可为这些教学工作提供比较详尽的参考依据。3、系部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开展教学评估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国家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无论国家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何确定,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必然要通过查阅相关档案才能对某一高校作出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了解核实教育理念、管理状况、办学特色时,系部教学档案可提供较完整、系统、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是高校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评估对系部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的促进作用

1、教学评估能促进系部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原因,部分学校没有把行政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分开。档案管理员几乎由教学管理人员兼任。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日益繁重,加上缺少必要的档案专业知识,档案管理工作常处于无序状态,无法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应提高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档案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文件材料的归档、整理、编撰水平。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现在的高等学校,学科门类多,涉及知识面宽,更要求工作人员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各种档案的归档及管理。工作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常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2、教学评估可促进系部教学档案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评估客观上会促使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改变过去重教学管理、轻档案建设的片面思想,重视教学档案和其它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部门也是一个新挑战。改变其过去被动接收、脱节管理为主动管理,负责指导,使档案管理即时化、统一规范化。应加强建立档案的宣传力度,强化全体教师的档案意识,让档案的收集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1]。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有关档案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知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原则、要求和时间,主动完成档案资料移交归档工作。当教学档案积累到一定程度,应引导大家积极使用和利用档案,真真切切体会到教学档案的价值,使档案源于教学,用于教学。加强对系部教学档案的管理,把教学档案建设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寓教学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于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同时要优化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有规范化的要求,保证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脱节。提高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质量,这是做好系部教学档案管理的关键。3、教学评估能促进系部教学档案系统化管理。教学档案具有与一般档案不同的特性,如专业性、周期性、成套性和分散性。过去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各自为政,教学活动中的材料收集不规范、不完整、不系统。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为教学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认真研究分析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及时改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促进教学档案信息与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统一,恰当处理常规教学档案建设和迎评材料档案建设的关系,以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档案建设,以完整、准确的教学档案信息支撑教学评估工作,促进教学评估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共同推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教学评估依赖于教学档案,教学评估又能促进高校教学档案的建设与发展。4、教学评估有利于改善系部教学档案管理的办公条件。部分高等学校因教学评估的需要,突击收集整理教学档案,系部没有固定教学档案管理场所、稳定的人员、专门的设备,教学档案管理无从谈起。2003年教育部正式确立的评估制度对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它必然促使高等学校改善系部的教学档案工作条件。5、教学评估推进教学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将教学档案从单一的纸质管理方式向多元化电子管理模式转化,电子文件主要有:(1)字(表)处理文件。如:用WORD等软件制作的电子版讲义、试题库等。(2)数据库文件,即以数据库形式存在的有文件属性的记录。如:教师情况数据库、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等(3)图形文件,是指根据一定算法绘制的图表、曲线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绘制中产生的文件。(4)图像文件,即用数字设备采集或制作的画面。如: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等。系部在学术学术讲座,教学观摩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5)影像文件,即用视频捕获设备录入的数字或使用动画软件生成的二维、三维动画等各种动态画面。如学校新闻、校园风貌,各院系用于提高知名度,扩大招生规模拍摄制成的招生宣传片等。(6)声音文件,即用音频设备录入或生成的文件。它们对历史的再现更为完整、准确、形象、生动、直观。所以,要制订规范的电子材料档案管理办法,做好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使教学档案材料图文并茂,层次多样,生动形象。6、教学评估促进系部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的普及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尝试选用档案管理软件对其进行管理,将所有教学材料建立目录输入电脑,将重要教学档案内容录入电脑,这样一方面能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使档案材料的检索更加快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对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言,教学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个机遇,面对挑战,把“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贯彻到教学档案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档案管理和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4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推进海南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因,探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图书馆工作的必然联系,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完善评估后图书馆各项管理的措施。

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高校教育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教育部在2005年下半年对海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为此,我校制定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通过这次评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仅大大提高了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也加快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

