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短视频的本质精选(九篇)

短视频的本质

第1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微短剧;传播特色;短视频;风险

2018年,一部现代搞笑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成功出圈。这部短剧共48集,但每集时长都限制在3分钟左右,讲述发生在女主角身上的不同主题的故事,上线3天后就取得了豆瓣评分8.5的好成绩,位列爱奇艺剧集热度榜第一名。这种介于网络剧与短视频之间的微短剧近两年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引发了视频领域的广泛关注。头部短视频平台、综合视频平台、影视制作公司、网文孵化平台等纷纷加入到对微短剧产业的竞争中,试图凭借自身优势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短视频进军影视圈:微短剧的兴起

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这种微短剧具有影视剧节目的形态,剧情完整且节奏快,采用较为专业的摄制手法,整体上偏向娱乐风和快餐风。目前微短剧已经发展出悬疑、喜剧、甜宠和都市在内的多种题材,类型化特征明显。2019年快手开通官方号“快手小剧场”,专门平台上火爆的微短剧。根据快手的数据,2020年快手小剧场收录短剧超20000部,其中有2500余部播放量破亿①。2021年,抖音提出重点发展微短剧的战略,推出首部作品《做梦吧!晶晶》。与此同时,在用户留存方面相对较弱的综合视频网站也注意到微短剧的价值,推出了系列爆款微短剧,如腾讯的改编自同名动漫的《通灵妃》、优酷播出的科幻悬疑剧《咸鱼先生,Rose小姐之彗星来了》。微短剧的出现,实现了短视频与影视剧两个行业的跨界融合。微短剧既是短视频进军影视圈的途径,也是影视剧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生存法则。它不仅具备短视频碎片化、移动化的特征,还融合了影视剧主题明确和制作手法专业的优势,改变了以往短视频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粗放式生产及长视频台词注水、剧情拖沓等问题,满足了受众看剧的多元化需求。

二、微短剧的传播特色

微短剧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且没有展现出引爆互联网的态势。但微短剧能在短视频行业较为饱和的状态下开辟出一条跨界融合的路径,使一系列作品成功出圈,足以证明其发展优势和潜力。

(一)专业团队摄制:呈现影视化观看效果

短视频能在互联网开启一个新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低门槛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低准入门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参差不齐、粗制滥造的问题。相较而言,微短剧在制作上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准,出品方主要是具备专业制作能力的视频平台和影视机构。导演王淑志说过,“微短剧在制作流程与人员配置上更靠近电视剧”,参与摄制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有网剧和电视剧拍摄的经验②。从微短剧的剧本撰写与角色选择,到拍摄过程中的服道化、灯光摄影和镜头运用,再到后期的剪辑、配音等环节,都体现出专业水准。比如凭借有趣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功出圈的《做梦吧!晶晶》,由抖音联合真乐道文化等专业影视机构共同打造。导演胡国瀚和编剧王瑶都有多部影视作品的执导经验,主演金靖、张雨剑、陈赫等都是专业的影视剧演员。这种对标影视剧制作的标准让这部微短剧呈现出影视化、精品化的视觉效果。

(二)时长短节奏快:符合观众碎片化需求

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使用率为88.3%;在网络视频用户中有28.2%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其中39.6%的00后选择倍速观看③。可见,公众对于碎片化、轻量化视频的需求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微短剧的出现是“一种市场需求倒逼下的产物”④。从内容体量上来说,微短剧短小精悍,剧情紧密,节奏把控到位,单集微短剧一般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看完。为缩短时长和体量,在剧情设置上,微短剧不会发展过多支线剧情,通常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重点围绕主角来展开故事叙述;在剪辑上,镜头转换较快、过渡衔接的镜头很少。这样也能有效避免传统长视频支线多、剧情拖沓的问题。比如穿越甜宠剧《这个男主有点冷》,全剧只围绕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展开,在几十分钟内汇集了一见钟情、追妻火葬场、生离死别等经典桥段,剧情跳转很快,丝毫不拖泥带水。在《通灵妃》播出后也因为单集时长短,被许多观众在弹幕中戏称“打字要快点,不然还没打完剧就播完了”“出门丢垃圾的工夫一集就播完了”。

(三)竖屏播放为主:增强沉浸感与灵活性

随着媒介形式的变迁,内容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革。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人们适应了竖屏浏览的模式。根据MOVRMobile的报告,智能手机用户有94%的时间将手机竖版持握而非横版⑤。可以说,短视频的出现契合了观众竖屏观看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微短剧也延续了这种风格,以竖屏模式为主。这种竖屏传播的微短剧也被称作竖屏剧。相较于长剧集为展现完整画面和复杂情节所采用的横屏形式,竖屏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更多地描绘人和人的关系及情感诉求”⑥。一方面,竖屏对人有一种自然的拉长效果,更能体现演员的良好形象,在视觉上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更具沉浸感和交流感。另一方面,竖屏模式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频繁切换屏幕方向,让观众看剧的过程更流畅。目前上线的微短剧大多采用竖屏模式。除了“抖快微”等短视频平台的天然的竖屏剧,综合视频网站中已上线的微短剧也是竖屏模式居多,如《通灵妃》《如梦令》《恭喜发财》等。在众多平台的布局下,以竖屏传播模式为主的微短剧在影视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四)制作成本较低:减轻生产压力,推动行业发展

微短剧的“微”不仅体现在传播形态和内容体量上,还体现在制作成本上。快餐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了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不会太高。而且在2020年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资本压力剧增,制作低成本和小规模的作品成为影视行业的普遍选择⑦,客观上推动了低成本、短周期的微短剧行业发展。比如,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监管后,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备案过审时原则上只需5个工作日即可获得规划备案号,审核时间被大大缩短,为微短剧上线和排播节约了许多时间。编剧葛震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部8分钟的短剧一般20天左右完成初稿,40到60天内可以完成整个剧本⑧。另一位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微短剧单集的制作成本基本上在5000元,如果达到1万元、2万元就属于相当高的大制作了⑨。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的优势,不仅能减轻影视从业者的生产压力,也为处于低迷的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三、当前微短剧潜在的风险

当前,微短剧正在融入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平台云集,发展势头强劲。然而越是如此,微短剧行业就越要关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行业内部:品质、变现与规范

腾讯在2019年就提出了打造精品微短剧的理念;快手与阅读平台米读携手合作,致力于打造爆款IP;抖音也将在2021年推出三十多部精品微短剧……可以看出,内容品质已经成为平台打造微短剧的核心要素。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内容鱼龙混杂、剧情夸张、逻辑性不强依然是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作者对于微短剧这一新兴领域“节奏快、体量小、爆点多”等标准的把握还不够,很难把传统影视剧的制作经验完美地运用到微短剧中,导致微短剧具有“微”却不够“深”的特点。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必然会对微短剧的质量和深度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在微短剧的盈利模式上,行业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现有的平台采买、付费分账、流量分成和广告植入等变现模式虽然在长视频和短视频领域内较为成熟,但并不能完全套用。这也是许多微短剧在上线后难以回收前期投入的原因之一。任何行业要实现持续的发展繁荣,必然存在一套有序而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自身。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微短剧行业中平台各自为营、自己摸索的路径显然不能长久。首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微短剧盖棺定论、明确定义之后,行业内部并没有进一步深化对微短剧的认知。比如,对于10分钟以内时长不同、制作逻辑不同及题材类型不同的微短剧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缺乏对相应内容的质量评估体系。其次,对于微短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预先管理机制。虽然微短剧行业正在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创作主体和内容题材将更加多元,一些潜在的问题就容易出现,比如侵犯版权、内容低俗、价值取向偏离等。对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微短剧行业需要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问题出现前就做好防范工作。

(二)行业外部:法律规范与协会监督

从微短剧行业外部监管的视角看,政府在微短剧的立法方面还需要完善。目前只有2020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通知》中对微短剧的具体定义以及备案流程中的一些细节与误区做了官方说明,帮助企业解决在备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体现出政府对规范微短剧行业的重视。微短剧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在立法和规范层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无法做到事事周全。目前针对微短剧规制的法律条文极少,对于不规范行为的处罚措施尚未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国家在监管层面的立法和规范必定会更加全面。此外,行业协会也应当承担起服务和监督的责任。目前,微短剧行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是网络视听领域内唯一的部级行业组织。在其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协会已经关注到微短剧的发展情况,但在现阶段也难以发挥特别明显的作用。不过,行业协会可以借鉴短视频、网络剧等其他视听行业的问题治理经验,引导和帮助协会中的微短剧平台提前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标准,尤其是针对微短剧内容的评价体系,做好事先规范管理工作,有利于避免出现发生问题后才着手治理的被动局面。

四、结语

第2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随着腾讯、阿里、百度三巨头纷纷加大短视频投入,始于2013年的短视频,在“10亿”“20亿”这样的数字中,迎来了意料之中的全盛时期。6月1日,秒拍联合新榜5月短视频原创、川渝、影响力、风云、美食、时尚、MCN等系列榜单。在这些榜单中,八卦、搞笑类短视频几个固定的账号继续笑傲群雄,单账号最高4.4亿次播放让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汗颜。

然而,尽管总份额上搞笑幽默、明星娱乐仍然最大,但它们的比例正在下降,美食、时尚、生活方式类垂直短视频内容持续升温,且垂直类榜单中,出现了近一半新上榜的面孔。

而早前,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高级副总裁刘新征就表示,之前非娱乐明星,非新闻现场,非纯搞笑内容获得流量比例不足20%,但早在2016年年底,各类垂直类内容的流量占比累计就已超过60%。

这说明什么?一方面,垂直短视频的热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垂直短视频头部又尚未形式,还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但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大部分短视频平台都打着垂直化内容大旗,却多是“口是心非”,他们既没有真正重视孵化垂直内容,也不知道怎么运营垂直内容,而是任其野蛮生长。

秒拍在垂直化内容上的卖力,是孤注一掷还是胸有成竹?川渝原创榜单,秒拍要做垂直化的“鼓风机”?

秒拍6月1日公布短视频榜单,本是一件例行的事。然而这种例行中冒出的“川渝原创作者榜”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短视频平台企业下沉到线下,在成都搞了个移动视频基地,这打的是什么主意?

1、秒拍扶持垂直创业者只为做“公益”?

