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的发展范文

渔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渔业的发展

第1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渔业发展;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科教兴渔;依法治渔;拓宽渠道

渔业是大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人民的生活需要,还是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上讲,都不可缺少。但是,长顺渔业由于水面资源有限,生产经营零星分散,规模小,普及面小等等因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基础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较好提升, 一直是大农业系统中最薄弱的产业。到目前为止,渔业仍很滞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跟不上现代渔业发展步伐。主要体现在:养殖方式传统保守,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养殖户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渔业没有项目支撑,没有资金扶持,投入严重不足;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缺少工作经费;渔业基础设施欠缺陈旧。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推进渔业产业发展是我们渔业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正确看待渔业、坚定渔业工作信心

长顺虽然渔业水面资源有限,水域零星分散、产业规模难以体现,但是渔业环境优美、气候优良、水域无污染、区位优势明显、养殖病害少、生产经营灵活,只要坚定信心、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合理引导、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产业管理,小产业也可以做出大文章。

1.1 长顺渔业资源环境的缺陷与优势:

1.1.1 渔业资源环境的缺陷

(1)现有水面零星分散,不能体现区域规模;(2)现有水体底层结构复杂,生产操作难度较大;(3)部分水体地理位置偏僻,电力、交通不够便利,生产管理不方便;(4)部分水体水位较深,水温较低,对于养殖温水性鱼类而言,生长速度较慢,养殖周期较长;(5)多数水体受农田灌溉的影响,水位不稳定,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影响,(6)长顺阴雨天气较多,光照时数相对较少,水温提升速度较慢,对鱼类快速生长有一定影响。

1.1.2 渔业资源环境的优势

(1)长顺工业不发达,水体水源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水质优良,适宜发展水产养殖;(2)长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鱼类生长期较长;(3)长顺雨水较多,山塘水库、龙潭水井、河流溪流较多,颁布广泛,渔业水源有保障;(4)长顺冷热水资源均较为丰富,适宜发展多样性特种养殖;(5)长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贵阳1h经济圈内,对于渔业产、供、销各方面都有利;(6)长顺和周边地区渔业都不发达,鱼类销售市场和价格优势比较明显。

1.2 长顺渔业发展潜能

长顺大水面资源有限,但小水体资源确较为丰富。全县现有小型水库33座,总面积约467hm2,池塘和山塘50余口,总面积约100hm2,这些水体除个别几个位于旅游景点或兼作人畜饮用水源,不宜用于养鱼外,大部分都可用于发展渔业养殖或作为渔业养殖的水源。另外,县境内还有大小河流9条,无数条小溪,个别乡镇还有丰富的龙潭、水井等地下水资源,这些都为我县的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多地少是基本实情,但其地形地貌也决定了长顺低洼荒废土地较多,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业,但用于修建鱼塘养殖鱼类,确很理想,因为这些区域大多都有丰富的水源,且无任何污染。

长顺山地较多,各种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类饲料较为丰富,人工草地资源也比较丰富,骨肉粉、动物血液等动物性饲料原料也有一定的量。部分饲料原料可就地解决,青绿饲料完全可就地解决。

2 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挖掘潜力,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产业首先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2.1 改造现有低产池塘和山塘,提高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现有的池塘及山塘是渔业生产重要的财富和生产基础,这些池塘和山塘有的是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有的是池塘本身堤坝低矮,水位浅,有的是池底不平,呈锅底状,溶水面积小,等等,普遍生产能力低下,需要进行改造。通过加高加固堤坝,修整补漏,扩充和平整池底等进行适当维修,即可达到水深适宜、保水、面积适中的标准池塘,投资小,见效快。改造的基本要求是水深达到2~3m,不渗漏,面积0.33hm2以上。

2.2 发挥资源优势,推广特种养殖

长顺水面有限,但水质极佳,而且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低洼低产田土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最佳区域,不论是常温性鱼类还是冷水性鱼类均可养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个宝贵资源。

2.3 发挥地域优势,扩展生产渠道,提高综合效益

现在人们的生活品味在不断提高,逐渐从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转变,旅游参观、休闲垂钓、农家自助餐饮等逐步受到青睐。长顺地处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吸引城乡游客具有明显的优势,要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休闲垂钓、旅游观光、水上农家乐等综合性特色渔业,提高产业效益。

3 推进科教兴渔,提高科技含量,转变生产观念,促进渔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的提升来推动。

