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精选(九篇)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第1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50-02

蔬菜大棚种植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向居民供应新鲜、安全蔬菜的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由于大棚土壤的多年不规范、不科学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着蔬菜品质、产量和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是外来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氟、盐、碱、酸、有机农药、石油、有机洗涤剂、多氯联苯类、有害微生物等,它们进入土壤能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影响蔬菜的可持续种植和生产,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进行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农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民生建设、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应引以高度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着重围绕农业污染源造成的大棚土壤污染,揭示蔬菜大棚土壤的污染状况及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和防治措施。

1 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日益扩大,由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造成的大量有毒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迁移、灌溉、降水等途径进入土壤,对土壤产生污染。随着广大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多,各地蔬菜大棚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菜农对产量和效益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菜农大量使用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并可能将某些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带入土壤,对大棚土壤造成污染。从农业污染源来分析,目前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1 过量使用化肥

化肥是蔬菜的“粮食”,对提高蔬菜产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化肥中常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氟、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常年重复、过量使用会污染土壤。同时,频繁施用氮肥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水平,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量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这种累积虽对植物本身无害,但危害取食的动物和人类。另外,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品种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

1.2 有机肥料未经无害化处理

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及携带有病原菌的植物残体制成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某些病原菌会在土壤中大量繁殖,造成土壤的生物污染,尤其是在大棚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中,更适宜病原菌生长。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进入蔬菜,使蔬菜产生病变,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蔬菜受病原菌污染严重。据孙锡娟等研究,人畜粪便中的细菌总数高达108~109个/g,总大肠菌群也有107~108个/g[1]。为了避免因施用有机肥料造成土壤有害生物的污染,国家规定,商品有机肥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指标应符合NY884的要求[2],即蛔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群数≤100个/g(mL)[3]。

1.3 农药残留

随着拌种、浸种、喷洒和药物浇灌,农药进入土壤会被土壤胶粒及有机物吸附,一部分被土壤降解,由蔬菜吸收转化,还有一部分形成残留。尤其是在菜农使用不当和过量使用的情况下,造成的污染更加严重。为了降低成本,部分菜农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但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残留特别是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也是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

1.4 污水灌溉

使用不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水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灌溉蔬菜,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污水中的Hg、As、Cd、Pb、Cr等重金属,以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95%的Hg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机质迅速吸收,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自上而下递减。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会造成土壤病原菌污染。从土壤的微形态看,污水灌溉的土壤孔隙细密,通气性、透水性差,容易引起蔬菜根系霉变、腐烂甚至坏死,不利于蔬菜的生长。

1.5 地膜残留

地膜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全膜技术的普及,使残留大幅增加,超薄地膜的使用更是给土壤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有关部门规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应低于0.008 mm,但个别企业和菜农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生产、使用价格低廉的超薄膜。地膜越薄,强度和抗拉能力越差,且易老化,破碎后难以捡拾,更易形成残留。

2 土壤环境修复措施

2.1 技术调理措施

(1)测土配方施肥。改变盲目使用肥料现象,减少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土壤“缺什么”,生产过程中就“补什么”,蔬菜需要什么营养就提供什么。按需供给,既保证产量,又利于品质,还可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蔬菜使用安全和持续性耕作。

(2)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多肽、酶、抗生素,不仅可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具有化学肥料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发展无公害蔬菜有重要意义。在蔬菜种植中,应广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并配以使用适量化学肥料。如使用充分腐熟的鸡粪,还可以选择秸秆生物反应堆改良土壤。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可施用猪粪、牛粪,以提高土壤阻止重金属转移的能力。

(3)合理施用农药。筛选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尤其是禁止使用致癌作用强的农药。加强用药技术指导,严格用药标准,制止滥用。综合防治,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把农药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土壤修复技术,我国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尝试,无论从投资成本还是管理因素等方面考虑,该技术都是菜农治理土壤污染的一条可选途径。如可将一些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与大棚蔬菜交叉种植,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如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4],可以用于砷过量的治理。蜈蚣草不仅对砷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长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因此在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

(5)覆土和换土。如果蔬菜大棚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可对土壤实行深翻,将污染土壤深埋;或者将表层土壤挖走更换清洁土壤。特别是蔬菜大棚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时,覆土或换土成本相对降低,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6)施用改良剂。该技术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蔬菜迁移。如可向土壤中施用稻草、泥炭、家畜粪肥、腐殖酸肥料等有机改良物质,它们能够增强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而使污染物失去活性,减轻土壤污染对蔬菜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可以添加适量的石灰、硅酸镁钙、磷酸盐等改良剂,使其与重金属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改变重金属离子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土壤改良修复技术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实用性强,是一种控制土壤污染物向蔬菜转移的实用技术。

