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精选(九篇)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第1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95-01

我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粮食的产量与品质至关重要,在5月初,冬小麦开始抽穗扬花,也是决定其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病虫害也随之而来,比如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麦蜘蛛等。所以,为了做好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障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现将如何防治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办法进行总结。

1 小麦全蚀病

1.1 主要的病症

主要危害根部,是比较典型的根病。一旦染病,其幼苗整体比较瘦弱,下面的也逐渐变黄,且分蘖减少,降低成穗率。拔出麦苗,用水冲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黑褐色。这种病容易传播,且扩散速度快,只需3年就可以蔓延整个麦田,同时这种病还很难根除。

1.2 主要防治方法

可用12%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拌种。苗期可用12.5%禾果利300~450g/hm2对水3t/hm2,沿垄喷茎基部。

2 小麦条锈病

2.1 主要的病症

主要发生在叶面,危害叶片,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严重时可危害叶稍、茎秆和穗部。

2.2 防治方法

当病叶率达0.5%~1.0%时,要尽快采取普治,主要是通过12.5%禾果可湿性粉剂450~525g/hm2,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7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70%呲虫啉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防治,每隔7~10d喷1次,持续喷2~3次。

3 小麦赤霉病

3.1 主要的病症

赤霉病菌喜潮湿,所以小麦赤霉病一般常出现在潮湿和半潮湿的区域,特别是温带地区,由于多雨造成的湿润气侯非常适宜赤霉病菌的存活。易感染这种病的时期是小麦齐穗至扬花期,感染后会导致小麦出现枯苗或者是茎基、秆以及穗的腐烂,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穗的腐烂。如果是种子带菌就会导致整苗的腐烂。

3.2 防治方法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效可达80%~90%,防病增产一般可达20%~40%,病粒率可下降70%以上。也可用0.05%多菌灵与尿素混用,效果好更好。但用药一定适量。

4 小麦白粉病

4.1 主要的病症

主要是对小麦的叶片进行危害,如果染病,首先会表现在叶片。严重时还会危害叶梢、茎秆以及穗部。常见的病斑有圆形或椭圆形,且会在其表面覆盖白粉状的霉层。严重的会使病斑扩大,直至连成一片。

4.2 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以先进行拌种,要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0.3%。对有效治疗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病、全蚀病等;成株期在田间病叶达到10%时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5 小麦麦蜘蛛

5.1 主要的病症

主要是在春、秋季节依靠吸取麦株上的汁液,一般以成虫和幼虫为主。对小麦的危害较轻的会一直其生长,导致植株矮小,降低穗粒数;严重的会造成整株枯死。并降低其抗害力。

5.2 防治方法

当田间平均单虫量达200头以上时开始防止,可用50%马拉硫磷2000倍液喷施麦种,可以有效的组织麦蜘蛛的侵害;或田间喷雾40%呲虫啉乳油20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药液用量1125kg/hm2。

6 小麦蚜虫

6.1 危害症状

以成虫和若虫在小麦叶片和麦穗上吸汁液,发生代数多,繁殖速度快,这种虫前期主要聚集在叶片上,道路后期主要集中在麦穗上吸食其汁液,最终导致麦苗生长比较缓慢。

第2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河南林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164-01

林州市地处豫北,小麦每年种植面积约3.33万hm2。在林州市,小麦生长期有多种病虫害发生,主要有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麦蜘蛛等。在防控上,应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乡镇、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指导群众合理用药,减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力争小麦丰产增产。现将林州市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总结如下。

1 小麦白粉病

主要发生在林州市城郊乡、合涧镇、原康镇、茶店乡、临淇镇,发生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在防治上,春季发病初期(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或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多・酮等,一般喷药1~2次。

2 小麦纹枯病

在林州市全市范围内发生,冬季雨雪较多,田间湿度大,对纹枯病的早期侵染及越冬有利,春季灌溉对该病发展较为有利。3月至4月初病情发展缓慢,4月10日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在防治上,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叶面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重发区需连喷2~3次[1]。

3 小麦赤霉病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在林州地区,发生盛期为5月中旬,有逐年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发生条件为:一是菌源量大病害重,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和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发病严重;二是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多,发病严重;三是种子带菌量大,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四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目前的药剂只能起到保护作用,必须在赤霉病菌侵染前使用预防病害发生,一旦发病再施药,防控效果将大大降低。

在防治上,一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二是科学使用对路农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三是掌握好防治适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2]。

4 小麦全蚀病

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是一种毁灭性根部病害,其症状在苗期表现为植株矮小,下部叶片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向上变黄。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该病害可造成小麦提前枯死形成白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在防治上,一是农业防治措施。深耕深翻、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不能沤肥用。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二是药剂防治措施。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拌细土300~450 kg/hm2,耕地时均匀撒施进行土壤处理。实行拌种,可用12.5%全蚀净300 g/hm2,拌120~150 kg种子,闷种6~12 h,晾干后播种。前2年发生全蚀病、种子未进行包衣又未用药剂处理的麦田,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kg/hm2对水1 500 kg/hm2,顺麦垄灌在小麦根基部。特别是城郊乡、姚村镇、任村镇3个乡镇要特别注意,抓紧防治小麦全蚀病[3]。

