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精选(九篇)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第1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小麦秋播品种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高产稳产抗病品种为主导,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在品种布局上,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

二、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

按照“秸秆还田的必须深耕,旋耕播种的必须耙实”的要求,提高整地质量,打好播种基础。一是扩大机械深耕面积。二是针对旋耕田块容易造成深播弱苗、缺苗断垄和冬春易旱易冻等问题,旋耕后一定要耙实。三是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充分粉碎切细秸秆,结合深耕,掩埋秸秆,耙耱压实,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宜,以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

三、测土配方施肥,做到科学用肥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坚持以有机肥为基础,有机无机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在深耕的基础上,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化肥施用上继续控氮肥、测土确定磷、钾肥用量,适当调整氮肥基追比例。高产麦田氮肥50%~60%底施、50%~40%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中低产麦田氮肥60%~70%底施、40%~30%返青至起身期追施;旱地麦田应重施底肥,春季视麦田墒情和苗情趁雨适当追施氮肥。做到氮肥深施,磷钾肥全部作基肥分层施用,2/3掩底、1/3撒垡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四、确定适宜播期,足墒精量匀播

足墒适期精量播种是培育小麦冬前壮苗、防止旺长冻害、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为提高麦播质量,要狠抓播种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一要适期播种。二要足墒播种。三要精量匀播。近年来,我区大多麦田播量偏大,易造成冬前和春季旺长,冻害、倒伏、早衰和病虫害发生严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此,要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匀播技术,构建高质量群体,实现小麦高产。要依据品种特性、子粒大小、播期早晚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合理确定播量。

五、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播期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策略为:强化“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积极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综合预防措施,大大减少病害早期侵染量和越冬害虫数量,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为实现全程控制奠定基础。根据近年我区小麦病虫害发生消长动态和变化趋势,今年我区麦播期病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全蚀病、纹枯病、孢囊线虫病、黑穗病、根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小麦吸浆虫等。

1.全蚀病发生较普遍地区,推荐使用125克/升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种衣剂20毫升、或30克/升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悬浮种衣剂60毫升、或30克/升苯醚甲环唑40毫升+25克/升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处理麦种10公斤。也可在播种前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具体方法:每667平方米使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2~3千克,或50%福美双3~5千克加细土20~30千克,犁后撒施并耙匀。从病区调往无病区的种子,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处理,每10千克种子使用30克/升苯醚甲环唑40毫升或25克/升咯菌腈10毫升进行包衣。

2.我区大部分地区应以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为主要预防对象,兼治秋苗期锈病和白粉病,可选择使用戊唑醇(立克秀)2%湿拌剂或60克/升悬浮种衣剂、30克/升苯醚甲环唑、25克/升咯菌腈、0.8%腈菌·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等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

