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精选(九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1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关键词:湖湘文化;民歌湘军;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092-04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继电视湘军、奥运湘军和出版湘军之后,音乐界界出现的“湖南现象”,是几代湖南音乐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民歌湘军的崛起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延伸的产物。解读民歌湘军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必须从探究其文化背景出发。实际上,正是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滋养并助推了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的称呼,是中国传统文化园中的一枝奇葩。“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湘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催生了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民歌湘军崛起的湖湘文化背景,对于促进民歌湘军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湘军现象

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千余年来,理论上的湖湘之学与地域上的湖湘之风,互为影响,融合升华,终成一脉,共同织就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既包括雅文化,也包括俗文化;既包括有形地域文化,也包括无形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蕴含的基本精神特征,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湖南学术界进行过种种概括和总结,可谓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渗透于湖湘血液之中,具有突出性、恒定性和普遍性。湖南人骨子里的湖湘文化烙印,是“湖湘基因”的根本构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例如“霸蛮”和“死硬”等特点。湖湘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吐纳百家,兼收并蓄的融合精神;先忧后乐,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忍不拔,百折不屈的拼搏精神;经世致用、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团结互助、帮扶推荐的浓郁乡土情结等。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从古至今激励着湖南人,影响着湖南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也为今天民歌湘军的崛起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民歌湘军的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是清政府实现中兴的砥柱。“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集团人才辈出。湘军的出现是近代湖南人才臻于极盛的契机。其后,湖南开始了人才群体的井喷现象。湘军已成为湖南人才和成功现象的精神象征,至今湖南人对此仍然非常自豪,并把湖南社会各方面的人才群体现象称为“湘军”。例如,称雄奥运赛场的体育湘军、引领媒体潮流的电视湘军、屡获政府大奖的出版湘军等。各路“湘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湘军”现象也极大地推动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民歌、旅游、教育、制造等领域,“湘军”现象也开始崭露头角。“湘军”何以成为同行业的翘楚?“湘军”现象何以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功不可没。正是湖湘文化背后的驱动,成就了璀璨绚丽的“湘军”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湘军”现象是湖湘文化这株千年老树,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出的灿烂之花。

二、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

民歌湘军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从歌唱家李谷一操着浓浓的湘音,放下《补锅》的小铲子,走进中央乐团开始,民歌湘军迈出了征战北京乃至全国的第一步。而著名作曲家白诚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了以《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大量极具湖湘特色的歌曲,为民歌湘军在音乐征途上越走越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此后,民歌湘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队伍越来越壮大,作品越来越经典,影响越来越广泛。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由人靓歌甜的“湘妹子”张也、宋祖英、陈思思、吴碧霞、刘一祯、易秒英、雷佳、王丽达、陈莉莉、谌蓉、廖沙、湘女、晏菲等一大批优秀的湘籍歌唱家或青年歌手组成的团队,开创了民歌湘军的新纪元,撑起了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大半壁江山,唱红了中国,唱响了世界!除这些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或歌手外,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的傅莉珊,从星大光道脱颖而出后进入二炮文工团的张琛,北京歌舞剧院的米亮,以及何怡、王相周、曹晓静、虞珍妮、习慧敏、刘禹含、何美琳等中国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学生,构成了民歌湘军的强大后备力量。

民歌湘军的成长,经历了无数次挑战,也取得了辉煌战果。(1)青歌赛战场:2004年,湘女雷佳、王丽达、陈莉莉一举包揽前三名。此后,王丽达又在2010年青歌赛上获得第一名。(2)国内舞台:2007年春晚,有8位湖南歌手登台!宋祖英更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亮相春晚;而李谷一的《难忘今宵》则是春晚结束的标志曲目。2004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张家界慰问演出、2006年湖南电视台“情系大湘南”赈灾演出、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演出、2009年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文艺晚会“湘江颂”等,民歌湘军更是集体接受检阅,彰显了雄厚实力与非凡成就!(3)国际舞台:当宋祖英成功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个人音乐会的时候,当吴碧霞在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得金奖殊荣的时候,民歌湘军走向了世界。当“嫦娥一号”飞往月球的时候,《难忘今宵》、《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和《但愿人长久》“奔月进行曲”响彻寰宇。“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放眼中国,有哪一个团队,像民歌湘军一样,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耀,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民族声乐培养输送人才,并始终引领中国民族唱法的潮流。民歌湘军的崛起,称得上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民歌湘军的崛起,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有力证明。

三、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的影响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内涵。民歌湘军从出现到崛起再到辉煌,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必然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民歌湘军从领军人物李谷一、白诚仁到骨干力量宋祖英、张也等,再到一般队员湘女、晏菲等,均由湘籍人员组成,这是民歌湘军的最大共性与特点。湖南人特有的“霸蛮”性格与湖湘文化的千年积淀必然在系出湖南的民歌湘军身上打下深深的湖湘烙印。在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文艺晚会《湘江颂》上,宋祖英感言“难忘家乡的山,难忘家乡的水,难忘家乡的吊脚楼,难忘家乡的小背篓”,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李谷一则仍然以她的十二个字总结湖南人的性格“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特质、百折不挠、乡土情结等精神特质对民歌湘军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主体精神是民歌湘军崛起的源动力。凭着敢闯敢拼的勇气,民歌湘军创造数不清的“第一”。例如,李谷一是第一个成功由花鼓戏演员转变成为歌唱家的湘妹子。她运用气声唱法演绎的《乡恋》是中国大陆第一首通俗歌曲,开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先河。1985年李谷一到法国、荷兰等举行了个人独唱音乐会,是国内第一个到国外开音乐会的歌手。正是因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才为民歌湘军的崛起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在随后三十多年里不断有湘妹子唱着花鼓戏走进北京,经过专业声乐训练后成为优秀的歌手或者歌唱家,使得民歌湘军站稳了脚跟。再例如,宋祖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苗族小姑娘唱着《小背篓》走出了湘西的大山,走到了北京,走进了海政文工团,走向了全世界。宋祖英是世界上第一个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是国内第一个在北京鸟巢举办演唱会、与多明戈等国际级大师的合作的歌唱家,她已经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你可以不喜欢民歌,但不可能不知道宋祖英,不可能没有听过她的歌。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胆魄,就不可能有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

湖湘文化“舍我其谁”的自信品格是民歌湘军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自信是湖南人性格又一大特点。“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早年曾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怀才不遇,几经沉浮的民国英才杨度在著作《湖南人》中唱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情;还有岳麓书院门口挂着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牌匾。无不表现出湖南人“舍我其谁,豪气干云”的自信品质。湖南人凭什么?凭的就是这种“舍我其谁”的信心与霸气。这种品质也同样映照在湘籍女歌唱家身上,“辣不怕、不怕辣”的辣妹子的“辣”味里面就充满了自信。吴碧霞是非常自信的,没有令人羡慕的身材与容貌,身材娇小的常德妹子能将湖南民歌《洗菜心》唱得柔肠百转,也能将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唱得大气磅礴。自信的吴碧霞认为: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她用实力证明了自信。同样,民歌湘军的成员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也有着证明自信的勇气与执着。正是这种品质,为民歌湘军的崛起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湘文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助推民歌湘军走向辉煌。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只要是认准的“理”,就会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湖南人能吃苦,认死理,主张“扎硬寨”,“打死战”,“打脱牙和血吞”。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死硬精神支持着湘籍歌唱家,只要认准了民歌事业,就会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例如,宋祖英的刻苦是出了名的,金铁霖说:“宋祖英成名前,一直住在我们学校地下室,我给她上课,只要一打电话她准在,感觉随时随地她都在等着上课。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她的成功完全靠她自己的刻苦”。王丽达在2002年第十届青歌赛演唱《亲吻祖国》获得民族组银奖,2004年第十一届青歌赛再次获得银奖,但是性格倔强的她不满足于银奖,在声乐道路上加倍努力,孜孜不倦。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丽达2009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2010年第十四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正是这种顽强与执着,才有了民歌湘军发展到今天的辉煌。