(7)高温消毒。实行土壤深翻、反复曝晒,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促使残留有机物挥发。另外可借助专业化的热处理设备,进行高温处理。

2.2 综合手段运用

由于土壤污染治理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多,仅靠农民自身或某个部门难以实施和开展防治工程,必须加强综合手段研究和运用。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蔬菜大棚土壤修复,应以蔬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当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达到农民增收、生态文明、人民身体健康有保障的目的。

(1)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治理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民生工程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作为、菜农吸纳的良性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应将蔬菜生产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规划和督导体系,把加强蔬菜大棚土壤环境治理、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措施之一,明确目标,明确制度,细化措施,抓好落实。

(2)部门联动。建议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做好蔬菜种植供应发展规划,尤其是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对污染严重、修复成本较高、不再适宜继续种植蔬菜的土地,及时调整、重新划地;健全完善各类农业设施。环保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三废”治理,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土壤二次污染。农业、工商、税务、物价、供销和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各部门要搞好对接服务,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和管理土壤。近来山东省昌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将全市逾6 000个土样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各镇村的配方肥经销点配备了11台触摸屏,农民点屏查询到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并得到施肥方案。这种“采土、测土、配方、施肥、供肥”的一条龙式“对症下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

(3)标准控制。多年来,我国尽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大多针对经济利用、土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规划及土地权属问题等方面,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具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有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5]。由于缺少土壤环境治理的明确标准,迫切需要加强对标准研究及土壤环境法规研究,为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我国化肥、地膜等国家标准及蔬菜农药残留容许标准,实行标准化控制。如我国现行的地膜国家标准是厚度不小于0.008 mm,但其抗拉强度较差,不利于残膜回收。因此,可以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新的地膜国家标准。

(4)企业作为。各类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资企业,要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自身环节做起,为广大菜农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资料。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宏观政策指导,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测土配方肥料的研发。企业要进农村、进大棚,针对区域不同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生产、销售适宜的配方肥料。

(5)菜农吸纳。大棚种植集中区,各级各部门除了应搞好政策支持、治理规划、资金投入和检查督导外,还应加强对菜农的教育培训,引导其科学种植、依法生产。广泛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讲解科学施肥、合理改善土壤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增强广大菜农积极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土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 参考文献

[1] 孙锡娟,卢善玲,周根娣,等.施肥方式对蔬菜大肠杆菌污染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96(2):68-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25-2012有机肥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884-2012生物有机肥[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第2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蔬菜;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X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27-01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3 ℃,降水量1 780.4 mm,日照量1 780.4 h,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蔬菜在东莞农业生产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是我国供港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基地,2014年东莞蔬菜的播种面积保持在2万hm2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工厂产生的废气废水致使蔬菜中重金属检出率很高[1]。蔬菜重金属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东莞市蔬菜出口和菜农收入,还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本文在综述东莞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防治措施。

1 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

近年来,东莞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工厂的出现,给农业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过,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调查,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中山市与东莞市铅、镉的污染比较严重,平均有13.2%的蔬菜样品中铅与镉的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量[2]。土壤中镉污染为5种重金属中最严重,平均污染指数超过警戒线4倍,为严重污染等级[1]。东莞市菜地土壤整体受到了轻度的重金属污染,以西北部污染较为严重,东北部污染最轻[3]。东莞市土壤中主要受到Cd和Hg污染,许多蔬菜对重金属都有积累能力,例如芥兰对汞和铬积累的能力较强,空心菜、白菜和油菜对铅、镉的积累能力强。

2 蔬菜重金属污染来源

2.1 大气污染

东莞市有一些大型的蔬菜基地位于交通繁忙地带或毗邻高速公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中含有重金属。气体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水沉降进入土壤。污染物以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为主,其次还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氟、铅等。

2.2 水污染

东莞市的蔬菜用地环境受到周边企业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等涌入河道,使得河道里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污水中的重金属随着灌溉进入农田。

2.3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表现在肥料元素积累过多、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物残留量高等方面。过度施肥造成土壤酸化,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Hg、Cd、As、Zn、Pb等重金属。

3 防治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蔬菜重金属污染具有潜伏性、地域性、长期性、难治理性等特点,其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针对东莞蔬菜重金属污染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3.1 合理规划蔬菜生产基地

随着社会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产区与农业生产区不断向郊区转移。蔬菜生产基地应该远离工业产区和城市生活污染区,选择环境较好的地区作为蔬菜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对基地的环境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评价。

3.2 隔绝污染源,控制重金属流入食物链

治理重金属污染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做起,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此外,对于用来灌溉的水源,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禁止使用污水进行灌溉。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控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可减少其在植物可食部分的积累量。

