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渔业船舶管理全文(5篇)

渔业船舶管理

第1篇: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1.船舶配套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分析

1.1企业信息化程度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尽管大多数船舶配套企业都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成本管理对于我国船舶配套企业而言,仍然具有挑战性。绝大数企业财务系统并没有成本核算模块,成本核算还是电子表格式的手工核算。有的企业财务系统即使有成本模块,但是没有和仓储部门、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管理系统相联系,出现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财务部门对生产和经营环节出现的成本管理问题知悉滞后甚至不知,从而影响财务部门对最终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1.2成本结转的时效性和匹配性不佳

在实务中,经常出现产品已发货,产品风险转移后企业做销售,但是相关成本并未全部入账。由于财务人员对产品工艺并不熟悉,不清楚产品的成本构成明细,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低估,收入成本不匹配,高估利润。对本月或者本年销售的产品而成本未全部入账的,采购部门有时会预提成本,但是后期发票进账采购部未做说明,财务人员未发现时,则出现成本重复进账,导致高估成本和低估产品的利润率。

1.3生产管理部门成本管理粗放

绝大多数船舶配套企业属于制造业,生产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主要部门,其对生产管理的精细度直接影响成本管理水平。一方面在生产急需时,有的企业先领用原材料后补出库单。如果这两者时间间隔较长,甚至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忘记补出库单,仓库账面原材料一直挂账,导致原材料账实不符和产品账面成本低估。另一方面,某些企业由于产品特点,会出现几件产品共用同一个原材料的情况,但是领用原材料时,往往把几件产品的材料领用到一个产品上,导致同一种产品,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

2.改善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路径

2.1转变管理观念,加强部门信息沟通

以往,船舶配套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管理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对成本管理工作概念的认识存在狭隘性的问题。虽然部分船舶配套企业已经开展了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它们的管理理念的局限,其工作的内容仅限于降低成本,管理的眼界不足以囊括所有的管理难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这项工作进行考量,致使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积极效益无法得到全面发挥。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管理者就需要主动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并尽可能加强部门信息的沟通。船舶配套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成本管理方针,实现企业风险防控,促使企业转型。企业管理者应当深刻意识到成本管理的内涵以及加强管理软件及其所属部门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摒弃一味降低成本的错误思想,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优化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控制的合理性。企业经营者除了要做到上述内容,还应深入挖掘管理模式,寻找与自身管理模式最贴切的方式,对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给予财务人员更多支持。

2.2加强对内部价值链分析,提升成本结转效率

从船舶配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来讲,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的价值活动,一是辅助活动,二是基本活动。从以上两方面活动的角度出发,对船舶配套企业内部价值链作业进行高质量的识别,在此基础上,使风险成本管理工作的目标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船舶配套企业内部价值链相关的各项活动来看,不同的活动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生产经营、服务、市场营销、进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发货、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船舶配套企业的整个运营系统都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出现,增加风险成本,其具体损失很难做出完整评估。因此,船舶配套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保证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力量,对风险成本进行评估,一旦出现风险较大的问题,既需要立即调整经营策略。做好对成本结转工作、风险成本的评估以及计量工作。在此基础上,与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确定合理性,在风险成本大于经营效益的前提下,需要提升成本结转的效率,做好对风险成本的控制转移以及分散工作。

2.3健全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体制,精细化成本管理

对于船舶配套企业而言,成本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工作具备较强的系统性,需要调动企业内部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统一的步调上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为了保证成本管理工作及风险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当协调内部利益,健全管理机制,避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此外,企业经营者应当将成本管理理念传递到每个员工心中,建立风险防范工作与其日常工作的联系,对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为了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造假的情况,企业应当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尽量做到精细化成本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审计的合理性。对于企业而言,审计部门相对独立,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审计调节,规避企业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者应当健全考核机制,根据各部门成员的工作情况和赏罚条例,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惩罚,在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的经营效益扩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提升人员素质尽量精细化成本管理,例如领用原材料和产品要做到一一对应、领用原材料需要及时填写出库单等。

