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智媒时代的特征精选(九篇)

智媒时代的特征

第1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智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传播源头移动化、传播平台社交化和信息传播智能化等传播特征

1.智媒体的传播者体现出明显的移动化特征。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和接收终端,通过这些多媒体终端进行的视频电话、网络直播以及网络视频播放的弹幕系统等,都能实现实时互动效果,实现传受双方“面对面”交流的传播状态,互动性、移动化特征明显。

2.智媒体时代传播平台社交化特性明显。信息传播依托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及新闻终端等社交平台,通过好友、公众号、话题、群、圈等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进行传播,社交化特征明显。智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融合,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传播成为一种低成本、高密度、广泛性的活动。这种传受合一的形态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个性化、社交化特征。

3.智媒体时代体现出信息传播全流程智能化趋势。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①。写作机器人、人机协同写作系统以及AI主播等智能系统已经融合到信息生产、分发及反馈的传播全流程。信息的快捷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传播已经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

智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为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理性认知智媒体,熟悉新媒体终端的影像形态和传播特性的能力。智媒体时代的数字影像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多样态播放终端促使数字影像视听表达方式产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短视频采用18:9竖屏模式,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开设了“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环节,竖屏画面已然登上大雅之堂。竖屏影像的勃兴直接导致影像构图形式的改变;且移动手机播放环境复杂,影像的色彩配置、景别、运动及压缩传输等都产生相应改变。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应熟悉新媒体终端的传播特性及影像新形态,掌握前沿的媒体制作理念和技术。

2.提升网络信息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升运用新媒介进行网络传播的能力。网络传播能力包含双向两个层面,一是从网络中吸收信息的能力,二是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编码和再传播的能力。智媒体时代的信息具有爆炸性和包裹性双重特性,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应具备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最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度,并通过视听手段表现出来,引导受众进行正确的信息认知和社会导向。

3.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创新创意及制作的应用能力。智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写作评论策划能力,更要掌握影像策划、拍摄、制作、包装以及线上传播推广的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才的审美素养和创新创意能力,成为业务专长、能力全面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革新

1.完善课程结构,以课程群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通过规划和融合知识相关联的课程形成课程群,增加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以“厚基础”为特点设置学科基础知识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方法论,从严从细,使学生学科基础扎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自我学习能力。以“精专业”为特点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群,提升学生的创作基本功和动手技能,从精从专,使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每一个课程群内部均设置调研环节、理论基础课程、针对性影像创意策划课程和实操课程。课程群之间前后有机衔接,课程群内部课程互为支撑,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实践能力。

2.依托学科资源,加入艺术院校特色课程。艺术类专业院校涵盖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能从文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给学生以启发。以“深传统”为特点设置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中华文明精神内涵,从深从源,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有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和历史使命感、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3.跨传播平台、跨学科式课程设计。智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一个影像在剥离出外在表现形式之后,最具竞争力的都是内容部分,智媒体时代传播平台融合化使内容生产成为制胜关键。课程体系设置时消除媒介壁垒,锻炼学生全媒体的概念,培养学生针对选题进行全媒体创意创作的能力。使学生创作内容既能满足在电视、网络栏目中播出的需求,又能在手机短视频App、微信公众号上投放。

4.增加网络传播技术类专业课程,掌握网络传播模式。智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善于运用网络,对网络信息检索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待事物的高度。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补充和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操作等能力,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数据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②。只有掌握了网络传播技术类的知识,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课程群中包含理论提升课程和强化创意制作类课程。以视听栏目创意创作课程群为例,文化传播调研课程带领学生掌握视听栏目创作的行业动态;视听栏目形态分析课程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栏目创作的基本要素;视听栏目编导与策划、视听栏目导播、视听栏目创作实训均为实践操作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理论性课程中掌握主动学习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创作类课程中锤炼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传播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

1.项目化教学,有的放矢地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作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通过实际操作进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授课方式”③。在授课过程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搭建创作团队,导入项目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在课程中由企业提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确定创作主题、实施路径并实际操作,由企业和导师共同筛选出优秀项目并实现落地。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通过项目分发、项目创意筛选、项目实际制作及项目展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搜集资料,使学生提前介入行业水准的创作实践,掌握行业标准化创作流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

2.跨平台式内容教学,以内容制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智媒体时代拍摄制作设备、技术不再是传播活动限制,有创意的内容成为竞争的主力,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课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剧本写作、视频创意制作等课程,讲授故事叙事的规律性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构建故事的能力;最后在授课中实行学生现场讲述的模式,在口头表述过程中认识到故事的逻辑性以及吸引观众的兴趣点,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精神。

