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

第1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针对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产生的背景

1.知识经济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知识经济下,要求信息高速的传递,信息科学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单位要提供更为标准、及时和相关的信息,以利于知识经济下投资者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将是确定无疑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会计信息的需要。

2.时代进步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之会计的计算方法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手工核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工作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

3.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中枢地位。如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那么管理所需的大量会计信息就需手工操作,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信息无需手工操作,有利于推动各单位管理手段的进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我国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且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汉化的工具软件,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达到了高潮。然而,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1)我国的会计软件正由简单的以事后核算为主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

(2)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帐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仍在相当多的单位中并存,真正实现甩帐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树立电算意识,转变观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②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关键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软件包的评审、会计软件功能、会计电算化培训等建章建制,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保证会计软件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③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力度。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力度。避免培训工作只流于表面,华而不实。④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数据的保护。除了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口令外,在一些重要部门还应考虑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高科技手段。要实行专机专用、专机专管,对数据定期手工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第2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针对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产生的背景

1.知识经济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知识经济下,要求信息高速的传递,信息科学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单位要提供更为标准、及时和相关的信息,以利于知识经济下投资者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将是确定无疑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会计信息的需要。

2.时代进步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之会计的计算方法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手工核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工作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

3.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中枢地位。如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那么管理所需的大量会计信息就需手工操作,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信息无需手工操作,有利于推动各单位管理手段的进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我国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且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汉化的工具软件,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达到了高潮。然而,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1)我国的会计软件正由简单的以事后核算为主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

(2)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帐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仍在相当多的单位中并存,真正实现甩帐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树立电算意识,转变观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②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关键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软件包的评审、会计软件功能、会计电算化培训等建章建制,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保证会计软件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③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力度。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力度。避免培训工作只流于表面,华而不实。④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数据的保护。除了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口令外,在一些重要部门还应考虑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高科技手段。要实行专机专用、专机专管,对数据定期手工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网上处理、传载信息以及上网使用的方式是知识经济下的最为普通的财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绝大多数的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信息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财务信息不上 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将缺乏竞争力。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高校多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业务,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而在硬件上的投入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3.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第3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运用状况 发展方向 风险与对策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会计核算手段,在会计工作实践中逐步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标志着会计核算与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革命性进步。因此,可以说电子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并使其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行各业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而促使我国会计行业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然而迄今为止,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还处于发展与亟待升华提高的阶段,并且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广大会计工作者,特别是财会软件的专业研发人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大力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地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种借助于应用软件,能够自动、高效、精确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存储的高速运算的电子设备;其在各个行业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在会计核算领域,电算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电子化操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功能和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日益突出,并且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会计电算化系统已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也不断得到发展与拓宽。

会计核算工作的鲜明特点在于涉及数据量大、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性要求很强。而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运算速度快、自动生成准确性很高的数据报表和高容量存贮与定量分析能力特强等,尤其在数据记录、汇总排列、查询核对等方面,都是手工操作无法相及的;从计算机中获取有关数据非常便捷,从而大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大大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这就使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传统手工会计工作因人的习惯不同、各单位管理水平的差异而形式多样,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无法做到同行业、同系统的规范统一。而会计电算化为整个会计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实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进行统一规范的经济管理与经营管理,为经营活动和领导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对于有效化解财务风险、推动财会业务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会计工作电算化,不仅能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与分析填表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引起会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使会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而且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也是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会计理论、理念的更新和会计工作的科学发展,都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计算机不仅具备强大的信息记录储存功能,而且能够便捷、快速地提供详细而又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使会计人员的各种职能得以充分展现。财会部门除了会计核算之外,主要的职能是监督管理职能;会计监督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有价值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监测、监督。由于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及时、详尽的会计核算数据,并把会计信息快速有效地提供给有关部门和决策层,所以会计电算化可以更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和调控。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促进了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使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且还促进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还促进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科学发展,推动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对经济运行的监管水平。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历史概况和现状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与发展

在我国,计算机最早应用于会计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与世界上早先应用的国家相比落后了20多年,但我国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82年之前)。根据国际财会行业发展状况,1979年我国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问题研讨会,会上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开始起步的标志。

