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第1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原因展开分析,追溯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方式、体育价值观上。研究还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未来会向着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趋势发展。

关键词 中西方体育 体育文化 差异比较 发展趋势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明确提出了“体育文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文化更高、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事实上,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体育文化,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有学者提出西方体育文化例如奥运会是一种西方体育文化入侵。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体育应该回归提高身体素质的本源上来。究其根源,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外体育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还是西方的体育文化,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并无差异。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推敲差异产生的原因,探究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体育文化的自身优势,吸收国外文化的精髓,建设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体育事业。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且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既有观察角度上的,也有对体育文化在文化中所处地位认识上的,还有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发展大背景变化造成的[1]。尽管视角不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身必定存在一定规律性。我们可以尝试从其产生的过程来解析: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而主动,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锻炼活动;其次,体育文化还是在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体育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所形成、制定的各种制度文化;更深层次来看,它包括了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此外,不应忽视体育文化的各种物化形式,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如奥运奖杯、吉祥物等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

(二)体育文化形态

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可以将体育文化的形态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备现代体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等社会特征,无论是我国体育文化还是西方体育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竞技体育文化集中体现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一系列体力和智力活动,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休闲体育文化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理想、方式,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2]。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体育项目差异、体育锻炼方式差异、体育价值观差异。

1.体育项目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差异体现在体育项目选择的特点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至今表现出的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表演、娱乐和养生,以竞技体育为辅,多采取各种活动形式。西方文化则具有浓厚的古希腊色彩,崇拜英雄,挑战极限,渴望胜利,注重竞技。

2.体育锻炼方式差异

体育锻炼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结构的差异。中国体育文化主张身体锻炼以外达内,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3]。西方体育则突出人的身体形态,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宣扬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4]。

3.体育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体育价值观念是迥然不同的。西方体育文化肯定体育对于人和人生价值的同时鼓励通过身体性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通过竞争来实现生命价值的创造,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目标。在个体价值观的选择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体育的“嬉戏”和“养气、养生、养性、养志、养气”价值,崇尚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物质基础差异、哲学基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观念差异。

.1物质基础差异

物质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的物质基础决定不同文化特色,不同的地理位置为文化形成提供不同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是在大河流域下形成的农业文化,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农业文明使得先民依赖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造就了偏向温和的体育性格。而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是标准的海洋文化,赋予西方文化鲜明的对抗性烙印。从人与自然的竞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也自然而然地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2.哲学基础差异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体育文化以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无为而治”为哲学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与顺遂。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则是“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肯定人通过努力实现对外在困难的克服和对自然的征服,鼓励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互相竞争与超越,崇尚不断实现目标而又不断地突破过去的精神。

3.体育思维方式差异

理性思辨和实证分析西方思维方式密切联系的两大特征,同时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与西方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体育思维更着重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更习惯于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借助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判断。

4.道德观念差异

道德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上,西方奉行个体本位,而中国提倡群体为中心。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也具有鲜明差异: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伦理重竞争,中国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主张人性恶,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主张人性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5]。

三、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极大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追溯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文化随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强势登陆中国,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兵操作为军事内容被引进。第二个阶段则是辛亥革命以后,大量西方体育研究的文献开始传入中国。这些西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带来了新的视角,为中国体育文化体系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石,也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南[6]。第三个阶段随着各种体育项目不断开展,我国体育文化内容不断丰富,体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形成完善。特别是中国奥委会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体育文化融合深入到组织制度建设中。

(二)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我国中国体育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中外体育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演变过程中可以推断我国体育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

1.体育文化国际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在经济文化全方位上,体育文化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新的全球文化体系的进程,正是这个过程不断推动体育文化的国际化。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本土体育文化通过嫁接、改良后成为奥运会项目,从而实现国际化的转型,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2.体育文化市场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客观需要。现代体育文化高度繁荣的背后是比赛项目和相关文化活动的高度融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外体育发展的客观经验都促使我国体育事业向着市场化过程不断迈进,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推动体育市场化进程。

