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旅游文化底蕴精选(九篇)

旅游文化底蕴

第1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美学视角 旅游英语 翻译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经济联盟的扩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业获得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了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旅游英语翻译作为拓展我国旅游市场的关键要素,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大其研究力度意义重大。

一、旅游英语翻译的美学价值分析

1.具有婉转美价值。婉转美是旅游英语翻译中别具一格的一种美学价值。旅游英语翻译的婉转美具体内涵表现为:措词上注重将东方文化的表达特色与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内涵。一方面,内涵的把握以及东方婉转文化的特色表达能更好地体现中国旅游景点的特点、使其古色古香的底蕴得以完整保留;另一方面,考虑西方文化差异能帮助游客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激发其了解景点特色、文化的热情。

2.具有忠实美价值。旅游英语翻译的忠实美体现在景点历史、特点的真实表达,保证翻译内容与景点本来样貌(包括自然面貌和历史面貌)的一致性。严格遵守忠实翻译的原则,在对景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充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准确地用译文如实翻译,避免了言不及义或者言过其实翻译现象的发生,不会偏离美学翻译理论的科学内涵。

3.具有简约美价值。旅游英语翻译的简约美是其美学价值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旅游英语翻译的简约美是指翻译的简单明了、朴实明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得大多景点有古人诗句的描述,这些古诗词极具古典气息、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接受习惯相契合,但在翻译时译者以外国游客的审美出发,注意到原文翻译诗句会显得用词冗长且拖沓、辞藻过于雕饰、华而不实,不符合西方文化的审美心理。因此,在翻译时特别关照了外国读者及游客的审美经验,将译文合理地简洁化、朴实化,既符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又能引起外国读者及游客的旅游兴趣。

二、美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1.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从美学视角出发,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至少涉及到2次视野的交融,即译者视野与原作视野的交融,完成第一次交融后译者形成的新视野与外国游客或读者视野的交融,而外国游客或读者接受到的是2次交融后的产物。译者在视野交融中是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的,会从自我的期待视野出发,具有理解者和解释者两重身份。旅游宣传材料是中国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对于中国大众而言是通俗读物,容易理解,但对于外国游客及读者而言,由于审美差距及文化差异,理解难度相当大。因此,为使外国游客及读者看懂译文,实现中国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译者要在尊重原作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外国游客的审美要求及接受水平纳入考虑范畴,灵活地变通翻译方法调动外国游客的审美参与,在符合美学要求的同时达成翻译目标。

2.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注意增词法、注释法的运用。西方游客或读者处于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历史十分陌生,为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距,增进文化交流,在旅游英语翻译时,要多注意运用复句和从句,同时,注意多增加一些词汇进行注释及补充。增词法、注释法是消除文化差距的有效方法,对西方游客理解中国文化大有裨益。例如,翻译“粽子”时,势必会讲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这就会联系到文化名人――屈原,因此,在翻译时,要对屈原及其事迹进行注释解说,进而帮助游客加深对“粽子”的印象,对“粽子”的文化内蕴以及中国端午节有深层次的了解,调动外国游客的审美体验。通过增词法和注释法的运用,可以让外国游客更容易接受对中国特定文化、特有物品等的感知,进而有效避免因陌生词汇而产生的文化休克。

旅游英语翻译重点在于选用合适的视角、采用恰当的翻译手段深层次地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传递给游客,从而使游客对景点文化、地域文化萌生浓厚兴趣。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的美学价值,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有机融合,探讨美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是推动我国旅游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吴佳琳.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1,9(15):36-38.

[2]张亚荣.顺应理论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14(7):46-47.

[3]吴海燕.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352-353.

第2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XX县图书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XX县图书馆灵活运用文旅融合政策导向,创新服务方式和载体,持续促进文旅融合,以基层阅读、乡村旅游为结合点和主阵地,推动图书馆元素融入全域旅游,大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阅读空间,助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具体做法:

(一) 特色书屋凸显文化底蕴。

围绕县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书屋,既深化了图书馆阵地建设,也有效提升了县域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底蕴”。

2015年,XX县图书馆在江东县政府旧址、花桥乡塘波村建设革命图书室,为游客、学子提供了了解XX红色文化的平台和窗口,对于宣传XX革命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起到了促进作用。