3.研究型课堂,增加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教学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主流的“主导主体论”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处于从属地位④。然而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熟练程度方是课堂的意义。研究型课堂规避“主导主体论”的弊端,在授课中主动引导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锤炼学习与创作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程教学网络化,通过网络媒体延展教学活动。在校大学生是千禧年之后出生的“网络原住民”,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是他们的最普遍手段。课前教师将课程的前修知识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背景内容知识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将线下传统课堂讲授与金课、慕课等线上课程结合,提高授课内容与网络的亲密度,充分体现网络传播时空无障碍且互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课程作品通过专业公众号、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作品,将课堂讲评与网络点击热度相结合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延展化线下线上综合教学形式将整个课程环节与网络关联,既延展教学时空又增强学生对网络媒体的认知。

第2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媒介素养 传播行为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微视等即时社交软件已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自媒体,凭借其自由、即时的传播特点,强势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概念,消除了传播过程中的主客体差异,使智能手机用户具有了传播平台的管理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

大学生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一大使用群体,他们经常用手机来获取最新资讯、实现人际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消磨休闲时光。毫不夸张地说,年轻人已离不开移动网络,他们的传播已经进入了“微时代”。

一、“微时代”带来大传播

从媒介角度来讲,“微时代”里人们依靠的传播工具是每个人手中持有的智能终端和即时通讯工具。区别于大众传媒,“微时代”的传播体现出诸多不同。首先,微时代的媒介是微小的、分散的、无组织的,这与有组织的、基于专业化传媒工具的大众传媒有明显的差异。其次,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者是一个组织,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这个复杂的机构运作①,多是官方的发声机构,其传播客体是不知名、不确定的人群;而“微时代”的传播主体是每个手持智能终端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个体,传播对象可能是特定的某个人、某个群体,也可能是某个传播平台的所有用户。

另一个明显的不同体现在信息的流通上——大众传媒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而“微媒介”消除了传播过程中的主客体差异,人们在被动接收讯息的同时也在主动地发出讯息,是自媒体人与生俱来的。

在传播内容上,“微时代”的传播多是只言片语、短小精悍的——140 字涵盖大千万象的微博、一张图分享瞬间生活的朋友圈、一段几秒钟的视频记录所见所闻的微视……诸如此类的讯息具有碎片化、链接化的特点,便于转发和分享,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易被覆盖,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充分契合。而传统媒体动辄长篇大论、鸿篇巨制,往往“官腔”较重,传播内容不够亲民、接地气,自然也不会引起受众太大的传播兴趣。

从受众角度而言,相对于无特定传播对象的大众传媒,微传播的受众具有明显的圈层特征,这与其高度的社交性有关。“微时代”的社交多是自发的,或基于共同的兴趣,或基于已有的熟人关系,圈层内的人群会出于本能地排斥外部对象渗透入本圈层内,造成传播圈层相对封闭。但另一方面,受众接收的多是病毒式扩散的消息,很容易交叉传播——由于各种群组如QQ 群、微信群、“朋友圈”的存在,“微时代”的传播圈层内部又十分活跃。

由于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独特性,一个个位卑言轻的个体用微小分散的媒介造就了一个传播的“微时代”,形成了并不微小的传播效应。小圈层的传播里,每个个体也许人微言轻,单个的不同的意见仅代表着不同的民心民意。但当众人的表达积聚成一个大的舆论圈层时,“沉默的螺旋”就会在群体内产生,成为大家共同一致的意见,进而形成现实的舆论影响力,影响事情的走向,甚至可以进一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小微人群的典型代表:大学生圈层

笔者进行的一项面对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09%的大学生会在忘记携带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感到焦虑,这证明大学生对智能移动终端的依赖已经形成;而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用途集中于网络社交、获取新闻资讯、进行即时聊天等方面,其中网络社交与即时聊天最为普及,均达到80%以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以手机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而移动终端的每一次用户流动也都与大学生的群体传播需求及特征密切联系。大学生圈层可谓是“微时代”小微人群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作为传播者,大学生们早已习惯于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传播交流。他们往往并没有很强的面对面的社交能力,但却非常乐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表达和宣泄。因此,“微时代”各种社交软件的火爆——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根源于年轻人对网络交流的强烈需求。

另一方面,独子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对待自己的圈子总是抱以审慎的态度。他们的传播行为具有明显的圈层特征,往往会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又极其活跃的传播小圈层。他们通常希望与年龄、兴趣、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等差异不大的对象发生交际,圈层内拥有认知度较高的符号语言,在这里,专属于这个年代的符号有着共同的意义空间和共同的话题。为保持本圈层的纯洁性,大部分大学生会出于本能地排斥外部对象渗透入本圈层内。大学生圈层内部思想活跃,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度比较高,反应敏感及时,有着强烈的个人宣泄和表达的欲望。他们的思想在微平台上形成一股很有锐气的社会思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舆论、思想观念的转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获取的不完全和价值观的不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若把握不好,很容易在传播中一知半解时便掺入个人意见进行扩散,盲从、轻信、推波助澜,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走向极端、偏执和狂热。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圈层内部便很容易利用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形成情感宣泄和意见表达的洪流,促使舆论偏向,甚至使社会走向一个混乱的状态。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措施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当敏感的大学生传播群体遇上微时代病毒式的传播模式,许多问题便呼之欲出。在“微时代”的传播中,大学生的媒介行为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体现出的受众媒介素养也体现着新的特征。对此,各方应本着“宜疏不宜堵”的原则,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目前,我国鲜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多基于个人感性的觉悟通过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获得。因此,作为青年人集聚地的高校应当担起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专业引导任务,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内容。为保证教育效果,高校应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与形式化。

