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启发式教学思想精选(九篇)

启发式教学思想

第1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7-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启发式教学法作为古老而又具有新生命的教学方法,被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认可。然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上,“自定义”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出现了启发问题单一、不全面与启而不发等问题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两方面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教师只有在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对教师准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1. 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展开大脑的思维活动。若思考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还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状态,学生难以较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只能“被迫”地自己给出答案,提问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若思考时间过长,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快完成思考,教师此时如果不及时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对于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就会在多次尝试而失败后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启发式教学法也就不能顺利实施。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带领学生做“水变水蒸气实验”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寻找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观察实验的频率与表情掌控最佳时间。实验从开始到结束近4分钟左右,如果有接近一半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放松或者有一小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教师则可以停止思考,找学生发言,进而帮助没有思路的学生打开思维,继续思考。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适宜的时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促使其对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这样启发式教学法才更有实际效果。

2. 适度性原则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强调了适度性原则。教师在讲解某个原理时,学生未能以此类推,就不必再教。然而,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对学生越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连抛式提问。学生不能做到“以三隅反”,说明其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尚不深刻,教师此时多讲无益。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再启发,直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教师“举一隅”后,学生能够“以三隅反”,表明其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在下一次学习中得心应手,启发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依旧可以选择“水变水蒸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水是否一定会变成水蒸气”和“什么情况下水是一定会变成水蒸气”这两个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发现只有当给水加温到100°C,并持续加温,水才会变成水蒸气。也就是说,量变引起质变需要一个临界点,叫做度。学生明白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度”的理解,教师则无需再进行关于“度”的讲解,避免学生产生混乱。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逐渐前进的过程,既是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不能将全部问题都抛给学生去思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问题或者知识时,把握一个度。

3. 熟悉性原则

熟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前对于所要讲的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越深,对实施启发式教学越有利。往往教师在讲授较熟悉知识时,课堂知识讲解比较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环环相扣,课堂完整,更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师要想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需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例如,“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这一知识点备课时,除整合、梳理本节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才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考。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启发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运用于某一教学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情境启发。情境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运用表演或朗读等手段展示某一特定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先进人物(如霍金、于敏、赵久富等)的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真谛。

(2)提问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旧教材以知识理论为主,新教材以寓言故事、漫画插图、社会生活真实照片等教学素材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搜集与教学素材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对这一问题“欲罢不能”的状态。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乔布斯是成功者,但仅靠他个人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吗?”并告知学生“1985年乔布斯获得过里根总统授予的部级别的技术勋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积极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部思维过程。

(3)练习启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观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解答主观题时,学生不仅要结合政治课的知识点,更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热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应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与本课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解题思路之后,举一反三,解答其他主观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将这一节知识点汇集在一道主观题上,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事件为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无畏艰险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可能对该问题毫无头绪,教师就要及时作出启发性引导,引导学生可从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开拓学生解题思维,使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解答问题。

2. 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及时性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使学生了解时政的同时,引发他们对教材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分别是小区停满私家车、高速公路堵车、景点人群拥堵。从学生亲身感受过“堵”的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寻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从“堵――你参与添堵了吗?――为什么会堵――破解堵之谜”,连续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与讨论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开放性特点,针对某一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多答案或者不易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对“问题”的探讨,学会总结问题、归纳结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每个学生提出见解。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要板书“中国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对应使用的生活工具”示意图,引导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展开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归纳。当讨论略有结果时,教师可以指定若干学生发言,然后讨论。未发言学生可根据已发言同学反馈的信息,结合自身思考得出答案。合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会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被激活。

(3)与讲授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讲授法是比较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但讲授法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法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会显得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教师在将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结合运用时,需要钻研教材的整体脉络,熟悉教材内容;注意贯穿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一层一层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淑双,王玺玉.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J].教育探索,1998,(5).