一般来说,平台作为纯线上平台,除了线上的各种功能迭代、线下的营销活动,很少介入到短视频生态链的上游——制作环节。原本,在秒拍、火山小视频、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创业者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根据平台规则、市场反馈自由发展——或者说自生自灭。

显然,这对于专业有余,娱乐不足的垂直短视频并不是很有利。

秒拍倒腾出的全国陆续布局的移动视频基地,使得平台与内容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动,平台方开始介入线下、介入上游,鼓励、扶持创业者的发展。这其中受益最多就是垂直短视频。

秒拍是看到了垂直短视频面临的问题,跑过来扮演这些创业者的“活菩萨”?恐怕不是。事实上,对于秒拍这样已经具备足够规模的平台来说,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编织自己的“价值网”,让尽可能多的资源附着上来,把参与者的利益嵌入以平台为核心的网络中,才是最有价值的事。一旦收网,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也就形成了竞争壁垒。这本质是从“平台”转向“内容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垂直化内容以其特性将成为主流,例如首批入驻秒拍成都视频基地的就有“炳善识字”、“puamap浪迹教育”等垂直内容。

2、秒拍搞线下基地,真正目的是什么?

秒拍设立的线下视频基地,客观上解决了垂直视频创作者制作与资源共享两个问题,扶持了短视频尤其是垂直短视频创作者,让自己的“价值网”变得更有张力,壁垒更高,响铃认为这才是秒拍真正的目的。

在制作上,基地提供的场地、设备、培训、媒体等支持,垂直内容创作者们不再需要踏过“高门槛”,视频制作变成一件相对更简单的事。创作者们将心思更多地集中在垂直深度内容的打造上,像图文内容服务者一样可以变得更为专注,视频内容与深度也会变得更优质。而不同于娱乐、搞笑视频,这种内容与深度恰是垂直视频聚集铁粉的关键。

在社群资源共享上,因为视频制作是一件在技术上相似的事,共享变得更为重要。在这样的线下基地,制作者形成线下物理空间的社群,首先是人才、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其次是团队之间有了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因为除了具体的内容,美食、教育这些垂直短视频的制作、分发动作大部分都是共性的。

3、秒拍做的生态扶持有点另类?

这次秒拍榜单中新出现的“川渝原创作者榜”在整个短视频行业的榜单中,算是一个异类。从秒拍的成都视频基地来看,这个榜单显然是为了它量身打造的。

这个异类的动作,响铃认为它反映了秒拍背后的线上、线下双轨扶持的策略。如果只是在线下基地让视频做出来,线上平台却不提供任何的支持,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秒拍应当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此次的川渝原创作者榜也可以看成是一波利用榜单的线上推荐和引流,也是一次规则制定与方向指引的尝试。

除了资金扶持、创作者平台与秒拍惠这些生态扶持措施,秒拍APP界面上较为直接的垂直领域划分和用户内容匹配,也反映了秒拍对于垂直短视频的扶持策略:不搞一锅烩,先相马(区分短视频属性),再赛马(同一垂直领域的内容竞争),在流量获取上实现类型平等,并依据用户属性进行内容的匹配,实现精准投放,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并成为粉丝。为什么盯上垂直化的短视频?

秒拍干了这么多活,投入了这么多资源,说来说去,都是因为做垂直化的诸多好处。这些好处都是由于“专注”,专注带来转化率、带来用户筛选、带来内容的持续性、带来更多的机会空间,这些对平台的未来意义都很重大。

1、上半场和下半场,猫还是猫,老鼠却不一样了

一位伟人讲过,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放在短视频行业里,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要捉住的老鼠。

在流量时代,更多的流量就代表投资的成功,就是猫们趋之若鹜的老鼠。在跑马圈地的时候,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草莽时代的逐渐终结,大家开始意识到流量背后的逻辑:只有实现最终的变现,流量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只是一堆好看的数字。

于是,变现这个终极目标,就成了投资者/创业者眼里的新“老鼠”。而内容越细分,用户就会越精准,商业化就会越容易。比如母婴、化妆品、运动、教育等,内容足够垂直,用户观看即被筛选,关联商品购买顺理成章。

这其实是价值回归,低俗无营养的短视频内容会逐步淘汰,垂直短视频变成了能捉老鼠的好猫,在粉丝、播放量不如娱乐搞笑类的情况下,收入却可能更高,这才是成功。

2、垂直化可以让秒拍搭建内容生态

除了惠及投资者和创业者,垂直短视频对秒拍这样的平台作用也是关键的。在垂直化没有足够发展的时候,显而易见,平台上所有内容都是东北乱炖一锅烩,娱乐搞笑、新闻、垂直等内容混杂在一起,用户想看什么、能看什么,都没有章法。

在此情况下,平台方也没有清晰的路径去区分平台用户,广告主的广告投放也只能根据谁流量多投给谁,有时候,平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区分自己的用户,只能用低端、中端或高端简单划分。

长此以往,综合型平台的定位会让追逐精确度的广告主感到厌烦,因为投放效用无法评价。

而垂直短视频除了用户精准,还可以帮助秒拍建立内容生态,形成整齐、有秩序的体系,并依据该体系将自己的用户进行细致的分类,广告投放的效率会大大提升。毕竟,只有商业化变现,才是短视频持续发展的动力。

3、垂直化让短视频具备持续深化的潜质

娱乐、搞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讲究“新”,因为目的单纯,就是逗乐用户,所以不存在所谓持续深化。

而一旦垂直化,短视频的内容就具备持续深化的可能。一个可以持续深化的领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就具备了持续的内容生产、用户粘性不断加强的可能,视频的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具体。

更进一步,垂直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垂直化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用户可以变得越来越精准。例如,舞蹈垂直视频播放量2017年上半年突增,同时进一步垂直的拉丁舞、肚皮舞等也在一同发展,这样越细致,用户的匹配性越强,忠诚度将变得越高,因为一个爱“舞蹈”的人,可能只是爱的某类别的舞蹈。在其他垂直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4、垂直化的头部形成过程更缓慢

有时候,一个领域过早形成头部,未必就是好事。这意味着投资者/创业者的机会更少。参与者没有了,行业生机、行业创造性都会受到影响。

和Papi酱、MC天佑这些一夜爆红的娱乐短视频不同,垂直短视频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个选择观看垂直短视频的用户,一定是带着某种专业审视态度的,渴望学习到美妆、汽车、舞蹈之类的知识,在众多的垂直内容生产者面前,知识娱乐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动荡”,铁粉的形成往往是长期比较的结果。

这一点,通过秒拍5月影响力榜和时尚榜中近一半以上是新上榜的创作者可以得到印证。这也说明,深耕垂直短视频,秒拍能够给给予参与者的时间和机会更多,垂直短视频能让创作者们在秒拍上找到热闹的、充满生机的创业机会。秒拍押注垂直化短视频,底气在哪?

专业化往往导致垂直短视频的创造和成长相对变得更难,尽管知道它有好的前景,但只靠风口可能还不能把有点“重”的垂直短视频吹得“起飞”。而秒拍押注垂直化短视频的底气,就是已经通过前文的资源投入解决了这些问题。

1、垂直短视频推广“有点难”,平台除了打雷还要下雨

既然是垂直内容,趣味性总体上肯定不如娱乐、搞笑类的,用户的导入速度变得更缓慢。垂直领域本身也有所区别,从秒拍的垂直榜单上可以看出,美食、时尚等与人人都相关又自带趣味性的内容,发展会更快,播放量也是几千万级别的,而汽车、评测、影评等针对特定群体的垂直内容,引流就会慢很多。

尽管平台们都许诺支持垂直短视频的发展,但真正做透的很少,多数平台并不配以特定的属性区分和用户匹配,较低趣味的垂直内容往往和快餐、低俗类的“高趣味”搞笑视频并列“展示”,结果可想而知。一锅烩的现实,让垂直短视频引以为傲的用户筛选往往变成空谈。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费劲心思做好的一段几分钟的专业评论,播放量往往不过百,但没人能否定其内含的专业价值与作者心血。

而秒拍在做的,就是做透垂直短视频,综合此次秒拍5月的风云榜、影响力榜、原创榜及美食、时尚两个垂直榜单,秒拍已布局时尚、汽车、母婴、美食、影评等40多个垂直领域,形成综合娱乐+垂直的短视频内容生态,平台结构清晰化,用户被定义,变得更容易识别。从实际效果来看,秒拍已推出6秒视频前贴片广告,实现采用“行业定投”这样的方式将广告精准覆盖各垂直用户。

2、视频制作门槛存在“相对论”

快手的崛起,得益于它让最底层、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人群也能有机会拍摄生活,过把瘾。对于他们来说,在微博上打140个字,也许是件“高门槛”的事。

而因为定位的不同,垂直内容需要一定的正规性,无法像快手那样随手就来,短视频的风刮过来后,许多深耕图文领域的垂直评论家们,揣着脑子里的众多有价值的内容,想蹭个风口,却发现视频制作这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操作起来却如此复杂,脚本、器材、拍摄、配音、剪辑……他们发现,做视频变成了“高门槛”的事。

这个“相对论”表明:垂直内容会比娱乐、搞笑、新闻现场等面临更复杂的制作门槛。MCN们自有能力,但许多小PGC、UGC们往往力不从心,更广泛智慧的迸发受到极大限制。而如前文所述,秒拍的成都线下视频基地,其实就是在线下,深入产业链上游,帮助垂直短视频创作者解决基础技术问题,降低阻碍内容创造的门槛。

3、社群需求是视频制作的进阶需求

上述短视频制作的门槛,造成垂直视频创业者对通用视频制作的相关需求多元化且持久。对人才的需求、对器材的需求、对创意的需求、对场地的需求都共性存在。

这本质是社群化的资源,是所有垂直短视频创作都共有的,也决定了创业者们只有成为“群居动物”才能有效减少边际成本。毕竟,一份东西,大家都用,均摊的成本、视频制作的难度都大为减少。单打独斗的图文自媒体运营模式可能不再适用。

MCN在YouTube上风行,就是因为它成功充当了这个资源共享的社群枢纽,国内的MCN也有类似的功能,例如在秒拍5月MCN机构榜中,首位的魔力TV就是大型MCN,旗下魔力美食也是垂直短视频中的重要创作者。

第3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Vlog,全称视频博客(video blog),也称视频日志(video log),是一种以视频方式个性化记录生活,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内容形态。创作者以自己为主角,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凭借鲜活的内容,巧妙的剪辑,丰富的场景,赢得了年轻一代的火热追捧。