后治水时代,XX县确定了旅游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极。围绕政府的这个重点工作,我们以乡村旅游为一个突破口,重点在前吴、新光、嵩溪、田后蓬、礼张等旅游精品村,创建了一批温馨精致的农家书屋;在外婆家、栖水小筑等重点旅游企业协助建设了民宿书吧;在万年上山遗址公园设立了考古主题书架。这些设施成为了游客们休闲、阅读的好去处,突出了XX历史的悠久,彰显了“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

(二)阅读活动增添景点活力。

文旅融合推动全民阅读,两者相辅相成,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连续3年在新光村、浦南村、黄宅镇等旅游景点开展有奖猜谜活动,已先后吸引游客54600余人次;在乡村旅游热线开展XX剪纸、江南第一家廉政故事巡展等活动20余场次,吸引众多游客、市民驻足观看,有效地增强了旅游的多样性,提高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旅游档次和品位。

再如,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地方文化宣传。如2018年在大畈乡上河村中国诗人小镇举办“乡贤诗魂·馆藏古籍展”,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三) 手作活动热烘旅游产品。

近年来多次在城乡开展XX剪纸、XX香包、树皮画等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的体验、制作活动,先后吸引3800余人次游客参加,他们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报道,自发宣传XX旅游特色、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既推动了乡村旅游,又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收入。

(四)活用媒体吸引八方来客。

灵活运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在线上、线下开展各类活动,推介本县旅游资源,增强景点人气。

第3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一、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湖北省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安陆市旅游业文化底蕴丰富,自然资源独特,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旅游优质县市。

(一)旅游资源丰富。安陆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李白旅游文化和钱冲古银杏文化。龙王寺、青龙寿山、吉阳山等旅游胜地众多,安陆还具有灿烂的红色文化,比如钱冲革命旧址,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二)区位优势明显。安陆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阳,南通武汉,距离武汉市仅110公路,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湖北武汉、襄阳、十堰经济走廊的重要连接点,是三峡、武当山旅游、襄阳古隆中旅游线路的经过地。

(三)良好的文化底蕴。安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有名的漫画之乡、银杏之乡、足球之乡,具有闻名遐迩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李白文化,瑰丽的银杏文化,丰富的文化遗存,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安陆人民勤劳朴质,钟灵毓秀,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四)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安陆市不断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影响力,随着滨河园林城市建设伟大目标的提出,安陆市政府也把旅游业发展放在了突出的战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城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旅游业发展也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把2011年作为旅游业发展升级年,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旅游开发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安陆市虽说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比周边地区而言,其旅游开发明显滞后,缺乏对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开发,同时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在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设施等方面比较薄弱,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旅游投资力度不够。安陆市经济较前几年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安陆市支持产业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税源有限,可用财力不足,并且近年来,安陆市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领域中,相对而言投入旅游业的资金不足,同时安陆市还未真正解决旅游业投资机制问题,相关的优惠政策还未制定,多元化的投资模式还未建立,其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三)旅游宣传不够,旅游品牌不多。安陆市虽说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为外界所熟知的甚少,只是李白旅游区和钱冲古银杏在外界小有名气,其他都知名度较低,去年举办的银杏文化节虽说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是其后续宣传还未跟进,没有广泛的运用现代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与外界的旅游合作较少,旅游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效果单一。安陆市没有较好的整合辖区旅游资源,只是一味重点打造李白和银杏两大品牌,造成的结果是到百兆山就是看看李白相,去钱冲就是看看古银杏,现代旅游业应该是多角度、多视野的旅游,单一旅游注定缺乏长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人才不足。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安陆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那种素质高、水平强、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管理人才,真正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旅游专业文化背景、娴熟的旅游服务技巧,以及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及较强的信息交流和处理能力。

三、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旅游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近年来,各地推出了各种旅游套餐,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技术部主任瓦尔玛在出席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时表示,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之一,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达三千四百五十万,位居世界第六。从国际上而言,国际旅游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为各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大发展机遇。

(二)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增大。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意识转变、成熟度提高,其需求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他们追求刺激、挑战极限、寻踪问底、踏访奇异之地。各种深山高地等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具有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势必会给安陆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

