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中西文化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西文化知识

第1篇: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新课标;教学方法;文化渗透;奠定基础

1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当前国际通用语言,其所具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受到市场大环境影响,使得人们所面临的职场竞争十分激烈,是否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否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是否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这已成为中职学生相当重要的技能,为日后迈入社会,求职、就业、博弈打下牢实的基础。在今年所的中职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过程中,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差异感知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更加满足现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就在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认。

2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与意义

2.1通过学习文化,掌握语言精髓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展现人们的思维过程,反映出每个民族所具备的特点,它不仅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同时也将民族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融入其中。通过深入分析某个民族语言,可以切身体会到该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在对文化进行定义过程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Tylor曾经提出一个享誉学术界的经典定义,该定义主要内容是“文明与文化,从广义角度来看,就是习俗、道德、艺术、信仰、知识,并且与社会成员能力相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在对文化与语言关系进行梳理时,人们所提倡的观点就是文化与语言处于相互渗透的状态。一是因为语言作为文化重要组成;二是语言作为文化基本载体。因此可知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语言并不能摆脱文化独立存在。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未能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解,那么就无法掌握英语精髓[1]。

2.2通过中西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语言对于文化而言,就好比冰山一角,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采用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就会导致学生认为其是枯燥与乏味的。而中职学生现阶段处于发展期,身心及认知都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针对身边事物,中西文化知识的对比,适度引导,由浅入深,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2]。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吸引学生兴趣。比如在英语中dog并不能完全被翻译成狗,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luckydog指的是幸运的人,bigdog指的是要人、大亨,cleverdog指的是聪明的小孩子,Everydoghashisday被翻译成人人皆有得意时。但是在汉语中狗却带有贬义词,比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走狗等。这样强烈文化的冲突,让学生记忆深刻,兴趣盎然,同时有效避免交际误会。

2.3通过中西文化的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将其当成一种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需要将中西方文化融入其中,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内容,无形中拓宽知识面,同时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4通过中西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更深入了解和认同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使其在熟悉和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3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主要策略

3.1教师应当重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需要增强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并在教学中凸显这一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提出“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应该明确跨文化教学之于所有学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跨文化知识渗透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3.2在词汇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

词汇学习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基础部分,更是难点部分。在词汇学习中应当对语言背后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才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了解在英语与汉语中,每个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寓意。比如汉语形容某个人健壮如牛,在英语中却会形容成heisasstrongashorse;汉语中所说的亡羊补牢,在英语中就会习惯翻译成l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能够了解到与动物相关的语言习惯主要是与国家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主要是以农耕民族为主,牛作为基本的劳动力,因此形容一个人很强壮就会用“壮如牛”来形容;而在西方国家中则是以狩猎游牧为主,马对于西方人而言是必要的生活工具,因此则会形容一个人“壮如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断渗透给学生,不仅能够从侧面鼓励学生主动收集与动物相关习语,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研究习语背景中的文化和传统[3]。3.3语言交际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在交际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差异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交际礼仪,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关于打电话、邀请、道歉、感谢、引荐、道别、问候等,可以利用直接教学法或者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是直接介绍法,也就是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地将中西文化背景教授给学生,比如答谢与感谢。A:Thankyou.在面对感谢时中国人下意识就会回应:No,no,It’swhatIshoulddo.在这时教师可以将正确回应告知学生B:That’sallright/You’rewelcome/It’smypleasure.其次是利用案例教学法来体现出文化冲突问题[4]。

