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

第1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制图;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动态思维、逻辑思维等。制图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讲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学好制图课,不是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一句话:要精讲多练。事实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确立了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我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训练形象思维

制图教学中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在三维形体――二维图样、二维图样――三维形体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投影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等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创造力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制图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但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有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但是在公布交流学生的答案时,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开阔了思路,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答案越来越多,但是答案显得零乱。此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训练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方法等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4.训练想象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来训练想象思维:通过制图中常规的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二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来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来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自由设计组合体,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

5.训练动态思维

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抽出、叠加、提位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

6.思维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制图作为各类工科院校普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教改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遇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梁德本.《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法建议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9

[2]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 立体教学模式 学生

立体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包括预习与教学内容同步,符合立体教学模式要求的学法指导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围绕着新课的教学任务,从知识的发生、发展、结论,及其内在联系、转折、关键等处,提出一个个的问题,构成四个大的题组群,然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激疑、释疑、解疑等方式,来启发、激励学生按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独立的、全方位的立体思考,即将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这就把学生的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与结合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多样化的直观操作程序的活动和多样化的语言训练方式的活动所构成的外在立体性活动(即脑外立体性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立体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作用

1.立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它充分体现出启发教学的本质特点。这是由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是以预习为基础,以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为根据,遵循知识发展规律,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转折、关键等处,提出一个个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本身就具有新奇性和探究性,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因为在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的‘四大’主要环节的活动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作用,即不讲课,只进行激疑、释疑、解疑和适当地点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整个学习过程的任务,即四个教学环节题组群中的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即脑的活动;独立的直观操作、计算等,即手的活动与语言训练、研讨、口答等,即口的活动,这三者的最佳结合和有机统一来完成。因此,它能把全班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都处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活动之中,表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

(3)它能使学生的手、脑、口的活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为在这个的教学模式的四大环节的题组群中,它们既有各种各样的思考题、计算题,又有各种各样的判断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既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独立的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加强多方式的直观操作程序的训练,或一般的动手进行计算的活动;还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开展相互间地研究与讨论,以及口答一些问题;最后,还要加强语言的训练,要求学生以多种语言方式把解题思路、方法与结论,清楚、准确,有条有趣地表述出来。这就必然使学生的手的活动、脑的活动、口的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断地把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推向前进!

2.立体教学模式的作用

(1)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因为要开展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按照立体教学模式的要求编写好与课本内容同步的学法指导教材,学生在课前要结合学法指导教材的要求预习好新课的内容和准备好学具;其次,教师在授新课时,必须结合学法指导教材的要求,组织、指导学生来独立自主地完成新课的全部学习任务。因此,通过这种立体模式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形成良好地自学习惯,即,预习、准备学具、课内自学、质疑、练习等项的自学要求,能做到定点到位,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2)它不仅能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因为在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的四大环节的题组群中,特别是在引读题组群这一中心环节中,除了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加强多样化的课堂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外,还要求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加强多样化的语言方式的设计与训练,以及加强多样化的直观操作程序的设计与训练。这就把学生的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与结合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多样化的直观操作程序的活动和多样化的语言训练方式的活动所构成的外在立体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迅速提高。因为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样,手和脑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古人云:“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第3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一、 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就是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但现在的中学生只重视阅读、写作训练,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影响其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等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势在必行.

二、 立足课堂,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在教学中,我立足课堂,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其语感和思维,体会颇多,受益匪浅.

1.紧扣教材,优化设计,激活思维,发展语感.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上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很高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感、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谈读书》时,我设计以下环节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一)以“读书”为话题讨论交流长见识.让学生针对“为什么要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书?”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积极思考、整理、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看法.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交际能力.(二)思维碰撞赏警句.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培根智慧和丰富人生阅历的结晶,精彩而富有哲理,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欣赏的语句,谈谈欣赏的原因.学生就自己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并交流.他们思维活跃、讨论激烈.(三)专题访谈展风采.为了展示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交际的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学习实践,以“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为题进行专题访谈.以上环节让所有学生参与,在参与中,训练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素养. 转贴于

2.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唱主角,发展其语感和思维.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在作文讲评课中,先要求学生自改,肯定自己作文的优点,找出自己作文的缺点并修改.然后从全班学生作文中选出优、中、差三类作文的典型,让本人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该作文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方案),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赏析能力,发展其语感和思维.