第2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2010年,建立白坊子小偃谷物种植合作社230.0hm2、穆三卜绿丰种植合作社200.0hm2、潞灌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小集万亩棉花高产示范方,4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765.0hm2;全县重点扶植植保专业示范组织(合作社)34个,覆盖34个村,4265.0hm2农作物;确定示范带头人150人,其中村干部50名,种植大户100名。2010年夏季,为充分发挥小麦病虫害防治物化补贴用药的实效,南皮县大力加强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物化补贴用药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倾斜,共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队57个,其中9个服务队拥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了67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0%,取得了良好的开端。2011年春季,在示范区内进行小麦有害生物防治全程承包示范推广工作,该项工作由南皮县植保站重点帮扶对象—神兵植保专业合作社承担。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南皮县农业局植保站协助该合作社进行组织发动,参与服务项目、操作规程的制定、各项服务收费标准的建议核定,做好服务技术指导,同时对各项操作进行监督管理。根据南皮县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的实际状况,确立麦田的共性杂草和小麦穗蚜做为全程服务项目。杂草以播娘蒿、荠菜为主防治1次,小麦蟪蚜防治2次,且全部实现“一喷三防”作业,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示范效果,农业局给予了适当补贴,3次防治共计收费20元/667m2。总计应用自走式喷雾机12台,完成小麦有害生物防治全程承包防治455.0hm2,该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小麦有害生物防治全程承包防治与农民自防麦田相比,用药量减少1~2倍,药液用量增加1倍以上,防治效果高10%以上,单产提高10%~15%,突显了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行全程承包防治服务的优势。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南皮县植保站不断加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工作,规范服务组织的各项工作内容,提高服务组织的装备水平,做好技术支撑和后盾。同时,农业局多方筹措资金在植保机械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统防统治药品补贴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在规范管理,强化指导服务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立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档案植保站对重点扶植的34个植保专业示范组织(合作社)基本情况、机防队的信息资料、工作制度、防治方案、操作规程等进行备案管理。在坚持“合作社能赢利,农民群众能认可”的原则下,对各服务组织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核实。加大安全用药和农药废弃物回收的监管力度,规范田间作业行为。对信誉好、服务面积大的组织优先给予奖励和扶持;对损害农民利益的服务组织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积极妥善处理防治组织与农民的服务纠纷,兼顾双方利益。植保站与各个服务组织及机防队保持密切联系,对其实现动态管理。完善病虫害防治预案,实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目标加强信息和技术支撑,及时为防治队提供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在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中为了能把握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南皮县农业局植保站设立每周2次定期监测机制,在小麦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等的防治关键时期实行日测日报。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科学预测,通过电视广播及时传播病虫信息和防治方法。2011年春季我们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电视广播讲座3期,病虫情报8期,印发病虫害防治方案技术资料15000份,防治前3~5d送达各机防队,做到了植保信息及时、准确到位。加强对防治组织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培训培养一批稳定的、技术水平高、操作规范的防治骨干人员,逐渐形成一支用得上、拉得出、打得赢的专业化防治队伍。结合农业部阳光工程项目,植保站安排了机防手培训班5期,共计培训1000余人,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科学合理用药技术、生物防控技术、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药械推广技术、安全用药和农药废弃物回收实际操作技能等进行系统培训。所有机防手上岗前必需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统防统治技术规程,适时合理地使用农药,确保专业化防治的效果和服务质量。

取得的成绩

经过我们近1年的总结和探索,坚持“一点切入,两种认识,三个示范,多项管理服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南皮县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已初具规模,各个环节不断得以完善,尤其是2011年的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全新的面貌开展,全县累计完成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96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0%,其中完成全程承包防治面积2885.0hm2,占统防统治面积30%,同时完成了玉米850.0hm2和棉花700.0hm2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人们从怀疑到相信,从担心到放心,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和好评。农业部、河北省植保总站、沧州市农业局、沧州市植保站等领导就专业化统防统治到南皮县进行专题调研,并视察南皮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情况,对南皮县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给予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问题讨论

第3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 防治效果 一喷三防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82-01

近年来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小麦的病虫害加重,预防日趋形势严峻,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实施“一喷三防”,最终实现增粒增重的目的成为国家和农民头疼的问题。本论文旨在大量可靠严谨的实验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治时间,给农民指导性建议。以下为论文的实验过程概述和相关结论。

1.“一喷三防”的简要介绍

“一喷三防”,是指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采用的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混配剂喷雾,通过这些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的应用,降低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并且给小麦生长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以此提升小麦的年产量m。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1药剂选购过程中需查看售卖商的营业执照,拒绝选用售卖商私下改造的生物化学药剂。

1.2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应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相关的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避免因药液不匀给小麦生长造成伤害。

1.3生物化学药剂的用电控制。考虑到小麦处于生长期对于外界的病害抵抗力较差,因此,在生物化学药剂的用量控制上需要根据小麦种植亩数,进行药量配置。

1.4考虑到天气因素对农药使用的影响,在进行田间喷药过程中,应避免雨后露水或是早间露水喷洒农药。

1.5小麦生长季节多数为多数季节,一旦喷洒药剂后6小时内遭受雨水冲洗,需重新补喷药剂。

2.实验目的与方法

2.1实验目的

为了真正满足农民的夙愿和响应国家“一喷三防”的号召,实现一次喷药多重防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本论文主要对何时喷洒混合农药来高效防病进行研究。

2.2实验方法

2.2.1试验田选择

试验田土质为壤土,中等肥力,周边皆为田地,年平均气温为23~C。小麦品种类型为国麦301,播种于2013年10月19日,收获于2014年6月2日。

2.2.2药剂配制方案

为了实现“三防”,我们采取混合配药方案,通过叶面喷施植物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稀释溶液。其中w=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99%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2.5%戊唑醇SC和w>99%的。