3.3 根据不同蔬菜累积重金属的能力,合理布局

对于不同区域主要污染重金属,筛选出选择可食部分低累积重金属的蔬菜作物或对污染重金属有强抗性的蔬菜品种栽培,并合理安排茬口进行轮作。

3.4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抵抗能力

从源头上改善土壤的组成与结构,从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量。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如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可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使得重金属元素不易被作物吸收,也可促使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形态发生变化,从而有效降低其毒性[4]。

4 参考文献

[1] 张冲.东莞蔬菜产区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及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2] 黄勇,郭庆荣,任海,等.珠三角洲典型地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以中山市和东莞市为例[J].生态环境,2005,14(4):559-561.

第3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农药;农产品;生态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人们对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就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污染现状

为了能够实现有效治理就必须要了解当前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主要是表现在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对农产品品质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尤其是过量使用必然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安全造成影响。近些年来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应该看到在农药使用过程还存在着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的问题。一部分农民认为增加农药药量就能够增加产量,因此不断增加农药药量,可结果是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了污染。生长激素应用更是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农村部分农田仍然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种农药会在农产品中形成残留,这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隐患。从实际监测情况来看在不少蔬菜种类中仍然能够检测到高毒农药,这就说明当前农村部分农产品品质是不符合规范的,有些农产品中有害物残留量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这样的农产品一旦在市场上流传开来就会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这一点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农药的过量使用必然是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而言主要是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会产生扩散,残留农药本身也会产生挥发现象。这些现象一旦产生就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残留农药是会随着带起运动而迅速扩散的,因此其污染范围是相当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机氯农药,这种农药在进入到大气层之后将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样不仅会对本地区而且会对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水体的污染是最典型的形式。对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施用于农田的农药随雨水或者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农田农药流失等。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不仅表现在对地表水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水体会按照农田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以及海水的次序依次遭受污染。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就需要看到这样一个过程。要根据这一污染趋势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对土壤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必然是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的。农药气体沉降、农药运输过程的泄露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在农药使用过程中起着储藏和集散功能。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由于农药本身利用率较低,这就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会日益增多。农药残留一旦增多就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结构会出现板结,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那些长期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酸化。对于这种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

二、治理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各种污染,要真正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在新形势下尽管有些农民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宣传,要在农村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要让更多地人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从而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环保意识是进行高效治理的重要前提。

(二)提升农药利用率,减少产量。为了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农药利用率,要多采用先进技术。低容量喷雾法、循环喷雾法、静电喷雾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低容量喷无法实际上就是要在单位面积不改变施药量的前提下把农药加水稀释然后喷雾,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防治效果将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喷雾法是在常规喷雾零部件相对的一侧加装药物回流装置,这一装置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把那些没有沉积在靶标职务上的药液收集之后再抽回到药箱内,这样就能够循环利用。静电喷雾法是要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得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能够在作业面表面沉积量能够迅速增加。

(三)加强农药监测管理。为了能够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和管理,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即检测标准,要建立和完善农药及农产品监管体系,对于农药使用及残留标准必须要严格。要严格执法,对于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要进行相应惩处。

(四)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为了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工作中就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管理机制,要从大气、水体以及土等多个领域入手来采取专业措施来提升农业生态保护力度。要逐步增强土壤降解能力,农药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分解、水解、光化学分解等作用而降解,因此可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

农药污染是农村污染的最为典型的形式,对于这种形式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本文重点探讨了当前农村非点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建议,今后对此要结合实际来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雪芳.农药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J]广两农学报,200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冲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第4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业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18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农药化肥原料的滥用,导致土壤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污染,制约着当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恢复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影响

1.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消极影响

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土地流转与土壤污染防治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生物、物理等途径的影响,从而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另外,土地流转之前已经发生的土壤污染往往在土地流转之后才产生影响,这也会对农业生产、人畜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界定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责任,是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过程中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传统土壤污染在防治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很多新型的土壤污染问题。比如:农药的施用。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提倡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是很多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会大量施用农药,使得我国的农药施用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农药残留有一部分就会随着大气的沉降而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则随着地表水深入土壤,这些因素的出现都加重了土壤污染的程度。化肥的施用。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影响下,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农家肥的使用,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农家肥中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如果农户盲目的使用农家肥,不但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也会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农膜的使用。大范围的农膜利用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则更加的直接和严重。机械化作业。由于机械的作业过程必须要使用燃油,而燃油的废弃物遗留到土壤中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同时机械化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也会造成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另外,随着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户采取大规模单一农作物种植的模式,不但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危害,如果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话,将会严重的破坏大面积土壤的生态环境。