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融合精神支撑民歌湘军越走越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歌湘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秉承了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将一切有利于民歌演唱的优秀元素为我所有。湖南省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少数民族众多,山歌流传广泛,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就有桑植民歌、嘉禾民歌和梅山民歌等。这些民歌能够表达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等。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湖南地方民歌为民歌湘军在发展过程中汲取营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另外,源于民歌的湖南花鼓戏也是民歌湘军的主要“给养源泉”之一。行腔美、韵味足,几乎是所有湖南女歌唱家共同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她们之中大部分都是花鼓戏演员出身,包括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黄卓、湘女等。花鼓戏是最优美的地方戏剧之一,是行腔相当复杂的剧种,也是最接近民族唱法的剧种。民歌湘军成员可以随心地演唱《龙船调》、《洗菜心》、《思情鬼歌》、《刘海砍樵》等湖南民歌和花鼓戏曲目。有了地方民歌和花鼓戏的先天基础,经过专业声乐训练,再借鉴融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歌湘军就能集大成于一身,从容应对各种风格的民歌。

湖湘文化“乡土情节”的团结互助是民歌湘军立于不败的重要因素。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湘籍人才之间的帮带、扶植和举荐。在这方面,湘军领袖曾国藩最为典型,他特别重视从同乡中选拔人才,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他推举彭玉麟和杨载福于微末之时,重用罗泽南和李续宾于军旅之中。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援引、推荐、庇护、提携,利益攸关,结成一体,走向社会,发挥才智,形成影响全国的湘军现象。湘军如此,湘军以后出现的湖南人才群体,大抵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情形。民歌湘军亦不例外,李谷一在推荐湘籍民歌人才,帮扶湘籍女歌手成长方面,就像曾国藩一样不遗余力。绝大多数进京唱民歌的湘妹子都与李谷一有着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张也的成长与成功,就与李谷一的帮助密不可分。在李谷一的帮助下,她1986年走进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霖,成为中国第二个民族声乐硕士,跻身于“中国民族歌坛四大名旦”之列。从来不收学生的李谷一破例收下了与自己性格相似的刘一祯,之后刘一祯进入空政歌舞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歌演员。宋祖英对易秒英亦可谓关怀备至,曾经让出作品《月亮花儿开》,让易秒英充分展示自己的天赋。在国家大剧院“真爱如歌”慈善演唱会上,宋祖英也亲自到场助阵,给予易秒英极大鼓舞。对此,易秒英曾多次公开表示,“没有宋姐,就没有今天的我”。其实,湘籍歌唱家之间相互“抬桩”的事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没有湖湘文化“乡土情结”影响下的团结互助与相互“补台”,民歌湘军很难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2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关键词:湖湘文化 大学生 人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119-03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论述了青年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湖湘文化在过了几千年的传递和发展,其丰富的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形成了这种文化特有的内涵和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对其思想及个性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湖湘文化的概述

1.1 什么是湖湘文化

什么是湖湘文化?在现在的学术界有很多的观点阐述了这一文化特质。有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也有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

湖湘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说它是历史文化湖湘文化不仅来源自千年,而且缘起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是唐宋以来在继承荆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而说它是区域文化是因为湖湘文化是湖南省范围内的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它不仅包含了物质文化也包含了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它既涵盖了上层阶层中的精英文化,也融合了世俗洪荒中的平民文化。湖湘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

研究湖湘文化,了解湖湘文化的精髓离不开对“楚风”和“湘学”的研究。唐浩明先生认为“楚风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所提示的人类美好品性,激励着湘人奋发前行,打造湘人的群体品格;而湘学以道德心性、经世致用启迪学子,为湖湘士人的安身立命营奠基石”。

1.2 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

一般而言,沉淀稳固的传统乡土民风世俗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小而言之便是地域性,大而言之便是民族性。与时俱进的崇高的思想文化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多数人认为近代湖湘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经世务实的作风、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操、百折不挠的奋斗牺牲精神,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造就了近代湖湘地区人才辈出。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亦是湖湘文化精髓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主张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第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第四,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2 湖湘文化推动着中国近代史的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斗争史。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湖南虽不是最早遭受西方列强殖民入侵的地区,但是这里却是对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在这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能人志士,诞生了一批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从代表近代中国自强运动的左宗棠、曾国藩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中的蔡锷、宋教仁、黄兴到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时的、、刘少奇等,一代代英雄人物的出现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在中西方文化的斗争与融汇中形成的。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文化追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文化冲突中,湖湘文化突显了其自身的先进性,即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兼容并济的开放精神等。

从开始,经过辛亥革命、,许多的湘籍精英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最终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真理,作为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利器。在这一社会变革的进程与思想探索的历程中,正是湖湘文化所体现的这种特质,使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并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民族腾飞提供了思想武器。

3 湖湘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1 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如果说忧国忧民过去是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高品位追求,那么对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则要将爱国情怀作为崇高的目标,并将其变为对民族、国家及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屈原虽遭流放,却拥有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范仲淹在岳阳楼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左宗棠在青年时期就以“神无半亩,心忧天下”为标榜。湖湘士人一贯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具有使命和责任。责任感又由何而来?一是良知,二是抱负。前者教我们是做人,后者是教我们做事,均是不可偏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这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走过。

3.2 湖湘文化开拓进取与创新的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部湖湘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正是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历来湖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才能在近代中国岿然屹立,才能造就“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半部是由湘人书写”的传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形成,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不仅仅属于个体,亦属于国家和民族。培养青少年的进取精神及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国家、为民族争自强、争发展、争进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不能培养目光短浅,只知不行,只说不做的“人才”,要培养知与行协调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3.3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湖湘文化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贾正东先生在《湖湘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提到,“他们的这种务实风气不同于那种只坐而论道、高谈阔论之风,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躬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有这样一块写着“实事求是”的匾额,这是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最好阐述。

实事求是强调了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现处于文明转型的阵痛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利于大学生在当下社会中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在现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有助于大学生找准定位,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进入基层、进入西部、进入农村,学以致用。

3.4 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湖南北阻大江,西接黔蜀,南薄五岭,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风剽悍,塑造了人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因而人们常用“辣椒”来比喻湘人的性格。这正是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于青年时期所写下的这首诗是这种精神的最佳写照。在湖湘的历史上,从不缺乏这种精神。

由于家庭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极易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加上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具备这种坚强不屈,奋勇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在此种情境下,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例如让学生们去感受湖湘文化本身所蕴含着的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精神,让他们去领略先辈们顽强拼搏的内涵,这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

4 结语

第3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人文精神是基于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通过行动实现价值取向、人生意义和人的责任并以和谐互动的态度对待个人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1]。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等,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动外显出来。人文素养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在几千年前的中、西方教育家孔子、柏拉图等人那里,就是一个重要议题,后来,历代大教育家也都对此有过或多或少的研究和思考[3]。

关于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研究,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就发表过《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素养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原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T.Hesburgh)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4]。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5]国内学者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陈友兴指出: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当代地理教学的基本构成理念,理应使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

三、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之风雨,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乡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其一脉相承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乡土文化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