3.结论

第2篇: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关键词】渔船管理;档案管理;渔船检验

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渔业经济也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政府一直致力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工作,随着渔船种类不断更新,国家推行各类政策措施,对渔船的“双控”管理、网具管制、减船转业以及禁渔休渔等,均产生很好的成效,有效地缓解了海洋渔业捕捞压力,国家还将逐步实施捕捞限额管理进行了专门研讨,渔船数量的增减也是国家调控渔业捕捞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中国特色的捕捞业制度,使我国捕捞业和渔船管理各个环节基本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与此同时,渔业船舶的管理问题也摆在了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面前,加强渔船档案管理,可以在坚持“双控”政策的基础上,有效掌控我国的渔船数量以及相关信息,合理控制捕捞强度,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确保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渔船档案管理的意义

完善渔船档案管理制度,有利于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有助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活动,为推行开展限额捕捞、休渔禁渔制度,推进渔政执法工作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该对所管辖渔船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推进渔船渔港动态监控,增强渔船安全生产、应急救助能力,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和涉外违法捕鱼事件的发生。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渔业市场秩序,合理养护海洋渔业资源,维持海洋渔业生态平衡,优化捕捞作业方式,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捕捞数量逐年下降,国家越加重视对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的保护,从1995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近几年不断改进休渔时间和休渔范围,在广阔范围内对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加强渔船档案管理,确保渔船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向渔业主管部门呈交准确可靠的信息材料,对国家压减海洋捕捞渔船,引导渔民减船转产转业,遏制捕捞渔船快速增长,可以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材料,为政府制定渔业发展目标具有巨大的参考作用,还可以提升渔业主管部门的渔业执法力度。

二、渔船档案管理的材料收集归档

渔业船舶档案全面的通过文字记载、图像表格、视频影像等各种形式记录了渔船的建造、检测、转销等过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可以保护渔船拥有者的依法财产不受侵害。渔业船舶档案主要包含:渔船入户申请表、船具控制指标批准文件、船舶拥有者的身份证件、船舶检验证书、违法违纪记录等很多详细的文件材料。各地渔船管理部门方应遵循国家渔业管理部门相关条例,并分析当地实际情况,编制适用的渔业船舶档案材料收集范围,然后进行细致严谨的调查,档案管理部门采集归纳渔船材料整合并集中监管,记录在案。并对每条渔船做到独立建档,每年及时采集更新数据文本,做到对渔船档案的规范管理。渔船年审年检是渔船检验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渔船开展监管查验,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渔船检验的相关材料,并结合信息数据库对渔船的违法记录的动态影像资料以及处罚文书收集齐全,保证渔船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改进渔船档案管理的举措

加强对于渔业船舶的档案管理是为了船舶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全面提升渔船档案的利用服务效率。为加强渔船档案的管理,提出几条建设性建议。首先就是认真做好渔船档案编制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渔船档案管理明细中加入更多数据信息,不仅要包含渔船的数量和型号、功能,并逐一做好编号,提高档案检索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政府以及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进渔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渔船管理数据库,优化完善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推广运用北斗导航、AlS、渔船自动识别系统等先进管理技术,加强渔船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档案管理体系,将渔船登记、换发渔业、捕捞许可证、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所有权证书以及船籍港、渔业资源费征收、渔船年审、禁渔期捕捞违法记录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由渔船档案管理部门集中规范化管理,并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全方位提高渔船档案的利用效率,并促使我国渔船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信息化轨道。建议实行联网联动机制管理渔船档案。建议国家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创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采取先进的科研技术对渔船进行视频监控,使管理更加直观明了,在网络系统中,将渔船的批准证书,检验许可以及财产证明、违法记录等各项信息详细记录在案。建立由全国联网信息共享数据库管理制度,违法查纠渔船全国联动,建立“三无”渔船清理整治长效机制,全国联动查处“三无”渔船和无照运行的渔船,可以通过联网渔船船籍档案管理部门数据库,了解相关渔船信息,及时查处违法渔船,提高执法效率,并可以大幅减少管理成本,不受地域、空间阻碍,方便监控和信息沟通,使渔船档案的各种信息载体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监管作用。渔业执法部门的办公,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综合管理,构建一个多方位的网络管理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对渔船进行网络监控。当发现渔船造成水域污染等违法事件,可充分利用渔船档案资料进行排查检验,对违规渔船依法处理。在休渔期内,可以利用渔船档案资料对区域内渔船停港情况进行分析筛选,从海域陆地对渔船进行管控,可以大大提高渔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几乎可以取代传统的手写操作。因此在如今的渔船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部门向渔户提供的已经不是以往的纸质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电子档案。如今渔船档案管理工作是将大量的档案信息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转化为电子格式,然后通过网络途径向外界传递档案信息,将渔船档案转化为有着充分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在渔船档案管理部门内部,也应深化改革,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培训加强教育,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足以胜任数字化信息档案的管理。因此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渔业船舶的信息采集、数据记录以及调控监管,实现对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化的控制与管理,可以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收集、全面确保信息安全、精准快速地传递信息、最大限度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使渔船档案的管理呈现出及时性、准确性、广泛性和安全性。对渔业船舶进行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运用渔船检验等手段,可以确保渔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利益,有利于渔业市场稳定运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合理运用海洋资源,配合我国的伏季休渔政策,可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硕,王宇,王振洲.渔船身份识别系统在海洋渔船管理中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4,02(01):63-66.