3.定时训练,形成习惯,受益匪浅.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除采用以上方法外,每周一、三、五开辟固定时间(大约十分钟)进行训练.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事先安排主讲的同学做充分准备)让事先准备充分的同学讲——讲生活中的逸闻趣事、讲社会上的焦点新闻、讲名人的故事、讲人生百味等等.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对其讲的情况进行评价,并谈自己听后的体会.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并对讲、评、谈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对讲、评、谈稍差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强化训练可促使学生在课下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逐渐形成乐于读书、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匪浅.

4.采用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形式,展现学生的交际风采.

第4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歌唱 训练 思维

歌唱技术的形成,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歌唱思维的任务,是对歌唱过程中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并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完成声音形象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歌唱思维主要有动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歌唱训练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歌唱发声技术进行动觉思维,对歌曲作品的内容表现进行形象思维。

一、歌唱训练过程中的动觉思维特征

歌唱技术是通过歌唱器官的一系列动作来实现的,歌唱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演唱中对歌唱器官运动状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活动的发展来看,学生对歌唱技术的掌握是从歌唱器官的动作思维开始,发展并转变为动作概念的过程。动觉思维是建立在歌唱感觉训练的基础上,是在感知、分析、综合动作的外部特点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动作的完整表象,如呼吸时腰腹肌、两侧肋肌及膈肌的运动状态;咬字时唇、齿、舌、腭肌的运动状态;声音共鸣时胸腔、喉腔、口咽腔、鼻咽腔,甚至脑后部肌肉的运动状态,等等。这些运动状态能够在大脑中产生各式各样的动作表象,并给歌唱发声者留下许多感觉印象。这些感觉印象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一种错觉。正确的歌唱器官运动状态,能帮助歌唱者发出好听的声音,达到演唱的艺术效果。错误的歌唱器官运动状态(错觉),造成演唱者的发声困难,难以达到演唱的艺术效果。歌唱训练中,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歌唱中所产生的各种歌唱感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歌唱感觉,并分析、综合各个歌唱器官运动动作结构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动作的要领,形成正确的歌唱概念。

二、歌唱训练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特征

声乐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有以描写人物心情为主的作品,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有以描写景物为主的作品,如《放风筝》《美丽的家园》《乌苏里船歌》;有以描写情景和气氛为主的作品,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唱训练中,教师需要通过选用不同内容的作品,引导学生准确、真实地体验作品内容,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中,充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思考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情感、节奏、力度、语气及形体动作等来表现作品内容,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作品内容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思考必须从生活出发,运用生活的材料,按照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的要求,经过形象构思、想象、创造来塑造具体的艺术形象。

三、思维在歌唱训练中的作用

歌唱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不同,产生的训练效果有明显的差异。训练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克服消极思维,从而加速歌唱技术的掌握,完善歌唱艺术的表现。如果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机械练习,是不可能有显著的训练效果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思维在歌唱训练中的作用。

1.分析歌唱发声各环节中动作形成的细节要领

歌唱发声可细分为呼吸、读字、共鸣、情感、表现等不同环节。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了解每一个环节的要领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呼吸可分解为呼气和吸气,吸气时,口、鼻、喉以及腰腹部肌肉、膈肌的扩张的运动状态;呼气时,保持腰腹部肌肉以及膈肌的扩张运动,让气流慢慢呼出,并延长呼出时间。歌唱训练初期,教师对歌唱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分析得越细,越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动作要领。

2.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歌唱训练中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发声训练中,气息的运用和所要发出的声音的需要应该一致,即找到气息和声音协调、平衡的关系。有的学生总担心气息不够,吸入过多的气,以至于妨碍发声器官的正常工作。由于用过多的气息去冲击声带,导致声带负担过重,发出的声音偏低,造成音不准的现象。歌唱训练中,造成音唱不准的现象很多,有时也可能是气息量不够,气息的使用不能很好地支持声音的音高需要;有时也可能是歌唱者内心听觉没能把握音的准确高度,所发音也就不准。只有通过比较和综合分析,我们才能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解决问题,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概念。

