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精选(九篇)

健康管理师的现状

第1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1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必要性

1.1我国公众营养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表现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少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地区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营养”等一系列慢性病或富贵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增龄引起机体器官趋于萎缩、生理功能明显退化、免疫能力相对低下,出现了生理性衰老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主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年龄分布多在35~55岁之间[2]。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人[3],并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达到20%以上[4]。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

公众营养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解决。据1994年统计,慢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重大压力,也构成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更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中的70%和亚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健康管理”来控制的。目前,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已非常成熟,健康管理师已形成稳定职业。日本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及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以维持和增进国民健康与体质。日本一亿多人口,平均有40万名营养师,每100多人口就有一名专业运动营养师;而我国l3亿多人口,营养师不足4000名,其中运动营养师不足几十个,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疾病人群服务,面向普通大众的很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但行业尚未成熟,培训市场混乱,而且国内尚无高等院校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导致行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可行性

2.1开设运动营养方向课程是适应健康管理市场要求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健康市场,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近三年里被称为是“朝阳职业”乃至“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虽然每年有大量培训人才走出培训机构,但大多都缺乏系统专业医学教育,可谓是“一本培训教材,一位健康管理师”。因此健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及,严重阻碍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由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变化、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亚健康问题流行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以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等原因,促使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叉学科,主要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重要学科。所以健康管理师不完全等同于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通过采集和分析健康信息或危险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运动、营养、心理调节和生活方改变等进行健康促进。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扩大,同时伴随康复医学迅速发展,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健康管理知识结构体系相比,所缺少或需要加强的学科正是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体育运动锻炼具有较全面的健康职能,既能促进人体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还能加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健康方面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对人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加速疾病的康复作用。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改变的推动下,医学与体育运动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运动营养学,它是未来健康管理人才、预防医学工作者和营养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

2.2医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兴趣浓厚

第2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4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1.1南疆地区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表4结果显示,在涉及健康状况的18项条目中,被调查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00~6.44之间,汉族教师最低6.00,维吾尔族教师略高6.44,依次为塔吉克族6.42,柯尔克孜族6.27.结果显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均处在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视力减弱、食欲差、睡眠不好、易感疲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身体活动能力下降等方面.

1.2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心理健康状况有16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11~6.84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11,汉族教师最高6.84,依次为维吾尔族6.68,塔吉克族6.35.根据心理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健康状况均处在向负向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精神紧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心情、情绪不高、自信心差、安全感、幸福感不足、思考或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等.

1.3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中社会适应状况有13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社会适应状况的平均值在6.31~6.86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31,汉族教师最高6.86,依次为维吾尔族6.83,塔吉克族6.71.根据健康评估社会适应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均有社会适应困难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的能力减弱,与亲戚、好友联系减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减少,妥善地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等.

1.4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总体健康状况有4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48~6.88之间,维吾尔族教师最低6.48,塔吉克族教师最高6.88,依次为汉族6.59,柯尔克孜族6.52.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也均处在亚健康状态.四个民族中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民族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民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学校教师的民族构成及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1.5南疆四地州中小学男、女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5明显反映出不同民族男、女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存在着差异,各民族男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女教师.男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6.98,最低值是6.71,女教师最高值是6.51,最低值是6.02.说明各民族男教师的健康状都略好于女教师.这与女教师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处的地位、角色和承担的工作(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6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也存在着差异,小学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7.49,最低值是6.53,中学教师最高值是7.06,最低值是6.17.说明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均好于中学教师.这与中、小学对教师的总体工作要求、工作压力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1.7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从教师在学校的正常工作时间、周课时量、课外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加班时间三个方面调查了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

1.7.1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从表7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除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这与中考、高考和中学工作量大尤其是高中部的教师工作量大有直接的关系.

1.7.2中、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大教师的周课时量普遍较大,10节课以下的占10.1%,10~15节课的占63%,16节课以上的占26.8%.在统计调查数据中发现,中学教师10~15节课的比例最高,占77.9%,小学教师16节课的比例最高,占38%.这与我们教师座谈会、访谈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这些与师生比差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室容量有限、教师严重缺编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1.7.3中、小学教师课外加班时间多中、小学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以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教研组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学生思想工作、家访、在职进修、职称论文、优质课评选、基本功大赛等,这些工作基本上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加班时间在0.5小时的教师比例占5%,0.5~1小时的占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影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的主要原因

2.1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心理负担重从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来看,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各民族家长的高度关注.面对着社会竞争、人才培养需要而赋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术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教师们承受着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从中小学内部管理来看,每年的“中考”、“高考”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考评挂钩,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及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学生的成绩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都是变相的对教师施压.迫使教师陪着学生起早贪黑,有53.7%的中学教师、38.6%的小学教师每天要工作9~10小时以上,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其它行业.教师们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学生思想工作以外,业余时间要按时完成批改作业、备课等多项工作,还要应付各种培训、考试.从教师的工作强度来讲,一是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二是按教育部对教师工作量(师生比)的规定,普通中学为1:13.5,小学为1:19.我们调查的城市中小学的师生比均在1:20以上,县乡中小学师生比均在1:25以上,这无疑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从心理学角度说,有的教师抗焦虑程度低,不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有的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不能接受新事物等,使自己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正吞噬着教师们的健康.