针对“微时代”的传播特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许多学生对基本的传播学原理缺乏了解和学习,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不能进行理智的价值甄别和真伪判断,只是被动地接收和机械地扩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通过对传播学、新闻学基本原理的讲授,结合社交媒体特征,引导学生透析信息生产、传播流程,树立媒介批判意识,用审慎的思维去分析和接收新媒体的信息。媒介教育的目标应是使大学生群体基本具备鉴赏传媒信息的真伪、解读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能力,做独立思考的受众,并学会合理地运用“微时代”的移动媒体终端进行参与式交往,进而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其次,大学里的诸多协会和社团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社团尤其是校园媒体的作用,主动构建媒介平台,将学生纳入特定的校域传播圈层,对大学生的媒介行为进行协会化、组织化的引导。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这一原理在“微传播”中同样适用。高校的社团组织和校园媒体拥有一定的学生群众基础,应主动利用“微时代”的传播手段和信息平台,扩大受众面,通过有意识的“议程设置”对海量信息首先做出筛选,再进行推送,并对热点话题做出先导性的引导。这样便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接收的信息质量,引导信息在手机传播平台上向正确的方向流动,并影响流行于大学生中间的主流舆论导向。

在校园微平台上,辅导员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也应主动介入,在思政工作中引入新媒体观念,融入到微传媒的传播环节中。从群体传播的特征出发,我们应注意到“意见领袖”对群体成员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所具有的引导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不少辅导员也运用QQ、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对学生开展工作。但辅导员们往往仅从德育的角度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在工作中缺少媒介意识和媒介理论的支撑。辅导员首先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操作水平,有意识地利用微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舆论导向,一旦有谣言出现,及时在网络上辟谣,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学校中也不乏有影响力的名师,若能动员这些良师益友在微平台上与普通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正确引导。当然,我们主张“领袖”们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诉诸理性,还要诉诸情感,因为大学生往往易情绪化,过于生硬的教化方式通常不被他们接受。

“微时代”的传播工具都具有组织性,如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号等,在技术上都可实现后台的数据统计和用户行为监控。有能力的高校亦可建立起舆情监控的机构,通过校域媒体平台的网络后台,对本校大学生的媒介行为进行数据化的统计,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多维度的视角,透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日常心理、行为状态。一旦有谣言、偏激言论、恐慌情绪、负能量的传播峰值出现,校方便可立即采取有效、及时的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 智能性 富媒体 泛技术学习环境

一、引言

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各项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环境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泛技术学习环境的生成成为可能。

其次,我们所面临的学习者是与其父母一辈完全不同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更新和渴求、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舒适度的要求等,都在显著发生变化,学习者对于高端学习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再次,原有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仅仅是将简单的教学内容数字化,并没有改变知识传递的传统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者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理解和记忆,无法实现创造、批判思维的培养,学习环境的变革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诉求。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能有效促进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目前已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智能学习环境的定义。

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同学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认为其既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自主建构,又能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马来西亚学者Chin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 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 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可以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黄荣怀等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营造一个虚拟学习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相结合的、全新的、开放的教与学的环境,富媒体和泛技术支持该学习环境,处于此环境的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同时,对于学习者批判思维、灵活运用多种工具设备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都会有很大提高。

三、智慧学习环境的特点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相较于普通数字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在教学模式方面,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习者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强调交流互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探索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探究、讨论、评价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要结合学习者特征,采取适应性的评价方式。

在学习内容方面,强调对学习者高阶认知目标的培养。对于学习资源的呈现,则选择以按需推送的形式进行,学习者对于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者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等固定场所,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实现,而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到了充分使用。

对于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工具的选择,作为支撑智慧学习环境的工具,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起连接作用。通常使用的学习工具即为多媒体等通讯设备。学习工具的使用使信息呈现形式、学生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信息呈现形式上,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知识的存储和传递更加便捷;学生知识表征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环境,实现交互学习;在参与方式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实现。