5 小麦蜘蛛

发生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小麦红蜘蛛是林州市市麦田常发性害虫。旱地以长腿蜘蛛为主,水浇地以麦圆蜘蛛为主,特别是旱地麦长腿蜘蛛危害严重,造成叶片失绿枯黄,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

防治指标:旱地1 m行长300头,水浇地1 m行长600头。可通过深耕、增施肥料、除草、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可选用氧化乐果、阿维菌素等药剂喷雾防治[4]。

6 小麦吸浆虫

林州市横水镇、合涧镇发生较重。成虫及幼虫危害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在防治上,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等防治关键环节。一是蛹期防治。凡每样方(10 cm×10 cm×20 cm)有虫蛹2头以上的地块,可以用5%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或用5%毒死蜱颗粒剂15 kg/hm2,加细沙土450 kg/hm2,撒入麦田,然后用竹竿或细绳振动麦株,使药土完全落于地表。结合灌水,效果更好。可同时兼治麦蚜、麦蜘蛛等多种害虫。二是成虫补治。如果错过蛹期防治的有利时机,可在成虫期补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者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施。成虫期防治应注意的是:小麦吸浆虫出土不统一,是陆续出土的,所以在成虫期防治时,要间隔3~5 d再喷药1次,连喷2次。由于小麦吸浆虫在早晨和傍晚活动最盛,建议喷药时选择无风天气17:00以后进行,效果较好[5]。

7 小麦穗期蚜虫

发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林州市全市范围均可发生。

在防治上,当田间蚜量达500头/百株以上,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

8 参考文献

[1] 冯梅芳,曹炳宏,窦寿良,等.2014年五河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57.

[2] 武德兰,吴媛媛,慧,等.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1-23.

[3] 张振华,刘敬军,董文辉.周口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170-171.

第3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山西省 小麦种植 病虫害 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78-01

近些年以来,山西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粮食直补、优种补贴、农资综补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认真组织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优种包衣、配方施肥、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项目,确保了播种质量。2015年山西小麦种植面积为1012.1万亩,比上年增加0.2%,基本保持稳定。主产区小麦播种期间底墒充足,播期集中,出苗整齐;小麦越冬期间温度适宜,墒情适中,苗情较好。小麦返青起身后,光温水匹配良好,群体密度大,分蘖数和次生根与上年基本持平,苗情长势总体较好。但由于气候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该地区小麦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需要我们切实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发病特点

在山西省小麦锈病主要以条锈病危害为主,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疾病。田间疾病发生主要与小麦品种抗性有一定关系。在易感品种的田间如果秋季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条锈病,冬季气候温度较高,就会有很多病菌安全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导致田间小麦大面积患病。苗期感染疾病后,在叶片上会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色夏孢子堆,成熟叶片感染疾病后,会产生长条状的斑点,与叶脉平行,该种疾病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1.2 综合防治对策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选择看该病品种,适时播种,针对叶锈病苗期发病特点适时晚播,可以降低秋季幼苗感染数量。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施入充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避免小麦苗出现徒长,增施磷肥和钾肥。小麦返青后做好合理灌溉,控制好田间湿度,注意开挖排水沟,后期田间发病严重的,应该适当灌溉,提高小麦叶面养分,尽量减少损失;其次,做好药剂防治工作。春季小麦返青之后,结合田间小麦发病情况,当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可以选择使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同时对方防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 小麦黑穗病

2.1 发病特点

最近几年,小麦腥黑穗病呈现高发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乌麦、臭麦、黑疸。病原主要有2种,分别称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菌,都属担子菌。主要对小麦的穗部产生危害。小麦患病后,生长发育迟缓,分蘖较多,但多数都是无效蘖。小麦成熟后,患病株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者灰白色的患病颗粒,在小麦粒外层包裹着一层灰色薄膜,用手碾压容易碎裂,散出黑色粉末,这就是病菌孢子,因为被危害小麦粒有鱼腥味,因此该种疾病被称为腥黑穗病。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小麦播种较晚,播种深度较深,覆盖土壤较厚,出土较慢的小麦发病率较高,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小麦出苗后伤口较多,也会加大发病几率。

2.2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选择抗品种,播种深度要适合,避免播种过深。掌握科学的播种期,避免过晚播种,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地下害虫。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选择使用40%五氯硝苯粉剂500克,拌100千克种子,充分搅匀后播种。兼治小麦秆黑粉病,或者使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拌种;其次,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小麦出苗后可以选择使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对降低小麦苗期腥黑穗病的感染率有很大帮助。