(三)旅游者品味的转变。近年来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步转变旅游品味,在他们游遍了祖国名山名水后,他们逐渐对小城市旅游,对乡村旅游情有独钟,那种基础设施良好、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到位,服务质量上乘的乡村旅游往往是他们的理想选择,我们可以加大乡村旅游规划、发展乡村特色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中找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假日经济的带动。假日催生了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假日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应城的汤池温泉,在每年的元旦客人应接不暇,到来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每一个假日,除常规法定假日之外,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的节日搞一些活动,也可以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政府的大力扶持。安陆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是安陆市旅游发展升级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促销活动,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百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系列举措为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经济支撑的有限性。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政府财政投资旅游开发是有限的,而有实力的企业因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旅游业认识不够,投资热情不高,应广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二)资源开发的不当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有的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对资源开发不当,缺乏前期的资源开发调研力度,没有统一的开发协调机构以及相关的机制,造成资源重复开发或者是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竞争的激烈性。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来自周边竞争者的压力,随着旅游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都在旅游服务、技巧、设施、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安陆市周边如孝感的双峰山度假区、应城的汤池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度假区等都是巨大的竞争对手。

五、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measures)

(一)加大投资力度,加大配套设施建设。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通道,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说交通设施、餐饮服务、酒店住宿、旅游购物、向导服务等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人文、提升城市文化档次。

(二)狠抓品牌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李白和银杏为品牌基础,不断加大品牌建设,以各种宣传手段为推手,加大品牌文化创新,塑造安陆真正意义的旅游品牌,同时在建设品牌的同时,要加大和其他资源的整合力度,减少资源的分散性。

(三)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我市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都是一些浅层次的开发,没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在开发手段、理念、技巧、方式上落后,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形成产业链。建议聘请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我市旅游产品的调研力度,结合我市实际,在开发理念、技巧等方面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旅游合作营销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加大与周边城市如武汉、襄阳、孝感、随州等大中型城市的合作营销力度,利用节日营销、主题营销、文化营销、公益营销、联动营销等方式与周边城市建立旅游品牌路线,比如建立武汉-安陆-随州游线路等,同时可以在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加大与周边兄弟城市的合作营销策划。

第4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3001

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休闲消费主导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等现实问题紧密相关。特别是近年来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层次确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地位,对我国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因此,从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战略的高度探析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凝聚力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要求与思路,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的时代脉搏、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准确的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引。

1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与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它以文化传统、民族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精神文化及人类相互往来所形成的诸种关系、等级、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为主体构成。根据文化的感召、传承和渗透三大基本功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可归纳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传播力。其中,文化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基础,是文化共同体存续的前提条件,并决定文化软实力的外部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文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信息载体,深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底蕴、文化精神。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与流转,在于其中的历史内蕴和文化价值能为后代所理解、欣赏和铭记,从而使传统文化记忆得以保存,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弘扬。因此,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它们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信息很容易成为一个民族的共享观念,而这些共享观念将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选择过程,不断加深文化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并激励着文化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目标和理想而努力,促进文化共同体逐渐趋于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整体。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来看,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通过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来引导旅游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保护力度,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且通过吸引国内外游客游览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转化为民族的认同、自尊,有助于弘扬自身民族文化精神,摒弃民族虚无主义的“全盘西化”和自我封闭的“盆地意识”。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有助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2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文化凝聚力的高低取决于文化受众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性、强烈时代性和显著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以旅游形式充分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将潜在地改变人的感性世界和理性思维,不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

一是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一个民族群体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的集约化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特定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挤压已是客观的事实,特别是随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正逐步为全球化、现代化所消解或代替,同时伴随着相当数量的文化共同体出现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忘、漠视这一蕴含悖论且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文化认同危机。我国非物质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三月三”,到民俗村里的随意“拉郎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者往往摒弃其珍贵的民族文化底蕴,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形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相脱离,对民族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江苏周庄、云南丽江都陷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旅游开发的困境。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这一内在精髓进行挖掘,无疑有助于唤醒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提高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这种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在文化主体中表现超强的稳定性与内聚性,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合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

二是时代性。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精华,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和文化价值,与其满足人们当前精神文化需求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社会变迁的深刻变革带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审美形态的更迭,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性的挖掘必须注重与时代脉搏保持一致。

