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

第1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观念 教学模式 摄影教育

所谓新媒体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平台的新艺术学科种类,新媒体艺术早已经在国外成为各美术,设计院校的基本学科,理应成为视觉艺术教育的主流课程。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范畴内的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纷纷开设了适应当前状态下摄影艺术教育的新学科,并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新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应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种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摄影艺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摄影艺术教育应从人文观念、课程设置与如何教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碰撞

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最大的隐患集中表现在传统以技术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现代重观念、人文教育模式之间的碰撞。

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读图时代”,全部从各个角度与侧面显现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操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全部产生了变化。这种完全的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全新的面貌:数字化的拍摄工具、记录媒体、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格局。

观念的改变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所谓的理念先行是要求我们对于摄影艺术教育有一个全面的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认识。观念上的浅显、对摄影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导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摄影艺术认识的浅薄。

因此,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上,而在观念理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解决。但观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它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传播模式。现代摄影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一样,离不开现代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衍变,把摄影艺术知识系统化,将它放到由摄影史、美术史、美学、哲学、社会文化等组成的思想坐标里,只有这样,我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观念上做出主动地调整与引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多元化

摄影必将在未来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摄影技术成为主流;二是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艺术素养在摄影创作中起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摄影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摄影艺术课程设置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无非是三大块: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暗房技术和技巧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构图、光线处理、平面与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等;选修课包括艺术概论、摄影史,绘画和计算机等。此课程设置在国内各高校摄影艺术专业里通用,大同小异。而国外,如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已将纯粹的技术课程全部融汇到视觉传播领域,相当具有预见性和实用价值。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打破一贯单纯传授摄影技巧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观念意识,和对现达资讯社会把握的敏锐度,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会贯通,如当代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等也很具有价值。

由此看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影像的观念和影像传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应成为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关键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上对旧教育课程体系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特别是视觉传媒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师资和相关教学环境,将传统技术性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向创造能力培养转化为主。

三、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

在国内,一些高校摄影艺术教育专业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摄影认知不足再加上摄影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摄影打光;在没有进行静物摄影和创意摄影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就开设商业摄影。

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摄影艺术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摄影艺术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

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对教师评价的两个方面,但现存的评估体系却使它不够完善。师资人员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负担过重。专业扩招,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课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摄影艺术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从摄影术发明到现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摄影艺术正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迅速传播的特性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潜质。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应该充分了解与此时代承前启后的关系,关注人文,关注传统,关注生活,依靠科技,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未来发展的优秀摄影人。

参考文献:

[1]矫健.新媒体艺术摄影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斯帕林.美国广泛开展数码摄影教育.摄影世界,1999,(11).

第2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弱化教师主导性、信息量过于繁杂、过分关注外在形式、课后设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如何改进从关注教师主导地位、强化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挖掘多媒体运用潜力、加强教师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欣赏课;多媒体教学;思考

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

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简单说就是我们面对各种大众传媒信息时的理解、评价、选择、创造、加工等能力,这其中辨别选择能力和创造制作能力对承担艺术课程的教师尤其重要,因为目前各种媒介为艺术欣赏课程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和素材,从艺术作品到各种评论,从艺术发展趋势到各种新艺术等应有尽有,极其繁杂,筛选和利用信息的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艺术教师首先应该参加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媒介的认识,正确理解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学会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介信息,以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其次,是要有意识地多接触媒介传播信息,积极利用各种方式交流信息、知识和经验,加强信息互动以及提升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以便筛选和利用。再次应该接受专门的媒体技术使用的培训,全面提升对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开发能力,更好为教学服务。最后,除了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以外,还应学习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这也是强化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芸芸.多媒体教学优劣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

[3]郭金峰,杨永战.多媒体教学改革泛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4]吴维敏,关于艺术学院多媒体艺术教学的思考[J].装饰,2006(3).

第3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艺术创作者开始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时代的颜料和纸笔。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探索领域,也是未来艺术学术理论探索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大量的艺术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刘旭光编写的《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是紧密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结合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呕心之作,也是全国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领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全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标志、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新媒体艺术的D像方式、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性的探索、新媒体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与生成、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等七个方面展开概括和论述。该书从一开始即明确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帮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范围,把握新媒体艺术的框架,进而从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综合性引导读者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编者以时间为脉络,从艺术与科学、工业革命的曙光、数字的革命、媒介的变革、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等六个不同的维度对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进行诠释和解读,丰富了读者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书内容详实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全书重点介绍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拓宽了以往对现当代艺术范畴的理解,为了充分说明新媒体艺术的具体概念,全书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自身的特点都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艺术自身的意义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为读者打开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的理解,呈现了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结合的样式和案例。艺术的语言方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既结合新媒体自身的艺术形态,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因此,这种内容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互动与参与、知觉与体验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和有效表达,这既可以展现新时代的艺术理念和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新媒体艺术领域拓宽创作思维空间,探索未来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视野,刘旭光的《新媒体艺术概论》可以说对上述内容做了完整的诠释和概述。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自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成为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的载体,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加之设备简陋,因此当时的新媒体艺术也被戏称为“录像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频、摄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开始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媒介开展创作,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体艺术代表作品。互联网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艺术的真正来临,大量的网络技术、数字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新媒体艺术可以真正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会直接改变艺术作品的特征和特点,进而对大众审美的观念和理解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的传统艺术都是单向传播,创作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向受众输送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内容,但受众很难通过信息反馈进行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观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参与度,甚至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手法,这种新颖的方式有益于创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艺术。新媒体艺术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4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第5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冯梦波仍忠告自己和学生:唯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才能使自身不断成长。