2.2南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特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尤其是新疆南、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开始拉大,区域性的不平衡在新疆境内加速显现.占新疆面积1/3、人口42%以上的新疆南疆四地州,其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南疆四地州地处天山以南,呈“C”字型环绕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北部和南部,跨越了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三大山系,绵延数千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水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天然植物稀少,并处在严酷的干早环境中,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风、沙(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滞后、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影响下,使南疆四地州中小学各族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2.3中小学教师的饮食时间、质量得不到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本次调研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占调查教师的77%.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因素.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基本相似,多年生活在南疆地区的汉族教师也基本习惯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鸡蛋,饮茯茶(砖茶),蔬菜品种较少,水果(干果)丰富.以上所述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从营养学来说,各种营养素都不缺乏.但是,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因工作时间、性质、压力和家务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根本保证不了一日做三餐的时间,饮食结构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在座谈和访谈中多数教师反映,为了完成学校安排和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在家做饭,多数情况下是在饭店或学校食堂吃快餐.根据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出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加班时间在0.5~1小时的占教师比例的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每天加班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4中小学教师的保健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健身运动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们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常常是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使教师们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一是自身缺乏保健意识和基本的保健措施,膳食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加班熬夜,过度工作,过度透支,缺乏(睡眠)休息,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不善于调节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二是缺乏锻炼意识和有效的健身运动,多因忙于工作、家务没时间运动,由于工作累而不想锻炼,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运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教师基本没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提高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3.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政府各有关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目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教师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把关心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舒适、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调整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注重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教师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校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健康保健咨询热线,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坚持1~2年定期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联合社会有关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营造有利于确保教师健康的内部、外部环境.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教职工体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积极推行人性化“弹性”管理,保证中小学教师自由支配时间,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3.2中小学校领导应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中小学校领导应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科学地制定和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校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同时,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3重视教师身体健康,强化健身意识,提供健身条件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缩短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尽可能不占用教师的下班时间,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对教师进行身体锻炼和保健类知识的讲座及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身体锻炼、健身娱乐场所和必要的运动器材,方便教师随时健身,以供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娱乐.要逐步健全教师健身的机制,明确固定的健身时间,开展健身竞赛活动,为教师展示健身成果和特长搭建平台,增加教师健身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逐步形成教师自觉健身的良好习惯.要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条件.

3.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领导要高度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在政治、学习、职称、体现自我价值、生活等的需要.学校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各中小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任何制度的制定、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健康”这一问题,考虑到教师也会出现“心理危机”这一现实,并且把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

3.5教师自身应注重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首先,教师自身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建立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科学的饮食习惯.其次,教师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要努力增强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第三,教师要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5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亚健康 防治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 是机体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过去的一年,萧亮中、焦连伟、高文焕、何勇等正当壮年的高校教师的离去,引起了社会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关注。近年来,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中年教职工已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流。高校教师重度亚健康发生率高达34.16%。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

广东省教育工会对全省19所高校8417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有69.18%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男教师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小于40岁高校男性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1.30%[1]。武汉某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600名教师中存在不同程度“亚健康状态”的患者达到64.3%。男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其亚健康和疾病状态均明显高于女教师。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表明1948名教师中处在“亚健康状态”的高达69.97%。其中30-39岁组发生率高达74.15%。云南多所高校近500名教师的“亚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47.3%的教师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有75.2%的教师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有19.6%的教师晚上12点后才睡觉,还有28.5%的教师为工作放弃午睡和双休日。男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教师。中科院政策所曾联合心理学专家做过一个调查,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以来,科技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65.37小时,是国家法定工作时间——每周40小时的1.63倍,甚至有15%的科技人员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而在清华大学加班的教师更是“通宵达旦”。李萍等[2]对某院校中青年人群的调查表明:中青年科技干部中63.5%的人员体内已悄然伴有病理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及道德四方面的改变。高校教师以其专业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表现。调查显示:70.29%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痛,80.15%的教师感到颈部酸痛,79.23%的教师感到腰背酸痛和下肢麻木、胀痛等[3],疲劳是大学教师普遍感到的一种症状,这也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症状。

