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石材雕刻教程精选(九篇)

石材雕刻教程

第1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 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 雕塑的分类:

()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 陶塑、 金属雕塑 。

()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 、透雕(镂空雕)。

()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 、纪念碑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米,宽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 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 (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

  

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 。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个,佛龛个,大小石雕造像余身。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

课本所选第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多个,大小造像万余尊,佛塔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米, 东西长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 .米,头高米,耳长 .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处,造像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

三.小结。

第2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医师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牙体牙髓病学前期实习是学生由课堂理论学习通往临床实践操作的桥梁[1]。G V Black窝洞分类法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掌握各类窝洞的制备特点,目前各大口腔医学院校多利用石膏大牙进行窝洞制备的练习。石膏大牙的制作方法很多,作者经过多次试验并与传统的制作方法加以比较,认为玻璃胶制备的石膏牙阴模灌制石膏大牙,精确度较高,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可推荐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使用。

1 制作方法

材料:市售普通玻璃胶、蜡块、酒精灯、雕刀、调拌刀、橡皮碗。方法:首先根据所需牙位的牙齿解剖形态的不同,用蜡快雕出约4倍于离体牙的模型。注意面形态、点隙裂沟的雕刻。根据蜡牙牙齿的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容器,将玻璃胶注入其中,将事先雕刻好的蜡牙倒置插入玻璃胶内,自然晾干,约需要24 h。小心取出蜡牙,形成玻璃胶阴模,灌注石膏牙模型。在橡皮碗里调拌石膏粉,然后,在玻璃胶阴模内倒入少许石膏,用力轻轻振动,再慢慢加入石膏至充满,抹平底座。待石膏凝固后将石膏牙取出修整。此玻璃胶阴模还可反复灌注多个石膏牙模型。

2 讨论

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课堂[2]。牙体牙髓病学临床前实习课多半在实习室进行,G V Black窝洞分类及其制备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教学难点内容。通常先在4倍于牙齿的石膏大牙上进行洞型的雕刻,然后在硬石膏块上制备洞型,最后才能在安置于仿头模口腔中的离体牙模型上制备洞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牙齿洞型教学单纯凭教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尤其是G V BlackⅡ类洞型的制备特点同学难以掌握。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石膏大牙上雕刻各类洞型有益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窝洞的制备原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制作各类石膏牙的模具很少,且没有现成的石膏牙模型,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内各大口腔医学院校采用多种方法制备石膏牙,均存在一定的弊端。经橡胶阴模翻制石膏大牙,龈橡胶阴模制作困难且橡胶易老化而使应用受到限制;而硅橡胶制作石膏大牙阴模虽精度高,但是价格昂贵;藻酸盐印模材重复性较差,阴模在干燥之后变脆,易于断裂,不能反复使用,造成浪费。作者经过反复试验比较,认为使用市售普通玻璃胶制作石膏大牙阴模是一种简便、经济,且牙齿解剖形态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方法。

在牙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雕刻各类牙齿的解剖结构,进行各个牙位蜡型的堆塑,因此有大量的牙齿蜡型。以蜡牙制备玻璃胶阴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而用石膏柱雕刻的石膏牙也可用于玻璃胶阴模的制备。玻璃胶的种类很多,市售最普通的一种玻璃胶是单组分硅酮玻璃胶,这种玻璃胶可以即时使用,用打胶枪很容易将其从胶瓶内打出,并可以用抹刀或木片修整其表面。玻璃胶的固化过程是由表面向内发展的,固化时间随玻璃胶的厚度增加而增加。24 h内约有3 mm的外层可固化。使用前仔细阅读玻璃胶的性能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转贴于 牙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于牙体牙髓前期实习课程之前。在学习牙体解剖生理学过程中,学生雕刻了大量的各类牙齿蜡型。将此蜡型保存下来,以蜡牙制备玻璃胶阴模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可用石膏柱雕刻的石膏牙直接插入玻璃胶内制作阴模。

为提高单个石膏牙模型的质量,在制作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熟悉各牙的解剖形态,雕刻出准确的蜡牙模型。学生雕刻完成后选择较好的蜡牙经过精心修改之后用于制备阴模。②蜡牙应雕刻出适当的倒凹和清晰的颈缘线,但倒凹不宜过大,以免增加取出难度,但是阴模准确性一般不易破坏。③玻璃胶容器选择适当,过大会造成材料的浪费。④由于玻璃胶硬固需24 h,在通风的地方干的快,因此应把玻璃胶放置在通风处。⑤应将制好的石膏牙模型在牙根部摸平,以便于操作及放置。⑥为了获得良好的石膏牙模型,在使用前用雕刻刀将模型做一修整,去除其上多余石膏,修整牙颈缘。⑦使用打胶枪打出玻璃胶时,一定要始终置于容器的最底部,使玻璃胶从下到上充满整个容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玻璃胶阴模产生气泡,影响石膏大牙的质量。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石膏大牙精确性较高,窝沟点隙非常清晰。玻璃胶的形变记忆性非常好,完全把阴模翻转过来后仍然可以恢复原形。但在精确度要求非常高的科研或实验情况下,还需借助模具,先形成硬材料阴模,然后对阴模灌注石膏获得所需石膏牙模型。

参考文献

第3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民间工艺 石雕石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民间工艺、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保护,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今我国石刻民间工艺亦得到各种发扬和挖掘,特别是民间工艺人才的培养途径得到多渠道的创新,重庆市大足民间石雕石刻工艺利用现代教育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中心的相关教育与研发资源,正在探索开创石雕石刻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石雕工艺主要分布于四大石雕之乡——浙江温岭、福建惠安、浙田、河北曲阳,他们各自具有工艺特色。从目前资料显示,浙田石雕得到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学校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河北曲阳石雕和福建惠安在石雕产业化发展取得相当的的效益,形成产业规模,但人才培养上还跟不上现代市场需求。特别大环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技能培养和传统技艺传承上还存在很大的滞后,处于一种探索和开发阶段,传统石雕工艺传承和人才培养还局限在小范围、师傅带徒的方式上。