对于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个体知识建构向群体协同知识建构转变,学习者借助通讯工具通过学习社区沟通交流。智能学习环境能够自动识别学习者的学习情境,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快速分组,实现协作学习。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不断诉求的结果,对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开放性、智能性、自适应性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仍应结合中国教育具体现状理智看待,重视教育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客观理智地实现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4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体育院校 高校辅导员 创新性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网络、无线技术、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引领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也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同时不断对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引路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变革,利用其高效、快速、方式多变的特点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准确定论。而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现代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多种移动智能终端及各类即时性社交软件为具体形态,从而达到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的新型媒体形式。它还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和双向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和自由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二、体育院系大学生特点

体育院校大学生除具有一般青年人的特点外,因其从小与体育结缘.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带有普遍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类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易表露和变换,感情容易冲动,外倾性明显.行为可塑性大。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不拘小节,好胜心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等。正因为如此.体育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运用新媒体打造沟通平台在体育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一)新媒体下体育院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对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影响,且传统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而体育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管理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辅导员通过传统媒体与学生组织、党支部、班团干部等媒介结合作用于大学生,是一种由上至下的被动传递模式,虽有其特点,但信息传递时效性差,缺少接受者反馈环节,不能及时有效掌握被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不能对传递效果准确评价,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需要。

相对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充分诠释了新媒体的优势,也迎合了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并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新媒体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体育院系辅导员工作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量,突显了新媒体在各类信息传递中互动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新媒体参与的学生工作模式中,新媒体发挥其独特性,在线互动交流、即时传递、即时反馈彰显了它的巨大优势。

(二)新媒体下体育院系辅导员学生管理中信息应用模式研究

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正在逐步影响着体育类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智能终端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辅导员应抓好新媒体这个新型教育工具,在班风、班级建设,心理辅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传播正能量,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做好大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

由图2可知,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体育院系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及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社交平台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学生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各类社交软件的交互性获取反馈信息;依托新媒体社交软件作为载体利用其平等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便于辅导员给予体育院校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建立体育院系辅导员学生工作新媒体应用模型。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大高校体育院校辅导员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创造性的开创新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辅导员更进一步的面对和研究。在体育类院校中,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建设学生工作新途径,积极的构建以班团干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多位一体的学生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出版传播要素;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0-02

过去的主要媒体就是广播电视和书刊报纸等,而随着我国当前已经开启的信息化时代,并在新媒体等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版业也随之发生变化,直接转向数字化型。出版传播的要素也因此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出版传播业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体和传播途径等,所以探索现代的新媒体业给我国出版业所造成的影响,并且为出版业的创新升级改造提供指导,还成为了现在传播学界重点分析之一的领域。

1 新媒体领域的概述

与当前的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更加彰显一个“新”字上。媒体就是传媒和传播媒介的代称,其传播重点的中介就是信息进行传出、接受,它包括了相应载体、机构和技术等方面[1]。同时媒体也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就是指所的信息是需要依靠载体来承载,就是以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介方式;其次就是指信息所需要的媒体机构,像电视台、杂志社和报社等媒体机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其信息的载体功能还是媒体机构全都与最新出版传播观念相融合。所以我国的新媒体重点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并且采用现代的营销传播办法来贯彻执行,还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全新方式以多元化的方式数字化终端来实现信息数字化服务,让信息的显示形式通过多样性来完成。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诞生发展,出版业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其传播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其内容在传播途径上都是多样性的存在,但同时也满足不了阅读受众连续上升的阅读要求。

2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就以其传播内容、接收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等等内容来进行探讨研究[2]。

2.1 融合新媒体传播内容

媒体传统流程比较僵化而且在审核时的限制很多,但是新媒体内容可以非常自由丰富,在制作其文字、图像和声音时特别简单明了的并有多媒体化特征。特别是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更让手机不再是只为打电话而生存,让手机实现了传统媒体传播限定的突破,同时也不会受到来自地区的干扰影响,这都是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时反映出的融合化特征。

2.2 接受方式实现了移动化

当前我国的无线移动通讯技术获取相当大的发展,而当前的新媒体移动特征也在不断显示出来[3]。尤其表现在现在我国智能手机的普遍性和功能多样性,让人们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也可以享受一下多功能带来的乐趣。让人们接受信息的时间不再受到时空、时间的制约,可以时时的收看视频、收听广播等互联网功能。现在的人们几乎手不离手机的玩,特别是随着当前移动4G技术的发展,让手机不再是以前的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时代了,而是全方面智能化的走进生活的各个

层面。

2.3 传播速度有着实时化的特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完全的实现音频、视频和图文的播放,让传播的形式非常具有实时性。而传统媒体所要对面媒体的产品剪辑和后期制作时的工序特别复杂,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就让剪辑和后期制作变得方便简洁了许多。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媒体机构都能够满足日常音视频的实时性传播,还可以让传播事件进行每时每秒播放并减少了时空距离。