第二阶段: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至1988年,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热潮,许多规模型行业和领域也相继展开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由于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会计变革的形势,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第三阶段:普及提高阶段。1989年至1996年,出现了会计软件产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价格的大幅降低,计算机大批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期间各行业基本具备了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但会计电算化仍处于自发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制度化与创新发展阶段。1996年之后,根据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对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并要求各地全力抓好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和普及工作,有效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必有弊,会计电算化也一样。通常会计电算化所引起的损失主要有三种:突发性灾害、事故或电源中断故障等意外情况,引起会计信息处理中断和数据丢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和疏漏,从而所引起的各种损失;(3)会计电算化舞弊行为,导致的各种损失。前两种损失,可以通过控制技术较好地加以解决,而对因会计电算化舞弊所引起的损失却很难解决。

会计电算化舞弊:篡改输入。在数据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篡改文件。通过维护程序或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篡改程序。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目的。比如,将小量资金(如计算中的四舍五入部分)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帐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非法操作。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擅自上机操作,改变计算机的执行路径、命令;篡改输出。通过销毁输出报表、非法修改、把输出的报表送给公司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输出的机密信息等手段来达到作案的目的;其它方法。通过物理接触、电子窃听、译码、拍照、拷贝、复印等方法窃取信息。由此看来,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的方式具多,也有采用输出篡改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它如盗窃、破坏等。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

1、电脑黑客

电脑黑客是指非法侵入计算机的用户或程序(尤以网络环境为主)。在会计工作中的电脑黑客指竞争对手和专门进行窃取商业秘密的机构或组织,通过捕获、查卡、消息轰炸、电子邮件轰炸、违反业务条款等方式非法侵入,窃取数据或破坏数据。

2、会计软件

会计电算化的载体是会计软件。当操作人员将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后,就在软件的控制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各种结果。因此,会计软件本身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数据的真实、安全、完整与可靠;如果软件的可靠性存在问题,就极易导致出错误的核算结果。

3、人为的舞弊行为

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工作人员为了达到窃取或泄露商业秘密、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等非法目的。有意协助竞争对手获取和破坏会计数据,从而对会计软件、数据等进行非法篡改、删除,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

4、工作人员失职

由于电算化系统内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数据录入错误、操作步骤失误、监控力度不够等,使会计数据录入或处理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完整。

5、计算机病毒

电脑病毒除了可以通过移动存贮设备进行传播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传播,在网络环境下隐蔽性更强、破坏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计算机病毒不仅能对会计数据进行毁灭性的破坏,还可以对正确的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删除、修改、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

要使企业面向市场,搞好经营决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就必须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使之成为各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企业管理的方面来说,财务管理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结果提供的信息作出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加工的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可以直接提供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层搞好经营决策,实现效益最优化。因此,管理型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是对核算型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更高层次的分析运用。对那些会计核算软件应用规范、各项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较全的企业,完全可以进一步开发应用管理型会计软件,建立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向以财会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会计是用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效益。供、产、销、人、财、物每个环节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制定企业的财务计划、分析企业的经济活动、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进一步降低成本、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都要从企业的供、产、销等各个经营环节生产消耗的要素抓起,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包括劳资、物资、生产、设备、销售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因此,建立以财会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把会计电算化系统与营销、生产、决策等系统组合成集业务管理、生产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为一体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各部门形成有机整体,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目前,会计电算化大多采取购买通用软件,已建立信息处理部门或计算机中心的企业,也只是对电算化系统起到一个应用指导和维护作用,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研发力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会计电算化,应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和升级研发。同时,在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上,要尽可能采用最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中各种风险和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政策

随着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以及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政策要与时俱进,要及时不断的对现有的有关滞后性的法规政策进行修订和补充,通过科学合理的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大力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实际,建立适合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运作效率。

(二)大力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既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大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使其成为行家里手。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不断提高和改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的层次与知识结构,努力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研发

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不断升级完善,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智能型傻瓜”软件,尽可能简化操作,统筹优化功能,不断提高防毒和防攻击的防御能力。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妥善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稳定、安全、智能、简易。

(四)改进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是企业制胜之本,知识经济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加工与输出要求很高,这对操纵硬件与软件的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软件设计者要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知识。与现在的会计软件相比,未来的会计软件要实现更加网络化处理与输出信息以及在信息的处理与输出上采用新的更为专业的处理方法,而且必须适应更为复杂的软件和硬件,没有在计算机和会计两个领域的专业专长是很难胜任的。因此,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要求,需要有大批的会计软件工程师,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方面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全方位加大培养力度,形成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格局。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都要求必须全方位加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今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它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要的法规政策和电算化信息系统,多途径、多渠道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电算化专业技术人才,就能有效克服会计电算化中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与问题,使会计电算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系》,王振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法律制度;复合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26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01