湘潭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其文化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民族特点,特别是湘潭的人文资源很丰富,也很独特。就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的历史悠久长远。湘潭自古以来便是湖中重要的商业中心,早在17世纪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和“药都”。湘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是新中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现以形成以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并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湘潭人文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均很丰富,但两者比较而言,其人文特色更鲜明。湘潭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全市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有30多位,不仅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公略、罗亦农、陈赓、谭政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刘道一等,而且有一代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历史上留下的宅地、墓冢、碑坊、亭台、寺庙等许多纪念性建筑,构成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文资源。湘潭市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锰矿基地,其电解二氧化锰产量占全球的70%,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第一台315吨自升塔式起重机、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均出自于此。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湘潭的人文资源中,一个较大的特色堪称为品位高:有部级优秀旅游城市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0处,市县级40处。名山11座,名水4处,名泉1处。国家及省级民俗民间艺术4项。文化方面又以“湘莲文化”、“湘军文化”、“湖湘文化”、“宋窑文化”、“白石文化”,特别是以“思想”为代表。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独立根性”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作为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湘潭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湘潭乡土地理的文化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信念,树立伟大的人生奋斗的目标。

(二)湘潭乡土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湘潭乡土人文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湘潭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从地理原因上分析,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湘潭地处丘陵地带,古代交通不便,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湘潭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湖湘文化的前身就是楚蛮文化。这种带有原始野性的“蛮”,使得湘潭人民作风强悍、性格强悍、急躁、脾气倔强,这种人不易被外人接受且易招人排斥,故人人带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这也使得湘潭人具有彪悍的性情且同乡间易于团结。从气候原因上分析,也能看出湘潭人文文化的特殊性:湘潭的地形西北、南两面环山,冬季:凛冽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集而不得散发。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方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这也使得培养了湘潭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形成的背景环境上分析,湘潭人文精神形成的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湖南人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古时政治严苛,文人骚客一个不小心就被贬流放!湖南人以博怀全方位的接受了他们。湖南人在当时由蛮人一下子接受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流放的地方,中国很多。但没有一处使得被贬流放者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完整的保留下来!从楚辞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中跳动的情感和不畏困苦的精神。从“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张朱会讲“先察时后涵养”与“经世致用”中。这些构成了湖南的地域文化,而真正应提倡的是具有兼容并包的博怀的湖南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湖湘文化精神的笼罩下,湘潭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诞生了、、陈赓、谭政、萧三、齐白石、张天翼等英才;也产生过杨度、刘道一、曾国藩等非凡的历史人物。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湘潭将与长沙、株洲共同构筑省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金三角”,人文文化将更优越。湘潭交通便捷,通信和城市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具有雄厚的科技优势,拥有湘潭大学等5所高校和15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科研机构280多家;湘潭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拥有韶山、乌石等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以及湘江、水府庙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四、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指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授,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可以通过乡土文化知识学习的途径来获得,包括乡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乡土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验与心灵觉悟,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家乡以及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这样也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8]。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底蕴下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崇尚道德、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厚道宽容和爱岗敬业等精神。如上述所知:湘潭乡土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湘潭乡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湘潭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湘潭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主要原因。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呢?当然先要学习,后才能继承。因此,在旅游地理中渗透这些乡土精神,并且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精神上来继承,学习实质,学习精髓,那对于我们培养一代人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鸿秋.试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现代技术开发,2001,(10):8-9.

[2]施玉滨.21世纪青年的人文素养教育与中华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133-137.

[3]潘艺林.论人文素养教育的三级功能[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4):5-7.

[4]郭为藩.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3-4.

[5]吴绍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J].石油教育,1998,(9):6-8.

[6]陈友兴.地理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02,(3):18-19.

[7]王财印.教学原理[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23-24

[8]刘桂侠,仇奔波.新形势、新体会新标准、新理念[J].中地参,2003,(6).

第4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职;教育教学

探究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使湖湘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湖南的情怀,进而提升和增强湖南省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现实价值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其中,可挖掘的教育资源丰富,充分发挥优秀湖湘文化对当地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具有深刻的意义。湖湘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不仅包含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教育资源。湖湘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湖湘文化物质资源的展示或是介绍,给高职学生传递湖湘精神文化。高职学生在本土文化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这有益于高职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同本地湖湘文化,树立起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使命感,进而推动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古至今,湖湘文化的延伸轨迹清晰,其包含的教学资源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如心怀天下的高尚品德、不屈不挠的艰苦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那些身心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稳定、不明确,自身判断能力和控制力不足,他们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产生错误的自身定位和价值观念。湖湘文化融入教学中,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湖湘本地文化更容易影响湖南学生和被学生接纳,通过湖湘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式的影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将得到慢慢提高。

(三)构建湖湘特色高职教学课堂

湖湘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使高职教学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湖湘文化教育资源应用于高职教学课堂是针对湖湘学生的生长文化环境,因此更加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湖湘特色高职课堂教学也就显得独具一格,并且具有针对性。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主要方向是将湖湘传统元素以及生活实际与课堂相结合,强调教育教学的生活意义。构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高职教学课堂,对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湖湘文化经过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丰厚土壤的滋养、中世和近代荆楚文化的熏陶以及湖湘大地历代文人学士、官宦乡绅、宗族领袖及其他文化领袖体认、倡行、丰富、完善,逮至近代,逐渐形成了爱国救亡、经世致用、自强坚韧、强悍尚勇、独立创新、兼容并蓄的基本文化精神特质。湖湘文化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湖湘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足。

(一)高职教育教学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的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一般重就业、轻文化,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精力,一旦关注过少,高职教育教学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过于注重学院就业率而忽略了高职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导致优秀的湖湘文化得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被摆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其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这些都直接造成了高职教育教学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的程度不够,极大地造成了湖湘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高职教师缺乏自主开发湖湘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不够,如科研任务等的原因,在知识积累和素养方面存在一定欠缺,自主开发湖湘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课堂改革从根本上来说也就存在动力不足。此外,高职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较差,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关注不够,按部就班地执行规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在湖湘教育资源开发的概念、理念、方式了解和学习不够,在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考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存在不足。因此,不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湖湘文化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三)高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形式单一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保持和提高就业率上的重视程度比传统文化要高得多,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力度小,造成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学不能仅仅依靠陈旧和古板的教材,湖湘文化知识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广泛阅读,并且在课堂中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算在教育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湖湘文化元素,一旦高职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度得不到提高,湖湘文化在对于高职学生的继承和弘扬本地文化、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得不到应用。

三、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优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弘扬湖湘文化,提升湖湘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需要在开发利用湖湘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的科学性,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与时俱进。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面来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级、教学考核以及教师的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是可以创新和改革的方向。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构建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显而易见,湖南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之路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引领。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物化载体融入教学目标,用经典人物的鲜明案例来进行教育,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奋发向上。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等都可以融入高职教学内容之中,如湖湘的经世致用文化体现在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人在洋务运动中的务实倡导,及以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革命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务实精神,可以通过展示经典人物案例、游览故居、开展湖湘文化主题等活动将这些湖湘文化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发和利用湖湘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湖南本地的名人名事、风土人情,也不是纯粹地对学生进行湖湘文化的直接灌输,而是在课堂实施中创新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实践课的开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微信互动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湖湘文化更好地融入高职教学中。特别是现在高职学生普遍对微信、互联网等的使用频率较高,在课堂中通过扫码加入互动群,在群中学习和探究湖湘文化,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学媒介除了纸质版教材,还可以充分利用磁、光、电等媒介的出版物以及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教学媒介的多样化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教学评价系统的创新

融湖湘文化于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成效,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构建湖湘特色文化课堂,使湖湘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吸收。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学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等,进而形成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湖湘文化融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完善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从考试内容来说,以高职英语教育为例,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加入湖湘传统文化的考试模块,以考试内容为引导推动学生自主地去接触、认识和了解湖湘文化,这是最为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考核评价者来说,可以通过湖湘文化主题公开课等方式,使学院教职员工、用人单位等多主体参与其中,推动探究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如湖湘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湖湘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四、结语