3.体育文化竞技化

推进并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步伐,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7]。体育赛事早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体育文化的竞技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从我国当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中,并未忽视竞技体育发展,而是强调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竞技化依然是未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

4.体育文化大众化

群众需求是体育文化的动力,同时又是体育文化的最终归宿。从体育文化发展角度来看,群众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决定了体育文化的生产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论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文化产业,还是以保障文化权益为目的的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都是间接或直接的服务于大众。因此,我国体育文化只有充分重视群众作为在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以大众倾向为中心的文化才能在任何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不衰的活力。

5.体育文化民族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奥林匹克运动凭借强大的文化力侵蚀、同化和渗透着其他体育文化。但事实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全球化给本土体育文化带来危机,但同时也带来创新的机遇。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本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吸收适合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养分并进行本土意义上的阐释和解释,用以发展壮大本民族的体育文化;而且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整合,也是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措施[8]。体育文化创新本身是文化不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文化横向繁荣分化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06:32-33,36.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5.

[3] 魏丽香.对休闲体育兴起的一点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6:9-11.

[4] 毛运海.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与中西“和合”趋势[J].襄樊学院学报.2010.02:20-24.

[5] 王罗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5:180.

[6] 曹继红,王揖涛,茹秀英,胡移山.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6:727-729.

第2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南临海,西北多高山、沙漠,这就使我国与亚欧大陆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天然屏障,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定的地理环境。我国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平原、河流,通过一定的农业活动,可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需要。因此,在我国的文化观念中,注重自然发展,在体育文化中,体现为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西方体育文化以古希腊为主要发源地,古希腊及大多数欧洲国家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东南是黑海、里海,北临波罗的海、北冰洋,东部以乌拉圭山脉与亚洲相接。土地面积狭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这些地理因素不适宜进行农业活动。但是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海洋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形成了古希腊人在体育中不畏惧自然,敢于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则以“礼”为本,讲究中庸之道,注重情感、尊崇道德观念,注重体育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这种思想有利于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平和了社会气氛。但中国人的个体竞争意识过早受到压抑,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历代相传,反映在体育上即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其实用价值。而西方文化中充斥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个人的发展。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发源地的希腊社会,是以个性发展、弘扬个体生命能力为主体而构建的。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宰,可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世界,向大自然挑战是希腊人永恒的信念。即使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时期也没有使其泯灭,西方人保持了先前富有生气的生活方式,竞技运动始终得到了较好发展。而希腊加上海洋文化的独特影响,使其形成了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的精神和注重人的智力和身体能力的特征。

三、音乐差异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四、民众体质差异

由于中西方人种差异,从体型上来看西方健美操运动员较中国运动员高大、健壮;从身体姿态上来看,西方健美操运动员的腹背肌力量优于中国运动员,躯干姿态的稳定程度高于中国运动员。而中国运动员则可以以灵巧、轻快的动作弥补这一不足,扬长避短。因此,中西方运动员在表现同一套路时,给观众留下的就会是力量与技巧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感觉。

五、思想意识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重视“内心自省”,而西方文化主张个性张扬,因此从面部表情来看,中国运动员表现较含蓄、内敛,而西方运动员通过眼神、嘴型等变化常常能将内心情感夸张的表现出来。

六、动作编排差异

健美操套路是一个动作组合群,包括地上动作、跳跃动作、队形变化、高低起伏,以及布局上的合理性和音乐节奏上的变化等。西方文化中向自然积极进取以及多元化的特点,使得西方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健美操编排上表现出空间的跳跃转换和不对称图形。中国教练在编排套路时往往按高、中、低三个空间层次的顺序依次完成动作,选择对称图形编排,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调和持中”的中庸印迹。因此,我国在套路编排上表现出“继承有余、创新不足”。