2.2.3实验时间选择

本实验尽量覆盖到整个小麦的生长周期,根据经验选择了4个病虫害爆发的高峰期即:①小麦抽穗前;②小麦抽穗约20%;③小麦抽穗约70%;④小麦扬花末期。

2.3实验对比

根据农作物实验条例规定,我们做了5组实验,每组实验都采用2中的方法,等比例等量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洒,喷液量40 kg。第一组是仅对小麦抽穗前进行喷洒,第二组仅对小麦抽穗约20%时期喷洒,第三组仅对小麦抽穗约70%进行喷洒,第四组仅对小麦扬花末期喷洒,第五组整个穗期不施药。

2.4实验评价指标

为了全方位展示各个时期喷洒农药对小麦的影响,本论文将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测。

2.4.1防治效果

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人工收割剥穗的方法,对于病害幼虫在其入土前进行取样法调查,分别选取小麦上、中、下部均匀采集10穗,每处理取样共计150穗,分类袋装标记,带回室内统计吸浆虫幼虫数量,与整个穗期不施药比对,计算防治效果。

叶片发病率=发病叶片数/调查叶片总数。发病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圳。病穗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2.4.2增产效果

对收割的成熟小麦脱粒晒干后实测各点重量。重量越重则“一喷三防”增产效果越好。

3.结果分析

3.1不同施药时问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结论,同一品种小麦的“一喷三防”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各不相同。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中遇到的一种多循环病害,大量实践也证明对于条锈病,小麦抽穗前喷洒农药相较于小麦抽穗约70%时期喷洒效果好40%左右。

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实验表明以小麦抽穗约20%时喷药防治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抽穗约70%时施药。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3.2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小麦施药时间的科学调查,小麦抽穗约70%时进行施药喷洒的保产效果最好,其次是在小麦抽穗约20%时,进行施药保产校果最佳。切忌在小麦扬花末期施药,其不仅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还可能造成小麦减产。

第4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9-01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2]。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 药剂防治。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 g/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2 小麦白秆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实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 g,对水1.00~1.25 kg,喷洒在50 kg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 d即可播种。

3 麦蚜

3.1 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 化学防治。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5%保丰乳油1 500~3 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喷雾[4]。

4 麦茎蜂

4.1 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 d;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 d。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 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 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3]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10,12.

第5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田农作物;中后期管理;小麦;病虫害防治

1 农作物中后期管理工作重点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往往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如大风、干旱、低温、冰雹、病虫害等频发或突发时,往往给农作物带来减产、重灾危害。针对农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5项工作:一是做好国家农业政策落实,特别是围绕农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各项措施,从保障粮食丰收目标上,加强农情调查、监测,细化调度和技术指导,推进科学管理和实施效果。二是做好病虫害防控,立足“虫口夺粮”,分区治理,着力打赢防控突击战。三是注重田间分类管理,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摸查和分析农作物苗情、墒情,完善分类管理技术方案,指导农民推进田间管理任务。如加强肥水管理,巧施拔节肥,科学抗旱,运筹肥水管理,对于涝情进行防范,排涝降湿。四是做好灾害防御,特别是小麦中后期倒春寒、干热风、防倒伏等问题,及早制定防范对策,做好天气预警,指导农民开展有效的防范措施。五是及早筹划跨区机收作业,根据地区农作物种植规模、区域分布,制定抢收抢种方案,推进机械化作业,确保粮食丰收、下一季播种两不误。

2 小麦中期田间管理技术

2.1 田间肥水管理

进入每年3、4月,小麦进入拔节期,这一阶段要做好肥水管理。在小麦生育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要结合田地苗情、墒情加强肥水灌溉,提升分蘖成穗率。需要强调的是,春季肥水要因苗制宜,前期未进行肥水或早春返青期施肥但肥料不够的田块,要在拔节期进行2次追肥,地力水平一般的田块,做到肥水早攻,促进弱苗转壮。对于地力好的麦田,肥水要后移,在拔节后期进行追肥。抽穗扬花期是小麦吸肥的第2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要从肥水供应上,增加粒数、巩固穗数,确保足够粒数。结合雨水追施尿素,多阴雨天气时,注重排涝,防止渍害,保障麦田通风,避免中期倒伏。

