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职业素质的认识精选(九篇)

职业素质的认识

第1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素质 提升

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下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以理解为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建设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的重要举措。笔者拟以所在高校为例,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谈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与职业素质概述

职业就其概念来说,是社会分工出现的结果,是劳动者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就高校辅导员职业来说,“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行政管理两种职业角色,从管理体制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既受教师身份的约束,又受行政管理的约束。虽然这样可能会出现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的身份混淆,但从提高辅导员地位来说,这种界定无疑是积极的和必要的。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产生,是党和国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个过程是社会逐渐认同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过程,是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认同的过程。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一般说来,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入职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并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定性条件。劳动者职业素质越高,那么获取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职业素质一般包括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素质,先天素质是由遗传所获得的,而后天素质则是个体接受教化和自身努力的结果;就内容来说,职业素质一般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能否适应辅导员岗位,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可以这么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越高,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胜任力及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就越大。由此,高校辅导员的价值感就越强,职业认同度就越高。

自教育部2004年16号文下发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向。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又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目的是为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出将会对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及我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基本情况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界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1]。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内含了三个维度,即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工作目标维度[2]。

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如要爱国守法、敬爱师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的三个方面的素质都非常重要,但就工作的绩效和影响力来说,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再次是专业知识素质。但对这三种职业素质进行排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时一定要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培训和提升,具体如何进行培训和提升,后文将会进行论述。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提供的统计数据,我校目前共有专职辅导员29人(不含新进教师兼职,按照笔者所在高校有关要求,新进教师需先做一届辅导员),其中硕士及以上21人,中级以上职称4人,教育学相关专业6人。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高校辅导员三个方面的素质,结合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我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最需要提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理路

职业化与专业化是相互关联的,职业化是对劳动者的外在素质的要求,专业化是对劳动者内在知识的要求。因此,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辅导员情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构建协调配合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职业认同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的强弱,同时也是个体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对该辅导员职业正向评价的作用,又有辅导员自身兴趣、爱好、志向追求的作用;辅导员职业认同中的归属感,是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克服了辅导员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从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下发以来,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部门有宣传部,负责理论课教学的有思政理论课教研部,系部有专职副书记,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专职辅导员。另外,按照相关要求,各部门和各科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可以说管理体制是健全的。但从实际工作运行上来说,我们尚未建立思政教育队伍协调机制,主要表现是,第一,队伍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如负责教学的思政教研部如何与辅导员建立协调机制,从而防止出现教师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整体性德育模式没有建立,如有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未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甚至背离,于是就出现“辅导员卖生姜,个别老师说不辣”的现象;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责范围不明确,如经常出现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任何部门都可以也都会找到辅导员落实,这些工作有些是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有些却未必是,这样就出现辅导员疲于应付的问题。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从而必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因此,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调机制,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作为高校要做到:第一要建立队伍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论坛;二是成立辅导员协会,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已经成立辅导员协会,主要目的是让辅导员找到归属感,同时大家经常交流和研讨也能促进工作的开展;三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二)健全辅导员准入和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

前文指出,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但一般来说,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稳定,专业知识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学提升,而管理能力素质则需要进行培训或锻炼。

因此,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就辅导员素质提升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新进辅导员的考核主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与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一般人际沟通等能力素质,考虑到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专业限制;二是对在职辅导员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方式为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提供机会和条件;三是在上级部门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细则后,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我校辅导员进行职业能力等级申请,并及时聘用,特别是在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职称、没有级别的情况下,这方面更显得迫在眉睫。

(三)辅导员自身要做好职业规划,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如果说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基础,那么,“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则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提供契机。因此,高校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职业规划,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首先,要认真研读“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一旦实施细则出台,就积极进行申请,特别是非思政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更需如此。其次,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又要逐渐降低管理者角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用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增强职业认同感。最后,辅导员在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领域的专家,如心理咨询专家、大学生党建专家、大学生事务处理专家、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政司.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第2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食品加工技术;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10-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技能型特征以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有关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能之后,应参加社会生产实习,即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熟练、强化和综合提高。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因此,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素质的现状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包括以下方面: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说来,大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除了取决于专业,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质。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①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跳槽现象司空见惯,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难长久地做下去,总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②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很多学生只讲索取,不懂奉献。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片面地强调工资的多少,却忽略掉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因此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③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④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实干能力欠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因此不能够适应食品行业的倒班制,上不了夜班是很多高职女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⑥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个人主义,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不讲协作,缺少团队意识。