Vlog于2017年开始在国内兴起,最开始只有少数受众关注,部分品牌与头部vlogger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内容沉淀与用户积累,加之国内平台的产业扶持,2018年下半年起,开启了Vlog业态的新局面。根据百度指数显示,Vlog刚传入国内时,搜索流量并不显著,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18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内相关平台与当红明星的合作推广,Vlog的相关内容搜索量开始不断上升,搜索峰值达到最初搜索量的7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一种全新的生活记录方式。网络平台上各类意见领袖纷纷开始拍摄专属Vlog,不断扩大Vlog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各大品牌商、网站平台也开始试水定制特色Vlog,提升品牌价值,就连全国两会,Vlog拍摄也成为一种新趋势、新潮流,多个主流平台联合推出“两会Vlog”专题,不断引爆新的热点话题,颇受网友关注和好评。

2  Vlog的传播特征

1)Vlog作为记录日常生活的视频形态,最大的特征是内容真实性。其以拍摄者的个人故事为主线,伴随着生动且富有代入感的情绪氛围,充分满足了受众对他人生活的好奇心和窥视欲。

2)Vlog具有明显的分享属性,拍摄者通过拍摄视频对外展示自己的生活迹象和生活模式,与受众分享、交流生活点滴,满足了年轻用户渴望陪伴的精神需求和人际沟通的社交需求。但个人生活分享难以形成二次传播,不利于产生网络爆款产品。

3)Vlog作为高品质的短视频时长加码产品,专业化的制作流程和高水平的拍摄质感,打造了较好的审美区隔,占领了短视频领域的審美高地。3~10分钟的时长设置,有利于营造沉浸式体验观感,增强用户黏性,为平台、品牌方和拍摄者有效的提升市场价值。

4)Vlog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每个vlogger都拥有自己的专属拍摄风格,其决定着Vlog的内容生成很难被复制,避免产生同质化产品泛滥的现象,为视频市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3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Vlog传播过程分析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学者艾弗雷特·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罗杰斯指出,创新的扩散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即知晓阶段、劝服阶段、决策阶段和证实阶段,本文将以这四个阶段为分析框架。

3.1  知晓阶段

知晓是指个体了解到某项创新的存在并对它的功能有所认识。主要包含接收者变量和社会体系变量。本阶段将基于该两种变量进行分析。

3.1.1  接收者变量

Vlog最初由海外留学生传入国内,他们在借鉴国外Vlog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日常的生活记录,排解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并上传至国内视频分享网站或社交媒体,与国内网友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交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这样的行为获得留学生的广泛关注,Vlog在留学生圈层内形成了一股风潮,大家纷纷跟风踏足Vlog。

在国内,早期接收Vlog的头部vlogger,他们追求个性与自由,拥有强烈的表达和展示欲望,畅游于国内外多种新媒体平台,较早在YouTube上接触到Vlog,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之付诸实践。这一类群体喜爱且愿意尝试新奇事物,个性张扬,乐于创新,成为Vlog的早期采用者。

目前,全世界Vlog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95后”的年轻群体,他们不羁于现世枷锁,渴望表达自我,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致使压力迭出,这使他们更加青睐平缓且日常的生活记录方式,Vlog的出现成为年轻群体的精神福音。

3.1.2  社会体系变量

《201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产业数字化正塑造互联网经济新形态。其中,信息消费已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预计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约为5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例提升至6%[2]。信息消费向好的发展态势使得国家不断出台政策红利,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多种内容形式的平台应运而生。

短视频平台抖音已开始长达5分钟的长视频内测,从以往15~60秒内容时长限制来看,此次抖音对短视频长度的调整,无疑昭示着Vlog发展的新时代已悄然开启。深陷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的短视频行业正在遭遇着发展瓶颈,当前,短视频市场的圈地运动基本结束,众多短视频开始走差异化、个性化和垂直化路线,并纷纷营建新的“护城河”[3]。时长加码仅仅是一步小的试探,深耕内容发展才是短视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源。新出台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和《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加起来超过100条内容,对短视频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平台不得不进行全面整顿。

Vlog此时于市场而言,便是一片可遇不可求的蓝海。Vlog除了另辟天地,开发专属制作传播平台外,将其纳入短视频领域协同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秉持视频的同根属性,Vlog可借助平台强大的资源和流量扩大内容覆盖面,而原有短视频平台则可利用Vlog的优质内容和专业化制作打破平台困境,进行内容制作的再创新再延伸。谋求双赢战略的社会因素似乎也为Vlog的扩散传播增添催化剂。

3.2  劝服阶段

劝服是指个体对创新形成赞成或反对的态度。罗杰斯认为,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个体所能意识到的创新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本阶段将基于该5种因素进行分析。

3.2.1  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一项创新相对于以往同类所具有的优势程度[4]。与使用文字、图片记录生活的blog相比,Vlog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信息传递状态,通过图像,语言,动作,声音的多重感知因素叠加,它在内容表现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的常态,无论是在色彩饱和度,亮度和色调上都具有高情态性。高情态更能够使人身临其境,引发共感,因此更有益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互动关系, 实现交际意图[5]。与同为视频产出形式的15s短视频相比,Vlog具有明显的时长优势和内容优势。15s短视频受时长限制,内容产出限制在小而窄的局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娱乐消遣需求。基于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推荐进行流量推送的模式机制,15s短视频深陷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的迷局。偏“草根”的审美取向根深蒂固。反观时长加码产品Vlog,凭借其3~10分钟的时长优势,内容生产者可以进行精细化产出,Vlog致力于脱离土味、审丑与恶搞,展现精致、优美的审美取向。加之其特有的个人属性,内容生产因人而异,用户可以获得充分的新鲜猎奇满足感。

3.2.2  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4]。相容性越高,就意味着创新的确定性越大。近年来,由于短视频缺乏监管,放任用户生产和上传低俗内容,并根据算法进行推送、置顶,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从2018年开始,主管部门频出重拳,给短视频行业“降温”。短视频行业发展亟待转型。优质内容成为行业新形势下的导向选择。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此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0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5.94亿,占比97.5%。预计全年短视频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118亿元,同比增长106%[6]。短视频用户体量之大,规模增长之快,意味着网民对于短视频的接受程度和需求程度高,用户基础好。Vlog作为新型内容形态,既具有视頻基因,又拥有优质内容加持,势必会成为市场发展新风向。另外,用户经历长期的快文化消费状态,已然形成一种审美疲态。Vlog的问世,给视频行业带来了精致且清新的新气象。

3.2.3  复杂性

复杂性是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简单易懂的创新通常扩散速度也就快[4]。Vlog是一种以图像和声音为表达形式,以生活场景为拍摄要素的视频形态,通过视觉成像即可观看,能轻易跨越文字上的文化知沟。用户仅需拥有网络设备,登陆对应的内容承载平台,即可轻松体验观看。另外,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培养了用户的视频使用习惯,提升了Vlog的用户接受度,降低了Vlog的创新扩散难度。至于制作Vlog这一层面的难度而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难易接受度来选择不同层级的设备,找到合适自己的拍摄方式。

3.2.4  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实验的可能性,一项具有可试性的创新对采用它的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说服力[4]。Vlog以记录日常生活为内容定位,本身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兼容性。如果对视频质量没有过高的要求,用户拥有任何拍摄设备均可进行Vlog拍摄,拍摄内容也不限题材,不限地域。小到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大到不同时空的场景切换,只要在法律道德框架内,一切皆可行。对于较为复杂的视频内容剪辑,市场上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以Vlog为核心的视频剪辑App,如小影、VUE、一闪等,这些平台层级划分少,操作路径短,操作流程少,简单操作即可轻松获得很好的视频成果,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内容生产的可试验性。

3.2.5  可观察性

可观察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个体越容易观察到一项创新的结果,就越容易采用它[4]。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腾讯、B站、微博、今日头条等一些流量聚集平台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度扶持Vlog发展。微博Vlog官方在2018年9月发出vlog正式召集令:过往30天里,过4条以上Vlog,就有资格申请成为微博认证的Vlogger,享受微博的扶持。并且微博不断和各种流量明星、大V合作拍Vlog,扩大Vlog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Vlog源头的B站也在11月开展了“30天Vlog挑战”活动,培养用户对Vlog的使用习惯。另外短视频领军平台今日头条联合旗下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出品的《娜就是这样之nabi留学记》一举获得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实现平台与明星的双赢。

近年来,Vlog在国内多个平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国内互联网巨头,都在试水这个新鲜有趣的视频产品,故而个体很容易观察到这项创新成果。

3.3  决策阶段

决策是指个体对创新做出采纳或者拒绝的选择行为。本阶段将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决策为思考角度进行分析。

Vlog的早期接受者主要为年轻群体,他们一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对新世界充满着好奇欲;另一类是整日处在快节奏的高压生活状态下,渴望表达自我,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身心放松和精神慰藉。疲于求快求流量的浮躁短视频,“慢下来,去生活”是现代年轻群体更追求的精神状态。

早期接受者中有一部分人选择持续使用Vlog,但也有一部分人会在后期选择放弃。继续接受者往往在Vlog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将其视为生活中一种绝佳的记录方式,甚至在使用Vlog的过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交圈。选择放弃者主要由于缺乏深度欣赏的vlogger,在使用中逐渐丧失新鲜感,没有形成特定的观影需求,并且拒绝进行个人产出行为,或者尝试后觉得拍摄累剪辑难,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Vlog的发展初期阶段,存在一部分人对其持拒绝接受态度,这样的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认为Vlog只是短视频的迭代产品,没有本质上的创新,故而无法提起使用兴趣,一类是短视频的忠实用户,仅仅喜欢短视频宣扬的草根文化和快节奏产出模式,无需思考也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即可获得娱乐满足。还有一类是本身对新事物没有好奇欲甚至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早期拒绝者随着Vlog的再发展再创新会进行分流,一部分人会开始接受,另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拒绝。开始接受者主要是由于Vlog的市场宣传广度和受众认可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意见领袖带来的传播影响以及周围人的接受情况,基于沉默的螺旋的传播现象,受众对自己之前的决策产生自我质疑,并决定以全新的态度接受Vlog。继续拒绝者主要是完全不愿意接受Vlog,自始至终对其没有产生任何兴趣,决策态度也从未受到外界影响。

3.4  证实阶段

证实是指个体将创新付诸使用,也包括再创新和修改创新,为已完成的创新—决策寻求进一步的确认。在国内,最早接触Vlog的头部vlogger主要是从模仿YouTube上的内容开始的,他们在借鉴国外拍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化本土改造,找准定位,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如爱好分享美食制作的王晓光;真实反映生活的摄影博主竹子;数码测评博主李大锤……他们都各具特色,风格鲜明,在不同的领域俘获了不同的粉丝群体。

