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化工专业总结精选(九篇)

化工专业总结

第1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一、政治思想水平

    在思想上,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为人忠诚老实,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生活俭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党校学习。

二、工作态度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认真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在现场跟工人打成一片,做到以理服人。在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再教育培训,考取了中级维修电工,并于2009年11初参加了二级注册建造师考试。

三、工作能力

在这三年来专业技术工作中,我不断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经常深入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快速处理一些专业技术中常见问题。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磨练,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掌握了不少的专业技术能和本领。目前,我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以下工作:

  1.能独立主持小型电气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及技术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许多技术上的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坚决果断地予以解决。在不增加施工成本前提下,勇于技术创新,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2.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程序及环节比较清楚,对施工全面管理,特别是质量、技术、成本管理有较强的能力

3.掌握电气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4.熟练运用广龙软件编制电气,仪表工程的预(结)算。

    5. 能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以及CAD制图。

   四、工作业绩

1.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进入了十一冶建设有限公司电气分公司,参与了广**银铝业有限公司一期电气工程工作,广**银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工程,是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铝工业项目,项目规模为年产氧化铝160万吨,总投资约90.86亿元人民币。工作中,我勤奋好学,勤动手,勤于思考,勤去施工现场,虚心向电气工程师以及老师傅请教,并根据现场的施工与图纸中系统图,平面图作对比。这样,我很快就能看懂了电气图纸,并且能够按图施工。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和电气工程师指导下,我先后完成了1#蒸发站,1#蒸发原液储槽及水洗,2#高压泵房,4#溶出,氧化铝包装堆栈,石灰仓及石灰消化的防雷接地系统,动力系统,照明系统,变配电系统的电气安装及调试。

2.2008年9月~2009年9月,我进入了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分公司担任电气施工员,参与了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桩基工程建设,主要负责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桩基工程项目部,劳务部,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及电气施工。我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施工现场,编制临时用电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组织电工进行变压器安装及调试,配电柜安装,架空线路安装,电缆电线敷设,照明电器安装,防雷接地工程安装及调试。由于施工现场有两台功率180KW桩机,**功率100KW的地泵需要用电,用电量很大,为了节省施工用电成本,我提议公司以租借方式,租借一台功率360KW柴油发电机。我这个建议很快受到公司采纳。

3.2009年10月~至今,我进入了****百树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担任电气施工员,主要负责**月亮湾二期建设电气工程安装及弱电工程施工管理。从拿到图纸到图纸会审,我认真的查看每一个部位细节,核对数据,思考施工步骤方案。做到脑中有图,并组织图纸会审。协调交换与业主、设计、监理各方意见。进入工程开工,认真了解每一个部位施工细节,按设计图纸要求,严格编制本专业施工方案,对关键点编制作业指导书,监理单位确认后执行。同时在施工准备过程中对班组进行技术、安全交底,班组对所施工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施工规范严格要求。施工过程中,做好班组自检、复检、专职检“三检”工作,同时做好分部分项质量检验评定记录、隐蔽记录及相关质保资料。严格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应用于工程。在确保完全施工前提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创造优良工程。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磨练,尽管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经验还不够丰富,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充实自己施工管理经验,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新技术应用,为适应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大趋势,加大对现场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管理力度,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把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立的技术优势。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第2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经理,一名出纳。此次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财务经理—张经理,张经理根据我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公司采用的是金碟财务软件,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都是通过财务软件完成。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金蝶财务软件的操作。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刚到会计部张经理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张经理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于是我只能加班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见习了两天后,张经理给了我一些原始凭证,让我审核原始凭证后编制记账凭证。我根据原始凭证所必需的要素认认真真审核了原始凭证后,进入金蝶会计软件的录入记帐凭证的界面,先按此笔业务录入简明而清楚的摘要,然后按会计分录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录入金额,最后在检查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后,按下保存并打印出记帐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钉在一起。刚开始我制作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张经理审核凭证时能发现一些错误的凭证。但是通过几天的联系后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通过一周多的编制记帐凭证工作,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编制记帐凭证,张经理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用途,而且教我记帐,打印所需要的帐簿以及查询凭证等财务软件的一些常用的操作。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并熟练了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除了做好张经理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后,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而且,出纳的业务比较繁琐,还要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对于比较粗心的我来说,这也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