[2]王梦娉.渔业船舶技术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4,04(03):86-87.

第3篇: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一、远洋渔船装备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

远洋渔船装备是船舶工业下属的一个分支,但同一般意义上的商用船舶不同,专指在本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或在他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中从事渔业资源勘探、捕捞、运输、加工等活动所使用的远洋渔船及相关配套设备。其中,远洋渔船按照作业区域可分为大洋性渔船和过洋性渔船两大类;按照用途划分又可分为远洋渔业调查船、远洋渔业捕捞船以及远洋渔业辅助船等。配套设备则包括:捕捞设备、探鱼设备、鱼加工设备、制冷、深冷系统、液压系统、起重设备以及自动监控和报警系统等。从远洋渔船装备范畴可见,远洋渔船集成了遥感定位、雷达探测、机电液一体化捕捞装备、冷冻保鲜等高端系统,属于先进科技成果的集合,其装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据统计,一艘8000吨级大型远洋拖网渔船价值量超过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而一艘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价值量则高达1.7亿美元,超过万箱集装箱船,属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另外,远洋渔船装备还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据“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研究”表明,远洋渔船建造产业带动系数为3.13,居我国18个产业之首;影响力系数为1.20,在18个产业中排在第二,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而船舶行业产业带动系数为2.26,影响力系数为1.19,均低于远洋渔船建造。据估算,我国建造一艘长度为115米的大型围网渔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增加10亿总产出;建造一艘长度75米金枪鱼围网渔船,则可以增加3.8亿元的产出效果。同时,将推动船舶动力机械、甲板机械和网具、钓具等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增长,促进国内外渔业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远洋渔业还能够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远洋渔业生产的从业人员5万多人,不仅解决了部分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渔场周边国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据浙江省舟山普陀区渔业协会统计,全区有6000名渔民长期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为后续水产加工和修船等生产直接创造近4万人的就业岗位。台湾渔业界做过测算,一名远洋渔业船员能够带动近20人就业。状,依据历史产量和现有生产状况进行配额分配,一个国家参与远洋渔业的时间越早,历史产量越高,实际拥有的生产能力越强,在国际渔业资源份额分配中的话语权就会越大,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方面加强了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另一方面把远洋渔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开展对公海和极地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其远洋渔业资源的权益和份额。日本政府为发展远洋渔业,在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就将提高捕捞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预算经费设定为2.7亿美元,其中包括对各种捕捞技术的推广普及、渔船船主的援助,市场开拓等。另有5亿美元的特殊补贴用于渔船的保险和再保险。据统计,日本每年对渔船损坏的保险为130万美元,低息贷款为2400万美元。新渔船和渔具研究的支持资金每年为2000万美元~2300万美元。渔业科研发展资金每年在8000万美元~9000万美元。近年来,日本为更大范围地开发和拥有远洋渔业资源,每年平均建造10艘远洋渔业科学考察船,进行远洋渔业资源调查。韩国政府则将远洋渔业作为主导21世纪的海洋核心产业。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投资2655亿韩元(约合2.76亿美元),用于远洋捕捞、海洋养殖、海产品加工和销售,建立远洋渔业海外基地,以加强远洋渔业竞争力。此外,在2013年年底前还将投入274亿韩元,与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另外,挪威等欧洲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远洋渔船的扶持力度,像挪威最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就是由国家投资