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是要引导学生把所有技术动作联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歌唱训练中局部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从整体状态出发,加以全面调整。要解决音不准的现象,不仅需要建立准确的内心听觉,同时还需要针对呼吸状态、气息量、用声比例、共鸣状态、发声位置等相关方面加以整体调节。

3.通过思维比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歌唱概念

思维比较是全面认识歌唱发声技术的重要途径。歌唱训练初期,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感觉调控和听觉调控,了解歌唱器官发声时的运动状态与所形成的听觉印象的关系。通过比较歌唱器官不同的感受状态可能产生的不同的听觉印象,学生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哪一种歌唱器官的感受状态能产生正确的歌唱听觉印象,哪一种歌唱器官的感受状态可能导致错误的听觉印象。训练中,引导学生对不同发声方法发出的不同声音效果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

作品演唱过程中,思维比较能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方式。演唱者往往通过对起音方式,声音的强弱对比,速度、力度的变化,音色的明暗对比,声音的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段来完成对作品的艺术表现。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或同一作品中的某一乐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现手段可能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表现作品的最佳艺术手段。

第5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一、克服思维惰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中,我先出示了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尔后,我又出示3+3+3+3+1,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3+3+3+3+1=3×5-2=3×4+1。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扣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走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开展,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业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从全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以期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实际上也是思维的求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题目,引导学生挖掘题中的内在,让学生学会独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如果在这些方面加强训练,既可避免学生对知识片面、孤立、静止的认识,又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使认识得以升华和加深,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对逆向思维则无所适从。教师可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一方面可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借助要求解的问题,以此为着眼点,逆向推导解题思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突破思维束缚,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前提。思维的片面性表现在机械、呆板,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题意开展变式训练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训练,是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广阔性的有效办法。如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征集优秀解法,开启学生思维,拓展解题思路,让学生进行体型变换,再共同解决,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同类型问题的本质的认识,同时更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使学生思维进入天高地广的佳境。

四、建立有效迁移,实现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第6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教学活动

新课改以来,我校就一直沿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该套教材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总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插图新颖,习题适当,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操作性强,数学思想渗透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好,教师完全可以立足教材设计高效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锻炼和养成学生思维的作用。

一、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和抽象程度,反映在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中,且小学生展开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需要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的组织。(1)小学生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开展思维活动,并在思维活动中紧扣“引入+形成+深化+构建”四大环节,对所学数学基本概念进行强化。且在小学数学数量关系、运用练习、算理分析和几何知识分析中,对小学生概念运用、判断以及逻辑推理进行有效训练;(2)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其真正置身于数学知识分析、比较、综合学习活动中,对数学思维进行概括、抽象、系统化、具体化的锻炼。

二、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充分利用综合性较高的组合图形、复合应用题和混合运算等数学情景,对小学生直觉思维进行训练,具体办法包括瞬间综合训练、总体观察训练、预见训练、切入训练和假设验证训练等;(2)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数学学习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口算训练、应用题列式、强大竞赛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简算、速算的要领,增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3)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设计并开展针对性强的练习,帮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实现数学知识“动力定型”。

三、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开展的角度选择、方法应用、过程开展等方面的灵活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1)可逆性训练。在教学中立足小学生数学已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小学生自学新知识,利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析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顺逆关系,引导小学生对练习题进行正、反方向的穿插思考;(2)变通性训练。在教材习题练习中,引导小学生从多角度数学思维出发,对题目中存在的代换、转化、恒等变形、假设等条件进行变通训练;(3)沟通性训练。在教学和习题训练中,教师应对数学学习中的思路和知识进行沟通联系,引导小学生熟练沟通训练。

四、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小学生趋向创造力“最近发展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在数学新知识教学中,教师鼓励小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新知识,拓展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和思辨争议的学风;(2)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题多变、多编、多议、多解、多验的习题,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训练;(3)利用多样化应用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基本扩散训练,如,数量关系逆向思考、基本思考方法训练、多组合问题训练、新数量综合训练等。

小学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学科自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及养成,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鉴于小学生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之间相互制约、联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交叉效应,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作用,锻炼及养成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目的;方法,效果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带有创见性的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造就我国四化建设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避免或改变这种发散思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呢?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在两个系统(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及其关联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控制论的方法,使发散思维的训练目的明确,方法适当。这样,才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控制”

