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启发式教学内涵精选(九篇)

启发式教学内涵

第1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1 通过对体裁、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作必要的分析,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1.1 体裁的情感启示内涵。合唱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歌颂体裁的作品如《国歌》、《歌唱祖国》、《运动员进行曲》等进行曲体裁作品的情感常常是雄壮有力、勇往直前,而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安详温柔。

1.2 结构的情感启示内涵。合唱作品的结构也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情感例如《保卫黄河》,全曲分为四段。第一段齐唱;第二段为二部轮唱;第三段是三部轮唱;第四段是四部合唱。全曲在结构上就预示出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浪推前浪的此起彼伏的气势,到四部合唱时汇成一股千军万马的洪流,极大地满足了队员和听者的情感需求。

1.3 调式调性的情感启示内涵。歌曲的调式、调性给人以明暗不同的色彩变化。一般来讲,象《我的祖国》这样的大调歌曲情绪显得明朗、乐观;而前苏联女声二部合唱歌曲《小路》这样的小调式歌曲情绪则显得黯淡、柔和;而《三十里铺》、《牧歌》之类的民族调式歌曲则显得亲切、感人。

1.4 和声的情感启示内涵。和声具有渲染色彩和气氛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如《黄水谣》第一段中“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一句,采用的都是大三和弦,从听觉上形成明亮谐和的和声效果,表现出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家园勤劳耕作。

2 引导队员正确朗读歌词,注意发觉内在意蕴进行细节处理,激发队员歌唱时的情感体验

在合唱教学中,不要急于让队员演唱歌词,因为即使队员理解了歌词的意思,也不一定能唱出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所以我的做法是让队员反复朗读歌词,细细品味其内涵,找出每句的语气重音,启发学生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地朗读歌词。如《保卫黄河》,歌词不多,却每段反复。而相同的歌词在不同的地方处理得不一样,则表现出的情感内涵也不一样。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句,第一段齐唱时应抓住语气,抓住内容的特点,突出“风、马、黄河、吼、叫、咆哮”等字,朗读“风、马、黄河”等字时嘴皮子带点劲,干净利索地把字头喷吐出去;朗读“吼、叫、咆哮”等字时,应用上“丹田之气”,给上“内劲”,唱字的时候和念字的要求一样。像这样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并启发他们身临其境地带上情感去朗读,再以朗读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歌唱时所需要的情感体验,这样唱出来才会激动人心。

当将内心的体验付诸于排练实践中时,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会在实际的音响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在这个过程中,便要求指挥者对细节进行详尽的思考处理,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队员进行明确的启示,以形成指挥者和队员间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使情感的体现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3 对合唱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手势、身体动作、脸部表情、眼神等传达给队员,进行情感渲染

3.1 指挥者的双手是最主要的情感表现工具。通常情况下,两手应密切协作、相辅相成,其中,右手的主要职责是把握准确的图式线条、拍点、速度和力度,而左手则对情感起伏的描绘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一个合唱指挥,要用你的眼神和队员进行交流,不断地进行恰当的“示意”。例如,用明亮的眼神来启发欢快的情绪;用柔和的充满笑意的眼神来表达抒情和赞美;用圆睁的怒目来表示愤恨;用悲哀的眼神来启示忧伤,有时甚至闭上眼睛以示倾听和陶醉等等。

3.3 在指挥过程中,合唱指挥一般是不发出声音的,但可以用口型来对队员进行示范。这点对于启发队员用正确的口型、准确的吐字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等都有帮助,同时对情感启示也会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3.4 脸部表情的表达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指挥者要用丰富的脸部表情,来感染和带动队员。队员们通过你生动的脸部表情,来把握歌曲的正确情绪,从而有表情地进行歌唱。

3.5 身体内在的律动表达。这要求指挥者使自己的双手及全身灌满了音乐,借助于身体内在的律动表达,把内心的情感体验含蓄地有节制地表达出来,不仅使合唱队员体会到,还要使欣赏者从其的背部觉察到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综上所述,一个称职的合唱指挥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启示的重要作用,并在合唱排练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情感启示方式方法,使合唱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周文坚.谈情绪因素在合唱中的影响和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第2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加强新时期学校的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教育常规制度内容的完善与创新。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要富有时代精神内涵,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轻负担,高质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使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中小学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面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习惯于沿袭以往陈旧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已显得不适应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加强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是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是教学常规制度内容的充实与完善、变革与创新。