3.4在文化背景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英美国家的节日、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历史等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对比讲授给学生听,使学生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与认识英美国家的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部分人士以及商家的助推,学生对“洋节”的关注和迷恋远远胜过对中国节日的热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甚了解,没能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觉得西方一切都好,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或不自信,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正确看待我国的传统优良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在基础模块第一册U1课Greetings这部分内容,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需要为学生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与人们交际相关的知识,对比在中西文化熏陶下人们问候形式的不同,所形成的意义不同。学生可以了解到因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在与外国人在进行交谈时,可以先从天气状况入手,不可随意询问他人的收入、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等,如果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话,会使得英美国家的人们觉得自己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但在中国,碰面打招呼,寒暄问候,人们习惯问“到哪里去?”,是一种热情关心的展示,是一个温情的社会现象。如讲圣诞节时,可以和中国的春节一同讲解对比。从它们的起源、特色、装饰、饮食,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对照讲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在课下分别收集与小组组号对应的要求,随后将收集到的内容填写到教师下发的表格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小组需要派出一位代表,对自己小组收集情况进行介绍。比如:圣诞节Christmas,春节TheSpringFestival,平安夜:ChristmasEve,年三十,除夕:TheSpringFestivalEve。圣诞大餐Christmasdinner中人们需要享用的是烤鹅roastgoose或者火鸡turkey,圣诞老人FatherChristmas/StantaClaus会带领大家一起唱圣诞颂歌ChristmasCarols等。中国过春节习俗:穿新衣wearnewclothes,吃饺子eatingdumplings,放烟花settingofffirecrackers,贴对联pastecouplets.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接触到更多英语单词,同时也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一个深入了解,在今后和西方人士交流中可以自信地介绍我们国家文化。在介绍火药,烟花的发明时会陡增民族的自豪感。

3.5引导学生通力合作,利用英语介绍中外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我们也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从原有的文化汲取朝着文化传播方向转变,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国外的文化与事物,同时也能使他们学会利用英语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以此可以达到对外交流平衡发展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推荐学生利用现代网络不断去搜寻与国内节日相关的词汇或者风俗习惯,随后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之间互相的交换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安排英语角,使他们可以探讨国内外的交友、购物、节日等习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更多的英语文化活动渗透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为学生搭建多个平台,保证学生的生活与文化时时刻刻有关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同时也能加深本国文化的熟知性,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打破原有的教学思想束缚,充分认识到将中西方文化渗透其中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到跨文化学习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高度,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可,提高学生对于国内文化的自信。因此可知将文化渗透到中职英语教学中非常之重要,这会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日后学习与生活中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

参考文献:

[1]方艳玲.浅析中职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渗透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20):88-89.

[2]刘欣洁.浅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意义以及教学方法[J].才智,2019(1):64.

[3]夏文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第2篇: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商务英语;茶文化教学

茶文化教学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文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茶文化、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理解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差异角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多元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能够更好的使用英语语言完成商务交流,形成相应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文化差异下开展英语茶文化教学,教师可以分别从中国茶文化、西方茶文化两个角度入手,分别讲解不同的茶文化内容,之后,在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组织茶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锻炼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与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茶文化学习成果。

1中西文化差异与中西茶文化差异

1.1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体现,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逻辑、语言内涵均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出现的标志以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必要要素,其中又包含了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具体体现。因此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带领学生理解不同语言再起文化、生活中的内涵与运用。在茶文化的叫中,教师需要考虑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考虑茶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与意义,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关于茶文化的语言知识。

1.2中西茶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茶文化教学中,可以发现茶文化本身存在差异,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是两种不同的茶文化体系。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的神农时期,古代人开始使用茶,开展关于茶的活动。在最初时期,茶叶属于药用材料,后来逐渐被人们用作日常饮用,唐代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介绍茶的著作,在其中可以看到唐代的茶已经从一种物质上升为一种文化。中国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各个地区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实际需求,研发出了不同地区的饮茶方法,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在英语课堂中介绍中国茶文化,教师可以分别从“Traditionalteaceremony”、“differenttypesofteaindifferentareas”、“teadrinkingetiquette”角度入手,让学生学习中国茶文化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英国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相较于中国茶文化,西方茶文化的起源时间较晚,发展与17世纪60年代,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嫁给英国查理二世时将饮茶的习惯引入英国宫廷,至此茶文化在应该发展,英国的进口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在1750年,茶在英国已经从宫廷饮品变成为全民饮料,英国茶文化也能够侧面体现出英国的宫廷文化。因此,在课堂中讲解英国茶文化,可以适当引入“Englisharistocratsandtea”、“Englishafternoontea”等方面的内容。