1.2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影响

必须制定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而这也就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防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土壤污染的防治而言,前期的预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污染后的治理。只有在规模化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实时动态监管。一旦发生了土壤污染事件,也有利于统一的治理与整改。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户,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农户在使用农膜的过程中,都从以往的就地焚烧转变为循环再利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在先进的农业技术条件的影响下,而发挥出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农户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烘干机作业过程中扬尘向空气中的排放,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自行设计了简易的除尘室,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不仅有效的降低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除尘室也降低了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周边居民所产生的噪声污染,这种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智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治理土壤污染提升我国农业环境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由于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现象已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地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地污染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污染防治效率的稳步提高。所以,在大力宣传农业梯度污染防治法规时,必须引导农民以“治理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积极的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必须对土壤污染的监管与监测予以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根据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污染防治技g,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和修复措施,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效率的全面提高。另外,土壤污染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法律执行主体必须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国土部门共同承担;相关措施的实施必须自环境保护部门发现土壤污染事件之日起直至整个事件调查完毕之后。

2.2 利用农业发展进行土壤污染防治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规模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规模化管理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智慧农业推广的力度,如果可以将土壤污染防治与我国智慧农业推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新的土壤污染监管机制,那么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事件,同时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2.3 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激励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具备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农民的生活与土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农民自身的智慧以及动手能力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自身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国家相关部门则应该加强其在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成果,必须予以政策和物质上的激励,积极推广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 结束语

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稳步提高,同时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会推动农业经营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自身生活品质的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土壤的支持,虽然我国现阶段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筹备和酝酿的阶段,但是相信在未来,我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必将会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云龙.完善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第5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一、密云区菜田污染现状

北京市密云区菜田面积达3.7万亩,涉及17个镇、124个村。我们对密云30个蔬菜园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镉(Cd)、汞(Hg)、砷(As)、铜(Cu)、铅(Pb)、铬(Cr)、锌(Zn)、镍(Ni)含量进行测定,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镉(Cd)、汞(Hg)、砷(As)、铜(Cu)、铅(Pb)、铬(Cr)、锌(Zn)、镍(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1、0.06、5.97、24.45、20.79、67.68、83.34、22.18 毫克/千克,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土壤质量达到了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安全水平。但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铜(Cu)、铬(Cr)、锌(Zn)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北京环境背景值[镉(Cd)、汞(Hg)、砷(As)、铜(Cu)、铅(Pb)、铬(Cr)、锌(Zn)、镍(Ni)元素背景值0.119、0.08、7.09、18.7、24.6、66.7、57.5、26.8毫克/千克]的1.31、1.01、1.45倍,超出环境背景值的比例分别为66.7%、43.3%、93.3%,甚至有小部分区域达到了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平。若考虑重金属的环境毒性,镉(Cd)和汞(Hg)的潜在风险贡献率[镉(Cd)、汞(Hg)、砷(As)、铜(Cu)、铅(Pb)、铬(Cr)、锌(Zn)、镍(Ni)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分别为27.57、28.93、8.42、6.54、4.23、2.03、1.45、4.14,风险系数越大,潜在风险越高]较高,有小部分区域达到了一般潜在风险级别。总体来说,密云菜园土壤受到一定人类活动影响,重金属有所累积,尤其对铜(Cu)、铬(Cr)、锌(Zn)、镉(Cd)、汞(Hg)的污染应引起重视。

二、重金属从何而来

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污水灌溉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污水等,尤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采用工矿业污水灌溉农田的情况十分普遍。

2. 大气沉降

如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成分复杂且迁移扩散面大,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3. 化肥不合理施用

尤其是一些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其原料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镉(Cd)、铬(Cr)、铅(Pb)、砷(As)等重金属,在长时间的传递和富集后,污染问题随即显现出来。

4. 畜禽粪便和有机肥

目前,一些含铜(Cu)、锌(Zn)、砷(As)制剂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饲料生产中广泛应用,以杀死畜禽体内的寄生虫,促进牲畜生长,这使得畜禽粪便及有机肥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

5. 农药

农药中常含有各类重金属元素,如福美砷等含砷农药、醋酸苯汞等有机汞杀菌剂、波尔多液等无机铜素杀菌剂和丙森锌等含锌农药,如施用不当,便会引起污染;此外,还有工业废渣、电子垃圾、地下水等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密云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普查结果显示,区域内工矿企业污染较少、农药施用量较少、养殖场数量多。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为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和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尤其是有机肥的投入量过高,在北京郊区各区中仅次于大兴,排名第二;此外,部分农灌水质存在潜在砷(As)、汞(Hg)污染。

三、污染土壤怎样种出安全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中,对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土壤,通过有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