二、发达国家积极推进远洋渔船装备发展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产量的逐渐减少,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定的实施,加之国际渔业资源“占有即权益”的管理规则,即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生态系统概念的框架下,同时尊重历史和现设计、研发和建造的。此外,俄罗斯也在积极开展远洋捕捞,其在2020年前渔业发展构想中就提出了组建国家“渔业船队”,恢复其在世界大洋公海的远洋捕捞作业和重组远洋捕捞科学保障体系。正是在这些发达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凭借着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国外远洋渔船装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方向发展。1)大型化近年来渔业发达国家为了缓解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大量缩减渔船数量,但渔船马力却在不断增大,船型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据统计,日本注册渔船总数从2005年的30.88万艘下降至2007年的29.66万艘,但其总功率从1244万千瓦上升至1284万千瓦。目前,世界上大型远洋渔船尺度大多在100米左右,功率在5000~6000kw,最大远洋渔船已达到150米,总吨位达到1.4万吨。2)自动化新型远洋渔船配有全自动鱼类处理系统。鱼能被准确定位,去头吸内脏机能够精确有效地去除鱼头和鱼尾;鱼片机配有视觉系统,产能为300尾/分钟;配有鱼腹切割设备和刷洗系统。整条加工生产线无需操作人员,通过高度先进的视觉系统进行监视;加工废料被送往船上的鱼粉加工设备。据悉,一艘欧洲较先进的70米左右的中型拖网渔船,全船船员仅需9~12人,甲板渔捞设备操作仅需4人,而同样大小的我国渔船船员需60~80人。3)信息化随着遥感技术、空间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渔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渔场渔情分析速、预报和渔业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快速地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渔场信息,提高远洋船队的捕捞生产效率。日、美、法等国已建立了海洋渔业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日本的海洋渔业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日本渔情信息服务中心为基地,通过与各种渔业团体、渔业企业的协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业务化运行系统,为日本的远洋渔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先进远洋渔船还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渔具,减少能耗,提高捕捞效率。美国Net公司研发的JFD型182中层拖网12分钟捕捞渔获940吨。冰岛Hampidijan公司发明的自扩张拖网,由于不用网板从而减少了网具在水中的阻力,有助于增加渔获。挪威Remoysea集团公司采用三联网作业,其渔获量比本来双联网增加30~40%。欧洲还研制出有磁性渔网捕鱼技术,在同样水域可提高20~80%捕捞效率。德国Rofia公司研制出一种网具在水中很快张开,从而能迅速地进行捕捞。美国一家公司研制出Magellan金枪鱼跟踪浮标,安装在集鱼装置上,包括GPS、海水温度传感器和通讯装置等,船长可通过对浮标发来的资料,判断鱼群位置,进行瞄准捕捞。荷兰DSM公司研制的超强聚乙烯纤维Dyneema已广泛在远洋大型拖网、围网、延绳钓上应用,减少网具保养的工作,增加有效捕捞时间,同时,降低网具阻力,减少生产能耗,大幅度提高了捕捞效率。此外,即将生效的《国际渔船安全公约》等国家公约也将对渔船的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远洋渔船向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方向发展。总之,从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远洋渔船装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作为前提保障。

第4篇: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关键词:R22;替代;R404A;R507A混合制冷剂;渔船

1政策法规对全球环境和制冷剂行业的影响

制冷剂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技术变革时期,初期产品为CFC(氟氯烷烃)类物质,这一代制冷剂内含有CFC-11(R11),CFC-12(R12)物质。第二代制冷剂的问世将HCFC(氢氟氯烃)所淘汰,HCFC-22(R22)是这一代制冷剂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产品之一,并将其应用在了发泡、空调、冷冻等行业中。经历第三代技术变革,出现了HFC(氢氟烃)制冷产品,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为HFC-245fa(R245fa发泡剂)、HFC-134a(R134a)和HFC-410a(R410a),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为ODP值为0。最为突出的优点为具有环保性能,得到了整个行业的认可。经过不断技术创新,第四代制冷剂使用了化学合成物质,但由于受设备限制,第四代制冷剂仍然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本文介绍的制冷剂R404A和R507A是混合制冷剂,是由2种或2种以上第三代制冷剂组成的混合物。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的不同的淘汰时间表:其中前者于1996年开始冻结二代制冷剂(以R22为代表)的消费量,缓冲期为24年,到2020年完全停止使用第二代制冷剂;后者淘汰进程略慢于发达国家,将于2013年缩减生产和消费量,缓冲期17年,到2030年终止使用。现阶段我国在制冷剂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达到技术成熟时期。自2013年起,我国开始对第二代制冷剂的使用进行管理,2013年制冷剂产量为30万吨左右,2015年制冷剂产量为27万吨左右,今年产量为20万吨左右,争取2030年第二代制冷剂不再使用[1]。从第二代制冷剂限制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我国严格遵守《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承诺,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市场的发展,推动新型环保制冷剂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渔业船舶制冷行业加快淘汰第二代制冷剂,根据《国内海洋渔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9)规定,在2020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渔船禁用含氢化氯氟烃(第二代制冷剂)制冷装置,这比我国限定的淘汰进度提前了10年。而当前渔业船舶制冷装置使用的制冷剂R22,替代方向主要是使用R404A和R507A制冷剂。