1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

会计电算化是指会计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并应用在会计工作中。目前,会计电算化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我国出现,至今已经发展了30年。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大学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但这一模式并没普及。直到1988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计算机不仅在性能上有极大提升,而且价格也下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因此这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在1988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会计工作已经普遍运用计算机技术,其相关财务软件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从2000年到现在,会计电算化进入高速发展和创新阶段,会计电算化不再是传统的单机模式,而是实现了网络化,这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整体协调性。

2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2.1 相关人才紧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飞跃,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每年有大量财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领域,由于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具体工作中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很多毕业生还必须接受上岗再培训,导致很多企业虽然有足够多的财务专业人员,而实际可用人才相当少。同时,很多财务人员对于财务专业知识的运用尚可,对计算机的掌握却不熟练,一旦电脑或软件出现问题,整个工作就停滞,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前我国很多企业都缺少财务业务娴熟且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的专业人才。

2.2 财务软件并不契合企业实际情况

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软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相当多的企业仅仅利用了软件很小一部分功能,大部分功能由于并不适用企业实际情况产生而浪费,同时,也由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功能并没有,导致企业和财务软件契合度不高。国内知名财务软件用友、金蝶等设计都是基于会计核算完成,对于企业最常用的经营管理这方面需求却没有过多涉及。虽然财务软件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展针对性研发,但由于这种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的研发费用需要企业完全承担,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也就造成了很多企业被迫依然选择契合度不高的财务软件“凑合”着用。

2.3 会计电算化法律制度滞后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有30年之久,但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并没有根据电算化发展进行相关调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应用会计电算化,在账目的具体处理、账户设置、登记等方面都和传统的会计制度有出入。而且,很多企业的会计组织工作上,财务软件的系统设计上、财务信息保管上也都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相关法律规定严重滞后。同时,由于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财务信、息档案的保管,这也不符合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

3 会计电算化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运用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相信不久的未来很快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3.1 复合型专业会计人才不断涌现

随着计算机科技以及网络发展的飞跃,未来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机契合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最基本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都要能够良好运用。这样才不会被竞争激烈的职场所淘汰。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经认知到这一问题,财务专业不仅只教财务知识,同时还基于企业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为学生能最短时间适应企业需要做准备。同时,很多有能力的企业也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都会在上岗前针对本公司实际情况,集中培训,保证这些人才在今后工作中适应企业各种财务工作。

3.2 按需定制的财务软件不断推出

由于每个行业、每个地区对于财务软件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当前单一标准的财务软件已不适合企业的各种需求。因此财务软件设计工作公司就必须根据行业、地区的不同设计出不同标准、不同规格的软件。对于需求更细的企业而言,只需要修改其行业、地区的相关模块即可,这样不仅能减少大量的设计工作,还能在最短时间内设计出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且价格也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只有采用按需定制的财务软件设计理念,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能真正用到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软件,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很多财务软件公司也陆续开发类似于ERP的综合财务办公软件,这样就能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同时,未来的财务软件设计也更接近国际化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也会同国际接轨,这样能保证更多的企业更从容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3 规范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

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和滞后等问题,相信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会根据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实际现状,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及时制定政策加以指导,逐渐完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体系。

4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会计电算化运用也会朝着更深层次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加适用、更加合理的工作办法,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第5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软件仿真手工会计系统,削弱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评价会计软件优势的主要指标。从当前会计软件的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必须从系统外部取得原始凭证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几乎可以仿真出手工会计系统的所有方面。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种系统的产生与手工会计系统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只是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代替了手工系统下的纸张、笔墨加算盘而已,只是将中世纪的会计思想反映到了现代计算机的屏幕上,计算机只不过是充当了手工会计的工具。因为它既没有消除会计手工信息系统存在主观判断因素等固有缺陷,又未在信息处理方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2.会计软件功能大同小异,开发不足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品种众多,但其功能却大同小异,“千品一面”。大多数基本上包括帐务、往来帐、存货、工资、固定资产、销售、成本、报表等一些模块,主要的功能是核算。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每个企业事业单位都要面向市场,在预测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控制;事后要组织好核算和分析,因而需要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如提供具有灵活性的适应各种分析要求的管理分析功能;为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财务软件应具有多国语言,有多种货币处理能力;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要考虑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功能用不上,而需要的功能又不具备。