3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3.1 高校教师面对的压力

3.1.1工作上的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校教师这个群体,来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显示: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1.0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5.50万人。高校之间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及更好的发展,竞争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教师的学历,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选修学分这种教学模式,为了不被淘汰,迫使年轻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学历和弥补和老教师的经验差距。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作用,及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压力来自学校工作量考核指标,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承接科研课题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有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有68%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有22%的人甚至认为压力“巨大”。和申请科研课题的压力使得年轻教师加班加点,睡眠时间远远不够。调查表明,有42.9%的教师在晚上10—12点休息,有21.6%的教师在晚上12点以后休息,还有54.4%的教师经常在双休日加班。

中年教师是社会的中坚,学校的骨干,家庭的支柱。多为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担负行政职务,承受着课题研究,晋升职称,子女学业,家庭负担等压力。当今社会对男女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不同,男性本身承受的压力(家庭,社会,学术地位,个人发展,经济地位等)比女性更大,男教师的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女教师,这与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长期的加班加点,透支体力,精力工作,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是中年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导致身体上的亚健康。随着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事业的蒸蒸日上, 他们的健康却一路负债,最终停泊在人生的中点。医学专家认为,这些年轻教师遭遇两个转型: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如果不重视并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随时可能累倒。我国“英年早逝”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 岁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4]。

长期的紧张和压力导致机体生理机能改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遭到破坏,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率增快,心脏氧耗量增加,就会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长期的劳累,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降低,使恶性肿瘤和感染的机会增加。重量级学者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就是因肺腺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去世。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燕瑾对此痛心疾首:“现在知识分子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是在透支生命!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精神包袱沉,这‘三座大山’让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不堪重负’,不少人英年早逝,令人痛心。”

3.1.2 心理上的压力

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目前的科技政策给中青年知识分子太多的任务压力,评价体制和与之相关的两极分化的分配制度,又使中青年知识分子间的竞争近乎于残酷。竞争上岗,评定职称,末位淘汰,论文必须上sci、ei 等的论文检索,子女教育等使教师之间竞争激烈,教师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一些教师自我期望过高,渴望早日成功,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评定职称,住房,晋级和申请科研课题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更易影响中青年教师。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由于现在高等院校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缺乏相应援助教师的类似部门。再加上教师忙于工作,交际面过窄,或缺乏相应沟通技巧,有的教师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愿求助于专业医生。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压力和烦恼会使人郁闷,会导致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

3.2 不良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维生素摄入减少,造成体重增加,相应引起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危险增加,解正育[5]对安徽大学1087名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血脂的比率为38.3%。高血压为30.7%,血糖增高/糖尿病为15.4%心电图异常的为29.3%。有的高校教师大量吸烟,酗酒,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导致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

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于慢性疾病,特别是一些性格急躁、争强好胜、富有典型a型性格特征的男性,研究表明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缺乏体育锻炼

云南对高校教师的调查表明有3/4的教师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有53.8%的教师是因工作忙,抽不出时间锻炼,许多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半的知识分子生病照常坚持上班;近八成的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期缺乏锻炼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易出汗,身体发胖等,使高血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增加。

4 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4.1 社会及学校管理部门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高校教师是一个严重的潜在危险,它将会影响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关职能部门要给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教师健康状况,稳定教师队伍,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4.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保健意识

调查表明有近50%的高校教师不知亚健康的概念。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亚健康,知道它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亚健康状态并不可怕,经过积极干预可以转向健康。

通过宣传栏,专题健康知识讲座,校报,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向教师介绍保健知识。特别是校园网络可以弥补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的局限,具有互动性。促进教师自觉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引导教师将积极的态度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4.3 劳逸适度,善待压力

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有句名言:“在人类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有力量,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就是有张有弛,有劳有逸”。适度劳逸才是健康之母。年轻教师要正确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中年教师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科研与行政的关系。勿再使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的悲剧重现。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不可避免,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压力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因自我期望过高,而无法实现,造成心理压力。学会适度减压,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以缓解教师面临的压力。

4.4 适当的锻炼,积极的心理调整

十八世纪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增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容量,改善o2的吸入和co2排出;运动对神经系统来说可以训练和加强大脑皮层的功能,,还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信心和毅力;运动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运动能增进健康,提高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既积极进取又知足常乐,对他人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与人为善。有问题及时和朋友沟通,泄解压力,不要自我封闭。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4.5 定期体检建立教师健康档案

亚健康是一种危险的威胁身心健康的状态,要及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验,以便及早了解个人身体的状况,早期进行疾病干预,无论对个人康复,还是在经济上都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定期对教师做全面身体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保护教师健康。

教师是蜡烛,是园丁,但首先应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珍惜健康,珍惜人生,才能更加珍视教育事业。如何有效防治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状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朱丽,王声??范存欣,等,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595-596

2 李 萍,余晓霞,丁蓓蓓,院校中青年人群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及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5,18(5):183-184

3 陈国元,等.职业人群亚健康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3 (5): 636~638,643.

