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

第1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1-02

一、引言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新的《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从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配置、监测项目等方面制定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标准要求。“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松花江事件发生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1年,国务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根据国务院 “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国家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40号),以重点推进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它的实施大大地强化了国家、省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事与财政分级管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用房、经费、编制以及必须配套的仪器设备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为环境执法提供有效证据,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这是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三级环境监测站实施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道难题。县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严重缺编,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偏低。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较落后,工业不发达,这些地方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大部分在“十一五”期间才刚刚组建成立,个别县甚至目前只有一个牌子,一两个人,根本无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西部地区三级站人员编制不少于10—18人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缺编相当严重,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也极其偏低,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无法与环境管理需求想适应。

(二)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紧缺,影响标准化能力建设实验室用房和环境监测业务用房、运行费、仪器设备配置等多个方面。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环境监测业务费(不含人员经费)是维持各项环境 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以重点保证。监测业务用房是环境监测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应满足监测工作的基本需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本标准为基础,逐步加大监测业务费投入,不断改善监测业务用房条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建较晚,基础设施滞后,实验室用房和环境监测业务用房得不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保局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或者只有当地政府在其单列时分配给它的仅够自己办公用的办公室,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用房和业务用房全部要依靠环保部门自己解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相对较少,环保部门自己的经费也非常有限,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用房和业务用房也严重缺乏。

仪器设备缺乏,环境监测能力有限,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不能说清楚。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环境监测站刚刚组建,环境监测仪器相对缺乏,目前的环境监测仪器大部分是近几年国家下拨给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有限,工作效率较低。另外,由于经济较为落后,环境监测业务经费没有形成固定的、畅通的渠道,目前还得不到保障,不能达到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三)业务能力和水平低,环境监测质量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受监测技术人员少,监测仪器设备配备不齐全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县级环境监测站目前仍没有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证,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证的监测站能够开展的监测分析项目也仅仅是水、气、声监测中的少部分最基本最常规的项目。这些环境监测站常常遇到有监测业务也因没有资质接不了,接了业务也大部分要向上级环境监测站分包,整体监测业务能力和水平偏低。同时,由于业务能力和水平低,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监测保障方面也受到相对的制约,难以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和信息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环境监测,是指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物理、化学、生物、遥感等技术,监视、检测和分析环境污染因子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变化,评价环境质量,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的活动。环境监测站是为实施环境监督管理,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视环境状况变化、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开展环境监测提供科学、准确依据。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一)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编制,逐步提高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

1.调整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充实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各地在实施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议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制定一个类似的文件,并与人事、组织、机构编制部门协调,将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对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制定明确的要求,以加强环境监测站的规范管理。县级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与环保部门按照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要求,公开招聘符合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的技术人员,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充实环境监测人员技术队伍。

2.注重人才的培养,防止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监测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不熟练,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要按规定一级一级来评定聘任,不可能立竿见影达到中级及以上。这些监测站要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监测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监测站内部知识竞赛和标样考核、上级站组织的环境监测大比武和培训等形式增强人才的素质,让他们能再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要注意到当前社会人才流动范围广、速度快,需要及早筹划,防止监测技术人才的流失。从目前来看,从谋划招聘人员到人员招聘到位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人员招聘到助理工程师的评定需要二年以上的时间,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的职称评定需要四年以上的时间,技术人员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检测人才的流失可能只要一个或几个月的时间,因此需要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种积极的、竞争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着手来防止人才流失。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争取各种资金用于标准化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环保部门以及地方财政对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扶持。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市县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每年都会《关于申报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将专项资金足额用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其次要努力争取将环境监测站人员及日常工作运行经费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站要根据自身的监测能力水平拓宽环境监测业务,按收费标准全额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以弥补标准化建设资金的不足。

(三)以实验室资质认证为契机,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都要按照《准则》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19个要素的规定建设实验室,并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经评审确认后才有资格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这时的实验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建设标准化环境监测站,也必须抓住这根主线,除了要加强管理,组织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外,还要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内部知识和盲样考核、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技术人员考核与培训等,并且从样品采集、样品交接与流转、样品分析、样品管理、数据审核、结果报告编写与发出等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做到,这样才能够提高这些地区的环境监测规范化水平,才能够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水平,以适应辖区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需要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对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根据当地的情况找到对应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与水平,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一)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1、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以下简称“城考”)环境监测工作。

按照上级考核要求,我市设市国土局、市水产有限公司、家、旅游景区等四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连续监测五天。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即二氧化硫小时平均浓度≤0.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小时平均浓度≤0.2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0.15毫克/立方米。

我市绵江河设机场、塔下寺、清水等三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为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即p值为6~9、高锰酸盐指数≤6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五日生化需氧量≤4毫克/升,逢单月监测,每年监测6次。

城市区域噪声105个点位,交通噪声17个点位,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每年监测1次。

监测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绵江河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各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2、酸雨监测工作。我市为省控酸雨监测点位,按照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要求,我站逢雨必测并每月及时向市站报送酸雨监测结果。

2011年以来,我站共监测酸雨223次,酸雨p的监测结果为4.13~6.35,平均值为5.56。

3、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我市南华饮用水源水质每月一次委托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铜、铅、锌、铬等29个项目。按照上级要求,自2013年起,每季度一次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叶绿素、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滴滴涕(DDT)、钼、钴、镍、钡、钒等34个项目。

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我市南华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

4、各种委托性监测和重点企业监督性监测工作。

2011年以来,我站共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测25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19家,完成10个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环境现状监测,完成企业排污现状监测43次。对30家重点企业进行了监督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5、积极配合局办进行案件调查处理工作,为环境案件提供真实、准确、科学的监测数据。我站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环境污染纠纷监测17次。

6、进行市环境统计季报及年报工作,配合总量办做好各年度的污染物减排台帐以及协助环境监察大队做好排污申报核定工作。

(二)监测能力建设

1、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以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重点,狠抓业务培训。

2011年以来,我站共派出15人(次)参加省及市环境监测站组织的质量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另外派出7人(次)参加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的质量负责人和内审员培训班。通过学习和交流,我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2、完成实验室资质的复评审。我站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19个要素,对2010到2012三年的监测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逐一核查,于2012年底顺利通过了省实验室资质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的实验室复评审。

3、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仪器,提高监测能力。完成对新环保大楼监测站实验室的设计、规划和装修。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由于人员极度缺乏并且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实验场所差、实验设备匮乏,我站一些常规项目都无法开展。目前,我站仍然租用场所办公,人员、仪器设备等都远未达到三级站标准化的要求,同周边邻近县市监测站差距越来越大。

