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精选(九篇)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

第1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措施;效果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日趋融合,以花都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计算机实验室除了承担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任务,如会计、物流等,为培养中职各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条件,因此有效的机房管理措施对机房正常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维护管理机房的经历,分析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机房面积约900平方米,有11个机房、620台学生机。主要以HP(惠普)、联想机为主,各个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性能形成梯队化。计算机实验室都组成局域网,通过防火墙进行互联网访问限制。目前,除了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课外,无纸化考核的课程均需要使用机房进行实训操作,导致机房利用频率高,每天满负荷运作。由于机房内的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可进行访问规则设定,服务器USB接口也允许使用,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对机房计算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常出现病毒感染导致计算机硬件损坏,致使系统感染木马病毒,造成整个机房机器感染和瘫痪,进而使服务器系统被破坏,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另外机房管理人员要根据课程安排经常更新或增加应用软件,而配置低的机房有些应用软件不能运行或者由于内存和硬盘容量小而导致机子运行速度很慢,这些问题都给机房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难度。

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计算机实验室高效安全运作的前提

1.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机房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完成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先后制定了“机房人员日常行为准则,学生上机守则,机房用电安全制度,机房消防安全制度,软件安全使用制度,硬件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机房使用并登记制度,机房资料、文档和数据安全制度,机房财产登记和保护制度,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守则”等规范性制度。每学期开学时组织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师进行使用培训,并对学生做好上机的应知应会教育。每次实验室的使用都坚持做好上机情况登记表(表1),并将记录情况归档保存,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

2.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

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维护。硬件的维护首先要做好机房灰尘和静电的防护,做好防高温、防震动的工作;其次要经常检查排风扇的运转情况,经常检查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使其运转正常、排风通畅;再次要做好正常开机与关机;最后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机房系统维护并做好记录(表2)。

软件的维护方面:第一,使用网络版本的还原精灵,能够较好地控制多个操作系统间的数据还原与数据备份在教学和考试中发挥的作用。第二,要通过网络克隆的方式,加强对系统出现问题的计算机进行系统还原,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三,要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地进行更新。第四,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进行远程统一的更新和安装,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五,管理人员在设置IP地址时要熟练,避免发生IP冲突的现象。要设有便捷的开关机制,以便随时接通和断开外网。

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

学校鼓励实验管理员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的考证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学校定期组织管理员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并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培训和进修活动,增长实验管理员见识,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目前,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中有3位网络工程师,2位软件工程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能熟练维护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软件及硬件问题。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为了更好地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互动教学,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带领下,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按时对各个机房进行维护检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带动其他同学在日常学习中互相监督,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目的

由于我校机房实验室建设起点高,重管理,讲实效,使机房计算机配备达到了省一类学校配备标准,机房教学条件良好,全部开放可满足我校7000人左右(包括业余班学生)需要,11个机房,有120个班,计算机课程52门,上机课时512学时/周,上机20480人次/周,除白天满负荷运行外,晚上、周末都全部排满,通过机房实验室人员的精心维护,机房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问题,机房使用率达96%以上。

互动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赞扬。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单调的教学形式中感到疲惫的逆反心理,声像图文并现的多媒体技术,强化了感知效果,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电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统考通过率为80%,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获奖,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沙盘竞赛获一等奖。除承担学校正常教学任务外,机房还承担了各类计算机考试,如全国本科网络考试、人事局职称考试、省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试,一年约4000人,并做到从无差错,考试秩序井然。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一名机房教师或机房管理员,要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加强机房维护力度,提高机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机房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技术队伍;学分制

Laboratory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ang Yanqin, Qian Jianguo, Yang Yuq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89,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team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statu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views, to explore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lab technician team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and experience, improve experimental team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laboratory technical team; credit system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实验室在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独立学院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我校金陵学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对策,以期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系。

1 金陵学院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

我校金陵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全面学分制改革试点学校,以全面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在实验室管理模式推进的基础上对七个学院、一个基础教学部的原有14个专业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中心及2个公共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整合与完善,整合后的实验室更加符合全面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求,现有文科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4个,理工科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21个,艺术类实验室5个。学院共有实验室主任25名,专兼职实验技术人员54名。

1.1 实验室技术队伍基本情况

我院现有实验室技术人员较为年轻,30岁以下人员占61%,85%的人员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89%的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见表1),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岗位较为接近,专业知识储备足,基本符合高校技术队伍专业结构比例、职务结构比例及年龄结构比例的要求[1]。

表1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实验室技术人员基本情况表

从实验室管理角度考虑,我院实验技术人员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长期奋斗在实验第一线,熟悉实验室历史与发展趋势,有管理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2)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多是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局限于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中,缺乏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经验,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3)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的比例偏低,可以承担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人员较少,科研积极性不高。

1.2 实验室技术队伍现状

为了清楚地了解我院实验技术队伍现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拟定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实验技术队伍工作状态中存在如下问题:

1.2.1 工作职责理解不清晰,工作满意度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的工作职责理解尚不清晰,认为实验室工作职责设置不合理或不太合理。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多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且存在一人多岗、一肩多责的现状,他们对实验室的岗位职责梳理不清。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在实验室第一线,学院希望他们在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参与到实验室建设中来,因此,将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设备采购调研、实验室建设经费预算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一,但只有17%的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参与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满意度测试中,79%的实验技术人员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12%的人员表示一般,9%的人员表示不满意。有50%的实验技术人员表示愿意在实验室工作,44%的人员表示不愿意,6%的人员表示无所谓,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1.2.2 工作压力较大,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

调查显示,70%以上的实验技术人员反映目前的工作负荷大、难适应,一人多岗影响适应速度。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学院实行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责任第一人,对实验室的安全需要时刻注意,尤其是化学化工专业,有大量的危险化学试剂,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院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各院系除开设通识通修模块及学科核心模块课程外,还开设了开放选修模块,同时规定了实验实践类课程学分总数。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开放实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实验,除必做实验外,还开设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这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验教学及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剧了其科研能力不足,科研积极性不高。

(4)与授课教师相比,实验技术人员只能作为教辅人员,晋升机会较少,待遇偏低,生活压力较大。

以上原因造成独立学院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离职及转岗人员较多。

1.2.3 培训机会少,综合能力提升慢

实验技术人员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目前,学院没有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集中或专题培训,只有各二级院系组织的业务培训或业务研讨,不能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实验技能提升的途径主要靠自学,综合能力提升较慢。

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如果长期只从事实验教学的准备、收发仪器设备、耗材领用与账目登记以及维护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等工作,不但不能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还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2.4 对职称评定及未来的发展空间较为担忧

80%以上的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是晋升机会少,职称评定的门槛较高。问卷调查显示,影响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学历偏低,50%的实验技术人员是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相比,在职称评定方面有更多的要求和限制,因此,他们希望学院增加职称评定激励机制。基于目前实验技术队伍现状,从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考虑,他们对未来的发展空间较为担忧。

调查问卷显示,独立学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普通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相似,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是目前独立学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4]。