第6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EAP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78—02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正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教学和科研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生活、自身发展甚至学生评价的压力。这些高要求使得许多高校教师体验到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经成为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范存欣等在2002年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9%;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重庆高校教师中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4.56%。这些数据说明几乎一半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性、人格乃至终身发展,同时也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EAP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援助计划,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它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与咨询,帮助员工自身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效能和身心健康,并改善企业的组织气氛与管理效能。

完整的EAP服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第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建立了EAP服务体系。

三、EAP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的作用

EAP服务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化的工程,尽管短期内不会给学校带来明显的直接效益,但从长远来看,无论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EAP服务的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EAP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开展EAP,高校领导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教职工的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排忧解难,保持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更饱满健康的形象展示教师风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教师受到各种测评指标的考核,心理压力非常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则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工作情绪低下,进而造成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科研质量降低,影响学校发展。而EAP的开展能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学校的和谐氛围。

(二)高校教师承受着工作中教学科研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和个人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普遍精神负担重,身心健康水平较低,也影响了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如果学校能相应提供EAP服务,且具有高度保密性、实用性和便利性的话,则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来自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健康身心状态,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及工作热情,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充分挖掘个人最大潜力的效果。

四、高校EAP服务具体实施方法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投资,包括情感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心理疏导和治疗投资等——有效预防并及时解决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培训投资,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实行情感管理

研究表明,寻找愉快情感对人的行为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对高校教师实行情感管理,就是要认识高校教师的情感规律,注重其内心世界,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是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高校管理者应尊重教师,善于沟通,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用制度压人、用教育约束人相比,用情感调解不但效果好,而且感觉好、情绪好,使人轻松愉快地工作,减轻心理负担。

为此,首先应对高校管理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高校环境建设。建设“高效、健康、幸福”的高校教师队伍,有赖于一个优秀的组织环境。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大投入,通过改善工作的硬、软环境,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给教师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丰富教师的工作内容,指明教师的发展方向,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进行职业心理健康评估

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教师的压力、人力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专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工作不适合、超负荷工作及人际关系压力等;二是个人因素,如追求完美、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差、缺少耐性或面临个人问题等。之后,高校管理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三)加强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培训和疏导

利用海报、内部网站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和培训,使教师增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树立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并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帮助。首先,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其次,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消除教师的垃圾情绪及心理压力。再次,要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掌握心理管理的技术,提高沟通、冲突管理等方面的技巧,在教师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科学、及时地进行缓解和疏导。

(四)重视沟通

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高校管理者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提供专门培训来提高管理者和教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二是完善高校内部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是多角度、双向的、多级的。形成高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增强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情感交流。

(五)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协调

人类的生活大体上可以分为工作、家庭和休闲三方面。教师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比如工作狂。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美国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成功的管理者的子女比较可能发生情绪与健康问题。

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培训、讲座、旅游、休假等各种形式,指导、帮助教师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教师懂得珍惜对自己非常重要却被忽视的东西,让教师拥有更多关爱、快乐、健康。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组织文化能促使员工建立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育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组织竞争力。因此,高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尊重人性是优秀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强调高校管理应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视为高校中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尊重人、信任人,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归属感、成就感、价值观,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高校管理者为保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而在情感、物质、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表明上看,是增加了管理成本,但却能给高校带来极其丰厚的回报——一支“高效、健康、幸福”的教师队伍及高校的发展、壮大。

五、结语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教师在提高自我保健的同时,学校管理以及社会都应该加以更多的关注,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本身及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EAP服务在高校的应用实施和深化推广,必将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员工援助计划(EAP)相关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3):64—67.

[2]李士明,吴玉桐.运用EAP提高高校教师幸福指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9(5):159—160.