3 小麦蚜虫和红蜘蛛

3.1 危害特点

小麦蚜虫又称为腻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小麦叶片和茎干为主。蚜虫群集在小麦幼嫩组织,吸食汁液,小麦穗期大范围发生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结实,蚜虫产生的蜜露会影响小麦光合作用,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传播中间宿主,对小麦产量危害十分大。小麦红蜘蛛也是危害小麦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叶片,造成小麦叶片枯黄,田间干旱会加重害虫发生。

3.2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要科学轮作,合理灌溉,小麦生育期间出去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生存场所,小麦收获后及时做好灭茬工作。此外,在小麦播种前,还要切实做好中深耕深翻作业,科学配方施肥,减少天田间蚜虫越冬数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其次,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可结合冬灌浇水,待地表干后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辉丰菊酯乳油25ml,4.5%高效氯氰菊酯10ml,对水50kg喷雾防治蚜虫。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1.8%虫螨克乳油8~10ml对水40~50kg喷雾防治红蜘蛛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霍治国,李茂松,王丽,温泉沛,肖晶晶,黄大鹏,王春艳.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0)

第4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瑞华麦520;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38-02

黄淮海冬麦区南片是我国第一大麦区[1],其主要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除信阳和南阳部分区域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地域,区内常年小麦栽种面积约866.7万hm2,是我国小麦栽种最为集中、种植程度最高的地域之一,也是小麦换种率最高、市场最活跃的地域。黄淮南片麦区处于南方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度地段,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旱、涝、霜冻等农业灾害性气候和农作物病害频发,特别是2013年倒春寒大暴发,该区域遭受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倒春寒冻害[2],对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抗寒性突出的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0原名为“华瑞0049”,2015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现对瑞华麦520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及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为瑞华麦520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选育经过

为选育丰产、抗逆、适应性广的常规小麦新品种,2001年以豫麦13(曾用名:郑州891)为母本,黔丰1号为父本杂交,2002―2007年,经过连续5代单株选择,2007―2008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塘湖良种场进行鉴定品比,综合表现突出。以华瑞0049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

2 特征特性

瑞华麦520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7d,比对照周麦18早熟1d。幼苗匍匐,苗势壮,叶片窄卷曲,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冬前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后期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一般。株高87cm,茎秆蜡质重,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株型稍松散,旗叶窄长上冲,穗层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较低。穗数633万穗/hm2,穗粒数31.1粒,千粒重40.2g;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5.5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5%,硬度指数65.5,面粉湿面筋含量34%,沉降值33.7mL,吸水率57.2%,面团稳定时间6.1min,最大抗延阻力335E.U,延伸性144mm,拉伸面积66cm2。

3 产量表现

瑞华麦520于2011―201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555.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产量

7 278kg/hm2,比周麦18增产4.4%。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459.5kg/hm2,比周麦18增产5.7%。2014年参加江苏省好品种评选,经实打实收,示范区平均产量9 780kg/hm2。

4 适宜种植的区域

瑞华麦520适于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期 10月初至11月中旬播种均可,最适播期为10月5―25日,基本苗180万~240万/hm2。

5.2 合理施肥 每hm2宜施纯氮240~270kg、P20590~105kg、K2O90~105kg、N∶P2O5∶K2O=1∶0.6∶0.6。运筹比例如下:氮肥中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4∶2∶2.0~2.5∶2~1.5,即基肥占50%~55%;磷、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在7~9叶期施用。具体施肥方法如下:

5.2.1 基肥 重视有机肥施用,每hm2宜施有机肥15 000kg,秸秆2 250kg,碳铵180~270kg,复合肥(氮、磷、钾均为15%)450~600kg。

5.2.2 壮蘖肥 越冬始期(12月20日左右)施尿素45~60kg/hm2,捉黄塘促平衡。

5.2.3 拔节肥 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2.5时,施45%复合肥(氮、磷、钾均为15%)300~375kg/hm2。

5.2.4 孕穗肥 在小麦叶龄余数0.8~1.2叶,施尿素75~120kg/hm2。

5.3 病虫草害防治

5.3.1 越冬期 冬前病虫害相对较轻,特殊年份因气温偏高,蚜虫、红蜘蛛、纹枯病等也有发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治。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防治麦田杂草的关键时期,注意防治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发的麦田,可用两类除草剂按照各自的用量混合使用[3]。

5.3.2 返青至孕穗期 小麦返青后,杂草和小麦均开始快速增长,杂草防治难度加大,易对小麦造成严重为害,对于前期未能及时防治杂草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另外,该时期还是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和红蜘蛛、地下害虫的盛发期,是春季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5.3.3 抽穗期至成熟期 小麦抽穗后,各种病虫发生达到了高峰期,也是防治病虫危害,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该时期是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重要发生时期,应注意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1]赵虹,王西成,胡卫国,等.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34-38.