2.2 对倒春寒的防范

在极端天气防范上,拔节后气温回升,幼穗成长时极易受到“倒春寒”影响而造成减产损失。因此,在中后期田间管理上,要注重天气变化,加强田间灌溉,避免寒潮对小麦的影响。特别是在缺乏肥水条件的田块,着力从2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做好氮肥追施,667m2追施尿素150~200kg,提升小麦的分蘖率;二是及早喷洒氨基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庄福星、美洲星,配以磷酸二氢钾兑水进行喷雾,中间间隔10d,促进小麦受冻后恢复生长。

2.3 做好纹枯病的防治

从小麦种植实际来看,开春后多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较大,通风较差,小麦纹枯病滋生严重。中期小麦纹枯病防治,主要从2方面着手:一是做好清沟沥水工作,防范渍害,增加麦田通风透气效果;二是开展化学防治,选用25%的己唑醇300mL,或12.5%井・蜡芽3L,配施氨基酸液750mL、磷酸二氢钾3kg兑水225~450kg进行喷雾,间隔7d,通常防治2次。

3 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进入小麦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对病虫害的集中防治,开展“一喷三防”工作,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加粒重的目的。做好田间小气候的改善,特别是后期根系吸收作用不足时,加强生长所需养分的供给,提升灌浆速率,增加粒重。当田块小麦抽穗率达到70%时,进行首次喷药预防。以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900~1200mL,或者25%咪鲜胺 750~900mL,配以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450mL,50%吡蚜酮颗粒150~180g,辅以氨基酸液肥750~1000mL,99%高纯度磷酸二氢钾2500~3000g兑水225~450kg进行喷雾,重点对小麦穗部进行施药。扬花期实施2次喷洒,开展“一喷三防”用药时,以晴天无风为宜,喷水量不能少于450kg/667m2,要注重对中下部叶片进行喷雾。扬花期喷药时避开授粉时间,以上午11:00以后为宜。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降低药效。针对小麦后期抢收工作,结合地区小麦种植分布实际,选择不同的区块,分期进行收割,特别是对于机收作业,要在籽粒完熟初期进行。

参考文献

1 任安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5(12)

第6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舞钢市 冬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一、试验地的选择

攻关田块选择在舞钢市枣林镇生刘村,面积为5亩。该田块土质为黄褐土,交通便利,地势平整,土壤肥沃,基本设施配套,旱能浇,涝能排,有利于小麦高产。

二、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品种周麦22。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较好,长相清秀,灌浆较快。穗近长方型,穗较大,均匀,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秆锈病。轻感叶枯病,旗叶略干尖。

三、主要生育期指标

1.壮苗指标

越冬期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至二棱初期,主茎叶龄6-7叶,单株分蘖3-5个,单株次生根8-10条,分蘖缺位率低于15%。

返青期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末期,主茎叶龄6叶1心或7叶1心,单株分蘖6个以上,次生根10条以上。

拔节期幼穗分化至药隔分化期,主茎叶龄9-10叶,节间总长度5-8厘米。

各生育期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

2.群体动态指标

亩基本苗15-20万,越冬期群体75-80万,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成熟期亩成穗42-48万。

3.产量结构指标

亩成穗数43-48万,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5克以上。

4.各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目标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标: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

返青~抽穗期管理目标: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弱控旺转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

抽穗~成熟期管理目标:养根护叶,延缓植株衰老,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四、主要技术措施的应用

1.种子处理

1.1晒种:播前晒种2-3天,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1.2药剂拌种:用甲柳·三唑酮(总有效成分含量:10%甲基异柳磷含量:8%;三唑酮含量:2%)制剂用药量:1:125-250(药种比)拌种,可预防地下害虫、苗期纹枯病、散黑穗病及条锈病等病害。

2.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腾茬整地,蓄水保墒。我们在10月8日腾茬,10月14日采用大型拖拉机整地,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下,并且耕透耙匀,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地面平整,上虚下实,严把整地质量关。

秋作物收获后我们对该田块进行测土化验,N含量为73mg/kg,P含量为9mg/kg,K含量为68mg/kg,有机质含量为1.5。根据测土化验结果、小麦的需肥规律和当地老百姓的施肥习惯,我们制定了施肥方案,亩底施三元复合肥(23-7-10)40公斤、10公斤氯化钾和20公斤二胺。采用前N后移技术,5公斤的尿素在3月17日追施。

3.适期播种,精量匀播

根据今年腾茬时间、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我区的气候特点,确定播期在10月17日播种,亩播量为8-10公斤,播种深度为3-5厘米,播种时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确保高质量完成播种任务。