第5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摘 要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湖南地区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长期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社会环境与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湘籍伟人的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 湖湘文化 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历史悠久的精神实质对湖南地区的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湖南籍伟人的体育思想则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时刻激励着湘籍体育健儿为湖南体育事业的辉煌而奋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求新变异的创新精神推动湖南体育船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湖南体育事业。

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发展高校体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概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带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湖南高校里的一种亚文化,分析出湖湘文化对于湖南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院万里先生在湖湘文化论坛“朱张会讲”提出: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区文化现象的称呼,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实质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则是指在某些基础上所发展和沉淀起来的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阶层。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于两宋之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岳麓书院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凸显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经过集百家之所长和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湖湘文化,它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历史的积累,是存在的反应。学术界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因为这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1]。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场馆、设施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它包含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和行为文化。(3)精神文化,它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三、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湖南籍伟人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于1952年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对湖南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健身、富民、强国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视为意志磨练与文明进化的手段和阶梯。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互相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推动湖南的体育事业发展、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乃至湖南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

湖南高校体育在湖南籍为人的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注重于校园竞技体育的发展,借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发展对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的宣传下,已经深入了高校学生的意识中,学生既通过体育强健了机体,同时又使得学生具备了顽强拼搏与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提高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2]。

(二)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湖南省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湖南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复杂多样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多彩多样的湖南传统体育文化。在湖南这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湖湘传统体育文化的萌生与发展,还决定着湖湘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相互影响渗透着,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内容,形成了多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在湖南高校开展得比较少,只有舞龙舞狮以及武术在高校开展的比较好。

(三)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湖南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湖湘文化精神自古以来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湖南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创造辉煌历史奠定了夯实的思想基础。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由来已久,已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超越自我的实现;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平精神,加强友好观念。但不可避免地给高校体育文化带来盲目追求个人名利,暴力行为等负面影响[4]。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更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经济体育水平。湖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弥补了竞技体育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舞台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为他们赢得了“体育湘军”的美誉,湖南高校也为“体育湘军”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提高了湖南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了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5]。

湖湘文化虽然促进了湖南高校经济体育的发展,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南高校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激发其他体育竞技项目的进取拼搏精神,形成高校竞技体育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最终完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实现湖湘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

四、结论

湖湘文化对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与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已经在湖南高校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学生喜爱,湖湘文化促进着湖南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得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长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

[2]刘亚云.湖湘文化对湖南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12(6):36-38.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1-63.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第6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1.陈和西油画作品中所折射的湖湘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地貌造就了形态迥异的山水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湖南的山山水水都打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最大的特色就是奇山秀水与璀璨人文的紧密结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现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他的事物。陈和西多年以来坚持观察湖湘大地的山川风景,并自觉深入地探究了风景的本质精神,完美地将湖湘文化的深厚意蕴与油画风景艺术的风格化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个性的风格特征,在油画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在进行风景写生时突破客观风景的局限,从大局着眼,创造性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体会与内心感受,使写生成为倾注感情的主观创作。陈和西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和创造性,他敏锐地察觉并把握了湖湘地区地域风貌与构图形式的内在关联,在创作中摒弃了视觉上与湖南地域风貌并不契合的竖高型或者横长型的构图,几乎都是采用更有传统意味的正方形构图形式,这种简练的构图力求饱满完美,艳丽而雅致。如,在创作于2002年的《旷野秋云》和2004年的《旱地》中,他以或长或短的线条与面积不等的色块分割画面,营造了全景式的辽阔画面,作品极具现代构成性。由此,画家通过深入地观察、体验湖湘地域的自然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语言,并成功表现出湖湘地域文化的精髓。

2.段江华在艺术创作思想上所体现出的湖湘地域特色

说起湖湘地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隐藏在古老的湖湘大地下,里面的帛画数量惊人。这些帛画彰显的楚文化性格格外鲜明,与战国楚墓前后相承。段江华出生于湖南怀化,从小就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艺术创作造诣注定与湖湘文化脱不了联系。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湖湘文化赋予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湘楚民间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的早期代表作《王与后?二号》就是汲取了马王堆汉墓和楚文化的营养,作品中有两个被时间风化的人物造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将凝重的西方语言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语言相结合,完全体现了湖湘文化气氛,整幅画着重表现湖湘地域文化精神与气势。他为了更具深度地表现长沙马王堆的楚文化历史,采用晦涩、阴沉、浑厚的色调,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以湘楚文物中常用的朱红、黑等色,以及厚重、粗犷的笔触和综合材料语言,将湖湘文化雄厚悠久的精神以意象形态整体表现出来,营造了深邃、神秘、浪漫、陆离的历史氛围,透露出无尽的孤寂和压抑。此外,他还表现了地域文化符号与艺术的不朽,表达了对故乡历史文化的眷恋,作品具有典型的湖湘地域特色。就是这件彻彻底底地展现了楚汉文化精髓的作品,表现出他对湖湘历史文化特有的眷恋,其凝重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创作基调——与深层的“历史意识”相关。

二、结语

第7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关键词:湖湘民俗文化;女犯;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68-02

一、湖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一)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湖湘人突出的地域抱负特质。湖湘民俗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和贾谊。之后,胡安国和胡宏父子、王夫之、夏汝弼、管嗣裘等湖湘人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汤鹏、左宗棠、郭嵩焘等广大湖湘有识之士临难不屈,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爱国赞歌。女犯德育过程中充分开发这一资源,可以激发女犯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爱国、爱民、忠诚、守法的公民品德。

(二)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湖湘人突出的地域意志品质。湖湘文化土壤上成长的一代代湖湘人士,从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到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樊锥,再到陈天华、彭超、易白等近代湖湘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坚守着敢为人先、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百折不挠、愈挫愈坚的拼搏精神。挖掘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湖湘文化精神,有助于纠正部分女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不良心理,形成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三)淳朴厚德、经世致用的重义精神

“重义”是湖湘人突出的地域个性特征。近代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一批湘籍经世派人士脱颖而出,无不展现出湖湘人厚德重义的个性品质和经世致用的实学风格。从魏源的“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划”,

到黄兴秉“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之超然态度,再到陈天华、姚洪业、杨毓麟、彭超、易白沙等勇敢尚武,舍身为国,都是“重义”精神的精彩写照[1]。女犯德育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一资源,使女犯学会用正义和包容之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造生活,形成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良好品格。

二、青年女犯的犯罪现状与德育素养缺失之分析

(一)犯罪现状实证分析

随着近年来青年女性犯罪率的日益上升,监狱在押青年女犯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改造青年女犯逐步成为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新课题。2013年底,笔者在某省女子监狱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青年女犯(从1980生到至1996年出生的罪犯)从案由、刑期、文化程度和成长环境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收回的共132份有效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从数量上分析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132人中青年女犯有58人,接近总人数的43.94%,其中“80后”女犯(80年至89年出生)56人,占42.42%;“90后”女犯(90年至96年出生,不包括未成年犯)2人,占1.52%。

2.从案情上分析

调查显示,青年女犯多为短刑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居多,两个“90后”刑期均未超过五年,其中一个因盗窃罪入刑一年半。犯罪类型以涉毒类最多,将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财产类,表明该类罪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基本特征,对其改造难度势必增大。

(二)德育素养缺失实证分析

1.从文化程度上分析

整体上看,青年女犯学历状况偏低,远远低于社会同龄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58人中,仅有1人为大专学历,而小学到初中学历有26人,占总人数近一半。