长顺到目前为止,渔业方面最大的弱点就是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原始,做法传统保守,生产力低下。要转变这一现状,要从技术上、养殖品种上、生产模式与方法上、管理上寻求突破口,通过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来推动生产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各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提高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益。一是强化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推广机构、理顺管理机制、保持队伍稳定、拓宽经费渠道及强化技术服务,建立起能够适应新时期渔业发展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引进当地渔业生产急需、增产潜力大、见效快、覆盖面广的优良品种并予以推广,实现一个品种带动一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三是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养殖模式,强化投饵养殖、种青养殖,发展生态养殖及休闲、垂钓、观赏渔业等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四是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开拓市场,推广新、奇、特、优品种,树立自己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抢占市场,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企业实力增强。五是创办基地、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做给渔民看,带动渔民干,给群众提供效仿和学习参考平台,同时为开展水产技术培训提供现场学习参观平台,提高培训效果,最终达到典型引路、群体致富的目的。

4 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加大渔业投入

渔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投资多元化原则。

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商业信贷及国外、境外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也可通过联营兴办实体,走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渔业投资模式,扩大资金投入,增强“造血”功能。总之要想方设法保障渔业投入,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工程的实施,促进渔业的快速、稳定、高效发展。

5 优化渔业环境、依法治渔,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是要以《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加强渔政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打击渔业违法行为,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渔业生产、流通秩序,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要整治提升渔业基础设施,优化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三是要加强渔业安全监管,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6 拓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渠道,保障水产品适时销售获得最佳收益

第2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第3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休闲渔业;资金短缺;劳动者素质;思想观念

Abstract: Leisure fishing for our country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n this paper, followi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fishery, and made a deal with counter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learning.Key words: leisure fishing; shortage of funds; the quality of workers; ideas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人们不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开始向工作之余休闲享受转变,就是在这样一个潮流下,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休闲渔业发展了起来。其实休闲渔业,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一种产业,它既充实渔业的内容、扩大渔业发展空间,又能为渔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在我国休闲渔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本文以下内容将简要分析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对策,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2、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换句话说,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休闲渔业可划分为四类:一是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通过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二是让人们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是集养殖、垂钓、餐饮与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都市郊区以渔为依托的农家乐、避暑山庄、都市鱼庄等。三是融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四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

3、在我国发展休闲渔业的有利条件

我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有着发展休闲渔业的天然条件,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发展休闲渔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第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第二,人们对休闲观光渔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遍都能承受外出观光旅游的费用支出,加之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心态与日俱增,同时双休日、长假的实行,则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第三,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休闲观光渔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第四,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的海洋渔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4500年,我国居民就开始在岛屿上从事采捕鱼贝类活动,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第五,交通优势也更加凸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

4、我国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渔业发展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目前从事渔业的生产者多是世代相传的渔民或者是当年的农民,让他们从生产性的捕捞业或者从传统的农业转入到休闲性渔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一定的难度。看不到天然资源潜在的经济效益,缺乏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第二,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休闲渔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第三,当前休闲渔业市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管理机制和市场体系不完善,致使休闲渔业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另外,综合开发水资源的观光疗养型和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展示教育型休闲渔业现在还很缺乏,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疗养于一体的大规模休闲场所建设目前还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第四,劳动者素质是休闲渔业发展中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多是一些专业渔民,他们从传统的捕捞业转移而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质量水平。

5、应采取的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休闲渔业的发展:第一,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第二,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品牌,转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界限,冲破传统、陈旧的体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品牌。如在城市周边的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游览、垂钓、休闲、餐饮、住宿、疗养为一体的休闲景区;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选择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按长、中、短期规划设计上档次、上规模的项目,形成几个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第四,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休闲渔业保障体系,休闲渔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游客的人身安全管理、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和船舶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第五,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渔业资金投入,在宏观、微观经济政策方面,政府要将渔业部门的建议置于我省整个经济中去考虑,做好财政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渔民转移到休闲渔业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凭借渔民自己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省财政要对从事休闲渔业的养殖场、渔民给与一定补助,鼓励发展休闲渔业,这将有利于渔民休闲渔业发展。第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越来越显露出不足。

6、结尾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顺应这种潮流,并不断深入一线,发挥当地优势,趋利避害,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渔业年鉴》农业部渔业局,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4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渔业生产形势,学习观摩现代渔业典型,进一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以发展现代渔业为理念,以质量、效益和安全、生态为中心,推进全省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昨天,我们参观了滨州市的博兴县、滨城区和东营市的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的现场,刚才又听了东营、滨州、威海、济宁四市和即墨、莱州两市的典型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启发。东营、滨州两市做资源开发增值的文章,变包袱为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新亮点、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学习借鉴。英民厅长对近年来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部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部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部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增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资源开发。今后一段时间,省里将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健康养殖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和渔业资源修复。各级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渔民减负、减船转产、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第5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渔业;渔业管理;生态标签;认证