2 加强及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路

学院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典型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模式与经验,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就应受到重视,将其作为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施全面学分制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把推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2.1 完善实验室建制,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他们的思想建设工作,解决技术人员定位及岗位职责问题。

学院针对实验室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成立了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编制实验室手册,整合实验室资源,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各实验室设实验室主任岗位,并明确主任岗位职责。形成实验室二级管理核心机制,在人员定编与岗位设置时,不仅按学生人数配备实验技术人员,还根据培养目标、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性质等的不同,科学合理地设定工作岗位及人员数量。

积极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他们在学院中的地位及待遇。分析实验技术人员心理契约的结构与内容,从职业发展、激励培训、工作认可度等方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与学校之间建立动态的互惠关系,进而形成平衡、稳定的心理契约[5]。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实验技术人员座谈会,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积累实验教学一线工作经验,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实验室管理的主动性。

2.2 加强培训,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本质在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6]。为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学院积极编制实验教学大纲,拟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培训计划及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年开展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各院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高校实验室研讨会、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让实验技术人员充分了解高校实验室发展新动向。

鼓励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南京大学“青蓝工程”培育计划。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实验技术人员在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在全面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各实验室在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做好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验室自主开放,安排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申请或参与科研课题。近五年来,学院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科研课题16项,10余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正在逐步提升。

截至2014年,学院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共计35台件。针对大型仪器的使用,学院印制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大型仪器使用记录等相关表格,并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通过制度化规范,加强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

2.3 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合理制定实验室建设效益评估办法、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以评促建。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院借鉴并实施国际通行的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手段―实验室间比对,从而确定实验室能力、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实验室间的差异[7,8]。

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组织全院实验室主任、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选定的实验室进行现场观摩交流会,从实验室秩序、环境卫生、家具和设备摆放、实验仪器设备准备以及配合实验教师完成实验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比对。由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分别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作介绍与比对。通过比对,发现实验室间在管理上客观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差距,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场所主要是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持续改进是实验室管理及技术人员的重要工作[9]。现场观摩交流比对,有助于规范实验室各项制度,推进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同时,在提升科研改革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使实验室既为教学服务,也为科研服务。学院要求实验室建设强化应用、交叉融合、资源共享、彰显特色,通过实验室比对,为实验室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推进了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2.4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推动实验技术队伍成长

引进绩效考核[10]。采用分年度中期考核、年终考核、聘任期满考核等形式,从工作量、考勤、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重点考核职业道德、服务育人、工作态度、业务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履行本岗位职责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的参考。设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建立健全管理和维护维修制度,为建设一支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实现实验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我们依据7个关键指标进行实验室管理流程和结果考核[11,12]。

(1)参与实验室制度建设,实验室安全卫生,仪器设备维护维修。

(2)调研与本专业、本实验室相关的国内外实验教学项目及相关仪器设备信息。

(3)揣摩实验教学项目的改革、仪器功能的拓展,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学生实验考核与报告水平。

(4)参与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科研著作论文及实验课程开出率。

(5)了解新专业、新方向、新实验项目所需要的实验室环境规划、设计、软硬件配置要求、国内外最新动态,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制订符合适我院实际情况的方案,做实验室经费预算。

(6)按照学院论证通过的方案配合组织、实施装修、改造实验室,购置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实验家具等。

(7)做好实验室各类信息数据统计,填报相关报表。

按学院人事制度规定,从专业机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严把进人关,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在聘任制为主的前提下引进有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团队,提高实验技术团队的协同配合能力,确保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13]。设立实验室管理安全奖等相关奖项,将职称晋级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职称评定制度,鼓励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称评定。

3 结束语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要正确看待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充分调动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化实验技术队伍,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玲.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其对策[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7,17(3):67-70.

[2] 潘宇倩,潘爱华.独立学院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2(10):52-53.

[3] 朱丽,董先明,杨乐敏.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及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10-312.

[4] 韩宇男,吴锡,周并举.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4-227,235.

[5] 赵晶,蒋志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58-160.

[6] 谢静.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92-195,221.

[7] 温光浩.开展专题培训,强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98-100.

[8] 刘珍珠,陈志鹏,聂建国.以评促建,加快重点实验室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1-223.

[9] 游雄,曹丹,吴丽燕.浅析认可实验室持续改进的主要途径[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0(1):55-56,64.

[10] 叶伟萍,王英典.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342-345.

[11] 王健,谭锦才,孔文彬.高校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216-220.

第3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实验室管理 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YJG-07;上海市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3-13SY14;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2-02

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现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对技术应用型的体系与模式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相关专家、学者还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或研究甚少。现在很多技术应用型的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照搬研究性或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新升本科类院校,除了沿袭其他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外,还残留着老专科甚至老中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本文结合上海电机学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工作实际,探讨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

1.技术应用型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当今很多技术应用型的本科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各位专家的好评,而与之形成明显的反差的办学定位的深入与落实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原因,总结主要以下几点:

1.1规模较小。各个实验室规模偏小,尤其是各个学院下属各个系部,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综合优势,各分散的实验室都自成体系、自我完整,实验室在数量上不断膨胀,由于资金短缺,各实验室无力购买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整体装备差,功能单一,陈旧、过时的设备无力更新,无法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新形势下,难以满足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和人才市场的需求[1]。

1.2从上到下不重视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下降,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职称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不安心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到实验室任职,实验室本身人员也想转入其他编制,长期以往,会流失严重。就上海电机学院来说,各个二级学院的专职实验人员偏少,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正常的实验教学都不能保证,根本不可能开展技术应用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2]。

1.3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少。一方面,由于实验室受人员限制,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受实验室服务单一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因而学科建设、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时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3]。

1.4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了解不充分、不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实验老师的指导。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做细致的准备,而在实验过程中,又难免出现错误操作,有时稍不留心还会损坏元件设备,这样长期以往教师就不放心学生动手,尤其在设备套数少,缺乏备品,实验本身又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不放心,经常不得不由实验老师操作,学生看表演,或手把手教,这样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高举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旗帜,其实都是一些演示性实验,本科办学理念很难落到实处[4]。

2.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理念

通过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增强对学生智能、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新实验体制,更好更快地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现学校超常规发展战略目标。本着“六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三结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梯队,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构筑面向21 世纪实验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速实验室建设,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彻底的落实本科办学方略[5]。