1. 科学合理施肥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科学配比、平衡施肥,改变大量、过量施肥的传统习惯,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及不符合相应标准的化肥。

此外,不同化肥品种在重金属含量和化学性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数量和有效性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施用铵态氮肥能降低作物根际土壤pH值,提高作物根际重金属活性,促进作物吸收,而硝态氮肥则相反。因此不同类型化肥的选择供应也可作为控制作物吸收重金属的一种措施。

2. 施用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与特定功能微生物复合而成的肥料,兼具微生物效应和有机肥效应。研究发现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变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且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性能,从而使重金属无法进入食物链。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壤和不同种类的重金属,修复效果也不同,因此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生物有机肥。

3. 秸秆还田

还田的秸秆在腐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糖类及含氮、硫杂环化合物,能与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及矿物的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改变土壤重金属的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减少其对土壤生物和农作物的毒害。在秸秆腐熟过程中,可施入适量石灰,以减轻有机酸对作物根系的毒害作用。

4. 深耕、深翻

深耕、深翻土壤使聚集在土壤表层的重金属分散到更深的土层,从而降低重金属浓度。深耕深翻还能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含水量、加速土壤有机物腐殖化过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此方法适用于重金属背景值较低或底层重金属浓度较低的土壤。

5. 施用石灰

土壤中的重金属一部分以阳离子形式存在,这部分重金属的迁移性大、生物可利用性高、危害最大。在蔬菜保护地,长期施肥使北方碱性土壤酸化,加入少量石灰性物质,可提高土壤pH值,促进重金属生成碳酸盐、氢氧化物而沉淀,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抑制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须注意的是,不宜连续大量施用,否则会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生长。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如何修复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采用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生物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1. 物理工程措施

物理工程措施主要有两种:

①客土、换土法。即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非污染土壤或挖除污染土壤而换上非污染土壤,此方法切实有效,但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只适用于小面积严重污染土壤的治理。

②电动力学法。即在土壤中插入一些电极,把低强度直流电导入土壤以清除污染物,此方法不适于砂性土壤。

2. 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措施是利用化学提取修复方法,即运用试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重金属――试剂络合物,最后从提取液中回收重金属,并循环利用提取液。此方法费用较低,仅适用于砂性土壤等渗透系数大的土壤或轻质土壤的地表污染修复。

3.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

①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改变重金属存在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吸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第6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 典型区域;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1602

1引言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特别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矿山及周边地区、城市和污灌^等典型区域更是土壤污染高风险区域。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当前新老污染物并存、有机无机污染叠加。并且,我国土壤环境的监管体系尚需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不强,总之土壤污染已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的重工业和原材料基地,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为主。本文仅以某市为例,说明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该市是典型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共有工业企业2万余个,污染较重的行业有电力、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石油及化学工业、煤炭及其他非金属矿物采选与制品等。

2土壤污染状况

2.1重金属

该市各类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见图1。由图1可见,在七类典型区域中,金属镍的单项污染指数均排在首位,污染分担率最重,其中固体废物填埋场地、重污染企业金属镍的平均单项污染指数较高。分担率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铜和锌。在这些金属元素中,金属铅和汞的单项污染指数最小。

2.2有机物

(1)有机氯农药。该市有机氯农药分布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虽然辽宁省禁用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已二十多年,其检出率仍很高。但各类区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普遍较低,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在各类区域中,污灌区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最高,其次为工业企业遗留地及周边土壤,含量最低的是固体废物填埋场地。

图1该市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

图2该市典型区域有机氯农药

(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该市各类区域土壤中均未检出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情况见图3。

图3该市典型区域多环芳烃含量分布

该市各类典型区,重污染企业周边多环芳烃污染最重,其次为工业企业遗留地,蔬菜基地和污灌区污染最轻。有研究表明,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该市是燃煤大市,众多重工业企业生产,加之冬季取暖燃煤锅炉的使用,通过大气扩散作用造成了对土壤的污染。

(3)石油烃总量。该市各类典型区域土壤中石油烃总量的浓度及分布情况见图4。

可见,该市各类典型区域中,石油烃总量含量最高的是污灌区,其次为工业企业遗留地和重污染企业,含量最小的是固体废物填埋场地。该市典型区域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尚未超过限值。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市污灌区已停止污灌近10年,但石油类物质难于降解,土壤中仍含有一定的石油类物质。

图4该市各类典型区域石油烃总量

2.3小结

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综合污染指数评估法以及RAPANT环境风险评估等方法,得出该市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的总体水平。该市典型区土壤污染以多环芳烃污染为主,重金属总体情况尚可。由污染风险评估结果来看,该市典型区域土壤尚无环境风险。