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在使用Vlog时,会合理化采用其他当红的vlogger的内容制作模式或拍摄角度,将其融入到自己的Vlog改良中,如果能获得较好的回馈,则继续吐故纳新;如果无法获得好的响应,则停止模仿借鉴或者直接停更。

普通网友在使用Vlog时,除了用来记录生活日常,展现个性化生活狀态以外,还会进行使用功能上的定制创新,进行多样化的内容呈现。例如用拍摄Vlog的形式进行学习打卡,技能传授,经验分享等。

除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呈现以外,媒体的入局也给Vlog的创新注入了多样性。跳脱出日常化的内容呈现,站在宏观角度进行信息传播与人际互动。以今年两会为例,腾讯视频与青蜂侠独家合作推出两会Vlog特辑,从科普两会角度是什么、出行、养老、税收等角度全面拉近网民与两会的距离,颇受网友好评。

4  结束语

第4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商业模式:信息过载时代,以算法提升内容分发的准确度和用户粘性,通过广告变现。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正以近50%的CAGR增长。在信息严重过载的当下,“人找信息”的搜索方式效率持续下降,“信息找人”的内容分发方式受到青睐。此外,信息焦虑和快速增长的娱乐需求,提升大众在内容分发平台的无目的逗留时间。今日头条凭借优秀推荐算法,以及从图文到视频的全品类产品矩阵,满足大众的信息获取和部分休闲娱乐需求。更高客户粘性和更好的广告投放效果,使得公司信息流广告平均点击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广告收入快速成长至百亿量级。

产品矩阵:从图文到短视频,从国内到海外,头条在内容分发领域持续拓展疆土。头条旗下抖音近期爆火,其与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的合计MAU达3.3亿人,跃居国内短视频行业第一。头条在图文领域内容分发的竞争优势快速延伸至短视频领域。此外,公司借助悟空问答、微头条、懂车帝等进一步延伸产品线。公司以自有产品复制+投资合作方式进入海外市场,Live.me、Musical.ly等亦有不俗表现。

机遇&挑战:面对更多竞争和监管压力,公司快速迭代和成长。BAT加速入局信息流市场,公司面对更多竞争。此外,版权、低俗内容等监管压力迫使公司积极强化内容端布局。目前“头条号”已超过110万个,并与公司六大产品全部打通,内容、流量全面共享。但面对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和版权制约,内容生产仍显滞后。公司内容审核编辑已有4000人,以进一步加强内容端质量管控,降低不确定性。头条产品即安即用,无需注册,简便的使用方法吸引更多用户,但在手机硬件置换时存在客户流失隐患。如头条能通过产品矩阵进行更精细的用户画像,或进一步拓展产品社交属性,则可能走得更远。

风险因素:内容分发技术领先性下降;过度商业化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更多科技巨头投入更多资源进入信息流市场造成行业竞争加剧;公司产品缺乏统一的账号体系导致用户流失;海外扩张面临文化、政策风险;内容版权和政策监管风险等。

报告小结:

我们密切关注新兴互联网公司在技术、商业模式等层面创新,以及互联网市场格局的变迁。

今日头条依托丰富的产品矩阵,实现了个人信息(图文、视频等)获取方式从主动搜索到个性化分发的跨越。其借助精准用户画像,依托信息流广告,提升自身商业变现能力。

今日头条在内容端短板正逐步弥补,本土产品复制+投资并购推动海外市场拓展获得初步成功。我们密切关注公司在国内和海外信息流市场的成长和变化。

报告缘起:伴随分歧和质疑,并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厂商

今日头条是由创始人张一鸣于2012年8月推出,为国内第一款基于算法推荐、专注内容分发的综合资讯APP。短短的6年时间里,今日头条APP累计激活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人,月活跃用户数高达2.63亿人,按用户量,在国内综合资讯平台中排名第一,用户月均使用时间超过20个小时,用户活跃度仅次于微信。产品布局层面,已经从早期的图文资讯,扩展至短视频、知识问答、微博客等领域。公司发展速度之快,对国内互联网市场带来的影响之大,远远超乎行业的想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今日头条面对的激烈市场争议从未消失,主要包括版权侵权等诸多问题。我们看到的一面是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超高的用户活跃度和强大的广告变现能力,另一面则是内容版权、低俗化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市场对其的争议和分歧似乎从未停息。

同时,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一家名副其实的超级独角兽,很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针对该公司的系统性深度分析报告。而我们本篇报告主要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尝试对今日头条的业务逻辑、商业模式&产品矩阵、未来机遇&挑战等关键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业务模式:聚焦内容分发,借助广告、电商实现流量变现

产品定位:以算法提升内容分发的准确度和用户粘性

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巨头加速崛起。传统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手握搜索、电商和社交,在各自领域已形成近于垄断的优势。TMD(今日头条、新美大、滴滴)等新兴互联网公司借助创新技术及商业模式,在共享出行、生活服务、资讯服务等领域实现快速崛起,虽然成立时间晚,但成长速度更快,目前仍处于构筑护城河过程中。

互联网用户行为变化:用户从主动信息发掘向被动信息接受转变。互联网的本质在于提升信息传递效率,随着线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严重的互联网信息生产过剩以及用户选择困难成为用户当前面临的核心痛点。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各类信息不断切割成各种碎片化的状态,并通过主动推送方式以符合用户碎片化场景需求,自然就成了解决用户当前信息需求痛点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而我们看到资讯领域的今日头条、电商领域的网易严选就是诞生于这样的场景。应该说,今日头条的出现非常恰当的迎合了当前互联网用户的核心痛点诉求。

今日头条产品本质:实现用户信息获取从主动搜索到被动个性化推荐的转变。今日头条作为资讯平台,借助推荐算法,实现个人内容获取方式从主动搜索到个性化分发的本质转变,满足用户对信息“好奇感”、“饥饿感”,并在持续信息刷新中给予用户不确定奖赏。产品自上线以来用户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截至目前累计激活用户数突破7亿人,月活跃用户数达2.63亿人,为国内最大独立综合资讯平台。同时公司以今日头条用户流量和个性化推荐算法为基础,先后布局短视频、知识问答、社交、微博客、电商等多个领域,陆续推出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等多个明星产品。公司最近一轮融资(2017.04)估值100亿美元。

商业模式:基于精准用户画像,借助广告、电商实现流量变现

借助今日头条等一系列产品矩阵,公司实现了规模用户的积累,并基于用户线上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用户精准画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的信息流广告、电商品类投放实现用户流量变现。考虑到今日头条庞大的用户规模基数,以及广告、电商内容投放的精准性,我们看好今日头条的长期商业变现空间。

信息流广告:中短期增长最为迅速、最具效率的数字广告形式。在数字广告市场,信息流广告借助自身原生广告属性,以及上下文环境带来的投放精准度优势,迅速成为最受欢迎、发展最快的数字广告形式。2014-2017年,中国信息流广告市场CAGR高达123%,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577.5亿,同比增长87.4%。预计至2018年,信息流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今日头条平台广告投放效果极为突出。目前公司产品中已经实现商业化运作的主要包括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和内涵段子等。其中,今日头条APP是主要的广告平台,主要有开机全屏、信息流大图/小图、头条号等投放模式。

庞大用户规模、极高用户活跃度。在主要信息流应用中,微信、腾讯视频、手机百度和今日头条在月活跃人数和人均使用时长上均位列前十。活跃人数方面,今日头条MAU达2.6亿人,在综合资讯领域已超过腾讯新闻,居行业首位;用户粘性方面,今日头条优势明显,仅次于微信,月人均使用时长超过20小时。

显著高于行业均值的广告转化率。公司目前信息流产品处于成熟阶段,基于广泛的用户标签进行匹配,广告曝光率和投放效果高于同业。目前今日头条平均点击率约为3%~4%,其他新闻类应用仅为1%左右。2016年今日头条广告单次点击成本约2元,高于腾讯、新浪、陌陌等竞争对手,具有较高定价能力。

短视频广告表现同样出色。2015年以来短视频广告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16年以短视频广告为主的原生视频广告增长210%,远高于整体视频广告市场(43%)。同时原生视频广告占比逐渐提升,2016年达11%,预计2017年将达23%。短视频广告比图文广告内容更丰富,互动方式更多,未来比重仍将继续提升,公司在短视频领域已经形成西瓜、火山、抖音三大头部产品,在短视频广告市场占领先机。

产品矩阵:从图文到短视频,从国内到海外

产品布局:从图文到短视频

图文:今日头条稳居个性化内容分发龙头

今日头条打破传统内容供给模式,首创基于算法个性化分发模式。传统移动互联网媒体集内容生产与分发为一体,自有记者编辑团队,在内容生产上有先天优势。今日头条首次打破内容供给的一体化模式,以算法切入内容分发,推进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目前移动资讯市场的信息分发主要有三种模式:

媒体型:人工编辑把控质量,内容更权威。以腾讯、网易、搜狐、凤凰为代表,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媒体型的内容分发模式。平台通过人工编辑把控内容质量,汇集特定主题信息,内容更权威,消费者获取信息更加全面。

关系型:以社交为基础,内容传播具有群体效应。关系型分发模式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平台无自有编辑和记者团队,内容生产来自自媒体和其他平台,并通过社交关系进行分发,有转发、订阅、关注等社交功能。在关系型平台上,消费者获取内容依赖社交关系,内容传播具有群体效应。

算法型:个性化推荐实现“千人千面”。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为代表,算法型平台同样不生产内容,而是专注于内容分发,首先将内容聚合至平台,再通过算法推荐抵达消费者,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自2012年今日头条上线以来,算法分发模式越来越受到互联网媒体的重视。2014-2015年,各大头部新闻资讯应用陆续引入算法推荐功能,形成了“算法+人工”的混合推荐模式。2016年,随着“UC头条”和“百度好看”的上线,BAT均已入局算法内容分发市场,综合资讯应用作为移动物联网流量入口的价值得到肯定,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逐渐成为内容分发市场的主流。

凭借技术和先发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今日头条最早布局算法分发,积累了大量用户、海量数据和多种应用场景,为AI的学习和升级提供了丰富原料。同时AI技术具有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个性化推荐越准确,长期使用后会增加用户转换成本。目前公司在用户规模和粘性上均居行业首位。