3.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3.1 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一般沿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在行政体制上与教研室平级, 设有实验室(中心)主任或正、副主任[6]。这种行政体系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实验人员等集中由学院(系)统一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单独设课,自成体系,克服了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实验室(中心)由于隶属院(系)二级学院,自成体系,其实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个院(系)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上海电机学院电脑配置,生均2.5台,但是排学校计算机考试,竟然无计算机房可排。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每个二级学院重复建设机房,计算机属于电子产品,折旧率很高,这样就造成大规模浪费现象。(2)学校难以指导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学校每次开实验室主任会议,都强调要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建设把关,这存在严重误区,实验室主任是二级学院任命的,他的职责对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的,所以把关的时候,就不能通盘考虑整个学校的规划,也就造成了学院的内部把关与学校的规划相矛盾的原因。(3)由于实验室主任属于和二级学院的教研室平级,本身是一个执行部门,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话语权不强,但是实验室主任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日常管理与实验室建设都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话语权不强,往往成了应声筒,常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7]。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实践课程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以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就要突破一些老本科或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可以给予实验室主任更高的级别,而中国高校是一个讲究级别的地方,例如上海交大为副部级,而一般学校为厅(局)级,级别越高话语权越多。实验室主任的行政级别往往为副科级,可以提高为正科级,和二级学院副院长一级,那样就可以突破以上难关,在实验室建设上,可以更好地把好关。

3.2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

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实验室人员职责不明,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技术人员既负责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又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身多责,造成高水平人员不愿承担低层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员无力承担高层次的工作,导致工作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在新升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实验员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为教学、科研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高校对实验员岗位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造成实验员长期承担大而且繁重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必然挫伤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实验员队伍的稳定,阻碍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室队伍的薄弱,这是多年来高校忽略实验室队伍建设造成的[8][9]。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认为,在实验室队伍中包括教学、管理、技术支撑队伍,都必须给以重视。对于实验室队伍的地位、待遇, 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给以保证。在教师岗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强化管理、提高素质的原则下, 应大幅度提高实验室骨干教师待遇, 大力推进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任命了一批实验室主任, 实行实验室主任责任制, 明确实验室主任责权利。并规定:担任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主任的人员比相同职称人员享受高一级的岗位津贴[10]。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要切实的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待遇,这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很多领导回避的问题。要做好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有效的落实本科办学定位问题。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的提议,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其实对于单单提高实验室主任的待遇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所有在实验室教学一线的实验教师的待遇问题,那样才能造成人人都想到实验室任职的想法,那实验室队伍建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 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的探讨

高校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新升本科院校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严重。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网站,实验室网上预约与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不少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没有专职人员负责, 网络平台建设成了空架子, 失去了开放实验室信息的意义。真正的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实验室设备管理需要网络化, 需要平台及时实验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设备空闲时间, 需要提供论坛空间供全校师生留言, 收集师生们推荐购置新设备的需求信息。与兄弟学校进行平合,实现实验设备与信息共享, 尽可能避开设备重复购置,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B甚至1000MB,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年丰富, 但开放的实验室的网络平台建设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每个实验室(中心)应设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建立实验室网页,达成信息的交互共享[12]。

3.4 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拓宽教育支撑的基础,改革在学科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今科技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培养人才而言,要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所以应强调淡化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现有体制下的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学科单一,实验课程之间非常独立,缺乏学科间融合交叉和渗透。实验先由实验教师准备好,学生只是到实验室验证实验,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 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3]。

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设置固定实验项目与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应该做到精细化、标准化、模块化,易于学习与考核。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需要思维的机动灵活,个性的充分发扬。一味地循规蹈矩很难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开放实验室就是要让学员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因此,让学生将创新设计的课题带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创新题目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搭接来验证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改进意见,再进一步完善当初的创意。这样就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管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伴随科学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现行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或者优化,已经跟不上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水林.地方性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 92-95.

[2]刘霞. 从队伍建设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08.

[3]郭伟锋,雷勇,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65-168.

[4]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 189-191.

[5]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 277-279,288.

[6]赵辉,杨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发展,2008, 6:118-119.

[7]刘昭,蔡海燕.以团队化发展为方向提高实验室组织绩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155-157.

[8]崔华,熊小涛,薛润东,孙建材.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实验室工作初探[J].China?蒺s Foreign Trade,2010,(10):232.

[9]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 116-118.

[10]孙逢春.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地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 545-546.

[11]刘莉,顾凤歧,李德才.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7: 336-338.

第4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陈慧芬(1959-),女,广东和平人,惠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75-02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迅速推进和发展,实验室管理队伍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作用和地位也随着时展而显得日益重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其队伍是地方院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一所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状况直接反映该校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高低。2006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在接受《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夏有为主编采访中曾说过:“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不同于学术人员,要根据需要设置,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1]由此可见,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已相继从不同视角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相关领导、学术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关注、重视。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将推动人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如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因素探析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和因素,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就一直存在着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本文着重针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探析。

1.学历结构不合理因素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引进和吸引高级人才(博士、教授),各高校在人事制度方面均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部分高校在吸引高级人才(博士、教授)中规定:凡进入本校的高级人才,其配偶或家属成员的工作问题由学校予以考虑解决。对于如何安置高级人才的配偶或家属成员问题,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采取的方式基本相同,都把引入人才的配偶及相关家属人员安排到教辅系列部门(如:实验室、图书馆)。各地方院校为了稳定和解决一些在职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和家庭实际问题,也相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一些以人为本的人事处理政策,解决部分符合政策条件的员工子女或配偶进入学校或应聘到学校。这部分人当中被安排到实验室工作的也占多数。久而久之,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中有2/3是来自本校教职员工的配偶或子女或亲属,由此带来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最高学历大多为本科(从事岗位大多并非专业对口),研究生基本归零,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2]这种安置方式虽显示出高校为引进高级人才的无奈,但并不是科学合理的。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惯”的因素反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让大家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意识源头上始自至终都觉得教辅系列只是“服务于教学的辅助部门”,并不重要。[3]加之在人员结构上又有一大部分是“关照户”,由此更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教辅人员的学历高低完全不是问题。就是这种错误观念严重打击了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自卑感越发严重。

2.年龄结构不合理因素

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归类为教学辅助人员,年轻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已在实验岗位上的教师又不安心从事实验技术和管理工作。[4-5]其次,大部分引入的高级人才(博士、教授),其配偶大都在中年或中年以上的年龄结构。这部分人对工作的责任心比年轻人强得多,但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科研水平上与专业的年轻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综上因素导致实验室管理队伍整体水平越来越低,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凸显。

3.职称结构不合理因素

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在职称结构上与教师系列和研究员系列相比实属偏低,高级职称实验师资所占比重非常小。有部分高校的个别系、科室其实验室管理队伍中连一个高职称(高级实验师)的实验人员也没有。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既要负责实验准备工作又得承担相应的实验教学,同时还得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和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工作繁杂任务量大,常常处在一身多责的工作环境中,直接导致和影响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其次,地方性本科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政策把实验技术人员定向为教学辅助人员,在人员聘任、评估、职称评定(最高定位在副高级)、攻读学位、进修学习、考察调研等各方面支持政策较少,不利于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发展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实验室管理队伍软环境的建设。只有加强和注重队伍建设,突出实验室管理队伍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激发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原动力,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和技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1.转变观念,政策扶持,提升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地位

实验室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而实验室管理队伍又是战斗在实验室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从事和肩负着实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三大部分的工作,是一支任重道远的中坚力量。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还说过:“实验技术人员不能按教授的评价方式进行,必须考虑技术支撑人员岗位的不可替代性,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有整体规划,要考虑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才能转变偏见观念,重新定位,由“辅助岗位”转为“教师岗位”,只有名正言顺了才能真正提升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地位,[6-7]才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2.培养引进,提升学历,打造高层次实验室管理队伍

