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精选(九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第1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1304

区域旅游竞合指某区域内不同地域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竞争性合作行为,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利益主体应对更激烈竞争时突破行政壁垒展开广泛合作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济行为,是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1国外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习惯于将其拆分为区域旅游竞争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问题进行单独探讨。竞争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引入某特定理论进行区域旅游的竞争性讨论或构建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例如:盖茨在区域旅游地竞争研究中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特定旅游区域内不同景点可能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而影响整个旅游地的发展阶段;约翰吸收波特的竞争理论相关思想,提出决定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模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竞争机会和进入威胁,概括为C-PEST;韦伯构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游客承载率、旅游需求量、过夜增长率、游客季节性结构,针对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对比评价。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明显更加丰富和深入,大量文献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旅游合作的类型和模式、旅游合作成败的影响因子、旅游合作的领域、旅游合作利益的相关主体。

区域合作类型研究。类型划分的标的可以从程度、对象、时间、范围、法律基础、地方控制力等等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例如:蒂莫西按合作程度从小至大的顺序将跨界旅游合作划分为异化、共存、协作,合作、整合共五类,按合作对象将旅游合作分为政企合作、同级政府合作、上下级政府合作、政府内部机构合作。

旅游合作影响因子研究。区域旅游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关键性因子归纳总结为:知识技能、合作目标、合作方式与行为;政府角色、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权力关系等等。例如:托桑将影响因素划分为运行、结构、文化三个层面,其中:运行层包括政府是否中心化、协调机制建设情况、信息流通是否顺畅;结构层包括知识技能是否完备、是否存在精英主导及规划人员态度;文化层包括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从而揭露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受限的原因。

旅游合作领域研究。彼特在定义区域旅游合作营销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基础上,以中小型饭店合作营销为例,分析在经济限制下国家间合作营销的可能性。斯帕克重点讨论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实现旅游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联合营销行为。格林以曼哈顿为例,提出建立虚拟网络社区,民众通过此平台发表意见来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实现社区居民与当地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的旅游合作。学者除了重点关注旅游合作营销和社区参与外,对旅游合作市场分析、旅游管理、旅游信息系统等方面也有所涉及。

旅游合作利益主体研究。追逐利益(收益)是经济的本质,探究旅游合作利益相关主题及利益分配问题是区域旅游合作真正落实的最大障碍。甘嘉森明确提出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包括政府、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居民,特别在跨国旅游合作之中,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无独有偶,约文伦同样提出政府在旅游合作中举足轻重,在各阶段都扮演发起人、协调人以及资源提供者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揭露了旅游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戈尔在跨行政区旅游合作研究中,以北爱尔兰为例,指出合作双方若经济地位差距太大,则处于弱势方很难分得期望的合作收益,而影响合作的可持续性。

2国内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国内有关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可简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学习与延伸,主要从旅游空间结构关系出发,单方面讨论区域旅游的竞争或合作;第二阶段则将二者统一考虑,引入博弈论、共生理论等理论或思维模式,对旅游竞合的定义、条件、模式等有一个较全面的探讨。下面主要对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期刊论文相比硕博论文更具有时效性,更能反映当前相关研究的热点和最新成果。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检索源,分别设置主题词和关键词为“旅游竞合”,将两次检索结果合并及去重后,得到相关期刊文献63篇,篇数按年份分布如下。其中,2007年和2008年达到第一次小高峰,2011年后呈加速增长态势,旅游竞合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

相关研究多以某一实证区作为研究对象或落脚点,进行相应的旅游竞合研究与分析。实证区的选择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直接研究平级行政区间的旅游竞合,常以区域旅游一体化为目标,针对整个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寻求竞合模式和竞合措施;第二大类是以所各处行政结合部的某一优质旅游资源为出发点,以良好利用开发该旅游资源为目标,讨论所涉及行政区的竞合决策。省际、市际、县际间的旅游竞合均归为第一大类,滇黔桂、贵黔湘、长株潭、淮海经济区、合肥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常作为学术实证热点区域。第二大类的旅游资源载体常为高山或湖泊,典型代表有:大别山区、大黄山区、武陵山等等。

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竞合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索,研究成果体现在旅游竞合的研究视角、旅游竞合的前提条件、旅游竞合的动力机制、旅游竞合的具体模式、旅游竞合的措施与保障等多个方面。

2.1理论视角

基于博弈论。刘兵慧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分别进行博弈分析,论证在旅游竞合过程中监督惩罚机制的必要性、旅游资源互补的重要性以及旅游协作机构的保障性。梁艺桦先指出竞争博弈因只考虑自利行为而致使均衡解并非最优解,合作博弈因欠考虑自利行为而致使合作不具备持久性,再进一步引出竞合博弈在制定旅游战略中的应用。

基于空间结构理论。刘红梅认为要实现长株潭旅游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应在产品竞合的同时进行空间竞合,按照双核结构论,提出将长沙作为一级核,株洲、湘潭作为另一极核的双极核的空间竞合模式。史春云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最重要的旅游区域间空间关系,竞争客观且普遍存在于不同旅游区域之间,竞争是合作的背景与前提,而合作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基于共生理论。吴泓从共生概念内涵入手,分析旅游共生的条件,指出一体化共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对称互惠共生则是理想行为模式。亮基于共生理论对旅游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进行探索,对比并融合竞合模式实施条件与共生关系形成条件,提出实施共生竞合模式的必要性条件,针对贵黔湘边区构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

此外,还有多个视角和理论方法,如:生态文明视角、STC三维分析法、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理论、地方政府关系视角、基于种间模型与自组织论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一个视角或方法都是为了一定程度说明或证明竞合比纯粹的竞争或合作更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甚至生态效益。

2.2前提条件

在特定区域范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引入竞合模式,其根本前提为该区域是否具备竞合开发的条件。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旅游竞合的前提条件或针对实证区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陶伟最早提出旅游竞合适用性的四个条件:一是有相似或互补的具有一定规模且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二是具有一定的整体知名度;三是食住行基本配套设施较好且有较好的可达性;四是有丰富的旅游体验活动。王兴水从地理位置交通、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区知名度、基础设施条件、旅游活动条件、合作基础条件、如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七大方面进一步扩展了竞合条件。张庆在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两岸四地旅游竞合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政策基础条件、资源基础条件、市场基础条件以及发展基础条件。朱元秀在针对江苏沿海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中突出了四大条件:一是旅游资源富有特色、互补性强而整合条件较好;二是空间接近、交通发达,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三是旅游社、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四是有关规划、政策的制定与通过,具备战略机遇。通过对不同学者有关竞合条件内容的提炼与合并,得出竞合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旅游资源(特色差异、品阶规模)、区位交通条件、政策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地形象(吸引力、知名度)、合作基础与意愿、客源市场。