如果说,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那么,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这一过程的“始端”。也就是说,教学目的是发散思维训练的出发点,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训练的结果要达到教学目的。

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控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发散思维训练要有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重要一环。

1.精心设问,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门扉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又要适当控制教学的难易程度。

2.及时点拨,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点拨、催化,以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感。

3.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以逐步提高发散思维的水平。

三、发散思维训练的效果“控制”

发散思维有四个基本特征――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精细性。“新颖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方法新、角度新、内容新,“多端性”是指发散思维的范围广,不受时空界限束缚。“伸缩性”是指发散思维的反应敏捷、灵活。“精细性”是指发散思维的内涵丰富,观点、见解深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浮想联翩,立体发散,同时,必须特别重视调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失时机地从“新”“广”“活”“深”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聚合,进行优化处理,使发散思维的效果最优化。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的调控(比较、分析、筛选)下,对四个答案进行了“优化”“聚合”处理,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使学生明确了发散思维要向“最佳”方向发展。

第8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意思维 训练

1.语文科教学的目标

语文,过去称之为国文,它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从内容而言,它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没有这一点,所有的表达都成了无本之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独立思维个体。综合起来说,语文科教学的目标就是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的统一。但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看重的是前者,而忽视了后二者,并将思想粗线条地看作是政治思想的简单灌输,而不是将之看作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对于思想,重要的是思维发生的训练和培养。而一系列的思想价值标准,不过是通过思维训练之后,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发吸收而达到的培养目标。那么,作为创意思维与这又有什么联系呢?

2.创意思维训练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思维的个体在出生后,接受新的知识以前,他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思维模式,当他进入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后,他开始接受观念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只是某些观念简单的灌输,那么这一体系只会成为另一模式呆板的翻版,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缺乏新鲜的活力,这不符合个体具有创造性的要求,也不符合这个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因此,我们就需要在个体的一个个接受过程中,经过教育中的训练,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而富有创造性的接受体系。而语文科教学无疑是这些教育过程中最重样的一环,如何在语文科教学中贯彻创意思维的训练目标,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为年青一代的思想腾飞创造良机,也会使他们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

3.在语文科教学中引进创意思维的主要作用

语文科的教学,它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其中贯彻创意思维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点重要作用:

3.1 教会学生多种学习思考的方式和技巧。“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两句至理名言。前者是叫的最终目的,后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所采用的基本手段。它阐明了对于“教”的总体认识,指出了进行教的具体方法,因为最终学生都要离开老师独立的去工作和学习。

3.2 有助于同学们思想境界的自发提高,改变过去被动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在以前思想教育中,我们采取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常常是把一些我们称之为思想的观念,标准当作条款的知识让学生硬记住,似乎记住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成功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受教育者个体以后行动的自觉性上,而这只能依靠主体自觉能动的吸纳。在创意思维训练中,我们培养他们比较,选择的思维模式,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主动地去选择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样就把过去思想教育中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式教育,从而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主动自觉地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

4.语文科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具体训练

关于创意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已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虽然中学生的这一思考模型尚未顽固的定型(这也是其具有可塑性的一面),但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他们常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主要表现为权威定势、从众定势。权威定势主要来源于书本,老师或学生心理中具有崇敬地位的一些人的观点和看法等;从众定势主要源于对周围群体压力的一种屈服,也叫“人云亦云”。一般说来,惯常定势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强大的惯性,在强大的惯性定势前,作为独立的思维个体往往会丧失独立性,自主性,从而失去创造性。

第9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维度 图形设计 教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34-06

一 图形设计的维度思考

图形一词的英文为“graphic”,图形的概念主要指按照现代视觉传达规律所创作的图形符号。设计一词的英文为“Design”,意味着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组织成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图形设计(Graphic Design)即是有创造性意念的图形设计,是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设计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领域的图形符号。如海报、广告、电视、网页、标志、书籍、包装等。图形设计的结果是产生二维形式的图形,但是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图形设计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二维,而是向三维、四维空间发展。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技术不断涌现,设计教育需要在图形设计教学中进一步强调维度的观念,使学生在图形设计中能够不断突破二维局限,向多维发展,在维度中找寻最合适的思维方式、创意方式、表达方式、呈现方法、开阔眼界创新设计。例如,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图1)对维度、空间的理解很独特,运用令人折服的反向思维方法创作了许多存在与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创造了图形视觉语言中的新空间。