位于重庆市西部大足,以大规模的唐宋石刻文明于世,是中国晚期乃至全球典型的石刻代表,与我国四大石窟相比,其精湛的雕刻工艺、非常完整的保存堪比跟高一筹,是我国较早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而依托大足石刻,形成精致细腻、形象传神的民间工艺雕刻——大足石雕石刻工艺,亦深受人们喜爱。千百年来,大足石雕石刻通过民间艺人的师徒模式,为中国石刻工艺发展培养了不少民间工艺大师和产业人才,偏见我国大江南北。

现代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质,从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艺装饰品,带动了工艺人才需求。在石雕人才方面近年来出现短缺,传统师徒人才传承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解决传统工艺人培养与需求瓶颈已摆在各地各级职能部门的问题。

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位于重庆市大足的职业教育学校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即结合当地的职业教育机构(学校)、产业、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构筑多方教育机制,形成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和值得探索的传统工艺传承、人才培养的办法,值得所有具有民间技艺的地方借鉴。这既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化、非物质文明传承下去,还可对当地经济发展、民间工艺形成产业、解决就业压力做出必要贡献和价值。

创造性的开设民间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学体系办学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和艰难的,需要各级部门和机构深入探索。毕竟这个专业方向都称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但不同地方教学内容和主题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专业知识是具有独特性的,在教育资源上没有可参考性和通用性,从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设施设备都要靠对本地区民间工艺技艺的整理、挖掘,形成自己的教学教材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教育机构必须提供充分的资金、人事保障,理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调研,明确人才的培养特色,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创建初期不宜大而全,也不宜快而多。应突出特色和精品,逐渐扩大及招生规模,提升规模

二、深入挖掘本地民间文化及民间工艺技艺,整理编写相关的技能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并聘请民族文化学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相关行业进行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三、建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技能检测标准,必须结合行业、切实可行可操作性、不应局限表面和形式。去除面子工程,教学及评价必须是科学、合理的。

总之,民间工艺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摆在各级主管部门和职业教学机构的问题还很多,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但这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文化产业投资计划书 黄燕婷 2006年

第4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关键词:石家大院;砖木石雕;文化内涵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129-03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rick and Stone of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in Tianjin Yangliuqing

ZHANG Wei-yuan(School of Artistic Desig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ianjin traditional brick and stone carving art, the brick and stone of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has a rich artistic language and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In this work,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such as the Confucian culture for country, fortune and self-cultivation, Taoism culture for simple and natural and secular Buddhism, and the time fashion of cultural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ere studied.

Key words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brick and ston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rnet :.cn

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素有“华北第一宅”和“天津第一家”的美誉,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宅院为清末天津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这是一座遵循中国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典型的北方四合连套建筑,占地一万平方米,功能布局合理,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在当年民宅建筑中首屈一指。石家大院建筑的砖木石雕被誉为石家大院的三绝,是天津地区传统的典型代表,其构思巧妙,雕琢精细,寓意深刻,且无一雷同,体现了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一、体现了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一)“兴国、发家、修身”的儒家文化

石家大院砖木石雕诞生于天津崇儒兴文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之中,体现的是一条单纯、明晰的儒家文化主线,即“兴国、发家、修身”。例如,石家以营船兼粮商起家致富,有财无势,社会地位不高。为此,石家崇尚儒家处事哲学,发奋读书,试图通过读书入仕来提高社会地位,故石府建筑在砖木石中大量雕刻了儒学题材的吉祥图案。如儒家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故取孔子“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语的以松、竹、梅构成的“岁寒三友”图案,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大量应用在石府砖木石雕中。梅的“一身傲骨”、兰的“孤芳自赏”、竹的“潇洒一生”,菊的“不趋炎热”、“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梁实秋语)。此外,还有象征祥瑞之兆,表达对孔圣人无限崇敬的“麒麟吐书”(《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圣母以绣系麟之角。”)。以示书香门第、富贵吉庆的“琴棋书画”,以及被赋予“忠”、“义”的骏马图等雕刻图案等,这种以雕刻代替了枯燥的说教,表达了崇德慕贤、追求君子之道的思想美德。

石府内账房厢房上的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砖雕图案“老猴背着小猴上树偷桃,无意间有马蜂飞出蜇在猴子背上”,取“背”与“辈”、“蜂”与“封”、“猴”与“侯”的谐音“辈辈封侯”(图1),寓意封侯拜相、世代为官。另外,因狮子与太师(宋代一品官)的“师”同音,石府的砖木石雕多次出现狮子的题材,寓意官运亨通,官位世袭,如在影壁墙壁心四角均有一个狮子滚绣球图案;木雕中出现过九狮图(九世太师);石府的一对扶平石内侧图为太狮(大狮)少狮(小狮)戏绣球等。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步步高升的“平生三级”(花瓶中插有三只戟),均体现儒家文化的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官本位价值观。这些雕刻艺术品精雕细琢,别具匠心,极富韵律节奏之美,且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朴素自然”的道教精髓

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深受道教文化影响,推崇纯朴自然。我国美学素来就有“道法自然”的悠久传统。老子认为应以审美的“复归于朴”来使社会和谐。庄周的审美理想体现道的精神“朴素”,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历代的艺术家都把“朴素自然”当作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石家大院青砖素墙的建筑朴素简洁,给人以纯朴自然的美感,在充分保持材质天然的纹理和本色的前提下,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艺术,体现出材料的质地之美,形成高雅的艺术格调。例如,砖雕利用深浅协调光影变化,与自身材质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和豪放的审美特色,既融于建筑整体之中,又有空间效果。