    一、教师教学常规制度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主体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教师教学常规制度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主体。这是由过去长期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文化态势所决定的。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以学论教”的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已不再处于传统的中心地位,现代教师角色发生了新变化,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而这也决定了教师将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教学常规制度依然是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主体部分。

    审视当前一些中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就制度所涉及的内容而言,相对学生学习常规和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来说,还是比较健全的。有一份对某县中小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文本调研资料显示:全县31所中小学校,在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建设方面,其中教师备、讲、批、辅、考、研等六项具体制度健全的有11所学校,占35.5%;涉及五项以上具体制度比较健全的有20所学校,占64.2%;其他学校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略有缺项,但总体上说比较健全。有的学校把“实验”单独作为一项常规制度,也未尝不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图、文、声、像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呈现了千变万化的发展趋势。现代课堂教学丰富发展了,是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常规单独规定,还是将其有机纳人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有关常规制度中,要视学校的实际而定。相对来说,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建设重要的不是补充制度缺项,而是需要常规制度实质性内容上的创新。

      二、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建设要创新

      1.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是事物发展变革的基础,只有创新,事物发  展才有活力。常规不常,没有不变的万古教条,学校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相对稳定并不是绝对不变。教学  常规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使其焕发  出新的生命力,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措施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需要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革人手。制度创新是基础,是事物发展的生长点。不创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推进教育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在一些地方的学校成效不大,就与学校教学管理常规等制度滞后有重要关系。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又缺乏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作保证,缺失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到头来学生考试分数又提高不上去,这就是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症结。

    2.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要有时代精神内涵。

    加强新时期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重要的是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有关新思想、新规定、新要求内化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教学制度规范和保障。就教学的每一项常规制度内容来说,是有结构性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它的规矩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三方面,构成了教学常规制度的严密统一体。教学常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相对稳定的、具有实质性内涵的教学标准规范的主体部分,也包括指导性理念创新。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践为现实基础,以新时期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为政策规范基础,使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时代精神内涵,以保障学校教学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

      要加强新时期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重要的是从学校实际出发,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宗旨。有些内容要求,可以作为弹性制度有机融人教学常规制度的内涵中,如“所留作业要有典型性、精确性、指导性”等内容要求,可以作为弹性制度纳入作业选留常规制度中;有些内容要求,如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减轻课业负担等内容可以作为刚性的规定,直接纳人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人本教学文化,并具有创新性和科学规范性。

      三、新时期学校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创新的基本特点

      教师教学常规制度与学生学习常规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和影响,但又有其制度的内涵特点。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主体发展应全面和谐,创新人才素质应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情感与素质的关系,在教学常规制度建设内涵上,要体现使学生主动发展、互动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融人到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的备、讲、批、辅、考、研等各子项制度中,以彰显新时期人本教学思想文化。如在教师备课常规制度中,要突显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备学生”的制度理念,以优化教学设计。

    2.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统一的辩证逻辑关系。发展学生个性,就是注重其个性化教学,承认差异,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出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既是策略方法,又是教学理念、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就不能“一锅煮”,要区别情况,根据学生差异特点,在作业、考试、辅导等教学环节分层要求,扬长避短,讲求实效。尊重个性与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条件,要将这一教学理念纳入到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的各子项制度中,以使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会思考和创新。

    3.尊重主体,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就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现代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学关系由教与学的支配从属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和谐互动关系和教学相长关系;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由过去学生适应教师“教”到教师适应学生“学”的转变,使教与学和谐互动成为螺旋式上升的智力发展活动,在教与学不断转换过程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这一教学理念有机纳入到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的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相关子项制度中,以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4.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指出,“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新《义务教育法》第34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主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有与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优势,可以适合于任何学校、任何学科的教学。凡有教学的地方,无论是在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疑难问题,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实行启发式教学,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全新的保障意义。

    启发式与灌输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温总理在谈到启发式教育说:实行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在于教师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激励和鼓舞,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将启发式教学理念融人教师教学、教研等教学常规制度中,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生命体现过程。

    5.轻负担,高质量,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第3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字:梁启超 语文教育 现代化 思想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校教育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强调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以文字为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梁启超主张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改进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语文教育,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二、梁启超先生主张的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对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梁启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地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地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组织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的火药味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就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科学,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在以心理情感教育展开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是搭建师生关系前进的平台。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3.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4.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

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5.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语文课程进行中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语文教师要深入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人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倡导和谐学习理念。

三、梁启超的语文现代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端”和“严师出高徒”的语文教育方针,要以趣味性、和谐性、创新性方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有着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以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方针外,在富有活力和灵性的学习方略之中,保持班级课程教学最佳状态。语文教育同整体教育教学目的一样,是以全局观念为准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改进措施。

作为语文老师,以爱心疏导和科学化解决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关系,全面指定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完善学生对抗压力,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 结语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华.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论梁启超与语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67-68.

