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电算化会计教程精选(九篇)

电算化会计教程

第1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摘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堂活跃,可以使学生动手,更是一条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贯穿起来的主线。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

长久以来,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使得原本实操性很强的会电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意义。同时,从2008 年至今的全省财会技能大赛的比赛历程来看,会计电算化已经做为独立的比赛项目,这也体现了传统会计向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以及顺应企业需求的趋势。那么,如何让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每一个一线的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会电课程是根基,设计好每一次会电课是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简言之,教学设计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仅仅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常规性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但是这种单一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失去兴趣,所以,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哪些内容适合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常规方法;哪些用“常见错误类型”的诊断式教学;哪些内容是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路径,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的帮助型教学;哪些内容是可以分组的竞赛性教学等等,在思索并且沉淀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当然除了常规性教学方法外,后面几种教学方法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的累积上完成,比如“常见错误类型”的诊断式教学,教学的资料形式可以是平时学生的错误账套,或者是错误操作的截图,让学生在设错、改错和说出错误原因及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真正去动脑、去讨论、去主动尝试操作,实现“会操作”的目标。

再比如帮助型教学,我特别推荐同行们去尝试这种方法,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被我们老师“惯坏了”,他们已经长久习惯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的被动教学中,即使是在学“是什么”的时候也未必能有主动性,在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状态下走入社会,是无法适应多变的岗位,多变的工作内容的,为了完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目标,我会挑选适合的内容让学生到软件的帮助功能中去自己学习,自己操作,然后说给大家听,做给大家看,教育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人会主动教给你什么,但是你要知道到哪里,如何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不要视资源而不见,那样就很可惜,有时我也称之为是“自救”式学习法。这些思考和初步的设计也都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做基础的,所以我就把这个阶段形容成“基础设置”。

二、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

(一)依托原始凭证设计日常业务处理

以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会忽略或者没有联系我们的会计理论,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最后的考试,会计分录都是给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已储备的知识中是学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而软件的操作是帮助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学生日后的企业实践中仍然是根据原始凭证,运用财务软件操作,从而完成会计工作的,那么没有实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不符合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创设的,软件日常业务处理教学内容就应该依托于原始凭证,特别是后面的“购销存”模块的学习更脱离不了原始凭证,同时还要通过复习原始凭证的传递程序来理解购销存的操作。这就涉及到如何将会计电算化大赛的指导思想,指导方向融入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了,当然,这对会电教师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既要有熟练的会计理论,也要有熟练的软件操作,备课量也很大。

(二)设计案例教学提升操作能力

在设计案例教学内容时,我有时会给定账套,在原有的教学案例资料中再添加案例资料,让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来综合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前面的操作和后面操作的联系性。

举个例子,我在讲工资模块时,在讲完并反复操作完工资项目,公式设置和工资变动这三块知识后,我会设计一个任务———“设计我将来的工资单”,让学生就在此时的账套上完成,要求是先用excel表设计自己的工资单,在这张工资单中必须要有“自己姓名“、“职员编码”、“部门”、“应发合计”、“应付工资”、“税前工资”和“实发合计”,其他项目随意发挥,同时,需要计算的项目必须用excel中的公式定义完成,然后将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这张工资单用软件操作知识实现在“工资变动”中。设计这个任务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因为他们学过了excel的基本操作,同时让学生设计工资单是让学生有个职业目标。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学生主要会发现以下三个问题:1.增加职员档案时找不到自己设计的部门;2.职员编码录入时总是提示不符合编码原则;3.公式设置时找不到自己设计的项目。这三个问题就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因为基础设置中的部门档案没有该部门;职员编码方案设计对后面操作的影响;定义公式时必须要先有工资项目。这样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三、设计会计电算化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法方面,我更偏爱双极格的考核方式,即过程考核和最后的上机考核。对于过程考核,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每个考核项目的百分比,考核项目一般有操作(账套),原始凭证,学案完成,案例操作,小组讨论等;对于上机考核就是比较常规的上机考试,从建立账套、增加操作员开始,一直到报表结束的整套案例。学生必须这两个考核都在60分以上方能认定为“及格”。

四、结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教学方式,重点研究如何设计课堂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何将调研中取得的企业实际案例运用教学设计环节嵌入到案例设计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日常业务操作教学一定要结合原始凭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会计中的资金流和企业中的物流的流转,进而灵活的掌握软件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丹华,冉晓枫.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9.