由于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驱邪避灾、获得平安健康和吉庆祥和俨然成为石府的一大心愿。因此,院中雕刻了大量的日、月、山、川、植物、瑞兽及福字和寿字等字体变形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与道教甚至有些与道教故事或神仙人物相关。如第三座垂花门楼下的一对扶平石,其上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暗八仙”(又称八仙宝物)图案,即八仙过海里八位神仙所执的器物(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渔鼓、蓝采和的花篮、曹国舅的阴阳板、韩湘子的横笛、何仙姑的荷叶、吕洞宾的宝剑),凭借道家得道 成仙的信仰精神寓意吉祥、平安、长寿,并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再如一组从上至下雕刻着“松鼠葡萄”“凤衔灵芝”“葫芦万代”和“福寿三多”的砖雕组合图案(图2)。其中的“松鼠葡萄”图案中葡萄连珠,象征多子;松鼠尾巴长,取其长字,寓意子孙万代,繁衍不尽。“葫芦万代”图案,取葫芦与福禄谐音,又因葫芦多籽,以寓子孙满堂。加上又是爬蔓植物,“蔓带”与“万代”谐音,寓意子孙万代吉祥。“福寿三多”即雕刻着蝙蝠(蝠与福谐音)、佛手(佛与福谐音)、寿桃(寓长寿)、石榴(寓多子),象征多福、多寿、多子。所雕葡萄粒粒饱满,松鼠活灵活现,蝙蝠静止倒悬,呈现出一幅幅上动下静,动静相宜,对比强烈,自然、生动而逼真的立体画面。这种自然景观与建筑装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和独特的道教艺术魅力。可见,石家砖木石雕运用娴熟而富有理趣的刀法生成形象与空间,形成构图完整、风格统一、层次丰富、雕工精湛和气韵恒生画面,不但表达了祈盼富贵平安之意,而且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恶死为核心的信仰和以尊道贵德为根本义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力补充,将中国朴素自然的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这些流畅自然的砖木石雕艺术中。

(三)世俗化的佛教特征

佛教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盛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覆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部分领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本土佛教艺术体现的佛教精神由于受到儒、道不同宇宙观的影响,褪去神秘而走向世俗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中国佛教艺术形式。正如《中国宗教通史》说“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

佛教与建筑装饰的结合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在佛教的传播普及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也为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石府三座垂花门垂柱上采用圆雕方式分别雕刻了三个莲花图案,即“含苞待放”(花骨朵形状)、“花蕊吐絮”(莲花已开放的形状)和“籽满蓬莲”(莲花开放并已结莲子的形状),合称“垂柱联姻”(图3)。莲花纹样是最具佛教象征义的花卉图案,是佛教最重要的吉祥物和象征物,是佛祖释迦的象征。“垂柱联姻”就是佛教迈下神坛与民宅建筑的搭配,更能符合民众意愿,其祈福求利的特征已经与佛教的宗旨相去甚远,更多地体现的是石家希望四季平安、一生美满、辈辈长寿及子孙万代的宿愿。

石府还雕刻了不少佛教图案,如“佛八宝”图案,即佛教八种宝物(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各具其意,如盘长表示回环贯彻,是长寿和无穷尽的象征。在石府第一座垂花门(贵宾门)下三级台阶及垂带石上,雕刻了精美的由荷花、和牡丹花组成的宝相花(宝相是佛像的尊称,宝相花是佛教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型)图案。另外,虎座门楼两侧外面砖雕有“d”(佛祖的心印)字符相连的灯箱,取“万福连登”的吉祥谐音。这些雕刻艺术品一改宗教庄严肃穆的气息,表现的更加世俗化,象征意义更加直白和明确,体现了佛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成为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普通造物的观念行为。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是由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天人合一)、释家(彻悟)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石家大院砖木石雕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在儒、佛、道三家中徘徊,他们一方面展示了不同的美学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差异又交织构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这种中国封建社会“三合而一”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宇宙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相互妥协,又相互认可的状态,绽放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石家砖木石雕充分体现了成为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图案的特色的内容之一。

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时代风尚

清末的天津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逐渐成为中西两种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中心。随着天津租界大量兴建西洋风格的建筑,尤其是修缮和重建1900年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的建筑,大量引入西洋风格的建筑装饰,进一步促进了以砖雕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的天津传统建筑的近代装饰风格的形成。

石家大院的建筑装饰为追求时髦和新奇,与时俱进地采用了西方艺术的开放性和重视实体造型为主的新观念。如在石府甬道上有一座与第二座垂花门楼相连的欧式风格建筑的青砖圆券门楼(图4)。此门楼建于l911年, 砖面为追求西洋大理石的质感而打磨得非常精细,运用了材质色的明度和肌理效果强化了该门楼的实体空间效果,显示出石家的地位与气派。门楼上方有两面旗子相互交叉的砖雕,图案为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和九星旗,取国泰民安之意。圆券门上方图案为链锁如意,两个门柱上的砖雕也非常精美,加强了建筑细部刻画。充分说明当时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以内向表现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被打破,促使传统的砖雕艺术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从而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首次转型,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三、小结

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艺术特色,且采取“寓教于美”的形式通过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和组合成为天津地区传统砖木石雕艺术的代表,并不同程度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情感和中西合璧的时代精神,闪烁着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光辉,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意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参考文献:

[1] 宫桂桐、韩志勇.杨柳青石家大院[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7:51-90.

