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渔业养殖建设精选(九篇)

渔业养殖建设

第1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产品;空间拓展;科技支撑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面对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粮食安全压力长期存在。相对陆地农牧业而言,“蓝色粮仓”建设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还能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健康、安全的海洋动植物蛋白。因此,在重视陆地农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对海域、沿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建成人类粮食储备的“新大陆”,“海陆并进”构建我国大粮食安全体系。目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受近岸海域养殖空间日益减少、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足、海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和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的制约。为此,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策略,采取完善的保障措施,以推进“蓝色粮仓”的顺利建设。本文主要结合青岛市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策略选择(一)“空间拓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掘海洋资源潜力,为“蓝色粮仓”建设寻找更多更大的仓储空间。

1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现由近海渔业向深海远洋渔业的拓展。青岛市远洋捕捞目前仍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比较差,且大部分远洋渔船严重老化,多数由近海捕捞渔船改造而成,作业效率低、辐射范围小、安全性能差。加上作业人员远洋捕捞技术欠缺,使全市远洋渔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了严重制约。

[1

]因此:第一,提升全市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与竞争的整体水平。通过技术引进,专业合作,不断做大做强远洋渔业公司。建造或购进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参与南极磷虾捕捞与产品深加工,探索其他新鱼(捕捞品)种的开发利用途径。

[2

]第二,加大远洋捕捞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提高捕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尽快制定出台扶持远洋渔业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国家税收政策,适度加大燃油补贴;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促进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做好渔业从业人员远洋捕捞的技能培训工作。利用青岛市渔船数量较多、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多、很多船员拥有丰富的捕捞经验和渔场探寻能力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远洋渔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通过派员学习和引进相结合,为远洋捕捞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3

]2、发展新型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实现由滩涂浅海养殖向深海养殖拓展。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如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消波堤等新技术的成熟,以及HDPE等新材料的运用,海水养殖开发区域应由目前主要集中于-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浅海向-20米、-30米等深线的深水区域推进,缓解近些年由于近海养殖空间趋于饱和带来的养殖压力。

第一,加大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加大深水网箱养殖配套设施、材料研究与开发力度,如开发配套的养殖设施,包括网衣水下清洗技术及设备、防鲨鱼网片张紧结构、夜间警示器系统、鱼类起捕设备、网箱养殖监测系统等。

[4

]科学筛选养殖品种,突破相应的苗种培育技术和饲料加工技术。同时,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示范区,指导地区性深水网箱养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育种、育苗、新品种开发、养殖技术、网箱制作技术、饲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深水网箱养殖从离岸管理转向陆基管理或海洋平台管理及自动控制系统管理。

(二)海域利用效率提升战略

在控制风险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密度养殖技术,大力培育和引进养殖新品种,改善和优化海水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基地养殖转变,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1

、重点实施和扶持传统低效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产出和效益。倡导和鼓励间养、轮养、套养和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采用养殖互净清洁生产工艺,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单纯的终端污染控制转向养殖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源的再利用,减少海水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保持海水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

2

、加快循环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推广。

积极推动循环水设施投入和研发投入,吸引非渔业企业进入设备研发领域,为渔业设施现代化服务。

鼓励现有的养殖企业向现代化养殖企业转变,从传统养殖方式向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在政策、财政、信息服务上给予大力扶持。

3

、积极推动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品种的改良,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的开发以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生物品种的引进,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基地,推动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三)价值链延伸战略

通过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为“蓝色粮仓”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供应,满足居民的多层次物质需求。

1

、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海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渔业生产的纵向延伸,是海产品增值的主要支撑,也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业视为“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改变全市海产品加工空间发展失衡的状况,尽快扭转部分区市海产品加工相对滞后的状态,以适应广大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费结构。依托青岛市藻类、鱼类和海参加工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实现加工产品品种规格系列化,推动海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海产品加工种类方面,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海产品。在继续做强红岛现代远洋海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亚洲周边国家及欧美市场的出口的同时,突出发展优质传统加工品、保健食品、罐头制品、海洋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另外,还要加强低值海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合成海产食品,新型海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以及具有美容功效的海产食品,丰富海产品品种结构。

2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青岛港口区、海洋保护区、渔港及旅游区和部分海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渔人码头和海鲜大排档,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等休闲渔业与现代渔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海洋渔业结构的优化。

(四)内涵式发展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以养殖品种优化和养殖方式升级为主要切入点,促使海洋渔业向集约化、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动海洋渔业内涵式发展。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比例,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根据不同海区特点和资源优势,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鼓励和引导企业科学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立健全原良种体系,促进养殖结构合理化。以原良种场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引进优良原种,加快传统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加大主导品种、优势品种、名贵品种的苗种繁育和亲种储备力度及其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