2.3动力机制

刘红梅认为区域旅游竞合的瑞动力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利益主体自身的合作需求与意愿所形成的推力,另一个则是合作的预期收益所产生的拉力。王庆斌在大别山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中对竞合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区域合作对于提高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效率、互换并扩大客源市场、提高旅游景区整体竞争力、实现设施资源有效互补共享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推动大别山交通环境的有效改善、旅游产业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甄丽君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提出区域经济驱动、自身城市利益所在及相关性、交通便利通达、资源优势错位互补、竞争力提升需求共同助力区域旅游竞合。于丽英先以CSA的性质和机制对应多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模糊TOPSIS和模糊QFD进行影响因素评价,从而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对竞合关系的推动作用。刘红梅认为在旅游消费推动下旅游企业竞合有三大动力:一是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二是外部规模效应和外部范围效应;三是促使企业经营创新和供应链重构。综合来看,竞合动力主要包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竞争力、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共享、互换并扩大客源市场、刺激创新与鼓励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2.4具体模式

竞合模式本身强调的是一种思维,各个旅游区域具备不同条件与特点,有着适应自身的具体的竞合模式。刘红梅为打造长株潭无障碍旅游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利益为主体,从空间竞合和产品竞合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竞合模式。王浩将安庆旅游竞合模式构建为“以整合资源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角、协会沟通为手段”,并对如何建设竞合协调管理机制有了较深思考。亮以贵黔湘为竞合区域,针对民族旅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体化共生多赢为目标,构建其竞合模式: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专家指导。与前面强调“政府主导”不同,陶伟在研究周庄、同里、甪直三镇旅游一体化中则提出“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以政府协作为补充、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塑造并发挥景区特色,建设富有吸引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竞合模式框架。而王庆斌注重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大别山区竞合模式中提出“一纵一横模式”,即以政府牵头的横向合作,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纵向开发。

此外一些学者从空间结构上提出相应的竞合模式。江金波通过环境、资源、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四个维度,测量长江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生态位值并形成聚类谱系,将15个城市划为4个等级,提出空间等级竞合模式,并按途径具体分为错位模式、扩充模式以及泛化与特化模式。明庆忠综合区位论、核心边缘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区域发展理论等旅游地规划理论,提出一个涵盖市场空间结构优化、资源对比开发、项目设计与空间定位、线路产品组合、旅游设施空间配置与优化等诸多方面的旅游空间组织的竞合模式。董培海论述区域旅游竞合与旅游流空间场效应间的耦合关系,比较分析在竞争态势下与竞合态势下的场效应,进一步指出竞合状态下旅游流空间场强多表现为双核或者多核模式,而场强差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小,走上互惠共生轨道。谭志蓉在攀西地区区域旅游中构建“双核心—多层次—多圈层”的旅游竞合模式,以攀枝花和西昌作为双核心,从凉山州旅游圈和攀枝花旅游圈,到攀西地区旅游区,再到大香格里拉旅游圈。

2.5措施与保障

“如何采取具体措施”就是将竞合模式落地的行动方案,研究者们对此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思考。刘红梅为长株潭旅游一体化提出四方面措施:政府主导缓解市际差异,保障平等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以地方利益为基础,注重社区参与,维护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及社区居民的利益;建立协调机制,打造共赢平台。王庆斌针对大别山区域提出对应竞合措施:联合宣传促销、打造整体形象;避免重复建设、挖掘产品特色;规范开发行为、保障正常运作;建设现代设施、资讯资源共享。陈学强认为通过旅游竞合实现旅游对称互惠共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重新统筹行政区划、再次优化功能分区是纲要;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及吸引力是基础;塑造整体形象、形成营销联盟是加强;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旅游环境是保障。亮有关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置协作管理组织,合理调配要素资源;二是统一规划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三是整合优质资源,挖掘深层文化;四是改善服务设施,构建通达路网体系;五是共塑旅游形象,注重联合营销。

甄丽君在构建合肥经济圈中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设想,鼓励打破地区以及行业界限,相互参股,打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另外在考虑自身旅游圈各层面合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更高层面的泛长三角合作分工。陈蓉在青藏生态旅游中提倡政府主导资源开发、避免资源重复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大环线以及信息共享、整体联合营销。朱元秀认为“竞合模式”落到实处的案例很少,因此建立并完善旅游竞合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他建议从协调沟通机制、人文融合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三方面推动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竞合的持续深入。

3综述结论

综上所述,有关国内外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国外研究倾向于竞争或合作其中一方面的探讨,而且偏向于以微观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国内研究在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一般将竞争与合作统一来谈,已形成由竞合条件、动力机制、模式、措施、保障等各方面构成的较成熟的论述与论证框架。研究者们在以下方面可以作进一步思考:

(1)研究区域多为东部沿海区域或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区,研究者同样可以对西北等欠发达区域思考旅游竞合问题,以探寻经济落后区的旅游跨越式发展之路。

(2)近年许多研究成果偏向于参照模仿早期研究成果的思路和观点,缺乏对实证区的深入具体评价分析,模式确立、行动措施与保障机制的建议上缺乏针对性,有效论证不够。

(3)旅游竞合模式能否落地,合作能否长久,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就是“基于竞争前提”的根本前提。该问题常被一笔带过,应加强重视和加深研究。

(4)定性研究仍占据相关成果的绝大多数,其主要原因在于“旅游竞合”是“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或实现旅游一体化”的一个战略思路,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但研究者仍可以在论述过程中尽量引入支撑性数据。

参考文献

[1]D.Getz.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4):752770.

[2]J.Tribe.Corporate Strategy For Tourism[M].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3]K.Wober. J.A Mazance. A Josef Mazance London and Washington Printed a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td International City[M].Tourism Analysis and Strategy Ed,1997.