    3.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投资集中、设计周到、便于交流、售后服务较易管理。但在近几年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逐渐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定义较抽象,系统体积较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而从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不能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4.数据的实时共享性差,安全保密性弱就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上数据库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实现数据的高度实时共享,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软件还只是保留在单个用户级的水平。它们所谓“网络版”只不过是实现了文件服务方式的数据传送,数据的共享是靠传送数据文件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采用数据库服务器的方式,真正实现数据库高度实时共享。另外,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弱。有数据安全保密性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很少,在多数软件中,数据往往完全暴露在所有用户的面前,一个只会打开计算机,即使算不上一个“电脑高手”,他往往也可以随意查询、修改数据,甚至有意地破坏数据。

    5.不能满足审计要求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会计电算化后,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严重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工作发展。

    6.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偏低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一是会计人员的会计、财务知识不系统、不深厚、更新慢,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二是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十分薄弱,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财会人员接受电子计算机培训,但一般还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因而导致用户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只考虑软件的核算功能,注重会计软件仿真程度,不注重软件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功能,或者是即使选择了有一定管理功能的软件,也难以有效加以利用。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选用了不恰当的系统开发工具目前我国会计软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说来,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分为两种档次:单用档次和多用档次。多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那些性能卓越的大型数据管理系统,如ORACLE、SQLSERVER、INFORMIX等,它们价格昂贵,整个系统也较复杂,但功能非常强,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与安全保密,并且具有完善的开发控制机制和极强的容错能力,能满足多用户会计电算化的各种要求。而单用户档次的数据系统是大众化的,如FoxBASE、Access、Paradox等就属这类,价格一般较便宜,整个系统也比较简单,但它们先天就缺少多用户数据库所具有的许多优秀的特性,然而却被我们许多企业购买或用来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还有,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虽然有网络版,但都只是些基于小型数据库、微机局域网工具开发的初级网络产品,基于大型数据库和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财会软件则在研制之中。

    2.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构成不合理我国会计软件开发初期主要由计算机人员为主进行开发,他们计算机专业知识甚多,而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知之甚少,因而造成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会计功能徘徊不前。后来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和会计人员相结合为主要开发力量,这样虽然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人才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未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人才必须是两栖或三栖人才,既通计算机又通会计,甚至还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各方面活动。只有这样的人才开发出来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用“电脑”代替“人脑”的初衷。

    3.政策法规不合理,会计电算化理论滞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还很低,由于一些政策和法规的不合理,束缚了开发人员和用户手脚,十几年来,我国成功地开发出一批颇有名气、民族品牌会计电算化软件。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值得探讨和研究。这必然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理论,而当前现实是会计电算化理论落后于实践,无法推动会计电算化实务向深层次发展。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发展,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为未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思路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发展会计核算系统,我国现有的会计软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工会计模式相结合的产物,究其本质而言,计算机只不过是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它仅仅是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在于改造传统会计本身,而不是单纯置换会计信息系统的工具。这样,我们要有勇气和气魄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一个革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会计软件,应当是在现代会计模式基础上,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全新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软件,并为今后开发现代企业管理软件打下良好基础。

第6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企业领导缺乏对实施会计电算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时展的必然,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2、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I、II,机型换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

3、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的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

(一)重新构建企业全局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的数据模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石和关键的成功因素。系统集成应该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该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库为基础。

(二)注重分析,系统完善,按统一规划进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的是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因此在做系统分析时,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所需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的流程,了解它们与财务目标的关系,使完善后的系统不会偏离整体设计,同时也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而造成数据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便于建立一个优化的、综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三)选择适用的设计技术。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应选择流行的模块化、标准化、网络化技术,应当使系统既具有联网实时处理又具有单机批处理的灵活性。

(四)加强系统完善的管理控制,充分调动系统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配合,主动出谋划策。同时,分阶段对开发完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奖惩优劣,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调试。在评价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同时,应善于发现问题和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完善处理。

总之,企业应从内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从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

三、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配套法规。随着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化。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第7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人类正在进入"信息"。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 我国电算化的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机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1 薛云奎.手工会计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电算化会计的局限[J].会计,1997(11)

2 邱寒.会计软件设计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J].会计研究,1998(4)

3 葛家澍.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1999(1)

4 王治安,向显湖.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J].经济学家,1999(2)

5 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J].北京财会,1999(11)

6 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会计电算化,2002(7)

第8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现状 发展方向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深圳会计改革的需要。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也为会计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深圳会计制度改革目标之一是要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会计改革要运用辩证法,具一定的超前意识。”这无疑对特区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破传统的会计格局,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理念,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会计业务取代传统手工记账的会计核算方式是必然趋势。