2.从成长环境上分析

调查发现,女犯以农村青年为主,双亲家庭居多。完整家庭的情况下,青年女性的犯罪比例为何如此之高,值得深究。通过对案卷分析和与女犯个别谈话,发现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留守儿童成长后踏入社会无所事事,误入歧途;二是家庭关系不和,父母对子女忽视教育,孩子在不和的环境中成长形成对家庭和社会的叛逆;三是父母教育手段极端化,与孩子沟通不畅。

综上可见,青年女犯入狱前,在其心理发展期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期,大多缺少完善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学历、学识有限。入狱前她们在社会上拥有的实用知识较少,也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名利、金钱、爱情等诱惑时,她们不能坚守原则和立场,进而逐渐丧失道德底线,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入狱后她们也大多不能适应监狱改造环境,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压力与挫折感,行为容易出现偏执、懒惰和好斗等特征,对其改造难度较大[2]。

三、湖湘民俗文化德育资源对青年女犯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青年女犯的文明习惯

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很多青年女性走上犯罪之路就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信仰缺失、文明失范和道德沦陷。湖湘民俗文化是人们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风范和道德思想,积淀着湖南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诸多文化因子,蕴含着文明习惯的教育成分,如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崇尚集体、尊老爱幼、兄弟友爱、遵纪守法等。这些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文明,便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青年女犯学习领悟这些精神文明的成果,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

(二)有助于提升青年女犯的知识素养

目前,青年女犯的文化层次偏低,多为初中以下学历。提高这些女犯的知识素养,是监狱监管改造女犯的重要内容,也是女犯出狱后重新适应社会之必需。湖湘民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如文字、礼节、历法、地理、历史、语言等,所以,通过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女犯获得更多的这些方面的知识。如屈原《楚辞》之作,忧愁幽思;贾谊《鹏鸟》抒志,伤怀天下[3]。学习这些民俗知识,有助于青年女犯走出单一的课本知识灌输的局限,回归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知识源头,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

(三)有益于丰富青年女犯的精神世界

黑格尔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青年女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女性感性弱势的一面,又有罪犯冷漠复杂的一面。监狱如果不能在女犯精神需求上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女犯就容易出现迷茫、无所适从及精神状态的交叉感染。加强民俗文化教育,运用仁爱孝悌、精忠爱国、淳朴厚德、修己慎独、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湖湘优秀民俗文化,丰富青年女犯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塑造健康人格。

四、积极探索湖湘民俗文化在女犯德育中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监区文化,实施文化熏陶

大力开展监区文化建设,从监狱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女犯的改造心理特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宣传载体,增强“以文化人”的针对性和渗透力,不断提高女犯教育改造质量。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物质环境建设。把所要传导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在一定的物质环境和客观环境对象上,使教育内容直观形象实际,如利用监狱的橱窗、宣传栏、报纸等载体宣传湖湘历史名人、民间励志故事、文化名言警句、装饰风景名画等,以亲切生动、真实感人的内容激励女犯健康向上。有条件的监狱还可以进行人文景观建设,如江苏省未管所设立“周处自新”雕塑,利用当地关于周处的民间传说所蕴含的哲理来教育激励未成年犯积极改过自新[4]。二是丰富监区文体活动。大力开展参与程度广,女犯兴趣高的民俗文体活动。如由湖湘稻做化衍生的民间舞龙运动,既是一种信仰的依托,又极具观赏性,青年女犯在参与过程中可以从现世情感中升腾出一种生活的理想美,树立改造信心。

(二)创设教育情境,体现民俗特色

以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湖湘精神和人文知识充实罪犯教育内容,对青年女犯进行日常养成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年女犯对民俗文化精髓取得认同并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强化女犯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和合理、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情境性,创设与青年女犯心理相容的气氛,使其触景生情、深化体验;二是强调针对性,避免生硬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教育与青年女犯德育具体目标相联系。

(三)开发民俗资源,升华德育理念

有效开发和利用湖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青年女犯改造过程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利于优化女犯德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女犯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的内驱力和积极性,提高女犯改造质量。同时,在监区文化建设和对青年女犯的教育过程中,监狱警察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可以不断汲取湖湘民俗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力量,牢固“爱国”、“奋斗”、“重义”的湖湘精神,树立道德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青年女犯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参考文献:

[1]刘云波.论近代湖湘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J].湘朝:下半月・理论,2007(2):1-4.

[2]樊冰梅.女性服刑人员思想教育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第8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关键词:湘西文化;湖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084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B278)

作者简介:刘中顼(1954),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

湖南为古楚国的一部分,在湖湘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位于洞庭之南的湖湘大地更近南方,故形成了与湖北荆楚文化区别明显的湘楚文化,古湘楚文化正是现代湖南的地域文化之源。湖南自中古以来又因中原学术之南渐与本土文化之交汇,形成了中古乃至近现代个性鲜明的湖湘文化。二者遂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两股主要潮流。从文化分布上说,我们认为,如果说湘中、湘北及湘东的近代湖湘文化特征较为突出,则湘西、湘南的古湘楚文化色彩更其鲜明;如果说湘中、湘北及湘东汉文化的特点明显,则湘西、湘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艳丽,而湘西的古湘楚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尤其厚重。湘西的湘楚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湘军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

一、个性特异的魅力文化

湘楚文化是我国地域文化中个性特异的魅力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神秘浪漫,其神秘在于通神事鬼,其浪漫表现为歌舞艺术。人们将其概括地言说为“巫鬼文化”。楚国先民向来就有崇尚巫风鬼祀的风习,《汉书・地理志下》中将其概括为 “信巫鬼,重淫祀”。湘楚地域的这种巫鬼文化,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与鬼神世界的丰富想象。在中国古代,巫鬼文化的影响其实是广泛的,并不独为湘西所有。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P32)追溯其源,远不止于秦汉以来,至少春秋时代巫风鬼道就已经十分普遍地深入到了人们心中,并作为解说现实生活中事业成败之由的根据。我们从《左传》的大量记载中就可以看到中国普遍存在的鬼神崇拜,尤以关于楚国事件的记载中关于鬼神之事尤多,如“晋楚城仆之战”中,就记述了楚子玉梦见河神向他要琼弁玉缨的奇事。屈原的楚辞中有对曼妙多姿的山鬼的描写,在他的《国殇》中更是丰富地想象楚战士们“身既死兮神已宁,子魂魄兮为鬼雄”。湘西的地域文化又最典型、最突出地表现了古代巫鬼文化的特色。《新唐书》卷168中曾用“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来概括湘西的民俗,《旧唐书》卷168中对湘西民俗也有“蛮俗好巫,每淫词歌舞,必歌俚辞”的描述。

巫风鬼道说它是宗教也可以(中国向来有较突出的鬼神祖宗崇拜),说它是迷信,也并没有错,中国历代就不乏反对张皇鬼神,抵制魔怪的学者。孔子就反对“语怪力乱神”[2](P72)。即使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在全国风行之时,范缜也敢于坚持真理,反对宗教迷信。梁朝竟陵王萧子良是个笃信佛教的人,听说范缜反对佛教,就找他辩论。范缜将萧子良及其帮闲者驳得哑口无言,他与萧子良辩论后写下了著名的《神灭论》。范缜指出人死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在孔门儒学的理论体系中,怪力乱神之事至少是不被推崇的。因此,随着儒学的显达与推行,逐渐挤占了佛道巫风在上流社会的市场,中原之地的巫风鬼祀之俗多在民间传承。但是在中土之外的蛮荒僻野,这种巫风鬼道的崇拜却长期兴盛,甚至发扬光大,演绎成艺术性很强的繁复仪式。巫鬼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湘西、湘南少数民族中的巫鬼文化之所以会保持得如此完整鲜明,应当说与儒家文化及进步的科学文化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大不及中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湖南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汉族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过百万的有土家族与苗族,人口在十万以上的还有侗、瑶、白等民族,而湘西与湘南则是湖南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他们生活的地方原来的自然环境是:交通山高路险,土地僻远荒凉,物质条件艰苦,文化教育落后。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形成了对外界现代文明的严重阻隔,也同时利于对古老文化风习的完整保存与原真传递。因此巫鬼文化特征鲜明的古湘楚文化,在湘西、湘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僻远地区就保存得最为原真与完整。