1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提高了图书馆办馆能力

1.1明确办馆方针和目标

由于海南大学建校初期对图书馆办馆的方向和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诸项管理体制不健全,文献资料长期匮乏,设备陈旧,阅览条件差,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服务方式传统而单一等问题,且与内地一些同期建校的大学图书馆相比则显落后。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条款中规定了文献资料的馆藏量(特别是纸质图书的馆藏量)、在校学生数量、人均年进书量、管理手段、网络畅通、阅览条件、设备条件、学生人均月借阅量等指标,我校还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工作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查出问题,找出差距,明确了办馆方针和发展目标。办馆方针是:以质量体系为核心,促进内部管理,以读者满意为目的,持续改进服务;办馆总体目标是:主要服务项目,达到国内同等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办馆具体目标是:(1)开放时间80小时/周以上,文献外借时间70小时/周以上;(2)网上资源和书目检索(OPAC)服务时间每天达到24小时;(3)文献年借阅量生均30册以上;(4)年读者到馆阅览次数30次/人以上;(5)年电子书刊访问量,点击100次/人以上;(6)用户投诉处理率100%;(7)用户满意率85%以上。

1.2提高了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师、实验室(实验基地)及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图书馆是一个被长期遗忘的角落,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配置随意(老、弱、病、残居多),从业人员知识老化,各学院的资料室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等,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在这次评估中对图书馆规定的许多硬性指标,使学校各级领导对图书馆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在思想和日常管理上引起重视,配齐了馆级领导(行政业务及党务若干名),引进了一批人才,有计划、分批次的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其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渐趋合理。截止2005年12月31日我馆73名从业人员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43人,大专学历16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8人,涉及理、工、农、医、经济、法学、文史、外语、图书资料、情报信息、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学校还根据图书馆特殊的工作性质,将其列人“教学常规管理”项目,并确定为信息产业和文献检索的教学科研机构,肯定了图书馆事业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1.3制定和完善了图书馆管理制度

我馆以海南大学师生为主体,面向海南全省读者开展文献交流与情报信息咨询服务,既是海南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又是海南省高校文献信息中心。针对我校图书馆的规模、藏书范围和读者对象的特点,综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和此次评估条款中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于我馆行政业务工作的管理制度。

(1)规定新书与读者见面时间。为加快图书的流通速度,提高图书的外借率与使用价值,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凡新书从进馆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完成编目加工任务,使新书及时进库上架流通。

(2)延长开馆时间。“以人为本,方便读者”是服务的宗旨。为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延长开馆时间,使广大师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灵活借阅。从2005年3月开始开馆时间由原来每周70小时延长到84小时,外借时间由原来每周63小时延长到80小时,“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照常开馆。

(3)学科馆员制度。通过聘请学科馆员和图情顾问,拓宽与各学科专业读者直接沟通的渠道,提高文献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目前馆内按学科聘任了15位学科馆员,在对应学院聘请了25位图书情报顾问,学科馆员与相应学科的图情顾问随时联系、沟通。通过双向互动采访,加强了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与配合,使文献资源建设等诸项工作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4)文献资源的比例。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掌握科学性、针对性、连续性、完整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坚持优先满足各专业教学科研参考的需要,遵循省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重点,适当倾向新增专业,兼顾考虑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原则,并按专业书籍占70%,文化书籍占30%的比例订购。

(5)强化读者培训。通过加强读者培训,提高读者充分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培训方式一是对新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培训;二是纸质图书文献检索培训;三是电子文献资源使用技能培训;四是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活动。

(6)全面质量管理。引入IS09000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明确质量目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达到全国同等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加强内外监督,每两个月全面检查一次。每年内、外部审核各一次。持续改进服务(一年多时间收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1000多条,逐条加以改进和落实),每学期举行两次优质服务月活动。读者满意率从30%提高到82%。2005年7月l9日图书馆通过国家权威机构——北京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的IS09000标准认证,是国内独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为数不多的图书馆之一。

除此之外,还制定了读者新书推荐制度、读者意见答疑制度、馆员考勤制度、馆员上岗挂牌制度、服务窗口监督制度、馆员岗位职责制度、学年度馆员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馆内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便于检查,为图书馆的行政业务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2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改善了图书馆的办馆条件