目前,全球主要的渔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全球渔业资源52%已被完全开发,16%被过度开发,7%处于枯竭状态「,〕。面对全球渔业资源状况的恶化、环保团体的呼吁和消费者的关切,FAO从国际层面上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包括渔业生态标签制度。渔业生态标签制度旨在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力,从市场一端诱导生产者采用环境友好型作业方式,从而达到养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对消费者而言,渔业生态标签是绿色水产品的通用标签;对生产者而言,渔业生态标签是生产符合法规规定的绿色水产品的认证。国内有关渔业生态标签的文章较少,下文将系统介绍渔业生态标签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应用情况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渔业生态标签的缘起

生态标签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的蓝天使(1978),而后加拿大(1988)、日本、北欧各国(1991)、澳洲(1991)及美国(一991)等诸多发达国家开始纷纷使用‘2,。1992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生态标签制度,并逐渐发展成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种制度。

生态标签旨在通过提供有关市售产品的环境信息,提醒消费者选购环境负面影响较低的产品,增大贴有此类标签的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份额,诱导生产者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实施生态标签制度有助于:(l)增进拥有生态标签使用权的企业的形象及销售量;(2)唤醒消费者的环保意识;(3)提供正确的环保资讯;(4)促使企业厂商正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5)维护环境质量‘刀。其基本假设是,一旦消费者意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消费过程中就会倾向于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从而促使生产者增大此类产品的生产份额,进而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欧盟生态标签制度的成功促进了国际生态标签制度的发展。在参考欧盟生态标签发展的一些成功经验基础上,FAO于1997年提出了国际渔业生态标签制度的初步设想。渔业生态标签制度是一种标注于鱼和渔产品之上的显著标识或者声明,证明此产品是以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标准的方式捕获的。此类标识或者声明可以保证产品为非过度捕捞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性水产品的消费意愿I4J,从经济领域将水产捕捞者、零售商、消费者以及资源保护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以鼓励消费可持续性水产品,保护世界未来渔业供应。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虽然借鉴了欧盟生态标签发展中的一些经验,但在领导者和应用范围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欧盟生态标签是由欧洲委员会主管,适用于除去食品、饮料、药品和医疗设备之外的所有产品和旅游住宿类服务行业‘5,。渔业生态标签的领导者是FAO,政府参与程度较低,且仅适用于海洋捕捞鱼类,范围远小于欧盟生态标签制度,因而导致其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前者。

二、渔业生态标签的发展过程

在1997年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会议上,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FundforNat盯e,WWF)和联合利华(unilever)的提议,FAO组织专家对国际渔业生态标签制度进行了初次探讨,并对旨在定义“可持续的、良好管理的”水产业标准的国际组织二一海洋管理委员会 (MarineStewardshipsCouneil,简称MSC)的认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次会议上,许多专家对MSc认证过程提出了质疑,最终未能达成共识f6J。1998年6月,FAO渔业委员会鱼品贸易分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召开并提出举行一次研究制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的全球使用技术准则的技术磋商会,并于同年十月召开。此次磋商会制定了一些关于海洋渔业生态标签计划的初步指导原则,但未能制定出统一的协议。2003年10月,粮农组织在罗马举行了关于制定海洋捕捞鱼及渔产品生态标签的国际准则的专家磋商会,这次会议对渔业生态标签国际准则的出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于2005年在罗马举行的专家磋商会上,FAO出台了《海洋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国际准则》,正式确定了国际渔业生态标签制度的基本准则,但是本次会议仍未解决所有分歧,FAO宣布将继续细分该规则。2006年5月,在关于制定内陆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国际准则的专家磋商会上,FAO提出了为内陆渔场也制定出类似规则的想法。

FAO的海洋捕捞渔业和渔产品生态标签国际准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海洋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原则和标准的国际准则;二是关于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程序和机构方面的国际准则。