[2]王建设,张忠友,胡枫冉.倒春寒后不同措施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冻害减灾效果研究[J].科技信息,2011.第19期.

第5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苍溪县 小麦 病虫害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02-01

随着我县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小麦条锈病等也逐渐进入流行盛期。根据我们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我县201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供全县各级领导和乡镇农技站指导农户防治。到2015年3月中下旬,在小麦乳熟期,经过对小麦主要种植乡镇的病虫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 部分农户留种的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是我县条锈病重发生的内因;防治失时是今年条锈病重发的外因;苗源充足、生理小种进一步分化是条锈病重发生的首要因素;后期穗蚜发生较重。

1 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流行性病害。由于小麦条锈病病菌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来势猛、发展速度快,能够侵染小麦所有绿色组织,是我县小麦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若不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防治,将会造成毁灭性损失。我站3月18―20日对全县小麦种植区的陵江镇、东青镇、浙水乡、三川镇、岐坪镇、云峰镇等地进行调查,皆有条锈病发生,调查地块病株率0.32%―16.5%,病叶率为0.26%―10.5%;部分地块已出现中心病团。据县气象台天气预报,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我县气温较常年偏高,有利于锈病的发生,预计今年为重发生年。为搞好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我县各级部门高度警惕,按照“发现一点,防治一块,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方针,充分利用我县2015年分发的小麦“一喷三防”物质,指导农户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亩用12.5%氟环唑悬浮剂20-30克或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克,兑水60-75公斤手动喷雾防治锈病。如田间穗蚜达到防治指标,可每桶加入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20克+0.004%芸苔素内酯水剂10毫升防治小麦锈病、蚜虫和抗早衰等。

2 小麦白粉病

今年为中等发生,据我站近期调查,白粉病在我县局部发生,我站近期调查白粉病平均病叶率达10.1%,平均病株率达6.8%,防治可亩用爱可(10%烯肟菌胺+10%戊唑醇SC)20克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克兑水喷雾防治。

3 赤霉病

它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流行的程度与稻桩带菌率,小麦扬花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若在小麦扬花期遇上三天以上的雨日,赤霉病就会大流行。若4月上旬小麦扬花初期有2―3天阴雨,小麦赤霉病浸染危害的几率大大增加。各乡镇应立即抢晴防治,可亩用佳思翠(7%烯肟菌酯+2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喷雾防治。

4 蚜虫

第6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34-02

小麦是连云港市赣榆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3.7万hm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麦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但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给小麦高产稳产造成直接影响。现将赣榆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介B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 病害

1.1 赤霉病

1.1.1 发生特点。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情况及小麦生育进程和品种抗性。每年赣榆区山区小麦扬花早,错过降雨期,没有发生赤霉病;其他区域由于预测预报及时、宣传力度加大、省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好、防治措施得力,统防统治面积加大;加上全区大面积种植烟农19(种植面积占75%以上),故全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

1.1.2 防治方法。坚持“预防为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赣榆区小麦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是用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期防治,见花喷药”,首次施药应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防治后,间隔5 d(盛花期)再用药防治1次。坚持用药2次,如施药后6 h内遇雨要重喷[1]。使用50%多・ 酮1 875~2 250 g/hm2(或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1.2 纹枯病

1.2.1 发生特点。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越夏,是主要的侵染来源。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轻则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小麦拔节期是纹枯病侵染高峰期,小麦孕穗抽穗期是病情快速发展期;扬花灌浆期是危害高峰期,这时病斑扩大,相互连成一片,形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2]。在赣榆区播种过早、群体密度大、氮肥偏多、麦苗徒长地块发生重;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

1.2.2 防治方法。预防小麦纹枯病主要以加强栽培管理和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在发病重的地块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同时采取药剂拌种和喷药防治。①药剂拌种。选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 mL兑水100~150 mL,拌麦种10~15 kg;或6%戊唑醇(立克秀)种衣剂10 mL加300 mL水拌25 kg麦种,搅拌均匀堆闷3~5 h,晾干后播种。也可用专用种衣剂拌种。②喷药防治。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对于发病比较重的地块,当麦田平均病株率达到15%时,开始第1次用药防治。要强调喷匀喷透,药液尽量喷洒到麦苗基部病斑上。用12.5%烯唑醇225~450 g/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20%三唑酮750 mL/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5%井冈霉素1 500~2 250 g/hm2,兑水675~750 kg/hm2,喷雾防治。

1.3 白粉病

1.3.1 发生特点。该病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小麦叶片为主要危害部位,严重时可危及叶茎、叶鞘。以稻茬麦为主,见病早,中后期发展快,后期局部田块发病较重。赣榆区在3月上中旬开始点片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流行盛期。发病部位首先在底部叶片,然后升至上部叶片和旗叶甚至穗部。在群体密度较大、品种抗性差、小麦播种较迟的田块发病重[3]。