二 基于维度图形设计教学研究的意义

基于维度进行图形设计教学,国内外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图形设计教学现状,国外高校的图形设计教学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要了解对象的层面,从维度入手去认识与理解,通过不同维度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设计,全面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学生则通过维度设计基础训练,在设计思维上创造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清华美院辛华泉教授所著《形态构成学》,对图案的“写生变化”和简单的“组织法则”,突破平面构成的纯理性几何形式的局限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把具象形和抽象形的创造融合起来,导入空间与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中国美院王雪青教授所著《图形语言》、《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提出“维度”的基本概念。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维度设计基础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创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由此可见,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基于维度进行设计和转换训练,能够实现用新的理念去创造丰富的图形设计与表现形式。图形设计课程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横向中可以使学生从维度方面去认识与理解设计,通过不同维度的定位和转换,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设计,全面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在纵向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少关联的问题,通过维度递增课程训练,使课程、各专业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图形设计理论,总结图形规律,扩展视觉思维空间,探索设计学生维度训练方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三 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基于一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一维的概念

一维只有长度,是由点组成的线,没有宽、高。在几何学中,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线。线形态或被知觉为线的面或体所占的空间被感知为一维空间。由于它只有上下或左右一个维度,因此也称为“线性空间”。最典型的一维空间为直线所占据的空间。一维空间的表现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与其他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产生特定的审美意象。哲学观点认为,一维是逻辑性的思考,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线性变化。在图形设计中,人们对图形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思考点,把这些思考点作线性联系,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可以形成时间上不断递进的对图形的认识过程,可以看作是思考在时间上的线性变化。

(2)一维教学的课题设置

课题一:从大师的作品中形成对图形维度设计的认识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图形维度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设计的维度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了解一维与图形的关系,学习、了解观察与表述、思维与创意、维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维度理论的学习,向大师学习,向生活学习,引发学生进行图形维度设计的兴趣。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与掌握中外优秀的具有明显维度特征的图形设计作品,这是认识图形维度设计首先要学习的关键点。在教学中采取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对“图形”、“维度”的认识进行阐述,有步骤地列举所分析图形的维度因素,另外要求比较图形内容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在不同维度中的异同,最后用作业的形式表现出维度变化过程。如图2~4。

课题作业:

图形的维度分类训练

内容:按照不同维度对图形分类,对“维度”进行初步的了解。

训练目的:通过对不同维度的图形进行分类,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个人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对图形维度的认识进行分类,增强对图形的维度属性的理解,强化逻辑思考能力。如图5。

一维的练习

内容:图形的一维理解

训练目的:通过对同一图形在不同维度中的不同表现手法用文字表述、讨论等手段,增强对图形的维度属性的理解,增强逻辑思考能力。如图6。

2基于二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二维的概念

二维是平面,有长度和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二维空间是面形态所占有的空间,具有上下或左右两个维度的限定空间被称为二维空间。采用围合和在体表面截取的方法获得二维空间。将一条线平移,其轨迹既是一个占有二维空间的平面。二维空间也称“面性空间”。

(2)二维教学的课题设置

课题二:二维观察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从二维的角度进行观察,提高学生对实物的整体形态特征的把握,强调观看的方式和内容,改善已有的观察固有模式,建立新的观察模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工具、材质进行图形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肌理及其视觉和触觉倾向的感觉辨别能力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对审美能力进行练习。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从二维的角度出发,熟悉与掌握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物体作出准确的视觉表述。在对物的整体形态特征进行图形表现时,要对最适合在二维中进行表现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图形内容、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的不同。

课题作业:

内容:视觉观察练习

训练目的:主要是对实物的认识,表现对象为植物、日用品、工具、家具等。表现工具为铅笔、炭笔、毛笔、水粉笔、油画笔、墨汁、水粉黑等。通过图形来再现肌理效果,包括对明和暗、大和小、粗和细所构成的关系进行把握。如图7。