4.合理促控,科学管理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剔稠补稀,达到苗足、苗匀、苗全、苗壮;小麦分蘖后至越冬前,普遍进行中耕1-2次,以破除板结,提温保墒,消灭杂草,达到壮苗越冬;冬季重点是做好防冻工作,春季管理以保证穗大粒多,壮秆不倒为重点,结合3月初的降雨进行拔节期追肥,每亩撒施尿素5公斤,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对搞好叶面喷肥,争取籽粒饱满。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冬前重点搞好麦田化学除草,同时加强对地下害虫的查治。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每亩用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2月中旬返青期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加水进行叶面喷雾。

在2月下旬进行1次纹枯病防治,每亩20%粉锈宁乳油50ml兑水50公斤喷雾;3-4月份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当麦蚜百株达200头,穗蚜百株500头以上时,每亩用10%呲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红蜘蛛,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

小麦中后期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害。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期防治(4月中下旬):小麦抽穗扬花期,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兑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防治锈病、白粉病,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的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25%的丙环唑乳油30-35毫升,加水50公斤于晴天下午均匀喷洒。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小麦赤霉病,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多菌灵胶悬剂、微粉剂8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关键时期是齐穗至始花期,重点喷施穗部使麦穗受药均匀。在防治上述病虫害的基础上搞好防干热风和防倒伏的工作。在中后期上述防治药剂加上2%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防治干热风和后期倒伏。

6.适时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18%以下。

五、气象条件影响

去冬今春以来,全市麦田墒情一直较好,有力促进了小麦生长。麦播墒情充足,小麦出苗整齐,苗情比去年较好,进入春季,小麦拔节期适时降雨,气温适宜,为成大穗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进入抽穗扬花期又降喜雨,充足的墒情为小麦的灌浆成熟提供了便利,且后期温度适宜,没有出现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现象,小麦正常成熟。但是,小麦生长进入后期后,抗病性降低,加之今年后期的气候温湿度条件不仅有利于小麦灌浆也有利于小麦各种病害的滋生漫延。特别是小麦扬花期全市出现了降雨天气过程,使赤霉病的发生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田间湿度增大,为其它病害如锈病、叶枯病的侵染有利。

第7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为贯彻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农业部《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农办农[2012]1号]文件要求,切实做到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月7日-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2011年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暨2012年防治工作计划会,总结了2011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经验,谋划并部署了201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会议认为:2011年病虫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国粮食“八连增”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防控粮食作物病虫害挽回产量损失1857亿斤,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率较上年增加3%左右,蔬菜、果树、茶树等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接近8亿亩次。主要经验:一是完善重大病虫防控机制。各地切实贯彻和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各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防控责任。二是新发和突发病虫害应对及时。针对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的暴发,农业部迅速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二点委夜蛾应急防控的紧急通知》,并制定了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有关省植保机构反应迅速,应对及时,采取多项有效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了为害。针对山西永济和吉林大安突发飞蝗,有关农业部门迅速组建地面应急防治队,及时协调航空公司调集飞机,组织应急防控行动,突发蝗情得到有效防控。三是病虫信息传递迅速。各地及时开通小麦条锈病、水稻重大病虫、二点委夜蛾、马铃薯晚疫病、蝗虫等值班电话和电子信箱,认真实施重大病虫信息值班和周报制度,全年植保系统共编发《治蝗快报》和《重大病虫周报》120多期。四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2011年各地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工作,建立示范区100个,示范面积1000万亩,辐射带动全国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4.5亿亩(其中全程承包防治1.08亿亩),全国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8%。河北、陕西等省全面推广实施小麦后期的“一喷三防”技术,为确保小麦增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是全面推进绿色防控。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绿色防控工作原则、目标与任务。2011年建立部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106个,带动全国各级植保部门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500多个。四川省2011年地方财政投入绿色防控示范经费1000多万元,开展了果树和蔬菜等园艺作物的绿色防控示范;吉林省财政投入3800多万元,用于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示范。2011年全面实施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重大病虫菌(虫)源地治理、生态控制和分区治理等绿色防控策略得到全面推进,玉米螟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病虫防控工作必须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境外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土蝗不扩散危害,重大病虫不大面积危害成灾”的总体目标。要确保粮食作物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力争绿色防控在主要农作物上应用8亿亩次以上。

