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增加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增加创新意识

第1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档案信息化是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档案管理者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前沿信息技术,发挥人才优势,整合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力量,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向深广领域推进。

1.企业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考虑档案信息化向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档案绝不单单是企业运行情况相关资料的‘储藏室”、“保管箱”,档案替理也不应是流水帐式的简单管理,对于档案的管理理应成为企业运行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多数企业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根本需要,但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建设并利用好这样一个管理咨询信息系统,不同企业应灵活处理;全面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各部门对档案利用需求,不但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更需要企业领导具备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之中,将档案建设纳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岗位职责范围之内,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做到层层落实,项目清晰,并应当投人甲定资金予以支持。

2.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理论和工作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并指导着具体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档案资源技术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是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保存,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进行信息化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管理方法科学化。档案借巡匡作方法科学化,就是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和档案工作的客劝珠见律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控制。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如在系统论、控制论等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决策。此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还包括正确恰当地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按照管理对象的实际和它自身固有的规律来决定采用叨隆手段,以及使用这些手段乃至最终用法律形式来保证。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旁彬势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

(3)管理人员素质酬弋化。信息时代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操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等。

(4)档案月赂的社会化。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及档案效益的显现,档案利用从用户对象上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非官方组织与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不断增长,经济活动利用明显上升。随着档案进一步开放、电子文档的实行,档案利用将出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局面,突破时空界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在秉承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企业档案部门要把握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扎实有序发展,完善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及时调整和扩展企业档案信息的接收范围,尤其提男肠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字材料;建立电子文件的归档办法,完善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制度,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储存及利用的安全。

(2)更新观念,多渠道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档案信息要格外予以重视,适当勿二大档案收集对象和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与档案关系密切的各种资料,对枚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资料也要注意收集。同时,企业档案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电子手段,从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以拓展,档案保管重点要转向企业自身形成的材料和与企业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文件。

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各种适销对路的档案信息。如:企业为了定价,就必须知道市场状况;为了制定促销策略,就必须了解产品销售周期性及市场竞争状况;为了发掘新产品,就必须全面了解生产厂家,如此等等。如果档案人员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详细的档案资料(数据、文字、图表等),就会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是高级的信息服务。

(3)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档案管理工作软环境。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档案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与工作方法带来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工作利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利学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在岗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培训,让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历经时间积累和沉淀的能力,就会让档案为社会各界有效利用,并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与机制,加快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及时予以调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要挑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事业,具有一定企业管理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

(4)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工作者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开拓思路,勇于进取,超前介人企业管理流程,全方位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自身有机融人到信息系统中,使档案工作与五处业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流程想衔接,以加强对企业各种类型文件材料运行的监控。档案工作者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贯标活动,实现文件、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主动配合企业计算机人员,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必须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渠道获取及综合处理各类信息,并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5)积极推进,尽快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档案工作者不能观望等待,要主动出击。首先,在行文不规范的企业中,尽快完善文件制度,为各种机读档案目录的建立及管理软件的编制做准备;其次,根据企业馆藏特点,结合行业通用标准,及时编制出索引工具,以实现档案的自动化检索功能。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忆。历史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都在档案中留下最可靠的印记和乡彭变。时间越久远,档案的历史价值就越发突出,档案也越显珍贵。对于酬统档案数字化过程的加速,也是刘这些传统的有效保留和传承。

第2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 观察力 记忆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人人有创新。” 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腾飞。

人贵在创新,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有意的教育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通过加强学生的观察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是学生学习各类知识的开端。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会观察,才能获得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形成思想意识,增强创新力度。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达到的目标,要求学生改掉过去那种观察不细致、无条理,只注重刺激现象,忽视观察整体和本质的毛病,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观察方法,及时地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学生的观察力是诱发想象力的前提,想象力是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由创新想象力产生的,有了想象学生才会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细致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观察和思考相联系,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印象就越深,思维就越灵活,创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加,激发创新意识的几率就越高。

二 通过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忆力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的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要求从学生“知道”转化为学生“思考”,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讲得详尽再详尽,细上再细,不注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的记忆力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和锻炼,养成“等食吃”,不愿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是高分低能,以至给就业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在实施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要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和问题是学生想象力提升的结果,是记忆力增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围绕该问题的“为什么”去思考、去探讨、去寻方法,在研究“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了想象,无意中循序渐进地加深了记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促进形成创新意识