[2] 王强、陈学文.中国传统砖雕的审美意蕴――以天津老城砖雕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3] 叶幼天.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第5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关键词:石;雕刻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34-01

一、浏阳石雕行业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传统手工艺美术的传承不容乐观,老一辈工艺大师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需要能工能文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既要全面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又要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

(二)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缺乏高端人才

浏阳石雕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师徒传承方式延续,几经兴衰沉浮。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文艺修养水平低,模仿现象普遍,创造性思维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工厂和小作坊从业者素质低,很多是浏阳当地的农民,懂设计、会雕刻的高端人才少之又少。

(三)理论研究滞后

虽然有少数人做过石资源和技法上的理论研究,但是无法形成体系。目前石雕行业内在对中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和运用上的长期不足,使得浏阳石雕理论研究成果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高等院校是浏阳石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高等院校在浏阳石雕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拥有完善的“硬实力”资源,设有研究院、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等教学研究基地,是区域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理论转化实践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

(二)高等院校在浏阳石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不是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这需要高等院校的鼎力支持。提高石雕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创新能力靠人才、靠实践。高等院校按照石企业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浏阳石雕企业输送“高端”雕刻人才。

三、浏阳石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浏阳石雕高端人才培养的首要选择

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其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这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学校有计划的派送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同时选择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工艺大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培养一批精于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是浏阳石雕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突出专业性,开设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内容。石雕主要涉及造型基础、雕塑、创作、材料、文艺理论、中国画、石雕刻等课程内容。显然单一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应该在基础教学中参透专业课的内容,将两者紧密结合。

四、浏阳石雕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手段与拓展

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竞赛合作。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学生实地参与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积极开展“以展促学、以赛促学”的活动,指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工艺作品大赛和展览。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合作。双方共同邀请行业权威人参与编写教材、开发软件、扩大设计项目甚至将部分生产任务放到院校完成,并尝试如何让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教学。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加强理论梳理与创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奖励政策,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的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积极开展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五、结语

本文着眼于浏阳石雕行业的人才困境,探讨高等院校在石雕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校企合作的浏阳石雕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出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育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既有专业雕刻技艺、又具备深厚文化艺术修养的浏阳石雕高端特色人才。

第6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油绘壁画:是以调色油调和颜料,由画家绘制。具有耐水性强,易深入刻画的特点。大型油绘壁画一般采用画布和木板做底,通过上胶制底、薄涂、厚涂、透明涂等绘制技法而成,是欧洲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  丙烯绘壁画:是用丙烯调和颜料绘制的壁画。丙烯颜料是化学合成材料,有能溶于水的优点,干得快,便于加工和修改,干燥后也不会再被水或其他物质清洗掉,不会因留存时间长龟裂和脱落,因此在壁画绘制上被广泛应用。

釉绘壁画: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质壁画。烧成后画面永不褪色。常用的陶瓷绘壁画的技法有:釉上彩、釉、釉下彩、花釉、唐三彩、怡釉等。各种技法各有特色,所用颜料、程序技法、烧制温度各有不同。花釉用于壁画是我国首创。

陶塑壁画:是指不施釉的素坯浮雕或壁画。由于坯体不上釉,保持了朴实、雅拙、浑厚本质。他既不同于立体的陶瓷,又不完全是绘制浮雕,别具一格,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形式。工艺流程有:坯体成型、雕刻加工、阴干、烧制等。

瓷嵌壁画:又称作陶瓷马赛克壁画,是指以大小不同的陶瓷片块为材料,拼嵌而成的壁画。陶瓷片块,色彩多样、坚固、耐湿耐晒、具有华丽、美观、做工考究的特色。制作方法有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排反上、正排正上法等。是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壁画形式。

漆绘壁画:是以漆液调合颜料粉为主绘制的壁画。漆液之外还用金、银、铝的箔、屑和粉、贝壳、蛋皮等材料。撒、埋、贴、磨是基本技艺,使画面产生丰富多样的材料质感、色彩斑斓的细部肌理和变幻莫测的动态色泽。

漆刻壁画:雕漆是中国独有的工艺。制作漆刻作品的主要原材料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漆等)。大漆干后具有抗热、而酸碱、耐湿、磨等特性。制作工艺有设计、制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退磨、抛光等工序。需经较多艺人配合完成。

石嵌壁画:是选用不同形状、大小、色彩、纹理的天然石材,平面组嵌而成的壁画。主要形式有:仿绘式、马赛克式、裁制式、天成式。其共同特征是,耐潮、耐晒、耐久、材质朴素、坚固、亲切,和建筑的结合自然。  石雕壁画:是把石料作选材雕制而成的浮雕壁画。石雕壁画,有单色石雕和多色彩石雕的区别。适合作浮雕的石料一般有:大理石、青灰石、花岗石等。雕、琢、刻等为基本加工手段。石材坚固。浮雕介于二维于三维之间,具有实体感的特黠,是古今中外常用形式之一。

石刻壁画:是用刻、剔、凿的办法把石料板材,经过阴刻、阳刻、铲底技法,通过点、线、面的变化作成的壁画作品。石刻材质有花岗石、大理石等,工具有各种钻子、铜凿、铁錾等。石刻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木雕壁画:是用不同的木材选料雕制而成的浮雕壁画。是以光为墨,刀为笔,木为纸的二维半空间壁画。适合作木浮雕壁画的木材种类较多,如:樟木、银杏木、椴木、梨木、红木等。木材是具有天然美感、令人亲切的材料。木浮雕在我国建筑装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玻璃嵌壁画:是用透明的各色玻璃片料拼镶而成的壁画。彩色玻璃透明度好,经过阳光照射,晶莹透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过去西方常用在教堂建筑中的窗户或玻璃幕壁上,随时代进步现代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玻璃喷雕壁画:是用大功率喷砂机的强大喷射冲击力,在8mm以上的厚玻璃上,由浅入深地逐渐显出凹凸浮雕感的玻璃壁画。具有透明、光滑、洁净的优点。

