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精选(九篇)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第1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第2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双主体性民主性过程性综合性完满人格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第3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正逐渐被淘汰。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是被人们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探讨“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溯源

追溯“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我们就会发现,在我国教育史上首倡“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弟子颜回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的绝招——启发式教学即为其贡献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即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要把问题搞通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而又不能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一词也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关于“启”、“发”的经典阐述成为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渊源。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为前提,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动力,以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育。

在西方,启发式教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思维的“产婆术”,他讲学一般采用交流方式,交谈时他只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提出,要比孔子晚几十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所重视,经他们的阐发、论证和发展,便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或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宗旨

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话到嘴边留半句”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师不是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启发式教育法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与灌输式教育法相反,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这就是启发式教育的宗旨。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强化四种意识

作为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在当今实施,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情感意识:启发式教学旨在启人心智,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情感意识。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的情感意识主要体现在对职业的珍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其特有的情感力度移情于学生,从而使师生情感形成“共振”。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求知欲的催化剂,是启发的根本前提。启发式教学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2.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启发总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解决问题,教师应抓住“愤悱”之机,巧设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读书、或类比旧知识、或联系生活经验,使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巧“启”之下。其目的在于启发思维,打开知识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内动力,使思维逐级深化,思考问题由表及里。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科学传授知识的能力,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特点及学科特点,能适时适度地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鼓励学生的成功感。通过启发教学,使学生在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内化的同时,增强问题意识,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3.模式意识:“教学有法”,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模式。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注重模式建立,使启发的全过程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发挥其较强的整体模式综合效应。“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讲、记、背、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思维模式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结构序列,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方法的组合呈现了多种方式的类型。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穿插,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

4.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21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以激发其创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应有不同的正确理解和处理,启发式教学最忌刻板,而崇尚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常用常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独立评价事物、独立表达观点的独特思维方式,不囿于书本;同时,教师凭着自己厚实的知识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充分体现、展示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创新,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最高的审美追求。

第4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启发式是与注入式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与之相反,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与其它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往往有,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程序性;启发式不同,它体现在各利,具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之中。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其一,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的基本教学规律。

其二,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颇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其三,启发式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调节手段。首先,启发式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克服了其他具体教学方法在特定的适用范围 使用条件卜的局限,对于各学科教学活动具有普遍调适作用。其次,启发式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调节手段。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启发式在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原本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出来的,分析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可以得到启发教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据此,我们认为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 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

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 动脑来获取活的知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

四、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并重,学生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能是儿童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强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欲望。”而启发式的基本精神就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因此,启发式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客观规律,应当成为我们整个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多年的教学运用中,总结出几点方法:

其一要愤其志

“哀莫过于心死,愁莫过于无志”。心死重于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一条是使学生坚定自己成才,立志振兴中华,为中华的崛起 人类的兴旺而学习的信念。

其二是激其情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对于真理的追求”。热情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运用启发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教学中讲到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它对于人类研究和掌握生命的起源及胰岛素在医学上的应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激发学习热情。

其三是设疑

“疑则思之,始,学之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疑,便于学生“思之始”,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章明’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习的思路,逐渐抓住问题的实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律,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惑”,有从解惑中培养了能力。

其四是导辨

引导启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几个为什么,并使各种看法展开争鸣,从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为在学生中间利用所学知识切磋明辨创造条件,从而不断修正弥补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自己虚心好学科学―民主的良好风尚。

其五是注意信息反馈

启发式教学很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把握学生的信息与质量,不断地掌握学生思维活动。课堂上不能置学生于不顾,一味地孤芳自赏,喋喋不休,使学生乏味。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情来自省所传授知识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或通过提问来考察师生在教学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从而决定如何调整教育者自己的信息输出及学生的信息贮入。

其六是课后谈心

教师与学生经常进行课后谈心,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通过谈心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 下工夫程度 学习方法 学习卜的困难等。从交谈中获得因材施教的依据,便于科学指导,促进启发式教学。