首先,采用培养引进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优化结构策略,对于已在实验技术岗位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这样既提高了自身学历层次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8]其次,加强与兄弟院校实验教学、专业技术、技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习相互切磋的方式取长补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老、中、青各层次人员均可通过多渠道获得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同时加强与校外对口企业联运挂钩,[9]请进来(兼职)送出去(专职),采取校企专职定向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再次,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博士、教授)的学术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当中,参与实验室建设,既增强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力量又改善了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强化和提升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以研促评,教研结合,打造高素质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等院校实验室本就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将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实力水平。[10-11]由此,鼓励和促进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人人参与科研,营造不甘落后的科研学术氛围,重点指导和引领他们把科研项目放在解决实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实验技术开发上。通过承担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不但能提高来自实验室各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且又能挖掘个体和团队的潜力,快速提升和优化队伍的职称整体参评实力,着实让他们有了主人翁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真正营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4.合理定岗,完善机制,推动实验室管理队伍健康发展

合理定岗就是“以岗定人”,不能“以人定岗”。岗位必须根据需要而设立,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完善机制就是制订完善的实验考评标准,突出考核实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完好率、日常维护维修和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效。同时定期启动奖惩机制,鼓励和激励人人创先争优。只能这样才能调动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管理队伍科学稳步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对于这项“形象工程”,各高校都尤为重视,不断加大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的建设投入,多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均不同程度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之相应的软环境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却总体滞后于实验室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切实把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长远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一套科学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强力打造出一支与形势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2):137-138.

[2]邹发长,徐宛玲.医学高职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13-14.

[3]李旸,李昕,田飞.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革优化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100-101.

[4]段立伟,侯彩霞,粘山坡等.加强地方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84-285.

[5]李岩,曲宁,刘爱元.军队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5-197.

[6]王小逸,陈永宝.以人为本,建设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师资队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21.

[7]徐来祥,燕艳.高师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状况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50-151.

[8]李凌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中心发展的初步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94-295.

[9]莫惠林,杨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67-68.

第5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 建议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科研活动、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校办学质量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实验室建设固然需要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完善的制度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建设一支水平高、素质强、较稳定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拟从主要方面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实验室技术队伍的价值定位

要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对实验室技术队伍的价值地位,以及人员构成、职能等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就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摒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次要”、“从属”的错误观念,切实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否则,整个建设工作就缺少足够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主要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从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创新、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基地,实验室技术队伍是高校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高校要上水平、创一流,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作为支撑。在教学方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高校教学的有机整体,实验室技术队伍与教师队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看,因为实验教学所特有的探索性和实践性,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更易发挥其独特作用;在科研方面,实验室技术人员是科学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实验设备的操作者、维护者,再好的仪器设备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否则其仅仅是设备而已;在为经济、社会服务方面,更是前景广泛,实验室技术人员大有用武之地;从实验室自身建设和管理看,实验技术人员是其主体,再先进的物资、设备,都只能是客体,只有通过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实验室技术队伍素质和水平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而且,实验室技术人员在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各高校应通过各项宣传思想工作使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对此形成共识,使全校上下真正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乃至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并将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纳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析实验室技术队伍现状并找出差距,提出建设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实施意见。

二、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要求

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最根本或最核心的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实验室技术队伍之所以称之为“技术”队伍,就因为他们不是简单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员、不是简单的教学科研的服务员。而目前多数高校面临的情况是:实验室技术队伍文化、学历层次不够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够强,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较薄弱,总之,实验室技术队伍综合素质不能够适应其任务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仪器设备不断充实到各类实验室中,以及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采用,都将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要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要求。

(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综合。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中具有方向作用、核心地位。高校实验室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及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在具体养成形式上可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标语口号等。

(二)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室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这就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胜任工作,就必须有更高、更深的理论知识,就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实验技术,熟练掌握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方法,懂得其工作原理,掌握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和理论等。总之,要有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三)要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习惯和能力。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实验方法、技术不断创新升级,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经常关注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不断进步的学习能力。

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要求,不仅要着眼于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且要把好入口关、打开出口关,即努力使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让实在不适应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分流转岗。

三、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的教育培训

要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加强其教育培训是必由之路。教育培训也是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加强教育培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要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对提高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素质的重要意义,树立“教育先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但教育培训也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制度,分批次、分层次、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强化措施,创新培训模式和机制,把教育培训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把教育培训学历作为其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要保障经费,加大投入,要把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列入本院校及实验室的经费预算。

(二)要调整内容,提高质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立足和贴近本实验室自身实际,一定要有针对性,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实验室人员要经常关注最新发展动态,不断钻研和更新业务知识,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要加大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先进的实验技术、管理模式和方法。

(三)要改进方法,增强效果。要针对实验室技术人员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效果;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讲解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进修相结合;要激励和支持实验室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培训进修,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借鉴和重视校本研修模式。所谓校本研修,就是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和特色,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修。校本研修革除了以往教研活动的形式化而不注重内容、随意化而不讲求质量、经验化而不重视科研方法等种种弊端外,最大化地促进教师发展。经过教育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行之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模式。在实验室技术队伍中开展校本研修,首先要推动个体的主动研修,激励和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工作中研修,在研修中发展。要以问题引导研修,不断从日常实验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立足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自身的选择,不断反思自身的实践,不断寻找差距,提升自己。其次要促进群体研修。同事间的合作与相互学习,是每位实验室技术人员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群体研修既可以由个人提出问题设定主题内容,又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验室发展的总体需要而设定主题内容。内容不仅要基于实验室的业务领域,而且要涉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等其他领域。在个人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加强群体交流与合作,同伴互助互学,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在合作中扬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四、创新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管理体制

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创新实验室技术队伍管理体制,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创新管理体制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按需设岗、以岗择人的用人机制。不同院校的不同实验室,要根据自身性质和工作目标合理确定岗位和编制。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测算的基础上核定工作任务,按满工作量设置岗位并制定岗位说明书。按照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的原则,选择和配置实验技术人员,把好人员入口关。

(二)配备好实验室领导。依托学科,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宏观管理,把握实验室的发展与研究方向,真正从学科发展、实验教学角度来规划实验室。选择懂技术、有理论、善操作、会管理的人员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做好工作计划与安排,协调各种关系,保障实验室的良好运行。

(三)实现实验室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创新。评价体系全面地反映出实验室技术人员各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技术难度等条件,设定加权系数,工作量考核按系数加权计算。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改变只有领导评价的状况,构建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的立足点放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未来发展方面。加强自我评价教育,增强自我评价的意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强化评价反馈,用好评价结果,使其能从多方面获得信息,努力以评价促进其自身发展。

(四)按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创新现行分配制度。在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使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分配更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使分配更能体现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价值,使他们充分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作出贡献的成就感和得到承认的荣誉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实验室技术人员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完善实验室技术队伍的激励机制