3防治措施与建议

3.1治理方法

3.1.1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吸收或生物降解从而去除土壤污染物质。可用于土壤生物修复的有某些植物、微生物菌剂、蚯蚓等,实践证明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3.1.2施用化学物质

某些化学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特性,并将重金属等污染物转化为难溶物质,降低其迁移转化的风险。另外,施加有机肥料可改善土壤胶体性质,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1.3翻土和换土

深翻土或铲除表土、换无污染的客土,是土壤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

3.2预防措施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陶冶:辽宁省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及建议措施

环境与安全

3.2.1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应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的相关标准体系,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通过法律手段遏制土壤污染状况加剧。

3.2.2制定专项规划,加大治污力度

要在“土十条”基础上制定完善本地区的专项规划。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3.2.3强化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

要完善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细化布设监测点位,定期采样监测,及时监控土壤环境的动态变化。

3.2.4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排放

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监管,强化污灌区管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3.2.5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

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认识,把预防土壤污染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4结语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质量,更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加强土壤染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J].中国环保产业,2014(11).

[2]高凤霞.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的几点建议[J].科技资讯,2007(6).

[3]刘绮,宁晓宇,赵昕.辽宁东部山区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9).

第7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Abstract: Oilfiel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great energy and all kinds of pollutants to people, and it affe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se pollution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pollutants in various stages of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 water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 natural vegetation and animal), then propo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a full ran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ing cleaner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dvocating peopl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关键词: 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65-02

1 油田开发中的污染源

油田开发从开发建设到生产,污染物排放较为复杂,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发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每个时期排放的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开发建设期,由于钻大量的生产井以及地面配套站场、管网、道路的建设,产生钻井泥浆、钻井污水、钻井烟气、岩屑、落地原油以及噪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在生产运行期,主要是采油、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储运等工艺过程以及钻少量的加密井、生产调整井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井下作业废水、挥发性烃类气体、加热炉烟气及噪声、油气水三相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泥等污染物,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生产运行后期,随着原油产量下降和原油含水量上升,排放的废水污染物相应增加,但生产噪声及向土壤输入的落地原油将比开发施工期有明显下降。在闭井期,随着原油产量的锐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油田开发不仅在正常运行情况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当发生事故时,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如在开发建设期可能出现的井喷事故产生的有毒气体及生产运行期发生的输油管线泄漏、井壁泄漏等事故产生的落地原油对环境和人造成对很大的危害[1]。

2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样很严重。采油井泄逸与挥发、大功率柴油机和相关车辆产生的废气、油田燃烧伴生气产生的烟气、易挥发的烃类气体等污染物进入大气。污染物主要含有NOx、CO、S02、O3、H2S、烃类等成分,而其中总烃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这些污染物污染空气质量,直接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呼吸系统,并通过降雨等途径再次进入土壤,危害动植物生长。

2.2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分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钻井污水、采用污水、洗井污水、油区雨水、生活污水以及在油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原油泄漏、污水乱排等现象对地表水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地表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一旦污染会直接造成土壤、农作物污染以及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它被水生生物吸收后,能在水生生物体中富集、残留,通过食物链把石油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家畜及人体中,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2.3 油田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钻井、试井、洗井、采油、油气传输等环节产生的地面溢油及原油泄漏会渗透进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大量的泄漏原油进人土壤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降低土壤内微生物的存活率,导致土壤逐渐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并在农作物果实中积累有害成分,危害牲畜、家畜,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据有关研究表明,原油泄漏一般会积聚土壤表面下50厘米处,刚好处于土壤耕作层,降低了土壤耕作层的透气性和肥力,破坏农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死亡。

2.4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 石油开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量的落地原油。这些落地原油滞留在油田周围的田地中、公路上、绿地中,对各种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经济作物等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油田附近的植物叶子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覆盖着一层油污,阻断植物利用光能的光合作用,直接威胁到植物的生存,可使其枯萎死亡。油田建设项目占地及人类活动增加,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并且由于工程占地导致荒漠植被的损失、污染破坏,进而造成动物的食物资源减少,对野生动物都有一定影响[3]。如表1所示。

3 油田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油田开发对大气、水环境、土壤及动植物等带来严重的污染,人们应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就减少甚至是避免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产生时,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对环境造成污染时,要采取措施来尽量恢复其生态环境。

3.1 油田开发中各类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3.1.1 大气污染采取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大气的污染,对于油田开发中所产生的烃类,主要采取流程密闭、完善集输设备和工艺来限制烃类挥发。

3.1.2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当污染源还没有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前,用堵塞或截流的方法来切断地下水的污染来源,防止污染源进入地下水层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油气传输管道采取防腐措施,避免油气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

