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短视频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

短视频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无论是其用户规模还是应用的数量,都得以快速提升。与此同时,短视频作为当前重要的传播形态,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备受青睐。短视频不仅成为传统媒体占领新媒体领域传播高地的重要手段,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传统媒体布局传播矩阵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给传受方式、新闻传播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短视频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传播;变革

一、短视频发展现状

1.短视频成当前重要传播形态

当前,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受众媒介接触的移动化、碎片化趋势进一步加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等天然优势,不仅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亦成为融媒体矩阵搭建中的重要一环。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74.1%。合并短视频应用的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88.7%,用户规模达7.11亿。此外,2018年11月,抖音公布,其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10月份,快手亦宣称日均活跃用户数突破2亿,日均使用时长超过60分钟。短视频正改变着用户的娱乐和社交方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融合进程随之深化。不同领域开始重新审视短视频,并利用短视频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短视频得以在短时间内占领大众及社会组织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方面,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形成,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短视频相较于文字、图片而言是一种多维传播形态,能够实现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的转换,是传播形态更新的重要方向,同样也是企业、媒体等多主体间增强自身竞争力所必须占领的高地。未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或将会迎来下一阶段爆发式的增长。

2.短视频应用规模已经形成

随着4G网络的发展,用户移动网络成本降低,视频应用逐渐成为不容小觑的互联网应用。根据工信部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影音播放类应用数据为43.7万款。在中国移动应用程序规模中排名第三。短视频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适应当代社会碎片化的趋势,以立体化、强互动等特点受到了普通受众和草根用户的欢迎,使短视频应用成为互联网流量的新入口。从头条、秒拍、微视到梨视频、抖音、小咖秀,短视频应用以极快的发展速度占领市场,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新星。美国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曾提出“媒介场景”的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变化。短视频应用的迅速崛起,背后隐藏着同样的逻辑。其迅速发展进一步深化受众当前的传播内容需求,不仅对内容的质量要求更高,也对传播内容的广泛性、立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短视频应用定位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圈层化发展趋势愈加凸显,其受众画像亦呈现出不同特征。诸如美拍,重在“美”,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应用竞品具有不同的定位。美拍在年轻女性与年轻用户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尤其是舞蹈和美妆领域已经形成自我的品牌,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用户。短视频应用的数量与内容的多元性两者之间存有互相促进的必然关系,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垂直化的精品内容才能具有更大的市场。

二、短视频对传播方式的革新

1.短视频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时间和空间是两大基本坐标,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随着媒介及其形态演变发生一定变化。融合传播时代,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深刻变革,时间上要求“即时性”、空间上提出“场景化”。从传播时间上来看,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打破了视频内容原有的传播局限,在传播时间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内容扼要、短小精悍,在加速传播过程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受众的时间成本,缩短传播路径;从传播空间上来看,短视频迎合了当前的碎片化趋势,具有移动性,展现出强渗透力,能够适用于通勤路上、电梯、办公室等多个场景。此外,短视频形态丰富、内容直观,与文字、图片相比,能够消除空间距离,创造一种新的“共处”情境。

2.短视频加深受众情感体验

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不仅能够嵌入社交渠道,满足受众日常交流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受众打造交流情境,增强代入感。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与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简而言之,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具体来看,短视频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带来一种不同于文字或图片的沉浸式体验。最为显著的是VR技术与短视频的结合,加之交互功能的使用,其沉浸式及交互功能刺激受众多重感官,提高了受众对短视频的分享乐趣。

3.短视频应用加速去中心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信息双向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不依靠传统媒体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传播。简单来讲,受众既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短视频应用的规模化为受众在视频领域的发声提供了更多可能。首先,传统视频生产与上传成本较高,不利于传播和分享,受众在视频领域的话语权仍有待提升。短视频的广泛使用则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即拍即传,丰富了受众的发声语态,加速了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再次,随着短视频应用的发展,为受众拍摄出适用于分享的视频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快速分享,也为短视频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在短视频应用上,受众可以自己捧出一个“网红”产品,有力实现了“反议程设置”,成为“去中心化”发展的新动能。2018年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网络红人不在少数,其中以“摩登兄弟刘宇宁”为例,凭借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所的歌唱类短视频收获大量粉丝。2018年各大卫视春晚中“刘宇宁”频频现身,在微博平台的热搜不断,成为年轻实力唱将的代表。刘宇宁的走红,充分彰显出短视频应用在制造热点方面的实力。