[3]申晓辉.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4-25.

第4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词: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 鉴赏 培养

音乐是学生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想审美、敢审美,这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其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重于指导、引导、诱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这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被统治者,师生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审美意识才会得以激发,审美潜力才会得以挖掘,审美能力才会得以培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

音乐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常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审美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创新设计各种音乐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情境,就是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和学生内心需求之间搭建的富有启发性,尤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对音乐追求悬念的一种桥梁;也可以运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氛围,例如通过图画、幻灯片、视频、音频、CD、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鉴赏中创设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每个教室里都配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音乐家的画像,有歌剧、舞剧等经典剧照或用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摄影作品来装饰,营造出典雅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以音乐美的感染。在课前或课间,有计划地安排播放优美、恬静的乐曲,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音乐气氛。音乐鉴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是培养音乐情趣,提高鉴赏、表现、创造审美能力的基础。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人类生活。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鉴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从中感觉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像黄河水一样不可阻挡。

四、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启发与培养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已有审美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启发与培养。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审美水平。因此,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学生心理想象为出发点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例如,以学生的生理听觉为基础,教师要创造一种课堂上热情、大方、可亲的形象,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的特点,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入到探究音乐的审美奥秘之中。这样,学生才会“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五、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节目,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总之,音乐是艺术奇葩,教师则是这种美的传扬者。音乐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手段、方式、方法等来预设课堂,生成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大学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7-01

当前,虽然学术界对启发式教学还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大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认识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种发展且开放的教学理念。凡是能激发、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可以称其为启发式教学。

二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优点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教师经常采用的巧问善答法、导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层层递进法等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 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施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备课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通过备课来设计和把握所教学科的内容的。备课就是要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备课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始,要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不强制要求使用哪本教材,选择一本符合教学对象特点的教材是老师能进行成功教学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以便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接受能力等,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引发疑问,以起到促其深思的作用。

2.课堂上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毫无疑问,启发式教学实现的核心环节应在课堂教学中,这直接决定了备课中的意图能否被实现。要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关键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把握启发时机。对启发时机的把握,是能否成功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1)学生对某个问题虽一时不能回答,但能认真思考时;(2)当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尚未理清答案时;(3)当学生已有部分答案但尚不完善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第二,进行启发提问。从某种层次上说,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质疑,启发式教学的常用形式之一是“提问”。这里的“提问”不仅指老师向学生提问,还包括学生质疑老师,向老师提问。

提问要达到启发的目的,就要合理界定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提问的对象。这种提问既要能维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求教师的提问应遵循“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提问太过浅显简单,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果提问太深,超过学生正常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启发式提问既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也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促使课堂提问主体的转换,要逐步树立“问倒老师就是进步”的教学观念。

总之,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真正贡献不只是让学生能获得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和一种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一、积蓄发展之势,以科学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发展,通过确立办学理念,定位办学方向,引领学校走上从新创到规范、从规范到特色、从特色到品牌的内涵发展道路。

1.深化认识,提炼理念。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人文性。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学校实情出发,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确立了“人文立校 经典育人”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理念,我们明确了“自强不息、明德博学”的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风、“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教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风和“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园精神。为让核心理念得到落实,我们从打造“经典诵读”特色项目为切入口,力求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仁爱善良感恩之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之德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上进、胸怀天下之谦谦儒雅小君子(淑女)。

2.明晰思路,科学定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形成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制定了《新发小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提出了“123456”学校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理念:“人文立校 经典育人”;夯实两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凝聚力工程;贯穿三条主线:德育为首线、教学中心线、管理服务线;抓好四个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常规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五园目标:优美整洁的生态花园,个性发展的成长乐园,和谐温馨的心灵家园,设施先进的数字校园,书馨墨香的文化圣园;实施六大策略:环境美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亮校、文化润校。

二、谋构精细管理,以有效的机制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高效快捷、良性运行的机制,是确保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围绕内涵发展三年规划,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进程。