2、对古城河流至黄沙河跨省过境断面水质缺乏实时、长效性监管。

(二)建议

第3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实验室认可;中华骨髓库

为加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我国部分HLA实验室依据国外认证认可准则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的HLA实验室通过了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认可,有的通过了ASHI(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认证。实验室认可是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和(或)校准所给予的1种正式承认;实验室认证则是第三方机构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1]。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服务的技术能力,可参与国际间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2]。HLA实验室通过认证认可的目的是对可能影响HLA检测结果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HL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认可或认证后,表明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与国外同类实验室具有相同的水平,检验结果可国际互认,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本中心HLA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的实践,现将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认可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HLA实验室认可的意义

统一管理和规范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HLA分型检测及患者检索配型等工作,2001年以来国家红十字总会相继认定了30个HLA组织配型实验室,6个高分辨确认实验室和1个质量控制实验室。目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资料库已突破200万人份,成为继美国、德国、巴西之后世界第4大骨髓库。伴随着中华骨髓库库容量的扩大及移植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华骨髓库和世界范围骨髓库的资料数据互认共享的程度。1次检测,全球承认,减少了重复检测和较高的检测费用,促进了国家之间检测结果的相互认可[3]。作为专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及移植前患者进行HLA分型检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临床移植疗效乃至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关乎国际影响。HLA分型检测水平受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测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可能影响HLA分型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保证HLA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的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即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建立1个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检测过程涉及的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技术和方法等质量控制,确保其满足检测所需的各种要求。实验室认可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检测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检测结果质量。HLA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中华骨髓库HLA基因分型入库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为组织器官移植成功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按照ISO/IEC17025建立实验室质量体系并有效运行,不仅有利于提高HLA基因分型数据的质量,还能促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

人员素质是保障检测结果质量的首要条件。IS0/IEC17025认可准则从人员条件、包括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资格、岗位授权到监督管理,对实验室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中心依据准则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明确目标加强岗位培训,制定出各岗位人员资质要求、岗位职责及上岗前培训大纲,确保岗位人员上岗前均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及检测项目操作规程的培训,合格后方上岗。每年年初制定各岗位培训计划并按时实施,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评估,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针对不同的HLA试剂厂商提供的试剂,开展检测技术与分析软件培训,使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应用标准的方法,对所检测的样品做出准确的结果判断。中心每年依据已制定的程序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建立技术档案。实验室人员技术档案是实验技术性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实验室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情况的综合体现。实验室有效建立并管理人员技术档案,充分开发利用人员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提高质量工作管理效率,由于人员技术档案涉及的信息较多,变动性较大,为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实验室及时更新技术档案相关内容,对人员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设备设施管理标准化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对仪器设备与检测环境进行了详细规定,建立设备档案,每台设备设有唯一性编号、运行状态及检定或校准标识,确保检测结果的溯源性。规范设备的购置、验收、确认、建档、检定校准、使用、期间核查、维护、维修和报废等活动。基因扩增(PCR)仪、基因测序仪及流式荧光检测仪等关键设备授权使用,每年进行1次厂商校准,2次校准期间进行1次期间核查,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关键设备管理及使用情况,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本中心HLA实验室设置了4个物理空间完全独立的区域,建立了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程序,各区域标识明显,限制实验室人员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做到物品流动,人员流动方向明确,各区域内的检验器材不交叉使用。HLA实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验收。实验室人员严格按预定程序及操作规程处置试验环境,每月本中心质控科对实验室环境进行1次监测。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保证了检测环境满足HLA检测质量的要求。

4标本管理标准化

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前严格监控标本接收标准是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最关键一步。实验室编制了标本采集手册,针对HLA基因分型检测项目技术要求,制定标本接收标准,严禁不合格标本进入HLA分型检测流程。HLA实验室的标本来源于各市红十字会组织各地血站所采集的标本,由于采集单位较多,且每位捐献者要采2份标本(1份用于实验室检测,1份转交中华骨髓库国家样品库),2份标本接收后均要深低温保存,标本接收时必须执行已制定的程序,重点核对标本管材质、标本的数量、标本量和外观、标本管条形码标识与《志愿捐献者登记表》上的条形码标识是否相同,只接收符合质量要求的检测标本。HLA实验室标本接收通常是批量接收,接收后为方便实验和避免多次实验使用同1管标本导致标本污染,实验室将接收的实验用标本分装到2mL的冻存管中,为确保分装标本与原始标本的同源性,实验室配置了条码打印系统,将原始标本管条形码用条码枪扫描后打印出分装标本所需数量的同源条码标签,分装标本时一对一粘贴条码标识并分装标本,标本分装后置于编码的72孔冷东盒中后,存入深低温冰箱保存。为方便检索库存标本,实验设计了骨髓库标本管理软件,标本接收后将标本的条形码录入标本管理软件,录入后生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标本保存记录》,该记录含有72孔冷冻盒编号、采样编码、实验室标本编号等信息。分装标本前打印此表,标本分装前后依据本表进行相关信息点的核对。标本分装冻存后将此表存档,以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时依据此表检索标本。按冰箱位置图保存标本并监测标本保存冰箱温度。

5检测过程控制标准化

规范检测标识:标识清晰、准确才能保证样本不混淆,检测结果准确。标识清晰在HLA基因分型工作中尤为重要,HLA基因分型时需要使用几种白色透明的96孔PVC板,有PCR扩增板、杂交板、测序板和读板,如果标识不清晰,就无法区分所加样本。因此,对于不同的板子规定了不同的标记方法,避免误用。识别出7个HLA基因分型检测时的关键控制点并在检测中重点复核:HL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性能验证复核、DNA样本与操作记录表的复核、DNA样本与加样板的复核、产物转移的复核、上机读板的复核、数据分析的复核及数据录入的复核,制定了关键控制点复核记录,记录每1步复核的结果。质量监督员每2周监督检查1次关键控制点控制情况,并及时分析报告监督检查情况。规范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活动是重要的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措施,是实验室对检测过程实施自我监控的过程。为了保证HLA基因分型结果的准确性,本中心HLA实验室制定了检测结果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实验室采取留样再测、人员比对、试剂比对及阴阳性对照试验等方式进行室内质控。实验室在检测待检标本的同时检测阴性、阳性对照样本及质控标本。

6结语

实验室认证认可,推动了全球实验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骨髓库对HLA分型检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使实验室依据HLA基因分型检测的特点正确识别检验流程关键环节,通过对人员、设备与设施、检测过程等因素的管理,有效控制关键控制点,提升了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同步发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国内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所以我国HLA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以及欧洲免疫学会分别建立了1套详尽的HLA检测行业规范及标准,暨ASHI认证标准以及EFI认证标准。我国HLA实验室依据国外专业化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并保证HLA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以及HLA分型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拓宽中华骨髓库与世界各骨髓库之间的沟通渠道,但是对于与国际交流活动较少的实验室来说,依据国外的HLA实验室专用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评审时经济负担重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ISO/IEC17025认可准则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的准则,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要求缺乏专业化特点,所以,希望尽快出台适合我国HLA实验室运行特色的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促进我国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确保HLA检测结果质量,为中华骨髓库及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HLA检测服务。

作者:张坤莲 李剑平 单位:辽宁省血液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20,47.