第3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人的创造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和锻炼,使之得以提高。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激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相关探讨。

一、在物理实验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运用物理思维来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和趣味相结合的实验对学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激发有很好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还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创造好的条件。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开拓,从而使得学生的物理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当地加速度的测定能否使用现有装置?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对当地重力加速度进行测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尽量让实验充满创意,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进行相关分析思考,实验能否变得更加合理、方便以及简单,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初中生在刚刚接触一些物理知识时,常常会对周围许多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一些不懂的现象时,总想弄清楚是什么,喜欢问为什么。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将学生组织起来对现象进行观察,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课外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实验以及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和运用知识,并对之进行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初中生本身积累的素材不多,在学习物理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有积极意义。在这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有充分的空间得以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许多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并没有加以创新,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以及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予关心,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对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参与也受到束缚,更不用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了。所以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特别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个教学与玩乐相结合的物理实验,一个幽默的故事等,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故事导入法、竞赛法、实验法以及设疑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最好的就是实验法,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教具等,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得以加深,学生的求知欲也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中物理的内容很多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物理情境的,而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加深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室内进行关于引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阻力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就可以选择刮风的天气,让学生感受到风所受的阻力等。通过这些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有很大帮助。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时,要注意找准方向。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情境的创设不能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目标。

另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也要加以重视。可以结合伽利略敢于怀疑、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等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凌霄.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与能力,2012(3)

[2]李华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

第4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第5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增长效率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文化创意产业就已发展成为了欧美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型产业。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发展的机理机制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其中也不乏大量经典的案例研究。Henderson ( 1996)从地理分布上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Scott(1997)从生产与销售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尤素夫和边岛(Yusuf and Nabeshima, 2005)从行业构成的角度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他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活动大多出现在具有国际化的城市高科技产业集群中, 并由此判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开放和创新的经济环境"。国内也不乏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林拓( 2003) 研究指出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环境的引力作用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张梅青,万陶(2009)在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模块化集群组织特征",并给出其动因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横向差异性。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将外部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及区域创新、节约交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以及政府支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

首先,继土地之于农业经济,资本之于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地位后,知识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中就已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人的思想、智力、技术以及创造力在产品和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大量的创意工作具备了形成产业的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意由此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更加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以及教育的大量普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不再只是局限于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产品,而是更多的注重产品的符号意义即消费品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及内涵。人们不仅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产品中所蕴含的广告、形象品牌、欲望等等。正如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所描述的那样:"经济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 由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崛起。

最后,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源泉。以这一思想作为基础,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结合,指出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然而,创新不仅在于技术创新,也在于商业及艺术创新,体现着一种多维的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将文化内容和创意科技转化为提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从创意推动经济和经济激发创意两个方面实现创意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由此看来,知识经济、消费理念及创新孕育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沃土。

三、集聚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从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的节约、区域品牌效应以及学习效应这四个方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机制。

(一)外部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能够节约企业与外部联系的成本,使集聚的企业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进一步加大了知识溢出的深度,由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表现着非常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从外部规模经济方面来看,首先,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文化创意企业容易获得外部服务且交易成本较低,这样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形成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共享集聚区共同的基础设施、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和劳动力供给及培训,文化创意企业可以较大程度节约成本;再次,集聚区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集聚在同一地区,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创意生产者能够便利地了解市场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意生产者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集聚区良好的信息沟通条件还能为创意生产者提供许多非正式的社交机会,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最后,集聚区中的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容易建立一种信誉和道德机制,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生产、销售上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集聚区中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不断向区域外的市场输送,使整个产业区的市场占有率得以扩大,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率。从外部范围经济来看,大量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创意企业的创造以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共同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范围经济。

(二)节约交易成本效应

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扩展并深化了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分析。他主要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本文主要从投资成本、机会主义、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节约交易成本效应。

1.节约投资成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减少创意企业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此外,通过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形成零售批发市场,由此降低集聚区内企业产品的运输及库存费用。这样,集聚区可以节约创意企业的投资成本。