2.4 传播方式有着多向化特征

媒体的传统传播方式就是依靠电视广播和书刊报纸等媒介,其传播的形式也是特别的单一固定,让人们很难有选裥浴K以人们接收信息时,只能是固定时间来接受,其形式是特别被动的,让人们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很难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有效反馈。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就让传播形式有了流动性发展,人们和媒体、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完成多向交流。并且还可以实现信息传播一对一或是多对多的互动方式。

3 传统传播要素所受的影响分析

第一,多元化性传播的主体方式。从新媒体出现就让许多的出版新型主体获得发展[4]。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低入门槛和高开放性,加之其应用广泛的博客、播客和文学网站等模式形成的网络出版社,因为其发展讯速就让个人成为广泛的出版群体主体。其次,通过技术平台商与电子书进行了资源整合。让众多的传统出版公司都用新媒体技术完成图书编辑、出版和销售工作。在电子书出版时,只需要让传统出版单位和制作技术公司提供内容及制作技术,就可以完成电子书的编辑制作。最后,电信运营商与增值服务提供商进行主导手机版本电子书出版。现在因为终端技术成熟和手机便捷隐私等,让手机出版变为重要的新媒体模式。

第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比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更具有时效性与多样性[5]。以电话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等三网技术融合让新、老媒体完成了融合创新。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渠道,其融合了两代媒介的发展,让传播方式多样化,使其传播能力提高,让传播的内容有了新途径与保证。现在我国新媒体主要有信息产业、电信产业和民众化传播等产业群,互相联系的各个产业群可以使内容传播方式有融合的可能性。

第三,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现代的新媒体技术时代让出版观念也更加有了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发展,也让传播者与人们之间更加频繁的交流互动,人们进行的个性化搜索与阅读的变化需求可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因此,当前多样化阅读体验发展及数字化出版实现都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出版单位要调整营销方式,强化对新媒体销售投入。

4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新媒体可以为大家提供便利,同时其具有技术标准非常落后和不太盈利的模式等缺点。而传统出版业又渐渐消失,当前垄断的格局还存在着滞涨现象,因此要顺应当前的新媒体潮流,并强化对新媒体出版业的管理工作,探索其商业盈利模式的运行。在出版印刷时,要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减少其库存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在新媒体的管理工作上,避免进行硬性规定,政府需做好与监督工作,用平台来管理个人出版,并强化新媒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国,张宜军.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J].出版科学,2014,6(12):70-73.

[2]阮珍珍.新媒体对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2(11):116-117.

[3]张鹏飞,侯慧颖.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与创新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7,3(10):93-95.

第6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近年来,新媒体的运用逐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在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科学发展,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得到了大众的好评和欢迎。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显著的特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1.2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传播速度方面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报纸、广播、电视无论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承载量、还是传播范围上都无法与 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相比。以新媒体微博、微信、短信为例,它们可以适时更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连接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 点即时、实时直播信息,其信息速度之快超过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便捷性。

二是自主及时性强。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更强的自主及时性,这种自主及时性主要表现为用户可以自行的进行信息的,更加便捷方便。以新媒体微博、微信为例,微博、微信 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手机进行传播,极大的显现微博、微信在传播过程中的及时性,用户在编辑信息时,获取信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内容的类别与质量,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这种自主性能够让用户更好的自主选择。

三是入门门槛要求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趋向智能化,操作的简单便捷,对于使用者的技能要求也随之降低。以微博为例,其字数一般限定为140字左右,编辑内容往往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较低的门槛促进了微博使用人数的增多,也提升了微博的受欢迎度。

2 从两会的新闻报道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2.1 新媒体的运用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大事情,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两会”期间新闻报道的规模数量,媒体投入的人力物力,观众的关注参 与度等等,都堪称第一。对于新闻媒体机构而言,全国“两会”的报道也是每年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之前单一传统的传播方 式被颠覆,各类新型传播方式、介质的竞相亮相,使得信息源众多,信息量巨大的“两会”报道呈现了型态多样、渠道丰富的特点。以2014年为例,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中,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了“两会”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新媒体运用种类就有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大数据等,借助电脑、4G手机、秒拍、谷歌眼镜等新型技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尝试着全时段、全形态、全媒体的向受众传播海量信息。

2.2 新媒体的新特点

纵观全国“两会”上新媒体的运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更快捷、受众现场感更强。2014年,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运用的新媒体主要有4G手机、秒拍、谷歌眼镜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不仅更加快捷,同时,让受众的现场感更强。2014年3月2日,央视记者秒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快通过秒拍告诉我们吧”,并通过《新闻联播》将秒拍作为官方视频新媒体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央视新闻的“两会微海采”、央视财经的“小丫跑两会”,以及央视国际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等主题报道,都是通过秒拍征集视频,然后集结编辑,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远在千里之外受众的现场感。