[2]张汉斌,陆家海.实验室认可在微生物监测领域的实践与展望.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4):504-506.

第4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 计量认证复审(扩项) 迎审

引言

2007年后的迎审工作中,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简称《评审准则》)中规定的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笔者现仅就陕西省迎审工作中自己的切身经验,建议实验室从软件、硬件二方面着手计量认证复审(扩项)前的准备工作。软件方面:包括《评审准则》中的管理要求要素和资料准备;硬件方面:主要指《评审准则》中的技术要求要素和实验室环境的整顿。

一、上报计量认证复审(扩项)资料

资料的准备报批是贯穿整个迎审工作的核心内容,从上报前的申请到评审后的整改报告,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准备,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一)上报资料前,先到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且填写质检机构资质认定申请备案表,将此表复印件与上报资料《申请书》(典型报告、内审和管理评审内容也应并入申请书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实验室间比对报告》和《检测分析方法验证报告》(有扩项)、《标准有效性确认报告书》复印件一并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受理后,与陕西省计量认证环保评审办公室商定时间,安排现场评审。

(二)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现场评审结束后,监测站要给评审组提供2份检测报告(现场评审之前近期做过的和评审组现场选定的)和证书附表及授权签字人表。然后限期完成实

验室整改工作,编写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含相应见证材料)完成后,连同其他评审材料一并寄交评审组长审查、签字确认,经评审组长审查合格后,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获批后,领取资质认定证书和资质认定标志。

二、管理要求的准备

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实践中经常未被迎审单位足够重视,是监测站的薄弱环节,根据《评审准则》中管理要求的11个要素,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确定申请项目和人员

根据监测站自身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统计出复审项目数及新增项目数,新增项目的要注明清楚。每个申请项目要使用适合本站的方法标准,然后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在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递交资料前的一个月,要收集标准,然后到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进行标准查新,保证标准的有效版本。

确定授权签字人,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培训内审员,关键岗位人员均要有任命文件。

(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监测站应当建立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与其承担的检测、校准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监测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做出承诺。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成立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完成编制任务。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实验室进入3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在全站进行宣贯和培训,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根据试运行情况,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然后进入正式运行。评审前实验室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自查,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并形成自查报告。

(三)编制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作业指导书等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环境监测站根据评审准则规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提出了对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针对质量手册所提出的管理与控制要求,为完成管理体系中所有主要活动提供方法和指导,分配具体的职责和权限,包括管理、执行、验证活动,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业务质量管理记录是为了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设计的一些实用的表格和给出活动结果的报告,作为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作业指导书是表达管理体系程序中每一步更详细的操作方法,指导职工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还有技术记录和工作制度等,位于体系文件的第四层次。

质量体系文件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本站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使环境监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技术要求的准备

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室的环境是评审组对监测站能力的最初印象,亦是不容轻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硬件,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并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迎审工作应以《评审准则》中技术要求的8个要素为基础,并依据各自监测站日常展开各项质量活动的需要,保证调配和充实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一)人员培训与考核

为了使技术人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检测技术同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监测站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

1.每年年初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培训要有记录。年终将培训计划、计划完成情况、培训记录及对培训有效性评价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2.认真执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每个申请项目必须有2人持证,不得缺项。参加上岗证考核前,监测站要对申请项目进行自认定考核。

3.评审前需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首次及复查评审,需抽60%-80%的人员进行理论考试

(二)技术能力准备

1.新开展检测项目的评价确认

新开展的检测项目要有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等资源,要有检测依据的方法标准。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时,对使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要有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作方法验证,证实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方法的特性参数。提供的验证报告包括:空白测定结果及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实验室内比对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检测。

(三)加强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管理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监测工作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应配备开展监测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确保达到监测工作规定要求。

1.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编制仪器检定周期表,台帐的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技术指标、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固定资产编号、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放置地点及目前状态。在用仪器应贴上计量检定部门的合格证或自校合格证;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行三色标识的管理,即合格、准用、停用。

2.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记录、检定证书外,还要有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核查记录、校准记录和仪器设备管理卡。仪器设备的管理卡包括固定资产编号、型号/规格、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3.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每次期间核查要详细记录。

4.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加强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体系文件、标准、规范、规程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所有文件都应清晰、易读、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易于识别和检索。应妥善贮存,以防损坏或丢失。另外,应规定各种文件的保存时间、取消和或销毁过期文件档案的记录。

1.每台(套)仪器设备必须建立一份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仪器设备档案以及供应商档案的管理工作。

2.检测(监测)报告及相关记录的归档整理

按年度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报告编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合同金额、项目负责人(若有)、承担人、审批人、报告发送日期等。为了便于管理并保证检测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归档时通常将检测委托单、合同评审、检测通知单、原始记录(任务下达书、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和流转记录、分析记录、质控记录、监督记录、报告审核签发单)及检测报告等一并归档。

3.建立技术人员业绩档案

技术人员的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简历、获奖情况、培训情况、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书箱及一些复印件(如:学历和学位证明、上岗证、课题完成证书、获奖证书等)。

四、整顿实验室环境

整顿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减少环境条件对检测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便于工作,测试项目之间应互不产生干扰。样品室要划分出样品“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采样桶要划分出“地下水”、“地表水”、“污水”放置区域,避免采样桶产生交叉污染。

2.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分为在用、闲置及报废3类。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处理。与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放入实验室内。

3.安全环保管理检查

(1)水、电、气的设置及化学药品的放置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

(2)实验室应配置消防器材,并在有效期内。

(3)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或移交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致造成公害。