2.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威廉姆森明确指出,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们在交易过程中不仅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且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求自身利益。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使得导致交易活动变得复杂,从而交易成本增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容易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建立信誉和道德约束机制,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3.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包括偶然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确定性,而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交易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必须设计一种让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约安排,但这将导致交易中过高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大量文化创意企业集聚于同一空间,相当于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囊括在同一区域,这样使得创意企业获取交易信息更为方便低廉,从而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4. 提高交易频率。交易频率并不影响交易成本的绝对值,而只是影响交易方式的相对成本。在重复易中,交易成本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而递减,但并不是无限减少。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其与上下游企业及水平联系企业的交易更为便捷。同时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及不确定性的降低,交易环节大大减少,交易效率由此提高,从而提高了市场交易频率。

(三)区位品牌效应

产业集群若立足于自身特色参与竞争,将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最终会形成一种集群的品牌效应。例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及上海的"张江"等等。文化创意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是打造强有力的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具有品牌价值。如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及意大利的时装等。通过集聚区内企业的整体力量较容易形成"区位品牌",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提炼,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每个企业都将受益于这种"区位品牌",容易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辟了道路。

(四)知识溢出效应

普通劳动和资本要素具有完全的竞争性与排他性,而知识既有一定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也有一定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这样知识既有私人物品的特征,也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即发生溢出效应。知识的非排他性导致的本地化知识溢出,往往使集聚地区具有更强的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集聚地区传播得更加迅速,知识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地区的发展,而产业集聚地区的发展又将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溢出效应。文化创意工作者聚集在同一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能够便捷地通过同行之间的交流获得知识的溢出效应。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能够进行频繁的交流,既有正式的沟通,也有非正式的交流,从而建立一种知识共享机制,这样能够形成一种学习创新的氛围。其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能够吸引大量的创意人才以及为创意产业服务的人才集聚到该区域,这些人才相互之间通过学习交流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溢出,进而激发创新的活力。最后,在知识溢出机制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创意企业之间能产生较强的榜样激励、信息激励,成功的企业能够激励落后企业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竞争与合作下,集聚区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Henderson J V.Ways to think about urban concentration: neoclassical urban Systems versu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6,(19)

[2] Scott A.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 Division of Labor, the Firm and Spatial Process [J]. Economic Geography.1986

[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

[4]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22.

第6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现状调查 发展战略

一、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状况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口径,2005 年宁波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21.2 万人,比上年增长 12.77%,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1%;总资产达到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高出GDP增长速度10.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6%。

从吸纳从业人员、扩大资产规模和创造增加值及拉动经济发展来讲,“相关层”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增长速度来看,“层”增加值的增幅(29.3%) 大于“相关层”(23.3%),“相关层”又大于“核心层”(19.3%)。

从八个分类吸纳就业人数看,超过平均增幅(12.77%)的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16.44%)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3.33%)两类,网络文化服务为负增长(-10%);从资产增长情况看,超过平均增幅(20.4%)的只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66.3%),负增长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4.2%);从增加值增长情况看,高于平均增幅(22.9%)的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1.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25.86%)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23.86%) 三类,负增长的是网络文化服务(-12%)。

从总体情况看,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口径,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22.7万人,比上年增长7.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总资产达到636.5亿元,增长15.1%;完成总产出445.3亿元,增长19.4%;实现增加值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宁波创意产业经济基础厚实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是中国经济百强县。可见,宁波发展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非常厚实。

2.政府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文化工程为龙头的、10公里长的“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文化长廊”的目标,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资6亿、面向社会融资5亿)。这文化工程分别交由全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宁波大剧院交由市广电局承建,总投资6.1亿元(政府投2.6亿,其他部分由广电局自筹);兰江旅游剧场交由市文化局承建,总投资4000万元;美术馆交由市文联承建;音乐厅交由《宁波日报》社承建;游泳健身中心交由市体委承建;图书馆交由市教育局承建;博物馆和群众艺术中心交由市文化局承建。

3.创意氛围浓郁

创意产业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创新和研发领域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同其他所有创新性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创意氛围加以培育。宁波浓郁的创意氛围和丰富的创新与创意资源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

宁波是“中国品牌之都”,具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如“雅戈尔”、“奥克斯”、“波导”、“维科家纺”、“欧琳”等,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意,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宁波的创新主体不断增加,2006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2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达163家,其中省级66家、部级5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部级16家,目前共有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其中省级292家、部级82家。2006年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