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两周的实习更加有意义。

小结

第3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一、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简述

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会议结束后,我县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召开农委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贯彻省农委宁国启动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生产走向市场,将产品变为商品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步伐,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积极创建农产品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新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管理能力,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㈡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为加强此项工作领导,县农委于5月18日成立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科,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根据省农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方案》、《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为实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做好了充分准备。

㈢选择示范社,开展人员培训

为认真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省农委的统一布署,我县采取合作社申报与组织筛选相结合办法,在全县选择了35个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县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我县按计划组织了两期培训。第一期于7月1日-7日对22个合作社66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7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4天。第二期于11月20日-24日对另13个合作社39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5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络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2天。两期共培训了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信息员105人。

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一是选择了全县师资实力较好的一家电脑培训学校(神洲电脑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二是统一了培训内容,两期培训全部采用省农委编制的培训教材,并邀请了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和省安泰克国际技术转移公司专家来我县授课;三是安排好了参加培训人员的食宿,培训和食宿费用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四是加强服务和管理,县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培训期间全程服务和管理,并安排学员每天三次签到,确保了学习效果。

㈣配备电脑硬件,建立个性化网站

为尽快搭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往信息网络的硬件平台,培训班结束后,我县按照省农委统一规定的型号,采取政府招标采购本文来源:文秘站 的形式,先后两次为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采购了电脑、打印一体机等硬件设备35台套。县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分管县长亲自主持了9月8日上午我县举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电脑、打印一体机发放仪式”,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县35台套电脑、打印一体机的发放、安装、调试和入网工作已全部到位。同时,按照“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建网站基础信息采集要求,我县对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站建设单位与各示范合作社的密切合作,全面采集了示范合作社的基本信息资料,完成了35个示范合作社个性化网站建设,并全部注册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㈠取得的成效

⑴培育了一批农民 专业合作示范社。今年我县被选择试点的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本来在我县同行业中相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影响较大,通过参加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后,进一步拓展示范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寻找市场、推介产品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并且,由于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影响和鼓励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

⑵培养了一批信息人才队伍。通过两期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水平。

⑶“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目前,我县已有“宫集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另有“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等15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的先期应用工作,实现了“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㈡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网络平台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品信息的收集和不够及时;合作社与技术支持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较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现象,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20__年工作计划

㈠继续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社的培训工作

20__年,计划再选择一批示范合作社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一批信息员,认真做好示范合作社的“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使用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工作。

㈡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县政府每年安排部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对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合作社,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没有达到示范合作社称号的,经审核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奖励5000元。

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农产品生产、落实订单、衔接产销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企业领办、农民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引领农民参与现代流通的新型经营组织。

㈣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近段时间,我们将组织部分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到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较好的兄弟县、市进行考察学习,在全县选择5-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规范化管理典型,抓好示范合作社的规范管理的试点示范工作,以促进和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组织建设、财务管理和规范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4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县供电企业“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省电力公司为解决县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消除薄弱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目标,阳谷县供电公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程序,总结出了“三化一结合”的推进模式,实现了工程的良好开局。“三化”即“组织实施程序化”、“工作任务项目化”和“过程管理动态化”,“一结合”即“管理创新提升”与“同业对标”相互结合,努力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指标与管理的同步提升。通过实施“三化一结合”,实现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良好开局,取得了“部署诊断阶段”的预期成效,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组织实施程序化

建立健全“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日常工作程序,确保工程实施有序推进,取得预期成效。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为加强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得到贯彻实施,成立了以经理、记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审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负责审核各专业《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工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等。结合“三集五大”体系下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设立了12个专业组,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工作任务的实施、提升目标的落实等。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完善了工程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召开周例会和月例会,总结上周、上月工作成效,安排下周、下月主要任务,分析讨论重点疑难问题。二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由各专业组每周上报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每月28日前上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月计划,由工程办公室汇总印发。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要求每个专业组每月至少总结、提炼2条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促进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采取创新提升措施。三是规范实施步骤,量化阶段任务。按照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关于“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划分,制订并实施《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明确和量化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提升目标。“部署诊断阶段”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拟订专项指标计划值。开展诊断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全面实施阶段”开展内部工作流程优化,强化各专业之间横向协同,规范供电所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全面开展整改工作,阶段性解决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完善提升阶段”根据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同业对标和综合评价结果,修订完善整改工作方案,申请市公司组织帮扶,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总结评价阶段”开展提升活动“回头看”,对全年的管理创新提升整改情况进行自查自检,制订持续改进计划。进行经验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