4.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

危险剧毒化学品需双人、双锁保管,要有领用记录。化学试剂、药品可利用计算机管理建立台帐。配制的化学试剂要采用五格标签。

五、结束语

计量认证工作是国家促进实验室逐步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作为迎审单位,各级监测站应以《评审准则》的要求为指导,严格按管理体系从软件、硬件二方面展开工作,保证实验室运行,结合各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第二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 薛念涛,冯学岭,丁辉编。《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规范;室内环境;检测;途径;效果

1 概述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的上升当中。房屋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满意度。室内环境污染维权事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中,当前社会对于室内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从当前市场环境情况来看,室内环境检测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民众对于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一些室内环境检测单位也不够专业,检测的效果不够明显,影响到了居民的实际生活。对室内环境的检测途径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室内环境的检测效果。

2 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情况

2.1 室内环境污染内涵

室内环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其他活动中所处的相对封闭空间,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是当室内的通风情况不佳、室内存在着一些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时,导致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不断增加,从而影响到室内群众,给人们造成不适感。

2.2 室内环境检测内涵

室内环境检测,主要是针对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各项污染物进行分析,并将污染物的含量和存在情况和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良好的对比,从而评断室内的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室内环境检测是一种新兴的行业,需要积极应用到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同时检测结果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当前在开展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时候,通常检测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氨、甲醛、氡、苯系物以及TVOC等方面。

2.3 室内环境检测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做好环境准备工作。室内环境检测需要进行采样,当房屋建筑工程完工的7天以后、工程交付之前进行,同时还需要对室内环境的情况进行区分,如果房屋室内使用的是集中空调,则需要保持空调的正常运行,如果是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则需要将门窗关闭一个小时。第二,对采样点的布置工作。在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从房屋室内的面积入手,根据面积大小确定出相应的采样点数量。通常情况下,采样点不应该设置在通风口,而是应该设置在房间的对角线,设置成梅花式能够起到良好的采样效果[1]。

3 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室内环境检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单位自身的资质不合格,采用的抽样数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在抽样工作之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试验直接就出具相关的检测报告,这样得出的检测报告并不具有权威性。(2)检测公司自身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经验不够丰富,影响到了室内环境检测的效果和水平。(3)一些检测公司声称检测免费,但是在检测工作完成之后,又推销其室内环境的治理产品。(4)检测公司凭借的标准曲线没有做好相应的校对工作,影响到了最终的检测结果[2]。

4 规范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有效途径

4.1 制定完善、合理和科学的室内环境检测规范和政策

当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发生之后,需要有良好的是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机构作为支持,这时候就需要有全面、科学和完善的室内环境检测规范和政策作为指导。当前制定室内环境检测规范和政策的单位主要是国家质检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建设部、卫生部、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等。现行的两种室内环境检测规范主要是GB/T 18883-2002和GB 50325-2001,这两种规范在建筑工程室内方面的环境污染控制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约束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行业的良性进步,需要对当前的室内环境检测规范和政策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从当前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出发,制定出适合现阶段房屋住宅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政策和规范[3]。

4.2 建立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

室内空气检测机构,在室内环境检测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该机构的良好运行,将能够有效提升室内环境检测的效果和质量。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需要做好现场的采样数据分析工作,并且对采集号的样品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化验工作。对采样工作的各项规范进行严格执行,是室内空气检测机构的重要原则之一,科学化对化验数据进行分析,将能够影响到化验室标准化的建设工作[4]。室内环境检测工作需要以数据分析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起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能够为室内空气的检测数据提供准确性的标准。在建立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设置完备的试验仪器等硬件,其次,需要不断强化和培训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能够促进室内环境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再者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室的认证门槛,针对那些想要申请的单位和机构的检测能力进行全面有效的验证和测验。最后,相关部门还需要积极使用文件和报告的相关形式,有效和复合验证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体系。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在开展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中的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5]。

4.3 针对室内空气质量无法可依的情况制定相关标准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室内环境检测制定出有效的可控标准,这些标准需要从人群众们投诉的热点环境质量问题积极纳入到相关范围之中,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并降低其对人们生活的威胁严格审查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认可资质和认证计量情况,平行对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逐渐提升现场测试的水平和程序。针对室内环境检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一定的工作规范,设立相关的标准,这样能够为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障[6]。当建筑房屋工程竣工之后,需要委托相关检测单位对室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检测,针对其中不合规范的工程,不得允许竣工,同时也不允许备案。

5 结束语

室内环境检测,在当前房屋建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规范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制定完善、合理和科学的室内环境检测规范和政策,建立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实验室,针对室内空气质量无法可依的情况制定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霍小林.如何规范室内环境检测[J].山西建筑,2011,37(28):192-193.

[2]杨飞.如何规范室内环境监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184-185.

[3]陈向国.室内车内环保产业将进一步规范管理[J].节能与环保,2015(9):38-39.

[4]武海强.基于采暖面积与室内外温差和采暖时间的供热计量分摊方法:CN,CN102829804A[P].2012.

[5]王雨群.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激素污染的危害与控制的研究[J].江苏建筑,2011(b12):85-89.

第6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校;测绘实验室;平台体系建设;实验项目

对于高校各类理工科专业而言,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高校测绘实验室在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测绘仪器用于测量地表地物形态、大小及分布,随着人们对地球表面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精密测绘设备诞生并迅速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地表形态的测绘与研究分析。测绘实验平台是由各类测绘仪器设备及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组成的实验系统,是构建测绘实验室平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的地方,研究分析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测绘实验平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科学是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测绘、制图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测绘实验教学是该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内容[1]。目前,市场上测绘仪器设备种类繁多,选取何种测绘设备系统构建和完善测绘实验室平台体系需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常见测绘仪器设备及其功能用途进行梳理,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角度出发,对构建或完善测绘实验平台体系与实验项目设置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设原则、方法和建议,为相关单位或部门提供借鉴。

1基础型测绘设备

在各类测绘工程应用中,常见的测绘仪器有钢尺、测距仪、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北斗实验平台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基础设备。钢尺、测距仪均为简单的距离测量设备。水准仪通过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广泛应用于国家水准测量及地震水准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变形及沉降监测、地形测量、隧道和矿山测量以及工具加工测量和精密工程测量等方面[2]。经纬仪是用于测量角度的精密仪器,可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通常用于测量角度、工程放样以及粗略的距离测取[3]。常见的有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两种,后者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更高,操作上更为简便,实际应用更为普遍。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集光、机、电于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具有角度测量、距离(平距、斜距、高差)测量、三维坐标测量、导线测量、交会定点测量和放样测量等多种用途[4],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和房产测量等工程领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利用一组卫星的伪距、星历、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为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5]。目前,世界上有四大全球性导航卫星系统,分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6],还包括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和增强型卫星服务系统。GNSS主要由地面控制部分、卫星系统、用户装置等三部分组成,具有定位、导航、测量等三大空间位置服务功能以及系统同步和授时等时间服务功能。常用的GNSS应用型设备包括手持GPS接收机和RTK等,在地形图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放样测量及其他工程领域应用广泛[7]。GNSS原理型设备有北斗/GPS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有助于学生对GPS/BDS的系统结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及应用。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和编程,切实地了解卫星导航原理,为今后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8]。