4.城市形象良好

创意产业源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最契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产业形式,其对区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良好的形象。世界上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等大多是拥有良好国际形象的世界级大都市,这充分说明了创意产业的这一特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性大都市的逐步形成,宁波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国际声誉逐步提高,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创意产业要求良好的城市形象,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将进一步促进宁波城市形象的提升。

宁波市成为部级CAD重点示范城市、部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部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部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部级生产力示范中心、部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宁波是世界级港口城市,又是中国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形象较好。

5.社会文化优越

创意产业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崇尚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宁波具有鼓励创新、包容创意等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高度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宁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更通过大力开展服装节、设计展及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会等创意性活动,得到海内外最新式创意理念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以及对多种不同思维的包容性。宁波所接触到的新创意、新理念、新思潮,为其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宁波的创意资源丰富。这主要是指创意人才资源。如果说宁波优越的社会文化条件是孕育创意产业形成的沃土,那么丰富的创意资源则好比是创意产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养料。宁波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力资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近年增加较快,而且质量和水平较高,教育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这是宁波发展创意产业最扎实的基础平台。这为吸引创意人才、营造优良创意环境、占领创意产业发展高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6.居住环境和谐

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人才是根本。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区位的选择有了新的要求。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对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更喜欢在那些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所谓“3T”)重视程度都很高的城市工作、生活,而具有宽松愉悦的居住环境最为重要。由此可见,要想吸引各地的创意精英来宁波投资创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显得非常关键。

宁波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三年来宁波市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从2003年的150.5平方公里增加至233.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从2003年的295.9平方公里扩大至402.5平方公里。2006年宁波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三、宁波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总体上看,宁波市创意产业尚处在早期自发的发展阶段。创意产业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规模。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观念

虽然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决策,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还不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地位、作用的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其他产业轻文化产业”“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或“重理论认知轻实践指导”的偏向,以及“重商轻文”等观念。长期以来,文化创意领域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顾虑,放不开手脚。

2.体制

创意产业在宁波市还是一个幼稚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但现有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缺乏统一协调,区域整合能力不强,产业政策不完善,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创意产业体制不到位,机制不顺畅。创意产业系统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高耗低效,政出多门。事业型的机构设置,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行规律。近年来虽强调文化创意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产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转制等方面仍未有大的进展,与宁波市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差距明显。

3.缺乏配套政策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增长领域。宁波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创意产业的驱动力。

4.缺乏专业人才

宁波市创意产业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营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导致大部分从业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低效益经营状态。创意产业需要的经济、文化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既要懂得创意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同时也需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而目前在宁波市创意产业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缺乏规模化集团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人才的缺乏,确实也制约了创意产业的更大发展。

创意是人的智力成果,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意机构占据创意理论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摇篮。当然,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意产业的参与各方要力所能及地为创意机构提供宽松、适宜的研究环境和氛围,这样才是促进创意机构产生科学创意理论和培养高质量创意人才的根本之道。创意产业日益融入服务业、制造业甚至包括初级制造业的特点,反映了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并且享有在生产各个环节中分配利润的特权。

四、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宁波应该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产业集聚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项目拉动战略。宁波要抢占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创意产业快速增长,使创意产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力争使宁波创意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强市。这一切,应该成为宁波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1.加强认识,科学定位

任何新生事物只有对其有了充分认识才能采取更好地应对措施,促进其发展。创意产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缺乏正确有效的认识。当前,宁波市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已经明朗化,但对于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与知识经济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创意产业认识还不够明晰。许多从事创意产业的人不清楚自己所做的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对于创意产业这类新兴产业,不能放任其无序发展,而应当科学定位,正确引导。创意产业往往有地缘聚合的特点,因而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并制定健全完善的的指导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宁波市要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创意产业发展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选择重点发展行业,确定运营特色,全力打造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和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

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传统优势文化传媒业。积极扶持创意旅游、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业。着力发展网络服务、文化经纪等新兴文化创意传媒服务业。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主体。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浙东地区的文化传媒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把创意产业作为宁波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创意产业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合理规划,积极培育