2.1扩大馆舍面积,改善阅览条件

1997年9月1日投入使用的一期馆舍面积和阅览座位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为了迎接评估,2004年学校又投入资金37o0万元用于建设二期馆舍,目前外装修已经完成,内装修正在进行。二期馆舍正式启用之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将达34344m2(其中一期馆舍面积12729m2,二期馆舍面积20l57m2,二级馆面积1458m2),生均馆舍面积达到2.36m2,达到教育评估总要求的2.03m2的标准。目前馆内设有哲社书库、科技书库、现刊现报库、过刊过报库、港澳台期刊库、工具参考书库、外文书库、保留本书库、海南文献库、馈赠书库、特藏书库和多媒体阅览室等,还将增加新书书库、古籍书库、电子文献书库和爱心循环书库等,馆内阅览座位从850个逐步增加到3000多个,使阅览条件于短期内会大大改善。

2.2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图书馆藏书量的增长

藏书量是决定一个图书馆规模大小最基本的条件。评价一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如何,该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是一个硬性指标。而文献的匮乏却是每所高校创办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对文献馆藏量的要求不可争议地被作为首要指标。为解决这个难题,我校大力集中财力购买适合本校各专业需求的文献,2002~2005年共投入22O0多万元用于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健全二级图书馆(各学院资料室)。截止2005年11月底图书馆(含二级图书馆)文献馆藏量达173万多册,其中纸质图书12O多万册,电子图书53.3万多册,生均图书总量115册,生均年增加纸质图书达到20册,大大超过教育部规定的生均年增图书4册的标准。更可喜的是我校还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在五年内投入5o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建设文献资源,确保每年的文献增长量在10万册以上,以满足办学规模的发展和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2.3数字化图书馆初具规模

2002年前,我馆仅有三十几台配置较低的电脑用作图书编目、书目检索等,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数据化图书馆工作的要求。为了迎接评估,学校近三年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一大批现代化设备(图书管理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图书监测仪、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改造和升级了图书管理网络系统(ILASⅡ),馆内目前拥有电脑250台,服务器7台,磁盘阵列9台,总容量12TB。2005年10月接受海南省教育厅全面系统的评估,取得优秀等级的成绩。1995年我馆开始购置电子书刊,先后购置和提供读者使用“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70个电子资源库,极大地丰富了馆藏电子资源,为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美化图书馆周边环境

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我校对校园进行多次全面地整治,尤其是新馆周边环境,聘请园林专家进行设计施工,面貌焕然一新。馆舍四周有绿油油的草坪、争妍吐艳的鲜花,铺设大理石的小道安静优美,馆舍的前部和中间庭院分别树立具有海洋特色的雕像,东南面临碧波荡漾的东坡湖,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学习场所。

3有待解决的问题

3.1保证资金的投入

为了实现海南大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实现“创一流学科,建特色大学,向《211工程》迈进”的目标,要保证“十一五”规划中资金的落实,每年投入购买10万册图书资料资金的计划安排应保证兑现,以不断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满足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各界人士文化的需求。

第5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43-03

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种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又是院校评估的三种形式。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主要对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学进行评估,结论分“通过”、“不通过”两类,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到校认证,达到评估标准即获得通过。水平评估属于分等模式,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等级,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依据国家评估标准对院校办学水平进行等级评定。审核评估属于诊断模式,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依据评估要点,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经验,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整体把

脉,与被评估高校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分等,也没有“合格”与“不合格”结论。

一、正确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价值导向

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基于把高校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其理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这样一种前提假设来建构评估要素和工作机制。这种评估理念借鉴了英国院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的经验,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