2拓展型测绘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快捷的教学测量设备和工程测量设备应运而生,其软硬件技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测量效率大大提升,给测绘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新型测量设备在技术上有很多交叉与重叠,如遥感与摄影测量系统,基于雷达、GNSS等技术的移动测量系统以及虚拟仿真平台等。

2.1遥感与摄影测量系统

遥感与摄影测量是获取地面数据的重要手段,能够真实反映地表情况,并通过GPS定位、融合与建模等技术生成真实的现实场景。遥感和摄影测量通常是通过传感器搭载在天、空、地等不同平台上进行数据的获取,如常见的有卫星遥感以及低空无人机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等。遥感获取真实地表光谱信息,侧重于地表信息类型、分布特征,通常用于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国土资源监测等方面。摄影测量包括传统正射摄影测量和倾斜摄影测量,通常是获取几何信息,侧重于地形测量、地形图制作与地形数据库建设等,为各类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同时可服务于农业、工业、军事、建筑、考古等非地形领域[9-10]。

2.2移动测量系统

移动测量系统是集激光雷达、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成像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身的测量系统,能够快速获取地表高精度多元数据,并生成精确数字化三维模型。根据搭载平台的不同通常可分为车载、机载和船载等一体化移动测量系统,如车载雷达、无人机、无人船等测量系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交通通信、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无人船测量系统是船体和水下地形测量仪器设备的结合体,主要采用雷达探测技术进行水下地形地貌测量与成图。相比传统作业方式,无人船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传统人工作业的危险性,受地形环境等因素限制情况大大减少。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移动测量技术生产数据外业成本和后处理成本明显降低,因而迅速成为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2.3虚拟仿真平台

虚拟仿真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仿真实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等现实场景并进行场景交互式体验的新型实验技术,不再受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验操作[11]。虚拟仿真平台已成为众多高校实验室采用的新型实验平台,给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带来了重大变化。虚拟仿真技术可方便地完成多种在实验室中实际操作困难或者因设备数量不足等难以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摄影测量、无人机测量、水下地形测量等实际操作环节。目前,全息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平台已实现了大规模点云秒级加载技术、实时渲染技术、细节还原技术,将接近现实的各种场景用沉浸式的互动模式进行展示和体验。可提供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三位激光扫描、无人机测量、惯性及组合导航等全面的虚拟教学平台。

3实验室平台体系建设

3.1总体原则

测绘实验室平台体系建设需进行综合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1)培养目标导向原则。测绘实验平台建设应该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能在资源、环境、生态、测绘、国土、规划、农业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测绘是获取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学生对测绘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与应用在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测绘实验平台体系建设需要满足测绘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能够支撑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预期培养目标。2)经济性原则。经济条件是测绘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仪器设备的选择与购置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费预算计划,在设备经费计划额度范围内选择购置最优设备。设备购置前期充分做好实验室自身需求分析,同时做好市场调研,对所购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价格等信息做充分的了解,从而科学合理地做好设备申报计划,避免重复性购置或者购置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设备。3)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有些实验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或其他条件限制,如无人机系统,由于在校内人数和建筑物众多,在飞行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或者学校区域可能属于禁飞区无法飞行。无人船水下测量系统需要在一定水域条件进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而且部分高校不一定有此类环境。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采用体型小、安全系数高的无人机或无人船测量系统,或者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该类测绘实验项目。

3.2设备资源选取及实验项目设计

1)仪器设备平台需与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相关性。如以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其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地图与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大比例尺测图”“摄影测量原理”等测量学课程,其内容均与测绘设备具有很大的关联度,相关测量数据的获取需采用测绘设备进行采集。这些课程涉及常用的测绘设备就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手持GPS、RTK设备,这类设备可作为测绘实验室基础型实验平台设备。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可将无人机、无人船、摄影测量等设备系统作为测绘实验室拓展型平台,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拓展学生测绘实践能力。2)根据设备功能用途及精度确定设备类型及型号。教学和科研测量设备选取标准通常不一样,科研设备往往精度要求高,能适应户外各种复杂测量环境,具备防水、防震、防晒等性能。教学设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量学基本原理以及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对精度和操作环境要求可适当降低。若测绘设备教学和科研并用,则以要求更高的一方为准进行选择,同时满足两者需求。此外,同种功能的设备类型既要考虑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统一性,如水准仪、经纬仪等有光学和电子等不同类型。光学仪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设备工作原理,但测量效率相对较低;电子设备测量效率高,然而测量过程往往通过内置程序直接处理,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其工作原理,两者在教学中各有优缺点,均可配备用于教学。每种设备的品牌和型号又不能过多,不同品牌和型号设备功能、操作界面有所不同,需逐个进行演示教学,数量过多反而可能会影响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效果。3)根据学生规模确定各类仪器设备数量。测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选择首先需要考虑其用途,作为教学设备,需充分考虑设备功能和数量是否能满足教学人数的需求,相比科研用途设备可以适当降低精度要求。高校班级人数通常在30—60人之间,基于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实验平台等设备的测绘实践项目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除了使用仪器设备本身外,还需要配备三脚架、水准尺、三角杆、棱镜等配套设备,每个小组4—5人,以每个班级50人为例,仪器设备以10—12套为宜。若是受经费条件限制,数量达不到要求,则需增加小组人数或者上课次数。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构建合理可行的测绘实验室平台体系,并对测绘实验主要内容及实验项目进行设计,见表1、表2。

3.3测绘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测量获得的数据用来制图,制图过程包括对测量数据进行格式转化、图形编辑与绘制等过程,需要采用相关的专业软件系统。因此,需采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组建测绘数据处理平台。根据自身条件,以本学院实验室为例,利用GIS机房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建设测量数据处理平台。目前,具备两个60个机位的机房,可建设为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安装各类测绘平台设备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如南方CASS、CAD等制图软件以及Super-Map、MapGIS、ArcGIS、摄影测量等GIS与遥感软件系统,用于各类测量数据的转换处理和制图分析与应用。平台采用云桌面技术进行管理和应用,可灵活设置为开放个性化数据处理平台。