一、深圳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分析

(一)深圳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领导高度重视及特区具备便利条件。在深圳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市领导提出要“切实把特区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推进电算化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同时市民的科技意识日趋浓厚,这也为电算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圳作为全国三大软件基地之一,对软件的新成果等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展览会上,深圳邀请了多家内地公司展出了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成果;特区会计制度的改革也为深圳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做了良好的铺垫。

2.改革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的验收方式。各级财政部门是参与组织单位甩账验收的主管部门,随着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数量的增加,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数量十分有限,难以承受大量甩账验收工作。在此情况下,财政部门于1996年采用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中介机构参与单位会计电算化验收的工作方式,在减轻财政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验收工作的质量,效果显著。①

3.率先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资格体系。2007年10月份,原深圳市财政局创建了高级会计电算化水平考试,填补了实际当中我国会计电算化水平考试体系缺少高级会计电算化的空白,从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资格体系。②

4.应用普及、处理规范、转变职能。深圳市的会计电算化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而言起步较早,且已得到良好的推广。单位应用财务软件的水平较高,各种财务软件的核算功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及决策分析功能在实践中逐步加强。

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及数据处理的程序化,为会计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工作电算化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变事后核算为事前预测、决策和事中控制,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根本转变。③

(二)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会计电算化实行情况分析

1.切换软件,统一平台。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于2011年成功将非税收入、援建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账套切换至金财工程核心业务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软件单机核算带来的诸多问题。金财工程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用友软件公司及中科软公司等强大的技术支持下,系统功能更加全面,管理更加科学,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各个账套在统一的平台中独立运作,但在授权不同用户使用下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能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报表、账簿等形式的多样化。

2.操作简便,效率提高。账务处理系统是会计核算的核心,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各个会计岗位将原始数据集中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审核并记账后根据所需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各类报表,改变了原来需人工将数据导入预先设计的报表固定格式中,多次复核才可制成报表的状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系统对数据的核算实现自动化、准确化、科学化及全面化,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联机操作,信息共享。在同一平台下,同一用户可在不同账套间进行切换,不同的授权用户可随时获取所需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账务系统与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共享编码方案、会计科目等基础数据外,还可向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及传递数据等,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数据共享。

(三)深圳市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不足

1.重视会计核算功能,忽视会计管理决策功能。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及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电算化可利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其他数据形成管理数据库,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分析计算后形成有用的预测、决策依据。但一直以来,会计工作侧重于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及事中的控制却得不到重视,尚未实现真正的会计电算化。目前,深圳市对于管理会计的可操作性及规范性仍未有相关规定,管理会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财务软件的局限性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对会计信息系统一体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包括在深圳市财务软件公司数量众多,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即使在同一行业各单位使用的也不尽相同。不同软件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模块划分等的不一致,导致数据查询不便、数据在软件间的转移无法实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财务检查、资金监管等;财务软件多侧重于会计核实方面,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功能仍未完善,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财务软件在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方面仍未采取有效措施,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数据安全将受到威胁。

3.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电算化下的会计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包括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及掌握一般性故障的排除、纠错方法等;开发人员除了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熟悉会计数据流程等。因此,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更新其所学知识,以满足电算化会计发展的需要,这是会计电算化下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深圳市会计电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1.会计电算化将向“核算、管理及决策一体化”发展。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多数只是对手工记账的代替。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及决策等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管理的多样性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会计电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而需向更高层次发展,会计核算职能将被突破,会计电算化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这是深圳市会计电算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软件开发方面,应站在数据高度共享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角度进行开发,软件应具有事前预测及决策,事中规划及控制,事后核算及分析一体化的功能,从而为深圳市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会计软件标准将得到统一及规范。市场需要标准,标准规范市场。会计信息化市场迫切需要标准的统一。但在短期内,完全依靠市场行为实现标准的统一是不显示的。因此,目前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标准,并由多家龙头企业参与,才有可能实现标准的统一。同时,随着法律法规手段等的进一步完善,提高软件质量管理及加强商家售后服务,最终实现会计软件的标准化,不同软件间能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

3.会计电算化将造就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推动企事业单位等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构筑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等,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都将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贯彻人本战略,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普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知识,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做好铺垫。④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精通会计业务知识及数据处理流程。作为会计人员,需精通会计业务,熟练运用会计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账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及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的传递关系,否则,会计电算化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核算型会计软件,通常由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等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由各个模块构成。会计人员通过模块操作,实现记录会计事项、加工会计数据,最终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而实现这些操作也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保障软件使用安全。会计电算化下的计算机人员也需熟悉会计数据的处理流程,会计软件的安装、管理及数据备份等工作,能正确判断计算机的故障原因;熟练运用工具软件如杀毒软件等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安全。

注释

①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119。

②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191。

③刘其生,姜军主编.会计电算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2。

④杨桦主编.会计电算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31。

参考文献

[1]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其生,姜军主编.会计电算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杨桦主编.会计电算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4]崔纪利,宋磊.对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

[5]刘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5(01).