(CVCP)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将财务

审计的方法运用到保证学术质量的工作中来,并于1990年10月开始对所有大学进行质量审计”[1]。其审计的重点不是直接放在被评估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是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在评估实施方法上,又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经验,主要是对由自评报告展现出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本着以评促建助建、促改助改的原则,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通过文档复核、深度访谈、现场考查、专业剖析、听课看课等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详尽而中肯的具体分析,形成写实性评估报告,帮助学校巩固成绩,改进工作。《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提出,本科教学评估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2]。审核评估“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3],高校的主体地位与主体责任是一致的。通过审核评估,意在引导高校完善内部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差异,如表1所示。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习惯于刚性的管理要求和“实用主义”哲学,容易对审核评估的理念和内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容易导致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审核评估不如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对学校影响大,因为水平评估不优秀,会直接导致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删减;合格评估不通过,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但是审核评估结果不会对高校直接产生刚性影响,原来“谁砸了学校的饭碗,学校就砸了谁的饭碗”的异常重视,往往变为“自然态、没状态”,导致评估工作的促建、促管、促改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沿袭过去对待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经验,把主要精力放在迎评材料的准备上、应对审核评估专家上,没有把审核评估作为学校重新审视办学目标定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抓本科教学质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我反思、改进、提升,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的重要机遇。

二、科学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

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变为审核评估的6+1个审核项目、24个审核要素、64个审核要点,没有了量化指标。有人就认为审核评估没有硬的指标要求,没有硬的质量标准,这是极大的认识误区。相对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更高,更难达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实际上暗含着四种评估标准。

一是办学条件合格标准。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已经“通过”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达到“合格”以上的高校,意味着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是各种量化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标准,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高校,原则上不具备参加本科审核评估的资格。这个资格的审定首先由教育部评估中心根据学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这也是作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认为审核评估没有定量标准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只是在评估过程中,对量化指标审核的不够严格。严格意义上说,量化指标不达标,应该属于“一票否决”的要求。

二是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常模)标准。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20个工作日要先审计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供的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这个分析报告有一个常模数据,给出了被评高校每个指标在全国高校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常模之下,即使达到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专家会认为这项指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之下,学校质量保障的支撑度相对薄弱。

三是被评学校自身标准(学校自己的尺子)。审核性评估重在审核“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对这“五个度”的审核评估,既是对学校自身质量标准的检验,又是对质量标准达标情况的

评定。

四是评估专家经验性标准。教育部会同省教育主管部门选定的评估专家,都充分考虑了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等背景要素,每位评估专家都会有“心中的评估标准”,这个评估标准主要来自评估专家所在学校的经验和已经评估过同类高校的情况,是一个“更高”要求的“水平比较”标准。

虽然从形式上看,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

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4]。由此就理解为审核评估没有标准、没有量化标准,审核评估比其他评估“简单应对”、“容易通过”是非常错误的。审核评估借鉴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克服以定量评价和外部评估专家评为主的

传统评估方法的弊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高校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更能准确地评估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

三、准确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与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分为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意从64个观测点、24个关键点、6+1个核心领域去审核“五个度”。相对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更高,更难达到。

做好审核评估工作,首先要树立系统思维。把握好项目与要素之间、要素c要点之间以及项目与项目之间

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导评估范围内在逻辑关系的主线是“五个度”的审核评估“标准”。以6个审核项目为例,“定位与目标”重点考查的是办学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等项目是支撑“定位与目标”实现的基础性要素,重点考查的是其保障度;“质量保障”项目重点考查的是学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等保障教学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发展”项目中的“招生及生源质量”、“就业与发展”等审核要素,重点考查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当然,在校学生、教师对学校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分散在其他各个要素之中。各个项目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孤立的工作点,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审核评估有助于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系统观念,消解长期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积淀下来的条块分割观念,各审核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要素、要点和工作实践支撑之间是一个系统相互支撑印证的关系,体现的是决策、计划、实施、结果、反馈、改进之间的工作链(见图2、图3)。

四、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策略

任何一项评估都是一种工作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高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内涵建设、更加突出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重视规模、热衷“更名上点”、争项目、争奖励等显性教学GDP思维,转向更加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的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及其发展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现的是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水平和领导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由教务、学生、团委、招生就业、财务、人事、科研、组织、资产、后勤等全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努力的结果。反过来说,要做好以评促建、促改工作,需要调动全校的正能量,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学校党委行政领导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是前提和基础。