第7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1.1 有助于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缓解其职业倦怠。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关注教师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从而实现缓冲教师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促进个人成长目标。

1.2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人才。

1.3 有助于学校科学管理。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三方面内容的缺憾,有助于管理者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确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实现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应符合事实,准确可靠,客观记录。一是全面综合测评,除心理测验外还要包括自我与他人的观察评价。二是选择适合的心理测量工具。三是方法适当,使用正确,严格遵守相应规则。

2.2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以系统的观点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有序地收集资料;二是资料应尽可能完整;三是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准确反映教师心理的变化;四是使用的测评工具尽可能前后一致,便于结果分析。

2.3 全面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所收集的资料应包含师德修养、教育机智、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及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评价,同时包含教师的个性心理差异,家庭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的综合影响等。

2.4 发展性原则。教师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反映了教师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完善发展。教师从岗前培训到熟练教学,其心理活动伴随着专业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加强跟踪研究,以便预测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5 保密性原则。档案管理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专人负责管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妥善保管其个人信息及测试结果等资料,非专业人员包括行政领导等不得随意翻阅、泄露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内容。不得公开教师个人真实信息,避免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因工作等特殊需要引用咨询案例时,须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对资料进行适当处理。

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内容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体咨询及团体咨询等方式,综合记录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3.1 高校教师基本资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专业背景、学历、职称、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居住地、父母健康状况、家中排行、近亲有无精神方面病史等。对高校工作的看法包括: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等。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包括: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近期有无烦恼,应对烦恼与挫折的方法有哪些,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等。

3.2 经过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的心理测评量表。主要是:心理卫生综合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个性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EPQ)。

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

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测查:总体幸福量表(GWB)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其他心理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弹性量表等。

3.3 个体咨询辅导记录。咨询员对每次咨询做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咨询时间、地点、咨询师、来访者、主诉内容、观察印象、交谈情况、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建议、评价效果、反馈信息和转介情况等。

第8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社会对教师赋予了很多神圣使命,教师责任重,教书育人容不得一点马虎和耽搁。很多教师遇到小病,就是硬扛。平时教育部门也没有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去体检,据说原因主要是时间安排不过来和费用太大。许多乡村教师家境贫困,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得在周末和假期回家干农活,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不少农村教师夫妻一方有工作,另一方是农民,教师配偶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守的教师除了工作还要教育管理孩子、料理家务,感到生活压力很大。教师住房难问题也很突出,有的乡村教师还住在建于上世纪的简易房中,年久失修,潮湿阴冷通风差,因此患上关节炎。农村教师健康每况愈下,令人担忧。

分析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学生家长,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传统的评价教师工作的眼光、方式、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在沉重的心理重负中,拼命工作,透支了健康。二是农村教师受条件限制,就医不便,一旦患病,能抗则抗,实在抗不过时,也只是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简单治疗。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拖重,重病拖死。三是受经济条件制约,他们不敢看病,也看不起病。农村教师工资虽然增加了,但仍然是低收入者,而且大多是半边户,上要赡养老人,下有子女读书,生活仍然艰难。

教师对健康检查也存在误区。有的担心查出什么毛病来,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有的认为到医院去体检没有必要。身体疼痛难忍时,才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有68.2%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想过主动去体检,有30.9%的教师参加工作后,从来就没有体检过。有教师认为,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工资的涨幅,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养家糊口都很难,舍不得自掏腰包去体检。

当前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较差,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对发展国民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对策,给农村教师创造一个长远稳定、健康发展的教书育人环境。

第9篇:健康管理师的现状范文

1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就是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在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就推行各种政策,并不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现在很多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本就不了解。

1.2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来进行支撑。然而很多职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体制,做事松散,很多时候都是遇到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3人才的缺失

这基本是每一个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都存在的问题。职校不仅仅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同时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人才的缺少使得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下去,也使得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因此,职校生表现出了很多的心理问题。

2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策略

2.1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由于很多职校都是寄宿制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要远大于他们在家中的时间。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都应该受到学校的管理。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并建立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当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时,就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如果发现有迹象就应该及早地进行预防。同时学校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心理问题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使得管理可以尽早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干预,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学校中的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多走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那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要特别注意,以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的发生。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及时地发现问题所在并做到防范于未然。

2.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职校来说,主要有六种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第一种是教研组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早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心理教师与政治(或其他科目)教师的身份合二为一。这种模式有着严重的缺陷,就是负责管理的人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无法对这项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兼职的教师因为注重本专业的发展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教科研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借助教科研的力量展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种模式是德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地贴近学生生活与班主任工作,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第四种是班主任模式。这种模式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而班主任则因为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所以无法很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五种是独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室),可以使得心理健康课程规范化。但是却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降至课程和教学层面。最后一种是全面渗透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虽然主要模式有这六种,而且其中各有优缺点,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式都适合学校。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是几种模式进行结合,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效率。

2.3加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直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一个大问题。但是心理咨询却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该重视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学校应该配备1~2名心理咨询师来主持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