海洋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原则为:(l)与《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一致,承认并尊重国家主权,遵守所有相关法律和条例;(2)具有自愿性质,由市场推动;(3)透明,非歧视,不形成贸易壁垒,允许公平竞争;(4)确保国家标准的等同性,基于最佳科学依据;(5)实际、可行和可核查;(6)确保标签传递真实信息,必须保证清楚明确‘31。上述原则旨在确保生态标签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现实性和开放性。此外,该准则还规定了评定是否可授予某种渔业生态标签的最低实质性要求,对于管理系统、目标资源和生态系统等三个领域做出了详细规定;通过对管理系统的严格要求,来保证目标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捕捞渔业鱼和渔产品生态标签程序准则包括如下三部分:一是可持续渔业标准制定准则,用以反映出生态标签计划的预期目标。该标准由渔业管理系统或管理制度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以及可持续渔业、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有关生态系统保护结果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组成。二是认可准则,认可是为了保证负责根据渔业可持续性标准和监管链要求进行符合性评定的认证机构有能力执行此类任务。认可机构通过对一个认证机构给予认可,保证该认证机构能够评定和认证鱼或渔产品来自符合可持续性标准的渔业。三是认证准则,认证是指第三方以书面形式或类似形式保证产品、工艺或服务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序,在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公正认证,确保生态标签传达真实信息。认证主要包括两种:(l)对捕捞是否符合标准和有关认证标准进行符合性评定;(2)对于是否有适当措施确定鱼品来自经认证的捕捞以及在随后的鱼品加工、分配和销售阶段是否分开保存进行监管链评定‘31。因此,基于FAO产品的认证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必须提供建立在这两种基础之上,比如MSC提供的水产品认证和食品链认证。

针对生态标签制度的管理机构具体工作,FAO提供了多样化的备选方案:(l)范围上可以是国家性的、区域性或者国际性的;(2)性质上可以是公共的、非政府的或者私营的;(3)执行上既可以直接通过执行机构负责人证据机构的认可(如MSC),亦可以委托专家认可机构代表其完成这项任务(如国际有机认可机构(IoAS)操作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IFOAM)的认可计划)。由此可知,生态标签制度的未来将是一个多样化的、开放性的、不断自我完善发展的多元体框架。但就目前而言,国际渔业生态标签的管理制度大多参照Msc的模式。

三、MSC及其生态标签 MSC是目前在渔业生态标签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认证管理机构,最初是由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消费品供应商联合利华公司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利用,在1997年成立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MSC成立之初,许多专家质疑其独立性,认为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利华公司有幕后操纵的嫌疑。为消除这一质疑,增加MSC的独立性与公正性,1999年3月,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利华公司将MSC交由一个独立的委托委员会来运行。同年7月,MSC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从这一年开始,MSC制度成为以FAO准则为依据的水产品生态标签中唯一的国际标准,此后也一直是海洋捕捞生态标签认证系统中影响力最大的认证制度,其主要支持者为欧洲及美国的主要零售商、制造商以及食品服务运营机构。

随着人们对过度捕捞现象日益关注,全球有关保护过度捕捞鱼种的组织也日渐增多,这些组织努力采取措施保护濒危鱼种,主动要求加人MSC,以取得该理事会的认证。2006年,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一Mart)宣称,其未来销售的捕捞水产品将全部为得到MSC认证的产品。

同年11月,日本连锁超市永旺(AEON)开始销售MSC认证的水产品。截至到2007年9月,已有857种带有MSC标签的水产品被销往世界上34个国家,天然捕捞渔获总量的7%已经纳人MSC标签计划管理[v]。

Msc认证制度有水产品认证与流通链认证两种方式。水产品认证的对象主要为某一区域的捕捞对象及捕捞方法。目前通过该认证的产品多为发达国家的某一区域的优势渔业,以英国、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为多;已经取得认证的渔业组织有22个,待审查的也有22个。

流通链认证是针对水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目的是为供货方提供担保来证明和主张其为源自MSC认证的渔场的产品,增强消费者对于认证产品的信任度。其认证体系包括管理体系、输入确定、认证和非认证水产品输人的隔离或者划分、安全产品标识、认可输出的确认以及记录保持六个方面。流通链认证方面的费用较低,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这一认证,但大多从事转口贸易,国内尚无获得MsC认证的水产品,也没有经MSc认证的水产品销售‘8]。

四、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生态标签制度通过市场力量,能够促进渔业捕捞者注重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下述有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一是私营生态标签制度与政府之间的职能冲突。FAO规定了海洋捕捞业生态标签制度的一般准则,而目前各个国家并没有专门制定鱼和渔产品产品生态标签的实施细则,生态标签计划多为私营或者第三方生态标签计划。有欧洲学者指出,渔业资源属于公共资源,由一个或多个私营机构来指导公共资源的分配,这在某种意义上于涉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私营生态标签制度有存在取代或者干扰政府职能的隐患。因此,私营生态标签计划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对私营生态标签计划的评估,即使以O内部也尚未达成一致。在2008年6月举行的FAO鱼品贸易分委员会第十一届会议报告中,成员对于评估私营生态标签计划的意见相差很大,FAO的法律顾问也表示,FAO对于评估私营实体遵守规则情况历来比较谨慎。由此可以看出,私营生态标签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考验。