[4]Timothy D.Cooperative Tourism Planning in a Developing Destination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8,(1):5268.

[5]Timothy D.Crossborder Partnership in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Parks along the USCanada border[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8,(7):182205.

[6]Tosun 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13633.

[7]Peter U. Dicke.Cooperative Marketing in the Accommodation Subsector: Southe Astern Mediterranean Perspectives [J].Thunder bird Inter 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4):467494.

[8]Sparke M. Sideway.Triangulating the Border less World: Geographies of Power in the Indonesia Malaysia Singapore Growth Tangle [J]. Thunder bird Internat ional Business Review,2004,(5):220234.

[9]Claudia G.Green,Suzanne K.Murrmann.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Citizen Par ticipa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The Rebuilding of Lower Manhattan[M].Springer Vienna,2005,18(3):102113.

[10]Gunjan Sexena.Relationships,network sand the learning regions:ease evidence from the Peak Distriet National Park[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77289.

[11]Jor Vernon.StePhen Essex.David Pinder.Kaja Curry Collaborative Policy makinglocal sustainable projects,2005,(02).

[12]Jonathan Greer.Developing transjurisdictional tourism Partnership 2 insights from the Island of lre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55366.

[13]刘兵慧,魏晓芳.基于博弈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机制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1,(05):118121.

[14]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9497.

[15]刘红梅.长株潭两型社会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求索,2010,(02):7172.

[16]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5,(05):8589.

[17]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01):104109.

[18]亮,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04):185192.

[19]张宏琳.攀西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1,(33):142143.

[20]徐英,张哲.区域旅游发展竞合的STC三维分析[J].商业时代,2011,(14):128129.

[21]栾坤.基于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理论的城市旅游圈竞合发展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9):3741.

[22]李金龙,李朝辉.我国区域旅游中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探析[J].经济地理,2011,(06):10311035.

[23]张琰,苏智先.基于种间模型与自组织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理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3):233234.

[24]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04):2933.

[25]王兴水,甘巧林.竞合模式:粤西与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

[26]张庆,邹永广,黄远水.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两岸四地旅游竞合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3):153160.

[27]朱元秀.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竞合战略与保障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3,(02):140141.

[28]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611.

[29]甄丽君,陈秀楼.基于竞合模式的合肥经济圈区域旅游发展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02):110113.

[30]于丽英,朱滋婷.基于模糊QFD的上海国际邮轮服务区重点产业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2,(06):1722,88.

[31]刘红梅.论旅游消费与湖南“红三角”区域旅游竞合[J].消费经济,2009,(03):5861.

[32]王浩.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以安庆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8789.

[33]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05):9397,101.

[34]明庆忠,邱膑扬.旅游地规划空间组织的理论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37143.

[35]董培海,李伟.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变中的竞合关系分析——以滇西北生态旅游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1524,31.

[36]谭志蓉.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与策略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2):8284.

[37]陈学强,刘潇,杨超.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5):7981.

第2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共生理论川滇地区旅游合作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区域旅游合作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合作的模式、动力机制、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绩效上,同时还对有较强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用价值,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探索旅游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即旅游竞合进行研究,但多以单一目的地为例,研究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地合作的相对较少。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在分析川滇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条件和模式进行探讨,对促进川滇两地旅游合作共生,实现两地旅游发展共享互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缘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h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从共生的定义来看,共生包涵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各区域间在各个层面上开展旅游合作,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区域间也存在着竞争,尤其是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有效地消除或弱化区域旅游竞争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可作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共生关系构成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存在共生机制和界面,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传递以及关联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构成共生关系的一般条件包括:一是各共生单元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时空联系;二是在时空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各单元之间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三是共生单元之间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四是共生环境的好坏对共生关系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有巨大影响。

由上文可知,旅游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应包括:一是区域间旅游业在运作方式、发展规划、配套设施、总体规模、旅游资源等方面质量兼容;二是区域间有人员、资金及信息的交流,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等单元能够形成一个共生界面;三是区域间有较为近似的民族文化基础,使旅游共生界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四是区域间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共生的禀赋条件较为优越;五是区域间的政策制定者对合作共生要能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两地的旅游合作。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模式

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可以分为间歇共生、点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一体化共生”是共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封闭时间区间内形成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其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上全方位相互作用且共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内在必然性,使得一体化共生的各共生体无论在分工、交流,还是在结构及介质上都比较稳定,各共生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共进化作用力[2]。就区域旅游来说,一体化共生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共生区域间在旅游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线路设计、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能够开展合作,主要体现为区域间政府能够以合作的态度来支持旅游发展,推动区域间合作的进程,可以视作是“自上而下的共生”。二是各区域间的共生单元如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之间有较多的资金、信息和人员交流,可以视作是“自下而上的共生”。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根本法则和基本方向,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区域旅游地在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将分割的旅游区放在一个整体构架下,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格局,真正实现旅游地间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3]。

二、川滇两地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一)区域概况

川滇两地旅游资源均较为丰富,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210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73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5亿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81亿美元。云南省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10753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23亿人次,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328179亿元,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巨大。

(二)川滇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川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既包含同类旅游地,也拥有互补性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两省共有A级以上景区290个,其中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1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9个,部级26个,省级133个;国家5A级景区11处。2015年四川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旅游经济发展跃入全国前列,旅游经济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比超过15%;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总量达到18586亿元,占到了整个社会增加值1352%。川滇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两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产生“1+1>2”的效果,提高两省旅游产业对客源的吸引力,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特色活动,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样性需求,进而创造出最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2旅游地空间接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云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而四川作为古蜀、三国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渊源,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拥有绚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川滇两省处于同一个区域范围内,且接壤区域较大,空间上的接近性为两省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地理空间的联结性,使得同一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地州,经过常年的和睦发展,在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各民族具有的一些文化基本特性也保存下来;由于某些语言与习俗相近、经贸往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川滇地区的联系比较密切,历史文化上的这种渊源关系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3区域经济增长较快,服务设施配套良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372万亿元,增长87%。四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地的经济总量在西南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川滇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截至2015年,四川省共有五星级酒店31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西部首家七星级酒店开业;云南省共有五星级酒店19家。截至2015年,两地共有旅行社1573家,其中有两家旅行社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2015年四川民用机场数量达18个,直接通航城市199个;云南民用机场数量达13个,直接通航城市100个;截至目前,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05公里,一、二级公路突破12万公里;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16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突破31万公里;两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状况大为改善。