2行业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及发现的问题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作为省属龙头骨干企业,年可交付大洋性和过洋性渔船400余艘,设计及建造能力居国内首位。以下是我司在行业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及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线设计人员,时刻关注国际最新的动态。我司最早在2008年开始接触环保型制冷剂,前面说到发达国家淘汰时间要早于发展中国家,当时我司为安哥拉制造的一批出口渔船,按照欧洲法规标准制作,入级法国船级社(BV),制冷设备采用德国比泽尔产品,为满足环保要求采用的就是欧洲普遍认同的第三代制冷剂R404A。近10多年来,随着国内沿海渔业资源的匮乏,开始大批量建造大洋性和过洋性渔船,全世界所有大洋渔场基本都有中国渔船的身影。按照国际公约的法律法规,我司近年来一直在远洋渔船上推广使用环保型制冷剂R404A,船型有远洋鱿鱼钓船,超低温金枪钓船,灯光围网船,运输船等。船东既有大型国企——中国水产集团、广远渔业、上海蒂尔、山东渔业等,又有大型渔业集团——鑫发、福远渔、青远渔、荣远渔、好当家、赤山、石岛水产等,还有大量的个体船东等。新产品从开始到成熟至少需要10年时间,经过我司不断的尝试,跟踪客户,发现从R22改为R404A制冷剂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制冷剂R404A的饱和压力比R22高,所以系统中压力容器设计压力提高,蒸发器壁厚增加。设备重量增加,载货量减少,经济效益降低。2)R404A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物的成分浓度随着系统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对制冷系统的生产、调试以及后期维修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对系统热传导性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船舶运营一段时间后,制冷系统在焊口,阀口等位置容易泄露,制冷剂泄漏后,其组成成分便发生了变化,机组轴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制冷量变小,冻结能力下降[2]。只有系统制冷剂全部排空置换,这样才能保证各混合组分的比例,也才能达到最初的设计制冷效果,这也是众多船东反应最多的问题。3)由于R404A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本身与水的相溶性很好,因此制冷系统对残留物质、水分、清洁度的要求与R22制冷剂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效果,R404A系统水分控制和杂质控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建造初期就需要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惰性气体气爆法吹脏,焊口的处理保护,抽真空保压试验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施工质量问题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冰堵,泄放时杂质划伤阀门时有发生。

3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一直积极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如何能在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找到一种更适合船用的制冷剂,终于发现R507A的综合性能略好于R404A。表1是2种制冷剂各项性能指标的比对。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1)R507A作为共沸制冷剂具有很多纯质制冷剂所不具有的特性。①在一定的蒸发压力下蒸发时,具有几乎不变的蒸发温度,而且蒸发温度要比单一的纯质制冷剂要低。②在一定的蒸发温度下,共沸制冷剂的单位容量制冷量要比组成它的单一制冷剂要高。③化学稳定性要好。④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中能更好的冷却电动机,电动机绕组温升减小。2)采用同样的压缩机组,R507A的制冷量比R404A的制冷量大3%。3)无论在含有润滑油还是不含润滑油的工况下,R507A的换热性能均比R404A好。R507A的综合性能略好于R404A,价格相差不大。4)以目前的法规,对这2种制冷剂的使用时间无限制。

4结语

目前本公司在建的渔船(今年预计交付70条船)的制冷系统,基本采用R507A制冷剂。国内对于环保型制冷剂的研发及使用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第四代环保制冷剂也逐步出现在制冷市场,其产品已进入日常生产生活。R404A和R507A制冷剂是当前的主流环保制冷剂,其都作为R22的替代品,把具体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总结,希望给同行做一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玉川,张旭,郭晟江.NH_3制冷剂在国内远洋渔船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船舶设计通讯,2017,(01):79-82.

第5篇:渔业船舶管理范文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