七、结论

研究发现:中西方健美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是多元的,它既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起源及追求目标、社会特征等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文化。然而,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健美操运动能够风靡全世界,必然存在世界性的特点。健美操运动传入我国后,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这一运动融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因此,中西方健美操运动特点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第4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差异;中西方;护理差异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1.1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2.1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3.1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3.2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 Helga E,Halfens Ruud J G,Lohrmann Christa.Nurses' wish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among graduate nurses in Austria[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

第5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第6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统一性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同步发展起来的主力军,虽然二者形成的体系、形态、和内涵不同,但两者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随着西方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如今,伴随着全球化帷幕的拉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地理背景分析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因此,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它是以仁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佛教的思想。所以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重人际关系,倡导中庸、轻竞争,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个超越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变。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自然崇拜,明朗欢快、活泼的,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这也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 ,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极限。因此,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统一性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像古奥运会的西方体育文化中那样明确宣布以公正、和平为宗旨,但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润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处处表现出“礼”与“和”的文化特征。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体育文化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这一点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西方体育文化讲求“个体”、超越、竞争,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讲求“整体”、中庸、和谐,而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服务对象也是人,从人的发展、完善的角度来看,二者各有优劣,西方体育文化使人成为对象的强者,同时又是自我面前的弱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自我面前的强者,同时又是对象面前的弱者。把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从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体育文化从此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二者的有机结合亦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大交融——“和合”,从而促进各自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在地域、历史、民族、传统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西方文化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形态。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其身上都浓缩了它们母体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观念,正确看待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优劣和两种体育文化交流的现象,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

[2] 黄大庆,等.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 郑国华.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 郑国华.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

[5] 徐成立.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

第7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方传统文化理念的差异就不难看出,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对比中西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两种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进取、拼搏的精神,这种理念促使着西方文化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创新。相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奉行无为一统的中庸平和观念,反对个人的独立意志,强调群体意识,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创新精神,压抑了人性的自然属性,阻碍了个人先天的创造力,滋生了人的惰性,养成了人们顺从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渊源以及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不难理解由于文化理念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教育之间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别和培养审美意识理念的不同。中国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基础概念和宏观理念的统一培养,注重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而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注重在一个点上的深入培养,强调学生个性表现和创造力的挖掘,强调自我意识、实践及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开放。由此可见,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中国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对思想的自由度有一的限制,进而影响到设计创造力的发挥,这对侧重于开发设计思维的学科而言缺乏科学性,以至于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事物有总体的理论认识能力而缺乏相应深入的个体分析能力,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种习惯也就间接影响了中国学生在做设计时的效率。西方教育虽然它注重个体深入的分析,但同时也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事物环境的宏观认知,也存在不足之处。中国的教育思想讲究“温故而知新”,注重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之间的联系关系,侧重综合、宏观的看待问题,强调面的整体性,善于全面的思考问题,但在纵向的深入研究上会有所欠缺;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则正好相反,注重个体的探索创新,提倡个体间的差异,在某一个点上会深入的研究,容易发现新的事物,但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又会有所疏忽。我们东方传统文化注重宏观设计理念,注重从总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过程,西方侧重个体问题的深入分析,突出个体研究差异。如在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论坛上,中外嘉宾的切入点有明显的差异,西方设计师多从作品和设计细节入手,详述具体案例设计思考的过程,而中方嘉宾则是更多的涉及宏大的理论思考,以及中国未来设计发展走向的展望。当然这种差异除了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影响外,还有设计环境和条件不同的现实原因。

另外,这种传统文化根源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目前我国设计类院校很多情况下教授的知识还是停留在当下社会的实际应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不足;而设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其教授目标则是为了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及未来趋势而教学,尽可能的遵循人性自身的本质特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创造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和要求上。在西方的高校教学中,课程设置较为独立和深入,强调个体思维深度的训练,课程内容差异化明显,不太注重设计的关联性和实际的社会联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严格,学生作品风格多样化,个性鲜明,这对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好处。相比之下,我们的课程要求上差异化不足,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作业雷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西方在上课的方式上多采用互动讨论式授课,课堂氛围活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对统一的标准要求较为宽松,对未来的可能性留有空间。而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对不成文的标准要求过多,学生显得过于拘谨,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发。