二是依据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交谈可加深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进一步相互理解,从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5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43-0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国的许多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坚持启发式教学,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另一方面,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传统启发式教学进行改造、开拓和发展,逐步构建适应新课程环境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化学教学中仍有人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对待,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提问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分层教学法等平行列入教学法中,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也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的。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化学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并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落实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这里,“愤”是指学生迫切地想弄通却又弄不通,但决意要弄通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学生迫切地想说却又说不清,但决意要说清的心理状态。所以,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悱”状态之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举一隅”进行开导、点拨、解惑,达到“三隅返”,实现自主发展,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的教学过程。教育即善喻和启发,而不是强行灌注。在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典范。启发式教学被推崇为人类教育的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不在努力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教学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突出实验教学、形象化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及人类认识自然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因而,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许多《教育学》和《教学法》(或教学论)中确立为教学的原则,以促使教育教学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前人的经验,进一步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由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是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保证学生最大参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再辅导解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法综合运用讲解、讨论、练习、实验、自学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各种教法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结果是,诱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启发式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对教学法整体系统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由于运用者的指导思想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科学能动地利用启发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组织教学和教材处理。这些依赖于教师良好的知识素养、驾驭教材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更新和提高,化学教师不仅要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还要与时惧进,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3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联系

目前,一些国家的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就国内外非常重视的探究式教学来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涉及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都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如提出问题,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性”。因此,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需要渗透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是自主学习,问题提出后,在以后探究的各步骤中,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还要向教师咨询,同样离不开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刘知新老师指出的:“探究教学(或探究学习)是启发式的一种范型,是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但其主旨是不会发生更本改变的。”很显然,探究式教学含有启发式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施教方法供教学选择。我们应把启发式教学当作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是化学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化学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中都应当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相红英.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26(3):26-28.

[2]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

[3]韩广庆.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误区[J].中学化学,2005,(9):2.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81.

[5]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4.

第6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教学;传统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10-02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和现代新型教育理念的兴起使启发式教学方法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而被提出。面对现代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新兴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容易理解的实例,激发和启发同学们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自发的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方面并最终悟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和思维活动能够使同学们在认识问题和获得知识上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充分的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转为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入手,不再将知识的强行灌输为重点,而注重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

近些年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已近逐步的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使用,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教师们。然而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还少有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法付诸实践,即使某些付诸实践过但却不得领会,不能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如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的教学中是近年来体育教学方式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传统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劣比较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注入式,即使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运动技巧和要领知识的掌握和身体运动规律的形成,而往往忽视了在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要求的目标的提出。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的环节是是偏向以教师教为主,过分强调了老师在同学们的学习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在上课时严格按照已经有的备课参考书和教案按部就班的讲授,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而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说它更具有长远的效益,启发式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于目前的知识和要点学生掌握了多少,它更注重通过一天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学生锻炼了哪些能力,培养了哪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无疑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既没有忽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也没有放任这种兴趣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打乱,而是遵循了认知的客观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的科学认知和人类认知规律,也使得启发式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是现代的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课堂教学相对封闭的环境,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更动态化,这就更需要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只要求学生被动的参与,那么不仅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也容易导致体育课的“放羊”式的教学。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其要领在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组织、启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的培养对于体育的兴趣。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是最常见的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实施上往往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理解的事物出发,结合具体的事物和实例的过程中利用已经相对熟悉的知识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和示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充分联想,这样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将会有更好的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包括图片、幻灯片等手段,也可以在户外教学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讲解动作要领,例如篮球课的教育活动,可以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前,让同学们亲自试一试他们自己的不规范动作和规范动作之间的区别,然后再来讲解规范动作的优势在哪里,这样通过亲身的比较,同学们对于主动掌握篮球动作的要领的就更有兴趣,也更愿意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效果会事半功半。

2.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法是另一种卓有成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大家思考的问题,只要能够适合同学们来解答,学生往往会乐于思考并积极解答。提问式的启发方法就是合理的利用了中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讲授体育课的一些动作要领和原理的过程中,有些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前翻滚”这一动作时,可以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动作能够使得这一动作的完成更顺利?车辆的轮胎为什么都是圆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方式使得同学们自发的思考,并且在这种思考中逐渐的领悟到“前翻滚”的动作要领,相信通过这要的教学方式的掌握,知识在脑海里也会有更加牢固的映像。