铜锻壁画:是以铜板为材料,经敲錾工艺带作的壁画,也称锻铜浮雕壁画。金属材质不易变形、变色,耐久性好,具有金属质地美感和光泽。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起稿、制模、敲制、錾花,做锈、抛光等。材料有:铜皮、石腊、硝酸等。

铜铸壁画:是用铸铜工艺流程制作的铜浮雕壁画,要经过起稿、作泥塑稿、翻石膏稿、作内外模具、化铜料浇铸、拆模、修饰、拼接、安装等工艺程序来制作。现在有电解铜、镀铜等新工艺仿铜铸效果的壁画。

毛织、丝织壁画:是利用各色毛绒线、丝线,经过编织工艺制作而成的壁画。通过编织工艺技法,可以表现油画、国画的韵味,经片剪工艺还可以产生浮雕的效果。

综合材技壁画:是指用两种以上材料组合制作的壁画。综合材技壁画选用材料范围宽,若组织巧妙可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有较强的表现力。制作技巧、工艺流程可综合各种壁画形式。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壁画家艺术才能的充分调动,中国壁画的材料和技艺必会有更多的品种出现,其艺术风貌也必更加绰约多姿。

第7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徽州风景秀丽,在湖光山色红花绿柳中隐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与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这些古建筑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为徽州雕刻提供了无尽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动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繁荣于明清。[1]徽商虽富,但受传统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恢弘威严相提并论,于是徽商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装饰雕刻上,从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复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传统思想的作用,让当地人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合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在徽州,随便走到哪都可见门上、墙上、房梁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带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审美特征。理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贵商贱,农本商末”是当时人们固有的价值观,所以徽商们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变商人“市侩”的形象,他们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孙以取得功名为理想发奋苦读。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儒学方面的题材。经济的繁荣和外来周边文化的冲击,使得徽州雕刻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历史上,元以后,徽州经济迅速崛起,手工技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才辈出。雕刻工艺尤甚,雕刻工艺迎来了时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风格上比较粗犷,大多为平面浮雕的手法,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财富的雄厚,喜欢收藏的徽商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徽州雕刻艺术才逐步变得更加细致,尤其是木雕最为出色,以多层透雕镂空雕刻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较粗犷的雕法成为雕刻主流,并一直发扬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风格及艺术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为奠基。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徽州雕刻属于民间艺术,早期徽州土地出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民间艺术家把徽州雕刻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忠孝礼义”是儒学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礼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积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儒学中积极的思想内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程朱理学坚实的基础,从艺术原始的角度上来看,徽州雕刻应该属于民间艺术。徽州雕刻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的雅俗共赏,它不像古典音乐,看起来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它的魅力在于题材贴近生活,无论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观。由于徽商有资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适宜的湿润气候、还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够蓬勃发展。徽州雕刻在艺术上画面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从艺术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区古建筑的祠堂、门窗、各种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用在整体建筑结构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观者在欣赏木雕时不难发现创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内容广泛,活泼生动,艺术感染魅力极大,数百年来,木雕造型语言臻于纯熟,雕刻技术得到很好的评价。木雕在安装上,两边并不对称,但要调整两边使之对称产生平衡感,否则会有不协调的感觉。“欲严谨取对称,要轻巧保均衡”是最为明智的作法,也给徽州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更使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徽商的思想日趋开放,新颖构造与完善的技术手法被不断引进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艺精湛、造型纯熟著称,它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以古名居窗扇为例,大面积采用镂空花雕,同时注重光源与空气流通。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一般采用纹理清晰、材质柔软、价格昂贵且不容易腐烂的材料如松树、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这些木材雕画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描绘的是徽州人一段难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记载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不夸张、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赏过后则终身难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结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动活泼,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木雕的历史价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区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砖雕,它们主要运用在建筑的门楼、窗户、墙面、屋脊、屋檐、屋顶、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变得更加庄重典雅、立体效果更加强烈。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装饰雕饰形式。徽州的砖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随着商业贸易流通的兴盛,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频繁,以及徽商和晋商之间贸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区和寿春地区出现了山西一带的先进砖雕工艺。寿春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砖雕工艺有着楚域风格,有些槽形砖、大方砖均雕有精美的纹饰。而徽州地区徽商充盈的财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砖雕艺术精湛隽永、自成风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砖雕的使用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挡住雨水下落、避免门上和墙体上雨水渗透潮湿从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实用功能。砖雕重点部位是在注重各题材内容的合理布局,情节、图案的主次分明,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砖雕制作的花窗不仅可以让院主透过窗户欣赏美好的风景,也起着很好的装饰作用,产生内外浑然一体的效果。砖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创作初期选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备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机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圆。通常这道工序是由助手来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画面上偶尔也会遇到砖内的沙子引起雕面残损的情况,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装。徽州砖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华丽的感觉,非常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砖雕,由于受到秦汉的影响,画面简单粗犷,人物形象少没有变化,画面较单调。到了清代,徽商为了对外界显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砖雕的雕刻显得更加细致庄重,形成了砖雕的艺术风格。现在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剔透玲珑的砖雕艺术,会让人切身感受到砖雕的艺术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区很常见,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门口,是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艺术。