会议要求:2012年各级植保机构一要切实完善和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属地管理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二要切实做好重大病虫防控协调与组织。各级植保机构要因地制宜,及时制定重大病虫应急防控预案或方案,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提出防控对策措施;小麦主产区要加强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胞囊线虫等病虫防控,南方稻区要突出做好“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等病虫的防控;东北稻区要突出抓好稻瘟病的预防控制;玉米产区要重点抓好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的监测防控;马铃薯产区要切实做好晚疫病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蝗虫、草地螟等突发性病虫发生区要完善防控预案,做好应急防控。三要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壮大模式。四要大力推进绿色防控。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展示,要积极探索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推广模式的创新;加强绿色防控能力建设,要将绿色防控能力建设纳入新型植保体系建设规划,利用《植保工程》建设等项目,从植保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与培训,技术标准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全面强化绿色防控能力建设。 (摘自中国农技推广网)

第8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一)冬小麦种植面积继续增加

2014年,国家将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涨幅5.4%,比2010年提高31.1%,这已是国家连续多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图1),该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小麦主产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初步数据显示,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比2013年增加100万亩,已连续两年分别增加100万亩以上。分地区看, 11个冬小麦主产区中,除四川因结构调整,山西、陕西因旱灾造成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河南省8058万亩,河北省3561万亩,山东省5538万亩。全国冬小麦苗情长势较好,据农业部门观察,今年冬小麦主产区冬前一、二类苗比例达85.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近10年平均值高5个百分点。分析判断,只要各项技术服务和全程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小麦再次增产是有可能的。

(二)早稻种植面积预计基本持平

早稻增产能够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良好基础。2014年2月11日,国家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至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连续七年提高稻谷收购价格,有利于维护稻谷主产区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有关机构预测,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将达到8759万亩,比2013年微增0.81%。分地区看,早稻主产区通过采取早稻集中育秧、高产创建、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超级稻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各种措施,鼓励农民继续种植早稻。初步统计,湖北省早稻面积比2013年扩大60万亩以上,湖南省早稻意向种植面积达到2195万亩,增长1.1%,江西省力争种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以上,保持上年种植水平。由于早稻主产区种植面积稳定,注重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特别是早稻集中育秧面积的扩大,以及良种良法的实施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上国家补贴、价格等政策的支持,早稻继续增产的基础是稳固的。

(三)油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2014年,政府保持了油菜种植扶持力度,继续执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尽管菜籽收储价没有上调,但仍将按照种植面积给予种植农户一定现金补贴),同时,预计国内油菜籽供需基本面依然偏紧,形成国内油菜籽市场价格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总体上有利于油菜主产区农民发展生产。预计2014年全国冬油菜种植面积比2013年同期增加95万亩(图2)。分地区看,重庆市户均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亩,增加3.5%;湖南省油菜播栽面积1900万亩,衡阳市冬油菜种植面积增加1.3%,全省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0%;甘肃省冬油菜160万亩;安徽省安庆市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望江县油菜种植面积增加6.5%。所以,只要年内国家有关政策能够形成油菜生产及收入的稳定预期,特别是用好临时收储政策稳定市场价格,注意加强田间管理,推动油菜机械化生产,那么有望提高油菜产量。

(四)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2013年,我国秋冬种蔬菜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00万亩,全国580个蔬菜重点县在田蔬菜种植面积104万亩,比上年同期略有增加。河北省蔬菜在田面积239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8%,湖南省安排秋冬种蔬菜面积1000万亩,福建省450万亩,甘肃省120万亩,广西百色市蔬菜种植面积164万亩,海南省蔬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农业部门提出,2014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3亿亩以上,产量达到7亿吨。今年伊始,各地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集成示范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蔬菜种植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五)春耕备耕扎实展开

早在2014年初,农业部门就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针对不同冬麦区和小麦长势,提出分类指导技术路线。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工作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再贷款100亿元用于春耕备耕。各地区高度重视春耕备耕工作,山东省已累计拨付农业补贴资金94.5亿元,辽宁省提前1个月拨付56.2亿元各类补贴资金。新疆春耕备耕已备化肥占总需求量的64%,已备各类农作物种子占总需求量的65.3%。安徽省针对农情,在3月份提出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充分利用科技下乡、新型农民培训、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加大春季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力争春耕备耕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汇集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春耕备耕总体进展顺利,主要农区正在按照有关部门部署,全面抓紧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实现农业生产开门红打好基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局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加剧棉花生产减少趋势