4傻睾献饕庠附锨浚旅游合作潜力较大。川滇两省各地州由于处于同一个地理单元内,各地区的地质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定的屏蔽现象,例如丽江各古镇与大理各古镇,除了自身之间存在空间竞争外也面临着四川阆中、平乐等古镇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对两地旅游产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伤害。在这一背景下,两省也逐步认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两地共生共荣的唯一路径。近年来,两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和加强,,提出川滇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品牌,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加快形成共同开辟客源市场、共建旅游环线等合作机制,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综上所述,川滇两地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各有特色,旅游服务信息传递较为畅通,人员来往密切,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旅游资源既有共融性又有差异性,两地政府对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意愿较强,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共生合作的条件较为充分。

三、川滇旅游合作模式选择

(一)共享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川滇两地应该以更为宏观的战略思维来推动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川滇民族、文化、景点等优势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形成旅游“规模效应”,充分利用川滇两地的良好自然禀赋和文化遗产,合力打造“大香格里拉环线”经典旅游品牌,向游客展示川滇地区最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同时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两核三纵的旅游大环线:即以成都、昆明为枢纽,打造西中东三条经典旅游线路,西线为经雅安、康定、巴塘、德钦、香格里拉县、丽江、大理、楚雄至昆明的“神山圣水民族风情之旅”;中线为经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昆明的“冬日暖阳康养之旅”;东线为经成都、乐山、昭通、昆明的“神秘大佛之旅”;三线互为环线。同时可争取开通丽江直飞九寨,腾冲直飞西昌等支线航班,实现旅游枢纽间的无缝对接,节约旅游者在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和成本,使游客在川滇旅游获得更好的感受。

(二)共拓客源市场,增强整体竞争力

川滇两地地域相邻、线路相连、产品互补,同时客源地也较为互补。四川相对来说接待国内游客较多,而云南接待国外游客较多。川滇两地完全可以互相借力,协同进行客源市场开发,树立统一的市场概念,通过共享品牌形象,共办旅游展会,降低广告费用和营销成本;通过客源市场共享共拓,推动旅游客源互换来促进成本内化,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从而使区域内各旅游地凭借整体力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4]。

(三)组建区域旅游协调部门,实现区域旅游共生发展

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共生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旅游管理部门的扶持引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合作氛围,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通过政府的扶助建立旅游战略联盟,促进两地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资,构建由旅游上游供应商、旅游企业、销售渠道和游客有机互动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通过战略联盟与政府共同集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障两地旅游地间的通达性和畅通性,提高两地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同时更好的实现旅游信息、经验和人员的交流,促进两地旅游业的良性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0

[2]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99―102

第3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K928.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的大繁荣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打独斗式的旅游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以区域为主体的旅游合作开发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2008年7月湖北省启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工作,设想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湖北“一带两圈、两轮驱动”新战略中的重要一轮。本文试图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探析其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平稳较快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rouch和Ritchie认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维持和发展主要由资质性因素(如区位、成本/价值、感知/形象等),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发展,目的地管理(如服务质量、旅游者管理等),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因素与资源(如基础设施、企业等),微观和宏观环境等7大因素决定。Dwyer和Kim等吸收了Crouch和Ritchie的模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禀赋资源”、“创造资源”、“支持因素”、“目的地管理”、“需求状况”、“环境条件”等六大影响因素,同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还会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繁荣状况。国内学者易丽蓉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认为资源条件、支持因素、管理因素、区位条件和需求条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

国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过程中,无论是单个指标的分值还是权重大多来自于专家打分,缺少来自于游客的参与。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旅游区的产品形式、产品特色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的知觉、认识和偏好等主观因素,是旅游区调整自身来适应旅游市场的重要依据,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设置上,以旅游者的视角来研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该研究是对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新的探索与尝试。

1 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文主要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学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史春云从游客感知视角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以旅游系统论、竞争优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旅游竞争力作为目标即因变量存在,它受到供给和需求两大系统共五个自变量的影响。

其中供给系统由两个维度(硬供给、软供给)共四个因素组成,包含区域资源因素、支持性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环境等。区域旅游资源和支持性因素是形成各种特色旅游区域的根本要素,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区域旅游管理和区位环境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资源和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促使旅游者形成更加满意的经历,从而产生重游和推荐,维持并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基础;旅游需求系统是与旅游供给系统对应存在的一个系统,是旅游地竞争力不断发展的动力。许多关于竞争力的研究都认为需求是影响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波特更是将需求纳入钻石模型之中,由此可见,旅游需求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推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促成区域旅游的不断发展。根据以上的叙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

H1a: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支持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

H1b: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1c: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旅游支持性因素

H2a: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2b: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2c: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2d: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管理因素

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位因素

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市场需求因素

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3 研究方法

本文大部分变量的测量引用了前人研究的比较成熟的量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正式问卷发放调查之前,本研究选择了有过前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经历的朋友以及旅游专业部分同学进行了小规模前测,共收集有效问卷40份,通过信度检验我们发现,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值都大于0.8,符合我们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要求。修正后的调查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关于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32个测试项目的描述和评分,我们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探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问题,因此,按照鄂西各地区旅游收入比例选择宜昌、十堰、荆门、神农架等地发放问卷,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选择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里,作者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77.92%和69.17%。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04%与44.96%,以15-64年龄段为主。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国内旅游者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步: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的Reliability Analysis的方法测度量表的信度。在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和区域旅游竞争力6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除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值为0.606以外,其余均在0.7以上,根据Nunally的理论,alpha值高于0.7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这说明问卷中的各项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二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首先对自变量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KMO值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然后以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观察旋转后的因子符合矩阵表发现,“B5居民都很好客,很热情”间项的因子负荷小于0.5,故考虑将其剔除。重复进行以上操作,影响因素的RMO样本测度结果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的结果如表1。其中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的RMO值为0.816,很合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同时巴特利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说明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所得数据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对问卷中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研究,得到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它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64.813%。

第三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其中回归方程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是路径系数,表示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我们选用强迫进入法让所有准备进行强迫进入回归分析的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来估计路径系数并验证其显著性。其过程首先是根据可能的关系模式得到充足模式路径,同时得到路径系数以评价原有模型,剔除路径系数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的路径,然后重新分析验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路径系数如表3。