发展至明清时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龙柱、门窗、门楣、勾栏等。在雕刻上远远不能与木、砖雕相依并论,主要是因为石头坚硬不细腻无法细雕。由于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在石雕选材上有着特别的不同,闽人自古就有着对蛇的崇拜习俗,蛇的形象来源于龙,故惠安人对龙的感情深厚。龙便成为人们喜欢雕刻的对象,广泛应用于石雕装饰中。除此之外,在选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与徽州石雕的相似之处,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兰、竹、莲、松”等象征“吉祥、长寿、富贵”之意。从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艺术风格特点是质朴粗犷,人物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洁,尚遗留有明显的中原雕艺痕迹。从明代后期发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艺术改变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艺术风格演变为形神兼备,并富有强烈的动感和气势,艺术特征则突出精巧细腻和神奇。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惠安石雕门窗与徽州石雕门窗的艺术风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没有木雕与砖雕复杂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来比较显眼,其他的石雕经常会被人们遗忘,但并不妨碍细心的观察者的观察。石雕的题材主要是用动植物形象来雕刻出的高浅浮雕,人物故事与山水的题材不多见。其中,狮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个建筑或者构建中都能应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民居门口的门枕石能见到头圆脸阔、形象夸张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狮子,徽州的狮子显得秀气一点。明代前期到中期,风格上相对朴实,刀法繁琐,体积感弱,不能和当时的砖木相提并论。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根据内容而加以选择,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纹理、避免采用破损或者裂纹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骤就是安装,一些需要组合的构建在安装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不同的时代,制造工艺会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装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研究它不仅对我们现代雕刻来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的每一幅图画,更是一个历史的浓缩,能让我们对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徽州雕刻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徽州雕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8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石雕创作营”是“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网展”的后续活动。在参加网展的来自国内外36个院校的300多件毕业创作中,由专家评选出15件作品入围石雕营。15位作者分别来自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东北师大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8所院校。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性,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很少选用石材来做,接触民间雕刻的机会也很少,石雕实践也多在学校里完成。设备和信息都比较有限。因此,大家刚到惠安,立即被这里雕刻行业的规模,石雕艺人精湛的技艺所震撼。石雕创作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石雕师傅做助手,帮助学生完成作品。与师傅的配合成为创作中重要的环节。

15位学生大部分没有来过惠安。只有两名湖北美院的学生曾到惠安做过石雕(湖北美院在崇武设立了石雕实验基地)。他们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很有计划地进行创作,而且可以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传达给助手师傅。湖北美院刘义忠的作品《粉墨春秋》是两个京剧人物,其中一个人物选用的石材是黑色花岗岩。刚开始人物服装的水袖部分完成效果不理想,因为石头色泽为黑色而且比较坚硬,作品的造型虽然比较生动但是要表达水袖的特征还是比较牵强。所以他当机立断让师傅把水袖的部分去掉,找两块汉白玉替换去掉的部分。师傅立刻理解了他的想法,测量好石材衔接处的尺寸和形状,用汉白玉重新做了_两块水袖,反复比较后用石材专用胶水把水袖粘了上去,又在表面稍加打磨,两种石材“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黑白颜色的对比、石材质地的差别,更能生动地表达出京剧人物的形象。这种想法的实现正是因为深入现场实践而得。

在雕塑的创作中对材料特性的了解和经验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如果材料转换之后还用以前的方法来做,可能就达不到新材料的要求。这个问题在创作营中较为明显。天津美院的陈玉坤在石雕制作中发现师傅根据画好的尺寸从作品的一侧推着做,并且下刀一次到位。他立刻感到这样违背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造型法则,提出这样局部的做如果出现问题的话整体不好调整的担忧。而师傅告诉他:石雕和泥塑不一样,石头坚硬又很脆,他的作品形体变化比较大,有些形体又比较薄,所以如果所谓整体的去进行容易使作品在制作后期断掉。所以在画好尺寸并且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必须每次下刀尽量一次到位,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成,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方法。师傅的回答令他豁然开朗。

石雕创作营活动让大家走到了民间石雕制作的第一线。他们在走近石雕企业之后,开阔了眼界,发现了很多民间雕刻中可利用干自己作品的石雕语言和制作的方法。东北师大的权威同学在创作之余,观察了其他师傅的工作。发现石板在刷过药水之后颜色非常的自然,好像是经过了岁月洗礼出现的自然效果。权威马上向师傅请教,也想用这种方法完善自己的作品。他的原作材料是泥塑玻璃钢着色,表面颜色是他的作品重要的语言之一,因为作品的形象是古典四大金刚造像,表面颜色制造出的斑驳效果更能表达出历史文化的悠久意境。而用花岗岩做出之后表面颜色几乎没有变化,显得很平淡,完整度不高。最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他给作品上了颜色,在几种药水的配合下,作品的表面产生了自然的效果,有深有浅的自然渐变好像经过了多年风吹日晒的古代造像。面对不同的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使学生最直接地学到了处理作品的方法。

这种种收获是必须走到石雕制作第一线才能获得的。民间雕刻艺人整天与石头打交道,最了解石材的特性。他们就是研究石头的专家,我们学院教学如果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不亲自参与石雕制作的整个过程,就会技不从心。任何学科,都是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得以发展和进步的,而艺术更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向前发展。

简短的几个例子并不能完全代表同学们在创作营的收获,每位同学在创作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同学们都感慨:上学时候遇到的好多问题如果当时来这里看一看就豁然开朗了。学生在与石雕师傅的配合中相互切磋、学习。学生把学院培养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观点在制作过程中渗透给了师傅,师傅们在帮助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生的鲜活思维。短暂的交流虽然不能解决学院艺术和民间工艺之间的分离问题,但它对于促进学院与民间的相互借鉴制造了一个契机。而创作营这种方式无疑为学院雕塑和民间传统雕刻相互结合、碰撞、融合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式。