庞大用户规模。今日头条成立以来用户数量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用户数突破3亿,2016年突破6亿,目前已达7亿。2017年以来月活跃用户数迅速增长,2018年2月MAU达2.63亿人,已超越腾讯新闻(2.51亿),位列综合资讯类APP榜首。

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使用时长和打开次数是评判用户粘性的两个关键指标。2014年以来今日头条用户人均使用时长由11分钟增长至73分钟,目前居所有综合资讯应用之首。对比移动互联网十大赛道,今日头条在使用时长上仅次于即时通讯、视频、游戏和电子书阅读赛道的头部应用,带领本不具有高时间消耗特征的移动资讯应用杀出重围。2017年7月今日头条人均单日打开次数7.6次,居行业首位。

视频:三大产品形成合力,用户规模行业第一

公司在短视频领域布局和今日头条逻辑如出一辙,区别仅在于后者媒介是图文,而前者是视频。目前公司在短视频产品布局已经初见形态:西瓜视频对标Youtube,为自生产+聚合内容的信息流平台;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为记录生活的UGC平台;抖音则对标Instagram,为年轻人喜爱的音乐社交平台。同时,公司内测产品快拍对标Snapchat,定位为特定圈短视频社交平台。2018年2月西瓜、火山、抖音合计MAU达3.3亿人,同期快手MAU仅为2.3亿人,“头条系”后来居上,赶超快手成为短视频领域头号玩家。

西瓜视频:国内最大的PUGC短视频平台。西瓜视频脱胎于今日头条APP内嵌视频板块,其前身为头条视频,于2016年5月上线独立APP,2017年6月完成品牌升级,升级时DAU已超过1000万,用户数超过1亿人,日均播放量超20亿。平台主要专注于PGC短视频内容分发,另有部分UGC内容,独立后与今日头条共享视频数据,并在今日头条APP底部有品牌露出,知名度迅速提升。至2017年10月,西瓜视频用户数突破2亿,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70分钟,日均播放量突破30亿,远超其他PUGC平台,并在全网短视频平台中拥有较高渗透率(2017Q3:44%)。

火山小视频:发展迅猛,与快手差距逐渐缩小。火山小视频于2016年4月上线,结合短视频+直播功能直接对标快手,凭借今日头条自身用户覆盖导流以及战略支持,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领域发展迅猛。2017年MAU增长超50倍,至2018年2月MAU约为1.1亿人,虽不及快手,但差距在逐渐缩小。从与快手重合用户的数据来看,至2017年4月,重合用户人均单日使用火山小视频时长为42分钟,与快手基本持平(43分钟);人均单日打开火山小视频次数为21次,已经超过快手(12次)。

抖音短视频:强化社交属性,聚焦年轻群体。抖音短视频2016年9月上线,2017下半年进入爆发期,过去半年内日增用户数近100万。截至2018年2月,抖音市场渗透率达14%,用户超过7亿,DAU达1.2亿,居头条系短视频产品之首。与其他主要短视频应用相比,抖音用户群更加年轻化,24岁以下用户占75%;同时由于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高,抖音用户的消费能力更强,月消费1000元以上用户占26%。

抖音采用音乐与视频结合的方式,强化了短视频信息的表达属性,更容易形成社区文化、塑造用户个人形象,从而延伸出社交功能。结合Instagram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抖音有望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宠儿。

传播介质:由图文到视频,视频社交应用崛起。Instagram2010年10月登陆苹果Appstore,2012年4月安卓版,正逢图片消费浪潮兴起:2010-2012年全球图片移动数据流量形成小高峰,2012年接近10万TB/月。此后2012-2015年图片数据流量下滑,视频消费逐渐增长,2016年后视频消费迎来井喷,2017年全球视频移动数据流量超过700万TB/月,抖音短视频恰巧诞生于2016年,2017年下半年进入爆发期,与全球视频消费趋势同步。随着5G大规模商用化时点趋近,移动端视频消费将更加便利,传播介质由图文向视频转变将造就包括抖音在内的一批视频社交应用的崛起。

产品定位:创意社交吸引年轻用户。基于现实社交关系的Facebook让用户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父母、亲友、同事的加入使得用户在动态时更加谨慎。而Instagram以用户的创意作品为中心发散构成平台上的社交图谱,与Facebook相比用户参与程度更高,用户群体更加年轻化。同样,抖音为90后、00后在微信、微博之外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意的平台,24岁以下用户高达75%,主力达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

人群需求:为年轻用户创作提供便利。年轻一代往往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望,倾向于在社交产品中进行强生产、强消费,属于创作型用户,与低生产、低消费的消遣型用户有显著区别。Instagram在众多图片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提供了大量操作简便的滤镜效果,帮助用户拍出美观照片。在这一点上抖音与其有相似之处,抖音的视频编辑特效远远强于火山小视频、快手等同类短视频产品,例如可自动识别头发并添加染色效果,同时拥有丰富的背景音乐曲库,吸引了一批喜爱创作的年轻用户,甚至出现了在其他平台上几乎看不到的技术流短视频。

快拍(内测):挖掘细分场景中短视频的社交表达潜力。内测产品快拍在功能上对标Snapchat,继承了其赖以成名的多个特点,如拍摄的短视频24小时内消失。与Snapchat不同的是,快拍定位为基于位置的圈子交友展示平台,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具体学校、公司分级内短视频。一方面可将视频至相对公开场景,避免了私密社交的局限;另一方面阅后即焚的功能减轻了社交分享压力,刺激持续表达。

Faceu:技术与用户和其他短视频产品形成协同效应。目前Faceu在拍照类APP中影响力仅次于美图系的美图秀秀和美图相机,2017年12月渗透率为9.8%,月活跃用户数680万,同比增长超5倍。公司旗下短视频产品用户安装Faceu比例较高,收购Faceu后,公司可利用其实时图像处理技术提升短视频产品使用体验,巩固现有用户,如抖音短视频已允许用户添加Faceu中的表情效果;同时Faceu高比例女性用户(70%)可对原有用户群形成补充。

短视频、今日头条具有良好的业务互补效应。今日头条长期沉淀积累的算法分发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符合兴趣偏好的短视频内容,同时解决了海量UGC内容的分发难题,帮助中长尾短视频内容匹配精准受众,形成更高曝光,提升平台整体内容生态的健康度。同时,三款APP内的短视频内容,既可以在独立APP中分发,自行运营用户,也可以将其纳入今日头条APP的信息流中,或形成子频道、订阅号,以丰富今日头条APP的内容,并增加用户粘性。

市场扩展:产品复制+投资并购推动海外布局获得初步成功

近两年,公司积极推动自有产品海外复制,并展开大规模投资并购。今日头条出海的基本模式为输出算法推荐技术,在内容上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创作者进行合作,在全球共积累1亿多创作者。截至目前,今日头条已经在日本、印度、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区上线。

将自身产品复制到海外市场获得初步成功。Topbuzz为今日头条海外版,TopbuzzVideo对标国内西瓜视频,TikTok为抖音海外版,Hypstar为火山小视频海外版。公司海外版产品在多个国家登顶畅销榜。Topbuzz和TopbuzzVideo长期占据巴西、美国GooglePlay榜单前列,并获2017年度最佳应用称号。抖音海外版“TikTok”登顶泰国、日本ios畅销榜,由于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荣获2017日本AppApe大奖特别奖项“ForbesJAPAN賞”。

投资并购亦成为发展海外市场重要方式。今日头条出海面临不仅面临Facebook、Google、Snapchat等强大竞争对手,还面临着缺乏品牌、用户、版权积累以及本地化运营经验的难题。收购海外成熟品牌后,今日头条可以借用其产品经验,以自身更擅长的算法技术为其赋能,同时可以打通旗下产品的内容板块,如在自营新闻平台TopBuzz上插入Live.me直播内容。公司收购品牌在海外市场均有不俗表现。直播产品Live.me共在71个国家和地区上线,登顶美国直播APP排行榜,在英国排行第二;NewsRepublic为法国资讯聚合应用,在美国和欧洲均排名前列;Musical.ly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4亿注册用户,全球日活跃用户数超过2000万,其中北美活跃用户超过600万,平台每天生产超过1500万条UGC内容。

机遇&挑战:面对更多竞争和监管压力,公司快速迭代和成长

今日头条在海外无相近体量、类似业务模式的对标公司,公司在海外市场扩张初见成效。同时随着更多科技巨头入场,公司在技术、内容层面的先发优势面对持续挑战:海外面临Facebook、Google等巨头竞争,国内BAT已全部入局个性化内容分发市场,公司需要保持更好的算法匹配效果,才能维持广告市场份额。且公司正在布局电商、搜索、金融等领域,未来将与巨头在多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竞争。此外,公司需要防范海内外版权和政策风险。目前公司加大原创内容扶持和外部版权采买力度,未来版权争议有望缓解;同时提升信息源质量并加强人工审核,低俗涉黄内容将逐渐减少。

市场竞争:科技巨头加速入场,公司面临持续压力

国内BAT全面进入个性化内容分发领域。腾讯2015年上线天天快报,2017年投资趣头条;阿里2016年通过UC上线“UC头条”;百度2016年推出独立产品“百度好看”。目前BAT三家中腾讯旗下产品运营最佳,2017年11月天天快报和趣头条MAU合计超8000万人,但与今日头条仍有很大差距。

今日头条在内容环节将面临来自科技巨头的持续压力。我们看到,在部分互联网业务领域,BAT等传统互联网巨头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主要源于借助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并在某一核心产业环节建立排他性的优势,从而迅速击垮竞争对手,比如应用分发、在线视频等。在当前的内容分发领域,产业环节主要涉及内容、算法、用户三个环节,在算法、用户环节,今日头条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互联网巨头较难撼动,因此主要的点就在于内容环节,比如借助资金优势建立内容端的排他性优势是最为自然的想法,典型的就是问答社区知乎当前面临的状况。我们看到,今日头条已经在全力强化内容端的布局,同时对于上游的内容创作者来说,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同时和多个平台合作,实现内容端收入最大化,这也是对今日头条最为有利的方式。但是考虑到科技巨头在该环节的全力搏杀,今日头条短期仍将面临持续的压力。

缺乏统一的账号体系仍是中长期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看到,由于缺乏一套基本的账号体系,相较于腾讯、阿里等,中长期用户对今日头条的切换成本可能并不显著。因此全力进行产品线扩展,不断实现用户需求闭环,自然成了当下最为合理的方式:头条号对标微信公众号,悟空问答对标知乎;搜索方面,今日头条APP内部开放站外搜索功能,布局移动搜索;电商领域,上线放心购商城。