二、职业素质的养成

1.大学生的职业素养。①职业兴趣:大学生一个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行业)有较高的兴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对食品行业有较浓厚的兴趣,喜欢食品加工行业进而热爱食品加工的职业。②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具备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饮料及酿造酒等食品加工制作能力;具备各种常见食品机械使用与维护能力;能运用质量管理知识解决食品企业的复杂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等;拓展食品营销、企业管理、食品研发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具备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撰写工作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有较流利的汉语表达能力,具有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各种学习和工作压力具有抗压能力。③职业情况: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熟悉今后从事的职业内容,掌握基本职业情况,明确职业的发展。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通常在刚参加工作时需要从一线做起,可以先从操作工、维修工、质检工等初级或一线岗位做起,通过至少1~3年的基层工作,可以进一步成长为班组长、工艺员等技术骨干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对以上的职业情况有所认知。④职业态度: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操作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绩效意识、敬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食品安全检测要求的科学求实、公正公平、程序规范、严守秘密的品质;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自身抗压能力。

第3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企业与社会对掌握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极其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凭借所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而成为各大企业追求的“金龟婿”,但如今高职学生倘若仅仅只凭借手中所掌握的一技之长而在社会与企业中长久立足于不败之地,这几乎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认可的,但在职业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们在各年度就业工作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并非是传统的追求“高就业率”,而是在保证学生成材、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下获取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并能顺利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创新性能力,这就充分表明职业技能性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质的内涵在于,受教育者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要掌握和具备的素质,用以满足其岗位需求与职业追求。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指学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动手与实践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可以熟练掌握,并通过实训教学来检验其应用技能的专业水平。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则属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意识范畴。这就需要在长期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培养。本作所指的职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而是指“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体就是指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塑与深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并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培育的特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育应结合自身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贯穿整个学习期间。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根据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状态的数据采集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职业素质缺失。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当年招录企业进行的毕业生调研反馈情况表明,以2013年的数据统计为蓝本,近九成的用人企业对四川建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评价是能够掌握基本的岗位需求。近六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四川建院的毕业生对工作是负责且敬业的。但超半数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相比于学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的技能,当前的企业更加看重学生在就职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从对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反馈意见来看,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特点的关注。在某种情况下,对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为代表的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看重。毕竟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技能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在专业技能更新方面,学校教育是远远落后于市场竞争的。毕竟学校教学计划的修改,要通过教研室上报学院,再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审批,一来二去就直接导致时间成本倍增。换句话说,学生认认真真的在学校里所学得的技能,从毕业之时就已经落后于企业的需求了。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在基层岗位上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吃苦精神,能够端正态度。在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够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与人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求搁置争议、同存异、共谋发展。具备一定的基本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自我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自身暂时不能解决,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主充电来进一步解决,或者可以通过团队协作与合作通过创新性问题来解决。正是因为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职业素养阻碍了学生发展及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的现状。

三、制约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不单单在四川建院遇到了学生教育中职业素质发展的枳秙,放眼国内各大高职院校,都这样那样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主观因素

何谓职业素质?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极其陌生。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从宏观上感到认同;但如何提高职业素质教育,如何打造职业素质,学生们感到极其茫然。这表明在思想上,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就从属于专业技能知识教育,排在其之后,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是学生未能意识到自身职业素质的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甚准确,多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缺少敬业精神、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就导致学生们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然后呢就是学生们的自我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欠缺,但他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实际上多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其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描绘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蓝图。学生们则可以根据这张蓝图自己逆推出,要实现这样理想化的职业生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这些职业技能和素质,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与欠缺需要弥补。