3.多样化练习方式的启发

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练习中逐渐地加深对知识要领的把握,同时通过对同一个动作不同方面的练习,使同学们对于要掌握的重点难点有更立体的认识,这样的启发方式往往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不会让学习的乐趣在枯燥、无聊的练习中蹉跎掉。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的安排练习,由于中学生在抽象思维和注意力集中方面远不及成年人,因此练习的设置应当避免抽象的概念理解和机械的动作重复。在游戏中设置动作的练习是非常好的方式,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够保持学生高昂的激情,也能够使得学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到这样的体育练习中来。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成,也更有助于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也能够使同学们对于枯燥的动作要领的识记和练习不再心生畏惧,既使同学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保持了同学们对于体育运动和课程教育的热情,可以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起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J].才智,2011(8).

[2]阚广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5)

[3]李林,刘靖南.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临挑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第7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以人为本

一、运用提问式启发,引导按图索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为了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找出学生思维漏洞、现存困惑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提问式启发策略包括怀疑型、含蓄型、推导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不同的形式,可以运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教师提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答的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设计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相长。提问式启发与其他启发方式相互融合运用,主要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不断摸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运用提示式启发,促进豁然开朗

提示也可说是教师的介入,提示式启发方式需要遵循有效介入原则。提示式启发基本上是在学生产生思维矛盾、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给予点拨,包括奠基性、例示型、关键型、比较型与实验型等不同的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都需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能力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制订针对性的思维启发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例如,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明白为什么课文会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雨来的妈妈追赶调皮的雨来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进行提示式启发:“雨来面对小鬼子的威胁、屈打是如何逃脱的?”学生回答:“凭借机智,跳到水里跑的。”那么教师再提示“为了表明小英雄雨来的游泳和机智本领,就在前文进行了提前叙述,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交头接耳,仔细分析,得出是全文的铺垫,由此,学生深入了解到语文作文的相关方法。

三、运用示范式启发,鼓励拓展分析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在普遍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示范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跟着老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自己运用与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示范式启发是基于教师规范性的示范来展开,以此启发学生掌握某种方法、技能。包括操作型、口语型、解题型、潜在型等示范形式。各种形式都围绕教师规范化的示范过程来展开,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获得解决思路,并且实施创新运用、思维发散与实践分析。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学习是在《再见了,亲人》之后,教师可以运用示范式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自学。通过两篇文章中的用词、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进行对比分析,展开示范式学习,深入理解《金色的鱼钩》中阐述的中心思想。两篇文章表达了对人民、对战士的崇高敬意,都是在叙事中写人,并且感情深厚,运用相同点、不同点进行示范讲解,鼓励学生自学,提升学习

能力。

四、运用图示式启发,构建知识网络

图示式启发就是运用字母、符号、线段等形式来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点指明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它包括推理型、展示型、体系型图示,不管是何种图示启发方式,都需要是最简明、最突出的符号与网络形式,以此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示式启发方式能够很好地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类比联想记忆、分析与探索新知识,从而拓展知识

网络。

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示式启发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配上文字、语音,实施图示式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阐述文章表达的故事。之后,学生进行同桌故事阐述的学习过程,明白故事讲述的内容,并分析这个故事给人们的道理。教师之后总结点拨,其实,青蛙也没有错,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区域不同,获得的思想方法也会不同,

人生过程中,需要转换思维思考问题,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满足。

五、运用假设式启发,实施猜想验证

假设式启发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以某个虚构的事例来阐述某个观点,逐步推导、分析,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性,由此启发学生认同和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个错误观点深信不疑,或者犹疑不决,教师不能采取硬性遏制的方式,应该结合假设式启发策略,也就是归谬法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总结与归纳出正确的观

点。假设式启发与数学中的反证法类似,都是从错误面,也就是正确面的反面进行分析,首先假设错误观点为正确,之后结合相关条件进行推理分析,继而推导出引发矛盾或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得出正确结论与知识。