第2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将是会计发展的主流趋势。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或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既熟悉会计理论和技能,又掌握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实条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存在问题

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对学科的研究和对社会需求的研究,而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在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上。当前,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对社会现实需求判断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由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上必然造成混乱,势必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整体会计电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会计电算化及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但绝大多数还是不能做到在会计电算化岗位“上岗即用”。

2.教学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可以把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软件应用型。主要教学内容是会计软件的功能及操作方法。第二种是软件开发型。主要教学内容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理、程序编写方法等理论和技术。第三种是综合型。既给学生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理论,又给学生讲授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与管理。这三种类型的教学内容设置,都没有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去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只会给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带来障碍,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困难,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困惑。

3.师资方面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绝大多数专任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工作,实践经验基本为零。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扩充,教师素质有待加强,会计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4.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法、软件操作演示法、单项技能训练法和实务案例教学法等,表面看起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对计算机维护和财务软件操作都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对学生今后就业更具要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目标,基于此,应将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为:以传授会计电算化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电算化软件进行操作,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或者超过国家对会计电算初级人员培训的要求,着重加强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有系统的组织和计划,通过会计电算化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一定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这是主要让学生认识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过程及基本概念。第二,会计软件结构与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会计软件的结构与操作流程认识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清楚每一子系统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第三,会计软件应用。此部分应重点突出高职学生应用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不仅要学会使用会计软件,还要学会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为企业管理服务,如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

3.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师资

对于一些高职院校中在职教师计算机知识和会计软件操作水平低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重点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造就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具体可以通过定期接受培训或是专业进修、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软件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精心准备实验实训课等几条途径进行培养和建设。

4.丰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3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第4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微课;会计电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75-01

“微课”作为一种新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微课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可实现资源共享、重复使用。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微课角度对传统会计电算化课堂进行分析,提出“微课”视域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措施[1]。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

教学主要采取上课与上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为模拟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基础设置为出发点,与其他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对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纯粹的“教”与“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只是机械地学习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而容易淡忘所学知识,缺乏对账表数据的具体应用。

(二)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能力欠缺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实践经验,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了解甚少,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软件不足,教学方法不合理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步骤,但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学习效果较差。近年来,已有一些高校开始采取网络版财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但是巨额的软件费用使得一般院校望而却步,且正式软件没有练习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应性并不理想。

二、微课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微课教学模式丰富,教学重点突出

微课可以设计仿真企业会计工作情景,录制真实的账务处理过程,形象展示实际工作,加深学生对真实工作的认知。微课把会计电算化整体知识划分为单个知识点,教学重难点突出,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二)网络教学,资源多次使用

微课采取视频方式,教学重点是专业技能操作,教学场所不再拘泥于网络实验室,而是可以出现在具有电脑和网络等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边观看微课视频,边操作账务处理的方式学习,迅速接受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需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不同于其他会计课程教学,学生每一个小失误,都会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重复讲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微课可以把易出错的知识录制成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纠错,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现网络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微课可以采取网络软件教学,搜集不同案例进行仿真操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2]。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评论微课的学习效果,采取信息反馈等方式与教师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首先,微课视频的录制者应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不仅可以解决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其次,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应是最新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业务处理,教材内容应丰富多彩,尽量选取教师自编教材。教师应运用财务软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电算化操作,并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第三,微课视频如何实现移动、远程学习等,是教师和学生的首要探究任务,教师设计课程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重难点突出、简短精炼、通俗易懂等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四,微课视频实现网络终端学习,教师应设置有效的手段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应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的考核方式应多种多样,以此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微课制作应采取仿真手工会计与仿真电算化结合的方式,将一套会计业务资料用两种手段操作,将不同做账方法进行比较,增强学生对会计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高校的微课建设和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教师应重视微课教育,在课程制作过程中不断吸收优秀微课资源,积极吸取学生反馈的建议,不断改进课程质量,以便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水平,加强微课在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蔡丽.微课在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273-274.

第5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

课程业务融合教学就是将课程教学与业务相结合展开教学,将教学理念确定之后,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会计管理工作是通过运行财务软件来完成的,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还要适应职业环境,应用专业技能展开业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优势。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与业务融合教学,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学习效率,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提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就是应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展开会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滞后性,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思想和技术操作能力上都无法符合现代的行业需求。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汇总,将原来的黑板板书改为多媒体播放,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没有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依然维持着被动听课,上机操作也是机械性地效仿,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虽然已经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但是并不能真正意义地用于经济活动中。虽然一些教师采用了项目任务教学模式,但是依然以传递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并不能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教师的帮助,就无法解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学生的考试中,以理论考试为主,虽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持有应试的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的理论分析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与业务融合,从业务的专业知识需要展开教学,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经济分析能力有所提升,业务操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学生对于岗位的内容充分掌握,对于自身需要履行的职责明确。采用这种融合模式展开教学,对会计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嘴鸥用,还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内容的设计