二是公正性与公平性如何保障。由于认证产品种类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渔业作业状况不同、捕捞工具不同、环境资料和获得方式不同,如何保证生态标签制度认证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是目前认证中的一个难题。生态标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零售商和超市链对鱼品和鱼品贸易的影响不断加大,因而难免不会对特定产品或国家出现潜在歧视对待。很多FAO成员国对生态标签计划可能成为贸易壁垒表示关注,特别是考虑到鱼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虽然提出了一般性原则,承认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但FAO本身却不进行产品认证,认证企业如何保证认证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维护生态标签制度的社会公信,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认证成本与社会影响力严重不等。目前的大多数生态标签认证成本比较高昂。以MSC为例,据日本资料,对一种渔业资源的认证审查要花费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相关费用高达数百万日元;而欧盟之花的申请费用多为300一1300欧元之间‘9]。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渔场大都很小,即使达到了生态标签的要求,也很难负担起高昂的认证费用。虽然FAO承认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障碍,也强调了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和财政支援,但是对于以何种方式提供,提供多少等实质性间题并无详细规定。而其他类似组织,例如欧盟之花就明确规定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者中小企业的厂商,申请费用可以争取消减25%,还可以申请获得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0]。目前,由于生态标签制度的影响力较弱,即使通过了生态标签认证,其增加的收益也很难弥补上高昂的认证费用,因此如何提高公众对生态标签的认知程度进而保证认证获得者的经济利益,是摆在生态标签制度倡导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第6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观赏渔业;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导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因此观赏渔业利用了人们的休闲需要和足够的经济购买力而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观赏鱼已成为仅次于猫和狗的七大家庭饲养宠物之一, 据有关数据显示, 全世界喜欢养殖观赏鱼的人数已达数亿, 其中英国约有 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 每年需要量在 1.4 亿尾以上, 美国约有15%的家庭(1200 万多户) 拥有水族箱; 以产量为首的新加坡等世界观赏鱼主要贸易国共 14 个, 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亚洲, 而欧洲国家是观赏鱼的主要消费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金鱼的国家, 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 制约观赏渔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虽然是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大国, 养殖历史悠久, 产品种类繁多, 产量高, 但我国仍不是观赏渔业的强国, 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1 受消费观念束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我国饲养观赏鱼的家庭而日趋增多, 但这些观赏渔业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小部分人群, 仍有许多人还存有传统的思想观念, 认为饲养观赏鱼是一种浪费, 不愿意将钱花费在这些“奢侈品”上。这一因素从根本上限制了观赏鱼在本国内消费,直接影响其快速发展。

1.2 缺少政府引导和扶持

过去, 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食用鱼养殖为主, 用于休闲消费的观赏鱼养殖一直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副业, 尚处于养殖者自行摸索前进的状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 致使我国观赏渔业几十年停滞不前, 技术落后。但现在, 观赏渔业已经形成一个产业, 是当前和今后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应该受到政府重视和扶持。

1.3 行业组织不完善

我国观赏鱼生产与销售领域中协调和保护组织不完善, 行业信息不灵, 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致使生产者之间的产品雷同或配额不协调, 导致市场上供求失衡, 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目前国内的观赏鱼主要依靠出口, 若各个出口公司品种重复, 难以避免各自为政, 相互压价的现象, 最后获利的还是外商。另外, 各生产商在技术上相互保守, 行业内缺少交流与合作, 力量分散且不足。

1.4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观赏鱼生产与销售商的规模和投资均较小而分散, 生产设备简陋, 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观赏鱼的终端消费市场, 好多都是当地的养殖户自行生产, 自己销售, 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除导致生产成本高外, 还不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品味消费者的需要, 更无法开拓更大市场。

1.5 缺乏专业技术研究

我国观赏鱼年出口量大约为 1 亿尾, 相当于全世界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世界观赏鱼行业中名声不大, 出口额所占份额不大。这主要与我国在生产观赏鱼方面缺少专业技术研究, 产品档次低,没有特色, 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目前为止,全国建立专门研究观赏鱼的单位寥寥无几, 大部分的观赏鱼培育、饲养技术都掌握在个体养殖户手中, 致使国内观赏渔业生态学研究尚处于空白,水质调控理论和技术落后, 观赏鱼病害猖獗, 优良品种退化。

1.6 生产、销售和服务脱节

观赏鱼消费不仅仅是一个购买过程, 更是一个漫长的养殖和维护过程, 而消费者往往专业知识薄弱, 会经常遇到一些技术上的困难。面对国内的观赏鱼消费市场, 经销商往往只注重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没有配套的技术跟踪服务, 使得饲养者因困难而失去饲养信心, 以致市场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群。