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采用了假设式启发方法。在学生阅读并初步学习了文章内容以后,教师假设“如果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作者按照他的想法,将鲈鱼捕捉上来,并带回家,再占为己有,那么今后的三十四年的旅途中,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该如何?作者又会踏上怎么样的一条旅途?”之后学生交头接耳,分析得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把持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父亲的教导让他明确自己心中的规则,一直恪尽职守,以道德为人生准则,人生旅途走得稳健。”通过假设式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分析,深入了解文章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助合作、应用分析。启发式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契合,对于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较为实用的帮助。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的提问式启发、提示式启发、示范式启发、图示式启发、假设式启发等启发式方法,基于以学生为本,教师科学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不断增加语文知识储备,提升语文

素养。

第8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1 何为启发式教学

因研究者所处角度及考研究重点各异,加上“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术界一直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属同一层面的教学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方法。但目前各方普遍接受的观点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或一种教学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而不是指某种具体教学方法。对其定义的诠释作为对教学活动的限定词而出现,“启发式教学”本身并非教育目的,而是为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教育学范式。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启发式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教育目的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我国“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最早使用并阐述该方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孔子的教学原则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子罕》也详细记录了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欲罢不能”,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与我国的启发式教学实践相类似,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其著名的“助产术”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面对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道德的沦丧,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提出了“美德即是知识”的著名命题,而美德源于教育,更源于“启发式教育”。苏格拉底通过问答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系统的、积极的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来探求真理,将其“助产术”运用的尽善尽美。

2 高校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无论是孔子的“循循善诱”还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外两位“启发式教学”鼻祖给我们的高校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启发。高校教师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参与者,扮演的角色持续且重要。

2.1 备课阶段必须融入“启发式教学”思维

教师通过备课来掌控所教学科的内容,备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启发式教学”的思维要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大学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其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高校教师首先要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教材,其次还必须深入教学实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乃至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每一堂课都能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恰到好处地激发疑问,启发诱导,起到促其深思的作用。

2.2 授课阶段必须体现“启发式教学”理念

授课中为更好地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用到实际,必须注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对待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情感,同时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对某一门功课也会有不同的情感。这种易变性的情感往往会打断学生思考的逻辑过程,改变其原来的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要千方百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二,要学会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大学的教学里,教学形式较为多样,而现代化的教学则为丰富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条件,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形声教学手段为大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认识材料,具有十分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它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们实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地创造条件,在可能的范围内积极地引进和运用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常规的教学媒体与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第三,要善于思考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好比鱼和渔的关系。法国的社会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点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大学的学习主要是自学,而学会学习就是大学生所必须必备的一项能力,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接触的学习资料很多,如何学会筛选,如何学会摄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如何更有效的学习,这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培养自学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2.3 课后阶段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导向

在大学的课堂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自己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因为大学的教学不能像中小学那样给学生布置一些硬性的作业,因此如何留给学生启发性的作业,能不能开课后开展创造性活动,能否与学生就课堂讲授内容谈心等等都是考验高校教师“启发式教学”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后跟进,能让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乃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 高校教师“启发式教学”具体策略

内外部环境的改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当前形势下,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执行者和操作者,高校教师无疑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责,在备课、授课及课后各个环节中,课堂讲授作为承前启后。如前文所述,高校教师在授课前后必须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这一关键所在,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具体授课中,几项策略可以重点考虑:

3.1 运用提问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法的运用, 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并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为了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充分准备,从问题的有效性、准确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把握。问法还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同样的问题, 其深浅、难易等要因人因时而异。也要采用个别提问与集体问答、直接发问与间接发问、简单明了与层层设障相结合,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回答。更要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使那些平时基础较差和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勇于回答问题。通过反复尝试, 运用提问法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运用讨论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法的实质是学生参与讲课,使学生在学中讲,在讲中学。教师作为组织者,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在讨论案例实施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 找出问题,上课后分组进行讨论、讲解、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做简要讲评和针对性的讲解。通过学生自学、多次讨论和教师的综合讲解,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并极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3.3 运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应该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具体做法是,通过简要讲授,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假设开发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运用假设和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的运用实例。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激发自己的思考。事实证明,运用发现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虚心动力和探求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索,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