二、工作任务项目化

为将提升工程做实、做细,公司探索实施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项目化管理机制,使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一是确定提升项目。要求每个专业对各自的子方案进行细化分解,确定2013年度本专业的具体提升项目,共13个专业、68个具体项目。明确了每个项目的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制订了实施计划,并提出了预期目标和成效。通过确定提升项目,使各个部门、各个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提升任务。二是严抓整改项目。为保证“部署诊断阶段”分析、查摆的各类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完善,公司将各类问题和不足归纳整合为43个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按照“整改责任级别”分为“部门”、“公司”和“报请上级专业部门”三类;按照“整改期限”分为“全面实施阶段”、“完善提升阶段”两类。三是筹划课题项目。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改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措施固化到各专业的日常工作中,总结有用的成果和经验,将工程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立足于“提升项目”和“整改项目”,确定了年度59项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管理创新成果的培育和转化。

三、过程管理动态化

为促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长效推进,阳谷公司建立并实施了三项工作机制,加强了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一是动态诊断分析和循环整改机制。将“诊断分析”由阶段性任务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求各个专业在每月底前开展月度动态诊断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分为“原发现未整改”和“本月新发现”两类。针对“原发现未整改”的问题,分析未整改原因,修订整改措施计划,针对“本月新发现”的问题,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完善。形成循环推进、持续提升的整改工作机制。二是指标定期调整和阶段分析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指标管控体系,在集团公司85项专业提升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实际,增加了20项管控指标,在分析同业对标信息的基础上制订了指标提升计划。要求各个专业部门根据省、市公司季度专业对标信息,结合本专业工程进展情况,对本专业指标的提升目标的提升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提升效果,带动工程质量。三是管理提升回顾和效果评价机制。按照“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末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工作回顾。要求各专业部门编写“阶段工作总结”上报工程办公室,由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对标手段进行纵横向对比,验证各个专项工程的提升效果,并对各个专业的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与同业对标工作相互结合

将“创新提升”与“同业对标”两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创新提升”中提升对标指标,通过“同业对标”强化管理措施。自省、市公司要求开展“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以来,坚持工程实施与深化对标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在“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部署诊断”阶段,以深化“同业对标信息分析”作为基础的前提,提高“管理提升诊断分析”的针对性。指标方面,重新梳理了各个专业、各项具体指标在全省、全市所处的位次以及发展趋势。管理方面,充分运用集团公司“最佳实践库”,各个专业分别对比本专业在管理措施与先进实践经验之间的存在差距。立足于同业对标息分析结果开展专业诊断分析,切实提高了“诊断分析”效果,真正明确了管理提升的努力方向。

第5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与该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创造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得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1. 辽宁高校规模与结构发展概况

(1)辽宁高校规模发展概况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的高校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62所,到2010年,辽宁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增至112所。招生数从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师数则从19046人发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的数量却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类型也趋于完善,涵盖面广,向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囊括了农林、医药、财经、师范、政法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近30年来,辽宁省高校的发展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

(2)高校专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辽宁省高校专业种类覆盖面日趋完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大部分呈现规模递增趋势,2010年,辽宁省高校专业达到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仅本科类的专业布点数达到了300多个。高校总的招生人数达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师范类)。

2.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82.41亿元、3869.4亿元、3295.45亿元,而到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至1631.08亿元、9976.82亿元、6849.37亿元。2010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1845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54.1%,第三产业占37.1%,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2%、61.6%、35.2%。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辽宁省第一产业贡献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与之恰好相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减少。由此可见,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变基本上由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转变,未来几年,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省经济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 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年份 生产总值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2001 100 8.0 42.2 37.4 49.8

2002 100 8.6 47.5 42.6 43.9

2003 100 6.5 51.0 43.2 42.5

2004 100 6.4 57.0 47.5 36.6

2005 100 6.5 53.0 48.2 40.5

2006 100 2.1 53.6 46.6 44.3

2007 100 2.7 57.4 52.8 39.9

2008 100 4.3 60.1 56.5 35.6

2009 100 2.0 60.7 50.0 37.3

2010 100 3.2 61.6 54.7 35.2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1年统计年鉴