2

、积极改善养殖方式,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水平。转变目前大部分海域单一化养殖生产模式,推广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多营养级立体养殖模式和综合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科技支撑强化战略

1、健全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渔业公益性投入,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网络,保证新品种、新技术的顺利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合理布局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重点加强乡镇及区域站建设,为渔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提供有效的服务。

2

、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结合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挥驻青涉海院所的科技优势,构建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

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在良种繁育和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创新,鼓励渔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

、加大渔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渔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科技下乡、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形成长效的渔民培训机制,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4

、努力提升海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联合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海产品加工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精深海产品加工的发展,提高海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食品的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好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海产食品,重点突破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

二、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基于海洋渔业发展的实际,从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等方面入手,构建“蓝色粮仓”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如同陆地农业的耕地一样,海域和沿海滩涂是渔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确保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的自然空间,是构建“蓝色粮仓”的基本物质前提。

1

、科学制定养殖水域规划。尽快扭转近海建设无序、严重挤占养殖水域的混乱局面,保证基本的养殖水域。借鉴陆地农业基本农田“红线”和城市“绿线”的管理模式,划定“蓝色粮仓”用地(海)保护线,建立渔业养殖基本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养殖保护区的海域使用用途。结合沿海区市的实际,合理划分海域和滩涂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宜鱼、宜贝、宜虾或宜藻等的具体功能。

[5

]对于规划中属于旅游岸线的海域,允许适度发展藻类和底播养殖等有固碳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实现海域立体化、兼容性开发利用。

2

、科学进行海洋功能区域划分。按照《中国浅海滩涂渔业区划》、《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待批)的要求,加快海洋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速度和质量。除港口建设外,应严格禁止各种名目的围填海。严格控制沿海房地产开发,禁止污染性工业项目占用沿海滩涂。统筹航运、旅游、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区、陆上排污区、特殊用海区、工业区、特殊工程预留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留足养殖水域和滩涂。

(二)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蓝色粮仓”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包括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海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效益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弱质产业。因此,必须像重视农业那样,实施财政支持政策。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池塘改造、工厂化集约养殖、海产良种繁育、标准化藻类养殖、深海网箱养殖、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底播和增殖放流、海产品加工、渔业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政府应制定振兴渔业发展规划,出 台具体的扶持 政策,设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3]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域外资源。进一步完善养殖渔具等渔业设施的财政补贴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收购捕捞渔船马力指标,拆小建大,拆旧建新,实现海洋捕捞业由近海渔业向远洋渔业的转变。

2

、建立多元化开放型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蓝色粮仓”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蓝色粮仓”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渔业养殖、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知名企业来青投资,鼓励本地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蓝色粮仓”建设。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海洋渔业发展实际,引导银行创新信贷方式,加大对渔业信贷扶持,通过开展海域承包权和海产品订单等质押、渔船联保、与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等,解决贷款难问题。在进一步完善渔业互助保险,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尽快将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用财政资金对保费给予补贴,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渔业保险,降低渔民和相关企业的风险。

(三)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

依托青岛海洋科教优势,逐步加大海洋渔业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渔业科技研发基地。

1

、加快海洋渔业科技园区建设。以胶南和即墨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海洋渔业科技园区。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推动科研院所的产业化成果进园区孵化,使园区成为产学研企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科研成果孵化的示范窗口。支持大中型渔业企业进入园区建立实验室或中试基地,以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

、提高企业自主科研能力。深化科研院所与渔业企业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参与渔业开发,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资金,重点向渔业小微企业倾斜。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向渔民和渔业企业从业者推广先进适用的渔业技术。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渔业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实验室,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安全度。

3

、充分发挥渔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快基地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如海珍品基地、种苗繁育基地、亲种培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海产品生产基地等,创新“基地+企业”、“基地+渔户”的渔业组织模式,以规范化基地建设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四)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

青岛市海产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城阳区,经营规模位居全国50强,年交易量50多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过百亿。但由于市场交易缺乏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管理约束,经营比较松散。

[6

]从总体上看,青岛市海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管理薄弱,海产品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管理比较松散。

1

、整顿现有海产品市场,改变“散、杂、乱、差”状态,提升海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做好市场的功能区域划分,完善市场功能,保障大宗海产品交易需要。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市场流通速度和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市场电子交易信息平台,为渔民和海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科学的市场反馈信息,指导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