另一方面,湘西、湘南地区也是湖南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去处。那里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也鲜明地表现出与汉族人民生活文化的许多不同。他们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器具文化、风俗文化、娱乐文化、生产文化等方面,不仅与汉族人民的各种文化判然有别,而且少数民族之间的诸类文化也各不相同。这些璀璨的文化亮点,与巫鬼文化特征鲜明的古湘楚文化,一起装点了湘西、湘南的文化山河。这些文化不仅成为了现当代文化群落中最为抢眼的亮丽风景,也成为对现代人最富魅力的文化磁石。

二、文学书写的独特意境

湘西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不仅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更成为湘西作家文学书写的丰富宝藏,从而造就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才俊。除沈从文之外,还有著名画家兼诗人黄永玉,有苗族诗人石太瑞、汪承栋,有小说家孙健忠、蔡测海,有小沈从文之称的散文家彭学明、向启军、张心平、向秀清等。在湘西作家的文学书写中,常常建构出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的独特,常常体现为两个类型:一是具有古湘楚巫鬼文化特征的神秘意境;一是具有土家族、苗族生活风情的美妙生活意境。但无论哪种类型,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浪漫抒彩。这种神秘、美妙、浪漫、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湘西作家们小说和散文的文学书写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沈从文的创作中就时常表现出古湘楚巫鬼文化的因素。在他的文学书写中一是突出表现出了湘西人万物有灵的信仰,如沈从文在谈到他对自然的认与思考时说:“失去了‘我’后却认识了‘神’,以及神的庄严。墙壁上一方黄色阳光,庭院里一点花草,蓝天中一粒星子,人人都有机会见到的事事物物,多用平常感情去接近它。对于我,却因为和‘偶然’某一时的生命同时嵌入我记忆中印象中,它们的光辉和色泽,就都若有了神性,成为一种神迹了。不仅这些与‘偶然’间一时浸入我生命中的东西,含有一种神性,即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到生命的庄严。一种由生物的美与爱有所启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宗教情绪……”[3](P243)在他的《阿黑小史》中他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巫师给阿黑治病的场景:头上包着红帕子的巫师“到了天黑,老师傅把红绸子法衣穿好,拿了宝刀和鸡蛋,吹着牛角,口中又时时刻刻念咒,满屋各处搜鬼,五明就跟着这干爹各处走,因为五明是小孩子,眼睛清,可以看出鬼物所在。到一个地方,老师傅回头向五明,要五明随便指一个方向,五明用手一指,老师傅样子一凶,眼一瞪,脚一顿,把鸡蛋向五明所指处掷去,于是俨然鬼就被打倒了,捉着了。”[4](P63)沈从文在他的创作中也反映出了湘西人对于巫鬼神祗的虔诚与笃信,他说湘西女人年老的易成为盅婆,而三十岁左右的则易成为巫婆。他在《凤凰》一文中写道:“三十岁左右,对于神力极端敬信,民间传说如‘七仙姐下凡’之类故事又多,结合宗教情绪与浪漫情绪为一,因此总觉得神对她特别关心,发狂,呓语,天上地下,无往不至,必需作巫,执行人神传递愿望与意见工作,经众人承认其为神之子后,中和其情绪,狂病方不再发。”[5](P193)其余在他所写的《我的教育》、《龙珠》、《凤子》《神巫之爱》中对于苗巫文化都有较多而生动的描写。苗族巫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神巫之爱》中写云石镇五十多个极年青而美貌的花帕族女子得知神巫将到她们镇,于是对神巫充满爱的激情,通宵等待,她们都愿意对神巫以身相许,在她们看来,能把把神巫“款待到家。献上自己的身,给这神之子受用,是以比做土司的夫人还觉得荣幸的”[6](P42)。从沈从文开始,湘西作家就一直在他们的文学中承继着对古湘楚文化的书写,如湘西青年作家符云亮的散文《楚风楚舞酉水行》中也同样生动地描写了湘西土家人的巫鬼文化风习。他这样写道:“7月22日清晨,我们是在梯玛祭祀过水神后,(‘梯玛’是土家族对土老司的称呼,是沟通人神和鬼之间的巫师,是神的代言人。)踏着铳炮、牛角、树皮号声从保靖县酉水新码头出发的。”他在文中还述说了土家先民徙至酉水之滨生息繁衍的传说:“相传,涅壳赖大王身披树叶,手握石斧一路劈风斩浪来到酉水,在宽坦的河岸上搭庐建棚,垦荒造地,就这样有炊烟,有了婴儿的啼哭,也有了篝火中高歌狂舞的茅古斯,有了龙凤旗下鼓吼锣鸣的摆手舞,有了城廓邑里……”[7](P78)湘西作家们对于土苗先民的古风旧习的描绘是很多的,如彭学明的《祖先歌舞》《鼓舞》、《上刀梯》,向启军的《远徙的魂》,符云亮的《神秘的土家禾撮妮嘎》,等等,都是对湘西古楚文化的描摩与追寻。

湘西地域文化的又一鲜明特色即是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因素在湘西文学作品中有着更加突出的表现。在这类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沈从文所书写过的那些船夫水手与湘西旧时代的们纯朴情真的交往,如《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更有当代湘西作家所描画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绚美画卷。例如郭曼文的《抢狮》中对苗家抢狮玩年的节庆生活的描写:“‘百狮会’会场就设在大兴寨的那条小河边,……一面面彩旗恋着雪花儿在空中飞舞,在水中漂荡;一匹匹雄狮在人圈里跳跃,在雪地上扑腾。……好容易等到它舞完了一轮,没等那舞狮头的汉子从里面脱出来,我便箭也似的冲了上去……几双粗壮的手同时抓住了狮子,有的紧紧地揪住了狮头,有的牢牢地拽住了狮皮……看热闹的围着我们穿来跑去,哦哦地打着吆喝助威!……”[8](P394)湘西最为浪漫的生活风习之一,是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诗意表达,苗家的对歌,土家的赶边边场都是极富诗意的。沈从文的《边城》中早就描写过苗家男女以歌为媒的习俗。彭学明的《边边场》中十分生动地描写了湘西土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浪漫风习。那些青年男女在赶场的日子里,都是借赶场之名来集市相对象的,只要男女互相看中,那么浪漫的爱情传奇就会在这里开始。作者这样写道:“要是你去河边那群美丽的女子中,对你看中的某个女子说一声;‘跟我去赶场,好么?’说不定她会瞟同伴一眼,害羞地歪起头来,捻着辫子一笑,跟你就走,你就可以牵着她的小手,走进森林走进神话般的传说。”[9](P1011)彭学明的《踏花花》、《赶秋》、《哭嫁》,向启军的《七月八》、符云亮的《土家跳马节》、《苗家风俗拾趣》,等等,都是这类描画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生活风情的美丽篇什。湘西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命名《神地》,符云亮的散文集取名为《秘境诱惑》,这些精心巧设的刊名书名,我以为正好有代表性地表现了湘西作家们在文学书写中努力建构具有湘西地域文化特征美妙意境的共同创作倾向。