3.4 运用实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法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校内外从事实际作业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去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践扎实地掌握各种评估方法的实际运用。也可以并选定具体的实习评估对象,根据其特点要求学生开展广泛调查,收集评估所需资料进行评估,并提交书面评估报告。在后续跟进授课中,教师选取典型报告分组讨论,对其进行分析并发现问题、补充修正,并反馈至学生去实习单位或者作业活动场所验证,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牢牢掌握估价的运用关键与技能。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156.

[2]刘雁楼.启发式教学探研[J].教育科学研究.2004(2):16-19.

[3]吕延,吕磊,洪光.启发式教学与对话教学探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6):19-20.

[4]富维丘.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4.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4.

第9篇: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

一、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1,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考虑教师的活动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应包括四个部分:(1)引出知识要点。知识点的引出,可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角色扮演、学生讨论、观看具有相关知识的录像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得到感性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2)介绍知识要点。这部分的设计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并可借助多媒体进行。(3)设计学生的活动。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体验,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并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4)设计思考题。思考题的作用是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担任知识“传授者”外,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培养和提倡一种师生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文化,教师应做到恕道谦虚,尊重接纳,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2)教师应作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同讨论,一同寻找真理。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协调整个课堂活动,保证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观察、聆听,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地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3,教师应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法、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具有不成熟和未完善性,再加上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使年轻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惑,需要有人去启发和引导。教师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此责任,做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对比式启发。我国会计准则在2006年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改革后的会计内容与改革前的相比变化很大。要想掌握新的会计内容,有必要将新旧知识进行充分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对每一个变化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以前怎样处理某种经济业务?以前为什么这样处理?现在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等等。在对比中去积极探索新知识,这样对新知识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浅入深启发。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学习会计理论时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复式记账”时,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讲到单式记账,再从单式记账讲到复式记账。这样科学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和会计教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克服理论学习的枯燥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对问题由认识到分析再到解决,循序渐进地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讨论式启发。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1)认真选择和推敲讨论题目,着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常用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注意理论性、启发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结合。(2)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工作,让学生在事先有准备的条件下进行讨论。(3)组织好学生的讨论。(4)教师要及时做出总结。肯定正确意见,表扬有创造性的见解,指出错误的论点及模糊的地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又使学生在思维方法上有所收获。课堂讨论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中既掌握教学内容,又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课堂练习式启发。会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堂练习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在练习题目的选编上,教师应精挑细选,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于一些难点,教师在启发和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逐步深入,在争论中得出答案。最重要的是,练习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总结练习题目的特点、难点和容易出现错误的模糊点。因为习题课更应注重过程,总结就是对过程的回顾、对思路和方法的归纳。教师在课后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总结,以便在以后的课程和练习中不断改进。

5,案例教学启发。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大量的案例进行选择和编排,使之配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目的的需要。其次,教师要把案例吃透,根据案例,给学生提前设计出讨论题,并且要能够预计出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以上这些仅仅是针对课前准备而言的,在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还需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在讨论难以继续的情况下,应善于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讨论的主体,不要遇到障碍就取而代之,把学生的讨论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应该注意的是,讨论应鼓励多种想法,多个答案,即便是明显的错误也应巧妙对待,务必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案例课结束前,应由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讲评、总结方法,畅谈感想和收获。

6,模拟实验启发。会计专业大都开设模拟实验或类似的实训课程,在模拟的环境中,以实际工作所用的凭证、账簿进行业务处理,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检验过去的学习效果,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模拟实验切忌搞成“大练习”,即单纯的做业务题。模拟实验一般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学生既要分岗位、分角色模拟,掌握个别岗位的业务,还要学习掌握处理一整套业务,不仅要学习会计业务的流程,还要从管理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7,回顾式启发。可通过提问、讨论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前一次的内容,使内容有连贯性,听课有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