1.3.2 防治方法。达标田块的小麦白粉病病株率达10%~20%或病叶率达5%~10%。防治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 mL/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对白粉病、蚜虫混发田块,可用以上药剂加上25%吡呀酮悬浮剂300 mL/hm2或20%烯啶虫胺水剂375 mL/hm2防治。

2 虫害

2.1 麦蚜虫

2.1.1 发生特点。麦蚜是赣榆区麦区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是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麦长管蚜主要危害穗部,苗期蚜量少,以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春暖后向上移动,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种群数量最大,扩散到上部叶片危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为穗蚜[4]。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茎部叶鞘内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

2.1.2 防治方法。重点是小麦穗期防治。防治指标: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穗率10%左右或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或20%烯啶虫胺可溶性水剂375~450 mL/hm2或+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有粘虫的田块另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1 50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2.2 麦蜘蛛

2.2.1 发生特点。麦蜘蛛在赣榆区主要有麦园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山区旱查麦以麦长腿蜘蛛为主,中午活动强,早、晚活动少;在稻麦轮作区以麦园蜘蛛为主,多在早晚出来活动。中午活动少,一般在4月上中旬危害重,4月中旬后随温度升高,虫量减少。

2.2.2 防治方法。每33.3 cm长麦垄有虫200头,上部叶片10%以上有被害斑点时进行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或25%达螨酮乳油600 mL/hm2防治。

3 杂草

3.1 发生特点

稻茬麦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旱茬麦以猪殃殃、牛繁缕、荠菜、播娘蒿、野老鹳、泥胡菜、大巢菜等阔叶类杂草为主。

3.2 防治方法

麦田化W除草分为麦田冬前化学除草和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个时期。

3.2.1 麦田冬前化学除草。①农业措施。抓好秋播种子关,狠抓麦种精选工作;提高耕种水平,优化农田生态,促进小麦壮苗早发,发挥以苗压草,以苗控草的作用[5]。②化学防治。以看麦娘、硬草、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50 g/L大能唑啉草酯・炔草酸900~1 200 mL/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齐苗后均匀喷雾,或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一叶一心期均匀喷雾,或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1 350~1 650 mL/hm2于冬前杂草齐苗后兑水600 kg/hm2均匀喷雾。以荠菜、播娘蒿、麦家公、猪殃殃、婆婆纳、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75.0~112.5 g/hm2于冬前杂草出齐后兑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或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与2-甲-4-氯混配或苯达松与2-甲-4-氯混配防治。杂草混生田块,可按以上方法分2次进行。于秋播前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初冬或早春再防除阔叶杂草,或将以上有关药剂进行混配使用,达到一次性防除2类杂草的效果。

3.2.2 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月下旬至3月初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 ℃以上用药。小麦拔节后要慎重用药,以防出现药害。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野燕麦等为主的麦田,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500~1 800 mL/hm2或15%炔草酯(麦极)可湿性粉剂4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以泽漆、猪殃殃、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20%氟氯吡氧乙酸(使它隆)750 mL/hm2或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112.5~1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对于单双子叶混生田块,可用精恶唑禾草灵+氟氯吡氧乙酸防除。

4 参考文献

[1] 牛秀芹,马会利.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47-148.

[2] 蒋山,孙友武,高矿.小麦病虫草害全程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3):114-115.

[3] 吴风香.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105.

第7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53-01

小麦的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排第二位,仅次于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作物。然而,小麦往往因病虫害的发生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种类,并针对其发生诱因和防治办法进行探讨,借此寻求更好的办法来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一、小麦锈病

世界上记载最早的小麦病害即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种植中最常见、危害最广的一类病害。小麦发生锈病后,植株体内的养分会受到大量的掠夺,叶绿素受到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会导致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因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如锈病发生在早期,则会对麦根、麦叶的正常生长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条锈能减产73%-85%,叶锈为49%-67%,秆锈为74%-84%。产量损失除与发生迟早,轻重有关外,还因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等条件而异。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入、选育和合理推广抗锈、耐锈品种

广泛引用世界各国的小麦种质资源非常重要。许多国外品种,除供杂交亲本外,有些可直接利用。如南大2419、阿勃、阿夫、洛夫林10号等曾在一些麦区普遍推广种植,发挥了很大作用。多数从国外引入的品种是通过和其它品种或品系杂交育成新抗锈品种来抗病

2.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

2.1搭配种植含有不同抗原的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化。

2.2抗锈品种不足时,优先把它们安排在易发病地带。

二、麦类病毒病

麦类作物上作物的病毒病有57种,在我国小麦上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土传病毒病、红矮病、线条花叶病等,小麦丛矮病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但得病愈早减产愈重。三叶期的症状是从叶基部开始出现一至两条黄白色条纹,逐渐向叶尖扩展,植株严重矮缩,分蘖增多,而且多数未抽穗即死亡,分蘖期感病的多数能抽穗,拔节期感病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新生叶片有黄白色条纹,有的高度正常,只在心叶及其下2-3片叶上有断续的细条纹。虽然正常抽穗,但粒数减少,籽粒秕。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症状不明显。拔节期感病症状表现轻微的病株,随着植株后期生长及温度升高(一般在6月末7月初,白天温度超过30℃)常常出现隐症现象。田间分蘖增生情况和播种密度相关,早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分蘖期后感染的小麦植株分蘖增生现象不明显。