正如黑格尔认为“我们自己民族过去的事物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来看,当前的旅游开发与利用或是侧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性的历史优越性的挖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单纯的保护与展示,或是完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精华与当代时代精神的联系割裂开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臆造性”的生产和利用。显然,上述做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相悖。只有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有效联系起来,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入时尚元素,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创意资本的提取与转变,最大程度地获得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尊重、欣赏和认同,刺激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需求,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传承,成为在社会变迁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是普世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进程深入推进,文化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一体化进程。马克思指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因此成为公共财产”。对于“公共财产”的理解,英国文化理论家Terry Eagleton指出“文化是关于价值而非价格的,是关于道德而非物质的,是关于品格而非市侩的。文化是关于人类能力的陶冶,是为了让人类成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发自某种可鄙的功利动机。”可见,在先进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全球化、普世化过程中,优秀民族的本质和核心显然不是当前文化创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功利化、娱乐化、庸俗化,而应是对于具有普世性核心价值的真、善、美的全球所有民族文化所共同推崇的价值准则追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既要注重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要注重具有普世性的“真善美”的元素组合,在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下将具有普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形式更好地展现到全世界面前。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凝聚力的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形式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宣扬和传达民族文化精华,吸引客源国游客自发地对旅游目的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认同,调节人们的感性世界和理性思维,对凝聚和号召游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独特柔性作用,是传播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国民文化认同、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当然,对于文化凝聚力推动的影响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民族性、时代性和普世性等特性。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等非遗项目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为追求功利目的往往忽略或臆造其民俗特质,破坏了其固有的本真性文化价值,无法有效体现其民族性、时代性和普世性,不仅难以对游客的感情世界和理性思维产生凝聚与号召作用,而且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框架下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联合优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普世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融入生产生活、融入当代社会、融入世界各国,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孙波. 科技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J]. 中国软科学,2009,(10):6772.

[2]朱孔来,马宗国.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展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361.

第5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一、麦积区区位与文化资源现状

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南接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濒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战略要地。

麦积区区内现有各类旅游资源120处,对外开放重点景区37处。其中3A级以上景区7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自然风景点12处。旅游资源占天水市旅游资源总量的70%以上。虽然存量丰富、景观齐全,但也存在质量不高,开发层次低等问题,尤其是文化内涵缺失,缺乏准确的文化定位,主要表现在:

(一)麦积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没有找到主线和灵魂,主要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设上,相互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石窟文化、伏羲文化各自为政,相互遮蔽,没有整合出旅游文化资源潜在的联系和协调机制。

(二)对旅游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能全面兼顾。

(三)注重旅游资源的物质形态,而对其精神、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四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麦积区旅游文化尚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旅游业的依存中心仍是物化了的旅游资源本身,而没有完全转向以人为中心,以游客为中心的高层次旅游文化建设上来。

二、麦积区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下的城市文化定位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麦积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特点和优势,将麦积区城市文化定位为:神韵麦积、易源圣地,以此来统摄和涵盖旅游这一载体。

(一)“神韵”、“易源”的寓意

“神韵”二字乃上古篆书,代表了虞舜时代的整个中华精神图腾文化,它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含蓄蕴藉、韵味深远,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使人能从审美中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将神韵这一美学范畴与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相融合,凸显了“城市神韵”与城市物质文明的和谐共生关系。“易源”二字乃“易经之源”的简称。《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根源独能一脉相传至今,是与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而易经的形成始于伏羲氏“一画开天,文明肇始”。

(二)“神韵麦积,易源圣地”的寓意

神韵麦积既指麦积区就是大景区,本身就是神韵城市,也指“东方艺术雕塑馆――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伏羲画卦之地卦台山是麦积区神韵的“双眸”。易源圣地既指伏羲画卦之地就在麦积区卦台山,也指伏羲“一画开天,文明肇始”,以伏羲创制八卦为源头,千年而下,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在这里孕育流传,争相辉映,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亘古不衰的魅力。“神韵麦积”和“易源圣地”二者是互文关系,即“神韵、易源麦积,神韵、易源圣地”,从而更加鲜明地彰显出麦积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三)“神韵麦积,易源圣地”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独特生态景观

麦积区环境优美,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有巧夺天工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画卷“麦积烟雨”,“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小黄山”之称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森林与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交相辉映,让旅游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凸显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神韵。

2、底蕴深厚的石窟文化艺术

麦积山石窟不仅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名副其实的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当之无愧的“东方艺术雕塑馆”。其文化旅游价值和影响力在全国的县区中也是比较罕见的;同时,麦积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麦积区要充分把握时代机遇,立足资源优势,以“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东方艺术雕塑馆”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明确文化发展定位,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和品牌创新,全面提升麦积区的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3、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资源