1.健全制度,优化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校通过健全校行政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参与的“三位一体”管理制度,完善校级领导“决策”、中层科室“管理”、年级学科“执行”的三级管理网络,逐步构建起科学化、扁平化、规范化、人本化、精细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分工负责,责任到位,推出各部门月报制,努力建设“重修养,胸中有正气;爱学习,腹中有才气;善思考,脑中聚灵气;勤工作,手中有力气”的具有“四气”品质的干部队伍。学校还制发了《学校职责制度汇编》,努力确保内涵发展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民主,引导舆论。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质,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文化自觉。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参与作用,各项改革方案的出台都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通过校园网、公示栏、校长信箱、书记接待等多种载体,不断推进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送温暖”、“送健康”等系列活动,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学校还把党建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及方式,积极争创五好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三、培育优秀师资,以专业的队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才是关键力量。我们坚持“师德为灵魂 能力为核心”理念,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一支德高、博雅、艺精、体健的教师团队,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自觉。

1.提升师德,铸就形象。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话题。我们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师德启思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案例》《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教育法规,提高教师对“师爱、激励、尊重、赏识、善诱、能行”的认识。通过开展“走进家庭、走入心灵”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朋友活动和“爱心帮扶结对”活动,提升教师的外部形象。我们还通过《儒雅教师礼仪规范》《师德师风规范》等专题培训,引导教师穿戴要做到庄重大方、优雅简洁、扬长避短,谈吐要做到优美、高雅,行为要做到得体,举止要做到有风度,力争做到“业精德馨、诲人不倦”。

2.修炼师能,赢得信誉。我们制定了“一学、二练、三研、四耕”教师队伍培训工程,统筹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通过建立“一报二评三赠”“读书工程”机制(“一报”即报销教师报刊规定征订费、“二评”即评比书香行动优秀教师和教师书香办公室、“三赠”即向教师赠送图书、购书券、读书笔记本),拓宽教师教育视野。积极推荐优秀老师参加区导师制培训,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教师结合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制定并落实个人三年发展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科研引领、教研带动、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构建特色课堂,以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我们聚焦课堂教学变革,在全面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并优化教学个性,探索构建学生愿学、会学、学会、乐学的特色课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1.关注课堂,规范管理。根据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制定了“课课清”、“人人清”、“本本清”、“科科清”的课堂管理目标。为有效落实上述目标,在对教师课堂教学“五认真”的检查中做到了“三结合”(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教导处的集中检查和备课组的互查相结合,针对性的专题检查和普查相结合)、“六有”(有要求,有反馈,有指导,有整改,有再检查,有记录)。特别在作业管理上,坚持“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案之中,引导教师更加关注课堂,主动提高教学胜任力。

2.课题引领,发展特色。我们通过开展全国子课题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研究、攀登英语实验研究、“特色课堂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努力构建特色课堂。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取得初步成效。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目标、重难点、学情、教学思路四明确,强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维品质训练,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轴、训练为主线;重视了因材施教、民主对话、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有效预习、学法指导、及时反馈、分层评价;注重了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五、铸造文化基因,以鲜明的特色彰显学校内涵式发展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力,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们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激发学校活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个性,努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1.准确定位,彰显个性。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校在认真分析历史与现实基础上,着眼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围绕“人文立校 经典育人”办学理念,把“经典启蒙”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以“国学经典”的儒家之德、儒家之学、儒家之教为血肉精魂,让孩子们接受经典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与圣贤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夯实做人基础,种下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传统优秀文化基因。

2.精心谋划,打造品牌。我们确立了“以营造氛围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彰显特色建设、以课外活动丰富特色建设、以评价制度规范特色建设”等推进策略,以《新发小学经典启蒙教育研究》科研课题为载体,抓住“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个点”,将“经典启蒙教育”校本课程《百幅名画欣赏》《百幅名书法欣赏》《百首名曲欣赏》《经典故事.养成教育》《经典诵读》等连成“一条线”,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人文立体化教育办学“一张网”,力求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经过近两年来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后发势头,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沙区数字校园示范校、健康校园、唱读讲传活动先进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十一五”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中华魂青少年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内涵发展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教学优质化、管理科学化、学校特色化水平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抢抓区域内涵式均衡发展试点校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学校内涵发展经验,为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区作出新贡献。

第7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应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均受到了严峻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阶段高校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古已有之,孔子精辟地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天,启发式教育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与作用

1.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终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2.作用

第一,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第二,教学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步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智能的教学模式。

第三,启发式教学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个方面,它深刻地反映和提示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

第四,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健全人格。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把握不太清楚,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思考、提示价值