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机制要注意物质与精神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团队与个人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职称不仅涉及到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更是其“面子工程”,运用得当,激励作用是最大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职称评聘工作机制,把职称工作作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引导、帮助实验室技术人员申报高一级职称。努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形成人人争取提高职称层次的良好氛围。另外,由于实验室技术人员最高只能到高级实验师(副高级),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削弱其工作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为确保一技之长的人员能够留下来,实验室应设立关键技术岗位,同时还要提高其待遇。

(二)根据实验室工作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奖项。由于实验室人员的工种繁多,在设立优秀实验室奖及优秀实验室人员奖的基础上,设立不同单项奖励,如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管理优秀奖、优质服务奖等,评比条件要充分考虑技术及设备方面的创新,如,自制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发明专利,大型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维修技术等,以促进实验室工作人员努力钻研技术,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根据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同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要在加强物质激励的同时重视精神激励。如:体现领导亲和力的“情感激励”,即领导的理解、尊重、关心、信任,既要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又要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再如工作中的“责任激励”、决策中的“参与激励”,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激励,把广大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好、调动好和发展好,把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好。

参考文献:

[1]张玉平.一流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

[2]宋晓平.强化岗位管理,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2).

第6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验室建设 发展与研究

实验室是学校实验教学的基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支撑点。实验室装备规模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硬件实力和办学质量。因此说实验室是学校的门户。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对实验室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面对独立学院建设飞速发展并日渐壮大的现状,独立学院基础实验室如何更好的适应独立学院本科课程的教学需要,如何加速实验室建设与加强规范管理并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实验室职能,推进实验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力争在没有充足的实验设备条件、加强与母校(校本部)联合培养的前提下,力争规范管理,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以分批次建设来逐步完善实验室技术装备,比如我们学院立足现状,为生物食品系先建立起了两个生物基础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加大力度紧密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各级领导积极筹备建设高标准、高效益、有特色的本科独立学院实验室。

一、实验室建设总体构思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广大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制约,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指导原则,坚持本科生教育的人材规格,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管理建设

包括制度建设;档案建设;实验器材贮藏与使用管理;实验室电脑辅助管理;实验室管理员素质培训;邀请学生代表列席参加讨论实验室总体规划、相关经费的使用申请等重大实验室重大发展问题等等。

(二)基础设施和器材设备达标建设

包括实验器材标准化配备;实验器材库规范化建设;实验专用教室室内环境及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三)实验室技术档次建设

提高实验技术、教学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技术档次;探索性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从对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验着手开始);发展并开创与社会进行科研协作的能力和技术条件。

(四)几项工程性建设项目

建造“多功能标准实验台”和修建“化学危险品地下贮藏室”;创建“理化生科技活动室”;创建“生物和生态系统标本室”;创建“食品实验室”。

鉴于我院目前的实际状况,这几个项目的建设可能有些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学院目前发展壮大的态势给了我们极大的希望,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都能一一实现。

二、实验室建设具体内容及拟采取措施[2]

(一)管理建设

实验室管理应从健全制度、清库建帐为起点,直至形成全方位、规范化的系统性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最好做打一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

据有关管理技术规程,制订系列性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器材库管理规则;实验器材帐目管理制度;实验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器材借用管理制度;实验器材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器材报废注销制度;实验室档案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专用教室管理制度;准备室管理制度。等等。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执行,确保管理规范化。

2.档案建设

学科实验室设立档案专柜,做好帐目、实验室相关资料的建档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件事:帐目建设应在全面系统清库、核实库存器材的基础上建立分类明细帐。建帐后,凡购置调拨和报废报耗的器材均要按照有关制度严格履行记帐手续,并定期对帐,确保帐、证、物相符。帐薄及记帐凭据要存档备查。资料建设应将有关实验室工作的各类文件、仪器设备的随机资料、实验教学挂图及其图解说明、实验教学电教软件、实验改革或仪器装置革新资料及实验器材管理的工作笔录和批件等均纳入资料建档范畴。

3.实验器材管理

此为实验室管理建设之重心,在器材管理上需要做好以下建设性工作:贮藏管理,各类实验器材(仪器设备、标本模型、工具材料、化学试剂等)的贮藏均须符合技术规范,应依其技术性能采取分类定位、隔离贮存、安全防护等技术措施科学保管,特殊仪器设备要有相应的特别保管方式,并定期进行技术监测,以防自然损坏,确保安全贮藏。并在防护保养上要给予必要的维护保养投资。使用管理,实验器材的使用要建立严密的管理机制,在使用管理操作上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运行,以使用登记、回收审验、违规损坏赔偿、特殊器材使用以及实验器材外借要实行报批等为管理手段,发挥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益,并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此外,鉴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未来信息技术纳入管理模式的需要,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管理(如建立实验室资源数据库)和实验室管理员的专业技术资职(即配置技术内行)也应纳入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予以重视和逐步保证。

(二)基础设备和配套设施的达标建设

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的标准化配备是保障实验教学正规化的物质基础,是实验室建设之重心,其标准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实验器材标准化配备

学科实验室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结合学校教学分轨制,制定出《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方案》。使实验室仪器装备基本达到部颁标准,以保证教学实验并能满足活动课实验的正常开设。

2.实验器材库规范化建设

实验器材库的规范标准是:各类实验器材按技术规范上架入柜,定位贮存。保障贮藏安全、布局合理、防护科学、取存方便。具体需做好以下工作:器材库管理制度(包括《仪器室管理制度》、《化学药品室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器材使用制度》、《实验器材损坏赔偿制度》等)精装上墙;消防、防护、保险设施齐备;补足器材专用柜并使仪器设备、标本模型、实验材料按技术性能分室分区、分柜分层合理布局、定位贮存;做好防护保养、技术监测工作,争取必要的器材防护保养投资,确保所有实验器材完好可用。

3.实验室室内环境及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实验专用教室和准备室的规范标准是:实验操作台符合部颁标准,辅助设施齐备,设置布局得体,环境气氛优雅,具有实验室文化气息,注重实用而兼顾美观。具体需做以下工作:据各学科分组实验的实用性建造多功能标准实验台;消防器材、排风设备、水电供给系统等辅助设施的配制要符合技术规范;规范室内电教系统的设置布局,使常规电教设备尽快进入实验室,力争配备视频仪和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电教设备;据学科特点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实验辅助设备(如分析天平、沉淀分离器、冰箱、烘箱、恒温箱、试管瓶子清洗器等);做好室内实验设备及辅助设施的规范定位;相关管理制度及实验操作指导挂图等具有实验室文化气息的图表要精装上墙。

目前,我院生物食品系得两个基础实验室的设备并不十分完备,还没有专用的实验准备室,在今后的实验室建设和完善中可参考这些指标,力求在全国独立学院的评估中顺利过关。转贴于

(三)实验室技术档次建设

实验室技术档次的提高,是指突破常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引进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仪器设备以扩充实验室装备规模,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手段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技术、实验技术、管理技术档次,使实验室具备现代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科研双重职能。