结合我们的概念模型,可以得到六个潜在变量的路径图(图2)。

最后,我们对结果中各种变量的路径系数进行观察,发现各路径的p值都小于0.05,显著性水平较高;并且通过F检验发现在0.001的水平上回归系数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实证研究,我们得到支持的假设有:H1a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支持性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H1e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a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不支持的假设有:H1b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2b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c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2d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此本文绘制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中包含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和旅游市场需求状况五个因素,由于该模型是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而得到了更为明晰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就避免在提升鄂西圈旅游竞争力的过程中做无用功。这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路径。

从本研究的结论模型来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但区域旅游资源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鄂西圈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鄂西文化,发展绿色旅游以形成鄂西圈特有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同时鄂西圈必须在现有的各种资源基础上推陈出新,从旅游产品的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更新,不断开发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情形,将具有不同特色和不同冷热度的产品加以搭配,通过整合资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来实现全区域的旅游发展。

(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激活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实现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旅游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离不开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方式的进步将大大提升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开展新型营销方式,比如通过网络营销我们可以及时向游客相关产品信息,同时可以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的产品完善和开发提供方向;联合营销方式在以大带小、以热带冷策略上的表现相当突出,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具效用的营销方式。此外,要更深入地激活潜在需求拓展旅游市场就必须做大规模的区域内景点、景区的传统营销以强化营销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3)发展旅游支持因素,提升区域旅游管理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支持因素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关旅游支持因素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区域旅游管理的效率。鄂西地区旅游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发达,为此,鄂西圈必须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可进入性。只有最先改善了交通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进入性问题。同时因为鄂西圈经济社会环境比较落后,居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鄂西圈要抓住这样一个点,通过不断的宣传和示范,来营造全民参与旅游服务的气氛。在强力有效的旅游支持因素的保证下,鄂西圈还要在战略高度上充分重视人才资源,通过引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管理、服务水准的人才队伍来充实区内的人员队伍从而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第4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22-03

1引言

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认识不清、产品体系构建不全、重点发展方向不明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加强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势在必行。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应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张晶、李良军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标准值,构建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以便于贵州乡村旅游科学发展[2];吴爱丽运用层次分析法采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3];林雄斌、颜子斌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得出资源因素中不同价值的重要性[4]。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本着科学合理、简明易操作、可比较等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分布于乡村地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通常以乡村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和乡村生态景观的形式存在。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国家标准对荆门市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所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全市拥有7大类49个基本类型263处资源点,但本文主要是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而非对荆门市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因此将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中单独列出来,可将其分为6大类,分别为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地质景观、水域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建筑等,具体见表1。

3评价方法

3.1基本原理及指标的确立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5],具有简便、灵活、实用的特点。AHP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其划分成不同组成因素,形成层次结构,再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个因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数量值来表示因子之间的重要性(表2)。

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事物两两比较,得出事物之间的重要程度,从而构成判断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所对应的方向向量,得出这一组事物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示意了各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A=W1/W1W1/Wn

Wn/W1Wn/Wn,

为了综合反映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本文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构建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表(表3)。

该体系表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层为总目标评价层,即A层;第2层为综合指标层,即B层;第3层为项目指标层,即C层。由于各层次因子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所以体系结构为独立性结构。

3.2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专家、地方旅游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然后筛选、整理,最后取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A=(aij)。本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如下4个判断矩阵(表4~7)。

3.2.1B层相对于A层的判断矩阵

3.2.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子重要性的权重值。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其中λmax是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也是单排序的权重值。计算出最大特征根λmax之后,为了保证准确性和说服力,必须对所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1)/(n-1),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CI的值越大,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同时,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即计算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CR=CI/RI。CR<0.1时,说明取得较满意的一致性结果。在表4~7中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790、0.0675、0.0000、0.0333,均小于0.1,其一致性结构比较满意,符合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3.2.4层次总排序

在对表4~7的计算中,已经求得各因素相对于上层某一因素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可算出Cn相对于A层的最终权重值,见表8。

4分析与小结

在综合指标层(B)中相对于总体目标评价层的三个评价因子,资源要素因子(B1)的权重为0.7766,开发条件因子(B2)的权重为0.1549,管理条件因子(B3)的权重为0.0685。这表明资源要素因子(B1)在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保护,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开发与保护资源。此外,开发条件因子(B2)紧随资源要素排在第二位,表明在荆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要十分重视政府政策的制定、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意境的营造、区位交通体系的完善等。管理条件因子(B3)对荆门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影响最小,但并不表示其不重要,因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搞好旅游服务、基础服务、服务人员培训等问题才能助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在项目指标层(C)层各影响因子权重的总排序结果(表8)可以得出:

资源要素因子(B1)中,农业景观因子C1影响最高(0.3493),其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子C5(0.1269),再次为生物景观因子C2(0.0829),第四为水域风光因子C4(0.0794),第五为地质景观因子C3(0.0785),最次为历史文化建筑C6(0.0524),表明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特别注重现有农业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沙洋油菜花基地、万亩蓝莓产业园、昕泰生态休闲农业园、盛老汉庄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老柳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花卉苗木长廊、茶花源景区、万亩桃花基地等为代表的种植园、采摘园、观光园、养殖园等农业项目,完善旅游农业旅游产品体系。此外,注重传统乡村聚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主题村落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与整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具象化表现。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自身传统优势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王莽洞、黄仙洞等旅游景区(点)的产品设计及服务配套。

开发条件因子(B2)中,区位条件因子C8和生态条件因子C10影响最高(0.3750),其次为政策条件因子C7和经济条件因子C9(0.1250),表明荆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区位交通体系的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此外,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适合本地的旅游发展政策,利于旅游开发商及旅游者前来投资旅游。

第5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翼城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作为一名翼城人,感到旅游业对于翼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翼城的古绵山名胜旅游区又鲜为人知。我曾经在2010年去过这个景区,对于景区的旅游现状感觉不是很好。后来,又听说翼城的古绵山是晋国士大夫介子推与其母真正罹难的地方。我就越加感到,对于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判断其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对于翼城古绵山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对于翼城古绵山的旅游资源的评价方面还无人研究。对于那些有关翼城古绵山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论证其是介子推母子真正隐居的绵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曾经在其《绵山辩》中写道“翼城的绵山是介子推母子隐居的绵山,这该是不争的事实。”而现在,对于翼城古绵山的发展而言,对它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是判断其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及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一、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概况