3. 辽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寻求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笔者选取2005—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2005年—2010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此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因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辽宁省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业贡献率最高。而选择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是因为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但可以反映高校专业的结构,而且能够影响的产业中人才的供给结构,从而对产业的生产总值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系数趋向1或者-1),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我们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辽宁省2005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高校11所大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性矩阵,如表3-1所示。

表3-1 辽宁省各专业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相关矩阵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高校招生人数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哲学 .469 .349 6

经济学 .730 .099 6

法学 -.912* .011 6

教育学 .317 .540 6

文学 .718 .108 6

历史学 -.081 .879 6

理学 .785 .064 6

工学 .921** .009 6

农学 -.831* .040 6

医学 .958** .003 6

管理学 -.525 .285 6

从表3-1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近6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学、文学、理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哲学、管理学有着中等强度的相关性,与教育学弱相关,而与历史学的相关性极弱。而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三大产业的划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设置有如下关系:农学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理学和工学,第三产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和管理学。

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专业是理学、工学,而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关系数分别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与第二产业相关性不大的医学、农学和法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工学和理学依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没有很好地迎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着一些较显著的问题,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从量的方面讲,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大众化还是大打折扣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专业结构方面就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1)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业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总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为9976.82亿元,占总生产总值的54.1%,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61.6%。而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仅有641.5万人,仅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27.7%。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进行对比。2010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66.60万人,占三次产业总人数的39.40%;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810.3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总人数的49.79%;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636.54万人,占三次从业总人数的37.4%。很显然,辽宁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特色专业不明显。

在扩招的氛围下,辽宁省的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逐步扩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根本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重视专业数量上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其它学校重复过多,造成全省专业设置重复率大,忽视了专业的本质建设,从而导致专业的底蕴不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迎合社会的需求。而这些专业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设置成本比较低。

(3)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

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包含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11类下设置的专业数达到约640种,而2010年辽宁省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数达到了300多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了专业复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过剩,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岗位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无法快速地发展。

5.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由于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复合度太低,也就无法实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

高校专业的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因此,可由辽宁省省教育厅带头,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对社会中各个行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福利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真实完备的信息。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作出预测,测算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并统计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个比较准确、不断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信息指导,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盲目性。

(2)积极探索建设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各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专业进行设置、调整。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打造与高校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地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此外,要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从而避免专业重复率过高、同构化严重的现象,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传承和发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不违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设置试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互补领域,建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机制,培养具备多专业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工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来辽宁高校工学的招生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辽宁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急需提高以满足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要大力加强学生工程教育,满足现实中大量需要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要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 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第6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1、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学的真正核心问题,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1972年版)一书中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像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工作。……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

亚当·斯密的论述表明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工有利于人们专务一业,增进劳动生产力,同时分工的确立,能够使生产者有更多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可以交换自己所需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为了便于交换,而产生了商业社会与现代货币。

2、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79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一书中的贸易与专业化一节中指出,“贸易还刺激了专业化,因为分工取决于市场的规模。……斯密如此重视分工,以致于在他看来,分工是技术增长和资本运用增加的原因。以后的学者对这种因果关系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另一种方式——专业化不是原因而是结果。现在我们满足于认为专业化、知识和资本是同时增长的。……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看来是与生物进化原理相同的经济学原理,而且它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过分专业化的另一个代价是缺乏平衡。在农业经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过分种植单一作物会引起生物上的失衡,这表现为土壤耗尽,或者病虫害流行。……专业化也会使人的精神缺乏平衡。那些专门从事矿业的人与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不会以相同的方法来观察世界。同样,在一个集团内从事不同专业的人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观察事物,而且在世界观和物质利益上会产生势不两立的冲突。”