三、湘西地域文化对文学湘军形成的特殊意义

古老的湘楚文化虽然在湖南的湘西与湘南地区保存得较为原真与完整,但是湘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却是遍及湖南全省的。王竹良教授认为:“要认清当代湖南文学的传统及其特色,首先有必要认识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湘楚文化,近现代湖湘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就是说湖南当代文学与湖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楚文化为代表的浪漫文化,和近现代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她认为:“当代湖南文学之所以能够成绩卓著、特色鲜明,是与周立波和沈从文在湖南文学界的深刻影响,以及由他们的影响形成的湖南文学的两大传统分不开的。正是他们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当代湖南文学创作题材取向的主流与边缘,创作风格清丽现实与纯美浪漫两大不同的文学传统。”[10]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和认识是有见地的和比较客观的。关于湖湘文化对于文学湘军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另文探析,这里只谈湘楚文化对文学湘军形成的意义。

(一)湘楚文化对文学湘军的形成,首先在于它对文学湘军浪漫多情、正直倔强的精神气质的整体培养。这种精神气质当然来自曾流放于湖南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人格精神。屈原就是既浪漫多情又正直倔强的文人典型。他在《涉江》中这样写道:“入溆浦余徊兮,迷不知余所如,……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浪漫多情的屈原,一生都情系故土,忧国忧民,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他为了坚持正道,决不变心从俗,一直到死。这种精神极其深刻而普遍地影响了湖南作家。沈从文在解放后感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不合时风,于是基本上没有文学创作,这就是一种坚持自我,独立不迁的精神表现。周立波在解放后虽然成为了湖南文学界的举旗人,但是在他的《山乡巨变》中却能够不趋时俗,比较客观真实地写出了合作化运动中“左”倾冒进带来的后果,并且将李月辉这个犯了“右”倾错误的人物作为正面形象来歌颂。即使在“”中湖南也出现了柳仲甫等的《园丁之歌》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那类坚持正道,敢犯时忌的作品。粉碎“”以后,一大批揭露“左”倾思想路线危害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出自湖南作家之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月兰》、《西望茅草地》,等等。

(二)湘楚文化对文学湘军的形成,其次在于它对文学湘军创作中故土情怀的引导。也许是受湘楚文化中热爱故土,情系桑梓的深刻影响,湖南作家的故里情怀显得特别的深厚。沈从文一辈子笔耕湘西神地,他的创作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湘西作家对故乡生活题材的采撷,同时也对湖南其他地方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立波解放后专注湘北农村人情,其创作对湖南各地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影响更加明显;古华、叶蔚林专心描绘湘南乡村民俗;谭谈、张步真多画湘中农村生活图景。他们的文学创作大多以自己故乡农村的生活为依托,勾画出湖湘各地乡土风情殊异的生活画面。因为他们不仅对故乡的历史、现实、人情、风习谙熟于胸,写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他们在描写家乡热土时都总是表现出一往情深。湖南文学湘军的创作尽管在其他方面也成绩斐然,但是若要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以乡村题材的文学成就为巅峰的。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就与源远流长的古湘楚文化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湘楚文化对文学湘军的形成,还在于它对文学湘军整体气质风格的塑造。湖南作家在总体上有一种敏锐浪漫的艺术气质。这种艺术气质在文学湘军中发生普遍的影响,与湖南作家共同生活的地域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有人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文学创作与自然地理的关系,认为:“北方为高原、平原地区,土地广平厚实,多博大雄浑之气,文学倾向于规范、庄雅、整齐的美;南方为山林川泽地区,风光奇秀,多曼妙瑰丽之姿,文学倾向于灵动、变化、错落的美。北方民族习礼仪,重人事,文学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南方民俗盛巫风、喜淫祀,文学带有比较浓厚的神异浪漫色彩。”[11](P13)正因为湖南作家都处于这种奇秀多姿的地理大环境中,所以神异浪漫的湘楚文化因子普遍地渗透到了湖南作家的血脉之中,整体上铸造了他们共同的艺术风格与气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总会或浓或淡地表现出飘逸浪漫的艺术情调和色彩。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作家群在文学书写中的飘逸浪漫自不必说,即在湘南、湘北、湘中作家群的创作中,也无不有浪漫的明显色彩。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中陈大春对于清溪乡美好远景的丰富想象,陈大春与盛淑君山中谈情时,作者对于清溪乡月夜景致的抒情性极浓的描写,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奇丽浪漫的特点。其实浪漫的文学情调,不可能离开抒情,屈原楚辞的浪漫,除了他想象的丰富大胆之外,浓郁的抒情当然是增强这种浪漫气息的重要因素。所以湖南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比较善于抒情,以强化其作品的浪漫色彩。如散文家叶梦的不少散文就浓郁的弥漫着湘西巫文化的氛围,而且书写自然的人性和人的生命体验痛快淋漓,抒情性强。有学者认为,“叶梦创作极得楚文化精神的巫性思维。”[12](P335)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对于盘老五的露水夫妻生活描写,他那种敢爱敢恨、自由放纵的情怀,和《白狐》中关于具有原始野性特点的女猎手钟菌儿的行事作为,作者都在抒情性的描写中表现出浓郁的浪漫色彩。

总之,湖南的文学湘军在以湘西地域为中心传承的湘楚文化精神的养育下,形成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作家群的鲜明特征。湘楚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对当代文学湘军的形成和成长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沈从文.沈从文别集・友情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 沈从文.沈从文别集・阿黑小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 沈从文.沈从文别集・凤凰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6] 沈从文.沈从文别集・龙珠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 符云亮.秘境诱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8] 郭曼文.湘西散文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9] 彭学明.我的湘西[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10] 王竹良.论当代湖南文学的两大传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4).

[11] 廖承良,等.湖南文学史:古代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 胡良桂,等.湖南文学史:当代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On Local Culture of Western Huna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nan Literature

LIU Zhong-xu

(College of Literature,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Hunan 413000,China)

第9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百年百课堂理论宣讲

邓 纯

大家好,根据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场党课,在建党百年,值得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庆祝的年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重温党史,一起回望我们走过的路,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在百年党史中领略湖湘力量》

大家知道,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作为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湖南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蕴含着丰厚的红色资源,这里挥洒着无数革命烈士的热血,这里也焕发着崭新的时代光彩。一丝一缕都凝结成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前行中的重要力量,汇聚成点亮中国美好未来的不竭“灯油”。三湘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是湖南人民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脉派,更是百年党史中的精彩篇章,激励了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今天,我们就从湖南人的担当精神、湖南人的牺牲精神以及湖南人的创新精神中,领略百年党史中的湖湘力量!

一、“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湖南人的担当精神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在千年历史进程中,湖南孕育了许多可贵的精神特质。作为湖南精神家族的主要成员,“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表现得尤为耀眼且绵延不衰,堪称湖湘文化的血脉灵魂!

从《史记》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杨度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我们不难发现,“敢于担当”的精神一直在湖湘大地萦绕回荡,激励历代湖湘儿女躬行践履、发扬光大。

尤其是近代以来,湖南人把这种令人景仰的担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书写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竟由湖南血写就”的佳话。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人为代表,勇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重任,谱写了一曲曲民主革命壮歌。连孙中山先生都不禁感叹:“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都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彭德怀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以及数不胜数的湘籍英烈,为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更是把湖湘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理想和信仰而敢于担当、不惧牺牲的精神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湖南这片21.18万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走出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任弼时、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朱镕基、胡耀邦、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在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湖南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3人,有大将6人、上将19人,这里还有断肠明志的“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不胜枚举的壮烈英雄。在和平年代,这里又走出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民书记郑培民、抗疫战疫先锋吴安华、脱贫攻坚时代楷模黄诗燕……

群星闪耀,照我前行。当今时代,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必然包涵湖南篇章,实现中国梦更加需要湖南担当!