第2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8-01

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如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首先,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其次,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掌控着整个课堂,他们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权威,高高在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学习则显得相对的被动。学生好似一台接受信息的机器,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是不断地机械记忆。他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或许是学生没有主动去探究,但更大的可能性则是教师并没有预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时间。

二、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设置教学情景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 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了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卢梭说过,“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知识,而要由他们去发现那些学问”。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引导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悟出道理,懂得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问题,并能列出3―5个知识点。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能悟出这节课主要讲的道理是:我们身边存在金钱、游戏机、黄赌毒与的诱惑,中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能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金钱诱惑的两面性。(2)游戏机诱惑的两面性。(3)黄赌毒与诱惑的危害。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激发联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讲《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

第3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备受历代教育家们所推崇,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学生被动式的启发,而是通过教师的“启”,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本选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给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1 为什么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隐含了深刻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启发式教学应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殊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教授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灌输方式,这也是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授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启发式教学时克服“注入式”教学弊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政治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特质研究不深,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政治教师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然喜欢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认识基础、认识主体,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启发式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和提高学生素质,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

(3)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无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基本思想渗透在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2 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2.1 授受关系最优化,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关系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在学生心中,教学内容并非是他亲身感知的,而是别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传播又经常是单向的,他只是接受,对传播难免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警觉”往往就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之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缓解或冲淡这种“警觉”的重要方法之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2.2 要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于问答式,将简单提问视为启发;启发的面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在启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中,甚至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被视为启发式,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就能使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2.3 根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学习也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学,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自身性格和气质差异来看,内向的老师可以选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外向的老师可以选择谈话法、活动教学法等;从自身特长和优势角度来看,有数学功底的老师可以运用演算法、逻辑推理法来启发学生,有美术天赋的老师可以运用漫画法作为优选方法,要想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师的特点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4 立足现实,引导体验感悟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只有把德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到它与自己密切相关,才愿自觉去反省自己或思考他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寓言、时事热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引发感悟,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人民出版社,2009(6).

[3] 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第4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思维源于孔子在其创立私学的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现如今的大学教育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教师应当把启发式教学融入其中,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学习和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述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其教学思想中阐明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之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备受推崇。同时启发式教学的教授方式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师缩短课程的讲授时间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运用。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的产生主体与接受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以及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具体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自我思考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奠定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靠老师的自我讲述。

2.启发式教学的来源

在我国,最早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创立私学,并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同时,从孔子提出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中衍生出“举一反三”这一成语,举一反三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即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孔子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的“灌输式”教学。“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可以被当作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早出现的启发式教学的范本。”

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课堂上推行启发式教学的知识讲授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智力充分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思考和学习,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其三,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不断联系在一起,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活实践,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的实践经验,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大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授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讲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之才。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尤其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上。这两门课所涉及的纯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在课堂上全由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讲解,课堂氛围就比较消极,学生也比较容易出现厌烦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因此,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入学习,达到快乐学习,深入理解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党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其重要作用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功能不只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指导生活、学习、工作的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和一种教学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化,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

1.图片联想法

图片联想法教学就是教师将所讲述的跟专业知识有关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关知识的不断联系与结合、不断思考、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于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思考,在不断深入挖掘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转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涉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引入,两门课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任课教师在讲授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历史影片,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采用当时遗留下来的一些照片和报纸报道作为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照片所展现的内容思考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击的英勇壮举。

2.创设情境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使用创设情境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历史条件等,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故事。

创设情境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如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地主的不同政策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引入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敌人和不同的环境,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政策的区别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已经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内矛盾上升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因此需要联合国内的进步势力,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开明地主阶级。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创设情境,让同学深刻了解两个不同时期的背景,那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地主阶级的不同的态度也能很好地被学生掌握了。

3.师生互动法

第5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学生主体性;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86-0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首创。他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名言成为“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

一、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作用的发挥,则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孔子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就是“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是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宋代朱熹进一步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更多的东西了。[1]

孔子的理论是这样,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这是说在作画时,要先有素白质底,然后再加上彩色才能完成好作品)。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您的意思是说人要先有内在的仁德,然后才可以用礼来修饰和调节吗)?孔子听了子夏的回答后,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子夏经过思考,在没办法弄懂时主动问孔子的,而且稍加点拨后,就能由诗中对美女和绘画的描写联想到“礼”对人的修饰作用。这显然已经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了。也正是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表现。所以,孔子高兴地说:能够准确领会我的意思的就是你子夏啊,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的内容和道理了。(《论语・八佾》)[2]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认知更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智慧的生长。教师在教育中只要发挥好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即“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由学生完成,如果不厌其烦地把所有知识一一告知,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

