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n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当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还不完善,不成熟。但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更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DD实践和体会》禹飚.

第2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摘 要】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机械地运用多媒体,过分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

http://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学课堂。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多媒体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CAI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适合上信息化教学课,“坚持”堂堂必上信息化教学课。由于整天忙于开发研制教学课件,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媒体程序,把握媒体出示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切忌只顾操作机器,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

2.多媒体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随着不少制作课件的软件如Powerpoint、Aothware、3DMAX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利用互联网上更多的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已成为可能。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对语言进行品读、感悟、积累来获得阅读感受、培养语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再怎么先进,也代替不了朗读这种学习语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

3.多媒体抑制了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制、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能把课件制作成呆板的机械的模式,非那么讲不可。从而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1]刘莲蓬.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J].学周刊,2012,23:61.

[2]徐群巧.浅谈网络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5:95-96.

[3]李建林.浅谈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09:62-63.

[4]李斌.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4:69-70.

[5]张娟.浅议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3,12:54.

【作者简介】

第3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38-01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文字等来吸引学生的感官,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身的教学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事物的特征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将动与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们视觉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很多苏州园林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一边欣赏着苏州园林的建筑,一边被音乐带入园林美景中。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园林建筑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园林的特征,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使整个教学气氛更加轻松愉悦,所取得的教学成效很明显。

又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早期十一国庆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场景,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我国人民的团结有爱, 之后,我用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之后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而且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二、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课上在有利的条件下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课上教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开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一副图片,图片上面有几个人在船上畅聊对饮,一个人在划船,图片上面附上文字:“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整篇课文都结合者图片、文字来展开,一幅幅田园生活图片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整个过程不需要我反复给学生讲解,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和文字就会体会到陶渊明笔下所勾勒的世外桃源,给人以豁达、美的享受,让人不断地赞叹和向往。最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写出读后感,以陶冶学生情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刻的感悟生活。

三、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笔者的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创新。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利用多媒体,就是将语文课本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课上学习诗人杜甫写的《登岳阳楼》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我国江南三个著名的名楼,其中有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将壮观的美景配上语言文字,并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岳阳楼具有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具有着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学生们欣赏岳阳楼的画面之后,我让学生仔细的阅读这首诗,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领会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漂泊无依无靠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又如,在我教学生们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神州五号”航天载人飞船发射时的振奋人心的场景,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一幅关于太阳系的图片,还有一些小行星,之后我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宇宙里都有什么吗?”此时有的学生说应该有星星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让一个同学站起来给学生读课文,让下面的学生注意听,同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宇宙相关图片,学生在一边听课文一边欣赏图片时,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一些天文知识,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了全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知识比较强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将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图片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开拓了学生学习视野,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学会创新。当前,笔者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方法,并能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来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学生学习特点,必定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1.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对计算机都很感兴趣,因此,爱屋及乌,也喜欢上与多媒体有关的课。网络多媒体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直观形象的场景,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场景,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刺激学生大脑,展开丰富想象,就所学的各种知识,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2.网络多媒体教学能扩大教学的范围,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学生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3.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为学生提供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2.提供环境,触动学生的感官。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如: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云雾》是通过描绘庐山那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象,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师生都没有亲眼见过,尽管课文描写得非常美,尽管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形容、讲述,但学生的脑海中没有这样的画面,因此兴趣不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教学,便可突破时空限制,把庐山的“秀丽”、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恰当的解说,学生顿时就被深深吸引住。特别是当多媒体展现云雾“瞬息万变”的画面时,同学们高兴得直拍手,嘴里情不自禁地说:“庐山的云雾真神奇呀!我恨不得马上就去庐山看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3.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这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我在上《狼和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生态平衡这一难点,就制作了狼被杀之前森林中的情景以及狼被杀之后森林中的情景的动画,并配以恰当的音乐。结果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同学们自然而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一定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4.拓宽学生视听范围,训练其记忆能力。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主要靠视听觉,而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让学生记忆,这种记忆较为枯燥,为被动记忆,记忆的时间也不长。多媒体则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学生大脑皮层多个兴奋中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自学的感知思维中培养了记忆能力。如:《翠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翠鸟样子的,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就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放大的翠鸟镜头,让学生从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翠鸟的外形特征,学生对翠鸟外形特征的认识更直观、更准确,记忆也就更为深刻了。

5.让课文内容走进动画世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学生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多媒体的实质是资源共享,“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现代网络多媒体与语文的整合是不可阻挡的教学改革潮流。更大、更有效、更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开放式、交互型、个性化、自主性的语文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使得语文教学将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N].教师报,2002.