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始画八卦,相传画卦之地就在麦积区。无论是暗合天机的卦台山、雄浑壮丽的麦积山绝壁伏羲女蜗交尾浮雕(麦积山石窟169号窟和69号窟之间),还是与天水市公祭伏羲大典相辅相成的麦积区民间祭祀伏羲活动,无不直接印证着麦积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人文始祖伏羲创造八卦之圣地。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先期考察了全国的山川地理,用最先进的仪器对画卦台及周围的山形水势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卦台山是“华夏第一山”。由于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将易经和旅游目的地结合起来,品牌影响力、开发潜力和价值巨大。因此,麦积区要充分彰显天水“羲皇故里”的活力和张力,把麦积区打造成易源圣地。

三、麦积区“神韵麦积,易源圣地”城市文化的实施构想

(一)麦积大景区建设

深入挖掘麦积区独有的易经文化、石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发展思路,加大文化产品开发,着力营造“神韵麦积,易源圣地”的麦积区旅游形象,为区域发展注入“神韵”、“易源”的精、气、神。并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山水风光,形成以“一区两核三廊”为格局,以易经文化、石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谋划好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为麦积大景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二)建设卦台山中华始祖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

建设集内容与功能高度融合的卦台山中华始祖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卦台山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应以伏羲始祖文化为背景,突出伏羲画卦肇起文明的文化形象,大力宣传卦台山伏羲画卦圣地的形象,将整个卦台山打造成为始祖文化、伏羲文化、易经文化为载体集体验、观光、研修、保健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应充分挖掘石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突出“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东方艺术雕塑馆”的文化形象。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神韵麦积、易源圣地”等6大部级旅游品牌产品,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素,营造麦积之家、圣地之家的情感氛围,赋予麦积神韵的情感张力,易源的情感内涵;通过规范城市主色调、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功能区域与景观节点的设计,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同时,打造6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拓展易经与旅游资源融合的有效途径,形成易经与养生、中医、管理、人生等文化旅游产品;创新麦积区民间伏羲祭祀活动,挖掘和完善祭祀仪式规程,发展卦台山伏羲民间祭祀旅游节和易经文化暨养生旅游节。

(四)加强易经学术、石窟艺术的研究与交流

积极开展易经和伏羲文化学术研究,增进与国内外易学界的文化交流。积极邀请国内易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麦积区进行专题讲座,对易学爱好者进行培训,普及易学知识。成立麦积区易经学会并建立学会网站,围绕易经与传统文化、现代管理学、现代医学等的关系,普及易学知识,传播伏羲文化,特别是积极开展卦台山与伏羲画卦肇起文明相关联的学术研究。

加大对石窟的保护,理顺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大做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石窟文化的研究力度;扩大对外宣传,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石窟文化专家学者开展石窟文化培训交流;和市内高校合作,建立函授、脱产、半脱产等招生模式,培养更多的石窟文化传承者。

四、麦积区“神韵麦积,易源圣地”城市文化的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统筹协调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神韵麦积,易源圣地”城市文化构建相关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其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督促检查力度。

(二)推进机制创新

以“神韵麦积,易源圣地”为灵魂,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旅游与景区一体化管理,努力探索景区发展的新路子,逐步理顺景区(尤其是麦积山风景区)管理体制,推进景区提速发展。

(三)激活经营机制

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扶持措施。以“神韵麦积,易源圣地”为统摄,进一步放开搞活,营造经营优势。用“神韵麦积,易源圣地”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

(四)强化宣传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创新宣传推广“神韵麦积,易源圣地”的城市主题,更好地展示麦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现有平台的作用,利用伏羲文化节、文化旅游年度会展等,加大对麦积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介绍推广。鼓励高校与旅游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神韵麦积,易源圣地”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

五、结束语

第6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品特性

包装

旅游购物在旅游六要素中属于“无限”的花费,蕴含着无限开发潜力。然而多数旅游商品未能很好的融合自身特性进行包装设计。受这种瓶颈所限,旅游商品目前仍是旅游六要素中的“软肋”。

1.旅游商品的特性

旅游商品又称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购物的对象,旅游购物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基于旅游活动的特性,旅游商品既具一般商品的基本特征,又蕴合着自身的特性。