2.客观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对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上层建筑的足够 重视,认识与管理也不到位。随着高职院校在就业出口与生源入口方面所受到的双重压力,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将与学校发展有直接联系的学校规模、队伍建设、国家示范、课程精品、团队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等技术性素质的培养。而对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性素质教育培养力度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机制。常常多采取“口号式、板块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忽略了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流于形式且又脱离实际,导致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口头认识的阶段,没有被严格纳入可行性人才培养专案之中,从而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轻素质、重专业技能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培养初衷。也使得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有一纸文凭和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就能在工作中一帆风顺,而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最终的认可权不在学校,不在及格的60分分数线上,而是要由社会、由企业的需求来最终决定的。

3.个体因素

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也不过18、19岁年纪,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还易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倘若没有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必然导致学习动力欠缺、职业意识淡漠;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学习。对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缺乏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对一线岗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社会责任感淡漠又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欠缺诚信意识。当前“90后”学生,讲求个性,张扬个性,缺乏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与积极负责的责任意识,过于看重工资待遇。在实际工作中,偶遇挫折,便选择撂挑子不干了,跳槽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拒绝直面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太追求个性,过于看重自我是“90后”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懂得与人合作。他们在企业中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很难融入到整个团队中来,难以适应团队合作所需要的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部分学生是被迫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或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以至于高考落榜而选择了高职院校,他们始终难以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学习上自暴自弃,生活上浑浑噩噩,缺乏阳光。从而意识不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适应社会发展、成功就业的基石。因此加强职业素质建设,对他们而言更为紧迫与急切。

四、总结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二字,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本科类教育的最大区别。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其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趋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为基础,加强培养符合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因此,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

作者:陈飞宇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结合走访学生寝室,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参加毕业生聚会等方式开展。调查对象中,68人为文秘专业在校学生,150人为2010届文科专业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18份,回收218份,有效问卷100%。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设计了两套问卷,主要从以下方面设问:(1)在校生人文素质现状;(2)在校生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3)毕业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情况;(4)被调查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建议及希望等。力求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及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在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上有一定认识

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

(二)在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职业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面对挫折,44.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会出现不知所措、绝望或大发脾气的状况;在沟通中,73.5%的在校生认为只有部分同学能理解自己;面对困难,57.3%的在校生选择寻求帮助,13.5%的选择依赖别人解决。同时,对于除专业能力外应具备的其他能力选择中,67.6%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39.7%的在校生认为应具备心理承受能力,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困扰因素中,23.3%的被调查者选择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

(三)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4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到的对工作最有利的知识是专业知识,36.6%的毕业生认为是人文社科知识。30.6%的毕业生觉得在校学习的课程中获益最多的是专业基础课,在此项调查中,人文素质课所占比例仅为20%,排在最后。57.4%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专业课与人文素质课同等重要,仅63.2%的在校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基本满足需求。有51.5%的在校生认为专业课老师偶尔在教学中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四)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关注不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不多

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63.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是通过书本获得,58.8%的在校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说明学生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还很狭窄。69.1%的在校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不大,67.6%的在校生认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不大。在业余时间使用上,无所事事的在校生达25%,说明学生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不是很明确。文秘专业在校生之间相互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问题,讨论学习问题的仅占17.6%,讨论毕业问题的仅占14.7%,说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职业活动没有长远的打算。调查表明,文秘专业在校生十分愿意读人文书籍的仅占26.4%,阅读中外名著的量一般在3~7部,所熟悉并阅读过作品的中外作家的人数为15~20个。

(五)被调查者对学院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及希望

调查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学院对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但传授的内容单调,脱离实践,仅有23.3%的被调查者觉得现有的人文素质非常能适应现有的工作;38.6%的毕业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最需要满足的是职业发展需要,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秘专业在校生选修人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一般;73.5%的在校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在校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在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中,57.3%的认为学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的需求。

三、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构筑文秘类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调整和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优化学生的职业资质。具体来讲:

1.秘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使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深入,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两者的协调、互助作用。根据文秘职业的核心要求开设的核心能力课程,如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技能实训等,在教学中研究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人文素质因素,使学生陶冶于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2.秘书专业基础性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技能训练是紧密联系的。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开设的普通话、文学作品欣赏、秘书心理学、书法、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秘书礼仪、顶岗实习等课程能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升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职业活动 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秘书心理、现代化办公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中普遍认为的对职业活动重要但又欠缺的能力,应采取增加课程学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如演讲与口才和普通话课程中增设与职业活动有关的实战训练,让学生学会通过言语、文字和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沟通信息,特别在口头表达方面,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中心突出、简明扼要。秘书心理学课程在开设时应多关注学生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可以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得到充分、全面的锻炼。

3.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学生的职业性格,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它主要旨在培养秘书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为健全的职业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查中,学生在人文素质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另外,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2010届文科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对于学生职业性格及职业品质方面的培养,并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完美的职业性格。情绪是人的情感较强烈的、带冲动性的、明显的外部表现,会直接影响人的意志、思维和言行,能决定人的工作效率甚至成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的情绪成熟,培养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平静的职业性格。加强学生的思想作风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做人处世方法、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应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辨别正与误、美与丑,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有修养、高素质的职业人,能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

4.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作为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将人文素质凝聚于一身且充分表现出来?除了必须在学习中加强人文知识修养外,还要注意在专业实践中锻炼自己,自觉养成职业素质。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的还不多。在专业实践中,教学人员努力模拟和创设工作环境,但真实的职业环境不仅指工作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文秘工作的职业特点之一就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学生要明白今后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的行为规范,要明白在职场中除了技能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有许多问题是与人际关系处理相关的。及早将技能与素质要求传授给学生,对他们在职场中顺利发展非常有利。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起来,解决学生对社会不适应的问题。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文素质辅助教学。在调查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时,近半数文秘专业学生选择了网络,但在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中,仅有17.6%的被调查者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学院应建立并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网络极好地弥补了学生知识面普遍狭窄的缺憾,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本身生动鲜活而教材单调枯燥之间的矛盾,为丰富课外知识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内学习人文知识,课堂外浸润人文氛围,同时将两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拥有充满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为一般,73.5%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这说明学生们希望从校园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获得人文素质知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调查表明,学生希望学校大力发展各类社团,尤其是人文类社团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读书协会等,以这些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优势,增强人文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大赛、书画展览、文化艺术节,以及邀请名家、名师给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和报告等。依托这些活动,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校园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活跃大学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始终浸润着人文思想,时时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洗礼,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最新信息、提高人文素养。

3.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增设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给学生以人文美的熏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

第5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只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也大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求发展的资本与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还有部分人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只要在学生就业前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突击,以便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现学现用便可,这种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素质教育,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应包括品德素质、专业素质、社会素质等一系列的内涵。

2.1品德素质教育品德素质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有诚信的合格人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让他们树立强烈的专业和创业意识。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嚣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样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2专业素质教育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要具有生产实践的真实经验,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具有将专业知识转为生产应用的实践技能。

2.3社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主要完成学生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管理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社会素质教育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竞争。

3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

3.1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3.1.1开设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程由于我国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过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因此开设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应该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建设是最为重要也是大多是高校最为欠缺的环节,只有拥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职业素质教育专职教师,课程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保证,作为高校,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社会上专业的从事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派合适的教师出去学习深造,以满足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3.1.2引导学科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不是某一门课程,或者某几位教师的授课任务,而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一项工作任务,尤其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在课堂上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替移默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须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既可以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贡献和重要性。

3.1.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主要的精力是用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不多,实践能力、业务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把握职业环境,因此需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为了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步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3.2营造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特点是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成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学校重视和支持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比如,定期举办职业素质讲座,开展职业生涯主题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职业发展教育知识等。

3.3实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尽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与企业多接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职业实习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里充分感受到职业魅力的同时,职业认同感进一步增强,达到了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同步增长的教育目的。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暴露出的问题要与企业统一研究、分析,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训。