总之,中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各有精化可取,但我们的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较晚,许多东西需要向西方学习和借鉴。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西方艺术设计的摇篮包豪斯(Bauhaus德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提出:“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强调只有在精神获得极大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释放潜能与创造力。只有在思维方式、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方法都能够实现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这一设计教育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实施与贯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当下各个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各不相同,还在探索改革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果,但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循序渐进,认清我们的文化特色,结合西方科学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脚踏实地,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左铁峰.论基于文化观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2005.

[2] 艺术与设计.

[3] 田春.中西设计概念溯源与比较[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

第8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国学经典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中国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同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紧密相联的,英语教学的强化对本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及现状,避免出现极端思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如唐利芹、梁秀娟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1],蒋春生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2],孙丽明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等[3]。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主要是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但分析的内容更具体一些,如程]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4]。

但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较少。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进行的,即一部分专家、学者如中华教育研究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和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国学经典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而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和教育者鉴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育中多讲授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所以部分学生的“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各自的历史和现状,避免出现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极端的表现,从而做到立足国情,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同时,借助英语这个国际语言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

2.研究意义

中国国学经典蕴含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思想,如《孝悌三百千》就包含了大量的经典思想。该研究选取其中体现的部分共同思想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各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特色,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同时也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

1.饮食观念方面

从一位在英国学习了半年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别吸引我注意的是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平时喝热水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还带有嘲讽的表情,认为是我们的体质太差才不敢直接饮用冷水。这一点让我认为,我们要想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饮食、养生理念,让他们明白这些只是文化差异问题,而非孰优孰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保持健康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其次,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很重视“吃”,经常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却容易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但是,除却这些不同之处,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健康的重视,对长寿的渴望等。因此,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各有优缺点。拥有健康饮食的最好的方法就应该是“扬长避短”,换言之,健康的饮食既需要营养又需要美味。

2.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

《弟子规》是这些经典中最基础的,是学习为人处事的第一步。在“入则孝”篇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尽自己的能力将子女抚养长大,培育成人。因此,作为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尽孝道。但是,并非父母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问题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不例外。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父母当年生活的时代和如今子女生活的时代有太多的不同,代沟现象也随之日益普遍。代沟是由于两代人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这些差别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要求子女对父母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是不可行的,但关心父母、照顾父母和尊敬父母却是永远正确的。其实,《弟子规》的“入则孝”篇讲的是很全面的,告诉子女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不应该恶言相向,横加指责,父母是长辈,晚辈一定要有足够的礼貌和尊重,正确的做法应是“亲有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父母有了过错,子女应该和颜悦色地把过错指出来,如果父母不接受,应该不厌其烦地再指出。口出恶言指出父母过错不可取,放任父母的过错同样不可取,这也是“孝”。

西方人特别重视“个人”,信奉“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不同”。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每个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平行存在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这样。西方的家庭很多是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子女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在他们看来,名字就是每个个体的标志,是区别彼此的一个称号而已,没有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其他含义;在西方,子女长大后就该独立生活,父母对已成年的健康子女没有继续出钱出力养育的义务,同时,他们会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规划和作出准备,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尽管各自独立,但西方的子女也会以适合他们的方式照顾父母。正如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影响深远的《十诫》所讲,“当孝敬父母”。也就是说,尽管方式各异,“孝”是全世界共同信奉的。