(1)文化艺术性。文化同样也是旅游商品的灵魂,旅游商品通过独特的创意和精美的艺术创造力吸引着旅游者并承担着反映旅游地地域文化渊源和背景的载体。

(2)纪念性。旅游活动属于高层次的身心消费活动,旅游商品是这种消费活动的物化和见证,它以鲜明的旅游地印记,象征并承载着这种身心消费活动所形成的经历和体验。

(3)地域性。旅游商品之所以被旅游者留恋、怀念,是因为它的题材、取材、工艺等元素负载着特定旅游地域的烙印,反映了特定地域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的特征。

(4)旅游愉悦性。旅游活动本质而言就是旅游者寻求精神愉悦感受和特殊经历的活动,旅游商品是孕育、留恋和强化旅游愉悦的重要因子。

(5)传承性。旅游商品是旅游地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的最直接体现和标志,是旅游地旅游特色、文化传承等信息的载体和介质。

(6)便携性。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异国他乡进行的短暂停留,最终还要回归惯常环境。为此,旅游商品客观上应精致、小巧,便于携带或运输。

2.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旅游商品承载着旅游地的地域文化、情感特征等综合元素,镌刻着旅游者的经历和体验,诠释着特有的文化渊源,其包装设计的创意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商品的发展。由此,笔者认为旅游商品包装实质即满足以下各种元素的总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开发者的生产技术和环保需要,旅游地形象和地域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商品保护、运输和销售需要。

2.1精美含蓄的色彩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关键

色彩在旅游商品包装的视觉因素中发挥先声夺人的作用,它能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它具有促使旅游者快速识别、深刻识记的功效,旅游商品包装的不同色彩语言表达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反应。

旅游商品的包装在选色、配色上应以旅游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汲取、借鉴、融汇旅游地本土的核心文化,挖掘凸显典型地域文化个性的本土化、民族化、地域化、吉祥化色彩,准确表达其地域性和文化艺术差异性特征,满足旅游者追忆旅游经历,体会和感悟旅游地域文化的需要。

2.2简洁生动的文字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灵魂

包装设计的文字语言是传递旅游商品信息,表达内在特质的视觉符号,它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点睛”。在旅游商品包装装潢画面上要设计好主体文字,表达最醒目的视觉效果,可综合考虑旅游商品的消费对象、包装造型与结构以及旅游地域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旅游商品自身的气质气韵或象征意义等进行深度融合和整体设计,展示旅游商品的特色和内涵。

2.3赏心悦目的图像语言――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焦点

图像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有效地跨越地域束缚、贯通语言障碍、融汇文化差异,通过视觉语言进行无拘无碍的沟通交流,赢得濡染共鸣的效果。所以,旅游商品包装的图像设计,应基于地域文化和旅游消费需要,营造简捷、攻心的产品形象和内在精神质感,展示旅游商品的最佳卖点。

2.4恰如其分的包装材料――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载体

旅游商品包装即用一定的材料对物品进行包裹,可解析为对旅游商品的包藏、装扮、装束和装饰。选择其包装材料,一是要立足于旅游商品地域文化的根基,充分表现和反映旅游商品内在的文化韵味和内涵品质;二是要尽量使用天然的、可自然风化的、低耗能可降解的材料,合乎安全无公害、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

2.5生动传神的包装造型――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主题

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主题是对旅游商品内在文化品质的精华描述,其包装造型要体现地方特色,要有“独”、“特”意识,突破固有文化创新模式,融民族性、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纪念性于一体,充分展示旅游商品地域文化的本质特色。

第7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1.发展条件    

大区域营造“旅游+”本底。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和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及西线旅游中心,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安顺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四个国家AAAA级以上风景区,全市风景区面积占所辖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 2%的比例。    

“屯堡旅游集群”创造“旅游+”优势。明朝屯军形成了今天奇特的“军屯文化”集群。600多年来,他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一边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和信仰,一边又与当地民族碰撞、融合,形成了祖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一朵奇葩—安顺屯堡文化。屯堡旅游开发正式纳人政府议事日程,西秀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跟云峰屯、天龙等屯堡村寨的旅游开发之后,又有旧州、鲍屯、吉昌等十几个屯堡村寨申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名村,“大屯堡”的格局基本成型,为鲍家屯的发展培育了旅游集群环境。    