3.4加强人才测评建设人才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来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高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帮助学生了勰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21。

第6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结合走访学生寝室,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参加毕业生聚会等方式开展。调查对象中,68人为文秘专业在校学生,150人为2010届文科专业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18份,回收218份,有效问卷100%。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设计了两套问卷,主要从以下方面设问:(1)在校生人文素质现状;(2)在校生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3)毕业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情况;(4)被调查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建议及希望等。力求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及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在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上有一定认识 

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 

 

(二)在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职业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面对挫折,44.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会出现不知所措、绝望或大发脾气的状况;在沟通中,73.5%的在校生认为只有部分同学能理解自己;面对困难,57.3%的在校生选择寻求帮助,13.5%的选择依赖别人解决。同时,对于除专业能力外应具备的其他能力选择中,67.6%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39.7%的在校生认为应具备心理承受能力,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困扰因素中,23.3%的被调查者选择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 

 

(三)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4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到的对工作最有利的知识是专业知识,36.6%的毕业生认为是人文社科知识。30.6%的毕业生觉得在校学习的课程中获益最多的是专业基础课,在此项调查中,人文素质课所占比例仅为20%,排在最后。57.4%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专业课与人文素质课同等重要,仅63.2%的在校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基本满足需求。有51.5%的在校生认为专业课老师偶尔在教学中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四)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关注不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不多 

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63.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是通过书本获得,58.8%的在校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说明学生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还很狭窄。69.1%的在校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不大,67.6%的在校生认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不大。在业余时间使用上,无所事事的在校生达25%,说明学生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不是很明确。文秘专业在校生之间相互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问题,讨论学习问题的仅占17.6%,讨论毕业问题的仅占14.7%,说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职业活动没有长远的打算。调查表明,文秘专业在校生十分愿意读人文书籍的仅占26.4%,阅读中外名著的量一般在3~7部,所熟悉并阅读过作品的中外作家的人数为15~20个。 

 

(五)被调查者对学院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及希望 

调查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学院对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但传授的内容单调,脱离实践,仅有23.3%的被调查者觉得现有的人文素质非常能适应现有的工作;38.6%的毕业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最需要满足的是职业发展需要,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秘专业在校生选修人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一般;73.5%的在校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在校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在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中,57.3%的认为学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的需求。 

 

三、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构筑文秘类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调整和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优化学生的职业资质。具体来讲: 

1.秘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使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深入,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两者的协调、互助作用。根据文秘职业的核心要求开设的核心能力课程,如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技能实训等,在教学中研究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人文素质因素,使学生陶冶于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2.秘书专业基础性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技能训练是紧密联系的。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开设的普通话、文学作品欣赏、秘书心理学、书法、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秘书礼仪、顶岗实习等课程能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升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职业活动 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秘书心理、现代化办公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中普遍认为的对职业活动重要但又欠缺的能力,应采取增加课程学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如演讲与口才和普通话课程中增设与职业活动有关的实战训练,让学生学会通过言语、文字和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沟通信息,特别在口头表达方面,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中心突出、简明扼要。秘书心理学课程在开设时应多关注学生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可以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得到充分、全面的锻炼。 

3.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学生的职业性格,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开设的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它主要旨在培养秘书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为健全的职业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查中,学生在人文素质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另外,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2010届文科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对于学生职业性格及职业品质方面的培养,并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完美的职业性格。情绪是人的情感较强烈的、带冲动性的、明显的外部表现,会直接影响人的意志、思维和言行,能决定人的工作效率甚至成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的情绪成熟,培养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平静的职业性格。加强学生的思想作风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做人处世方法、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应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辨别正与误、美与丑,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有修养、高素质的职业人,能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 