其一,项目选择。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运行财务管理系统展开教学,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对各种教学信息优化设置,构建教学管理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5名至7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展开会计活动。让小组成员选举一名小组长主持工作。其中,组长扮演财务经理的角色,组员分别为会计和出纳,模仿财务部门的管理模式。通过塑造企业财务部门仿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财务管理的职业环境。其二,学习方案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对帮助学生对学习方案予以完善。在学生执行任务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操作财务管理软件填制凭证,进行现金管理以及票据管理,课程在小组活动中展开,所有的教学知识都从财务部业务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其三,将财务管理团队建立起来,让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财务管理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身承担的财务管理职能。整个的团队是学生自主管理,在课堂展开之前,扮演会计主管的教师对团队的成员进行考勤,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检查工作,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团队的成员之间合作,遇到操作难题的时候就可以合作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四,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将经济业务平台搭建起来,让学生获得企业经济业务资料,对资料的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自身的未来职业有所了解。采用这种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基础到各行各业的务会计业务,对专业领域有所了解。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的检验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具备自主化管理的能力,教师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业务融合教学中,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效果做出检验结果。将学生完成任务的表格制定出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有所掌握。当课程教学完成后,除了教师的检验,还要让学生团队参与检验,而且对检验的操作形式予以完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更为深入地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要将业务内容融入其中,做到电算化与业务充分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且负荷现代化各个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教学模式还要做出调整,对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使得学生实践操作水平有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志芳.浅谈则务共享趋势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7(7).

[2]文翠.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3).

第6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案例教学;ERP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7-02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笔者在该课程教学的多年实践中总结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分析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宗旨,该课程一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开设,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前提下学习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所以该课程综合性较强。

2.操作性强。会计电算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将手工会计处理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而且在处理流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教学,会计软件操作贯穿教学的始终,理论讲解和原理分析穿插其间。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

3.系统性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会计软件操作的教学为主,按顺序学习会计软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特点是持续地记录和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所以前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衔接性很强,不能孤立地去学,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去学。所以要求教师把这个系统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校选择一种商品化会计软件作为教学内容,比如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重点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系统,对于应收应付系统、购销存系统不作要求;案例的设计不完整,没有涵盖整个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只学习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对于会计软件中的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却没有问津。

2.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安排采用传统的每周上几节课的形式,这样将一套连续的业务案例分割在间断的时间段里完成,人为地破坏前后内容的衔接性,使本来应该连续的业务处理做成了断断续续的业务处理,跟实际工作大相径庭,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不符合。

3.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虽然也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工作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大多按照老师的操作演示机械化地模仿操作,既不能体会到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又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知其所以然,只要结果正确就算达到课程要求。大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没有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多数学校采用“视频教室+机房”作为教学场所,而且机房是各个专业共用的机房,为满足教学需要安装了各种应用软件,这样导致机器运行速度慢,会计业务数据容易丢失;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也安排在这样的综合性机房里进行,每个学生一台电脑做一套账,同时兼任若干个会计岗位,这样体会不到各子系统联网并行的工作过程,使实训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化思路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改为ERP系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管理系统,还应该了解企业的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情况、资源计划的情况,熟悉各个系统的操作。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从企业整体出发,设计一个涵盖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案例,包括供、产、销各个环节,涉及各项资产、成本的管理;授课过程以案例资料为背景、各个ERP子系统协同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企业的运作过程,掌握ERP各个子系统的操作。另外,为了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可以配套地开设《审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等课程。

2.集中安排授课时间。分散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一般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有消化吸收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但是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的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间断的教学单元不利于贯彻“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连贯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整体系统的把握。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建议将该课程教学时间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中完整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先进行单项任务的学习,再安排综合项目实训,这样使学习过程和业务处理过程保持时间上的一致,使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过程相贴近,便于学生培养岗位技能,毕业后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岗位针对性,真正实现“为职业而教”。

3.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虽然一直强调采用案例教学,努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仿佛在处理真实的会计业务,但往往案例内容不完整,没有和整个企业资源的运作过程相配套,使学生学会的操作只是企业信息现代化管理当中的很小的、很孤立的一部分,他们体会不到真实的企业大环境,仿佛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学得很茫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然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顶岗实习实施起来特别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如何去突破这个难题呢?首先,我们能够做到尽量仿真实际工作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录制一个真实企业的录像,把其厂房、车间、仓库、原材料、流水线的生产过程全部拍下来并配以解说,按时间顺序介绍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这是可以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录像,使之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大环境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的基础上体会自己的岗位角色,然后伴随着录像中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其次,设计与录像相配套的经济业务案例。要真正落实案例教学,就要求设计的案例资料必须齐全,涵盖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中间的一部分,这样能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