最初的梦想

冯梦波曾经几易梦想,他最早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钢铁军人,但是后来他又想成为一名画家。不过,今天的冯梦波既不是军人也不是画家,而是一名以新媒体艺术著称的艺术家。

对于新媒体的兴趣,冯梦波将之归结于父亲,“我爸爸是机械工程师,我从小玩的是机器零件。”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冯梦波天生就对机器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这让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机械。

而当八十年代电子游戏出现的时候,冯梦波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开始整天玩游戏,尽管这种行为很容易被其他人看作是不学无术的表现,尽管那时的游戏在如今看来,画面、声音都非常单纯,人物、故事都特别的直截了当,但对于冯梦波而言这却是他走向用新媒体表现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1987年,冯梦波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他将这一人生变化称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事情,因为他喜欢传统艺术。

这一人生路径看起来,冯梦波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他梦想中的画家。然而,在他自己看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对他最大的意义是:可以更加系统地去学习艺术知识,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他认为就像国画从汉唐到明清再到如今是有着一套完整的艺术历史,所有的艺术都是有着这种传承的存在。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种传承,不能理解这种传承艺术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审美观,那么他必然无法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足够长远。

所以,他认为艺术是最需要知识积累的。即使是对于智慧的认识,他也将其定义为“智慧,就是学习的积累,知识的吸收”。所以,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学生,总是能够从他的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真心的热爱艺术,他就会发挥他全部的潜能来学习、来创作,绝对不要人为的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痴迷新媒体

正是因为冯梦波对于艺术源自知识积累的认识,他并没有徜徉在传统艺术的海洋中,忽视外面的世界。相反,他对于新事物、新媒介的关注,是当时少有艺术家能够做到的。就如同当计算机出现的时候,出于对机械和电子的酷爱,冯梦波在第一时间就开始关注电脑的发展。

当时间推移到1993年,冯梦波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在17年前的那个时间,几乎很少有个人拥有电脑,即使听说过电脑的人也并不多。然而,即使面临着缺乏足够硬件、软件和资源的情况,即使面对着没有同行可以交流电脑这一新媒介的孤岛情况,冯梦波依然开始了新媒介艺术的探索。

最初,他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趣一点点琢磨,但他还是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新媒体艺术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个利用幻灯片制作的艺术形式。虽然这类幻灯片作品在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然而对于彼时的冯梦波这确是他正式踏上新媒体道路的第一步。如果不是这些简单的幻灯片给了冯梦波足够的兴趣和信心,今天也就可能不会有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叫作冯梦波,我们也就不会欣赏到今天他的那些奇异的作品。

当时间过去了三年,1996年冯梦波做出了他的第一个大型互动多媒体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被称为《私人照相簿》。因为冯梦波在一个今天看起来简单的幻灯片中,将自己一家三代的照片、声音、生活杂物进行了记录。这一作品的意义在于,冯梦波第一次将幻灯片做成了一个电子媒体。虽然,他最初的目的是将自己一家的生活记录下来,等到未来再来回首这一作品,重现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却让冯梦波坚定了做新媒体艺术的决心。

对艺术追根溯源

无论是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还是对新媒体艺术的坚持。冯梦波都在琢磨一件事情,那就是艺术的精髓何在,源泉何在。

一次,冯梦波偶然将一幅中国书画艺术进行缩小,他发现这幅作品仍然保留着他原有的韵味;当他继续进行缩小,缩小到一比特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这幅已经缩小到一比特的作品仍然保有原作品的美学韵味。

第6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98-02

一、现代多媒体

(一)概念

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我们称为数字媒体。它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

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联系,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段,促使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最新数字技术充分有效的运用,不但会增强数字媒体艺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更能增强体验作品时艺术效果的丰富性,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验经济的到来。

(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融合了各种艺术与科技元素,主要表现出多媒体数字化、大众化、互动性、虚拟性、经济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三)多媒体艺术的应用要求