针对麦类病毒病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治虫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效果。

1.适期播种

春小麦早播病轻,其原因是灰飞虱迁入麦田时,小麦已过易感病阶段三叶期,生长后期虽仍能感病,但症状不明显,被害程度较轻。

2.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使昆虫缺少栖息与繁殖的场所。

3.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从而减少了越冬毒源。

三、麦类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大麦、黑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普遍分布于全国各地,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病粒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粮价值降低。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致呕毒素及类雌性激素等,人畜食后回引起头昏、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病粒率超过4.7%不能加工食用面粉。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从长远看,选育抗病品种是根本措施。目前的重点是搞好栽培管理,压低菌源量,并结合病情测报及时喷药。

1.栽培管理

小麦收割后应及时翻耕,促使病残体腐烂和防止子囊壳形成,减少侵染源,低湿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清除杂草,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防止麦垛发热腐烂,避免收获后损失。

2.根据预测预报及时施药

针对赤霉病的侵染主要在花期这一特点,药剂防治的重点应是阻止花期侵染。如果预报花期多雨高湿,则应在齐穗期用药。喷药次数根据当年流行程度而顶,但关键是第一次用药。50%的多菌灵和50%的甲基托布津均有效。

3.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虽无高抗品种,但品种间仍存在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地讲,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花麦12号在合江牡丹江地区表现抗赤霉病,龙麦13号适用于三江平原低洼易涝地防赤霉病。

四、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曾经是麦类作物的一类重要病害。现在由于推广种子处理和抗病品种,已大为减轻。

其防治应注意,由于小麦散黑粉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带菌种子又是唯一的初侵染来源,所以防治的关键在于减少种子带菌和消灭种子内的病菌。

1.种子处理,目前采用内吸性杀菌剂拌种防治这种病害,还能兼治其他种子带菌的病害。黑龙江省近年来用得较多的是拌种双和多菌灵,吉林省用禾穗胺拌种防效达93%,也可用粉锈宁,羟锈宁。古老的温汤浸种对防治小麦黑穗病是有效方法,但因其处理过程烦琐,且处理种子量受到限制,现基本上已不采用,但个别农场及农户仍用它。具体方法是将麦种在44-46℃温水中浸泡3小时然后取出冷却晾干即可。

2.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的种子必须经过处理,并要隔离种植。

3.选用抗病良种。

结语: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大体应对主要小麦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稻茬麦;秸秆还田;生育进程;中后期;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74-02

1 安徽省当前稻茬小麦苗情长势

2014年秋播期间,安徽省沿淮、江淮大部分稻茬麦田间土壤墒情良好,早播小麦出苗较好,群体偏大。晚播田块由于渍涝等原因导致耕整质量差、播种偏迟、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田间“三沟”配套不够。11月下旬至12月底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总体来说有利于小麦生长,安全越冬。进入1月,沿淮、江淮地区温度较常年偏高,部分田块小麦生育进程偏快,田间草害偏重。2月的几次雨雪过程,一方面缓解了沿淮地区稻茬麦田的轻旱,另一方面由于气温回升较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生长,苗情转化升级相对稳健。

目前,稻茬小麦已进入拔节孕穗期,整体长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江淮、沿江部分早播稻茬麦田生育进程偏快,若遇春霜冻,存在幼穗受冻风险;沿淮晚播田块由于播期迟,整体表现为分蘖少、根短,生长量偏少;部分田块出现脱肥,部分麦田播量大,基本苗多,群体偏大,田间密闭,加之2―3月有效降雨少,不能及时追施返青拔节肥,出现了明显的脱肥现象,表现为麦田基部2~4片叶枯黄;部分田块渍害、病害、草害较重,2月初至3月中旬沿江地区降雨量较大,部分未配套“三沟”的田块,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较饱和状态,渍害严重,致使苗黄苗弱[1-2]。同时,随着气温回升,部分麦田杂草发生严重。大部分稻茬麦田冬前苗基数大,田间郁闭,有利于纹枯病的侵染、发生、蔓延,加之安徽省推广的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较弱,稻茬麦区纹枯病整体发病较为普遍。

2 稻茬小麦中后期田管目标和重点

小麦中期主要包括拔节期、孕穗期,是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拔节以后小麦进入两级分化时期,无效分蘖相继死亡,次生根增加减慢,幼穗进入小花雌雄蕊分化发育时期。这时,小麦生长中心转移到茎秆和麦穗,各器官均迅速生长,但外界环境条件的矛盾比较突出,是需肥需水最多的时期。