2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茶文化教学方法

2.1把握不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差异

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具有较大差异的茶文化来看,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开展茶文化教学,教师需要明确中国茶文化、西方茶文化的不同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茶文化差异,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思维,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中西方语言交流中。举例分析,在“饮茶”有关内容教学中,茶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日用品、待人接客的标志、文化礼仪的代表,教师可以根据陆羽的《茶经》内容展开教学,提出“TeaCharacter”、“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让学生根据“自然与茶”展开英语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语言表达中国的茶文化思想,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学习如何将中国文化特色、特产正确的通过英语语言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入英国茶文化,带领学生学习“EarlGreyTea”,让学生分别从“Origin”、“processingmethod”、“drinkingoccasion”、“drinkingmethod”、“Britishteataste”等不同方面交流展开课堂学习与交流,让学生学习关于西方茶文化的知识,且尝试着将西方茶文化翻译成汉语,让学生理解中西方茶文化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2.2在英语课程融入茶文化,以传统茶文化提升内在素养

在文化差异之下开展英语茶文化教学,教师要始终立足于课程内容,以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技能、提升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为核心内容,适度融入不同的茶文化,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茶文化,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举例分析,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商务交际对话”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模拟开展“BusinessAfternoonTeaExchange”,设定场景条件为:两组学生分别代表中方与外方,为了达成谈判的目的在提前一起喝茶交流感情,此时中方人员需要在交流中给外方人员演示“MakeTea,dividetea,servetea,ordertea”等不同的过程,让外方人员感受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教师引入“潮汕功夫茶”的内容讲解、泡茶手法与规则,为“中方代表”这组学生提供交流素材,同时能够拓展两组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践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商务职业素养。

2.3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西方茶文化

在文化差异之下开展英语茶文化教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学习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西方茶文化、茶礼仪与下午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大量西方茶文化的词汇、表达方法、固定搭配、具有特殊含义的语言等,让学生能够具备参与西方下午茶交流的商务能力,从而凸显茶文化中的中西方差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以“西方茶文化”为核心内容,让学生阅读大量英文版的西方文学著作,比如:《JaneEyre》、《Hamlet》、《RedAndblack》、《gonewiththewind》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经典的西方饮茶方法、茶文化思维,深入了解西方茶文化,在名著小说中学习原汁原味的“茶”的描述语言,避免让学生将西方茶的语言翻译成为汉语而损失文化滋味。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LadyChatterley'sLover》这部电影,电影中故事发生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英国贵族,其中包含大量的饮茶、下午茶、吃下午茶交流等不同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电影、聆听电影中英语原声对话的过程中,直观感受西方茶文化,学习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凸显文化差异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特色。

2.4组织丰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茶文化认知

在文化差异之下开展英语茶文化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践行英语茶文化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西方茶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茶文化、茶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素养。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组织课堂与课下活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中西方茶的差异之处展开交流,且提出任务要求为:Forexample,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teacultures,inbusinessteadrinking,howdoweholdourownstandardsofcommunicationwithforeignpersonnel?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尝试解决、实践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商务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之外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已经学习的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撰写英语调查报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养、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开设目的之一。在课堂中开展英语茶文化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理解不同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更好的实现中西方语言的转换与交流,且将茶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认知运用于英语交际活动中,学以致用,形成英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今后的茶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茶文化让学生学习与探索,让学生阅读名著、观看视频资料,以更加直接、直观的方式学习、理解茶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茶文化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启慧.中西文化差异环境下英语茶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20(10):291-292.

[2]张少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探讨[J].长江丛刊,2020(03):111-112.