审核评估是在高校自评基础上的专家诊断,前期做好自评工作,写好自评报告是工作基础。自评工作包括院(系)和职能部门自评整改与学校整体自评整改两个阶段,只有各院系、各职能部门把每个工作板块的经验和问题理清了,把问题原因剖析全面准确了,把整改工作思路弄明确了,学校自评才有了“根”。因此,审核评估是动员全校上下,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从外延发展“热闹”回归大学教育的“宁静”。是冷静分析学校发展机遇,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逐院系、逐部门做好自评剖析,鼓励每位教师认真反思课程教学能力,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处理好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与促进学生事业发展、国家事业发展的关系,唤醒教师的“师德良知”去投入本科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在自评阶段,学校在全面促建促改的同时,更要设计好若干个有利于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重点任务,如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信息化水平高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事激励制度,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做好院系、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完善本科教学保障体系等。同时,把迎接专家进校考察作为同行交流提升的重要机遇,既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办学优势特色,更以“平常心、正常态”参与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评估,不造假,不掩盖、不回避问题,真实客观地向专家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真实面貌,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把专家多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应用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就开始了对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的探索,共完成对254所学校的评估,其中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46所,优秀评估16所。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变政府职能,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建立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006年教育部将对西南科技大学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此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教职员工精神风貌、改革意识、工作水平和校风、学风的一次全方位评价和全面检阅,对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找准教学工作目标,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认真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对我校的改革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心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学评估的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技术中心承担了全校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等任务。以中心的迎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从我校2005年1月6日的本科教学评估动员大会后,中心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从1月8日起就开始了中心的教学评估自查准备工作。 相对于理论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要受到实验用房、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获得社会、企业的支持,操作难度更大,所以一般是本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首先根据教学评估指导思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和“改革为先、建设为本”的工作原则,制定了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评估方案。现对这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评估中一些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交流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促进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建设。 1.评估的准备阶段 (1)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中心组织全体教师通过3天的学习,对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本科教学评估的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学评估只有人人参与,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2)教师队伍建设。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年轻、职称低、学历低,以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调入2名具有高职称的教师,同时还引进了2名研究生学历教师。 (3)成立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评估小组,组员除中心教师外,还聘请富有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其它教师参与。 (4)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完善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定。 2.试验评估 首先由中心教师、评估小组进行试评,根据试评中反映的问题,对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作必要的修正,并对评议方式做出适当的改进。 3.正式评估 (1)教师评。计算机基础论理教学教师包含全校各学院教师,正式教学评估以教学评估组作为教师评估的基本队伍,同时要求参与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所有教师参加评估。这样参评人员包含领导、同行、教师,教学评估的可信性、权威性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大大提高。 (2)学生评。评估前先进行评估动员,向学生宣传评估的意义、指标体系的具体含义及填表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配合;调查时间选在受评教师授课一段时间后进行,让学生对受评教师的教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评估体系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项,它们是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和教学效果,二级指标19个,在二级指标下列出了主要观测点、权重系数、等级标准和内涵说明。 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二级指标,有4个主要观测点,主要考察被评估单位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及效果,实验室开放情况等。评估指标主要考察实践教学改革能否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将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之一。 1.评估规则 科学的、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现是搞好课堂教学评估的核心问题。制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评估体系是搞好实验教学评估的核心问题。制定中心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符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二级指标,有4个主要观测点,主要考察被评估单位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及效果,实验室开放情况等。 (2)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科学性体现为反映事物的本质,可行性则指的是在反映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简单可行。科学的指标体系必须对教学工作有指导意义,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及权重的分配,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导向作用。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体系应尽可能的合理地量化,在量化的比较中,找出差距,在科学地制定指标体现的基础上,对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2.评估标准探讨稿 现有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为了使评估更加全面和系统,既体现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同时又便于操作,为此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实验教学与教改、实验教学质量与管理、实验人员和设备三个方面,制定了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评估标准探讨稿,见表1~表3。为了使评估过程定量化,给每个大项各赋值100分,对每项只注明了该项的满分所应达到的条件。#p#分页标题#e# 三、评估结果的处理 中心在制定评估方法上采用遵循民主的原则,即将以上评估方案、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的制定过程透明化,广泛征求中心教师的意见,在制定评估体系草案过程中,让中心的每一位老师,从开始就参与到评估工作中,认真学习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和内涵,以带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 同时中心明确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此评估体系对中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进行了自我评估,通过自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第7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第一条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加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自觉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能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鉴定)、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种基本形式。各种评估形式应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含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评估方案要力求科学、简易、可行、注重实效,有利于调动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在政策上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