翼城古绵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县城西北大约五公里的封比村中,海拔高度为869.6米,占地面积大约为1280亩。因为翼城古绵山在平缓的田地中拔地而起,突兀屹立,所以叫孤堆坡山;又因为从远处看像一个倒扣的巨型大锅,所以也叫覆釜山;当地的人多把它叫做绵上。翼城古绵山是古时晋国大夫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罹难的地方。(如图1所示)

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温和。景区的年平均气温为9摄氏度至12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年降水量为550毫米。古绵山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山上植被比较多样。主要以松柏为主,还栽种有核桃树、火炬树、山桃树、花椒树、柿子树等树种。

古绵山的山顶建有洁侯祠,祠内有介子推与其母亲的塑像,祠内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八幅《介公灵应图》。

翼城古绵山的交通非常便利,拥有一条二级公路标准的旅游公路。目前,绵山的绿化工程正在进一步的进行,在翼城古绵山的路口,设立了古绵山的导游图。古绵山现在建起了山门、楹门,修建了上山的步行台阶、爬山中途的休息亭和开发绵山纪念碑,修复了介子推遗址,建立了停车场等旅游的配套服务设施,绵山景区已经具备了旅游的基本条件。

二、研究方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匹兹堡大学教授Satty.T.L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能够解决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而且非常有效地系统分析方法。在对非定量的事件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其可以对人的主观判断做出定量描述。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层次分析法最终就是把人们的判断转化为若干指标层因素两两之间重要程度的相互比较。

Yaahp软件是一款辅助软件专为层次分析法(ahp)设计,提供方便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数据录入、整理、权重计算和计算数据导出等功能。使用Yaahp时,在输入的形式方面,可以选择用判断矩阵形式或文字描述形式。标度可以选择1-9。该软件还提供了其它功能,例如自动修正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不完全判断矩阵的自动补全功能等。Yaaph软件的计算结果可以用PDF、RTF、HTML、纯文本、Excel文件形式输出,输出的计算结果的主要内容有:层次模型构造、标度类型、最终结果、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各准则层的权重以及各指标层的权重。其操作过程为:(1)层次结构模型图绘制(2)层次结构模型编辑(3)层次结构模型的正确性检查(4)层次结构树检查(5)判断矩阵值的输入(6)判断矩阵一致性动态显示及检查(7)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自动调整(8)残缺判断矩阵的自动补全(9)计算结果导出[4]。

三、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评价过程

为了开发和发展景区的旅游,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旅游资源,才能使这些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并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当中,可以使原来比较复杂的评价过程数量化和模型化,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1)确定翼城古绵山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2)建立翼城古绵山旅游资源的比较判断矩阵;(3)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一)确定翼城古绵山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翼城古绵山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核心就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的繁简程度与所得到的结论,故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应该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本文在参考了对山西旅游资源评价与对山岳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从资源价值、景区规模、旅游条件三方面来确定评价要素的指标体系,并使用Yaahp软件构件出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层A层是总目标层,第二层B层是准则层,第三层C层是指标层。

(二)构造翼城古绵山旅游资源的比较判断矩阵

使用APH法的出发点是使用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使用APH法的关键一步。在将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好之后,将同一层中任意两个不同影响因素对于直接相关的上一层因素的影响力进行重要性比较。例如,假定上一层的元素B作为总目标,而且对下一层的元素C1、C2、有着支配关系,对于B的三个元素C1、C2、C3重要程度用数量形式表示出来。即对于B而言,C1、C2和C3之间相对重要性的程度数值,将这些数值作为矩阵中的元素,所得到的矩阵就称之为判断矩阵。

为了充分得到对于翼城古绵山比较了解的人们的意见,我对我所有认识的对于翼城古绵山比较了解的大学同学都发了,请他们填写。最后,共收回13份有效调查问卷,于是我就以这13份有效调查问卷为基础,然后来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对于这13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在Yaaph软件中,我们采用Yaahp软件中的群决策功能,选择计算结果为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调查问卷的权重平均分配。人们在进行两两比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主观性。为了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本文还参考了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的相关资料,并且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各层次值的输入中,因为判断矩阵比较多,这里只给出其中的一个目标层―――准则层窗口的截图(图3)。

(三)各因素权重的计算以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Yaahp软件当中,将所有的调查结果的数据输入之后,既可以查看每个被调查者的计算结果,也可查看群决策的计算结果。在点击了计算结果的选项卡之后,软件就会自动计算出指标层各因子所占权重(如图4),并自动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会显示在窗口的上方。如果判断矩阵不一致或者有残缺,这些错误就会在窗口的下方显示出来。本文所有构建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都在0.10之下,因此就认为这个层次排列的结果具有次序的一致性。

四、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6-1可见,翼城古绵山旅游区的资源价值的权重为0.6089,在准则层中单排序为第一位,其比重远远大于景区规模和旅游条件的权重,说明旅游资源在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评价的三大类评价因子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旅游条件与景区规模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比重相对较小。景区规模的比重大约为旅游条件比重的一半,说明其在旅游地评价中的地位非常的低。但是在旅游地评价时,也不能忽视景区规模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发展翼城古绵山旅游区时,应该充分考虑它的资源价值,需要打造出翼城古绵山自己独特的品牌,其次也要考虑到旅游条件的发展与景区规模的扩大。

从指标层C层的10个因子的权重及其排序来看。文化价值排在第一位,其权重为0.3446,这说明翼城古绵山旅游区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可以成为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因素。观赏价值排在第二位,其权重值为0.1789,说明翼城古绵山的观赏性也会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排在第三位的是交通通讯,其权重为0.1110,这说明翼城古绵山具通达性和良好的可进入性。排在第四位的是景点的地域组合,其权重为0.0957.一个景区与其周边景区的组合对于这个景区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它影响因素,如饮食、科学价值、人员素质等,所占比重也较高。景区必须对这些因子加以保护,控制和发挥。至于旅游商品和导游服务的权重值相对来看比较低,但是也不能忽视。因此,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应该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导游服务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单因子权重的排序结果,我们用100分按权重赋予每个因素分值,得到翼城古绵山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表6-2)。参照其他评价参数打分结果判定,我们认为最后得分值域90分为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分值域70分且89分为很好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分值域50分且69分为比较好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分值域30分且49分为一般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分值域10分且29分为较差的旅游资源;最后得分值域9分为差的旅游资源。