对于秸秆还田的稻茬小麦而言,小麦拔节后是秸秆腐解的又一高峰,不仅需肥需水量增大,并且还产生还原性物质,消耗养分。此时的稻茬小麦一方面存在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存在小麦生长与水稻秸秆腐解的矛盾。若麦田田间管理及时得当,弱苗能转化成壮苗,病虫草害、冻害能得到有效控制,秸秆腐解的负面作用就能有效管控;若管理不到位或措施不当,不仅弱苗得不到转化,旺苗也可能恶化逆转为弱苗或加大倒伏、冻害、病虫草危害等风险,秸秆腐解的负面影响将显现。因此,根据“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及时、科学地进行中期田间管理,特别是合理追施拔节孕穗肥,对秸秆还田条件下促进苗情稳健转化,夺取安徽省稻茬小麦丰产丰收,推动安徽省水稻秸秆还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稻茬麦田中期田管目标是“构建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促弱转壮、稳壮控旺,为秆壮、穗多、穗大奠定基础”。

小麦后期主要指开花至灌浆成熟期,根系、叶片和茎秆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至穗部,是最后决定粒数和粒重的时期。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此时稻茬小麦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的稻茬小麦由于赤霉病菌在稻残体越冬,菌源量大,要特别重视赤霉病的防治。此外,稻茬麦区后期风雨偏多,要做好防倒、降渍、防早衰、防穗芽等方面工作。

3 2015年安徽省稻茬小麦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

3.1 因苗追施拔节孕穗肥

近期安徽省雨水充沛,各地要因苗加强管理,追施拔节孕穗肥,促进苗情转化。总体原则是弱苗、群体偏小、苗黄的田块早施多施;反之,迟施、少施。对前期未追返青、拔节肥,叶色正常或偏淡的田块一般可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对叶色偏浓、生长旺盛的田块,小麦孕穗期可酌情追施尿素45~75 kg/hm2。

3.2 疏通“三沟”,降渍除湿

稻茬麦田防御渍害、湿害尤为重要。对未开好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及时开好麦田“三沟”;已经配套“三沟”的需加深地头沟,开通田外沟渠,做到涝能排、渍能降,迅速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排水畅通,力争雨止田干、沟无积水,确保小麦健壮生长[3]。

3.3 预测预报,防病治虫

稻茬麦区要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病虫情,重点做好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的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强锈病和白粉病防控。

3.3.1 赤霉病防治。赤霉病是稻茬麦区常发病害,要主动用药预防,贯彻“1次防治不动摇,2次防治看需要”的原则,遏制病害流行。一般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兑药时要用足药量、水量,混匀后喷雾。施药后3~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1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 d防治第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4]。

3.3.2 纹枯病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沿淮稻茬麦区,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在上午有露水时进行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可隔7~10 d再次进行防治。

3.3.3 蚜虫防治。一般当田间蚜虫百株虫量达到500头以上时,益害比1∶150时,可用吡虫啉、抗蚜威、阿维菌素等药剂对水进行喷雾防治。

3.3.4 条锈病、白粉病防治。沿江、江淮稻茬麦区小麦孕穗期若遇低温易发生条锈病;田间群体大、氮肥施用量高的田块易发生白粉病。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开展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对于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5%~10%的田块,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药剂进行1~2次喷药防治。

小麦抽穗灌浆期,对病虫害混合发生的田块,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综合配用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进行混合喷洒。“一喷三防”是一次性防治病虫害、防预干热风、防倒伏、增大麦穗、增加粒重的有效措施[5]。

3.4 防灾减灾

3.4.1 防春霜冻。当前安徽省稻茬麦区土壤墒情良好,发生倒春寒的几率相对较低。若在3月底至4月初遇到春霜冻、低温冷害,在寒流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对有叶片严重干枯、心叶、幼穗如水浸状等冻害现象的地块追施尿素45~75 kg/hm2,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最大限度降低冻害损失。

3.4.2 防倒。2015年安徽省部分稻茬田块小麦群体偏大,存在倒伏风险。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早期倒伏,由于穗头轻,一般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灌浆后期发生的晚期倒伏,由于穗头重,不易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节可以抬起头来。一般轻度倒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重度倒伏因叶片重叠,常伴有病害的发生,如不能及时控制病害蔓延,则会导致严重减产。若出现倒伏,可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对水750 kg/hm2或16%草木灰浸提液750~900 kg/hm2喷洒,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同时加强病害的防治。

3.4.3 防早衰。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土壤蒸发及植株蒸腾量很大,此时若出现干旱、缺肥、渍水、病虫害等情形易导致小麦发生早衰,严重导致死亡、减产。可于小麦灌浆后期用1.0%~1.5%尿素溶液和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专用叶面肥喷施,预防后期脱肥、早衰。

3.4.4 防穗发芽。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是最佳的收获时期。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割,防止烂场雨,做到颗粒归仓。

3.5 适时机收、秸秆还田

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选用加装碎草与匀铺装置的机械进行机械收获籽粒、秸秆粉碎还田。

4 参考文献

[1] 王治业.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14(23):17.