3.诚信方面

近些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诚信缺失,如老人摔倒,路人相扶,老人反赖路人赔偿,这是很可悲的。试想遇到了陷入困境的人,本来伸出援手就可以拉他一把,这种利人利己的事情反而会给乐于助人的人带来麻烦,以至于使想做好事的人失去了行动的勇气,这样的社会前途堪忧。这与《弟子规》的“信”是相违背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告诫受人帮助而又反赖他人之人,凡是讲话,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自己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要以信实为第一;此外,我们也需要旁观者的仗义执言,把看到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怕惹麻烦而置身事外,要有社会责任感,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尽管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明比我们国家要短很多,但是西方人对待诚信问题都是相当严肃的。我们的经典作品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人做得更认真一些,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产生“信任崩溃”(breakdown of trust),这对于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影响极为深远。坦率地交流、诚实和坦白是西方社会公认的美德,也是他们待人接物的默认方式,被西方人虔诚地奉行。欺骗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因为无论如何人们总会根据你的行动寻求真相。如英国社会对信用度非常看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信用度差,将寸步难行。

三、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

1.理论上的融合

以王宝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为例,王宝童教授创造性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往翻译的不足之处,这在两部经典的名称翻译上就可见一斑。他杜撰了两个新单词―“Triword”和“Kiloword”(Tri和Kilo分别是英文中的数字前缀,指“三”和“千”;word指“字,单词”),既反映了中文的本意,又符合英语的构词法。此本英汉对照加注释和拼音的《三字经・千字文》可以同时满足英汉语学习和理解。

举例如下:

原文①: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译文①:At first mankind

Is kind at heart,

With natures alike

But habits apart.[6]

该段翻译既对仗工整,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深刻的内涵也在这聊聊数语当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文②: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②:Mr.Dou Yanshan,who

Turned from shame,

Begot five sons,

Each rose to fame. [6]

文中类似的典故很多,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 头悬梁,锥刺股”和“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小故事,大道理。这些典故或成语在我们中国人的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将其准确、生动地传递出去,并打动外国人,从而使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和习惯,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英语教育者在向国外传播我们优秀的思想文化时,一定要多下功夫,不能只是表面的语言上的转换,还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文化现象,必要时一定要解释得通俗易懂,使学习者能够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2.实践上的融合

对这些经典的思想文化只是单纯的讲解、背诵和学习,用处不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能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落实、去实践。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此,即只有落实经典,才能真正受益。当然,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行为习惯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在实践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使中西方能相互理解,从而彼此受益。只有把对两者的学习用于实践,它才会有生命和活力。举例如下:

(1)问候

中国人在饭时的招呼通常是:“吃饭了没有?”这与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经济状况不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吃饱饭”不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了。但是以前的经济落后和物资供应不足却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是否吃饭”变成了人们的日常问候语。与之相比,西方人的问候多集中在对对方的关注,如:“How are you?”(你好吗?)“What’s up?”(你怎么了?)或者简单地说“Hi”或“Hello”,这主要是西方“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2)接物

在日常交往中,待人接物是重要一项。李炳南老教授编述的《常礼举要》中提到“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双手接物在我们看来是特别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对长辈和领导,这是对他们的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信奉的是经济实用原则,单手能接的东西非要用双手来接,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浪费。

其实,这些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大家不要盲目地对某种文化现象崇拜或排斥,应对其进行深刻的了解、客观的分析,与自己的生活合理地结合起来。

――――――――

参考文献

[1] 唐利芹,梁秀娟.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 蒋春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11).

[3] 孙丽明.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学术探索,2012(10).

[4] 程].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第9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而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 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东西方教育宗旨的不同取向。由于中国看重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便要求中国的教师努力成为道德和行为的“表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教师一本正经,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这样,中国的课堂内外有了许多的规矩,连学生的坐姿、举手的姿势都要“标准”。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一动不动地端坐着,误以为自己走到了“军营”而不是学校。另一方面,中西方为教育设定的宗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外铄)过程,西方的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即可。为达此目的,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大搞“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道主要风景线。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西方的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外在的规范少了.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省去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让学生的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凸现其创造性。

教育活动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人的因素。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师高弟子强”、“教不严,师之惰”等,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只是一个“助产士”,教育的主体却在学生一边。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西方的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受此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相反。西方国家的学生喜欢提问,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