4.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鉴于各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众多,应建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独立实验室,安装网络版的会计软件,这样无论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综合实训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并行工作过程,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分工,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会计的实际工作,使该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汉密尔顿.构建高效的ERP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财

政部2017年6月9日公布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指出“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清理力度,施行20余年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即将取消,以不断降低人才负担和制度成本。”,这意味着作为会计行业准入门槛的会计证即将取消,财会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应对会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财务软件的普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会计行业,要求会计人员从掌握最基本的核算职能慢慢侧重于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信息时代的课程,应更好发挥其作用,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的“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化程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传统的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由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构成,会计电算化没有被放进核心课程里,与之相关的ERP软件、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被放进了“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这一冷衙门里。老师和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其他会计核心课程上,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会计电算化课时太少,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分配不均,理论课时过多,实验课时过少,除去老师课上讲述理论和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之外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会导致知识掌握过于片面,印象不深刻,容易考完就忘,不利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熟悉会计软件。2.教学目标不清晰,授课内容重点偏航。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使用的都是财务软件,有些高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程度低,教学使用的是老版本的财务软件或者演示版。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应用总账系统,学会从初始设置-填制原始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的整个基础会计循环过程,对于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往来款项管理等模块涉及甚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低。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理论课讲述理论,实践课先由教师操作演示一遍后,学生模拟操作,照葫芦画瓢,长此以往,学生感觉疲乏单调没有趣味。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实验完成后即可休息,有些学生为提早完成作业,有可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背下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作业应付老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低,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让老师解决,独立思考能力差,教学效果不佳,耽误教学进度。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信息化程度掌握不高。目前从教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一般都是会计专业出身,很少即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会计软件的运行、维护、程序以及出现的计算机问题上认识不够深刻。由于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参与到企业实践,对于ERP软件的全面系统工作不够了解,这就造成学生学习软件操作仅限于基础操作的皮毛,并未深入到供销存整个系统的财务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和学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摒弃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尽量做到理论讲授精简易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基础的电算化核算软件外,应增设ERP软件,如果有条件,实践教学可以结合沙盘模拟实训,通过分组以及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经营,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全盘操控水平进行锻炼,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财务操作。2.转变教学目标,适应人才需求。应用型高校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之中,“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的到来导致人才需求发生转变,会计证的取消意味着着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将改变以考证为导向,转为以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硬实力”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会计电算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代替了手工做账,但在信息时代,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构建网络课堂,丰富教学方式。现时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互联网搭建,整合财务处理、采购、销售、成本、报表等系统的平台,为了改进“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以兴趣带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以及多样化考核。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堂供学生下载学习,对于会计电算化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生供学生多次观看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以及进行实验解答和指导,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交流。通过构建多维度多资源的网络课堂,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跟进学生学习进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与提升学生积极性。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信息化培训。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计算机技术掌握不牢固的短板,高校应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到相关院校进修,提供机会给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定期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工作或兼职,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而努力。着力关注相关人员“引进来”——聘请校外专家,例如财务软件公司专职培训师来兼职高校教师,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或者定期专家来校以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导教学,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懂实际操作,能全面系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参与企业运营计划,提供分析、决策、管理的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跟信息时代,重视会计电算化,转变教学目标,构建网络课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全力培养,为企业输送“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喻硕,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路探讨[J].亚太教育,2015,33:145-146.

第8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一体化教学 实施

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逐渐铺开,会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运用。笔者以多年来教授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浅谈一下该课程的教学,为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衔接与知识准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它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它又是一门很注重会计理论的课程,需要操作人员掌握会计基础原理,熟悉会计核算流程。因而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衔接。

笔者所在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学制为两年四个学期,而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在第三个学期开设,共一年时间。第一个学期通常是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操作教程、传票录入等基础性课程。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从键盘录入、中英文打字、办公软件操作入手,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以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

二、教学内容规划

目前行业及企业中常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多以用友财务软件较多。在教学中,笔者学校选择用友畅捷通T3版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打软件,以利于学生就业,同时也方便为全市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该软件功能全面,管理模块众多。该课程的第一个半年以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管理几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主,训练常规简单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操作,掌握软件操作方法步骤。第二个半年以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核算管理四个模块为主,训练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并做全面综合业务模拟训练。为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及教师必须配备完整的课题资料与模块训练资料,建立实习教学资源库,以方便师生资源共享。