4.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作为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将人文素质凝聚于一身且充分表现出来?除了必须在学习中加强人文知识修养外,还要注意在专业实践中锻炼自己,自觉养成职业素质。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的还不多。在专业实践中,教学人员努力模拟和创设工作环境,但真实的职业环境不仅指工作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文秘工作的职业特点之一就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学生要明白今后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的行为规范,要明白在职场中除了技能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有许多问题是与人际关系处理相关的。及早将技能与素质要求传授给学生,对他们在职场中顺利发展非常有利。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起来,解决学生对社会不适应的问题。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文素质辅助教学。在调查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时,近半数文秘专业学生选择了网络,但在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中,仅有17.6%的被调查者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学院应建立并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网络极好地弥补了学生知识面普遍狭窄的缺憾,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本身生动鲜活而教材单调枯燥之间的矛盾,为丰富课外知识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内学习人文知识,课堂外浸润人文氛围,同时将两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拥有充满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为一般,73.5%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这说明学生们希望从校园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获得人文素质知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调查表明,学生希望学校大力发展各类社团,尤其是人文类社团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读书协会等,以这些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优势,增强人文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大赛、书画展览、文化艺术节,以及邀请名家、名师给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和报告等。依托这些活动,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校园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活跃大学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始终浸润着人文思想,时时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洗礼,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最新信息、提高人文素养。 

3.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增设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给学生以人文美的熏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 

第7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职校生 职业道德 素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students' occupation moral quality from two aspects of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moral cultiv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quality

职校生毕业以后面临就业,当前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普遍要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职业道德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职校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所以,学校应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职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

1 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和提高。

1.1 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率先垂范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职校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做到勤政廉洁、公正无私、爱岗敬业,充分起到表率作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扬善祛邪,勇于抨击那些不良的道德表现,给职校生以积极的导向,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供好的氛围,并常抓不懈。

1.2 加强对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只有通过外在道德教育和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所以要加强对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认识。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推动人们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使良好道德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职校生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同时加深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陶冶,锻炼和提高道德意志,增强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勇气,理智的战胜欲望,排除干扰,进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最终将正确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培养和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良好的道德素质才得以定型。

1.3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个人素质、思想基础不同,个人的自觉性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约束能力不同,单靠教育不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纪律约束就不能纠正不良习惯,而激励政策有利于激发内在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与实施细则,并照章办事,使职业道德行为与荣誉挂钩,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奖优罚劣, 以进一步规范职业行为。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内因,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决定因素。职校生所获得的职业道德知识,只有通过自我努力,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念,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才能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

2.1 培养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好恶、倾慕和鄙夷的情绪和态度。热爱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意味着对他有一种崇高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明确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有自信心和自尊心,从内心深处确信自己的工作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对工作才能满腔热情,刻苦努力,尽职尽责,把工作当成乐趣。所以爱岗敬业历来都是国家对每个从业者最基本的期待,也是人们对从业者工作态度的普遍要求。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认为职校生都是落榜生,造成部分职校生感觉地位低,因而不安心学习,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求上进。新时期职校生应充分认识到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劳动者应有的重要作用,无论在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实践中都要充分了解职业,了解自我,有意识地进行体验,明确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明确社会对职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陶冶职业情感,培养对职业的正义感、热爱感、荣誉感等情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2 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职校生要自觉主动地系统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理解得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还可减少盲目性,增强识别能力,自觉抵制消极影响,坚持正确方向,因此职校生要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 (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73页)情感、意志和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2.3 在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

职校生有大量的实习时间,无论从事产品生产还是服务,工作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专业工作实践就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通过工作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客户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中,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工作实践也是检验职校生职业道德品质的试金石,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要说得好更重要的是做得好,所以,在实习工作实践中应强化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运用,强化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与遵守,真正把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在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不渝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共同努力,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4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职校生首先要通过学习和体验了解一个合格的员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了解客户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敢于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其次,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大量的职业道德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和言行集中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他们的优秀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职校生要善于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作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点,按照优秀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再者,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一个职校生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目前的职校生中多数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而且当今世界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职校生们认清自身业务素质方面的不足,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操作技能,这是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76-79.

[2] 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0-130.

[3]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305.