产业发展滞后呼唤“旅游+”激活。鲍家屯目前尚未大规模的开发旅游活动,仅有一部分政府接待活动或者是学者调研活动,水利遗产还没有能够给鲍家屯带来相关的收益。作为旅游目的地“最后一公里”有待完善,整个村子里面的公共设施尚不能满足村民普通生活的需求。村子里鲜有公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建设了特色农家乐接待设施,但是开发水平粗放、旅游项目单一,且文化产品及内涵基本空白。    

第8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美学

工艺美术中以功能美、技术美、材料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为最高原则,而鄂伦春族工艺美术品就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也被称为“使用驯鹿的人”,黑龙江、内蒙古地区是鄂伦春族主要的聚居地。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和精良的装饰手法,集中体现了以地域特色为先导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的实用功能和极富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用料材质上的审美观念的融合,始终在我国民族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以地域特色为先导的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的实用功能美学意蕴

我们往往将物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而所具备的属性和条件,诸如形态、结构和用途等称之为使用价值,通俗的讲就是实用功能。。早期的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更多的就是考虑到使用价值,而没有装饰功能。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在早期的设计制作中由于实用的目使得工艺粗糙笨拙,人们甚至不惜破坏桦树皮及毛皮等材料的纹理,有意识地将其加固而不可能对它进行过分的装饰和修饰,这个阶段的工艺品首先考虑的功能是防漏、耐压、防损等。实用功能美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审美形态,随着制作工艺和技术的改进,鄂伦春人才开始考虑如何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它的审美价值,逐渐在器物上添加印花和图案等加以美化。鄂伦春人迁徙为生,动荡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不可能用陶土铁器等制作日常生活所用的工具,而且制作出来必须轻巧结实、便于搬运,而这种能够明确表现使用价值,与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对应的物品就是美的。所以器具不但满足了鄂伦春人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二、极富民族特色的的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用料材质上的美学意蕴

不同材料的特征和性质,往往会在旅游工艺品上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材料是工艺产品制作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工艺品的审美,此审美客体会与审美主体的心理形成不同的情感呼应。鄂伦春族主要受大兴安岭的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纯天然的材料,就地取材,再运用自身丰富的想将审美情感和主管意象与物质材料想结合,因材施艺,使材料造型与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就是鱼和白桦树,再加上鱼皮和桦树皮自身轻便柔韧、不透水、可塑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捕猎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所以深受鄂伦春族喜欢,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采用纯天然的材质有一种纯朴自然之感是一种审美的复归。鄂伦春人把工匠善用材质的智慧和高超技艺与材料的天然美融合到一起,制作出了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的艺术品。而鱼皮文化又是特色文化。鄂伦春族也将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的鱼皮文化沿袭传承下来,这些手工制品造型简单朴素,而且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在传递着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民风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游荡在江河湖海之上, 汲天地之精华,出没于深山老林之中,取自然之恩赐。当下,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已经缺少对自然由衷的感激之心与赞美之情,。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所渗透出的美学意蕴,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及一种力量,它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更是鄂伦春族精神文化的承载者,体现了鄂伦春足独特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观念与,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极富艺术特色的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造型装饰上的美学意蕴

鄂伦春旅游工艺品属于造型艺术,在物质生产中,产品的外观造型直接向外界展示出来的就是它的造型美,产品的造型美也使得它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形式上的审美价值。而装饰纹样既是特定的体现民族审美心理的符号,又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外壳,因此地域所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排他性的文化差异。受地域和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鄂伦春族旅游工艺品装饰纹样体现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上:一桦树皮;二是鱼皮;三是兽皮;四就是通过交换得来的布匹材料等。这几类材料上也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鄂伦春族特有的装饰纹样及文化艺术。各类制品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与造型形式, 体现出艺术的表现力,始终遵循经济、适用、美观三原则, 将造型与形式美法则融为一体,表达出一定的意味。鄂伦春人将想象、抽象、借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工艺美术品的造型与装饰中,使之能够传递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并且将真善美的观念完美的融入到物品中,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艺术效果,同时也展示出鄂伦春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以及独特的民族物质的、精神的层面的文化。鄂伦春族的旅游工艺品的造型与制作在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人类的意识从追求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