业务完善:持续强化内容端布局,弱化潜在业务风险

自2013年底起,新京报网、搜狐网、广州日报、腾讯、新浪等各类媒体机构都曾与今日头条发生过版权纠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起诉今日头条的主体已达几十个,仅海淀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已逾5000件。2017年以来,今日头条已被网信办4次约谈,并于12月29日被罚6个频道暂停更新24小时下架整改。目前公司正从内容和审核两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内容质量,并加强人工审核,解决未来隐患。

强化内容端布局,补齐自身业务短板。今日头条对内鼓励原创、扶持优质自制内容,对外加大头部版权采购力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版权争议问题,同时内容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净化平台生态,从源头减少低俗内容,防范政策风险。

鼓励原创,升级头条号。目前今日头条平台上有超过110万个头条号,其中包括90万的自媒体,今日头条通过全网比对识别原创,对原创内容提供更多补贴,鼓励创作者以今日头条作为内容首发平台。2018年2月头条号完成全面升级,升级后支持图文、短视频、短内容、问答、小视频全体裁创作,并支持作品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内涵段子六大平台同步上传。创作者在六大产品的粉丝数据也全面打通,统一显示粉丝总量,实现六大产品全平台共享粉丝价值。

扶持优质自制内容。今日头条重视原创内容投资,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补贴平台内部创作者,并通过设立内容投资基金、成立头条号创作空间等措施,扶持优质内容创业项目,为平台可持续发展提前布局。

对外采购头部版权。2017年3月,今日头条宣布成为2017-2020赛季中超联赛短视频合作方,获得中超短视频3年版权,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内看到首次尝试的赛中实时EVS慢镜头回放(进球、红黄牌等事件型)短视频、中超赛后官方3分钟集锦、体奥动力制作的中超人物访谈等周边节目视频。除中超外,今日头条还获得中国之队、德甲、足协杯、超级杯版权。此外,公司与BuzzFeed、WWE(世界摔跤联盟)、芒果TV等海内外头部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加强人工审核,消除潜在政策风险。网信办约谈后,公司已关闭社会频道,并集中清理了2500多个平台违规账号。目前公司已有4000名内容审核编辑,人员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近期将再招聘2000名,未来预期达到10000名。对于编造、假新闻、黑稿、题文不符、有头无尾等低质内容,机器审核的召回率仅有60%,但结合人工审核可达到95%以上,加强人工审核后未来平台内容将更加可控。

产品扩展:不断强化自身产品社交属性

探索社交分发,全面布局内容分发链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滤的权力从传统媒体让渡给两种势力:一是社交关系,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给朋友,同时也消费朋友推荐的内容;二是人工智能,让机器来识别喜好,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两种方法都能大大提高信息分发效率。今日头条发展社交产品,如悟空问答、微头条等,意图在于在原本

优势领域AI分发之外探索社交分发,在流量、资金、技术加持下有望打造出新爆款。悟空问答:独特的内容生产和匹配模式。悟空问答前身为头条问答,于2017年6月上线独立APP。在知乎等传统问答产品中,头部大V专家效应明显,大量普通创作者的回答无人问津,但悟空问答的算法推荐机制不完全依赖粉丝和知名度,而是依据答案质量和相关度,使一般作者的回答也能够得到点赞和关注。同时在主题方面,悟空问答的问题多贴近生活,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能够刺激更多用户参与创作。2018年,悟空问答将投入10亿元补贴创作者,刺激优质原创内容。

第5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混剪短视频著作权侵权合理使用

0序言

作为一种以剪辑形式命名的视频类型,混剪短视频(常简化为“混剪”)在互联网上深受年轻人喜爱,但其风靡态势尚未引起国内主流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亦较为缺失。与其他互联网视频类型不同,著作权侵权是混剪的原生性问题,随着UGC(UserGeneratedContent)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混剪成为互联网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隐身其后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就像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掣肘其未来创意空间的发展。在互联网语境中,著作权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拥有权问题,而是一个充满复杂关系的网络,本文系统梳理混剪的源起、特征与发展路径,探讨混剪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生态中实现转型,参与建构和谐共生的互联网视频创意体系。

1什么是混剪?

1.1混剪的定义与特征

混剪短视频英文名称为“mashupvideo”(也称“videomash-up”),是一种基于剪辑功能的二次创作短视频类型,最早来自于著名的YouTube视频网站。维基百科将“mashupvideo”定义为“将多个预先存在的视频文本根据并不明显的关系(nodiscerniblerelation)组合成完整视频的类型。”[1]混剪短视频的流行与互联网的碎片式观看文化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上,它常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混剪短视频往往主题鲜明,创作者根据某个预设的主题组接镜头与素材;其次,混剪短视频结构比较简单,由具备并列或递进关系若干小段落构成;再次,混剪短视频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例如极高的剪辑率、简洁的台词、动感的音乐、快速的转场;最后,混剪短视频往往具有高度建构性,创作者广泛挪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影视文本中的镜头,创建属于自己的作品。从形式上看,混剪的创意思想并非无源之水,主要源自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其奥义在于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叙事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2]“杂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人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3]在传播效果上,混剪短视频往往并不注重讲述某个故事,而是更偏爱挑动观众的情感,致力于“在观众思想中不断产生割裂效果,使得观众在理性上失去平衡”[4]。

1.2混剪的生产与传播

混剪并不是互联网媒介的原生内容类型,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混剪艺术就流行于电视剧粉丝圈。例如,电视剧《星际迷航》粉丝制作的同人视频将原素材的声音与图像进行创造性并置剪辑,或插入歌曲重置新的语境,甚至将完全不可能在同一个世界、时间和设定中的人物剪辑在一起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亨利詹金斯称其为“起居室视频”,一种基于粉丝对影视作品的“共享的理解、共同的兴趣、集体的幻想”的社群艺术形态。[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私人生活场景转移到作为“电子起居室”的互联网,混剪逐渐成为一道丰茂的互联网文化景观。在YouTube网站,混剪短视频创作呈现出多元形态,大致包含电影预告片混剪(movietrailerremixes)、同人混剪(vids)、戏仿混剪(YouTubePoop,YTP)、人物反应类混剪(WisheReactionVideos)和超级剪辑(Supercuts)等子类型。相比较而言,国内混剪短视频有较强的业余化属性与粉丝创作色彩,美学风格更接近于日本ACG(AnimationComicGame)传统,最常见主题为明星混剪、电影混剪和游戏混剪,鬼畜也常被认为是混剪的特殊类型。视频网站爱奇艺、新片场、哔哩哔哩等均有混剪相关专栏,较有名气的自媒体账户有“混剪队长”(电影混剪)、“混剪晓佳”(游戏混剪)等。从播放量来看,混剪也不乏现象级短视频,例如“混剪队长”所创作的六分钟《2015年度华语电影混剪》曾在网上爆红,获得了近七万次转发量。纵观国内现状,混剪短视频整体创意水平并不高,创作者之间相互模仿,类型较为同质化,且缺乏具有鲜明作者风格的作品以及多元化创意空间。

2混剪与著作权侵权

2.1混剪著作权侵权困境的成因

著作权侵权问题是混剪的“原罪”。在互联网视频的草根创作尚未爆发的时代,出于著作权法规的压力,混剪短视频在传播时有严格限制,呈现出流通范围小、非商业化、作品匿名化三个特征。以早期的电视剧同人混剪视频为例,它以录像带或镭射光碟为载体,通过翻录的形式在粉丝圈同人展会内小规模流通,“一般来说,人们都必须从艺术家那里亲手获得视频,以此为前提的是消费者必须首先提供一盘空白的录像带以便翻录”,“有一些比较受欢迎的艺术家需要朋友帮助作为地区性的翻录中心,以便广泛传播他们的作品”,亨利詹金斯认为,这一艺术形式与它源头的商业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它拒绝从中牟利,并希望与其他看中这种艺术形式的人共享。[6]另外,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创作者无法在作品上留下个人标签,随着视频的流传,创作者的身份也会随之消失,即使发生侵权问题也无法追溯。在此情境中,混剪的著作权侵权问题隐而未发。随着互联网视频分享网站的出现,著作权侵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之下,UGC内容产业与粉丝经济开始勃兴,混剪的生存环境与往昔大不相同:剪辑软件的普及允许众多非专业人士制作短视频并上传分享,商业化的UGC视频产业链使播放转发流量迅速变现,自媒体账户给短视频贴上鲜明的作者标签。在现实情境中,大量基于二次创意的作品并未取得原作品著作权持有者许可,动则数以百万计的播放量与转发量将侵权问题显性化。例如,风靡一时的“X分钟带你看X电影”饱受侵权诟病,知名自媒体账户“谷阿莫”因此长期身陷侵权纠纷。在互联网视频内容生态体系中,二次创意类视频长期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如果无法厘清混剪的著作权使用规则问题,创作者将深陷法律诉讼、视频下架、创意萎靡的困境。

2.2合理使用原则内的混剪短视频

根据《美国著作权法》第17条第101款,混剪被界定为基于一个或多个已有作品的衍生作品(derivativeworks)。[7]衍生作品受合理使用原则(fairusedoctrine)保护,该原则允许有限使用受著作权保护材料而不必获得著作权持有者的许可。在英国,根据2014年10月生效的欧盟法(EUlaw),创作者可在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在网络视频中使用“有限数量”的版权材料用于“仿拟、漫画或仿制品”,只要作品不传达歧视性信息或与不与原文本形成竞争关系即合法,如果它违反上述原则,法官可决定该视频是否足够搞笑以将其归为“戏仿”(parody)。[8]有趣的是,这项利好对YouTube网站是无效的,著名混剪视频账户“磁带男孩”(cassetteboy)的作品在英国合法,但却常因版权问题被YouTube下架。在我国法律框架之下,混剪创作原则上应取得著作权持有者的许可,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9]由于现实中少有创作者能够获取原作品著作权持有者的许可,在大多数情况下,混剪的合法性亦被限定在合理使用原则之内。由于《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十二种合理使用情形之前提均不适用于商业,混剪因此与盈利无缘,其常见的适用范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的“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且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10]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混剪成为一种带着镣铐起舞的创意形式,其边界往往被合理使用原则所形构。美国学者指出,合理使用原则是灵活有弹性的,法官根据“理性原则”(ruleofreason)来判定未经允许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材料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所有的事实和情境均被用来衡量该作品是否产生足够大的社会或文化效益,以抵消其使用著作权的成本。基于“理性原则”的考量,混剪的合法性常常涉及两个关键问题:①未经许可的使用具备和原材料完全不同的主旨(adifferentpurpose),还是仅仅重复原材料的意图与价值?②在考量原作品的内核与用途之后,被抽取的材料类型与数量是否合适?[11]这意味着混剪的原创性、社会文化价值及其与原作品之间的良性关系成为判定其属于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纵观世界互联网价值理念趋向,混剪的生存环境与创意空间将在平衡精神之下发生重构。