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联合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由于目前实施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地区相对集中,政策调整幅度过大,缺乏过渡缓冲机制,有可能会造成全局性的棉花生产大幅波动,不利于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为,近几年由于棉花种植成本高、人工投入大、收益不稳定,很多宜棉区放弃棉花种植,导致棉花种植面积持续缩减。如果此时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使得广大非试点棉花主产区棉农收益预期“没底”,从而更多的放弃棉花生产,加剧棉花种植面积缩减趋势。根据一项预测,2014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意向比2013年减幅超过7%,其中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意向比2013年下降12.7%;山东省减少15%左右,德州市更是减少20%以上;安徽省安庆市棉花种植面积减幅达10%―15%;河北省文安县减少33.3%。虽然2014年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数据有待进一步核实,减幅或许没有预测数大,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已成定局(图3)。

(二)生猪价格调控机制运行存在缺陷

虽然国家出台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有助于防止生猪市场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和农民收入,但是,生猪总体上存在着供需失衡,持续一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跌趋势没有明显改观。根据一项统计,2014年2月生猪市场价格比2013年同期下跌17.6%,全国猪粮比价跌至5.49∶1,进一步偏离6∶1的盈亏平衡点,正在逼近5∶1的红色区域。养殖业亏损程度继续扩大,出栏一头猪平均亏损200―300元。例如,杭州市生猪养殖业2014年2月亏损程度已经超过了2013年和2012年同期(表1)。我国猪粮比价格屡次跌破盈亏平衡点,市场价格频繁波动,除了供需失衡主因以外,同目前执行的生猪价格调控机制不健全也有关系。尽管我国已经多次出台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预案,但政策预警指标、响应机制、操作力度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调控能力不足,造成政策效果不佳,亟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三)病虫害和旱涝灾害依然威胁农业生产

我国农作物生产已经进入到病虫害多发易发阶段,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2014年我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加重发生趋势,爆发性病虫害呈区域重发态势,稻麦预计发生面积达到24.2亿亩次,虽然比2012年和2013年轻,但比2011年增加3.4%,可能依然属于较重发生年份。其中, 2014年预计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9.8亿亩次,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14.4亿亩次。新疆棉花病虫害中度发生,影响面积2460万亩次。

今年以来我国旱涝灾情影响持续存在,陕西省小麦主产区降水比往年减少30%,东北地区入冬以来降水比常年偏多1.3倍,为1961年来最高,同时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2月份全国油菜产区降水量超出正常年份60%,3月份油菜产区气温偏低0.8℃。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

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后,当棉花明显跌价滞销并影响棉农再生产时,通盘考虑区域稳定、优势发挥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限量、限范围地继续在棉花主产区实行“过渡性”的临时收储政策,确保新疆、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三大产棉区的协调发展。可以参考各个棉花主产区在全国棉花产量中的比重、生产成本和是否实行目标价格等因素,主要向未实行目标价格政策的棉花主产区倾斜,划定临时收储比例,比例内的部分依然按照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价格按照“保本微利”制定,并联系国际市场价格实行动态调整。同时,扩大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范围,让棉农“心中有底”,尽量避免出现棉花生产剧烈波动的可能性。

(二)健全生猪价格调控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后肉类消费临界点变化的特征,进一步完善生猪价格调控预案,提高预案执行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核心是维持生猪供需的基本平衡,继续完善生猪临时收储量与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数据信息库,研究两者之间变动的大致规律,确定临时收储量的初步规模。按照“由少到多、逐步加码、回归常态、适时终止”的思路,逐步增加中央和地方猪肉的储备规模,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商业储备,实行冷链物流储备管理,提高猪肉储备能力,直至恢复并稳定保持猪粮比价在盈亏水平之上。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力度,提高对养猪产区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继续扩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持,对严重亏损主产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生猪养殖给予补助。实行生猪养殖户贷款贴息政策,将生猪养殖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完善预警指标,及时更新补充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数据,切实加强生猪市场监管,维护生猪市场秩序。大力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强化细节管理。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定期相关信息。

(三)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9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效;安徽蚌埠

近年来,随着蚌埠市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优质粳、糯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使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首次在蚌埠市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8 000hm2,造成早栽粳、糯稻田出现较重的成株死苗现象,造成稻谷实际损失29.8t。2004~2007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以上。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防治时间不当,造成稻谷平均损失1 320kg/hm2。