学生和师傅在石雕营工作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热情的石雕师傅们邀请同学们到家中做客,在师傅家欢乐相聚,敞开心扉地谈天说地。学生们也从师傅们极具张力的闽南语划拳游戏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在这浓浓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差异和不同都显得那么不重要,大家已经沉醉在美好的夜色和那不用言说的友情中。

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雕塑专业,很少有机会聚到一起交流感受、互相展示。各个美术专业院校的雕塑专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各有着地方不同的艺术个性。如果大家能坐到一起交谈各自的艺术感悟和创作学习中的经验,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石雕创作营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15天的创作,大家吃、住、工作在一起,互相交流各自学习艺术的体会,互相讲述各自在学校的趣事,彼此交换在石雕创作中的体会和发现,无形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息互通。在车间进行创作,粉尘弥漫,噪声刺耳,但大家的干劲十足,共同在机器的轰鸣和铁石的碰撞声中品尝着创作的快乐。大家在创作的空闲一起到海边烧烤,一起游览崇武古城,一起到鼓浪屿赏景,一张张合影的照片记录下了每个欢乐的瞬间。

15天的日子很快过去了,15件石雕作品诞生了,整体的效果比较好。最后评委们经过仔细斟酌和认真讨论,评选出了石验奖2名,石承奖2名,石术奖1名。“泉州鼎立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为整个活动提供了设施,并收藏了全部的作品。

第9篇: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关键词】现当代;淮安;雕塑

淮安市作为江苏省长江以北重要地级城市,在在明清时期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四大都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发展极为繁盛,诞生过诸多文艺名人与作品,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西方艺术思想和技法与传统激烈碰撞进而相互融合,其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各放异彩,淮安文艺界进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雕塑艺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陶冶市民的情操、记叙历史的沧桑、美化城市的环境,但是其在淮安的发展却略显单薄,相较于书法、绘画,其人才与作品都不够丰富,实为可惜。在此笔者根据所搜集与掌握的资料欲对淮安市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做简要梳理,包括相关雕塑家、作者、作品的简况,盼望能对淮安今后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助益作用。

民国之前,淮安境内雕塑作品主要包括陵墓雕刻[1]、官衙及官员、富商门前的石狮以及建筑装饰用的砖雕与木雕。其中最富代表性作品为盱眙明祖陵的神道石雕,明祖陵是朱元璋为了纪念其高祖和祖父而修建的陵墓,其神道现存战马、麒麟、狮子、华表、文官、武士等形象石雕以及石柱基础三十余个。石雕雕刻手法简介大气,人物的表情及动物身形具有较为典型的元末明初特色。但其时现代意义上的创作性、主题性的城市雕塑和架上雕塑几乎是空白。

民国时期,淮安诞生了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雕塑大师――滑田友。原名滑廷友,字舜卿,1901年生于淮阴渔沟,1924年毕业在江苏省立第六师范美术系毕业后回家乡任教,后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0至1932年参加江苏直唐塑罗汉修复工作。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修。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深思》获1943年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章;《母亲》为巴黎市政府收藏;圆雕《轰炸》为法国现代美术馆收藏。1952年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完成大型浮雕《》、《胸像》等。但无作品存留于淮安市区。

20世纪60年代,正值时期,艺术创作需迎合主旋律,为配合阶级斗争教育,由刘晓林、庄弘醒等同志复制过《收租院》泥塑。

1982年,淮安县文化馆大门改造,曾委托淮安师范学校华龙宝老师设计制作了一块装饰性外墙浮雕,题目为《舞蹈》,材质为混凝土,面积约四平方米,现已不存。华龙宝,江苏高邮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任教于淮安师范学校,1987年至今担任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原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授,淮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油画与雕塑的创作与教学。

1985年,淮安市机关幼儿园委托华龙宝老师设计制作了圆雕“母与子”,高约三米,为玻璃钢材质,安置于幼儿园院内。

1990年,吴承恩故居委托南京艺术学院阮雍崇教授设计制作了石雕吴承恩全身像,安放在景区中。此前,该故居已陈列有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根据吴承恩头骨复原的吴氏头像。

1991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委托淮阴师范学院华龙宝老师设计制作了一尊三米高的圆雕《送温暖》,为大理石材质,雕塑表现一位春风满面的护士形象,现置于医院门诊大楼前。

1992年落成的位于淮安区的纪念馆,建筑方案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纪念馆内外先后设计安置了石雕坐像和全身站立铜像。石雕坐像设计者为鲁迅美术学院的孙家彬教授,被安置于纪念馆主建筑二楼的纪念大厅内。雕像连基座高4.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坐姿雕像,为汉白玉质地,石料采于北京的房山,与纪念堂汉白玉雕像石料出于同一采区。雕像中的左手扶膝右手握卷,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目光炯炯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索着祖国的今天和明天,运筹着共和国的四化大业。在主建筑前广场立有铜像,这尊铜像总高7.8米,其中底座高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伟人度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铜像由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李守仁教授创作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铸造。这尊铜像创作取材于60岁左右的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公仆风范。故居院内也陈列着一尊近年制作的铜胸像,作者待考。

1992年,华龙宝教授为淮阴师范学院设计制作了雷锋胸像和总理半身像。

1995年,淮安市区童年读书处委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制作了童年石雕胸像。

1995年,由南京胡国瑞等同志设计的韩信骑马像在淮阴区古黄河边落成,该像为石雕。

1996年,淮阴工学院靳定生老师受淮安市建设委员会委托,面向社会征集城市雕塑稿,经过评审,选出了四件方案,分别用于青浦区五墩的《南船北马》、市区水渡口广场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市区西园广场的《群牛戏水》、淮阴县谢庄立交旁的《九省通衢》。可惜这几个方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建造。