课题三:图形表述

课题目的:

训练学生图形表述的能力,让学生从二维角度出发,使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将现实物体转化为图形。

教学要求:

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图形的形式语言、设计手法、工具的应用要符合二维的属性要求,要与二维紧密结合。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使用拓、印、刻、剪贴、折、撕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工具、材质将实物转化为图形,多手段地达到所需要的表现效果。同时,对实物的具体特征,能够更进一步地进行表述。如图8图11。

课题作业:

内容:图形表述练习、小图放大练习、对比练习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运用不同工具、手段进行图形表述的能力。

课题四:二维创意

基本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基本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基本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促进形态的开发与组织,加强质感肌理的研究。训练学生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与掌握基本元素的形态开发与组织。教师可以多进行思维引导,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形态特征,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的独特、鲜明、审美性。要求学生根据点、线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联想,结合不同的材料、颜色、表现手法进行设计。

课题作业:

内容:点、线的形态和联想练习

分别以10种不同形态的点、线为元素完成作业,结合生活,进行联想。

训练目的:了解点、线的形态,激发学生灵感,提高想象力,对物体进行连贯思维的能力。如图12图15。

2符号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符号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符号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以固定的正方形、矩形、圆形等几何图形符号为始形;通过加入最少的点、线等形态,使抽象的符号转换为具象的图形,从而完成形态联想。

课题作业:

2-1符号的联想

内容: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进行形态联想。

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符号的形态联想能力。如图16。

2-2文字、概念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基本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基本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促进形态的开发与组织,加强质感肌理的研究。训练学生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概念表达时,广泛地运用技巧和暗示在设计中,文字和概念可以作为图形的主体而进行创意设计。深刻理解和追求概念表达的境界。

课题作业:

2-2-1数字、文字联想

内容:找出一个数字或者文字展开联想。

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对数字、文字符号的形态联想能力。图17-18。

2-2-2概念联想

内容: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形态联想能力。

训练目的:遵循图形创意的原则,将生活中复杂的现象简单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含义。通过概念训练,寻找相关的对应关系,拓宽学生思路。如图19。

3具象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具象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具象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将具象元素转化为图形的创造力、想象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具象元素(动物、植物、民间工艺品、名胜古迹等),运用不同的手法、材料进行联想和创意。训练中,要注意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课题作业:

3-1水果的想象

内容:香蕉的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进行丰富和自由的图形创意。如图20。

3-2动物的想象

内容:狗的联想图形

训练目的:从动物身上取得联想。如图21。

3-3人物的想象

内容:以一个公众熟知的人物形象为原始形,展开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图形想象的能力。选出政治人物、文学人物、戏剧人物、电影明星等。在这几类人物中间中间任挑一个作为概念来源来完成作业。如图22。

3-4创意明信片

内容: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物为源形设计创意明信片

训练目的:从传统形象身上取得联想。让学生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形象进行视觉化创意表述。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意切入点,从形态、从文化、从艺术、从习俗、从地域等多角度反映不同的形象。如图23。

四 基于三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 三维的概念

三维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简单说就是具有前后左右和上下的空间,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图形呈现的是现实中的物体在二维中的表现。立体图形表现为三维空间,是物体的立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图形设计过程中,为了图形的丰富,为了特定的形态需要,往往也有表现三维空间的意象。图形设计的三维空间是丰富设计结构,增强设计活力,扩大画面容量的一种手段。

2 三维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题五:图形的三维想象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维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实现创意、想象力的二维到三维的转换。

教学要求:

尽管图形本身是一个“二维”的平面概念,一般意义上,获得图形的方法是通过二维手段。但是,作为思维来讲,不应该只是二维的,而应该向多维发展。二维的图形设计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二维平面中,这对于图形设计、应用是不利的,在图形设计教学中需要通过图形的三维想象训练,开发学生的多维度想象。获得更多图形表现的可能性。

课题作业:

椅子的三维想象

内容:椅子等物体的三维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立体的理解,开发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二维和三维含义的把握,特定空间的想象范围和切入点的把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为载体进行三维想象。如图24图25。