3.1.3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应减少油田开发的面积,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率。重视开发挖推土及回填技术,努力恢复原有土壤结构,在容易发生风蚀的地方,应着重防止风蚀作用,采取积极的固沙措施。加强对油田开发工作的管理,避免发生油田开发的事故性污染,并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土壤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5]。

3.1.4 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占地,施工车辆应严格在设计便道作业和行驶。实行滚动式开发,将油田占用面积缩小至最低限度。积极开展绿化工作,注意施工后的地表修复和绿化;管道回填后应注意地表的平整度,在工作空间内,种植草坪和树木可起到美化环境和保护土壤结构的双层作用。油田设施和作业占用的绿化面积应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在候鸟迁徙期、珍惜鸟类产卵孵化期必须降低噪声,避免惊吓、驱赶野生动物的行为;避免进入野生动物区,以免影响其入窝冬眠、筑巢、产卵、迁徙及摄食。限制车辆、人员的活动范围、频率,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提倡油田机械和设施实施“绿色工程”,以避免强烈色调刺激动物的栖息和繁殖等。

3.2 油田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关键配套措施

3.2.1 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控机制 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产生污染物的环节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通过数字采集加强污染防治监控,动态监测周围的环境质量,采集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科学核定,严格控制事故风险,对污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物破坏环境的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储油罐冒顶、输油管破裂、套外返水、注水管破裂以及井喷等一系列事故,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经常更新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进行油田污染物控制、治理及日常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3.2.2 完善环境保护技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须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当前石油企业环保的主要问题进行科技研究,对油田开发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来降低各类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量,从而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促进石油企业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与环境相融,实现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3.2.3 实施清洁生产 油田勘探开发、油气集输等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油田企业应致力推行清洁生产,借助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引入清洁生产理念,从源头上就预防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油区环境质量持续改进。

3.2.4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实际上,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结构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想改善我国油气田的生态环境质量,施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使环境保护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来约束企业的排污,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昌楠.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49-51.

[2]任磊,耿宝,熊运石.油田开发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18):16-19.

[3]肖昕,胡舒.油田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6):110-112.

第8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业

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降低,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就像日本的核污染,导致众多农产品和鱼类产品的辐射值超标无法食用一样。而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用地被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障碍。然而,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地被污染。所以,防治土壤污染应从立法上下工夫来解决,借鉴以前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用地和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从而实现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化。

肥沃的土壤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环境,也是农业的根本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农村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都会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所以,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的治理,确保土壤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促进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路。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如何能够更加合理地对现有土地加以利用,防止各种沙化情况的发生,使我们的土地能够持之有效地服务于我们子孙后代,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

一、我国农业用地中的土地污染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逐渐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改造,传统农业也逐渐在向“化学农业”进行转化,大量的农学物质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对土壤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破坏了原有传统的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沉淀,生态平衡也受到了影响,当然,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来讲,对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长期大量施肥不当。化肥农药的大量滥施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很多农民不懂得如何科学施肥,所以在施肥的过程中,氮肥的施用量往往比较高,然而氮肥又易于挥发,对于大气污染和临近地表的污染、水资源的污染等都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农药残留对土壤造成的污染。根据一些调查发现,农药污染不仅使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粮食和家禽中都已经严重超标,食用者还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发生。农药残留的情况可以说是直接污染我们人体健康的杀手,很多农药残留甚至通过水洗都不能清除,导致在食用的时候直接对人体构成生命的威胁。另外,对于生态平衡而言,在很多农区,蝴蝶、蜜蜂等昆虫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这也是农药残留对自然界的巨大影响,如果不加以改善,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只能在电视和书本上看看这些昆虫是什么样子的了。

3.白色污染严重。白色污染的不可降解塑料,也对我国土壤污染影响巨大。这些白色污染很长时间内无法降解或者降解的速度很慢、所需时间非常长,所以对于土壤的污染也很大,对于农作物的成长也有直接的影响。不过可喜的是,近几年我国对白色污染的大力度治理,已经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善。

二、对我国农业用地中土壤污染立法的分析

现阶段,我国尚没有对土壤污染的针对性立法。对一些污染的处理也只是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法律立法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现有法律缺乏对农业用地中土壤污染防治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法》等相关法律对农业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笔者以为,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都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决定性的威慑和制约作用。要想实现对土壤污染的有效性治理,就必须从立法上采取具体的措施,设立专门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治理措施,从而填补法律制度上的空白。

2.对于污染的治理着重点有所偏失。

由于对土壤生态保护缺乏整体性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时候总是着手点有所偏失,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侧重对“点”的控制和治理,比如取缔某个厂房,查封了某个化工企业等,我们缺乏的是对整个行业“面”的治理,所以这种治理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局部的防治,无法做到整体的治理,对于“面”的污染以及由于土壤污染和退化造成的后果、经济问题等都没有能够彻底解决。