[6]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7]张辉主编.会计电算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9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历程

(一)手工记账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初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财务及报表核算。早在1978年,在吉林长春就有着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太尽如人意,直到1981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办的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后,我国会计电算化才略见雏形,但是此时对于电算化也仅仅是理论研究,没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

(二)计算机处理阶段

随着计算机计算的发展,人们开始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与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结合,通过计算机的高储存性以及优越的计算能力,来实现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融合,将企业的管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在计算机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以及具有高性能的处理软件。但会计电算化毕竟只是核算的辅助工具,其是无法代替人类进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

(三)融入专业知识

在手工记账阶段以及计算机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是严重缺少会计知识判断的,其录入的信息仅仅依靠人工检查方式来进行判定,因此,引入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在会计信息录入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因疏忽而产生的信息存在错误但没能及时更正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处理阶段不断发展,国内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006年2月,在我国政府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不断丰富会计的专业知识,将之有机融入会计电算化之中,并通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结合,促使会计电算化进入更高层次的阶段。这使得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新的阶段,也为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更高层次的ERP系统管理结合

ERP系统现代社会运用较多的一种管理系统,其集成化程度较高,能够实现将信息管理化和管理决策融为一体。ERP主要是应用在信息流管理、物流管理以及财流管理等方面,具有提高企业效益,便捷企业资源管理的优势。因此,会计电算化与ERP的结合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广泛。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

(一)应用推广普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一方面是由于会计电算化有着更大发展潜力,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计算方式的优越性越发突显,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关注。同时,会计电算化是当前技术先进且效果极好的一种记账方式,也因此被诸多企业采用,其必然会随着企业的开展,不断完善自身,进而更多的应用于企业。

(二)会计软件开发向着工程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计算机系统运用的基础上,因此在其应用中,企业管理人员不仅对软件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完善,还强化了管理组织制度的建立工作,并以此来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便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工作的优越性,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正因为如此,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系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总的来说,当前的会计软件开发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工程化特征。

(三)会计电算化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

就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来看,在会计运行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两类子系统,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着会计运行体系,以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活动更加精简化,且努力实现代码化运行,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内部,会计运行的两个子系统呈现逐渐趋于融合之势,而这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有利于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未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趋势

(一)信息处理和分析将更加专业化、智能化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这也带动了国内诸行业的发展,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趋势,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即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融合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升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实时性,最终实现对供应链有效管理的目的,一般来讲,信息的处理除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外,还要求其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以及有着一定的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分析更加趋于专业化、智能化。

(二)会计软件的标准将更加清晰和成熟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如今的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规律已然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极大的促进了会计软件开发工作的成熟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会计软件的实用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中国会计软件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具有专业性的会计核算软件应用到会计核算市场,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中国市场上应用的会计软件一般仅具备核算功能,虽然其通用化程度较高,便于财会人员学习与使用。但是此类软件功能单一,且基本上模仿的均是手工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而没有考虑到会计核算的管理供能,因此建立清晰的会计软件标准,进一步提升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实用性,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重视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大都建立有两个子系统,并且两者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大,这显著提升了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以及便利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缺乏前瞻性以及国际观,已然很难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一套公开透明、安全性能高、具备国际观的财务管理模式亟待建立,并且这种崭新的财务模式提出以及实施之后,将会颠覆传统会计观念,不论是在会计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领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既有会计软件的功能将会获得极大的丰富,从而显著的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以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国内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虽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有着不小的成效。而想要进一步深化利用会计电算化,并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我国就需要积极对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会计软件进行研究,并加强其在各企业间的推广与使用,企业方面也需要显著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素质,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福海.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会计之友,

2015(10).

[2]周清林.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J].商业研究,2015

(13).

[3]羅公明.浅谈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与控制[J].齐鲁珠坛,2015(12).

[4]黄秀丽,张大为,朱芳阳,高安刚.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5,11: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