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中西绘画融合中的时代精神

浅析中西绘画融合中的时代精神

摘要: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陷入到中国前所未有的低谷,但艺术文化领域又是空前的繁荣。中西思想文化的碰撞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新的生机,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入促进了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变革,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由“消极出世”转向“积极入世”,立足于表现现实生活,彰显特有的时代精神。本文分别从岭南画派、徐悲鸿、刘海粟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入手,对他们融合中西绘画、创新的绘画技法以及变革传统绘画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时代精神的体对于当今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西绘画融合;时代精神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自古就是两条泾渭分明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从造型观的角度来说,西方绘画是镜像造型,讲究写实主义;中国画是意象造型,讲究以形写神。从形态特征的角度来说,西方绘画具有立体性和写实性,在二维的平面中展现真实的三维效果;中国画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追求“意境”的创造。从表现精神来说,西方绘画是建立在透视、光影基础上的科学精神;中国画是笔墨意趣、“诗书画印”结合的人文精神。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局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外来的科技文化思想的冲击造成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剧烈振动,使得中国美术也发生彻底性的根本变革,中西文化历史性的深度交融让中国画家积极将西画引入,通过中西融合的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变革,从不同角度开展各式各样的美术实践创新,深深对现如今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此时期绘画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在这样时代精神的引导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此时期美术发展的内容形式,而且对现代美术发展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变革传统中国画,成为与现代绘画的分水岭,对现代绘画中广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融合思想有着重要的开辟指导作用。

1岭南画派绘画融合的时代精神

广州地处五岭之南,活动于此地区的画派故称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清末在南方地区体系最为成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三人,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多次在日本学习进修,学成后归国,融入西方的绘画技巧,展现中国传统题材,形成了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风格特征。从技法的表现来看,中西绘画融合,色彩方面改革尤为突出。画家提倡“色墨并重”的观点,主张通过色彩变化来对物象进行塑造描绘,他们将西方后印象派和日本的绘画技法进行糅合在创造,在传统中国水墨中掺入水彩、水粉画的粉质颜料,在不吸水的矾纸上作画,运用大量浓丽的颜色,使得色彩鲜艳亮丽,以表现岭南地区阳光充足的亚热带自然风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新国画派”。例如高剑父在早期创作的《晚霞浴象》中,画面从构图方式上来说沿袭了西方现代绘画,将其大胆分割成几何状的样式,融入独特巧妙的撞粉色法,并配以浑厚洒脱的笔法,风格近似于徐谓,但在色彩上吸收了马蒂斯善用纯色色调的表现方式,使整幅画面呈现出朱红色的暖色调,而且又将浓度提炼的更加饱和,其目的是用浓烈的色彩表现内心的激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内心的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新奇感受。岭南画派虽以花鸟和山水为题材,但不受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不仅表现传统更强调表现时代精神。由于其诞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性质,创造性和革命性是它的主要特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以现实生活实践为基础展开艺术创作,受中国历史变化发展的进程影响,前期多为表现抗争和奋进为主题对现实进行控诉,后期随着时代变迁和现状的改变,也催生出一些讴歌现实的作品。岭南画派将中国传统画中表达文人思想抱负与理念的古典文化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思想巧妙相融合,在尊重传统画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面貌,改变了核心和内涵使之更符合中华民族现代精神面貌,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岭南画派兼容并包、改造国魂的时代艺术精神,也注定了它会在中国绘画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徐悲鸿绘画融合的时代精神