2 加强观赏渔业发展的建议

全世界现已掀起养殖观赏鱼的热潮, 这无疑为我国的观赏鱼产业赶上世界潮流带来了机遇,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各项优势: 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 国内外观赏渔业市场发展空间很大。②观赏鱼的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 国内的劳动力廉价,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优势。③观赏鱼因其非食用性, 出口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便于打开国际市场。④我国的国鱼———金鱼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系和品牌优势。对现存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 努力把我国建成观赏渔业的强国。

2.1 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

观赏渔业是当前的朝阳产业, 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观赏渔业对促进渔业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采取各种方法, 如举办水族产品展览会、水族生态设计、观赏鱼大赛、展示观赏鱼家政服务等等, 加大观赏渔业的宣传力度, 发扬观赏鱼的文化价值, 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 激发人们的消费积极性,扩大观赏鱼的消费群体。同时,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观赏渔业的持续发展, 包括土地与池塘、水域等的优先审批, 银行优先贷款, 税收优惠,商业水族馆的水电费以农业消费计算等。

2.2 建立行业组织,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我们应借鉴农业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建立完善的行业组织, 发挥观赏鱼研究会, 观赏鱼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对观赏鱼从业者进行宏观上的协商和保护,为观赏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通过组织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需求情况及生产者自身的技术条件、地理环境等, 协调他们的生产品种和配额,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防止“一哄而上”的盲目、无序的生产; 二是协调对外供给价格, 由行业组织确定对生产者最低保护价和对外最低价, 以防止相互压价, 搞乱市场; 三是通过行业组织对生产者进行培训, 及时提供行业信息及相关的配套服务, 做好生产、收购的组织工作;四是为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牵线搭桥, 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2.3 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 促进科技化发展

观赏渔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依靠科技进步, 培训观赏渔业的科研人员, 建立观赏鱼专门的科研机构。加强对中国金鱼的遗传和培育工作, 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特色; 另一方面要培育竞争力强的新品种,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构建品牌, 提高出口率, 以优、奇、特战胜国际市场。同时, 从国外引进新品种, 加以研究, 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降低进口率。另外, 加强观赏渔业的生态学、水质调控、饲料配方、疾病防治、渔药开发、鱼种驯化、运输等技术的研究, 完善养殖技术。并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改进水族器材等设备的安全系统, 如研制各种常见水质指标的报警与调节装置。

2.4 选择合适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在同一城市, 观赏鱼的生产应集中于某一近郊地域, 有利于生产商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并便于形成区域品牌, 吸引更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面对众多的分散的终端消费者, 可在大城市建设观赏鱼交易中心, 或超市式连锁经营的形式, 改变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形式, 集中销售各种观赏鱼以及相关设备, 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观赏鱼交易中心的建立, 有助于营造当地的观赏鱼文化氛围, 也给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都将对观赏渔业起到宣传和推动作用。

2.5 强化服务, 加快产业提升

观赏鱼消费集服务个性化、饲养技术化、消费小量化等特点, 市场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自身爱好, 对观赏鱼多层次的选择需求, 提供更多的品种和特色外, 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包括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的指导, 水族箱布景和摆设的建议, 以及水族设备的维修服务等等。让顾客买的放心, 养的开心, 让其真正体会到观赏鱼带给人类的乐趣, 实现观赏鱼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吉桥.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学(观赏渔业)[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第7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一、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区发展及海域功能区划调整,我区积极引导传统渔业企业探索开展休闲渔业项目,逐步形成了以渔业生产体验、海洋垂钓观光、渔家餐饮、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政策支持上,连续两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休闲渔业发展的意见》,2016年2月,我区3处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功获批。截止目前,我区拥有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 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处,2A级以上滨海旅游景点 处,小型垂钓场所  余处。我区休闲渔业形态可划分为四类: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主要是以海洋或水库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如  项目、  等。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游客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市区周边以海、渔为依托的   渔家乐、   休闲渔业基地等。三是游览观光形态。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走进海洋、海滩等自然环境,“住海边、坐游艇、观海景、食海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如   海上休闲度假游轮“   号”等。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   海洋文化馆、   展示馆等。2015年,全区涉渔旅游收入达   亿元,占渔业行业总产值的   %,休闲渔业已经成为我区发展现代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区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管理问题。休闲渔业虽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但也具有其弱质性,需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目前,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还未真正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 

(二)规模效益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休闲渔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休闲渔业产业层次较低,特色和优势还不够突出。大部分休闲渔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海洋游钓和渔家乐,起点较低,功能单一,品牌力不强。