3.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测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场地为主,校外为辅。校内选取建筑相对稀疏和开阔地区作为课间实习区域,使用高精度双频GPS,采用静态测量方法建立测量控制网,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建立水准网,均做好标记并进行维护管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当地国家控制网相结合,以此作为校内基础测绘基地。根据校内场地环境以及经济条件,合理布设车载雷达、低空无人机、无人船等拓展型测绘实训场地。校外实训基地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貌区域,或者以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测量实训基地,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实践能力。

3.5仪器检校中心建设

测绘仪器在使用中会出现零部件损坏和精度偏差问题,需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和校验。测绘实验室应建立仪器检校平台,如平行光管组成的室内检校装置及其他检校装置。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掌握基本的设备校验技能,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以及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常规校正方法。如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视准轴、水准器、望远镜十字丝横丝竖丝的检验与校正;经纬仪照准部水准管、竖盘标准差、光学对电器的检验与校正;全站仪的管水准器、望远镜分划板的检验与校正、竖盘指标零点自动补偿的检验、竖盘指标差与竖盘指标零点设置的检验与校正,GPS设备屏幕校正、不同地理坐标系统校正以及GNSS多路径效应、接收机钟差等。

4结束语

高校测绘实验室以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RTK等设备作为基础型的实验平台并开设对应测绘实验项目。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场地环境、课时要求与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性地建设遥感与摄影测量、移动测量以及虚拟仿真等综合拓展型实验平台和实验项目,形成“基础型+拓展型”测绘实验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测绘实验室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关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完善测绘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建设,快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测绘实验室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斌.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内业中的运用与优势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9(10):178-179.

[2]曾振华,凌小勤.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程序的开发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96-100.

[3]姬玉华,夏冬君.测量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方雪昭,王兵,魏吉奥,等.一种全站仪在夜间测量的棱镜搜索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9(8):119-120.

[5]宁津生,姚宜斌,张小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发展综述[J].导航定位学报,2013,1(1):3-8.

[6]林金海.北斗导航通讯技术在海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6.

[7]陈学宇,冯丹凤.数字化地形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2):94-97.

[8]史建青,董春来.全球定位与导航实验室建设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182-184.

[9]龚涛编.摄影测量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0]杨国东,王民水.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及展望[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1):13-15,18.

第7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市药品检验所达标建设活动,要以“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为依据,从该所现有人员、环境、设施和本辖区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适度超前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达标活动的开展,实现人员结构合理、质保体系完善、实验环境良好、仪器设备精良、检验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主要指标与实施步骤

计划通过年时间的达标创建,使市药品检验所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各项指标达到省设区的市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标准。

(一)人员。

全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药学和与药学相关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从事药品检验实验室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行政、后勤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二)环境。

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各类实验室和辅助用房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的标准要求。

(三)设施。

根据不同类别实验室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完善设施,配备设备,使实验设施完备,仪器装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仪器装备的配置标准。完善各类设施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四)检测能力及水平。

全年可完成?d件批次检品的检验能力。抽样全检率不低于%;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检率不低于%;检验差错率不高于.%;事故率不高于.%;检品超期率不高于%。

(五)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坚持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使各种管理科学、规范。

(六)科研能力。

开展药品检验、药品质量标准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备承担国家药品标准研究,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每年有?d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级别的评审或奖励;每年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不少于篇。

按照以上主要指标,采取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年月?d月)。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实施意见的通知》(食药监注发[]号)中所附三个附件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照、逐条梳理、找准差距、剖析原因、制定措施,为达标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年月?d年月)。该阶段是达标工作的关键阶段。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强化人员结构调整和素质提高,力争每年新进名药学或与药学相关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每年有?d名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提升学习,每年不少于名人员参加各种短期学习培训。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根据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基建总体安排,新建“市药检大楼”,按照省局关于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安装,力争上级支持,年上半年药检大楼建设项目能启动,年初投入使用,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在符合规范要求、实验环境优良的新建实验室中进行。三是完善实验设施,配置仪器设备,按照各类实验室的不同要求和有关规定装备设施,配置设备,力争在年月底前,实验设施完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配备标准的%以上。四是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基本实现各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接受省局检验验收。

第8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第一条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第9篇: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控制建筑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支出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改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欲求和期望也日益强烈,盼望拥有一个舒适、洁净、现代、时尚的工作、生活空间,因此近年来房屋装饰装修的标准、档次不断提高并呈上升的趋势。随着大众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迅速提高,身体健康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质量与人的健康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因建筑装饰装修和各种新型建筑装修材料的运用造成的居住环境污染以及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侵害的事例却时有报道,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适应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发展的要求,2001年11月26日,我国出台了首部关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法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以下简称《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的施行,为预防和控制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和标准。《规范》分六章和六个附录,其中24条为强制性条文,内容涉及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建设阶段。

一、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其来源

根据国内外对室内环境污染进行的研究表明,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室外大气和地质环境的污染、室内建筑装修材料及家具释放物的污染、烹调及燃烧产物的污染和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的污染。由于工程交付使用后,人的各种活动和室外大气环境的破坏导致的室内环境污染不是工程建设阶段所能控制的,因此在这里只谈如何控制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等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的污染。

通过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分析,目前检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有约68%的人体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尤以氡、游离甲醛、氨、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等几种污染物对人体危害最大且时常检出。据相关报道,其中氡、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甲醛被WHO确定为可疑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因此《规范》将这几种污染物首先列为控制的对象,另外《规范》还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含量列入控制指标。

1、氡是从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而来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矿石、岩石以及土壤中,常在开采和建筑施工时释放出来,并能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被人体吸入。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氡浓度过高的环境中,沉积在呼吸道上皮组织内的氡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内照射,导致诱发肺癌等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室内空气中的氡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岩石,特别是在地质构造断裂层区域;其次是工程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析出的氡,尤其是掺工业废渣建材和天然花岗岩。

2、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对人的视觉、嗅觉和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过敏反应,引发流泪、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可导致人的肺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室内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二是广泛使用的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等水性胶粘剂;三是对建筑装修材料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所使用的各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防虫剂等水性处理剂;四是来自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如壁纸、化纤地毯、地板衬垫、泡沫塑料、水性油漆和涂料等。