宁波已初步形成了创意产业集聚地,但是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来看,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实际上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要鼓励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或行业的品牌运作,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鼓励中小型创意企业的发展。

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促进宁波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3.发挥优势,重点突破

创意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而各个行业在宁波的发展相对不平衡。宁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重点行业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形成宁波的重点行业。宁波的服装业、模具设计、会展业、工业设计、休闲旅游等应该成为宁波的重点行业。

比如,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2006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又如,会展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国会展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4.引进人才,重视培养

对于以人类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说,人才是根本。宁波要吸引一批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同时,应充分利用宁波的科技和教育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2006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市到2010年按现行统计口径人才总量要达到80万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要达到80万人,以此为依据,宁波市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需平均引进接收人才4万余人、自我培养2万余人,紧缺人才要重点实施倍增计划,力求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其中的紧缺人才包括急需的创意产业方面的各种人才。

5.健全法制,加强保护

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保护知识产权是当务之急。目前的法律尚存在一些不太明晰的地带,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宁波市应针对创意产业的现实问题,制定专门的经济、法律政策,为宁波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叶辛:创意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上海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7]张京成周学正: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陈放武力:创意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第7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分析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入手,介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并就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意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作用日益凸显。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的达到14%,英国的达到12%。早在2000年,创意产业就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

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分析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入手,介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并就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是围绕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组织起来的新型生产关系,主要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I3个行业。

作为以知识要素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创意产业蕴涵的巨大潜力与社会财富,使之在转型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着因特网等数字化新传播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创意产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新的挑战。

就创意产业而言,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投入的是一种精力,很难准确的对其投入值做出估量,再加上创意产品通常比科技新产品具有更强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被模仿抄袭。一旦发生侵权,就会面临维权难、成本高的问题。加之其配置的资源—“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易复制性、难保护性等特点,其产生的问题就必然应由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来予以规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必须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

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正如“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形象的将知识产权喻为创意经济的“货币”,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喻为“银行”。一个创意从产生到形成样品,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予以确权,而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再从样品变成商品到交易,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因为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意和创新环节的收益上,如果相关的权利主体没有从其创意产品中获取收益,那必然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还体现在当前很多国家、地区及一些国际组织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中。如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在其创意产业的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联合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同样强调了知识产权的巨大保障作用。

可见,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随着创意产业逐渐进入全球经济的中心舞台,知识产权保护必将成为创意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使创作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更是创意灵感产生,创意生产力转换,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得以实现的基础。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问题

(一)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促进文学、艺术、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为国人认识,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2007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和857.81亿元,分别占GDP的10.6%和7% ; 2008年,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和 576.86亿元,分别占GDP的7%和12%0 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但与先进国家比较,中国的创意产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努力。2004年,中国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为2.36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不到2%,其中大部分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向其母公司出售的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使用和特许经营费一项的贸易逆差为42.6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44 %,同期美国的年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超过4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使我国的创意产业面临着经济结构限制、整体职业结构缺陷、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等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

(二)我国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量民族品牌被国外抢注。商标权是创意产业经营领域中很重要的知识产权,通过对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使用和推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持续的收益。但由于我国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在商标策略上通常采取的是“产品跟进策略”,即产品和市场开拓到哪里,商标才开始在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注册。甚至有的企业因为办理商标国际注册费用高而不愿在国外注册,这就给人以可乘之机,往往导致自己的商标被他人抢注而陷入被动。“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五粮液”商标在韩国被抢注。为了商标的回归,这些企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二,自主版权文化精品太少,对衍生的知识产权开发不够。目前,我国是文化产品进口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o%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即使有一部分自主版权的文化精品,在获得专利或版权后,由于没有及时地塑造品牌和注册商标,以致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目前,虽然我国整治盗版出版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盗版现象依然严重,盗版率长期居高不下。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众多创意、创作、制作者的知识产权权益,亦损伤了整个社会安全享用文化成果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甚至损伤到了人们正常文化消费的道德底线,严重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就必须考虑以知识产权的创造、生成、开发利用和维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励创意活动。

(一)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从宏观层面看,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国家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以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来鼓励和推动企业与个人创新,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能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权制度、商号权制度、商标权制度及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在我国,涉及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主要是包含在三个层面的立体性保护体系中。第一个层面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各部门规章,包括著作权法、著作权实施条例、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等。第二层面是散见于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各种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范。第三层面是指国际公约,我国已加入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版权条约》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等,这些有关知识产权的多边和双边条约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重视知识产权的经营和管理