(三)从业素质问题。部分经营者把休闲渔业简单地认为就是让游客吃好喝好,划船钓鱼,缺少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方面的内容。从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看,休闲渔业除了这些内容外,还应该融入历史、文学、美术等诸多内容。同时,从传统渔业转移而来渔民,文化教育的程度偏低,知识涵养先天不足,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三、加快我区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休闲渔业发展作为我区加快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明确职责分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重点项目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考核;鼓励从业企业加入   休闲渔业协会,强化行业内部沟通合作与监督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广,为休闲渔业发展搭建平台,支持举办渔文化展示、垂钓比赛、水族器材(包括钓具、钓饵等)展销等各类活动,推广渔业休闲文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促进休闲渔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渔业发展状况和旅游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和市场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不断完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以现有养殖区域为基础,结合现代渔村建设、人工鱼礁建设和滨海旅游开发,借助我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大力发展垂钓、观赏、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基地,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健全发展机制。要坚持发展市场自主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建议支持设立多渠道融资、为股东负责的股份制企业(俱乐部),强化休闲渔业开发与经营;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渔户”的休闲渔业产业推广模式,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第8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渔业 发展模式 转型

一、前言

作为舟山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舟山渔业将成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加快推进“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建设中,渔业现代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但由于近来对鱼类的过度捕捞等原因,舟山海洋渔业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笔者基于渔业枯竭现状,通过对09-12年衢山岛养殖收入及劳动力数量统计表及渔业统计报表整理分析后提出以养殖场集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渔民转型工作,从而推动舟山渔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二、调研设计及实施

(一)调研内容

本文以舟山海洋经济特区设立为背景,以研究现阶段渔业发展前景为突破口,着力于渔业发展转型,面临渔业资源进一步枯竭,从现阶段渔业补贴现状与基本框架出发,从转型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为突破口——养殖场发展、渔民转型两大难点为研究点进行深层次研究,并针对上述难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希望有所突破。

(二)研究方法

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课题小组自编问卷《渔业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并在舟山本岛定海区岱山岛、衢山岛、嵊泗岛,进行发放回收,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7.5%,男女比例为27:13。

1.渔民的思想保守

当地的渔民大部分是世代打渔为生,从其祖辈开始便一直从事该行业,长期以来并未考虑海洋资源枯竭以及产生向其他行业转型的想法。

2.渔民捕捞产业规模过大,限制其他经济发展

衢山县共有渔船1303艘,占岱山渔船总数52%,其中有帆张网670多艘,渔村25个。捕捞产业的规模过大,加速海洋资源枯竭。而且大量人员从事此行业,其他行业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一定的利益刺激,转型较为困难。

3.转型方面政府帮扶力度不够

政府并未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渔民的产业转型,仅仅给渔民的捕捞业提供保障,渔民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的心理并未着眼于未来,未给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4.忽视海洋环境保护

随着沿海地区一些造船厂、加工厂的创办,流域的水质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工厂将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渣直接排放至水中,使近海地区的水质急剧下降,导致海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减少。

四、意见与建议

(一)深入落实渔民教育,转移渔业发展重心

着手发展养殖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注重养殖业品种的多样性,若品种过于单一,在市场内的竞争将远远大于合作,不利于养殖业的初期发展。深入落实渔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渔民的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拥有除捕捞以外的一技之长,方便从事其他行业,创造经济利益。

(二)缩小捕捞产业规模,开拓其他经济领域

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创设文化体验,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发展休闲渔业。其中,休闲渔业可分为休闲垂钓型、观光旅游型、体验生活型、展示教育型、品尝游购型。此外,舟山的海鲜闻名新鲜,开发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较易提升舟山整体的旅游形象。

(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定专业技术团队

为促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技术是关键。舟山当地可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成功案例,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水产品养殖的存活率。

(四)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已获资源

舟山海洋经济特区由于传播业的发展,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注重海洋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

(五)完善各处管理体制,提升水产品竞争力

为推动养殖业稳健发展,各方应共同研讨管理体制,避免发生多方混乱管理、相互干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并将其落实到位,管理监督到位。行业合作社完善社内的管理体制,紧密与各方的联系,努力为渔民创设更好的经济收益。

(六)搭建合作联系桥梁,促进双方共同盈利

养殖场与渔民之间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养殖场的正常开展需要人员的多方面配合,双方搭建起合作的桥梁,共同盈利,共同富裕。

(七)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坚实保障体系

对转产转业渔民因以前购买渔船及其他捕鱼设备而产生的债务进行减息或者免息,加大对报废渔船的补贴。解决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资金问题,推动渔民从事其他行业的进行,大力宣传政府优惠政策,并将政策落到实处,构建起坚实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渔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渔业执法;专属经济区;海洋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71-02