二是解放了人力资源,更具智能化。在新时期下,新媒体的运用替代了先前笨重的采访摄像设备,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新媒体在技术方面更趋智能化。以4G手机为例,它集录音、拍照、摄像、查阅资料、处理文档、导航等功能于一身。4G手机上传下载速度快,发送到终端只延时1秒钟,打开网页无延时、观看视频零缓冲等,这些智能化的特性,让新媒体能够在全国“两会”上大展手脚。

三是受众的参与度更高。新媒体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就是受众的参与度更强,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以新浪微博的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为例,这两个账号共策划了17个微话题,排在前4位的微话题分别是:政府工作报告(点击量809万)、微博看两会(点击量157万)、两会好声音(点击量66万)、据说两会(点击量23万),由此可见,新媒体的运用更加调动了受众的参与度和热情度。这种主流媒体利用微平台,来吸引受众关注并参与“两会”,提升互动性已成为一大趋势,让“两会”更接地气,更贴近大众。

至2015年的“两会”,各个新闻机构更是将新媒体的尝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各地召开省级“两会”时,各媒体已开始探索用新的传播方式进行报道传播。至全国“两会”时,新媒体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所有参与报道“两会”的媒体记者几乎都“身兼数职”,在给传统端供稿的同时,又给微信、微博、各大门户网站等供稿。有的媒体还自行设立了制作中心,直接把新闻制作成不同形态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渠道。可以说2015年的“两会”报道,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在重大政治活动传播报道中,同时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的一次最广泛最有成效的尝试。

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下,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从以下几点着手,积极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

1)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时期,能否以社会民众的利益为基础,能否代表广大民众的心声,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合格的衡量标准。

其次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殚见洽闻的文化修养,严密迅捷的逻辑思维,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同时还要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新闻传播。

2)正确处理新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越趋平等,距离也越趋缩短。新闻工作者在找准自我定位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层次和需求,根据受众不同的教育水平、年龄情况、居住区域、生活方式等背景,量身制作适合的新媒体节目。

3)新媒体新环境新语态。在新媒体环境下,资讯的受众人群更为广泛,作为新闻工作者更要注重文字语言风格的变化和运用。以“两会”为例,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了让各阶层的民众接受度更高,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更是不断地推诚出新,力求突破,语态更加“软”化,更加通俗,更加亲民。用轻松自然、幽默风趣的语态来传播看似严肃枯燥、海量冗长的新闻,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第7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报业;新媒体;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47-02

S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报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大力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报业的必然选择,用户思维成为互联网思维中的关键环节。基于用户需求探寻报业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方式,是当前学界和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户需求特点分析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用户。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用户呈现出多需求的特点,反作用着媒体行业的发展。

(一)追求权威品牌

对于用户来说,品牌追求在媒体领域仍然适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追求发稿速度,一些媒体放松管制,忽略对新闻事实的核查与求证,虚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用户对类似“小道消息”的新闻产生反感,对这些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而国家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用户追求的权威品牌。

2015年3月18日可谓是媒体“乌龙日”――美国CNN,中国网易、搜狐等多家媒体误报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逝世的消息。但新华社、路透社等传统世界的通讯社则避免了这场乌龙,原因就在于其经过数十年甚至超百年的历练沉淀下来的严格发稿规程、遍布全球的信息收集网络,都增强了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二)注重精准定位和个性化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中,用户在选择消息之前还面临着信息媒体的选择,用户需要特色鲜明的媒体定位、明细的信息分类传播途径和媒体精心推荐的高价值与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兴盛之后,随着信息传递越发便捷,用户逐渐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每个用户的动机和需求不同,在拥有着多重选择的情况下,用户会通过和媒体间的互动,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国内逐渐出现一些智能媒体初级产品,它们已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推送信息和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在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粘性指数方面,今日头条用户使用粘性领先于其它客户端。未来,智能化媒体将会满足用户长期、变化的、个性兼顾普遍的需求,这一特点也会越发凸显。

(三)重视体验与服务

互联网正在实现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并愈加彰显自己的个性,用户也将会更关注自身,关注产品服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重视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如今,绝大多数媒体产品高度同质化,最后能胜出的决定性要素就是用户体验。

就新媒体客户端而言,提供的服务并不局限于传统媒体为用户提供的单线信息和服务,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即重视媒体与用户的双向互动以及线上线下的参与。正是新媒体提供的体验式服务,使得新媒体的发展提速,也使得原本的用户在对媒体的选择上更看重用户体验。未来企业靠产品和技术形成的竞争力都难以持久,用户体验才是真正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二、当前报业新媒体传播中的问题

通过对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新媒体近几年总体发展迅猛,在内容、平台和传播渠道上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普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肤浅、通俗娱乐信息带来的“麻醉作用”引发争议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他们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低俗、煽情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别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1]。我们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当下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可接触到的信息呈指数型增长,然而,由于媒体市场化的弊端,在这些呈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新媒体通过传播一些缺乏深度的评论、新异性与刺激性的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新媒体这种愚民式传播,使媒介素养偏低的用户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专家、学者对新媒体所创造的信息传播环境颇有微词。