课题六:平面――立体――平面的转换练习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走出二维,走出平面,寻找平面以外更大的空间,再回到平面,应用于二维范畴。

教学要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多样造型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工具来进行半立体、立体造型。同时借助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对所作的半立体、立体化造型进行图形化处理,使其转换成二维的平面图形,使表现图形的方法多样化。

课题作业:

1 平面到立体造型

内容:学生自行选择材料,对所选的实物进行半立体或立体的塑造,可以是人物或物品、商品。

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不同材质、不同手段的造型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摆脱二维的局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如图26图28。

2立体造型回到平面

内容:以再造的人物、物品、商品为主角,设计故事情节、角色、场景,塑造立体画面讲述故事,对再造的立体画面进行平面化图形处理。

训练目的:寻找灵感,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手段,如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脑等的帮助,将立体造型转换为“平面”的图形。如图29图30。

课题七:立体图形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三维图形的设计训练,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载体,进行图形的三维设计,在训练中,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三维图形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图形三维设计的创造性,通过创意,设计图形在空间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打破二维的图形定型,在训练中,尝试将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结合应用,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不同效果。将二维效果与三维效果比较,分析图形在三维形体中的光影效果、图形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图形与形态有机结合的效果。如图31.

课题作业:

1香蕉创意

内容:用香蕉进行创意,体现香蕉与人的结合。

训练目的:主题主要是选择香蕉和材料的有机结合,通过雕刻、粘贴、分解、重组等方法,在香蕉上创作,寻求图形在三维物体上的表现形式,研究图形与三维、材质的关系,把握三维图形设计的法则和规律。如图32。

2维度变化创意

内容:选择维度有变化的物件进行创作,充分考虑使用物件维度的变化特点。

训练目的:一是选择维度有变化的物件和图形的有机结合,发挥创造力,创造三维图形。二是选择概念,通过创意和材料的有机结合,发挥创造力,创造趣味图形,实现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如图33、34。

五 基于四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四维的概念

空间本来是由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一般来说,一维、二维及三维空间都具有被限定的物理性。时间要素与空间的融合,必然会改变限定空间的固有维度。人们把具有时间要素的空间表现称为“四维空间”,又称“动态性空间”。如今新媒体技术结合声音、图形、文字等,将视觉经验带向新的领域。这种动态的图形视觉形式刺激观众观赏过程与创作2四维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题九:图形的四维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维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将二维图形与多维空间结合,体验二维、三维、四维图形的不同效果。通过实验教学,以网络、视频、装置为载体,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知识有效融合,充分体验设计与人、思维、情感、自然、环境、空间、人文的关系,使图形真正的“动起来”。如图35。

教学要求:

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任何的设计都要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设计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要有四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维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设计因素多样化,在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把握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图形的位置、面积、数量、形式、方向等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在图形的选择和优化的同时,要最终达到和谐整齐,保证统一、悦目和突出重点。

课题作业:

1瞬间与时间

内容:巧妙地把图形的“瞬间性”在运动中转换成“时间性”。

训练目的:将二维图形与多维空间结合,体验从平面、立体到空间的不同效果,尝试载体和图形的有机结合,突破原有图形的展示模式。如图36、37。

2时间与运动

内容:动态图形创意

训练目的:体验图形在非静止状态(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克服以瞬间捕捉动感、以静止示意形态的暗示和假设,建立在时间中认知事物、描写事物的习惯,训练使用恒常与变化、过程与速度等有关概念的图形设计可能。如图38、39。

3综合训练

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选择适合的材料或媒介,以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观察入手,注意自身的感受,从维度出发进行设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如图40,是平面大师黑格曼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一“目标器”,结合电脑画面,装置和游戏的课题。男子小便器中装上电脑感应装置,在小便时由于力量和接触点的不同,小便器上端的电脑屏幕便开始显示不同的画面。这个作品,结合了图形、电脑、空间等,是对图形、空间、科技的完美结合。

六 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的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把学生视为有丰富个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主体,将教学过程视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性原则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图形的维度设计。

2建构性原则

建构性原则要求教育主体对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结构进行再认识。这一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结构性知识结合起来,把零星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特点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3差异性原则

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承认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是具有丰富个性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活动,它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展现每一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成员受益。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