第二章合格评估(鉴定)

第七条合格评估(鉴定)是国家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制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新建普通高等学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

第八条办学条件鉴定的合格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为依据,教育质量鉴定的合格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关于学位授权标准的规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基本培养规格为依据。

第九条鉴定合格分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鉴定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名单并发给鉴定合格证书。鉴定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并需重新接受鉴定。经鉴定不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第三章办学水平评估

第十条办学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评估,它分为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和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

第十一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别学校所规定的任务与目标,由上级政府和有关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学校建设状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其中重点是学校领导班子等的组织建设、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

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一般每四至五年进行一次(和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相一致),综合评估结束后应作出结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学校应在综合评估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写出改进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复查。

第十二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主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通过校际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单项教育工作的比较评估,诊断教育工作状况,交流教育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估结束后应对每个被评单位分别提出评估报告并作出评估结论,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不排名次。对结论定为不合格的由组织实施教育评估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并再次进行评估。

第四章选优评估

第十三条选优评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的评比选拔活动,其目的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遴选优秀,择优支持,促进竞争,提高水平。

第十四条选优评估分省(部门)、国家两极。根据选优评估结果排出名次或确定优选对象名单,予以公布,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学校内部评估

第十五条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第十六条学校内部评估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基础是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计划、评估对象、评估方案、评估结论表达方式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规定的要求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与社会用人部门经常联系的制度,了解社会需要,收集社会反馈信息,作为开展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评估机构

第十八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第十九条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准则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协调、检查各部门、各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各种评估工作或试点;

(三)审核、提出鉴定合格学校名单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公布,接受并处理学校对教育评估工作及评估结论的申诉;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全国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地区的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组织本地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进行教育评估试点;

(三)审核、批准本地区有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单项教育工作评估的结论;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本地区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地区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领导和组织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审核、批准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结论;

(三)领导和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审核、提出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结论,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布;

(四)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二条根据需要,在各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可设立新建普通高等学校鉴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育评估委员会等专家组织,指导、组织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鉴定)和专业(学科)、课程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第七章评估程序

第8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Abstract: It i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level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Ministry that local colleges establish the 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nism and carry out internal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could trans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into the scientific, long state behavior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地方高校;长效教学评估机制;构建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12-02

0引言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后,地方高校如何巩固评估成果,扩大评估带来的成效,是地方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现实问题。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开展内部教学评估,形成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政策互动的评估机制,是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地方高校应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佳木斯大学近几年来开展的校内教学评估工作实践为例,探索性提出了建立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原则、基本框架和构建方法等,希望对同类高校有所借鉴。

1构建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1 导向性原则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起到规范的引导作用。地方高校应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高校成功经验做指引,从人才观、质量观出发,分析影响本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本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

1.2 现实性原则 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必须从高等教育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

1.3 主体性原则我国高校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从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来看,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从与受评高校的关系来看,教育部及其评估机构毫无疑问是评估的主体,而受评高校是评估的对象,显然是客体。然而,从地方高校围绕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的校内自评、加强管理,建立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等各项工作来看,地方高校本身又成为了评估主体。

2构建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基本框架

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整的系统工程,涉及地方高校评建工作的多方面内容,针对地方高校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起校内长效评估机制的基本框架。

2.1 目标机制建立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目标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目标机制的建立,要以国家有关评估文件、方针、政策为基础,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宗旨。它可以使地方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在评估工作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可使教学评估和日常质量监控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都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2 实施机制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实施机制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置独立的教学评估机构(评估办公室或评估中心)。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佳木斯大学的作法是:把本校督学督导人员、资深退休老教师都聘请到这支队伍中来,同时还聘请了部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2.3 保障机制地方高校应努力提升对内部教学评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校内部评估工作的投入,真正的把教学评估工作当作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事情来抓,这也是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能顺利构建的关键。