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这殷殷寄语,给湖南人的担当精神泼染了时代的色彩,赋予了更新的内涵。

在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场艰难战役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湖南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三湘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湖南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在“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中,湖南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为全国积累可供推广的宝贵经验与参照模式。这是湖南人民责无旁贷的角色担当!

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湖南要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勇立改革潮头,抢占改革先机,迎头疾赶,奋起直追,率先把这片红色热土建设成生机盎然、富裕美丽的幸福乐园。这是湖南人民众望所归的情感担当!

新时期,重任在肩,使命如山。只要7000万三湘儿女、380万湖南共产党人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湖湘文化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湖南的担当精神必将再次焕发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光彩!

二、“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湖南人的牺牲精神

讲到牺牲精神,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牺牲了六位亲人,长子毛岸英28岁,妹妹毛泽建24岁,妻子杨开慧29岁,侄子毛楚雄19岁,还有两位弟弟,毛泽覃30岁,毛泽民47岁,主席曾要求子女亲属拥有四项“特权”,这就是为革命牺牲特权的生动诠释(饱受苦难的特权、被执行纪律的特权、艰苦奋斗的特权)。

时间回到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是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他们甚至看都没有看到过。

从毛岸英牺牲到毛主席逝世隔了26年,毛主席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这26年里,主席在北京的住处,至少搬了5次,他是怎样瞒过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这些衣物的?

当这些衣物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又过去了很多年。一个老父亲对离去孩子的思念,默默地压在衣柜底下,近半个世纪。

我们又回到1959年,在杨开慧牺牲29年,毛岸英牺牲9年之后,毛泽东回到故乡,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为革命摇篮、伟人故里湖南,“红色基因库”里内涵丰富。成千上万先烈前仆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洒尽一腔血,化作一团火,烛照美好未来。翻开历史的扉页,才会懂得“新中国”这三个字是烈士们用鲜血铸成的!

湖南人自古就有着卓励敢死之血性精神。左宗棠“不成功便成仁”抬棺出征,蔡锷身患绝症仍然坚持领兵奋战,宋教仁明知身陷险境依然毫无畏惧等,都是最为明显的例证。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中仅记录在册的湖南烈士就有近20万人。可以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湖南人敢于赴汤蹈火,他们“临深渊、履薄冰亦不退却,哪怕需要以鲜血乃至生命为代价。”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一共进行了22次会战,其中6次发生在湖南。日军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经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但日军在湖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和挫败,并最终在湖南芷江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这14年里,无数大义凛然、英勇赴死的湖湘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着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自由之花、理想之花,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奏响了多少催人泪下的千古绝唱!山河因其增色,天地为之动容。

向历史回眸,向过往凝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液。能够从中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今天的湖南,正入脑入心地捧读党史这本“厚实的教材”,藉以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回望1921年到2021年的奋进之路,缅怀革命先辈先烈,寄托哀思、赓续斗志。天地间一股英雄之气激荡和驰骋,润物无声地洗礼初心。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从英烈谱系里汲取钙质,红色基因持久绽放光芒,那是湖湘儿女的底气所系、力量所在。百年积淀的澎湃伟力引领激流归海,那是“潇湘号”的诗和远方。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是你们用生命、鲜血铺成了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从“温暖中国的半条被子”到“寸土千滴红军血”的万里长征,无数革命先辈先烈为中国的美好未来奉献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却未曾留下名字,成为了无名英雄。他们把名字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汇聚成了“英雄群画像”,成为了照亮美好未来的“明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厚情怀。”

勇于牺牲的精神,甚至已经熔铸成了湖南人最明显的特质,使得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在湖湘文化中熠熠生辉,光耀夺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湖湘儿女接过代代相传的历史火炬,继续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但依然有惊心动魄的“战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抢险……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处处都充满着“小我”和“大我”的冲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甚至是社会利益的矛盾,既然有冲突和矛盾,就一定会面临需不需要“牺牲”的选择。而湖南人所秉持的“牺牲精神”,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疫情来临时,共产党员是冲锋在前的生命卫士;在滚滚洪流中,共产党员是勇斗激流的堤坝砥柱。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什么标准,每个党员就是一面鲜亮的旗帜、一根醒目的标杆,在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带头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抓在手中,把危险留给自己,敢啃“硬骨头”,勇挑“重担子”,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党员和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先锋队、领头雁,示范和引领着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幸福的目标迈进。

桂东县青山乡原副乡长方璇,毕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是青山乡远近闻名的“扶贫先锋”。不幸的是,在前往联点村扶贫的途中,因车辆滑落山崖不幸殉职,年仅26岁。

像方璇同志一样,将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扶贫事业的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身上却都有一项共同的特质——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是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也再次证明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脱贫攻坚战场虽没有战火硝烟、枪林弹雨,却同样艰苦卓绝,同样有流血牺牲。那些长期奋战在潇湘大地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远离家乡、亲友,放弃唾手可得的优厚待遇,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发光发热。黄诗燕、王新法、蒙汉、方璇、龙俊、向纹……脱贫攻坚八年来,湖南100多名脱贫攻坚干部牺牲在战贫征程上。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诠释了湖南人的牺牲精神。湖南人的这种“牺牲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实践于湖南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这种超脱私欲的崇高精神,将永远在湖湘热土上散发着时代的光芒。

三、“兼收并蓄、敢为人先 ”——湖南人的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这使它具有合作共赢、博采众长的开放姿态,具有海纳百川、扬长避短的包容胸怀,具有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精进意识,这就是湖南人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从中国思想史上四次思想理论大融合大创新来看,湖南人的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显而易见,而且功效巨大、影响深远。第一次发生在宋代,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其开创者是道州人周敦颐。第二次发生在清初,衡阳人王夫之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总结和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使唯物辩证法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次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后,邵阳人魏源学习西方以商立国和民主政治,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推动了封闭已久的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大潮。第四次是湘潭人毛泽东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观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环顾世界,我们都不难发现:“近代思想大创新的先驱都是湖南人”这一美誉绝不是信口雌黄,而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不刊之论!

创新和开放是流淌在湖南人血脉里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薪火相传,历久弥浓,如今正成为湖南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这一新征程上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力量。

为贯彻落实的湖南考察精神,中共湘潭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深化“六个湘潭”建设的发展目标,即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实力湘潭、创新湘潭、文化湘潭、幸福湘潭、美丽湘潭、平安湘潭。这是立足湘潭发展新实际、新特征、新机遇、新潜力、新使命所作出的现实选择,顺应了湘潭300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更高期盼。

“关山千万重,山高人为峰。”无论是打造“三个高地”,还是践行“四新”使命,战略中每一个高地的打造,都将是一场攻城拔寨的硬仗;每一项使命的践行,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在湖南考察期间,明确指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不久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关于中部崛起的意见,再次“点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

从建设“毛泽东城”,到构建“长株潭经济区”“长株潭一体化”,再到新世纪以来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都市圈”,推动长株潭三地一体化发展,始终是湖南人的坚定目标。

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韶山举行。长沙、株洲、湘潭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湖南湘江新区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九华片区综合开发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文件。春暖花开时节,长株潭一体化再次上紧发条,全面提速。

借势长株潭一体化东风,“敢为人先”的湘潭人正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高地“双先”工程、改革开放高地“双招”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双联”工程、融入新发展格局“双提”工程、现代物流体系“双畅”工程,市场主体活力正充分涌流,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建设迸发澎湃动能,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激发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