第8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 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界也发生了一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加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为社会甚至是受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关系,认清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摆正二者的位置,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回避不了和必须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一决定明确地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技素质教育并重,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中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轻甚至漠视“做人”的学习,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走入误区。

有些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到职业院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因此上专业课时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而在人文素质课上多采取应付的态度。

2.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其受社会的影响比普通高校更大。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功利主义,使许多学生淡漠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人文素质对于一个人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过于关注个人的生活,在其技能学习和享乐上花费很多的时间。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考取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而各专业又有不同的专业技能证,这些硬性的考试无疑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加上高职学生专业性特别强,企业最看重学生的实际技术,这也是学校和学生自身不关注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因。

3.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中不少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业务水平的强化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又无措施,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教育,他的根本任务是启迪人的心智,其终极指向是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职业人”,而且是“社会人”。“社会人”是“职业人”的前提。“人的社会化”就是人文教育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之分,是全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基础部分,贯穿于人的教育的全过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风险会很大。所以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职业院校不可能排除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院校自身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殊性,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生主要是理科生,文化素质不如一般的高校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强烈地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职业院校处于外延扩展,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倾向,客观上对人文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刚刚完成初中教育,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少,学习能力比较差,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则往往只能成为简单的技术工人,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同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市场导向性决定了人文素质培养不可忽略。职业院校毕业生只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而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则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如有效的沟通交流、承受挫折、理解感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1.树立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确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2.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直接贴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把对学生的教育看做是蕴涵鲜活生命的活动,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学校领导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职责,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责无旁贷。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学院专业设置,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行业、职业领域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然后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3.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高职学生的状况及需求,应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业余爱好和团队协作精神。如举办各类文艺、体育和个人技能培训班,让学生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也能学到各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业余技能,诸如摄影技术、电脑绘画、英语口语、乐器演奏及声乐、舞蹈等技能。

4.建设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氛围。校园的文化环境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与所营造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许多世界名校都具有独特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都能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重内涵,舍得投入。不仅要注重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自然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要更加注重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尤其要对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方面进行强化,着力体现环境育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从而将高职院校培养懂理论、会操作、有底蕴、高素质、智慧型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人”,而不是“工具人”,促进个人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与否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2]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

第9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1)基本素质调查分析

基本素质的优良与否是用人单位考察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良好的基本职业素质直接影响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调查显示70%左右的聋人大学生目前对职业规划并不了解(一半左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职亚规划),60%左右的聋人大学生乐观的表示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对薪金的期望为3000元/月,而企业普遍支付的工资只有1500一2000元/月,即聋生的期望要高于现实情况。进一步调查发现,聋生对就业的盲目的乐观和对薪金的过高期望来源干不了解企业需求和就业形势、高估白己的素质能力。

(2)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调查分析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近60%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只有2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8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70%左右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60%的学生认为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情况一般;2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还不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需要。由此看出:只有少数聋人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较弱,目前掌握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大多数聋人大学生高沽了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这是影响其职业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综合职业素质调查分析

当前社会,聋人大学生想要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交流的能力。调查显示:50%左右大学生认为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一般;30%左右认为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是聋人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目前聋人大学生在这几方面普遍没有优势,形式让人担忧。

2服装专业聋人大学生素质现状的对策

(l)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将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引导聋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务实择业;同时对聋人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真思考和规划。让每个聋人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帮助聋人大学生认识白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白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增强职业意识、端正职业态度,做好职业规划。

(2)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校内实训课程,着重加强专业职业技能训练

在校期间加强与企业间的学习与交流,让聋人大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直接到社会企业进行实践实训,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完全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学目的。校内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训课程的模式和课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根据企业的订单项目和操作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让企业参与指导学校实践实训课程内容。同时,定期派教师或实训管理人员到企业学习最新技术信息和提供技术服务,建立校内校外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为聋人大学生练就扎实的专业职业技能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开展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提高聋人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实施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寻求校企间的合作,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实训教学全过程,以实训实习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主体,顶岗实习为主线,形成理论课程一实践课程一项目实训一顶岗实践的系统实践实训体系。通过校内实训的基础作业加顶岗实习的加强作业,锻炼聋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聋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直观的了解企业服装工艺流程,了解行业职业要求,夯实专业职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