重新认识启发式教学对我们现在课堂变革仍然是有启示作用的。这不仅因为好多学校仍被“升学率”的外在力量牵着鼻子走,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却依然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方法,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还在于当前似乎又有注重教师能力体现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在实施启发式教学上困难重重,但如此的教学又怎么能培养高质量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呢?

当然,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的是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但从教师来讲,重新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练习和讨论、自己思考、探索和领悟知识,使得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空间的权利,让儿童自己的大脑、眼睛、双手和嘴巴的作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应该是必然和可行的选择。

三、贯彻启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启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但在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启发教学成功的前提。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是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与学生共同生活,接近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善于解答,同时也容许学生反辩,养成了师生之间好学的风气和深厚的感情。教学常常是自由讨论式的。他和学生平等讨论、相互切磋,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现代教学中更应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愉快、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要通过有的放矢的提问,比如用设问、反问、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者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思考习惯,巧妙地设疑,灵活地变换提问方式,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寻找问题的解答,探究钻研,真正体验思考的乐趣。

3.激发动机诱导学生热爱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提出新任务,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孔子就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亲身体会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名言教育勉励学生,使他们“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总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改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好比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必将使学生的思维之花,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教师从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基于“学”而设计“教”,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质疑、研究和探索,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整合,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中的意义

1.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在特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研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效率。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教师的努力和帮助之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充实、丰富自己,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集教法与学法为一体,融科学与艺术为一炉,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1.2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中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就要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古罗马教育学家昆体良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困难与挑战。通过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开放型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服务。同时,启发式教学法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若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激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就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凡是尊重教育规律的新创见,无不与启发相关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应因地因事因人而宜,某些方法对某种学习是成功的,对另一种学习则可能无效,这需要教师灵活掌握。无论方法怎样,都应相互联系,互为补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本着“授人以渔”的思路,形成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系。

2.1 设疑启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尤其值得推崇的应是设疑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知识单位,设疑启发,激化矛盾,推动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求解,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讨论启发

讨论启发是引而不发,诱导思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在教育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选择教材基础内容与学生理解误区的交差点作为讨论的“热点”,譬如,“理想信念就是高大上”、“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认识,在讨论探索中寻找答案。其教育效果,往往是教师孤立地讲授所不能企及的。

2.3 争辩启发

庄子说:“知出于争”。王充也说过:“二论相争,是非乃见”。智慧往往是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难度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编成辩题,组织正方和反方,让学生进行辩论。争辩启发可以激发学生力求正确的进取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拓宽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理解。

2.4 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纵比,把过去与现在比较,看其变化和发展,从而端正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回忆对比、新旧对比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就是从这种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二是横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得出正确的认识。比如两种工作作风的对比等。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进行对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以偏概全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2.5 知识启发

知识启发是被教育者在知识传播之中受到启示的教育方法,又叫“寓教于文”、“启之以知”。譬如,讲授爱国主义时,从普希金到屈原,从莎士比亚到关汉卿,从贝多芬到齐白石,用他们崇高美好的情操去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知识成果的结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理论指导实践,知识开启心灵。

2.6 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教育方式,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戏剧、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生动直观地再现某种场景、某种道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具有实在、可感、生动、引起联想的特点。外部传来的直观信息能够轻易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去接受,从而在人们的思维中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形象,深入人心。譬如,通过参观中国近现代史展览,用图片、实物形象地展示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不振、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使人们勿忘初心,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2.7 兴趣启发

即“寓教于乐”,以娱乐的方式调适教育中的枯燥性及受教育者的厌烦心理,以“无意识教育”形式突破受教育者思维定势的“警戒线”,在娱乐中受教育,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依托各二级学院举办的学生相关文化娱乐活动来拓展课堂实践,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3 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不是教师随意的一两次简单提问,而是能体现其教学实质的精心设计,并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3.1 创设良好的启发情景