多媒体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需要综合艺术与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表现的手段、形式、载体的选择,艺术表现的认识等观念也将会发生变化。它引领艺术家们真正进人一个数字化、逻辑化、自动化的艺术领域,简单的讲, 艺术的物材已由非物质性的数字符号所替代音乐、音符以及各种影视产品, 其创作与结果, 都在电脑这个人机互动的界面完成。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促使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近几年,随着国家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 社会经济不断的上升、 科技技术的日趋完善,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也对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慢慢开展了一些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研究课程,如计算机作曲, 计算机音乐研究、多媒体操作理论等课程。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以及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智能化的软件,再充分运用电脑科学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分散的素材与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听觉感知、视觉感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只有部分专业类院校开展了这类课程,因此对于这类课程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 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三、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校音乐课程是涉及面很广、知识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音乐实践和体验学习时,不仅需要用语言、态度、情感、行为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借助于网络信息环境,包括图、文、声、像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交互式界面,以获得音乐感受,提高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授课方法中,更多的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一盘CD、一段视频,整个课程枯燥无味。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是格格不入的。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素材进行合理编排,能够涉及大量的知识素材,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还极大地扩展了课程的教学容量。以幻灯、DVD、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组成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全部被调动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要做到真正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实现视听同步。

2.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中的启发性,使其触发灵感、启迪思维。

3.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辅。

4.正确处理好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关系,实现媒体选择的最优化。

四、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多媒体艺术里,这个行业更多的被大家所认知,使大众气息的艺术氛围和表现平民生活的数字化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数字科技的普及趋向衍化,使艺术日益走向纯技术,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艺术家要成为艺术与科学的两栖人才, 能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制作软件,有好的科学素养以及音乐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艺术的对象是综合各种艺术之长, 借助数字技术, 展开另一个艺术的新视野, 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 从多媒体、多文化、多技术以及多种艺术特色的角度去表现新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体验。

当然,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音乐教学的,它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作为现代高校的音乐教师,应该尽可能主动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了解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电子乐器、设备和音乐教育软件,学习和利用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和科研,跟上网络信息时展的步伐。

五、结语

这些年,随着计算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在学习、工作、交流、休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数字媒体艺术尤其是交互方式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改善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为提高现代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2400410297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夏立生.数字化多媒体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第7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一、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通过调查发现,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首先,校园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自由。其次,当今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最后,在新媒体内容中,几乎任何思想和观点都可以随意表达,如博客、微博等都可以直接个人言论,其自由性、自主性大大提高,同时,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由于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这就更容易加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接受正面的、客观的教育和引导。

二、运用新媒体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官方网站建设,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政府和学校等官方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们的官方网站缺乏一定的亲和力,内容和形式比较呆板,学生浏览愿望不强烈。而学校网站是面向社会,宣传扩大学校影响的平台,更是为本校师生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因此,应努力改进我们的官方网站,建立健全官方交互式平台(如微博、微信)作为官方媒体的辅助媒体。要创建贴近学生思想、知识、艺术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去伪存真,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可靠、可信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以及正确的引导式心理辅导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整合校报、广播等媒体资源,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在网上开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业网站,要精心设计,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2.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创建一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艺术院校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其政治素养普遍低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容易被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所蛊惑,特别是涉及一些国内外敏感事件时,极易在学生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创建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学生提供可靠可信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引导式心理辅导平台,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8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特征;审美;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2-01

一、数码艺术

(一)数码艺术设计及其产生

数码艺术属于一种新媒体艺术,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由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它是指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数码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泉》的作品――小便器,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年后,公众一致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杜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码艺术,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反传统性和它的人文关怀,即使某些作品借用商业社会的特性而采用通俗和游戏的形式,但仍然可以从艺术家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中加以区别,这也是区别其他利用数码进行创作的作品。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视觉表现

如今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数码艺术设计的应用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码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可称为“媒体蒙太奇”;包括共时叠加的媒体蒙太奇和历时链接的媒体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数码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

第二,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数码艺术设计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与结合

(一)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

要探讨和研究数码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概括来看,现代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抽象化。集约化大生产决定了产品必须要便于生产,而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所以要求产品必须要以简练和抽象的造型为主。二,简洁化。简洁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将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强冲击。强冲击就是审美中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和激荡。四,民族化。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五,个性化。艺术理论在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之后,更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

(二)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第9篇: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

一、快速发晨现状

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十三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传媒艺术的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

和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乎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l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对象的研究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未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之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升格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

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等,其相互影响具有的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升格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1.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了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5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请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

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①表演;②戏剧学;③电影学;④戏剧影视文学;⑤广播电视编导;⑥戏剧影视导演;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⑧录音艺术;⑨播音主持艺术;⑩动画;⑨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①戏剧戏曲学;②电影学;③广播电视艺术学;④戏剧影视表演;⑤戏剧影视导演;⑥戏剧影视编剧;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⑧戏剧影视摄影;⑨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⑩播音主持艺术;⑩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2.于是,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的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五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麻烦不小显而易见。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再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章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

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3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而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