3、苯是一种无色且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点,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人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苯化合物会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头昏、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思维及判断力降低等症状,严重时会对人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目前室内装饰中仍多用苯及其同系物甲苯、二甲苯作为各种溶剂型胶粘剂、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稀释剂或添加剂。

4、氨是一种挥发性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主要来自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会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从混凝土中还原成氨气缓慢释放出来。对人体的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使人眼涨、咽痛、头晕、憋闷、恶心,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会造成呼吸道、眼黏膜的损害。

5、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是常温下能够挥发成气体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总称。TVOC作为室内污染物,种类多,成分非常复杂,而且新的种类不断被合成出来。由于它们单独存在时浓度低,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而以TVOC表示总量。常见的除醛类外,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异氰酸酯类等。长期吸入TVOC会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食欲不振,恶心、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以及地毯、地毯衬垫均含有TVOC,另外壁纸、聚氯乙烯地板革等材料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6、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无色液体,是溶剂型涂料中容易存在的一种有毒物质,在以聚氨酯树脂为基料生产的涂料和胶粘剂中,存在游离的TDI及其他氰酸酯化合物,这些异氰酸酯单体都是毒性很大的物质,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或吸入其蒸气及溶胶,会引起呼吸不适、气短、头痛、眼角发干、发疼,严重时引起视力下降、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炎、肺水肿等疾病。

工程地点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二、工程勘察和设计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凡事都要从源头抓起,要有效控制室内环境污染首先应从工程的勘察和设计开始进行,即从勘察、设计、工艺、材料几个方面预先进行控制。

1、勘察设计阶段的控制

勘察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场地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氡进行控制。要控制土壤中的氡,首先应对工程所在地点的地质构造、断裂及区域放射性背景资料进行调查,测定土壤中氡的浓度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供设计参考和竣工验收检查。

据调查了解,目前徐州市尚没有进行土壤中氡水平的调查,因此徐州市的民用建筑工程必须按《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根据徐州市的地质构造,影响市区的主要有废黄河断裂带,现已探知的走向是西起铜山县夹河,经徐州市西北向东南横穿中心城区,然后沿张集、双沟一线直达睢宁西北龙集一带,长约70公里,宽约2-3公里。如工程处于该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结果超过《规范》的允许范围,则必须按《规范》要求对建筑物进行防氡处理,并按有关规定采取综合建筑构造措施。

徐州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曾在1987年对徐州市区放射性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及研究,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徐州市区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μR/h)

测量点测量均值范围平均剂量率标准差

原野8.3-11.59.5±0.84

道路5.4-10.17.2±1.89

房屋8.9-13.111.7±1.45

根据该调查结果可知,徐州市区的照射量率低于15μR/h(包括宇宙射线致电离成分),应属天然放射性低本底地区,按照《规范》的有关规定,该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徐州市区区域性土壤天然放射性背景资料。

2、工程设计阶段的控制

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室内通风设计和设计所采用的建筑装修材料进行控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并符合《规范》的规定。

建筑物的通风设计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风换气,有利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和排出,可有效减少有害污染物在室内的积聚,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形式。建筑物如采用自然通风,设计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增加室内的通风换气量;如采用机械通风(即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时应保证有足够的新风量和室内风系统的平衡。室内通风设计应不低于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工程所使用材料选择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设计应注明所采用材料的类别和标准,对大面积集中使用的材料还应明确这种材料的使用量。这是因为: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十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只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是对材料生产企业最起码的要求。对人体有害的甲醛、苯及其他有机挥发物都是涂料和胶粘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新国标只是限制了这些有害成分含量,但达标的合格品中还是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因此在采用了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的建筑材料后,还应根据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科学地进行装饰装修设计,确定材料的合理使用量,选择无污染的施工工艺,正确地解决室内通风换气问题等等。即使是合格产品,也最好不要大面积使用一种材料,一定要考虑房屋空间的容纳能力,否则也可能会由于某种有害物质积聚过多而造成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

严禁在工程上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装修材料。

3、施工图审查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施工图审查是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基本建设必不可少的程序。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机构应根据《规范》的规定对工程勘察报告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到的社会公众利益、强制性标准和《规范》执行情况的内容进行审查。

三、工程施工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施工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亦要坚持预防为主,注意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建筑装修的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的建筑装修材料进入工地,同时采取科学和严格地施工工艺,减少材料施工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施工单位应针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编制详细、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方案中应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污染的建筑装修材料明细及其控制措施;避免产生室内环境污染所采用的施工工艺;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采取的措施等等。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也是工程监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中应包含有依据《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对室内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内容。监理机构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工作流程、控制要点及目标、方法及措施应当明确。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监理不得批准在工程上使用,同时工程施工完成后监理还要督促建设单位对室内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对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工程不得签署竣工报验单。

对材料的检验与复验、含有有害物质材料的施工实行全过程控制是预防或减少室内环境污染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施工阶段应重点加强材料的进场检验和施工防范措施,尽量避免工程完工后再检测出室内污染物含量超标情况的发生。因为一旦出现污染物超标,处理起来相当困难,目前市面上的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尚不成熟,相关手段和产品的治理效果均不明显,实践证明往往也很难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必须贯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

1、把好材料的进场检验关

工程所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要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进场检验及相应的检查记录,材料进场报验单应包含环境指标的控制内容。

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⑴、产品的合格证书。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有中文标识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厂名、厂址等。

⑵、出厂环境检验(检测)报告。材料的供货厂家应提供厂家产品的检验(检测)报告,报告的放射性指标、有害物质含量指标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且符合《规范》要求。

检验(检测)报告要注意查看材料的检验(检测)时间、执行的标准、检验(检测)数据是否低于国家规定指标、与所购买的材料是否一个品牌是不是同一批次等;还要注意检验(检测)报告是否是由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计量认证并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至于是否是省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检验资质还是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检测资质,对应于各自的检验(检测)报告应该都是有效的(以下通称为检验报告)。

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情况,我们在检查材料的出厂环境检验报告时应重点检查以下指标:

a、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包括掺工业废渣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放射性指标。

b、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板的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考虑到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进口的饰面人造板宜采用环境测试舱法测定游离甲醛释放量。

c、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和水性处理剂的游离甲醛和TVOC含量。

d、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的苯和TVOC含量。

e、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的氨释放量,不应大于0.1%(质量分数)。

f、壁纸的VOC和游离甲醛释放量,应不大于0.12mg/m3.

g、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的甲醛和TVOC的释放量。

h、聚氯乙烯地板革的VOC和甲醛释放量。

凡无出厂环境指标检验报告或者放射性指标、有害物质含量指标超标的产品不得使用在工程上。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来源、监督要点及控制标准详见表2.