刘易斯还指出:“市场越大,专业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原始的家庭几乎完全是自给自足的。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些专业工匠,但他们只能满足村民的部分欲望。……一旦人们开始专业化,就必需有某种机制来协调他们的活动。在最小的范围内,可以由行政命令来进行这种协调。……专业化和经济单位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某些人认为,专业化扩大了厂商的规模,因为工作的精细分工增加了工作数量,从而就扩大了协调一致的单位的规模。但是,这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各专业工作者的活动可以通过市场来协调。……因此,大规模的组织是专业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因为人们如果专门从事一项工作,则他们的活动必须进行协调,而且这种协调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也可以在企业范围之内进行。”在刘易斯的著作中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分工与专业化的特征,并且对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做出判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3、苏布拉塔·加塔克与肯·英格森特在合著的《农业与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指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间的经济与社会结合过程已经完成,农业就是一种企业,农民相当于企业家。农民既是商品生产者,又具有广博的技术知识。农民拥有一系列为他们服务的财政、销售、咨询机构及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在较发达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此,在其他产业也是一样,专业化与技术知识、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同等重要位置,专业化水平不仅仅反映在技术水平、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市场环境中的交易、分配方法等方面。

二、国外农业专业化的特点

1、美国的可耕地面积为1.5亿公顷,牧场5.6亿公顷,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达到176公顷,一些大农场已经达到1215~1620公顷。由于行业分工细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棉花农场的专业化比例已达79.6%,蔬菜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87.3%,大田作物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81.1%,园艺作物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98.5%,果树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96.3%,肉牛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87.9%,奶牛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84.2%,家禽农场的专业化比例为96.3%;同时美国还形成了烟叶、棉花、玉米、畜牧业等四大专业生产区。

2001年,美国农场总收入为2486亿美元;其中,家禽收入为1061亿美元,谷物收入为958亿美元。各地区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艾奥瓦是美国重要的三大农业州,分别以牛奶、肉牛、猪为首要产品。

2、荷兰农业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畜牧业与园艺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1993年,荷兰的农场总数为12.0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8万个,尤其是以蔬菜、花卉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例如,维斯特兰德朗市的西红柿种植公司,从事西红柿的专业生产,与其他5家专营企业垄断了荷兰约90%的西红柿市场。每年荷兰花卉产业创造30亿欧元产值,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其专业化的生产已经细化到专门种植某一种作物或一种作物的某一品种。

3、法国1993年的耕地面积1825.5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为2795.8亿法郎,农产品出口328.1亿美元。法国农业生产以中小农场和家庭劳动为主,农业劳动力为102万人(1999年数字),占总劳动力的4.3%,农场总数为101.7万个,农场主及其家属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92%左右。

法国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可分为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以区域专业化为例,巴黎盆地小麦产区的小麦产量占法国小麦总产量的1/3,诺尔——庇卡底——香槟甜菜区的甜菜种植面积占法国甜菜种植面积的73.2%,布列塔尼畜牧生产基地提供全国猪肉产量的40%,禽肉的30%,牛肉的32%,蛋的20%,北部庇卡底马铃薯产区的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而专业化农场则主要经营畜牧、谷物、葡萄、水果、蔬菜等专一产品;农场中的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营销等工作,由农场以外的作业专业化农场承担。1999年,法国的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甜菜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牛奶、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跨越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与专业化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量增长,农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优化,农业劳动人口减少,资源达到了有效的配置与利用,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可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三、我国农业的专业化趋势

1、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至1978年的30477万吨,同期棉花由44.4万吨增至216.7万吨,油料由256.4万吨增至521.8万吨,水果由120.0万吨增至657.0万吨。同期主要农产品的单产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粮食单产增长2.5倍,棉花单产增长2.8倍。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橡胶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区域。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农民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进行指定产品、品种的生产,而且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与、完成某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同时还要从事种植、饲养、加工及副业的生产活动,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不开放,产品的商品率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基本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农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很低。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改革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逐步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先后对水产品、生猪、禽蛋、蔬菜、木材、中药材、水果等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粮食与棉花实行合同定购,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长。

农村的改革开放,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利;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生产者可以根据所占有的资源与自己的特长寻求更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开始出现了种植、养殖“专业户”,逐步发展为专业队、专业村、专业性生产组织,农业开始了初步的专业化生产。

3、我国目前的农业专业化生产方式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二是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组织,三是企业与农民结合所形成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

农民专业协会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愿结合的经济组织,通过某一项产品共同开发、生产、经营,或就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交流、推广和学习,而形成的专业性组织。到2000年为止,全国的农民专业协会约有140多万个,其中比较规范的专业协会有14万个,加入专业协会的农户约有620万户。农民专业协会拥有140多种不同专业,按行业划分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瓜菜、林业、农产品加工和其他,共7大行业。