意识决定行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我国的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1p.比较薄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合理地运营并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正所谓“水流则活,财流则增”,资本只有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够使自身增值。同样,属于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只有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才能迅速转化为财富,提高效益。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方面就有着自身的成功经验:编一串故事,拍一部动画,塑造一个形象,吸引一批观众,注册一个品牌,衍生一群产品,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迪斯尼正是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营知识产权,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所以我们的企业不仅要获得核心知识产权,即文化创意成果的版权,还要尽可能的取得衍生的知识产权,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激活在创意产业链中形成的专利、商标、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企业联盟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80.2%的企业没有设置 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没有交流的占12.3%,不定期交流的占36.1%,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专利。而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颁布知识产权战略,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现状、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等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就需要合作互助,需要行业协会的帮助自律。如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上海田子坊23家企业合作成立了“田子坊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开了联合保护、行业自律、合作营销、相互帮助的先河。在2007年的5月又成立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同时推出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公约》、《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章程》,一共有36个创意产业的聚集区。

第8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业意识 教育模式

一、创新创业的简介

在当今的世界中,人才是一个国家公认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群,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创新出更具有优良性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为各个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高校是盛产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输出的人才质量相关。我国各个省市的高校很多,级别不一,高校的教育模式大体一致但也有不断寻求新时代大学生教育模式的高校,因为现代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缺少创新力与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因为这样有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是缺少创新能力的国家。为此,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是有必要的,在高校不仅要知道大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还需要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希望更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且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不仅掌握了创新创业的能力,还可以在学校时自发组织创业团体,在课余时间增加创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经验,由此增加他们毕业就业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是在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领导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从而使得他们掌握必要的创业能力与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益处

现今创新创业能力已逐渐成为毕业生能否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锻炼高校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职场中。而且,在2008年我国的教育部已经将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正式以文件形式纳入教育模式中,并进行试行。同时,他们再次强调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贡献更多的人才,带动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缓解毕业难就业的问题。并且这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还能进一步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大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扩宽了学生的眼界。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还是以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课下作业为辅,利用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只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书本知识上,从而减少他们实践活动的机会,降低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则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课外实践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扩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并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并利用进一步的专业性学习课程提高他们的基本知识、技巧以及相关技能。同时该教育模式还要求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学习专业知识,课下动手实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加他们就业时的资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机会与就业渠道,减小了毕业季的就业压力。

三、实施新教育模式的相关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增加他们各种创新创业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减少了就业压力。因此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实施这一政策,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

首先,教育部需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尤其是资金部分需要进行一定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全新的教学设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进行创业训练时将会用到大量的资金,因此教育部门可以对这些部分进行一些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减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资金方面的困难。

其次,学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大力的支持,对相关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尽可能的提供更好的场地以及教学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创新创业模式的兴趣。开展一个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须配备具有高素质的教师以及相关设备,因此学校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学校需要组织一些创业实践组织以及各种工作室,增加大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可以针对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学生开展各种创业论坛、创业交流会,并鼓励志趣相投的学生自行组织社团以及工作室,在课外时间进行创业创新活动,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可以开展各种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调研,并在校内积极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利用丰富的社团以及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这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从而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才的定义不断被扩宽,标准不断在上升,以前单纯的学习成绩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被企业看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改善以往的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加到教学计划中,不仅为社会输送知识型人才,还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人才,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8:1-3.

[2]黄林楠,丁莉.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1-5.

第9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中部各省存在着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化水平偏低、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这是中部地区的实际,中部崛起不可能脱离这个实际,更不可能回避矛盾。

促进中部崛起,首先要增强开放意识。要立足本地求发展,放眼外界寻商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吸引省外、境外、国外的企业来投资;要大力引进那些效益高、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积极扶植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发展创汇农业;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省外投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输出。

其次,要增强创新意识。要在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和体制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铺就全面发展之路;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新方法带动产业升级。

第三,要增强市场意识。要发挥市场在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把产业升级与市场前景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产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要增强协调意识。要十分重视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要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免征农业税,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