第5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意境

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虽然古诗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古诗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意境更加能够加深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第6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实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突破。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图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当我教授《范进中举》时,带着学生一同欣赏影片片段,真切感受范进在封建科举下命运的可笑可悲。在进行《这就是我》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声音,PPT等全方位的介绍自己,学生兴趣高昂,积极参与。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煤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如初三年级面临对于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识记,作家作品属于其中之一,量大且庞杂。我利用幻灯片,把作家按照古今中外进行归纳,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已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当我讲《看云识天气》时,投影表格归纳填写各类云的特点,以便学生在了解各类云的特点的同时,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认知,增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我带着学生陶醉在著名朗诵家濮存昕的康桥放歌中,带他们看康桥的柔波,看康桥的金柳,看康桥的夕阳。我力求把语文课教授成既诗情画意,眼耳俱谐又丰富知识量的美育课。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木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煤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技术带来的是手段的突破,而手段永远不是目的。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语文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着涩,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一个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眼前老师一段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之间共同的研读与欣赏来得其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是主要作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进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第7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已不能控制在教师的比画和讲读之中,仅用从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想尽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借助多媒体。例如在八年级语文《雷电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凭口头讲解,即使口才再好、词语再丰富、描述再形象,学生也很难将课文所要表现的场景再现于脑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屈原的形象和风、雷、电等有关意象展现出来,学生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一下子就能“入戏”了,然后在悲壮、激越的朗诵中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展示生动、逼真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听的录音,能再现语文情景,使语文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海燕在乌云翻滚,雷电闪动的天空中搏击”的课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这样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同样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趣味横生。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代已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教读—翻译—背诵”的教学方式弊端很明显,而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得以改观。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都用板书,学生会觉得乏味。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释疑解难。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学生难于理解父亲的四次背影,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四次背影出现的情形,当学生看到这四段简短的动画,就基本能概括出这四次背影出现的情景,学生无不为之感到兴奋。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其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声音、画面不断地延伸,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

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我用投影仪展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我再利用节省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学生写完后,我又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把教学信息储存下来,适应个别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打破了难于照顾个别差异的班级教学的局限性,在速度、难度上可以按学习者的情况和要求自己控制,这样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优差生兼顾,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8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二、情感;激荡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三、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四、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着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五、会用;用好

第9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

多媒体已成为现代课堂的标志,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创设音、光、色俱佳的教学情境,将现代化课程建设推向一个崭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现代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开展图文并茂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简述如下,与各位同行共斟酌。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多媒体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卢沟桥烽火》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精心选择的电影视频片断,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为顺利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与准备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和影视资料,通过观看生动鲜活的动态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赏到桂林那如镜的湖水与美丽的漓江等,从而体验桂林山水之美,真正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可以一边放映视频,一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说一说:“同学们,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飞夺泸定桥’?这一个‘飞’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一个‘夺’字又体现了什么呢……”教师利用形象而直观的视频辅助课件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与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字面上描写的红军战士抢时间、争速度,不惧千难万险勇攻天险的英雄事迹,从而被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感动与感染,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能够逼真再现各种事物的特点和特性,从而加强授课过程的感染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有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巧解学习难点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对知识的记忆就越牢固,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过程往往是“死啃书本“,照本宣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将学习难点“化繁为简”。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习《燕子》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还有几只(燕子)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中的“横掠”这一词语,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准备燕子“横掠”飞行的录像、影视等视频课件,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观察燕子飞行的形态,从而使学生真实领悟到什么是“横掠”,进而顺利突破课堂教学中的这一教学难点。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阅读文章中的文字说明,那么,学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中“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演示图和截面图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理解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将随之迎刃而解。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加强了客观事物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领会教学内容,学习语文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