拥有专门知识的农民在生产性投入、生产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更有优势,其产品的质量、品种、产量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据调查,山东省莱芫市方镇蔬菜协会会员与非会员年均纯收入之比由1984年的1.30:1变为1991年的1.42:1。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的技巧与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市场交易数量的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如山东省寿光市、河北省邯郸市生产的蔬菜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组织,是在发达地区一些原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上,社区内的农民进行分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在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区,原有的集体经济与组织基础较好的村社,实行村内的分工,形成了村级经济合作社,在村内逐步组成了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建筑、运输等各类村办企业,使村内每一成员参与一项专业性生产活动,这种村内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每个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技能,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成员的收入,也有利于改善生产条件,有的村镇还成为某一产业的专业村。例如,北京郊区的韩村河以建筑为主业,全村1998年的经济总收入约为8.3亿元,人均收入为7600元,2002年的人均收入加福利达3万元,被称为京郊首富;北京大兴区的西瓜、平谷的桃类、怀柔县杨宋镇奶业生产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专业生产组织。到2002年为止,北京市已拥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1613个,入社农户34.2万户,占京郊农户总数的28%,资产总额达40亿元,其成员依靠此专业性生产,户均增加收入3672.5元。

近年来,一些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一开始就把农业专业化生产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农民或者成为企业员工,或者按要求向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并且通过培训,掌握了专业技术,提高了综合素质。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农民实现了专业性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不同区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农产品的专门生产区域,并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我国的部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棉花的单产增长2.5倍,花生增长2.1倍,甜菜增长3.3倍,尤其是蔬菜、果类、畜禽、水产品等产品的品种日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说专业化生产与专业化区域布局是农业增长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四、总结

1、农业与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存在着差别,工业等部门的专业化生产的关键问题体现于组织管理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者素质等方面,而农业的专业化还存在自然条件、资源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专业化应注意到专业化生产区域分布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当关注资源的过分使用而导致的生物上与资源上的失衡,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要防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专业化水平提高,就工业制成品来说,其产品的分工细化及专业化生产已经日益国际化,某一产品可能是多个国家的许许多多专业公司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组合而成的。就农业来说,虽然其专业化水平不及工业等部门,然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特点已经表明,各个国家某些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并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农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这是一个国家技术、自然资源条件的综合体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是一项重要标志。

我国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化组织逐渐发挥作用,主要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正在建立,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有助于改良产品的品种,监督产品的品质,有利于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这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者往往不能满足自己的择业偏好,同时专业性技术的选择面较窄。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专业取向,也将有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还可以选择自己的第二专业或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通过自学或经过培训,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就业,可以说市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化,人们掌握了某种专门技术,就有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并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版权所有

第7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眼关键词?演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

?眼作者简介?演魏 伟(198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雪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是指机构编制部门在分解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明确业务范围、划分人员工作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各类人员相应结构比例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施结构管理,是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探索与体会

南昌市从2011年起开始探索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按照“管总量、管结构、管程序”的总体要求,初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及结构比例标准,结合事业单位进人核编管理工作进行试行。2012年4月,南昌市编办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单位编制分类和明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的通知》,在市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中逐步推行了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主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编制划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工勤人员编制三类,并明确除主体人员编制之外的其他类别人员编制,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三类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原则上按7:2:1确定。其中,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主要承担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技能型服务保障职责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探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管住管好编制,提升编制效益。“三分之一累着干,三分之一混着干,三分之一没事干”,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编制使用不够科学,占编的闲人太多。按照“因事定编、统一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经机构编制审核确定的编制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再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为抓手,逐步实现优化结构、精简冗员以及编岗、编职统一的目的,进一步优化编制配置,大大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

二是有利于规范进人秩序,防止无序进人。以前,编制核定只管数量不管人员,编制使用只管总量不管结构,致使一些事业单位本来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却用空编内补充了一些其他工作人员,新补充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实行编制结构化管理,在编制核定和编制使用两个方面强化规范管理,充分考虑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尤其是进人必须按照核准的人员编制结构,各类别编制不得混用,使得事业单位补充、配备工作人员必须要着眼事业发展和工作急需,缺什么人才补充什么人才,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进人的合理性、科学性,科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秩序。