三、短视频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过程的重构

1.短视频优化新闻生产过程

伴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化、碎片化已然成为受众生活的一种常态。这种趋势下,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形态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尤其是用户提供的“第一现场”短视频资料,实现了“UGC+PGC”相结合的视频内容生产模式,为传统新闻生产注入了活力。诸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受众作为事件的见证者能够采集到大量的现场画面和信息。较之以往记者采访,受众口述的新闻采集方式,短视频的形式能够更好的保证现场记录的高度还原,说服力更强。比如,当下传播热度较高的梨视频,正是利用了用户生产的力量进行报道,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梨视频做到了将“用户生产”与“专业视角”相结合,为短视频在新闻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喻国明曾在《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这本书中说道:“今天的传播营销竞争,不在于你是否把道理说的那么精和那么透,而在于你是否让人们体验到这种内容、这种产品、这种服务和这种主张所带来的全方位的细腻感受。”短视频这一形态更新了新闻报道语态,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在新闻表达方面颇具优势。以微信账号“央视新闻”为例,其的时政新闻附带有短视频视频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短视频新闻与文字结合给受众带来多重阅读体验,有效提高新闻到达率。

2.短视频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的重要形态

融合传播时代,信息呈现纷繁复杂,受众注意力有限,“微内容”成为传统媒体打造融媒体产品的重要抓手。其中短视频,时间短、信息承载量大、主题鲜明,不仅能够引起受众观看兴趣,在保持受众观看黏性方面也能占据一定优势。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家主流媒体为例,在多个重大时间节点,均发力短视频。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独家V观”,在考察上海、黑龙江期间以及参加G20峰会中美会晤过程中,及时报道、高度还原现场,为受众带来第一现场资料,成为总台占领舆论引导高地的重要传播方式;《人民日报》以“一分钟视频”打造传播价值增长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用“一分钟”系列短视频展现全国各地的改革发展成果,打出差异化战略,引发众多媒体纷纷效仿,在社会上形成一定传播热度;新华社则布局“评论”短视频,坚持短视频传播的“内容为王”,将新华社评论员文章通过视频形态展现,并实现多渠道分发,在社交媒体展现短视频所具备的“轻剪辑、深阅读”的特点,赢得广大受众好评。

3.短视频应用助力传统媒体搭建立体化传播矩阵

媒体的矩阵化传播随着传统媒体转型的不断探索而来,所谓矩阵的布局简单理解就是对传播渠道的覆盖。曾说过:“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从当前媒介传播生态来看,受众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表现出往短视频平台转移的趋势,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媒体发声的重要一环。短视频平台作为受众的聚合平台之一,对传统媒体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传播渠道的拓展,更多应该是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互动化。实践层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在抖音、秒拍平台开设账号,同其原有的微博、微信两大社交渠道账号以及网媒渠道、头条渠道等账号构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发挥央媒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家央媒外,省级媒体也有诸多实践。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全媒体视频影响部打造的“辣焦视频”在梨视频上线,主要聚焦舆论监督。《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则植根于腾讯视频平台,以热点新闻为主,与其《局面》《世面》等构成多渠道发声的阵势。

四、小结与展望

短视频热这一传播现象在给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传播乱象。部分短视频制作者,为了获取流量,开始传播劣质、低俗的内容。短视频应用对自身内容审核不到位,导致出现侮辱烈士、造谣传谣、内容侵权、未成年生子肆意传播等多种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在此背景下,2018年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短视频领域的监管力度,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为短视频理性化、规范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短视频成为公共化的传播手段提供了更多可能。正如彭兰所言①,短视频的生活化是一种基本的表达策略,进入公共化传播后,就需要在文化基因改良基础上,优化短视频要素配置、凝练移动平台上的微叙事模式、培育硬核新闻等优质种子。对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还是短视频应用的大量出现,都为其新闻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如何将宏观的新闻叙事与接地气的表达相契合,更好地嵌入受众社交链条,这是媒体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融合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形态趋于多样化,生动、有趣、可视化程度高的报道形式才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尤其是在一些时政新闻报道中,以用户思维为导向,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能够盘活新闻报道,为新闻传播赋能。此外,技术与短视频相结合将会为短视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中,人工智能与5G技术将会进一步助推短视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高潮。一方面,人工智能与短视频的结合,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工审核成本,并实现短视频的精准分发,亦能在减少“信息茧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5G技术的发展会为短视频的传播保驾护航。5G相对于4G能够实现网络传播的更快、更稳,在降低移动网络资费、提高短视频传播与接收效率方面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未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短视频或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作者:张说地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