2.3平衡精神之下的混剪生存空间

从一味重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到寻找创意分享与著作权保护之间平衡,这种微妙的转变从侧面反映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于既定社会规则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创性的概念发生了改变。正如PaulJ.Booth所指出的,在现今的混合式文化之下,原创性更多地来源于使用(touse)的能力,而非创造(tocreate)的能力。[12]与之相呼应的是,互联网视频平台运营方试图在鼓励二次创意与原作品著作权保护两端达到某种平衡。例如,YouTube网站使用智能化的视频识别工具处理侵权问题,系统以著作权持有者提供的视频作为母本,将创作者上传的副本与母本进行匹配度比对,如果副本所使用的素材被系统判定为与母本匹配,对于副本的处理权限则被提交给著作权持有者,由著作权持有者来决定该的副本命运。[13]有趣的是,大部分的著作权持有者并没有选择禁止副本流通,反而允许其发行,这样他们可以从视频广告和链接营销中获利,如果选择禁止,那么他们将失去新的观众、新的流量与利润来源。著作权持有者有时也会主动寻求与混剪创作者的友好合作。例如,澳大利亚创作者NickBertke(YouTube账户“Pogo”)擅长混剪迪士尼动画音乐作品,迪士尼公司发现后,邀请他使用一系列新的迪士尼电影进行创作,其中就包含《飞屋环游记》(“Up”)[14]。无独有偶,一位以色列粉丝(YouTube账户“Radiohead”)混剪了一首非授权的乐队歌曲“ParanoidAndroid”[15],随后该乐队在自己的网页上推广了该视频。随着利益方与草根创作者之间的博弈与协商、著作权使用规则的调适,文化资源的谋和与共享逐渐成为主流。在现实情境中,一些美国电影公司开始逐渐调整版权开发战略,以适应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混剪艺术浪潮;而在国内,规模化混剪短视频内容生产尚未崭露头角,但随着个体创作者在网络空间中积累可观的粉丝量,掌握话语权的混剪短视频行业也将在复杂的博弈关系中面临价值转型。

3混剪的著作权保护与转型

3.1混剪短视频的著作权保护

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意形态,混剪短视频的创作包含了作者大量智慧性劳动,是互联网UGC内容产业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精神主旨,其著作权理应得到相应保护。因此,厘清其作为权利主体的基本前提尤为必要。混剪短视频属于由已有作品衍生而来、并具独创性的二次创意,作者依法享有短视频作品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16]基于此,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混剪短视频创作者享有作品著作权,已获得原作品授权或符合合理使用原则的优质混剪短视频作品,也理应得到公开传播。对于混剪短视频作者的著作权利保护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公开传播的过程中,他人使用或传播混剪短视频作品需获得作者许可授权;其次,对于已获得原作品授权的混剪短视频作品,他人在进行转载或传播时候应支付一定对价。在现实情境中,鉴于混剪短视频的衍生作品性质,作者个体在作品被第三方盗用的时候维权难度较高,作为中介的互联网短视频分享平台在防范恶意盗用方面应加强技术保护措施,保护混剪作品的著作权与作者的创作热情。

3.2政策驱动之下的转型契机

主导国内混剪短视频转型的动力首先来自于政府的强力规制,这是助力混剪突破著作权侵权困境的契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18年3月16日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不给存在导向问题、版权问题、内容问题的剪拼改编视听节目提供传播渠道。”[17]《通知》的精神实质并非如坊间揣测的“禁止改编视听节目”,而是规范市场乱象并鼓励和支持合法合规的创新,政策规制信号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生态体系,从更为广泛意义上推动混剪短视频拓展创意空间,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平衡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在保护原创与鼓励新创意之间,混剪短视频将实现新的转型,即作者主体的确立与作品形态的多元化。混剪创意的核心在于“混”字,将何素材以何方式“混”在一起,创造何种艺术效果,传递何种价值观念,创作者的意图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决定着混剪在互联网语境中具有极其鲜明的作者色彩。要制作出兼具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混剪短视频,创作者需要完成从“粉丝”到“作者”的角色转变,树立以作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在不断变化的著作权使用规则中重新拓展混剪艺术的边界,创作出更具独创性的优质作品。同时,这也意味着混剪短视频的作品形态将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因大量使用原作品镜头,目前常见的局限于单一母本的低层次创作必将失去生存空间,而超越单部作品、在更为广阔的视听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跨文本作品将成为主流。在创作的过程中,混剪短视频与原作品之间联系将不再明显,基于新主题的符号多元混杂成为衡量创意度的主要标准;同时,来自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也将促使混剪短视频引入更为复杂的剪辑合成技术,衍生出更为多元的混剪形态。

3.3国内混剪创意空间重构路径

基于以上,本文在具体实践层面提出三条转型路径:

3.3.1非盈利是基本前提

非盈利是混剪创作者建立混剪作品与原作品之间良性关系的基本前提。混剪是一种“借”的艺术,是互联网视频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作者必须在不妨害母本著作权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创作。在国内现有的著作权制度之下,未经著作权持有者许可的二次创意普遍存在,这意味着混剪必须在合理使用原则之下寻求生存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创作者需把握素材使用的数量与比例、注明素材出处、未取得原作品授权情况下不得依靠混剪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获取收益。另外,创作者需尊重《著作权法》保护原创的精神,尊重原作品的创作主旨与文化内涵,不得随意篡改原意、娱乐至死。

3.3.2专业化是主导方向

专业化意味着混剪短视频将告别低水平的镜头拼接、低层次的粉丝创作,在专业级视听品质与多元创作手段之下提升创意空间。专业化既有利于推动混剪短视频创作者朝向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创作者赢得与原作品著作权持有者的对话空间,以意义互文、流量共赢、利益共享的方式对影视IP进行二次创意开发;另外,专业化可进一步倒推影视公司与著作权持有者转变观念、创新版权开发模式,建构多赢的影视内容生态。最后,专业化可以推动混剪短视频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建立共享著作权的共同创作空间,并进一步推动混剪短视频自身著作权保护体系的形成。最为理想的愿景是混剪行业协会的成立与共同创作规则的确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混剪创作者在主流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与二次开发之间取得话语权。

3.3.3多元化价值表达是根本路径

混剪是互联网视频创意类型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类型,随着互联网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的延伸,混剪将作为情感传播与群体动员的视觉媒介参与社会价值秩序建构,多元价值表达将成为混剪发挥社会效益的根本路径。在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亚文化圈层向公共空间拓展的过程中,混剪创作者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价值表达方面进行自我审查,不能为追求播放量和转发量而牺牲作品的思想价值,力求创作出经得起观众审视与时代检验,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对于社会效益的关注有利于混剪这种新兴创意形态获得政府管理部门重视与社会认可,在行业政策制定与推动自身著作权保护方面占据有利地位。

第6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美拍和美图秀秀同为美图公司旗下产品,美拍上线前,美图秀秀本身已拥有庞大的市场。最新数据显示,美图秀秀拥有7.4亿用户,其中包括4.22亿移动端用户,单日活跃用户超过1800万,其中将近70%的用户是女性。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美拍要是能转化美图秀秀用户的10%,就比微视等一系列短视频软件现有用户要多。

从美图秀秀到美拍的过渡似乎顺理成章。吴欣鸿认为,市面上很多短视频软件并没有解决用户的核心问题。比如很多产品拍摄出来的画质不高,原本很美的画面一被压缩就像打了马赛克,惨不忍睹。还有些产品对用户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拍出好的视频,需要学习一定的专业技巧。部分同类产品虽然有滤镜,但效果仍旧摆脱不了“山寨”气息。

“我们一直在思考,既然美图秀秀可以让照片变得更美,那为什么不能出一款软件,让短视频也变得更美呢?”吴欣鸿将美拍定义为视频界的美图秀秀。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似之处在于,美拍同样借助了社交媒体传播,提供新浪微博或Facebook账号登录,用户可以导入新浪微博、facebook和手机通讯录好友,也可以一键邀请微信好友,通过社交分享扩大影响力。

对于美拍而言,能与巨头们抗衡的绝非其社交属性。有了之前美图秀秀的技术基础,美拍的优势在于滤镜。吴欣鸿介绍,美拍拥有独家的电影剪辑技术和全球首创的MV特效Music Video。多种剪辑手法的预置,加上一系列顶级滤镜,让平铺直叙的短视频也可以拥有好莱坞大片般的节奏和画面感。此外,美拍还有自动配乐、智能水印等功能,美拍的高清画质也是同类短视频软件里的佼佼者。

第7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今天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了短视频战场,腾讯、百度、阿里、网易、美拍等在短视频的投入在增加,抢夺用户时间的赛道上竞争也愈发焦灼。

比如日前腾讯视频与喜马拉雅宣布建立了一系列IP合作,打通了双方内容会员权益,视频内容产业正在从唯流量论向拓展视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转变。而精品化、内容资源共享与IP化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词。

短视频行业玩家新动作频频,背后是行业大环境变了——短视频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业务重塑的新风口。

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的两泰斗?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短视频行业在2018年上半年净增了9000万用户,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的5.5%。

短视频在今年来火爆异常,但这种火爆之后,危机暗藏。

从整体行业来看,一方面是内容良莠不齐,模式单一,同质化日益凸显,用户审美疲劳正在接近临界点。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因内容触线事件屡屡发生被约谈、被下架,怎么走新路的问题摆在了许多玩家的面前。

背后可能主要有两点:

其一,各大玩家入场后都在模仿抖音的玩法,大量签约小哥哥小姐姐,强运营,推爆款,过度聚焦娱乐化内容。导致相似内容的重复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其二,平台对各种劣质、同质化内容审核把关人缺失,也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甄别。对于流量的争夺,各大平台不惜打低俗的擦边球来吸纳用户,同质化导致的内容版权侵权问题也将给许多平台致命一击。