三是有利于转换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从南昌市属事业单位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编少、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南昌市专业技术型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看,管理人员占17.5%,工勤人员占14.9%,尽管专业技术人员占67%以上,但除教育卫生系统外,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与岗位相适应的还不到在岗人员一半。通过编制结构管理,分别核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保和强化主体人员编制,并严格按照人员编制结构配备人员,有利于整合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增强人才吸引能力和优化队伍整体结构,更加有效地发挥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属三分之二以上事业单位完成了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核定工作。但是,在推行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编制结构比例难细化。科学确定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是编制结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中,对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做了一些细化,比如,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原则上为单位编制总量的10-20%,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工勤人员编制不得高于单位编制总量的10%,最多不超过10名。但具体操作起来,由于事业单位涉及行业种类众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点和需求,再加上过去进人管理的不规范,粗线条式的编制结构比例标准与行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使得人员编制结构分类实施难度加大,造成下一步消化结构性超编的工作任务很重。

二是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难界定。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众多,人员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南昌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总量是党政机关人员总量的近5倍。另一方面,过去由于工作任务的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混岗问题也比较突出,存在专技人员在工勤岗位、工勤人员在专技岗位,甚至存在工勤人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情况。编制类别的适用人员范围难以清晰界定,造成编制与岗位相一致、编制与人员相一致的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

三是编制结构管理与岗位管理难统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是根据其工作职能核定的,其本身体现的职能需求、工作任务,兼顾了其行业特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实施,先定编后定岗。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比岗位设置管理起步晚、力度小,而且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的指导性政策不多,造成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往往受制于岗位设置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系,将成为今后工作中必须面对、妥善解决的一大难点。

三、做好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几点思考

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科学合理地核定人员编制结构,发挥编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仅是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也是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贴实际、科学核定编制结构比例

确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类编制比例,必须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编制结构比例。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弱化两头、强化中间”,即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多,以体现客观性、专业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管理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强化管理,兼顾其他”,即管理人员编制较多,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工勤人员编制少之又少,以体现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闲杂人员。对上述两类事业单位中的工勤人员编制最大限度控制、压缩,直至取消工勤人员编制,确保主体人员编制占绝对优势。

(二)严格区分、明确编制结构适用人员范围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定后,在全面分析单位工作职责任务、业务范围和现有人员岗位工作的基础上,逐一把在编在岗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编制,是在决策、组织、协调等管理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是直接从事本行业、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工勤人员编制,是在事业单位从中开发、生产、服务以及为单位业务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合理界定各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通过定编、定岗、定人相统一,才能确保结构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第8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工程承包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同国内的工程公司相比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采取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二)我国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构成,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本值已相近,产品价值的提高便更多体现在附加值上,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充分说明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企业发展,低层次的向各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三)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伍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商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为提高效率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这些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四)现阶段我国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分包商施工质量不佳。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对策:在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必须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督促分包商改进。

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对策:合同报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

3、分包商工期拖延。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五)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展望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助性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将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分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

第9篇:化工专业总结范文

现将《建设银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我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行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照执行。

附件:建设银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人事部统一部署和人职发(1990)4号文件《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建议银行实际,现就建设银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银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已经结束,从国家人事部下发4号文件起,各行要在逐步完成复查、清理指标、投岗、考核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二、要正确理解文件精神。4号文是贯彻治理整顿、深化职称改革的政策性、导向性文件,中心突出了设岗、考核、聘后管理,坚持了聘任制的基本原则,是健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建设银行深化职称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指明了方向。在贯彻执行前,各级行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统一认识。

三、认真搞好复查验收工作。根据人职发(1989)4号文件要求,各行对首次评聘工作要认真进行复核。通过复查,清理整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开展经常的评聘工作做好准备。总行将对复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是否合格,作为能否开展经常性评聘工作的前提条件。

四、要扎扎实实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前提和基础。各行要应用职位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工资总额和工作需要,按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因事设岗。从现在起,凡是没有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的要认真设置,岗位设置不合理的要进行调整。在做好岗位设置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评聘工作五、进一步明确、落实岗位职责。在按需设岗的基础上,明确、落实岗位职责的工作任务、职责权限、任期目标和所具备任职资格的条件,使受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做到有职、有责、有权。并以此作为考核、评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严格聘后考核制度。为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总行拟定了《专业技术干部考核办法》(高级师)。各行可参照总行的考核办法,根据人职发(1990)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办法。考核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任期届满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低聘、解聘的主要依据。并建立健全考核档案。