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 更注重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性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应注重提高实验室技术档次建设。由于独立学院“民、独、优”的办学特色,有的学院只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工作,创新型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几乎处于空白。建立了高档次的实验室,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大学生,也可以督促专职教师的科研开发,做到教研并重、以研促教,带动学院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实验室建设分步实施建议[3]

本实验室建设设想是基于我院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拟定的,未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探讨。逐步投入实施,关键是投资。建议:

第一,实验室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工程,需做好统筹规划,力争与母校“十一五规划”同步进行。

第二,对一些较小投资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如清库建帐、室内环境建设等,可在近期起步,力争在1学年内基本完成。

第三,对于一些标准化建设项目,如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实验器材库规范化建设等,其投资面和投资额较大,可望用两年时间完成。

第四,实验室技术档次建设项目和几项工程性建设项目,多属创一流性质的,可望在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后的阶段实施。

四、实验室发展

实验室建设以质量为主线,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先进的指导思想、良好的行为策划,正确的运营机制,过硬的技术队伍是实验室立足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平台。

各学院和实验室要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进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验室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创新单元和重要载体,理应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问题,阻碍实验室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步伐的关键在于解决实验室的体制,明确定位与目标,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内外协调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或管理体系,而且不同学科、不同特色的实验室要有不同的定位与目标,逐步培育并形成与实验室发展方向相关的产业链。

为了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4-7]:

(一)建设中重发展

要时刻以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灵活、发挥人才核心作用,促进交流,提高经费、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新制度下新建设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和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的实验室工作体系,力争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建设来挖掘我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三)开放实验室的新尝试

实行实验室开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可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开放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学生参与科研型、学生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课题型、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型和人文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推动学校实验室内容的进一步开放,学校可以专门设立了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实验室开放活动,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工作。

(四)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

对实验室综合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验室的投入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实验室投资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可效仿国内其它高校的方法,制定相关“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办法,对实验室开展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实验室,以评促改。对学院所有用于教学、科研的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每学年进行一次效益考评,并张榜公布考评结果。以期激励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逐步提高。

(五)实施网络化管理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各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搭建实验室及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验室人员、实验项目、仪器设备等的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五、 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展望[8]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与体制的逐步完善,独立学院这一新兴的力量在逐步发展壮大,在伴随着教育教学机制逐步走上正轨的同时,实验室建设正逐步形成规模、结构合理,积极做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着眼点,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实验室在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和优化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条件,全力拓展实验室功能,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实验室综合效益,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开创实验室工作新局面。

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朝着建立现代化、标准化实验室的良好格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建立适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竞争力的实验室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和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新一轮实验室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技术性、应用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积极创造优良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

[2]邢根溪,等.浅议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87-89.

[3]林爱月.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7(4):83-85.

[4]张莹莹,徐慧萍,朱玮彬.论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思路[EB/OL].(2005-10-31)[2007-4-10].news.zucc.edu.cn/news_show.php?recid=6640

[5]刘泽君,包志清.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之我见[EB/OL]. (2006-9-18)[2007-04-10].hie.edu.cn/xxgl/news.asp?new=40

[6]金贵朝.关于独立学院建设实验中心的若干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 05:465-467.

第7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模型;转变;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84-02

计算机实验室与其它学科不同,它不是严格地以实验项目或课程的开出来划分职能,其管理模型也应由传统的单个机房、实验室的管理向集中化、统一化管理过渡,这需要借助当前互联网新技术,云计算技术来加以实现。

1 计算机实验室构成

1.1 计算机实验室的一般结构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面向对象较为宽泛,除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外,还需要承担公共基础类和边缘学科类课程的教学,除了具有专门配置和安装有专业软件的实验室作为专业实验室进行管理和使用外,更多的只作为一般普通计算机教室来管理使用。单个实验室从结构上看没有什么大的分别,只是设备配置高低、多少的问题,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或院系都在为提高自己专业实验室配置水平而努力。从早期单个的计算机教室,到具有局域网、校园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实验室,再到现在的Internet网,云平台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教学内容也由一般单机硬件、软件操作,发展到基于网络的软硬件、网络实验等,就其结构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1.2 计算机实验室的分类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构成与它的功能、用途以及管理模式等因素有关,各不相同,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1) 按功能分

公共实验室:主要用于公共基础类和边缘学科课程基本操作和实验

专业实验室:根据各学校所设专业方向不同,建设相应专业实验室

(2) 按类别分

硬件技术实验室:包括组成原理、微机原理、硬件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接口技术实验室等

软件技术实验室:包括面向对象的软件教学、数据库软件、网络软件教学

网络技术实验室:可以进行网络路由与交换、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等常规实验

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包括图形图形、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技术相关课程实验

(3) 按归口分

归口教务部门管理的机房:一般用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基本操作和实验

归口计算机中心管理的实验室:用于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实验;用于科研的,大型实验室;

归口院系管理的实验室:院系单独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实验室,专业性较强,与外院系交叉性少

(4) 按平台分

计算机基础实验平台:完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完成网络技术、网络搭建、网络配置、路由与交换机配置等实验

软件实验教学平台:完成各类软件类课程教学,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语言、网络数据库语言等课程实验

创新实验平台:完成新技术、新媒体课程教学实验,及教改、科研实验

校企共建的实验室、实验平台:包括实训基地

项目建设的实验平台:科研项目专项建设实验平台

其它实验平台

无论如何分类,计算机实验室的结构本身都没有发生改变。

2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实验室架构的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计算机实验室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管理模式,也即高校本身的管理模式。在当前这样一个“无网不力”的时代,无论是哪一种结构,我们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使各个计算机实验室实现最有效的联通,构建新型实验室模型,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2.1 云计算实验室建设思路

目前,有许多高校利用云技术以及其他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一些专业的网络公司也给出了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例如,由武汉噢易科技有限公司针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提出的《云计算实验室建设方案》,以及由该公司研发推出的相应软硬件产品就很好地解决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虚拟化这一问题。

云计算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在于云计算平台的开发和服务器集群、虚拟桌面的建立,也即软件平台的建设和硬件建设。硬件方面,可以在学校原有网络基础和机房条件下进行改造,以实现老旧资源的利用,节约投资;平台建设以功能覆盖为主,力求简洁实用,以实现资源的弹性配置、学生终端的集中化统一管理、能灵活创建虚拟桌面、创建一种全新的实验室构架体系模式,使教学和教学管理变得更轻松为最终目标。

2.2 云计算实验室特点

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学生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都安装在后台服务器的虚拟机中,所有运算都由服务器来完成。教师、学生通过云终端或其它终端设备访问虚拟机,实现了桌面的统一集中管理,减少了终端设备的维护。与传统的C/S结构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务器的集群化、虚拟化,资源的弹性化分配,可根据教学需要快速更新和部署桌面模板,通过云平台软件进行批量克隆和分发,实现日常教学、考试、培训等不同环境的切换。甚至是根据不同课程生成不同桌面系统,根据课表或教师教学需要登录服务器调取相应桌面。