2.4 激励机制合理利用评估结果,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是激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重视评估,以评估为已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根本措施。佳木斯大学的作法是:一是将“评教”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评职、评优、岗位聘任等)挂钩。二是将“评管”结果与教学管理人员切身利益相联。三是将“评学” 结果与学生奖励结合起来。

2.5 信息反馈机制地方高校在建立内部教学评估机制过程中,为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应该加强评估的信息反馈工作,成立信息反馈小组,扩大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佳木斯大学的做法是:成立校内和校外两个信息反馈调查小组。

3构建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的方法

地方高校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构建要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3.1 由点及面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可以首先以某一个或几个院、系为试点,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佳木斯大学的做法是:先以我校化学与药学院为试点,组织专家队伍进行评估,通过试点,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也锻炼了专家队伍,为以后进行全校性的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由常态到固化地方高校要积极营造主动评建的价值导向,构建自主的“常态长效”的评建模式。要坚决克服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坚持“评建工作日常化、日常教学评建化”,把指标任务内化为日常工作,把评价标准转化为日常工作的规范,固化为基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让评估的作用真正落实到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方向上。

3.3 抓好动员和组织领导为了使评估工作有效进行,地方高校应该做好评估前的思想动员和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从思想动员方面来说,要求学校的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要以评估为已任,对评估工作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力争做到全员参与。

总之,建立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是国家对地方高校总体评估工作的深化,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必要补充。实践证明,建立地方高校内教学长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坚持不懈地对校内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检查与评估,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永江.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及措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第9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

因此,从对高校整体水平的评估,转变为对高校下属学院(或系、所)的评估,是有效的应对之举。

“悖论”何生

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指责之一是评估指标体系的齐整化,或者说大一统性。

对此,教育部有理由申辩,指标体系明明把办学指导思想列为一级指标,还兼顾了特色项目,怎么说是齐整化?更何况,与水平评估方案配套,2002年又对医药、财经、政法、师范等类高校部分评估指标做出调整;2004年8月,对医药类院校部分评估指标进一步调整;200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对部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及体育类、艺术类高等学校评估指标调整的说明》。

从纵向比较来看,2002年之前的评估实际上考虑到了各个高校的实力,并加以区别对待。始于1994年的合格评估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本科教育历史较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始于1996年的优秀评估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长、基础好、工作水平高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而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则于1999年开始采用了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和优秀评估都针对不同科类进行了分别评估,在考虑到各类高校实力的基础上,还兼顾了各类高校的特色。而在2002年的方案里,地方高校要与重点高校接受同一套指标体系的切割和审视。2006年9月,教育部认识到了这一点,对部分重点建设高校的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而此时,至少有412所普通本科院校已经接受了评估。

现行本科教学评估方案是以2001年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的调整意见为基础,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而成。作为一个整合体,2002年方案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简单明晰,突出重点,适用于各类普通本科院校。应该说,这是试图简便高效地对本科院校做出评估的一种努力。出台该评估方案的现实背景,则是高校合并导致的综合化以及高校的趋同之势。后者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趋同。尤其是高教扩招之后,随着办学资源日益吃紧,高校合并,趋同之风日烈。既如此,分科类分实力来进行评估似乎没有必要。

高校趋同带来的是高校无特色。可以说,高校趋同为评估指标体系的齐整化提供了现实背景,而评估指标体系的大一统性,无疑反过来强化了这种趋同。说到底,本科教学评估的落脚点应是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及其就业出路,而在现实操作中,评估却人为加剧了人才无特色化和平庸化,这不能不说是评估的一大悖论。

一种颠覆

如果我们低调地把评估的性质界定为合格评估,那么,它所遭受的指责可能会小得多。因为,优秀意味着在某个范围内的不平庸、少数和特色,这是一个个性化和相对化的概念。

如果要对全国7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优劣高下的评定,显然是目前所用的大体相同的标准无法胜任的。

200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评估的54所高校的评估结果: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如此多的“优秀”,不仅与我们对高校现状的直观感觉有不小差距,更是对优秀内涵的篡改。