1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

1.1示范区选择和设置

2007年组建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个,面积200hm2。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建至7个,面积3 700hm2。示范区选择在以粳、糯稻为主的怀远县找郢、荆芡和兰桥3个乡镇,以杂交稻为主的五河县小圩、浍南、沫河口3个乡镇,以及邻近市区的淮上区梅桥乡梅桥村。示范区交通便捷,沟路渠通畅,排灌条件好。示范区内设置综合防治示范区、非综防区(农民自防区)、不防区(空白对照区)3个小区。梅桥村示范区结合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增设机插秧区和人工移栽区。

1.2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预测预报和宣传,开展统防统治

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蚌埠市成立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由市、县农委分管副主任任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植保、农技、土肥站负责人参加。技术指导组由农技中心副主任任组长,市县区植保站长为副组长,市县全体植保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长和示范村村长、村书记为成员。市植保站负责示范区的组织实施、病虫情预测预报、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究制定防治对策,并组织实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县区植保站做好协调联络、病虫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乡镇农技站、村长、村书记配合病虫情调查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认真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召开会商会,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资料,通过会商分析,准确把握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最佳时机,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病虫情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技术,使群众充分认识水稻病虫的危害性、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召开防治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和张贴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提高技术入户率。每个示范区都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防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确保防治效果[2]。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做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施药,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共组建统防统治队20支,拥有机动喷雾机280台。由种粮大户、乡镇农技站、乡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统防统治队。采取代防代治、全程技术承包、集体统筹形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每支机防队都与示范区内农户签订服务约定合同。2007年自筹资金1万元,组织建设示范区。2008年争取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自筹资金4万元,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

1.3主要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措施,供种单位与每户农民签订供种育秧承包合同,在水稻秧苗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采取适期播种、塑料软盘育秧、统一施用育苗营养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够苗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性。移栽活棵后,施尿素150 kg/hm2,抽穗前15d,根据苗情施尿素30.0~37.5kg/hm2作保花肥,齐穗后施穗粒肥,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加尿素7.5kg/hm2,对水750~1 050kg喷施。7月初以前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创造适宜生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梅桥村示范区推广机插秧技术,通过选好秧地、整好秧苗床、均匀施肥、适当减少播种量(机插秧苗的播量一般比手工栽插苗少1/3左右),达到壮苗和减少“败苗”。机插后的秧苗根系盘结好,秧苗壮,植株密度合理,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掌握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实行达标施药防治。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和灰飞虱。播种前指导农民做好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麦收期间秧田普治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等。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3]。水稻秧苗期针对粳、糯稻区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确定以控制灰飞虱为主的“治虫防病”技术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技术路线。防治麦田灰飞虱是减轻秧田虫源的有效途径,结合小麦穗期的病虫防治,加入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压低虫口基数。对所有秧田实施全程监控,把灰飞虱群体数量降到最低,减少传毒几率。大田期适时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2、第3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选用毒死蜱、混灭威或吡虫啉防治,重病区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防治稻飞虱药剂使用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对足水量900kg/hm2,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cm深水层5d),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于晴天中午用敌敌畏熏蒸。四(2)代稻纵卷叶螟选用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药剂(Bt农药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于破口前3~5d喷药预防,用75%三环唑、40%稻瘟灵等药剂。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7~10d第1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1次,使用井·蜡芽、井·烯唑、戊唑醇等药剂。水稻纹枯病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蜡芽水剂防治[4]。

2防治成效

2.1经济效益

2007年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为8 91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774.9、5 913.0kg/hm2。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比2006年增产2 010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239.9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37.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00元/hm2,节约人工费375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1 914.9元/hm2。2008年粳、糯稻综防示范区产量为9 00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954.0、3 547.5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526.4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4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60元/hm2,节约人工费450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2 336.4元/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2社会效益

通过综防示范区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危害性、综合防治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水平,从而整体提升了全市防治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推广新农药和统防统治的实施,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防治成本,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保障了人身安全,示范区内无中毒事件发生。基本实现了“控害、稳产、安全、增效”的目标,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2.3生态效益

综防示范区开展以科学管理肥水、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等农业和生态控害手段,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水稻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增强稻株的抗性。7月初以前尽量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群落的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强了生物控害的能力;同时,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示范区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覆盖率达到100%,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稳定。

3参考文献

[1] 吴建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止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4):107-108.

[2] 祝剑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发展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