二十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艺术的主题,的思潮迫使艺术家们的创作转为积极入世,对苦难现实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艺术由“贵族精英”转向“平民大众”,民族前途、人民命运归途的飘忽不定激发了艺术创作者们的忧患意识,“成教化、助人论”的人物画重新开始担当反映现实的重任,人物画改革创新的大幕由此拉开,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徐悲鸿。由于20世纪初正是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徐悲鸿又在欧洲留过学有着扎实的素描写实基础,受写实主义绘画影响较大,所以他积极引入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写实观念,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倡导中西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批判中国传统人物画比例失调,强调对透视法和解剖法的应用。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义为参照,不仅将西方的透视法、明暗法以及空间法则等技法要求熟练的融会贯通加以运用;而且以“骨法用笔”为源泉,将其与“气韵生动”的形神观相结合,由此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型的新阶段,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纪元。例如《愚公移山》虽说大部分是以印度人的容貌进行描绘,人物多展现男性裸体或半裸体,中西融合的写实手法力求结构造型的准确、精神内涵的求真,能感受到受欧洲古典主义艺术和传统文人画的影响,以中国传统寓言故事为创作题材,暗指中国人民坚韧的必胜精神。除此之外,徐悲鸿在肖像画上的创新也是独树一帜的,对现代肖像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李印泉像》就是中西绘画技法的完美融合的典范,人物的脸部和手部等具体形象的细节刻画以西方写实的画法塑造,而人物所穿的的长袍和衣褶的处理方式则用传统国画线描的技法进行塑造,此种结合方式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直到今天一些画家在进行人物画的创作时仍然沿袭着此种表现形式。但是中国人物画的中西融合改革创新并没有在徐悲鸿这里达到顶峰,但是他通过写实主义将中国画重新扎根于现实生活,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建立了一套完备系统的以现实主义原则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使艺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高于生活的“入世”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一代画家艺术革新坚实的起点。他所彰显的现实主义时代精神,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关注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反应最真实的社会情境,表达最真实的社会心理,他的作品既重审美价值,又重教育功能。

3刘海粟绘画融合的时代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西方思想传播更加广泛,中西绘画融合的方式方法虽存在差异和矛盾,但都始终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在绘画革新的道路上秉持着求同存异的开放态度。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岭南画派、徐悲鸿等都主张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发展的画家不同,以刘海粟、林风眠为首的一批画家重在探索如何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并柔和民族传统绘画的笔法与精神,借以传达出表现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刘海粟作为民国前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从西方现代绘画的精神理念出发,“把各家精神吸收了过来,通过他的全机脉,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合而成为彼独特的艺术了”。展开来说,刘海粟学习西画多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入手,并立足于传统绘画的笔法和墨法,“他的山水初以三石(沈石田、石涛、石溪)为师,特别是石涛的画风更适于他豪放的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评价道:“刘君的艺术,是倾向于后期的印象主义,他专喜描写外观;他的艺术纯是直观自然而来,忠实的把对于自然界的情感描写出来,深刻的把个性表现出来;所以他画面上线条里色调里结构里都充满着自然的情感。他的个性是十分强烈的,在他的作品随处都能看出来,他对于色彩和线条有着强烈的表现,色彩上常用即反常的两种调子互相结构起来,线条也总是很单纯很生动的样子,和那细纤女性的技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前提下,刘海粟对写实主义再现客观自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反对艺术对现实机械的模仿,认为再现自然是通过作者自身情感为基础的主观表现而不只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呈现,强调主观情感与绘画视觉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将西方印象派和野兽派的绘画手法加以融会创新,以干净简练的笔法描绘物象,利用大面积的纯色色彩暗喻内心的风起云涌,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神观相照应。如《卢森堡之雪》画面表现的为西方景色,但线条的运用仍是中国传统笔法技巧,其运笔既可见“骨法用笔”,又可得“气韵生动”,深得谢赫“六法论”的精髓,线条的灵动变化带来强烈而鲜明的视觉张力,独具艺术特色。除此之外,他还将西画点彩之法融入传统水墨之中,运用光与色的巧妙变化,利用观者的视觉属性,新型的科学理性思维的融入,融合传统山水泼墨技法,形成了最初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单纯“以墨水随笔泼于纸上”的绘画方式,创新山水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泼墨山水风格。在刘海粟所彰显时代精神里,坚持“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融合“中西以创新”,他将艺术语境表达到艺术心境的层面,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将自己对自然内在生命的独特感受,有着“火一般的颜色”、“狂飙般的节奏”,淋漓尽致的情感态度跃然于纸上,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变革中感性开发的先驱。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时代风格。正如清初梁獻《评书帖》中说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于书法艺术来讲朝代特色鲜明,同样的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受社会发展的背景不同,画种、画风、技法的发展程度也有差异性。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必然也造成艺术的革新,后人想要超过前人的艺术成就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艺术创作而言更要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态度去接纳顺应,同时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高剑父.我的现代国画观[M].台北:原泉出版社.1955

[2]周艳.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4]邓福星.徐悲鸿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J].美术.1995.12

[5]阮荣春,胡光华.中国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李媛琪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