“情景启发是针对大学生青春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精心营造平等、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3]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与实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教师创设一个适合实施的内容情景或契机。一般来说教师在创设条件时,应发扬教学民主,改善课堂的整体氛围与环境。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提问、不敢提问,形成了过于死板和严肃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中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固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忽略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的提供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定一个合理的启发环境,这是保证启发教学方向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教学活动的每个主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3.2 灵活把握语言的艺术运用

在启发教学中,语言可以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教学活动中,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对象,合理的语言表述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启发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运用。一是发音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符合现音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尤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听清自己的讲授内容,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要概念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教师在表达与叙述这些理论的时候必须准确、清晰、规范,不能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语调。三要生动幽默。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思想性很强,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教师话语方式要接近学生,要善于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件严肃、认真的教学任务,教师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追求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谨性、规范性。四要情感浓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严肃但并不死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以情育人,用真挚的情感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

3.3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不同阶段学生的年?g特点、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以及品德行为问题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运用可接受原则,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才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

第7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于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②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的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为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到了全世界。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8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67—0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现代高中教育证明,启发艺术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启发的教学意义

1、启发式教学的引导性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 高中政治内容多,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启发在教学则一直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偏爱,是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以学习经验为主,以语言为中介,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思维保证教学秩序 启发并非“注入式”灌输,它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的作用下有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发挥高中政治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使知识与能力同步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讲解的常用方式

1、提问启发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结果。

2、反问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 “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3、举例启发为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把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四周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熟悉。例如,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启发讲解的基本要求

1、主旨明确,详略得当 讲解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整节课的目标上什么?分成几个阶段来讲解?每一阶段的目标又是什么?教师应心中有数,周密安排。这样,才能使教师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实现讲解的目的。

2、科学规范,亲切优美 科学主要是就表达的内容而言,它赋予教学语言以强大的雄辩力和征服力,要求教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无懈可击的论证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导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规范主要是指表达的形式而言,它要求教学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做到语音纯正、语汇丰富、语法规范、语句流畅、语气温和、语调自然、语速多变、语态大方等等。亲切优美是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

第9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一、导语中——创设情境,设疑启发

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设疑导入能诱发他们的天赋和灵性,从而形成探究反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尤其是学习兴趣这点,这样一来,设疑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讲读中——设疑解思路,启发探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源于思,起于疑,循着思路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学,或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边学边想,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第一段点明了推测琥珀的形成时间是“约一万年”,这时我给学生设疑启发,由于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谁也没见过,那么故事的详细情形是怎么知道的呢?当学生得到启发后,得知是从这块琥珀身上的特征推测出来的。之后,我又进一步设疑:科学家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这样启发,学生便怀着探求的欲望,对课文细品慢读,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找出有关内容来证实这个“推测”是否合理。也因此“这个特殊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人人动手做松脂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也就随着思维的发展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瓜熟蒂落,这时我又接着启发:作者为什么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在海边的松林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化,由此产生联想种种,进一步懂得任何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具有一定的成因和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使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特殊的松脂球所需的条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循着思路,层层设疑启发,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既触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

三、抓重点启发,培养“举一反三”思维

启发式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必须抓住那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仍“心未通辞未达”的难点问题进行诱导点拨,而不应撒网捕鱼,平均使用力量。备课时,我注意了估计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问时更是抓住了训练的重点来启发。近年来,我以课文后的练习题为骨架,把“启发式”带进课堂,以克服繁杂琐碎的提问式倾向,把语文课上成知识和智能的训练课,如为了启发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攻破学习难点,我运用了“举一反三”教学法。即在同类教材编组教学中,采用一类课文“举一”,二类课文联系“反三”。在段落内容或写法基本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课文中,采用首段(重点段)“举一”,其他“反三”(观摩课《再见了,亲人》就是其中一例),还有,例子“举一”,练习“反三”,教学“举一”学法“反三”抓重点启发。通过“举一反三”的教法,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启发质疑想象,点旺创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