第3篇: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球化成为了新时代的趋势,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关键地位。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我国稀缺具有深厚英语文化内涵的语言人才。针对这一情况,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教师将句型、单词以及语法等知识与英语文化进行融合,并且向学生讲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建筑、礼仪、方言、艺术预计音乐等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式英语”现状。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介绍,从当地习俗和文化背景为教学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式思维,进而在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实现准确、无障碍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层面

我国教育部门和英语教师虽然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关键性,但是在教学中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更加重视语法、句型等知识点的传授,没有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同时,跨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根据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个人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层面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更加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同时,学生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四六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要以英语教材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这是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关键。在跨文化教育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和选取十分关键,需要在教材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并且将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应用中。教材中的对话情境要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尽量还原实际生活。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的,扩展学生的跨文化信息量以及语言知识,将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跨文化交际是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在注重写作、语法以及词汇知识的同时,还要添加适当的跨文化内容。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包括诸多方面,涉及到体育、民族、文艺、音乐、科技、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等领域,想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学生要摆脱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运用英语式思维去思考。同时,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关乎词汇量,还取决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渗透英语文化,教师要根据英语特点和教材内容,采取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而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2]

(二)强化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扮演着关键角色,想要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突破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以及有针对性的融入文化背景。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文化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进而体会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实践中认识到语言应用的不同。在情境模拟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语言规范和文化对比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3-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筛选,尤其是一些体现中西文化的内容,要进行重点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寻找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英语文化内涵,在强化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选择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在仿真的情境中实现跨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体会,促使学生熟练以及灵活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形成跨文化意识。[5]

(三)积极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从电影、网络、动画以及书籍中也可以接触到英语文化,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需求。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以及民族发展的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虽然有独特的魅力,但是也存在一些负面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不同形态的文化,文化层次和来源不同,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识力,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而摒弃一些负面思想。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容易接受以及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整合中西文化资源。在渗透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优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进行批判性的引用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包容能力[7]。

(四)采取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式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符合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教学视频、教学音频以及教材内容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英语歌曲以及英语节目,让学生形象而直观的体会到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和风土人情,激发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平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任何一个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语言都具有深刻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才能在交流中准确的使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中西文化差距,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83-84.

[2]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03:43-44.

[3]赵伟.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142-144.

[4]柏涛.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6,11:40-41.

[5]杨丽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50.

[6]师瑞芳,张婧.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8-110.

[7]杨东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07-108.

第4篇: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形式,其源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们思想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对人们行为和感觉的概括。文化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人们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传播和传承,其本质上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此外,文化与交际之间存在统一性的关系,而交际则是决定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存储文化的途径之一。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长期熏陶着不同的文化观点与审美特征,而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才导致彼此无法正确了解对方的文学作品。文学翻译不单纯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转换,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文化信息的整理,进而达到促进文化信息传递的作用。语言转换是翻译的基本环节,但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翻译的表层工作,深度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信息才是翻译工作的根本追求。从某种角度来看,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且这种交际活动跨越了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也意味着翻译工作必须代入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否则将会导致最终的翻译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文化作品的深刻内涵。在翻译与文化研究领域当中,王佐良最早对“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鼓励在开展翻译工作时要同时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王佐良的理论当中,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尽量达到“对等”的效果,其不仅是文本内容层面的对等,更包含文化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对等。此外,王佐良明确提出,翻译工作的开展需要置身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而翻译工作的最大难点则在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互相转换。如某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内容,想要在另一种里完全解释,则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这就要求翻译者需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在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文化本身特性的影响,而正是因为文学本身的基本性质,才导致文化因素的翻译无法在另外一种文化领域中全面展开,更多情况下只能是见机行事。整体来看,文学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而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可以视为对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想要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充分了解西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领悟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思想,并以中国人能够看懂的方式进行表达。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一)价值观差异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当中,个人的核心价值毋庸置疑,而中国则强调集体性,重视个体在集体当中的价值,且集体价值永远高于个体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可以将这一理念解读为“不做出头鸟”。而仅从价值观角度而言,中国人往往关心别人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刻意在乎自身的言论和行为。而西方人则关注于自己的行为,至于身边人的所作所为则与自己无任何关系[1]。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集体利益是中国人所关注的对象,多数中国人能够做到从整体角度出发,识大体、顾大局,甚至会在特殊情况下克制个人情感,为集体创造更大的利益。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个人的价值就是为家庭小集体和社会大集体作出贡献,而个人意志则需要服从集体的需求,并为了追求集体利益而奉献和牺牲。正是因为中国人普遍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中国人才往往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充满了义务感和使命感,并愿意主动去承担各种责任。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是西方人思想的中心,个人利益则高于一切,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自身价值。在西方世界当中,“个人主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独立自主能力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本质[2]。