当评估的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时候,随后被评估的高校所面临的压力就越来越大。竞优已经从一决雄雌的决心,转变为对颜面不保的担忧,从对卓越的努力攀登,转变为翻越底线的苦苦挣扎。其结果必然让翘首以待的民众和高校失望――它似乎什么都没有说明,但另一方面,它似乎又说明了一切。当无法从评估结果中读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状况时,我们有理由比评估前更加困惑。

要找回评估已然失去了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目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应低调地回归到合格评估,将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结论从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转变为通过、待考察和不通过三种。合格评估意味着对高校办学能力底线的判断,这种判断并没有阻止高校朝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其所产生的齐整化和去特色化的弊病要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将淡化评估作为官方排行榜的影响,减少高校的造假行为和形式主义之风。

考虑到目前我国高校现实,合格评估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在技术设计层面上加以推敲。随着高校合并、扩招及办学资源日益吃紧,多数高校纷纷上马热门专业。以传媒相关本科专业为例,2006年,设立新闻学的本科院校有229所,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高校有158所,设立广告学的高校有262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高校有127所。此外,新兴的交叉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录音艺术等不断涌现,这种高校内部各类专业交叉、衍生的现实,已经使任何一种分类显得含糊而笼统――无论是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院校,或者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这些分类,包括目前对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艺术类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的小幅指标调整,都显得过于简单。

更可行的做法是,从对各个高校的评估,转变为对高校的各个学院(或系、所)的评估。作为各学院(或系、所)的联合体,一所大学的水平,取决于学院(或系、所)的水平。从对高校整体水平的评估,转变为对高校下属学院(或系、所)水平的评估,要求制订出学院(或系、所)的指标体系,组织相关领域的同行进行评估。由此取代对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艺术类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的小幅指标调整。

对学院(或系、所)进行评估,是对目前高校评估方式的颠覆。这意味着评估工作量的加大――首先必须打破以高校为整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出高校各个学院(或系、所)的相应指标体系。

但是,此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有三:其一,评估指标体系的针对性提高,从而将原来的大一统性减少到最低;其二,每所学院的评估者是该领域的同行或专家,他们今日是该学院的评估者,明天可能就是该学院同行的评估对象,评估者自始至终都与评估对象密切合作与交流,保证了评估的专业性和互动性;其三,调动各个学院(或系、所)的积极性,使评估成为一种全校的共同价值的创造过程。另一个附带的好处是,它可以清除当前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学术山头主义和部门主义,优化学科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做好评估需权力下放

尽管本科教学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但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基本上还是政府和高校上层领导之间的互动。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学院(或系、所)本科教学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学院认证和专业认证。这也必然要求评估执行者具有专业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是校长或教务处处长的行政权威,而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

从一开始,中国高校的教学评估就是由教育部牵头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行动。2004年8月,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作为教育部直属的正司级行政性事业单位,其性质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1994年成立)一样,都是政策指导类机构。我们看到在教育部价值预设下安身立命的评估中心,并没有使本科教学评估摆脱中央管制的模式,也无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官方评估的利弊得失不可一概而论。至少,明智的校长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把官方评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争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相反的情况似乎更加普遍。在评估过程中,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的严重程度有目共睹。

根据教高评中心[2006]1号文件规定,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原则上只抽查在校学生近一年的试卷、实验实习报告和调阅最近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针对教师教案的抽查,也以教师的当年教案为主;2007年4月份下发的《关于严肃评估纪律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实效的通知》(教高评中心[2007]2号),明确指出“不搞迎评演练等有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活动”,“保证教学数据与教学文件的原始性与真实性、不虚构、不编造。不得修改及补做以往的考试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这表明,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已是普遍现象,最后需要用正式文件进行约束。

这也说明官方主导的评估行为本身极容易遭受后现代式的攻击和逆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姿态主动与否,大学已经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只能依赖教育部准则行事的尴尬处境中。

事实已经无数次地告诉人们,仅靠行政杠杆根本撬不动中国高校这块巨石,不恢复高校原有的自组织能力,高校的事就不可能办好,而高校的自组织能力只能靠学者和学者社团自身力量一点一滴地复原,才有可能真正具有力量。

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期待由政府主办转变为政府委托专业学会或民间团体来负责实际执行。评估的有效展开,有赖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真正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