三、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考虑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一体化特点,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应突出体现直观性、操作性、综合性等特色,并有机结合会计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教学演示课件,会计资料实物与软件机制样式对比教学是被经常用在教学中的模式与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还通常与给出的业务资料有关系,财务软件的部分功能就是针对特殊的会计业务开发出来的,因此这些特色、亮点不能被忽视,而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详细讲解与指导训练。

比如在总账模块中月末转账业务的会计处理,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方法是在总账中直接填制凭证,录入填制要素包括借贷方科目金额等内容保存即可,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软件的“期末处理”来实现,该功能丰富,包括五种转账业务的定义与生成,即“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及“期间损益结转”。如果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该功能操作起来就有一定难度,经常是今天勉强做对了,明天又不知道怎样操作了,做不到深入透彻的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应注重理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串接与联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些期末的转账业务可以事先定义再直接生成凭证,而日常的业务是不能这样做的。理解了之后,教师再来传授操作方法与步骤,并将理论融入到操作上来,通过实例的演示直观表达出来,再让学生进行练习操作。简言之,就是教师事前印好配套的实训资料,将所需要理论知识做成教学课件,然后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财务软件相应功能操作流程,三者为一体,完成该内容的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充分练习,教师做巡回指导,事后再做操作点评与总结。

再比如财务软件对购销业务的功能设计,往往一个业务就要涉及三个管理模块的综合操作,这样的设计远远比手工会计处理要繁琐得多,这时教师就要和学生讲明软件里是将业务模块的操作也融合进去了,实际上就是供销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会计人员三种岗位集中到了一个软件中,实现了真正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课程的信息反馈与总结

第9篇: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

虽然教学目标一致,但由于选用的教材及软件提供商不同,以至于不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差异,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并不能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大部分学生只能照搬课本的操作步骤,缺乏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软件更新或更换软件提供商后不知如何应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缺乏规范

不少软件提供商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不得不经常更新软件的版本,造成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软件开发的速度。有些教材能在软件的成熟期出版,有些则在软件的衰退期才出版,甚至有些教材还没有到市场流通就被软件所淘汰。目前,很多市场上流通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存在大量的错误,大到操作流程讲解不正确,小到数据和文字不准确,学生参照课本根本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2.师资力量薄弱

大部分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师是“半路出家”,有的所读专业是会计,但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所读专业是计算机,却对会计知识只懂皮毛,而真正研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中职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且,只要会计政策一变,如2013年1月1日全面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后,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

3.学生基础不牢

高考扩招持续多年后,导致中职教育曾一度跌入低谷,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一再降低招生要求: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考,只需年龄在14周岁以上就可入学。在这种情形下,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很多学生是中学阶段的问题生,带着厌学的心理入学,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中职教学难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完成后,仍有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只能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

4.课程安排时间不当,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

绝大部分学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在手工会计实训之前,而学生并不了解手工会计工作流程,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有的学校要么没有安排理论课程,要么总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并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校实施《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一体化

教材内容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从《基础会计》到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再到毕业实习甚至毕业后工作的一体化。传统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往往由学校统一征订。部分教师即使可以自主选择教材,也会面临种类繁多的教材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学校可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选择当地的优秀生产企业作为教材案例。从《基础会计》开始,再到后续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可结合企业的最新财务制度和业务案例来进行教学,采取模拟实际单位账务处理的基本形式,数据则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而且要覆盖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生产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这样,即使软件更新了,教师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教材。

2.案例一体化

将某生产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作为案例。虽然现在大部分教材采用了一体化案例,但多数案例并不完整,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都没有完整地展现出来。

3.学生任务驱动一体化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但并不能实现任务驱动一体化,而是让学生引入随教材配送的教材例题账套,接着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控制进度,但在某些章节中如果学生操作比较慢,可能无法跟上教学任务而留下了“真空区”。学生没有从头到尾做完账套,自然觉得心里不踏实。此时,教师应以学生的“学号”为账套号,以“班级+学号+姓名”为账套名称,建立一体化的账套。同时,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完成任务后,以“日期”为文件夹名称,把账套保存在里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管理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应每两个星期交一次作业,让教师了解学生实践操作的进度,防范学生的文件中病毒。

4.“学校”和“企业”合作一体化

中职学校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方便企业、有利于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企业需要变成学校的实践课题,把企业要求变成学校的目标。企业则为中职生提供必要的实习环境,毕业前利用课余、假期或专门提供部分时间给学生实习,让学生毕业前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才能有目的地学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5.考、赛、学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