网上流传着一句揶揄的话:“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的两泰斗”——低俗化其实间接黑化了这一代的年轻人。过去未成年人怀孕生子、直播造娃等低俗内容均引发00后效仿,其反映了短视频平台内容定位对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影响之深。

给丧文化下一剂解药:重新复盘内容产出机制当刷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日常,平台又孜孜不倦推送那些恶趣味、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的无聊视频之时,许多人刷到停不下来,但刷完之后是无限的空虚,在年轻人的群体中,弥漫着颓丧之气。

很明显,如果仅仅依赖生产各种娱乐至死的无聊低趣味的内容,容易导致后期用户产生抵触心理,触发监管层面的隐忧。短视频的病,它的解药需要从建立一套优质内容生产和管理、差异化、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开始。

要解决低俗,核心问题是算法与审核机制要重新复盘。

比如说,快手至今已积累了50亿条短视频,每天短视频上传量超过1000万条,要对海量的短视频进行理解、匹配和分发。

抖音每天分发的短视频同样不遑多让,强大的技术和算法不可或缺。

但很显然,对抖音快手来说,在技术和算法上的积累还不够。

而尽管从抖音快手还是从美拍腾讯百度,都在强调自身算法、运营与AI技术,但算法有没有价值观的争议背后其实是技术决定的,因为算法能否精准匹配筛选与分发优质内容,AI技术积累非常关键。

比如:从百度Q2信息流+AI增速超过150%以及视频消费的增长,我们基本可以判断:百度基于AI技术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驱动了其视频消费业务上的增长。

AI驱动算法背后的技术能力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是否能补齐这一块的短板,将是决定短视频是否能匹配、筛选出高质量的优质内容,是否能有效打破“信息茧房”困境、形成内容产出的良性循环的关键。

烧流量是死路,引入优质资源去娱乐化才是活路避免走入同质化的死胡同,是要厘清差异化的内容运营路线怎么走。有业内人士曾透露抖音每天要花2000多万买流量,一天妥妥地烧掉北京两三套学区房。

但这种砸钱强运营策略背后一方面是——抖音也很焦虑,因为流量购买,钱和资源能解决的问题很难形成坚不可摧的壁垒,如果爆发快,壁垒低,就很容易被后来者同样砸资源砸钱来复制并赶超。

而对于短视频其他玩家来说,差异化这条路到底怎么走?

在笔者来看,其一,整合独家的优质资源可能是形成壁垒的关键。尤其是在面临抖音快手这类强敌的时候,后入场者需要最大化整合内部资源来对抗。

在这里,百度腾讯做法截然不同。百度的做法是将短视频与爱奇艺中同一内容的完整长视频进行匹配关联,形成体系内的资源互带。将爱奇艺的长视频、信息流内容和短视频三者之间的整合形成叠加效应。

腾讯一贯推崇“赛马机制”,在复活微视同时,又相继上线有视频、速看视频、时光小视频等产品,虽然内部也在互相引流合作,但在整合上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合力。对于腾讯来说,能否打通内部优质资源的整合颇为关键。

其二,通过产业链运作,接入更多独家内容资源来补齐正能量内容缺失的短板。

在目前来看,当前由于短视频过度娱乐化,抖音快手都在忙于四处灭火。腾讯百度等玩家也看到了突围的机会——从挖掘正能量内容入手来进行产业链运作布局。

腾讯上线了有视频,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作,对接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定制化”的制作相关内容。

百度走的是短视频 IP 化+顶级国际化MCN的模式,包括和Zoomin.TV的战略合作,打造中国的“Youtube”,并且与WebTV Asia、新片场等200余家知名MCN机构在合作,扶持优质内容与IP孵化,强化PGC方面的内容生产。目标很明显,即通过国内外产业链资源接入,夯实 差异化独家内容来建立壁垒。

第三是向垂直领域扩展,丰富多元化与垂直领域的内容生态。

比如腾讯旗下的时光小视频、速看视频也开始向细分市场突进——一个是主打将相册中的照片智能生成短视频故事;一个针对影视剧用户,主打影视解说、幕后揭秘等。

百度的好看视频在音乐、影视、娱乐、游戏、生活、在线教育、医疗、旅游宣介等垂直领域不断扩展,并将好看视频打造成百度信息流优质原创内容的一个出口。

总的来说,无论是腾讯百度,都在试图去抖音化,脱掉娱乐至死的帽子。

不过对于后来者来说,差异化布局的同时,难点在于打造有辨识度的平台标签。

抖音在早期通过魔性音乐与洗脑舞蹈给自身贴上了潮酷的标签;社会摇和喊麦、双击老铁666等各种土味视频给快手贴上了野生鲜活的土味文化标签。

百度好看视频则融合在百度搜索+信息流的主航道下,给自身贴上了AI+正能量内容的标签。

而腾讯微视之所以起不来,一方面可能在于算法层面突破乏力,另一方面在于在跟随抖音的路上,丧失了自己明确的品牌标签。

因此,能否通过差异化内容布局形成明确的平台标签抓住特定的用户群体,或许决定了天花板在哪里。

一手抓下沉,一手抓海外,内容质量与差异化资源两手都要硬根据数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短视频用户未来的流量红利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甚至乡镇农村。另一方面,短视频走到增长天花板,出海抓新增用户也是一大需求。

对于下沉用户市场,一方面,加强专业性强、内容质量更有保证的PGC模式,更为稳妥与可持续,因为用户群扩大到全民阶层与小镇群体的时候,老少皆宜正能量与差异化的内容不可或缺。国外以Vine、Instagram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早已经围绕PGC模式圈占用户。

另一方面,提前布局国际化的内容资源也是未来破局海外市场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总的来说,短视频巨头当前透露出来的信号是增加更多的正能量的内容,抵制低俗化倾向、强化正版去迎合政策的需求。

从这个风向看,短视频内容战场或许可能类似数字音乐平台的战场,一旦过了节目恶搞、非法剪切的草莽时代,将会逐步过度到重视视频内容的正版版权时代。优质资源的正版版权或许将成为短视频下半场竞争的重要杀手锏。

结语一个互联网产品或领域的火爆,如果从开始到最后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缺乏正能量的气息,走下坡路是必然的,也是危险的。

第8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乡村中学;英语教学;计算机视频截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25-0048-02

英语教学在乡村中学的开展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很多农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不大,对于英语的作用并不是很了解,英语学习对于乡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很多乡村中学里的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好像没有什么用,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接触英语之外,回到家基本上用不到英语。特别是对于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小学的时候,一般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一个星期只有两到三节英语课,英语在他们看来是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的,他们认为英语可学可不学,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英语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了。所以,英语教学难,是一直困扰着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客观现实问题,英语学科在乡村中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的学科。

在乡村中学,很多英语教师对于新的计算机技术不太了解,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同时,计算机软件资源、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也是乡村中学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乡村中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和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计算机技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

一、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的作用

1.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当前乡村中学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比较落后和陈旧的,大多数乡村中学的教师没有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学技术,还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视频截取技术就是有利于教师突破陈旧教学模式的一项计算机技术。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能够快速地掌握这项计算机技术,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

2.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和生活性

计算机技术能够让边远乡村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可以获取有利于教学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对于乡村中学的学生来说,直观的体验感受,会让他们更加喜欢英语教学。运用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及时获取最新的、有趣的课堂教学资源。乡村中学英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运用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截取其中一小段,在课堂上播放,使课堂更具时效性和生活性,这样也更加符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预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吸引乡村中学的学生学习英语。教师越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越能让学生喜欢英语课堂学习。把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多变的、吸引人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吸引乡村中学的学生学习英语,让他们重拾英语学习兴趣,这将是计算机技术结合英语教学的可行方式。运用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能够活跃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看得懂,听得进,学得明白。

当前在乡村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短视频的运用已经是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短视频,能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新奇感。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截取的短视频,能够加深他们对英语学习内容的印象。视频的直观教学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已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是精彩的英语教学短视频,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学习一门学科,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乡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了,才乐意坚持去学习英语。

二、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的课堂运用要点

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的运用,一般是直接截取重要的、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动画片、歌曲、课文人物简介等,由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短视频一般以1至3分钟的长度教学效果为最佳。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英语教学短视频,快速地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或者是要点。教师可以短视频突出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1到3分钟内快速了解本堂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短视频对本节课内容快速产生概括性的认识,提升学习的兴趣。

2.将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运用于PPT课件

现在国家为了推进对乡村中学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为了给乡村中学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许多边远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安装了供课堂使用的电子白板,并且给教师办公室配备了可用于备课的电脑。现在农村中学已经有了在课堂上推广计算机软件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运用PPT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也可以使用电脑进行PPT课件的设置和改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件修改,然后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开展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英语课程学习。而短视频与PPT课件的融合,更是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融合了短视频的PPT课件,一定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乡村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综合性教学课件。

3.运用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帮助突破英语教学难点

计算机截取的短视频除了可以用于课堂导入环节外,还可以用于进行重要的知识点回顾。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截取网上的优质视频的片段,然后在英语课堂中,利用1到3分钟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英语教学需要突破的重难点。短视频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的回顾,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观看,做好相关的学习笔记,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计算机截取的短视频为学生提供了反复观看学习以突破知识难点的机会。

4.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在课堂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一直是一个大难题。要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一定要让他们开口去说,因此营造课堂上的英语口语氛围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截取有趣的、生动的英语对话短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进行听说练习。简单有效的课堂口语运用,能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英语口语练习需要语境,计算机截取的短视频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语境。直观有趣的短视频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这样的英语课堂,其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5.计算机视频截取技术在英语课堂知识拓展方面的运用

第9篇:短视频的本质范文

快手是一款短视频APP,主要以用户创作不足一分钟的视频吸引不同用户观看,获取粉丝。主要适应现在人快节奏的生活,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等个公交、等个电梯、等人等车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无法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但是可以刷好几个短视频。

短视频内容前后完整,没有悬念,结构统一,通俗易懂,又主要是唱跳娱乐,搞笑逗趣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观众的精神空间,又不会在观众心里停留太久,不会有太大的遗留影响,如果视频太长,观众的碎片化时间根本看不完,像卫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一样,看的人就少了,也达不到快手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作用。

短视频也有助于创作者为了吸引粉丝而提高视频质量,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拍摄的视频要表现的重点展示出来,把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展示出来,提高用户访问量。想要拍摄更长的视频上传快手,可以将拍好的长视频存储在快手的缓存里,然后打开快手,在个人中心的本地作品集中就可以看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