[2] 王丽芳.凤台县小麦中后期田管主要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9):49-50.

[3] 杨昌河,杨正元,罗应春.贵花3号小麦新品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4(6):19-21.

第9篇: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冬小麦;栽培技术;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47-01

1 整地施肥

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肥保水性能,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旱抗倒能力强,产量得以提高。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可采用机耕,耕深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土块,达到上松下实,耕后覆平,保证浇水,不冲不淤。增施有机肥,配合氮、磷、钾肥,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含量及小麦缺素症状针对性地使用微量元素。施农家肥30~40 t/hm2,氮肥195~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90kg/hm2,氧化钾90~120kg/hm2,硫酸锌15.0~22.5kg/hm2,农家肥与磷、钾、锌肥全部底施,氮肥的60%~70%底施,30%~40%在拔节期追施。

2 种子选择与处理

选用烟农19、郑麦9023、皖麦19、淮麦20、皖麦50。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即种子纯度99.0%,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0%。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使用包衣种子,一般情况下,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加15%粉锈宁75g加水3kg搅匀,拌麦种50kg,边喷边拌,拌匀晾干后播种,可防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及苗期病害。

3 播种

适宜播期在10月3~20日,播深3~5cm,行距20~23cm,播种要匀,播量准确,深浅一致。基本苗225~270万根/hm2,出苗整齐健壮,冬前主茎叶片7~8片叶,单株分蘖5~6个,次生根8~10条,总茎蘖数1 050~1 200万个/hm2。

4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断垄17cm以上,可用同品种催芽带水补种,也可以待麦苗长到四至五叶期,结合间苗,进行1次带水移栽补苗,做到苗全苗匀。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好越冬水,小麦播后30~50d,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一般气温稳定在3~4℃即日消夜冻时进行。中耕能起到增温保墒和除草的作用。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常使小麦灌浆过程受阻,青枯逼熟,粒重降低,从而造成减产。受干热风危害的小麦,初始表现为旗叶凋萎,严重凋萎1~2d后逐渐青枯变脆。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叶面喷洒化学制剂是防御干热风最经济、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一是在孕穗至扬花期喷洒0.2%~0.4%磷酸二氢钾稀释液;二是结合后期防治病虫害,药肥(剂)混喷,一喷多防,尤其是在生育后期使用硫酸钠等化学制剂防御干热风,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小麦开花后10d是小麦抽穗至籽粒形成期,根系的生活能力较强,籽粒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极为迫切,如果水分不足,导致子粒干缩退化,降低穗粒数。因此,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70%~75%,遇干旱年份应浇灌。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能提高千粒重,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氢钾2.25kg/hm2,对水600~750kg喷雾,也可用药肥混合1次喷施。

5 病虫草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要特别注意小麦纹枯病和锈病的防治。用井冈霉素750g/hm2或粉锈宁750~800g/hm2对水450~600kg喷雾。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多菌灵、使百功或多菌灵加烯唑醇喷雾。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在田间百株穗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在1∶150以上时,选用吡虫啉、抗蚜威、添丰等喷雾。小麦返青后,平均每33.33cm行长幼虫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阿维菌素、乐果粉剂等喷雾或喷粉。吸浆虫的蛹期即抽穗期,可选用50%辛硫磷3 750mL/hm2或80%敌敌畏1.5L/hm2对水30kg制成母液,均匀拌细土375~450kg/hm2制成毒土防治,傍晚均匀撒于麦田,用绳子拉动或竹竿拍打麦秆,可有效地灭蛹及刚羽化在表土活动的成虫;成虫期即小麦灌浆期,可选用辛硫磷乳油、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剂喷雾。草害严重的地块可采用化学方法除草。用75%的巨星干悬浮剂12~15g/hm2对水600kg喷雾,可有效防除麦田多种阔叶杂草;或48%百草敌195mL/hm2加20%二甲四氯1 875mL/hm2对水600kg以上,于小麦三叶至拔节期或12月至翌年3月上旬选晴好天气喷施于地面。结合用15%多效唑750g/hm2或壮丰安450mL/hm2对水600kg喷施,能有效降低植株高度,稳健生长,防止倒伏。

6 收获与储藏

收获宜掌握在蜡熟末期,收获前去杂去劣,选用联合收割机,做到单收、单储,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宜在晴好天气上午10时后晒麦,晒至50~52℃保持2h再入仓,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

7 参考文献

[1] 张永平,周洪友,王志敏.无公害小麦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蔺金印,邱来意.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 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