(二)风俗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由风俗习惯所演变而来的文化内容。风俗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化、民族化特征,甚至一个国家可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风俗文化[3]。例如,中国字“老”往往被用于表达尊敬,如老先生。若仅仅将“老”字用于形容年龄,其也被视为经验、威望以及智慧的象征,普遍具有尊敬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化当中,老“old”一词则常用于形容过时、跟不上潮流等。且年龄在西方文化当中被视为个人隐私,人们不会主动去询问他人年龄,这属于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和表现。而在中国,互相询问年龄就如同西方人见面说天气一样普遍[4]。

(三)非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们去表达个人观念,参与交际活动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其他肢体语言在某种特定场合或者环境下同样可以起到表示效果,如身姿、表情、目光等。中西方在非语言交流方式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西方人在见面后习惯于通过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情感,而中国则普遍通过握手的方法来进行交流。此外,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目光交流也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理解。若双方处于互相交流的状态,一方目光并未落在另一方身上,则会被解读为没有兴趣、不专注或者不信任。而在中国,交流时紧盯对方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5]。

二、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为了达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有效开展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而古希腊罗马神话则是孕育西方文化的初始点。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其需要充分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典故,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含义。古希腊罗马神话与英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尤其是对英美文学内容层面的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依然有诸多英美文学者尝试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当中获取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无论是诗人、小说家还是话剧编剧,古希腊罗马神话已经成为丰富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典故、人名、名言均源自古希腊罗马神话,若对其了解程度不足,则显然无法全面把握英美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更无法准确判断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意图,从而导致翻译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或者无法准确翻译。这种现象在实际当中并不少见,其本质上属于翻译者无法传递英美文学作品原话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要想准确翻译“ShynessisherAchillesheel”这句话,就必须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相关内容。原话中的“Achilles”是一个人名,同时也是古希腊罗马神话当中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阿喀琉斯的母亲在生出他之后,握着他的脚踝在冥河当中浸了浸,赋予了阿喀琉斯刀枪不入的本领,而没有被冥河水浸过的脚踝处,则成为阿喀琉斯的致命弱点,最后阿喀琉斯也是因为被敌人的箭射中脚踝,才最终身亡。因此“Achillesheel”被用于形容“致命弱点”,故这句话最终可以解读为“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6]。

(二)《圣经》

《圣经》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西方文化当中,同时也影响着西方语言文化。《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作品,同时也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学作品。《圣经》中所收录的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小说、历史、戏剧、书信和诗歌等。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从《圣经》当中直接引用故事或者典故的案例并不少见,且西方文学作家对于《圣经》的应用熟练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其中俗语、典故的应用比重较高,甚至不乏文学作品中直接大段引用《圣经》原文的状况。若翻译者不了解《圣经》的基本内容,在面对此类内容时则容易出现文化盲点,进而造成理解层面的误区。综合来看,文学作品是对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社会反映,其包含着风土人情、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双语翻译能力,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知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背景、语用习惯的差异性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而在掌握了一定西方文化知识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准确翻译,准确传递信息的根本目的[7]。