(二)与用户互动不够,用户参与度不高

互动性及参与度是体现新媒体影响力及传播效果的一个方面。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信息大多呈现“碎片化”特征,今日头条、新浪、腾讯、澎湃等新媒体占据了大量市场,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迅速,还因为这些新媒体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性。如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

但是从目前报业新媒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的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都不高。在报业新媒体传播平台中,用户参与度最高的是官方微信。但根据统计,纸媒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评论数平均不超过5条。微博平台也存在相同的问题。纸媒微博发文数不少,但底下的评论都寥寥无几,点赞数也多是个位数,话题热度远远不及一些网络大V。由此可见,报业新媒体传播的用户参与度并不乐观。

(三)互联网技术更新滞后

根据企鹅智库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中心在腾讯网媒体峰会上联合的《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的主题报告显示,人们将告别众媒时代,迎来智媒时代。智媒的最大特征是人机共生,万物皆媒[2]。在这一特征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终端、VR/AR都⒊晌媒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石。这些技术在新闻传播界的广泛运用,势必将对新媒体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少新媒体平台开始尝试利用智能技术。比如说,基于数据的获取、开采、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在智媒时代,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而且势必会改变人们采写新闻的方式。再比如说Facebook、高盛等都把VR/AR视作下一代信息平台,这意味着未来的内容、社交、服务及各种交互都将与这样一个新平台有关。AR和VR将变成人们感知世界的新方式,也将成为新闻现场的新塑造形式。

智能技术自身处在高速发展之中,但是反观当前报业新媒体,不仅在技术上很难支持智媒时代六大技术基石的广泛应用,而且在理念上还是偏循规蹈矩,没有完全突破发展的意识,这对于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障碍。

三、报业新媒体传播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媒体管理,坚持生产优质内容

传媒作品作为如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仍以内容为王,更需要积极求异求新,生产集形象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迎合用户的娱乐化、低俗化趣味。目前媒体行业的“歪风”需要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治,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传媒伦理道德和职业伦理道德的同时,媒体自身和相关部门应对媒体和内容生产给予正确的引导,强化媒体和传媒作品的管理。

(二) 提供垂直服务,实现矩阵式传播

新媒体时代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劣势,这从用户角度对媒体提出垂直迅捷传播的要求,新媒体平台需要更亲密直接地实现双方的互动沟通。在此基础上,媒体不仅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借助内部资源做到跨平台、全方位的自我营销,还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内容的品质和传播效果;此外,延续传统媒体内容采制的优势,满足读者对垂直细分信息的获取工作也亟需完善,通过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实现为精准营销积累数据和用户,并发挥多媒体融合优势,打造全媒体互动服务产品矩阵。

(三)增强自身科技变革力量,寻求适合自身的跨界合作方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报业新媒体的发展要有优质内容、先进技术平台和敏锐的用户洞察力。媒体应紧跟技术前沿,看准发展趋势,以新应用、新技术不断推动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内容和技术共同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充分解读市场需求,把微博、微信等产品或平台当做延长价值的工具。

南加大安娜伯格传播和新闻学院教授盖博瑞尔・卡恩认为:“新技术快速迭代,还没等找到方向,战场又转移了。媒体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裂变、剧痛和探索[3]。”在这个技术武装生产力的时代,传统媒体势必彷徨。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并且这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拉扎斯非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第8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功举办,会上提出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主张”,反响强烈;“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各行各业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与影响更加深入,中国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新年伊始,让我们通过“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动向”,触摸网络脉搏,把握发展趋势 。

一、中国首倡“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2月16―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规模空前。主席出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倡议“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张。

互联网互联互通,已经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理应共享共治。中国在积极建设、发展互联网的同时,一直在探索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将开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世界互联网建设、治理的征程。

二、“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融合创新,这表明互联网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包括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农业部、商务部、卫计委、旅游局、能源局等8个部委局发声“互联网+”,其中商务部已出台首个部委层面的行动计划,工信部印发“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福建、江西、江苏、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省份明确将制定本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三、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号角吹响

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无论从网民规模、网络信息量、电子商务交易量与交易额,还是网络带宽,3G、4G用户,互联网企业实力与规模看,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稳健,市场竞争充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移动互联网发展尤为可喜,技术创新与市场占有率都大幅提高,华为、腾讯等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具有成为互联网强国的潜质与决心。

四、互联网智能制造正推动智慧产业发展

智慧产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2015年,互联网智能制造成为工业4.0和智慧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3月,工信部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成为工信部“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国务院正式《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机遇。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自发结合,家电行业、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纺织业等传统制造领域都在着力创建智能工厂和互联工厂,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开发智能终端产品,大力开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数字家庭、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鼓励人工智能硬件创新,推进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五、大数据应用全面提速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大数据应用。政府、企业、用户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已经从技术层面转变为应用层面。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未来5至10年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目标,包括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等。