一、执法范围和任务

中国渔政的执法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海洋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水域;重要渔场、渔汛;国家颁布的保护区、休渔区以及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保护区、休渔区。此外,东海区渔政局兼管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及渔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是毗邻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组织实施所负责海区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是各海区渔政局一项重要职责。执行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由海区渔政局具体落实。海区渔政局的渔政船不足时,可抽调符合条件的地方渔政船承担巡航任务。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在专属经济区,根据渔业局《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年度巡航的组织和指挥工作,包括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各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并报指挥中心备案。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指挥中心视情况可直接调度指挥。”根据该规定第17条,“海区渔政局应对本海区每季度的巡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并于下一季度的前10个工作日内报指挥中心。年度巡航工作结束后,要对本海区全年的巡航工作进行总结,并于翌年的1月底前报指挥中心。”第18条规定,“国家渔政局和指挥中心对承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单位、人员及渔政船进行监督,不定期对巡航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渔政船进行表彰,对执行专属经济区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给予经费补助。”

二、执法依据

中国渔政的主要执法依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物权法》、《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渔业局)、农业部《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部《农业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

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管理是中国渔业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资源权益。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1999年1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国人、外国渔船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6月颁布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国渔政[2000]8号)。此外,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在专属经济区有关规定的框架下,中国分别于日本、韩国、越南签订了新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管理和渔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新形势。

三、渔业执法的管理机制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成立已有二十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是专职负责渔业行政执法的执法机构,主要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三大行政职能,负责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调处理各类渔业生产纠纷,保障渔船安全生产,查处各类违规渔业生产行为。中国的渔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已建立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在农业部,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统管全国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重大渔政执法行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在南海、东海、黄渤海设立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辖区渔政执法的监督、指挥、协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设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或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负责辖区内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接受上级机关的业务指导,参加上级机关统一组织的渔政执法行动。

《渔业法》第7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从法律上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定为中国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就是中央对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的区域性管理。贯彻统分原则是符合渔政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符合渔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中国渔业资源、自然环境和国情实际。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两者的关系是健全渔政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1987年)重视各涉海部门的协作和协调,第8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四、存在问题

1.渔业执法力量薄弱。仅从数量上看,管理任务和管理力量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导致粗线条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死角。特别是在县级等基层渔政部门,由于管理力量薄弱,致使海上执法检查、渔船进出港签证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管理效果难以保证。渔业执法机构分散进一步分散了渔业执法力量。目前,中国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很多,主要有海洋渔业管理、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部门,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依法治渔的预期效果。

2.渔业执法经费不足。目前,各级渔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其中县级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许多全额拨款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也仅是财政上确保人员工资,而执法经费和办公经费并不在全额拨款之列。而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实行收支“两条线”,有关渔业收费及罚没款都上缴给财政部门,但有关执法费用、执法船燃油费、维修费等却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3.执法装备落后。由于渔业执法经费不足,全国渔业安全执法装备普遍比较落后,不少执法船艇是由其他部门退役的船只或生产渔船改装的,使用年限长,抗风和续航能力差,有的甚至超期服役,照相、摄像等必要的取证设备匮乏,影响执法机关调查取证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渔政承担维护中国在所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内渔业和养护生物资源利益的任务,由于执法海域范围广,需要吨位大、设备先进的执法船只以及飞机,但中国渔政目前仍然缺乏这些必要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力度和效果。

五、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全球针对外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渔业捕捞能力和劳动力闲置趋势加剧,渔业劳动力与捕捞能力大范围转移等刚性需求越来越强,对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养护的任务加重。同时,有些海上周边国家对中国渔业捕捞设置障碍,采取限制措施,不断抓扣我渔船,从而引发海上渔业纠纷。外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时有发生。海洋渔业维权形势复杂、多变。

针对以上形势,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渔业执法的发展趋势应为:

1.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即已达到了产能极限,进入21世纪后,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因素,海洋渔业产量逐年下降。

2.加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渔业局于2000年6月颁布了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国渔政[2000]8号),并于2005年修订。中国渔政执法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派出渔政船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生产和生物资源调查等渔业活动的中国和外国船舶、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渔业局主管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工作,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区渔政局)负责制定各自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并具体实施。渔政巡航是维护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渔业权益的一种方式,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将得到加强。

3.加强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海上执法不同于陆地,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和复杂的海况,人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装备才能进行执法活动。渔业执法装备数量虽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升级,仍需在执法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海上执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如专门负责中国海上维权的中国海监。由于多种原因,统一中国海上执法队伍尚有难度,但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海洋渔业权益作为海洋权益的一种,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芳.中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