表2: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来源、监督要点及控制标准

类别名称主要来源监督检查要点室内环境控制标准

一类民用建筑(住宅、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二类民用建筑(旅馆、办公楼、商场、餐馆、候车室等)

放射性物质氡地基土壤、岩石,特别是在地质构造断裂层区域;其次是建筑装修材料析出的氡,尤其是掺工业废渣建材和天然花岗岩。土壤氡浓度的检测报告;掺工业废渣建材及天然花岗岩的放射性指标。≤200Bq/m3≤400Bq/m3

挥发性气体甲醛各种人造板材;水性胶粘剂;各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防虫剂等水性处理剂;壁纸、地毯、水性油漆和涂料等。材料的游离甲醛含量或释放量。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检测方法对限量的要求不同。≤0.08mg/m3≤0.12mg/m3

苯各种溶剂型胶粘剂、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稀释剂或添加剂。材料中苯的含量。聚氨酯涂料和胶粘剂应测定游离TDI的含量。≤0.09mg/m3≤0.09mg/m3

氨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等氨的释放量不应大于0.1%。≤0.2mg/m3≤0.5mg/m3

TVOC涂料、胶粘剂和水性处理剂;地毯、聚氯乙烯地板革等。材料中TVOC的含量。≤0.5mg/m3≤0.6mg/m3

TDI以聚氨酯树脂为基料生产的涂料和胶粘剂在涂料中≤7g/kg;在胶粘剂中≤10g/kg//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传统建筑材料如粘土砖、普通水泥、石灰、砂、混凝土、碎石、卵石等放射性比活度均未超标,天然石材的放射性比活度相对稍高,但掺工业废渣建材如石煤渣砖瓦,部分粉煤灰砖砌块、煤矸石砖、钼矿渣砖、钨矿渣砖、磷石膏赤泥等放射性比活度都不同程度的超标,有的超标还很严重。我国常用传统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比活度详见表3.

表3:我国常用传统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比活度(Bq/kg)

材料

放射性元素天然石材砖水泥砂石石灰土壤

Ra-226915055392538

Th-23295503547755

K-40103770017657335584

笔者认为:根据徐州市区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的结果可知,徐州市区属天然放射性低本底地区,且自然界并不存在天然强放射源。按照《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徐州市区区域范围内利用本地原材料生产的地产无机非金属建筑和装修材料(不含掺工业废渣的材料)可不作放射性比活度检测,其产品可直接在市区区域范围内使用。为切实有效管理,可考虑依据有关规定对这部分材料实行备案制并向社会公布。

2、把好材料的复验关

⑴、对凡已进场的无出厂检验报告的建筑装修材料,必须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或将其清退出场。

⑵、凡出厂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不全或对检验结果有疑问的建筑装修材料,必须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⑶、对大面积集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应送检测单位进行复验。如室内使用的各种天然花岗岩石材的总面积大于200m2时,应对不同产品分别进行放射性指标的复验;室内装饰采用的某一种人造木板或饰面人造板面积大于500m2时,应对不同产品分别进行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的复验。

以上检测结果必须在满足设计文件和《规范》的要求后,方可在工程上使用。

3、施工过程的污染防范和控制

目前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有害物质,除了把好材料的进场检验和复验关外,还应把好在工程施工过程的污染防范和控制关,加强对各种建筑装修材料的现场管理,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的施工工艺,减少材料在施工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对有防氡设计措施的工程,其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孔洞等特殊部位的施工,一定要严格检查并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要求。除按照《规范》的施工要求执行外,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⑴、含有有害物质材料的加工不宜在建筑物室内进行,而应尽可能安排在建筑物外进行,尽量减少在室内的加工作业;

⑵、建筑装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固体、可燃挥发性液体等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出室内并清运出工地;

⑶、对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材料进行污染物质处理;或者在进行通风处理的情况下使用,做好现场职工的劳动保护。

4、室内装饰装修推行样板间制度

对室内装饰装修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设计的工程宜先做样板间,并检测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的含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样板间检查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工艺、材料品质、施工质量和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问题,便于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装饰装修全部完工后再发现问题造成的返工损失和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亦降低检测抽检的数量及检测费用。样板间检测结果合格后,再大量订购样板间所采用的材料,进行大面积的施工。

四、工程的竣工验收

前面介绍了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其来源,以及勘察设计应对室内环境质量提出的设计要求,强调了施工阶段的材料进场检验、复验和施工工艺等防范措施,最后的关键就是工程的竣工验收把关了。

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合格的前提条件是工程竣工验收时室内环境质量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规范》要求,各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量符合《规范》的规定,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检测符合《规范》的限量要求并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深度要求。

要使工程竣工验收时能够正常进行,并做到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能够符合《规范》的规定并达到设计要求,除满足前述要求外,还应提前考虑并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要考虑到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挥发时间,《规范》强调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后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二是要预先留出工程完工后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自测和预检的时间;三是适当考虑雨季可能对室内污染物散发的影响;四是做到竣工验收前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根据相关事例和工程实际情况,预留的时间一般以不少于半个月的时间为宜。

《规范》规定,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可以采取延长污染物散发时间、封闭人造板表面孔隙等措施进行处理。处理后可再次进行检测,但检测抽检的数量应增加1倍。检测合格后,可以评定为室内环境质量合格。

对室内有害物质含量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五、加强对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相比较而言,目前的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和施工企业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存在着质量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控制,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对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加强对参与室内环境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行为的监督,同时在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增加室内环境质量是否符合《规范》的结论性意见。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下列质量行为应进行重点监督:一是检查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和施工队伍有无合法的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和施工资质;二是检查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和施工单位有无超越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的行为;三是检查建筑装饰装修的施工单位有无非法转包、分包工程项目的行为;四是检查工程所用材料是否存在偷梁换柱,使用假冒伪劣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情况。

对于施工单位不按照设计图纸和强制性标准施工,或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的,或者使用没有出厂检验报告的建筑材料,及不按规定对有关建筑材料进行有害物质含量指标复验的,应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施工单位进行处罚。

对于监理单位未按照设计文件和强制性标准要求实施监理,致使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未能达到原设计文件要求的,或者将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没有出厂检验报告的建筑材料以及不按规定对有关建筑材料进行有害物质含量指标复验就按照合格批准在工程上使用的,应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监理单位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