有学者通过研究支出,在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中,利用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减少投入新的资本,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不但能加强国人的了解,还能够让外国游客更好的领略我国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开发对旅游工艺品时,应重视游客渴望了解鄂伦春族地域风俗的好奇心和对于鄂伦春族文化资源的兴趣。注重加强地域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传统性的魅力, 笔者认为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的造型装饰上还具有极富艺术特色的美学意蕴及还具有纯天然益生特色的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色彩形式美上的美学意蕴。鄂伦春旅游工艺品以绚丽多姿的纹饰,敦实古朴的造型和鲜艳夺目的色调,为鄂伦春族社会增添了新的色彩。鄂伦春旅游工艺品设计开发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民间工艺中一簇绚丽多彩的奇葩,对研究鄂伦春族的文化进步和历史发展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河涛主编 .现代市场的美学冲击[M].人民出版社,1996

[2]盛新娣 .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Ol期

[3]李顺.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 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刘璇,逯红梅.浅析鄂温克族旅游工艺品的美学价值[J]黑河学刊2013年02期

[5]王金.鄂伦春人的“天然绿色染料”———来自大兴安岭腹地的田野调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 30(9).

第9篇: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西塘古镇;商业化;旅游开发;传统元素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日渐茁壮,旅游业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古镇多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同时古镇蕴藏的商机也造成传统元素流失,“现代古镇”出现。目前,国外对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利益者、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国内古镇旅游研究,从最初对古镇旅游存在的初步探索过渡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问题,再进一步探讨古镇旅游先关利益主体和旅游地区域竞合的问题。在当前古镇旅游形式严峻的状况下,如何以保护固有文化为基点合理性开发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便成为了新一轮探讨的话题。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概述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内涵

传统元素作为构成古镇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保持传统元素变得尤为重要。保持古镇传统元素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中华人民尊重自然、尊重我国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本心的一种遵守,表达不会因为现实利益驱动而随意破坏遗产的纯真初衷。重视古镇旅游中的传统元素,对内而言,是国人尊重千百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对外而言,是向外传播我国文化,彰显我国的精、气、神,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以一种全新的途径提升我国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的特点

古镇传统元素多表现在格局构造、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方面。江南古镇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上经过密切、长期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形成了这一无法比拟与替代的独特文化以及水纹建筑布局。水、桥、廊、街巷、居民建筑则构成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基本元素,整体空间布局上多与河网协调分布。天、水、阁、人构造出婉约的形态,营造出的宁静的氛围也正是游客想通过古镇旅游这一途径获得的感受。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

古镇以其自身特色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古镇旅游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活动,就主体效益而言,可见的有游客在古镇景区直接拉动的消费(如餐饮、纪念品购买等)。除此之外,古镇旅游还拉动了交通、餐饮、购物等方面经济变化。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旅游收入极为可观且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效益

具有特色的古镇总是能够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旅游所带动的效益是极大的,旅游业从上游到下游有众多产业模块,旅游一条线提供了多方的职位空缺,促进了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独有特色的帮助。同时,在旅游促进下还有众多专业由此产生,对教育知识也起了拓展作用。

(三)文化效益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它经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却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或意识。千百年的发展,风景变了、人文变了,而它却在历史长河的塑造中更具有底蕴的美。它的一行一态都是文化美的写照,而它的存在成为了众多设计者考究的依据;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不朽诗句则成为了古今学者考量的精品。

(四)生态效益

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在国际威望的提高,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并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的发展,“品质”成了发展中重点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古镇在历来的开发与发展中都考虑生态效益这一重要要素,以生态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在响应了国家方针号召的同时也成为保持古镇活力永驻的突破点。

三、浙江西塘古镇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西塘镇且被誉为“浙江省中心镇”的西塘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塘古镇交通极其方便,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乘坐汽车、高铁、火车均能到达,同时周边三大机场毗邻。西塘镇依托旅游业,全力打造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资引进等逐年增长,旅游业票房也是逐年增加。

(一)产品特色不够鲜明

西塘古镇的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品牌认识和品牌定位模糊不清。西塘古镇的主要特色为桥多、弄多、廊棚多,这也成为西塘旅游对外主打的元素,但对于水乡江南而言,这一特色并不鲜明,没有极大的竞争力。由于地处江南,各旅游地提供的纪念品具有同质性,而价格又有所出入,导致产品没有自身独特性,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替代性强。

(二)游客吸引力还欠佳

选择古镇旅游的游客多为城市旅游者,他们希望从旅游中获得的是宁静、休闲、体验或怀旧风味,而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中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西塘古镇也忽视了这一市场需求。西塘将“生活中的千年古镇”作为自己的形象定位,但却很难让游客体会到所谓的特别之处,西塘没有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成为其对外吸引力不高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