比如“组成‘市场’的三个要求是不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进行产品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对不对?”、“企业面向消费者市场进行促销时,使用单一的人员促销的做法好不好?”等,这样的启发模式显然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任何有益的训练。

2.问题过于空泛,难度太大

比如,一上课就问“市场营销是什么?”、“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了解,没有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这类启发对学生而言只能是“启而不发”,毫无意义。

3.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老师总担心授课时间不够,所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如在进行营销案例教学时,往往是刚讲完案例的背景情况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如果连续两三个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不能令人满意,老师就会自问自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本达不到启发教学的目的。

4.启发对象多集中于“优生”

不少老师在使用启发教学法时过多倾向于平常成绩好、反应积极敏捷的同学,而对成绩稍差或反应稍慢的同学启发过少,这样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缺乏对学生提问范围、内容的引导

有些教师认为启发教学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于是一上课就发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诚然,“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启发学生提问并不错,关键在于学生的提问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能漫无边际地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提问。当学生提出游离于知识以外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适度调节,使学生思路始终围绕知识的中心。

以上只是列举了笔者在收集启发教学法素材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一些问题,不管哪种都是不科学也不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因此,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兴趣点进行启发,使启发真正“启”到学生的心坎上。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我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一些体会归纳各四个阶段简述:

1.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或新的知识点时应尽可能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应尽可能通过创设一种新奇、有趣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比如,在讲市场营销概念时,可先导入一个精彩的案例来营造一种情境:为什么宝洁公司能够成功?教师可以从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宝洁产品入手,无论是洗发护发用品、还是清洁产品,抑或是牙膏、洗衣粉等,然后渐入佳境、流畅地简述出宝洁成功的秘诀在于其深谙市场营销的内涵、懂得消费者的心、善于创造产品附加价值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应以学生联想、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而不要在这个阶段得出结论性答案,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精讲阶段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精要生动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通过启发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继续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有效引导下自觉发现和掌握知识,调动他们潜在学习的勇气和能力,而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成熟,否则,会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过程。比如,在抛出宝洁公司案例之后,教师可精要地点出下一步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市场营销、基本需求、欲望、产品、价值、交换、交易以及市场营销观的演变历程等,给出学生继续学习的思路和导向,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当然,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会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3.启发提问阶段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对于市场营销这门课而言,一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个准则,才能够真正实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层层递进法、比较提问法、发散提问法等。如教师在讲授“生产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时可采用比较提问法:早期的亨利福特汽车公司只关注生产质量最优、性能最好的黑色T型车,且大量生产,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并不重视,这种观念属于哪一种市场观念?而宝洁的营销又体现了哪一种市场观念?宝洁公司是如何在营销实践中应用这一观念的?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这种讨论或对话,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观点或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与核心,教师应尽可能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之后全面、准确、深刻地获取知识。但应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阶段

经过了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位置上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的内涵和构成。市场营销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传统教学总结所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讲解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的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迈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机械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维的方法;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与变革。将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丰满,才能使学生不仅启而有发,且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才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第8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素养;艺术设计;音乐教学;整合机制;教学模式

1茶文化素养的内涵理解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启迪。想要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认知与有效应用,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用途径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入策略与理念,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真正创新。当然,从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看,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物质属性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与应用,最终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是该文化得以稳定发挥的基础动力,更是造就了该文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价值力。茶的物质属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真正发展的前提与关键。纵观茶文化的长期发展特色,我们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不仅是茶文化的发展动力,更是因为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物质性、稳定性元素,这也是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比如,茶具、茶馆等等“可触目性”的物质元素,都是我们感知与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茶文化体系发展与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应用茶文化时,要注重从层次性、多样性,乃至创新性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应用方向,从而实现茶文化生命力的全面提升。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融入的素养机制,从人文素养角度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乃至精神思维,都能够对当前人们应用茶文化提供基础。从艺术素养看,其中所诠释的则是以艺术内容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前提的素养诠释。因此,在当前我们利用茶文化素养,构建最佳应用机制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素养这一内涵点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融入体系,从而实现理想的素养传承与应用机制。