三、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策略

近年来,归化与异化是翻译领域当中常用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相对的概念,其最早源于1995年的美国,其可以进一步解读为:翻译只有两种方式,译者选择不打扰作者,并尽量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或者译者不打扰读者,而是让作者靠近读者。从某种角度来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并没有具体的界线,但需要考虑到文化形态的重构问题。尤其是在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版本时,翻译人员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处理、加工,甚至是生产文字,至于是选择归化还是选择异化,则需要考虑到改变译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够最终确定。在中国翻译领域当中,刘英凯早在1987年时就对“归化”提出了个人见解,并拉开了中国翻译领域对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葛校琴认为,在面对“归化”问题时,翻译界需要准确区分归化的两种前提,即是否忠实原则。忠实原则下的翻译则是固态化的,是围绕原语为中心而开展翻译工作。不忠实原则下的翻译则具有描述性和模糊性,是结合译语文化取向后所作出的选择,最终的翻译结果可能会与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在王东风的观念当中,其将归化与异化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因为直译和意译的主要争论点在于意义和形式层面的得失问题,但归化与异化的主要争论点则在于文化身份、文学性、话语权力的得失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归化与异化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两个对立面,因为文化特性要求绝对性的归化与异化并不可能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日,归化与异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为相对的关系,在同一篇英美文学作品当中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最终所获取的翻译结果均会出现互相覆盖的状况。因此,归化与异化仅仅是在翻译过程中的基本工作方向,其象征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策略,且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所占比重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归化的常用方法包括省译、替换、解释。异化的常用方法包括音译、直译和注释。若从使用方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并不对立,完全可以实现共同生存,甚至彼此之间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效果和作用。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乏知名翻译大家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案例,如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圣经》典故时,经常会出现直接翻译原文,并使用注解进行解读的状况。此外,实际当中并不会出现完全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作品,二者互补的案例则相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归化与异化手法的应用还牵扯到“适度”问题,适度的归化手法可以强化整个译文的可读性,而适度的异化则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文化内容。而过度的归化和异化则会影响读者对于作品原文的理解与文化交流,故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并尽量做到适度使用。

四、结语

综合来看,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翻译者需要给予中西文化差异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尽量将其转变为国人通俗易懂的内容,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语言转换。

参考文献:

[1]韩莉.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芒种,2013(8):155-156.

[2]郁邓.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戏剧之家,2016(20):275.

[3]秦红丽.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读天下(综合),2019(32):1.

[4]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8-71.

[5]王江安.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J].福建茶叶,2020,219(3):398-399.

[6]索晓非.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J].芒种,2015(2):19-20.

第5篇:中西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文化对比

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将文化置于语言环境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吸纳外语课程教学内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一种工具语言,也不能仅仅是为了理解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并用之阐释其言语行为而学习,而是要立足于文化之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用自己构建的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实现语言的意义;由自己构建的语言不断受到外界的修正、检验、完善,这才是语言教学的本质。