3.对土壤污染和防治的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为我们现阶段所使用的一些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的预防作用不明显,所以很多时候,污染发生了,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比较严重了,再进行事后的补救,其实已经晚了。如何能够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对土壤的保护,应该进一步明确如何防止其破坏性和其后果,具体如何落实等都要有明确的预警机制。

4.缺乏对土壤保护的整体性观念。

第9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绿色水稻;基地;土壤修复;净化改良

引言:近几年来,我国土地由于过量连年种植农作物,农药和工业等对土壤、水资源和大气的污染,导致我国农产粮食不安全带有各种各样的有害成分。绿色水稻基地的建设正是呼应了我国人民对绿色食品的呼求建立的,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修复、净化和改良问题。

1 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修复与净化

对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修复与净化的根本措施是杜绝污染源,然后才能有效的修复净化土壤。其中,稀释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污染物或者去除是目前修复净化土壤的分本技术措施。去除或者稀释土壤污染物的方法如下:

1.1 深翻耕绿色水稻基地的土壤 翻耕是稀释绿色水稻基地土壤污染物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把含有污染物浓度大的上层土壤与土地深层含有污染物浓度低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的土壤交换,借此稀释种植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污染物。土壤交换之后,不但土壤耕层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而且被翻到下层被严重污染的土壤还可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净化,时长历久之后便会自动净化成可耕种的土壤。但是,这种方法只对污染物只存在耕层的土壤有效若土壤耕层以下的土壤也被严重污染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1.2 更换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或者使用客土 更换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是指挖除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重填从别地挖回的没有污染的土壤,借此达到稀释和除去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污染物的目的。使用客土是指省去挖除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的程序,直接在已经被污染的耕层土壤上面再铺设一层没有被污染的土壤,以便种植绿色水稻。这两种方法虽然可以稀释或者除去大部分被污染的土壤,但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太大,不适合大规模修复净化被污染的土壤。

1.3 运用化学原理和物理原理,修复净化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修复净化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3.1 在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上面撒石灰 在被污染的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上面撒石灰性物质。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等化学成分,氢氧化钙呈碱性可以降低土壤的PH值并且在常温下可以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CaCO3和重金属氢氧化物沉淀。CaCO3和水反应后又生成Ca(OH)2,,可以继续出去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物。

1.3.2 给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增施有机物质 绿色水稻基地的耕层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在土壤中电离出可游离的阴阳离子,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土壤中这些阴阳离子的吸附剂,把这些游离的阴阳离子吸附到有机物质中,降低土壤中盐分和金属物质等污染物的浓度,已达到净化修复土壤的效果。并且有机物质吸走土壤中游离的阴阳离子,可以阻止这些有害的阴阳离子被水稻根部吸收,防止土壤中污染物污染土壤中种植的水稻。

1.3.3 利用植物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 绿色植物可以降解大气、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可以通过栽种相应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已达到土壤的修复和净化目的。例如:蕨类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镉和锌,可以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蕨类植物以达到除去土壤中镉和锌等重金属污染物。

2 绿色水稻基地土壤的改良

2.1 四种类型土壤的改良 在我国,由于农民的过度耕作导致土壤失去原有的功能,最终影响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须改良的土壤类型有四种,分别是漏水沙土壤、低洼冷浆田、草炭土和盐碱土。对这些土壤的改良的主要措施是增施农家肥,适当翻耕。对盐碱土壤重视使用酸性肥料,降低土壤的碱性以达到改良的目的。低洼冷浆田的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冷粘且具有毒性,对于这种土壤的改良措施是秋天翻地梳松绿色水稻基地的表层土壤、在翻地前垫炉渣和河沙、撒石灰和施硅肥等措施,降低土壤的水位,提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降解土壤的有毒物质,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的粘性以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目的。

2.2 净化土壤中农药,改良土壤 近几年来,农民不再以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水稻。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除草剂和杀虫剂逐渐被普遍应用到农田中。农民根据野草和害虫逐年的增加,不断频繁加大农药的使用。这致使土壤中残留很多农药成分,污染土壤。可采用在土壤中撒石灰等办法,净化土壤中的农药成分。

3 结束语

随着绿色水稻基地土壤污染的加重和农民过度耕种,土壤的修复净化和改良变得十分紧迫。文章从翻耕、换土使用客土、运用化学物理原理、利用绿色植物等四方面阐述了修复净化土壤的方法,从净化土壤中的农药和四种类型土壤的改良阐述了土壤改良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林权虎,李绪美.有机水稻绿色及无公害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