2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的实施可行性理解

事实上,艺术设计和音乐之间存诸多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点,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选择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极具必要价值。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选择合适的艺术设计内容,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将两者予以深度融合,其将引导我们深化对音乐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价值认知。在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学习时,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艺术提供情感性理解。同时,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的学习活动时,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动听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艺术设计活动的美学理解与人文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设计活动和艺术创新的价值认知。当然,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还是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理解与精神引导下的艺术感知与价值理解。所以,在当前创新该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整合与情感理解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完善、客观的整合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多元整合。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想要实现这一融合的最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创新整合方法,并且充分认知教学融合的应用价值和理念优势。客观的看,当前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审美的价值理解来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对学生的审美理念进行有效培养,通过设计创新,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理想效果。所以,在将音乐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整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实现音乐艺术的美学感知与融入,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做好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注重做好完善的美学启迪。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创新内涵的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文化理解外,艺术上的认同与创新,也是当前我们做好该活动的关键动力。

3基于茶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模式

从茶文化素养内涵看,其中所诠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是丰富、完善的人文艺术素养,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精神与人文启迪,因此,合理利用茶文化素养,将真正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本质创新。对于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来说,其不仅需要发挥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作用,同时也需要探寻到美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启迪的传播方式。因此,基于茶文化素养,整合艺术设计与音乐资源时,想要整合最佳教学模式,就需要在结合艺术设计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理性认知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理念与美学情感的融入趋势,整合设计理念与美学思维,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养,从而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艺术设计机制。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美学理念,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赋予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同时该素养与音乐教学活动之间也有着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因此,充分发挥两者得精神共性与素养内涵,将为当前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注入新动力。事实上,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实施特点与发展诉求看,在当前该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极为多样。所以,想要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美学内涵,集中融入。并且以美学理念为基础,合理应用音乐艺术的情感内涵与人文美学元素,通过探究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机制,从而为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融入机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作为一项极具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感的活动,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既需要扎实的设计基础,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结合音乐教学看,其中所诠释的艺术素养,乃至设计理念,都需要相关人文理解作为铺垫和支撑。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艺术设计与音乐艺术的充分整合,就必须站在文化包容与艺术诠释的角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合思维,从而实现真正理想的教学整合。就茶文化素养来说,其中所展示的包容性与内涵性,不仅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同时更是赋予了这一文化的深厚价值。因此,在当前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应该站在文化融合优势这一前提下,通过探究合适的利用机制,从而赋予该教学的生命力。无论是任何时期,茶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这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本身应用优势,同时也诠释了茶文化的先进性。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看,整个音乐教学与艺术设计活动融合创新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时展的趋势之中,通过变革传统模式,立足文化素养的启迪与教学,从而实现最佳效果。当然,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要注重从教学效率提升出发,通过注重提升音乐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从而赋予音乐教学活动的时代生命力。

第9篇: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 音乐想象力 音乐意境 音乐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7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欣赏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喜欢音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唱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如何优化听与唱的有效整合,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是对每位音乐教师是一种挑战。

一、聆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他们通过聆听乐曲,去尽情地体验和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如欣赏《森林的歌声》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插上音乐的翅膀来到了哪里?”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来到了动物园,听到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我想去郊游,去拥抱自然。”通过启发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音乐素养。

又如欣赏《水上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乐曲表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英国宫廷和贵族乘坐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时的情景。我还启发学生聆听音色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当时的情景,畅所欲言,感受乐曲宏伟壮观的场面。我们用音乐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阀门,提高了音乐创造能力,使他们在音乐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二、唱响乐曲主旋律,让他们体验音乐的完美意境

音乐主题是乐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乐曲的核心所在,它体现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作品的内涵。学生对一部经典音乐理解和感受,关键是看他们是否把握了是音乐主题。获得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让他们较好地把握主题旋律。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所在。

如欣赏《船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音乐情绪,教师可把主题旋律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着试唱。通过演唱,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到乐曲的音乐形象。演唱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会创造性地再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亲身体验到音乐作品的特点,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优化听与唱的交互融合,在音乐欣赏中理解作品内涵

歌唱,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歌唱更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他们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一。歌唱,既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智。在歌唱活动中,学生的合唱、齐唱、独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声音源自人的体内,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所以又对听众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歌唱既有让学生直接感乐艺术的魅力,又能让学生充分表达与发挥内心情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感,要善于发挥各方面之间协调与同步,合作与互补的作用。由于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它与思想、文化、心理方面的素质教育有着交互作用,具有相互促进与交融的功能。

四、注重体态语言,让学生在听唱中表演音乐

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如欣赏《玩具进行曲》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你能像玩具兵那样随着音乐走步吗?”“你能用动作把小喇叭奏出的嘹亮高音和大喇叭奏出的雄壮低音表示出来吗?”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把感受到的音――用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