2004年,靳定生老师应邀为童年读书处广场设计大型石刻浮雕一面,表现总理以梅花为背景的半身像。

2005年建成的淮安钵池山公园,委托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的吴为山教授设计制作了老子大型铸铜雕塑,安置于公园中心景区的玻璃钢人造假山中。该雕塑高达16米,设计取意“天人合一”,塑造了老子潜心传道的形象,老子右手摊开,左手一指指天,脸部表情循循善诱,似乎正在向世人诉说着宇宙的大道。吴教授匠心独具,将老子雕塑内部设计成中空,其胸腔好似篆书体的“空”字,似无边苍穹般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蕴涵着无穷的文化力量。观者步入雕塑内部,身高只及老子脚踝,不禁油然生出“无,名天地之始”之感。该雕塑曾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同年,吴教授还为淮阴区医院设计制作了吴鞠通全身铜像。吴鞠通是淮安清代著名医药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医书,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且医德高尚,与张仲景齐名。古语有云“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此尊铜像高约三米,立于一点二米高的基座上,安置于淮阴医院门前广场的鞠通园中。吴教授运用了其独特的写意雕塑的创作风格来塑造这位医者,其表情平和,身形持重,双手盘于胸前,透过此尊雕塑隐隐能感受出一代医学巨匠的风骨。

2009年,淮安市交通局委托上海大学钱大经教授设计了大型现代雕塑《南船北马》,矗立在淮宁高速公路出口处。该雕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淮安城市文脉的独特内涵,在遵循传统雕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了雕塑所处的高速公路环境背景特性,使得作品在移动视角下产生多重视觉观感[2],获得了成功。《南船北马》创意来自一句古语“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这是我国历史上对淮安地处南北交界的交通要冲之地的一句重要评价。作者以此进行联想与发散,将“船”元素与“马”元素进行结合,并融入了淮安运河之都的漕运文化,以本地极富特色的三帆船为蓝本,将帆体规则交差,水平排列,另塑十二匹奔马横穿其中,四十二根不锈钢绳索穿越风帆落于奔马两端,使得雕塑整体呈现了钟摆似的视觉效果,远观近赏,都能从中感受出一种动态视觉效果。

2009年,华龙宝、顾卫国老师为淮阴师范学院设计制作了装饰雕塑《生命树》和三块室内大型装饰浮雕用于校园美化。《生命树》采用了抽象变形的艺术手法将多种植物造型融为一体,采用锻不锈钢材质进行打造,并在其表面饰以多种色彩,作品的设计语汇多样化,创造出了较为丰富的视觉观感,现立于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校园内。

2009年,靳定生老师为中国淮扬菜美食博物馆门厅设计了四块大型浮雕,其主题分别为《南船北马图》、《河衙食府图》、《漕运金咽图》、《盐商宾客图》。

2009年,中国淮安南北分界线广场建成,其标志景观构筑物被安置于广场大桥中部,该构筑物主体造型为球状几何体组合,材质以锻不锈钢为主,辅以灯光效果,具有现代抽象雕塑特质,视觉效果良好。

2010年,淮阴区淮安东方母爱公园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内设计安置了一批优质景观雕塑,包括时任中国雕塑学院院长吴为山教授设计制作的汉白玉漂母塑像。此像比例准确,造型严谨,漂母手提竹篮,目视远方,表情平静而祥和。除此之外另有多位雕塑家设计的景观雕塑小品置于公园之内。

同年,母爱公园扩建母爱塔景观,委托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文学院进行内部雕塑与导视系统设计策划。华龙宝老师为母爱塔创作设计了室内圆雕“漂母与韩信”。此像取材于中国古代典故“漂母饭信”,表现了漂母早年间救助落魄少年韩信的故事。此雕塑采用真人比例创作,材质为大理石。

2012年,华龙宝、顾卫国老师为淮安市清河新区图书馆设计制作大型石刻装饰浮雕一块,该浮雕集中刻画了淮安古今著名景观。

2012年,清河新区管委会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乔迁博士设计制作大型装饰性铸铜浮雕一块,安置于清河新区国际摄影馆外墙面。该浮雕刻画了淮安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典故。

2013年,靳定生老师为淮安城市规划馆设计《壮丽东南第一州》大型浮雕,所用材质为砂岩。

2014年,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承接了淮安市交通局的水门桥扩建工程,为水门桥设计了栏杆浮雕四面与桥头圆雕四尊。雕塑以老淮安的文化再现为切入点,运用人物再现的艺术手法重现了淮安市民不同历史时代的生活场景,极富人文气息,该系列雕塑由华龙宝、顾卫国、孙琳老师创作完成。

除市区外,淮安下属盱眙县、金湖县、淮安区、洪泽县等区县,近年来都有大小、多少不等的城市雕塑落成。包括如淮安区的八位历史文化名人纪念碑,金湖的尧帝公园的尧帝像等。这些雕塑的落成刻画了淮安的城市风貌、弘扬了淮安城市精神、传播了淮安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淮安的城市内涵。

至今为止,淮安市从事雕塑创作与研究的人员基本集中在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以及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两所高校中,多年来,在淮安高校工作的雕塑家,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时有新作问世,其中也不断有架上雕塑作品参加市级、省级以上展览,并有获奖。总体来说,从建国至今,淮安市城市雕塑的建设在缓慢中不断发展,小型架上雕塑的创作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淮安雕塑艺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是架上雕塑还是城市环境雕塑,皆可以见到精品作品出现。前景可喜,但不足之处依然很多,创作人员不足、创作氛围不浓,作品数量不够丰富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