利用6-2,我们就可以找到每个影响旅游资源单因子的限分,我又找到上面那13位大学同学进行评价打分,并取其平均值,然后又根据自己对于景区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进行适当的微调,然后得到评价结果。得到的结果如下表(表6-3)所示。

我们从表三种可以看到翼城古绵山的旅游资源的最后得分为63分,这样我们就认为是其旅游资源是比较好的旅游资源,是适合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工作的。

本人虽然对翼城古绵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得出了自己的评价结果,但也是一家之言。我非常希望自己的评价结果能为翼城古绵山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翼城古绵山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应用AHP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体现了人在决策思维时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和综合,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第6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评价体系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基础。黑龙江省属湿地大省,现有乌裕尔河沼泽、三江平原沼泽、松阿察河三大湿地,总面积为523.4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23 %,黑龙江省湿地分布的特点是区域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生态”开发,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界和环保界的研究热点。

一、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湿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度较低

根据旅游产品资源的特色原则,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发挥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特色性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旅游资源产品项目单一

黑龙江的湿地旅游活动还只停留在观光游览等表面层次上,忽略了对景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更深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黑龙江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过程中,对于认识湿地的生物特性,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深层次挖掘,在湿地文化中对湿地所在旅游目的地的理解不够。

(四)对湿地生态环境价值认识不深

提高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开发湿地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湿地资源的原生态性,使湿地的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

(二)突出资源特色原则

资源特色是旅游资源产生和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突出黑龙江省各地区湿地旅游产品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湿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树立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品牌形象。

(三)适度开发的原则

湿地旅游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又要尽可能保持环境和文化的完整性,其开发规模应该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

四、 构建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旨在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了解游客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满意程度,以找出差距和提出改进措施来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尽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等原则。根据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特点,选取了以下6个指标作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分析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关系图

通过对物流行业顾客满意度共性的分析,建立了3层指标体系:第1层为总体指标,第2层为结构指标,第三层为分析指标,分属于第2层各个结构指标,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同时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机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 观赏价值U1 新奇度V1

自然度V2

体验参与度V3

舒适度V4

科教价值U2 科教的特殊性V5

科教的典型性V6

科教的丰富性V7

科教的广泛性V8

历史价值U3 地方特色文化V9

历史民俗文化V10

资源价值U4 资源的规模度V12

资源的多样性V13

湿地生态环境价值U5 动植物种类V14

湿地退化率V15

湿地受威胁状况V16

旅游开发环境U6 交通条件V17

产业经济基础V18

基础设施条件V19

区位条件V20

五、结束语

第7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估方法;桂林

本文为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旅游资源评估调查研究――以桂林旅游资源为例”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李保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0日

一、旅游资源评估的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其物质基础,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充当客体的角色,是旅游者游玩观光和休闲的对象,同时也是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资源有如下几种概念:

凡能够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独家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课题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分为天然形成的和投入了人工劳动的两种,都具有持续利用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可以归为资产的一类,它既有有形资产的部分,也有无形资产的部分。是资产就必定会有价值,旅游资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非经济价值。因为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和效能如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由此诱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从而带来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旅游资源评估的概念。资产评估是指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遵循评估原则,遵照相关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定和估算。评估旅游资源跟评估其他对象不一样,评估时不能像评估平常的对象一样使用一般的资产评估方法。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性,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因而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支付意愿”理论(WTP)来确定经济价值以此进行评估。对旅游资源的评估既要考虑到它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同时还要把它在社会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以货币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国际上对旅游资源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旅行费用法、支付费用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条件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条件评价法进行研究。

二、条件评价法的内容、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定义。条件评价法采用直接调查,预测客源市场规模,应用模拟市场技术,诱导旅游者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旅游意愿支付量的方法,来估算该项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观消费者的满意度及效用最大化原理是条件评价法的核心原理,让被调查者在当地旅游市场环境中回答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支付意愿,然后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评估其价值。在评估旅游资源的非经济价值方面,条件评价法可谓是十分合适的方法。利用条件评价法通过调查了解消费者愿意支付某旅游资源的最大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从而得到该项旅游资源的价值。

条件评价法是一种直接评估的方法,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来获得该资源(商品),或者希望得到多少补偿才愿意放弃该资源(商品)的消费。不过在资源(商品)不是具有独特性时,往往采用支付意愿这一指标来进行研究测算。

(二)适用范围。条件评价法可运用于所有类型(包括未开发和已开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条件评价法又称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由戴维斯1963年提出并首次应用于研究美国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40多年来,CVM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还相对滞后。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进CVM,不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条件评价法在评估非市场价值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特别是运用在旅游资源评估领域。

(三)优缺点

1、优点

(1)适用范围广。条件评价法适用多种项目工作的评估,在公共项目、环境资源价值、专利技术价值、旅游资源价值等评估工作中广泛适用。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面,大多数旅游资源价值都适用该方法来评估。

(2)考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既包括本身的价值,还包括它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很少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属于非市场价值物品,但是它还是依然具有经济价值的。常用的一些评估方法没有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考虑进去,而条件评价法考虑到了。

(3)考虑了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现有经济价值很好发现,很多其他常用的评估方法也都将其考虑到了。旅游现有经济价值跟资源当前的状况相关,也就是它的现有使用价值决定了其现有经济价值。而旅游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不仅跟其现有使用价值相关,还跟未来的使用价值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关。通过调查收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到消费者对该旅游资源的消费意愿趋势,从而可以判断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2、缺点

(1)参数的确定受主观意识影响。旅游资源规模一般都是比较庞大的,评估人员对其基本状况的掌握很多都是依靠个人主观感受和经验。在旅游资源方面,评估人员需要对旅游资源本体条件、旅游地理环境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评价。而对这些条件进行评价,除了进行相应的调查外,更多地是依靠评估人员个人经验决定,因而很多评估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复杂。统计分析方法的复杂程度与设计调查问卷和获取的数据情况相关。开始首先要设计一套适合本次调查的问卷,而这问卷要考虑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比如支付单位的选择、使用该旅游资源的频率、受调查者的经济状况,等等。此外,问卷调查的数据必须是具体的数字,而收集到这些数字后要把它分类成数据区间。调查完毕后要归类数据,建立模型计算并分析数据。