七、改善宏观控制办法。转入经常化后,增补聘任各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额所需增资总额已列入国家增资计划将专项下达,并列入各主管部门年度工资总额计划。总行对各分行今后不再采取层层下达宏观控制指标的方式,而是在国家人事部每年批给建设银行的专项增资限额内依据各行的业务发展规模、人员构成、岗位设置并考虑自然减员、调动、解聘等因素,在全行范围统筹调剂使用。各行要认真清理首批下达的宏观控制指标,将指标转换为岗位,做为设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根据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工作任务、人员变化提出增补、调整岗位的方案,报总行审批。总行在国家人事部下达的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内,根据全行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在逐个单位审查复查、考核、清理指标1、设岗四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批复增补,调整岗位方案,下达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

八、加强聘任管理工作。总行进一步加强对评聘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称改革的政策规定,彻底清理首次评聘工作中制定的一系列不符合规定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规定、办法。针对首次评聘工作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尽快完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聘后管理制度。

九、重新组建评委会,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根据总行修定的《评委会组织法》的原则,重新组建评委会。总行组建高级评委会,负责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评审。中、初级评委会报上一级人事部门批准组建。评委会的评审工作每年举行一次。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评委会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改进评审方法,对不同系列,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实行考试(含答辩)、考核、评审相结合,客观公正地测定申报人的任职条件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水平,择优选拔人才。总行将组织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论文答辩和外语考试,组织申报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专业考试和外语考试。各分行组织申报初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促进人才成长、创造平等竞争不环境的重要条件。

十、要坚持思想政治标准,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掌握思想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要求参加评聘的专业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热爱建设银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讲求奉献。思想政治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十一、学历和资历。为了保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成的合理性,转入经常化后,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坚持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所规定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资历等基本任职条件。

对国家教委承认的全日制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见习期满考核定职。即毕业分配工作专业对口,见习期满,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对其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格后,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需再进行评审。具体规定是: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员”级职务;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含见习期一年)可聘任“助师”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助师”级职务;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取得者,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可聘任中级职务;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聘任中级职务。

国家教委承认的“五大”毕业生,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经过相应任职条件的评审。

“专业证书”持有者可以证明他接受过本专业培训,学习过某个专业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其专业技术水平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不能作为学历依据。

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专业人员,其申报评定任职资格的专业年限不能连续或折半计算,只能以毕业后从事本岗位专业工作的时间计算专业年限。

十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材。为广开才路,积极为优秀中、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在专业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而不具备规定学历条件的专业人员,经严格考核,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此总行制定了申报高、中级职务的《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破格办法》,经国家人事部审核同意后即可执行。

十三、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由调入单位负责办理。系统外调入建设银行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1)若不改变职务系列仍从事本专业工作,经过现岗位工作一年时间考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调入单位考核、评审确认任职资格,按工作岗位需要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2)若变更工作专业,应在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按现岗位的管理办法和任职条件要求,重新考核,评审任职资格,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并按新聘职务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系统内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聘任。调出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原聘任职务自行解除,只介绍其任职资格。

十四、行政领导(副处级以上)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因工作需要兼任的,必须符合相应的任职条件,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占用本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数额,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兼职手续。总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由所在单位写明兼职理由,报总行人事部批准;分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报所在分行人事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程序评聘。

十五、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离退休手续。转入经常化后,不搞“评后退”,即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人员,不应再评定任职资格后才办理离退休手续。

十六、有关统计员、计算机软件人员、经济员的资格考试,要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当地有统一要求参加考试的,各行应积极组织报名参加。考试合格者,不再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领取由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全国范围有效。

十七、要严格划分经济专业工作岗位和一般经济工作岗位的界线,从严控制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的设置。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系指在建设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需应用经济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行使计划、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和调控职能的工作岗位。凡从事一般经济工作与建设银行业务不是紧密=相关的, 不能列入建设银行的经济岗位,亦不能作为计算专业年限的依据。

十八、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按规定程序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上未通过者,不得以任何理由通过复议办法去解决,必须按规定程序下一年度重新申报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