4月14日,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并完成首批大数据交易。三大通信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全国首个部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在贵州落成。贵州交警部门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对人、车、路进行管理,以交通大数据孵化器的形式向社会主动开放车驾管、停车场、交通流、公交数据、出租车、客运车辆数据、交通违法、交通事故、保险行业等交通数据。

12月12日,北京中关村首次向社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路线图和企业分布图,到2020年,中关村将集聚600家大数据创新企业,培育6000家具有大数据应用能力的企业。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驱动下,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六、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最具活力“基因”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突破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9.5亿户,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61.6M,同比增长88.3%。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截至9月底4G用户总数达到3.02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3.3%。我国还宣布与欧盟共同就5G的技术标准及市场准入原则进行协商。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互联网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成为全民创业的主战场,移动教育、医疗、金融、社交、娱乐、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广告营销等领域的投融资异常活跃,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一轮硬件创新蓬勃发展,核心芯片、操作系统、HTML5、4G/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七、网络空间法治化加速推进

依法治网是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已成社会共识。党的十以来,我国网络空间法律体系已现雏形,涵盖了网络安全立法、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立法、互联网服务立法、电子政务立法、电子商务立法以及互联网刑事立法等众多方面。

2015年7月,《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加强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规定。《电信法》《电子商务法》正在形成草案。此外,《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成为网络空间法规的补充。

八、互联网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机遇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5月,总理亲自走进中关村互联网创业大街调研,倡导创业创新。9月,中央政治局委员走进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了历史机遇。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工具,无数“创客”已经借助互联网“生长”起来,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在打造创业孵化器,构筑创业生态。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成为深入实施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九、互联网助力分享经济重构新业态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出现“分享经济”一词,提出要“发展分享经济”。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分享经济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分享经济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传统行业的利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的传统“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变。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新技术,信息的分享更加便捷,闲置、零散的社会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重新配置,既降低了成本,又解决了“痛点”,显著提高了社会平均生产率,并最终打破了原有的商业规则。分享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十、互联网消除了媒体非媒体平台的边界

第9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

一、阐述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到来主要特征

1.1针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新媒体是新时展的产物,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先,新媒体可以使每个人实现大众传播。其次,新媒体信息和利益不发生关系。再次,新媒体的传播针对性较强。最后,新媒体受众的主动性较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传统技术,多元化的增值服务,细分化的受众结构,除此之外新型的媒体几乎无使用成本。

1.2阐述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主要特征

第一,新媒体已经具备成熟的市场,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中。基于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的数字杂志,智能手机以及触摸媒体等,这些媒体形态不断的更新进步。不但大部分人拥有智能通信设备,而且每年新媒体市场的规模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新媒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在家进行资料的查询,逐渐的脱离对于纸质媒体的依赖,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替代通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商业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经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策略

2.1组织师生积极进行高校的宣传工作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若高校内的全部师生是10000名,以每个人社会传播一次信息为例,该校信息传播量可达一万次,若对10000名师生做好引导性教育,再组织其进行信息的传播,会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本身有着较大的宣传价值。各高校若想提高自身的宣传工作效率,可以积极调动全校师生利用多样化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还可以对师生做好宣传的相关技巧培训,激发师生对于宣传工作本身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最大发挥出每个个体的宣传作用。

2.2打开高校宣传工作的渠道

高校可以向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学习,打开非媒体的宣传渠道。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可以积极组织义务服务的活动做好社区与基层的宣传活动,或是进行校企的联谊活动,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帮助学校做宣传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方面的新闻报道,以活动为主要宣传载体,以上渠道均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供选择与利用的重要宣传方法。

2.3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的宣传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形式较多,每种形式的特征与宣传价值各不相同。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高校的宣传工作,因为他们是应用互联网的主体,也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所以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应用互联网能够有效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其次利用基于互联网发展形成的新媒体形式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论坛等。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大学生群体每天都需要刷微薄,刷朋友圈,访问论坛等,这些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且在这新新媒体形态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可供宣传,大学生可以在接受宣传后继续进行宣传,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新的媒体形式作为高校宣传渠道,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4合理规划宣传内容

对于高校宣传的内容而言,不等同于高校自身的新闻网,不仅仅是把宣传内容生搬硬套在新媒体形式上进行高校的宣传工作,而是在新媒体形式上更注重与宣传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时事,以校园活动为主,对于校园舆情进行监督。对于受众群体的切实需要予以满足,及时性的做好宣传报道。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工作时,需要寻找贴合师生生活的真实新闻,把新媒体向满足师生喜闻乐见需求的平台转变,可以使高校的宣传工作受到师生的喜爱。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