3 我校计算机实验室实现云计算的可能性

我校计算机实验室按管理模式和功能划分为公共机房和专业机房两大部分,目前,分属信息传媒学院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管理的公共机房和专业机房已全部实现了网络连通,接入Internet网,属于校园网络的主干部分,共14个机房,880台计算机,分布在三栋教学楼,均为千兆光纤接入,百兆桌面,已具备了建设云计算实验室的网络基础。

硬件方面,学校中心机房也已具备一定实力,拥有大量服务器冗余,而这正可以作为建设云计算实验室所需的集群化、虚拟化服务器。按照50个点机房进行计算,以常见办公软件及win7操作系统对硬件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每个虚拟桌面系统主频0.8GHz,同时考虑服务器虚拟化自身消耗15%,则CPU总体所需为50*0.8GHz *115%=46G;每个用户分配3G内存,则50个用户为150G内存;每个用户分配硬盘40G,则50个用户为2T硬盘容量。根据这一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个机房所需虚拟服务器的配置大概为CPU:4路6核,2GHz;内存:10*16G;硬盘不小于2T。

软件方面可以考虑自主开发或与相关专业公司合作,也可以直接购买成熟的产品或服务。需满足云桌面统一部署、集中管理、个性化教学桌面定制、考试环境快速部署、一键还原等功能。

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并不轻松,上述服务器条件,一般硬盘空间可以满足,但服务器内存和CPU主频一般都达不到搭建平台所需要求,需另行增加,其兼容性和可靠性也需同时考虑。软件平台的建设更是需要量身定做。

参考文献:

[1]冯裕忠,冯将.普通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构成与改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97-200.

[2]项保连.项目管理在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20-22.

[3]孟庆伟,刘婷.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模型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12):72-73.76.

第8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校;实验室管理;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在各行各业都有所渗透,并发挥强大的作用。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引进信息化技术,将有利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日常的管理、实验室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加强对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中作用的研究,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最终将推进实验室的综合发展,为科研水平的提升等提供帮助。

1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必要性

1.1符合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实验室现代化建设是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使之能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作用下,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科研工作提供帮助。高校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上的作用呈现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促进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交流和运行。高校的实验室应该具备开放统一的管理特征,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提高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以便于对相应的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安排,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1]。

1.2符合实验教学改革的需求

实验室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实验技术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实验室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计算机,而信息化技术又是计算机在试验中应用的一项基础。对高校的实验室进行改革,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网这一校园基础性设施来进行帮助,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利用校园网络及时查阅到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从而方便进行使用的申请,简化申请的流程,避免相互时间碰撞。除此之外,在实验室教学改革方面,促进师生和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也是一个改革的方向。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这个改革就会显得更加轻松。

1.3符合提高办公室效率的方向

提高办公效率是基于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所要进行的一项管理变动工作。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实验室的办公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其网络化的模式可以发挥高速、及时的沟通交流作用,解决传统实验室管理中因为管理人员之间和管理人员与使用者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系列问题。其次,信息技术在实验室工作的量化考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以此作为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一个依据和手段帮助,实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业绩的科学化、客观化呈现,提高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使其具备科学性,能够让工作人员信服。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还可以为实验室的使用情况统计提供帮助,对实验室的利用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数据分析,从而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开展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

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2.1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

当前,许多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上也意识到了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是缺乏了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信息化技术不能很好地在实验室的管理中发挥作用。科学系统管理体系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地方,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管理没有做到科学性,很多时候停留在一种传统的教条式管理中,使得教学的秩序有所缺乏,管理达不到效果。其次,在学生对于实验室的学习态度方面,严谨性也有所欠缺,对于实验室使用的严格要求了解不够透彻,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甚至带着一种恶作剧的态度,加上学生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容易使得实验室的设备和软件在使用的时候受到损坏。在课程结束之后,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来进行这些仪器和设备的还原和调试。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系比较缺乏导致的[3]。

2.2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较多,即使有该专业毕业人员,其专业化程度也不够高,对于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工作难以进行更好的应对和开展。尤其在实验室管理系统遭到攻击的时候,由于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的缺乏,难以对攻击进行及时的应对,使得实验室陷入了瘫痪的状态。有的高校为了节约管理的成本,解决管理人员的缺乏问题,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工作,将学生加入到实验室的管理队伍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也会使得实验室的失误性操作频繁发生。

2.3资金短缺

高校实验室的应用管理需要资金的支持,以此来实现系统化、信息化、全面化的发展。但是,能够对实验室进行充足资金投入的高校并不多,更多的高校把资金投入到理论研究中,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使得高校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限制,在软件和硬件的更新上不能及时跟上管理的需求。

2.4实验室利用效率低

在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问题上,实验室的利用率低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实验室涉及大量的造价不菲的仪器和设备,并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高校实验室一般只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人群进行开放,这样的限制看似保护了实验室的良好使用,但是实际上是不利于实验室作用的充分发挥的,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实验操作失去兴趣,从而加重了实验室的闲置,形成恶性的循环。

3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3.1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是多个方面的,首先在日常的管理中就可以起到大的作用。对于实验的设备、项目和人员等数据,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可以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汇总分析,为管理人员的工作调整提供参考,有利于规范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办公的效率,并且在不影响工作和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办公的成本,营造一个高效、节约的实验环境,促进高校实验研究实践工作的快速发展。

3.2在师生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将大大地便利师生教学和学习工作的开展。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在申请实验室的使用方面,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实现实验室的使用申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同一阶段申请人过多导致来回盖章申请表的麻烦。在成绩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及时地进行自己成绩的查询,对于教师的各类实验信息,学生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查阅,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对于教师来说,信息化系统在实验室当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地确认学生的身份和到课的情况,避免了传统的点名方式所带来的麻烦。其次,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教师可以实现学生实验状况的及时统计,方便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同时可以通过数据为自己教学的调整提供帮助。从具体的实验操作角度出发,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实验的操作更加便利,效果更加良好。以EDA实验室为例,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在计数器的设计方面,可以依靠信息化技术进行多种进制和功能的计数器设计;在滤波器设计实验中,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中的MATLAB软件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3.3在设备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日常管理和实验过程有所体现,对于实验室设备的处理也是十分有用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大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实验室的设备总会面临着报废的情况。有的实验设备由于长期没有使用,出现了闲置的现象。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对这些闲置和报废的设备进行信息的登记和合理的分配。对于闲置的设备可以进行出售,或者内部调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资源。通过信息管理技术,这些设备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登记,有需要进行设备交换使用的人员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调配。

3.4在实验室综合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的综合发展道路也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有了新的方向。对于实验室来说,有了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就可以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具体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的操作,使得实验室摆脱过去纯人工管理、纯手动使用的状况,提升实验室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办公效率、降低使用的成本。信息化实验室的构建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推进实验室发挥自身功能服务于科学研究实践的一项举措,不仅有利于实验室自身的发展,更对学生的成长和高校的学科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学术实践化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成熟,推动高校实验室的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当代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需求和必然发展方向。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中,将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实现高效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降低实验室的运营成本,提升实验室管理的综合效率和水平,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实践操作氛围,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腾云.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18):9.