(3)使用不当会导致结果偏差。不管是对于调查者还是受调查者来说,条件评价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此总结归纳了一下,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表1)

(4)从消费角度出发,没有从生产角度出发。条件评价法的原理是个人对市场商品或其他资源消费的偏好和效用价值,是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出发而不是考虑该资源价值多少或生产成本是多少。这个缺点是条件评价法特有的、无法改变的。

(四)改进建议。上述内容点出了条件评价法具有参数确定受主观意识影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复杂、使用不当会导致结果偏差、从消费角度出发没有从生产角度出发四个缺点。

在参数受主观意识影响方面,需要评估人员具备较高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如果评估人员不能胜任,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总之,就是要使相关参数尽可能接近实际,尽可能的准确。

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尽量多考虑细节,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不当导致结果偏差方面,针对上述的几种偏差提出了相应策略,详细见表2。(表2)

三、改进的条件评价法案例分析

(一)评估对象(桂林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其“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闻名中外。桂林市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在广西区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桂林地区内气候温和湿润,既少江南之酷暑,又无北方之严寒。杜甫也曾写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如是称赞桂林。另外,桂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其在旅游业方面的价值和贡献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算比较早,开始于1970年初,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桂林旅游资源的无穷价值。桂林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和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等方面已经全面完善。现在每年来桂林旅游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桂林旅游业为当地的GDP贡献也越来越大,而桂林旅游资源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这有待相关人员去评估。桂林旅游资源现状类型构成见表3。(表3)

(二)条件评价法在桂林旅游资产具体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条件评价法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让被调查者在当地旅游市场环境中回答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支付意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当地旅游环境的感受和精神享受,体现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条件评价法考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也考虑了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适用范围广,条件评价法更适合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

1、支付意愿率统计。因为桂林客源充足,且客源规模及市场需求大,市场消费者偏好的调查较易。就价值和评估方法的运用,需要实地的发放调查问卷,并面对面的对受访者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相关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基本个人信息,还包括他们对去桂林游玩的支付意愿等相关信息。通过收集回来的问卷调查得出有效率,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得出支付意愿率(P),对调查问卷中全体样本的支付意愿值进行统计。

2、改进后的调查方式和过程。经过对常规条件评价法的改进,我们在制作调查问卷时采用匿名填制方式,题目控制在15题左右,对于上述出现偏差的原因我们尽量避免。在选择调查对象方面,我们在桂林市不同景区不同地点分别发放等量的调查问卷,以求尽量获得均衡的结果。在数据收集统计方面,我们认真细心统计筛选,总结出结果特点,并加以分析,最终形成我们用于评估的依据。

3、据样本计算人均WTP值。国内外类似研究的普遍做法是采用中位值。根据累计频度分布,根据最接近的累计频度中位值查看所对应的WTP值分别是a、b,并计算当累计频度为50%时,WTP中位值为A元。用该值(A)代表境内样本总体人均WTP值。采用中位值得出累计频度所对应的WTP值,用该值代表境内样本总体人均WTP值。(表4)

(三)根据样本估计总体。相关总体的选择要考虑具体评估对象是否适合并参照不同区域的样本数进行统计。根据2015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1月我国总人口数为136,782万人。由于桂林属于开发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在国际上有一定市场地位,根据桂林旅游风景区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可以将2015年全国人口数136,782万人作为相关总体的数值(B)。结合样本支付意愿率(P),得到有支付意愿的总体人数(N)为B×P万人。代入公式Vn=M(WTP)×N中计算得到2015年桂林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以此来推算桂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由此采用支付价值条件法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瑜,杨成.旅游资源评估的探索[J].经营论从,2007.

[2]佟玉权,龙花楼.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质量评价[J].中国城市经济,2004.11.

[3]李向明.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构建[N].资源科学,2006.5.28.3.

第8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设计的“钻石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一国在某产业或行业中拥有的竞争力程度。该模型指出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情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政府)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包括遗产性生产要素和创造性生产要素)是一个产业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情况,是一国产业发展坚实基础,需求会有助于促进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创新。相关支援性行业,其优势地位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如休闲娱乐业、零售业、会展业、地产业、演艺业、工艺美术等行业开展都会给旅游业带来支援和补充。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包括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作为行业秩序主要维护者,其通过竞争法规、行业补贴、融资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直接与间接影响企业和产业的竞争。机遇是那些超出目的地控制范围内的偶然事件,是指重大技术变革、汇率调整、重大政治、文化与经济事件、自然灾害等都会给一国产业发展带来形成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将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作出深入、科学、严谨地分析。

二、瓷业古镇旅游竞争力

(一)旅游要素条件

作为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古镇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等称号于一体。就旅游资源赋存而言,陶瓷文化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根基与土壤。古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等,处处都蕴含陶瓷文化,是江西乃至中国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轴与中心之一。截至2013年,古镇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部级水利风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

(二)旅游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规模与构成是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关键,对其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旅游发展优化与提升找到切入点。2013年,全国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收入26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同比下降2.5%。在全国整体经济稳健增长的环境下(2012与2013年全国GDP同比增长分别7.8%、7.7%),古镇旅游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三年持续保持两数的增长比率:如2010年国内外游客1324.5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2242.4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20.19%;2010年境外旅游人数19.4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32.1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19.9%。2010年旅游创汇6484.11万美元,2013年达11326.2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1.12%。古镇旅游客源市场98.5%来自国内。首先,江西本省游客近年50%,是其主要客源市场,包括南昌、九江、上饶、宜春、赣州等地,说明省内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还应该是景德镇的主要推介市场,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其次,省外市场主要来如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周边省份,南方游客比例高,北方游客比例低,这主要受制于其现有的交通条件。此外,入境客源市场分为港澳台和外国市场两部分。港澳台游客是古镇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所占比重近70%,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的亚洲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40%,美、英、法、德等欧美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50%。古镇旅游发展仍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相反,其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低,市场结构过于依赖港澳台市场,外国市场极不发育,国际性品牌与高丰度的旅游资源与其影响力严重失衡。

(三)相关支援性行业

第9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