一、文化对语言教学的要求

叶圣陶曾说:“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言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把汉语作为外语来教给英国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日本人,或者巴基斯坦人,遇到的问题不会相同……”那么这种结论换用在学习英语上,也一定适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教语言亦教文化”已经是当今外语教学界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容易导致忽略语言的实际应用,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框架构成又要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既要追求语法应用又要注意文化差异对语言应用的影响。总之,外语学习不仅是简单地将词汇堆砌在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中,还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掌握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二、文化教学模式的变迁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外语教学就已走入中国课堂,近两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传授语法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阶段,按幼儿习得母语规律训练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阶段,以认知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阶段,以语言和文化作为输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阶段。形成了两种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和文化过程教学法;出现了四个主要教学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所以,我国的文化教学实质上一直都包含在外语教学之中,文化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关于文化教学的讨论。文化教学中的政治选择性导致了学校断章取义的文化教育策略,不但使教育存在片面性而且歪曲了对不同文化的正常理解,给文化烙上了是非好坏的印记。我们学习语言及文化是为了了解其差异而并非审判其好坏,这种选择性的学习会让学生摸不着文化的来龙去脉,无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彼时的语言教育差强人意,教师仅凭自身的文化喜好在课堂上附带介绍一些与语言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这些决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引入。我国的语言学家及广大外语教师们迅速达成共识: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数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然而现存的教学大纲,无论是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在论述中都强调了学习外国文化、培养文化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没有相应的文化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教学测试和目标,更没有针对跨文化学习进行论述。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培养和能力运用培养一直在探索阶段,只能凭借教师的经验,在有限的课堂上向学生拣选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组织简单的语言文化课堂活动,学生的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外语教师教学实践的重心向基于跨文化基础之上的能力培养方面转移,构建有效的中西文化对比和导入的文化教学模式是语言教育的必然趋势。要强调在不同情境中学习者应该得体地运用语言,要明白交流中蕴含的文化规则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文化的约束;要实现有效、合理的语言运用,不仅要学生了解语言的语法知识(即语法能力),而且要能够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意义(即文化能力),两种能力互补才最终形成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这些都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文化教学策略敲响了警钟。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导入中西文化?这是未来外语教育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首先,从总体来说,外语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化角度进行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着重培养学生接纳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正确运用语言这个文化载体的能力。为达到这个要求,外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外语教师要介绍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的缩影,是异邦了解本民族的线索和基础;第二,外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抑或称其为文化渊源;第三,外语教师要注重讲解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及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汉语句子的重意合、句式短、无严格的语法约束相比较,英语句子重分析、语法结构严谨、逻辑关系明确,这与西方世界的逻辑思维清晰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第四,外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运用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如委婉语、禁忌语、衣着、服饰、体距等的诸多不同,都横亘在语法之上影响着彼此的交流。其次,从课堂细节来说,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化教学策略,笔者就两年来的教学调研总结了几下几点与大家共勉:异乡文化介绍:学生自愿成组,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假设他们分别来自于那里,借助网络资源收集“家乡”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介绍“家乡”历史、习俗、饮食特色、民族风情等内容的PPT。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同一母语下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家乡美食展示:让学生制作PPT展示家乡美食及美食背后的传说,争取中英双语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特别的美味背后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用英语介绍起来更别有风味,这个活动在课堂上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情。进行习语对比: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中英习语进行比较,通过习语和谚语了解文化;系统讲解英语习语和谚语,解析其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思文化身份:做适当的心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观念,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取向。感受文化距离:创造不同的语言环境(穿越时空),让学生用不同的交际身份进行语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段对语言应用者的要求,体会时间、文化、社会环境与角色的关系和对角色不同的期望。感受文化定势:让学生看不同国家的人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人或场景,通过想象再现照片照摄背景。根据描述和对比,了解自身的文化定势思维,体会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总结文化定势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外教工艺品展:在外教配合下,展示给学生某一文化的工艺品,可能是外教在中国旅游时购得的,也可能是外教从本国带来的,引导他们发现展品中蕴涵的文化意义,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文化差异讨论:学生阅读一篇由文化认知差异引发问题的文章(以近年来异族通婚现象屡见不鲜为例),引导学生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采访外国人:就某些特定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约谈外教或外国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作汇报展示,该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除此之外,外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把大量阅读国外典藏和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当成备课的必需项。不仅要精通英语的语言结构,还要深谙西方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进而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方法。一位好的外语教师应该成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研究者,不但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而且有胆识对外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提出想法和建议;有能力进行中西语言的文化比较、文化导入和文化理解;有魄力进行外语教学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结语

外语是一种语言,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学习它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其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其历史发展和人文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一个人来说,语言是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根基。外语教学既要有传递文化知识的语言教学,又要立足于文化这一根本出发点,不可偏废。外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及文化差异纳入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外语知识内涵,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应用。总之,外语教师要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杜学.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