[2]张丽莲.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64-166.

第9篇: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桌面技术;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0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以及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为了满足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升的要求,高校需要不断建立并完善计算机实验室,通过理论讲解与学生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桌面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传统计算机实验室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而使高校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顺利进行。

1 云技术与云桌面技术

1.1 云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云技术也称为云计算,是传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以网络为载体,将传统计算机实体逐渐组合成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并且借助各种现代商业发展的模式,该技术能够移植到手机、掌上脑等移动终端上。云技术的中心思想是构建“云”处理与计算能力,减少用户终端信息处理负担,满足用户信息处理的相关需求。

云技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不断更新,用户个人计算机终端的数据处理能力与联网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其发展更为迅速。通过应用云桌面技术,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访问云平台,使人们能够共享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资源,满足日常工作与生活的需求。

1.2 云桌面技术

云桌面技术是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虚拟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使服务集群得到有效部署,通过网络虚拟技术,使各种应用集中在云平台中,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用户计算机与云平台系统的连接,实现计算机应用的革命性创新。

2 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更加关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在计算机部署上,采取的是传统的软、硬件配给方法,即每台计算机硬件设备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已经很难满足时展的需求,并且在实验室的运行及管理上,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必然会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以及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设不利。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实验室的分布不集中

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实验室往往是分开进行设计的,在教室中,往往是由一台教师机控制子机,这使实验室整体上呈现出分散不均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会使计算机实验室在系统更新以及软、硬设备维护方面的工作量加大,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升级与换代时,往往需要管理人员逐个教室进行更新安装,劳动强度较大,并且工作效率往往也不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升级以及更换。此外,传统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往往建有独立的局域网,实验室管理人员在进行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上,需要根据各个实验室计算机的性能进行单独操作,在遇到各种计算机操作类考试时,就需要管理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操作系统的更新,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失误以及其他问题。

2.2 计算机软、硬件建设成本高昂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建设资金大多用于购买大量的主机,这些主机的费用数较贵,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往往要容纳几十甚至上百台的计算机,因此整体的建设成本较高。同时,多台计算机同时使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这使实验室的运行成本较高。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硬件通常在使用5年后就会被淘汰,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升级,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升级换代的费用,使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整体上呈现出生命周期短、运行及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2.3 资源共享与利用率低

传统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采取局域网连接的方式,因此各个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共享度较低。此外,受各个实验室PC机性能不同以及安装软件不同的影响,实验室往往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向教师与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不能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远程实验操作,导致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2.4 公用安全隐患

传统计算机实验室中,学生往往会自己携带U盘,通过U盘将PC机中的资源拷贝出来,然而由于外界硬盘的病毒感染能力较强,在学生使用U盘的过程中,往往会使PC机感染上病毒,导致计算机联网中断,甚至无法开机,进一步增加了计算机的安全维护费用。

3 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的优势和应用

3.1 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的优势

3.1.1 使用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与同等规模的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的初期成本大致相同。然而,传统计算机实验室在后续的使用与维护上,需要不断进行软、硬件的升级与更新,且升级成本较高,而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在后续运行过程中,往往只需追加服务器、存储等资源便能提升云桌面的整体性能,因此,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成本地、生命周期比传统计算机实验室要长。

3.1.2 统一管理,维护难度降低

云桌面计算机实验室的运行通过网络与中心机房相连,运行访问同一虚拟桌面,因而在运行上能够实现统一的部署以及统一的管理,满足了不同校区以及不同实验室集中管理的需求。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浏览器登录到相应的云桌面系统中,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云桌面上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操作即可。计算机实验室作为一个远程访问云桌面的系统,操作的各种数据并没有存储于本地计算机系统中,而是都集中在云计算平台中,这样为各种计算机上机考试的安排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教师无需在各个实验室奔波,只需在办公室登录云桌面终端进行要切换的设计与资源配给,通过在云桌面中形成考试相关模板,并将其上传到云平台中,各个实验室只需通过网络下载考试模板,这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速度和质量。

3.1.3 工程程度更高,资源开放

云桌面技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创设多台工作场景,为相关专业考试及课程学习提供特殊的云桌面应用。同时满足教师自身对计算机能力提升的需求。在计算机专业及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上,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内容相差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使用云桌面技术,应用相应的工作场景,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且工作场景的多样化还丰富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满足了教师提供多种计算机考试的需求,且通过网络的传输,还可以为校外实习学生提供考试机会。

3.1.4 提供个性化的实验h境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与学生均有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属于自己的云桌面,教师与学生只需通过网络就能登录云桌面。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科根据自己的科研、学习能力培养等需求,在云桌面中配置相应的实验环境,师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相应的科研以及实验。并且云桌面技术还满足了教师在家办公的需求,教师远程办公只需通过权限登录自己的云桌面,就可以事先准备好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的资料,并将编写好的课件上传并存储在云平台中,在课程讲解中,登录自己的云桌面,就可以使用自己事先编写的教学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

3.2 云桌面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3.2.1 构建终端地址池,实现实验室统一管理

高校计算机终端的数量较多,并且计算机实验室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为了便于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可以将各个终端网卡的MAC地址全部集中收集并集存放到统一的管理终端中,以便对终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以噢易云桌面为例,该系统被当前各大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应用,系统通过收集终端网卡的MAC地址,实现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统一管理。

3.2.2 构建系统软件云,提高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的响应能力

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支撑,计算机实验室作为云端操作系统,为了给学生及教师提供安全稳定的操作环境,应构建完善的系统软件云,通过强大的软件云管理,使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水平得到提升。

计算机系统及软件服务云包含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依据数据存储等功能,系统通过软件环境上传至各个实验室终端的服务器,并将这些信息以镜像的方式存储于服务器中,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添加或者删减镜像,从而为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相关考试提供相应的需求。

3.2.3 建设硬盘模板库,提高机房管理水平

硬盘模板库能够实现集中化管理功能,在服务器中,通过创建虚拟磁盘作为终端硬盘模板,能够使服务器可以远程对模板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且借助模板的策略化管理手段,还能满足管理者与使用者对此磁盘资源的使用需求,通过隐藏策略、系统还原保护等,保证终端的安全性。

3.2.4 构建云部署服务平台,实现实验室智能化管理

给予云桌面技术构建云部署服务平台,可以根据终端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并可以将交付的信息存储到计算机本地磁盘中,此外,还可以采取完全部署的方式,通过系统后台将数据交付到本地计算机中,杜绝应用网络故障造成的终端使用障碍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部署效率,还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提升了机房管理以及维护的灵活性,真正实现了计算机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

4 结 语

云桌面技术是一种新的应用模式,相比传统计算机应用模式,在运行与管理上将更加灵活、经济。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水平,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应利用好云桌面技术,并进行相应的运行管理,以期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提供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瑞杰.云计算在高职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