2

、加强政府对海产品市场的调控与扶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海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制度。加大海产品市场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对企业软硬件投资给予银行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3

、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民营、股份制企业参与市场建设,推动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动海产品市场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培育海产品批发公司等经营主体,提高其经营实力和信誉。加强对市场经营商户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海产品市场秩序。

4

、促进渔商联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创办集生产、批发、加工、零售于一体的海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直销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流通环节,千方百计降低流通成本。

(五)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

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体系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一方面,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自我控制,全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

1

、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现有的渔业园区和无公害海产品生产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引导激励养殖户、加工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标准化进程。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绿色海产品基地的认证工作,辐射带动海水养殖业实行标准化规范管理。

2

、建立跟踪监管服务体系。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入手,完善海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制度,建立商品可追溯机制,强化海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部分养殖大户、重点加工企业要实行跟踪监督管理,不断加大渔用药物检查和海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克服药物残留、有害添加剂等问题,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切实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形成高标准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的产业链。

(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青岛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扩大海洋渔业领域的资金、技术、人员、物资的国际交流,为“蓝色粮仓”建设打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1

、借助中日韩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选择一批技术含量大、经济效益高的渔业发展项目作为嫁接载体,吸引外商来青投资建设。

2

、积极引进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精心打造高水平海产品养殖基地、加工集群和辐射国内外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3

、积极开展绿色海产品、有机海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逐步提升安全健康生产标准,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为“蓝色粮仓”的安全建仓搭建保障平台。

4

、熟练运用WTO的有关规则以及我国已签订的国际渔业合作协定,制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青岛实际的海洋渔业生产与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推动国际渔业合作长远规划的制订,以保障“蓝色粮仓”建设拥有长远的国际战略发展空间。

注:本文受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青发改蓝办2011012)资助。

第2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2、重点加强水产良繁基地建设。坚持以市金峰渔业有限公司为实施基地,进一步完善繁殖设施和亲本配置,以丁鱼岁、鳜鱼和四大家鱼为重点,力争2015年达到年繁殖鱼苗达到5亿尾以上,保障市的水产苗种供应。

3、现代渔业建设:以白鹤湖水产养殖合作社和金峰渔业有限公司为规划重点,计划建设标准化精养鱼池1500亩,力争2012年完成标准化改造建设。

4、休闲渔业:以市金峰渔业有限公司、白鹤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市广明生态园有限公司等三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建设三个星级渔业休闲基地。

5、确保三大安全,即确保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继续加强三大安全监管和检查。

(1)、确保渔业生态安全。重点是大力推广优质渔用饲料、水质调节剂和无害化渔药,减少养殖废水排放;推广渔业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种草养鱼养蟹,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增加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投放量,严禁使用化肥养鱼,适度合理使用沼肥,防止渔业水域富营养化和过度开发利用;加大对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力度,适时公布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2)、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是建立并落实养殖生产日志、用药记录及产品销售记录制度,严查违规用药行为;在加大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对阳性样品生产单位的查处,落实“黑名单”制度,强化责任追究;继续开展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水产品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水产原良种场的监管工作。

(3)、确保渔业生产安全。重点是围绕省渔业局要求开展“平安渔港”和平安渔业示范县两个创建活动,全面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措施的检查落实,禁止电鱼、炸鱼和毒鱼行为,提高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渔业船东互保工作。

6、加快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是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加快企业资源整合,培植一家渔业集团公司,新增培养2家县级水产龙头企业和1家市级水产龙头企业。

7、发挥好养殖证的作用。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养殖证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好养殖证作为银行贷款的抵(质)押物作用,切实维护渔民核发权益。同时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市鱼类标本室。

8、开展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活动。重点是检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原良种场和苗种场及其他集约化水产养殖企业的养殖证持证情况、苗种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渔药使用情况及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制度执行和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9、强化三项渔政管理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回返的采砂收费,搞好天然水域的人工放流工作。二是全面开展渔业船舶的检验工作,完善机动渔船的各项配置,对存在问题的渔业船舶进行改造或更换。三是开展渔业船东互保业务:2011年计划完成渔政执法人员、渔业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捕捞渔民(船员)的参保。

第3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摘要:

海洋渔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特色和优势产业,在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增加渔民收入、拉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海洋渔业;海洋牧场;发展对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海底改造、增殖放流、藻场建设等举措,可使海域变得更加生态健康、美丽富饶,可以丰富海上“蓝色粮仓”,能够在渔业产业发展中实现生态健康、环境优良、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科技支撑需要加强、管理模式需要转变等矛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挑战与机遇并存。1.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渔港建设布局存在短板弱项,渔港要素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信息化程度不高。木质老旧渔船存量大,“小改大、木改钢”的任务依然繁重。现代海洋牧场监测监控体系尚未形成,先进设备投入不足,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2.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传统落后的养殖技术还在继续沿用,单一品种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的比率较低。三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用于开发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的海珍品数量不足、质量较差。高科技管理人才相对匮乏,高科技设施设备投入不够。养殖产品大面积死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底播产品收获时对海底生态破坏等问题有待解决。浮筏养殖成本高,作业强度大,生态破坏问题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3.管理模式需要转变。粗放式管理还普遍应用,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体系还未形成。新一轮海域渔业资源调查刚开始,本地底数还在沿用80年代数据,缺乏针对性。休闲渔业起步较晚,休闲渔业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亟需建立。

二、应对措施与建议

为解决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瓶颈,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科技支撑、规制保障”的原则,以强化基础、创新发展、法制引领为动力,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1.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落实《大连市“十三五”重点渔港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快推进渔港建设,最大限度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渔业北斗导航系统作用,为海洋牧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以标准化玻璃钢渔船示范推广为突破口,继续实施渔船升级改造工程,逐步淘汰老旧渔船。进一步优化海洋牧场环境监测站位和监测指标,增加监测频次,加强海洋牧场的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开展海洋牧场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定期评价,科学合理建设海洋牧场。

2.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强科学养殖技术培训,使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取代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养殖、混合化养殖和立体化养殖,挖掘海洋牧场最大潜力。引导鼓励养殖企业科技创新,拉长海洋牧场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在国内外渔业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部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作用,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资金扶持力度,吸引更好更多的渔业科技人才投身海洋牧场建设。组织开展养殖高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先进养殖设备,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成本高、养殖效益低、破坏海洋生态等问题。

3.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管理体系。针对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的海洋牧场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海洋牧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全市渔业海域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大连海域本底渔业资源状况,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最新的、最权威的和科学的管理依据。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渔业最新的规章制度,结合大连实际,加强立法调研,尽快完善地方性渔业规章制度,以制度求规范,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三、建设思路和重点任务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要以建设海洋强市为总体目标,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和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全力打造海洋“蓝色粮仓”。重点建设东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和渤海四个生态型海洋牧场区。

1.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北至长海县与金普新区、庄河市、普兰店区海域交界,西到长海县广鹿岛,南至海洋岛、獐子岛外的机轮拖网禁渔线所围合的海域。建设藻场及以底播贝类、刺参、鲍鱼等海珍品,以及深水鱼类资源养护等底播生产、资源保护、运输加工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参、贝、鱼、藻综合型牧场区。海面分浮筏生态养殖区、网箱生态养殖区、休闲渔业区和保留区,海底分底播养殖区和人工鱼礁区。

2.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东至庄河市栗子房镇,西至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除外长山列岛核心区以外的黄海北部海域。建设以滩涂贝类、鱼类及刺参增养殖为主,赶海采贝、亲海玩海、休闲娱乐为辅的参、贝、鱼海洋牧场区。重点发展港圈围海养殖、底播增养殖、海岛立体养殖、人工鱼礁及深水生态养殖。

3.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该海域为东至金州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西至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南至机轮拖网禁渔线的所有大连南部近岸海域。建设藻场、海珍品生息场、人工鱼礁海钓场等以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为主,主要发展休闲观光、垂钓、娱乐潜水、滨海旅游、酒店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体验型海洋牧场区。重点发展大李家深水大网箱生态养殖、金石滩休闲观光渔业、市区南部海域游艇垂钓及度假休闲观光渔业、龙王塘现代化渔港码头和旅顺鲍鱼、海胆、扇贝和藻类等高值生物产业带。

第4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一、上半年海洋与渔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海洋与渔业经济总体发展平稳:1~6月,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1.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6%;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7万吨,同比减少5.6%;海水养殖产量43812吨,同比减少0.7%;淡水养殖产量3360吨,同比增长0.5%;水产养殖面积22.5万亩,同比略减;渔业总产值13.43亿元,同比减少2.9%。

(二)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稳定:水产养殖总面积24.5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万亩,淡水养殖面积4.5万亩,基本与上年持平。三大水产品“龙型”产业发展平稳,大黄鱼养殖网箱1.25万只,放养鱼苗700万尾;梭子蟹养殖面积6.5万亩,放养蟹苗7500斤;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万亩,放养苗种10亿尾。水产苗种生产健康发展,已繁育虾类9.22亿尾,梭子蟹1878公斤,青蟹130万尾,大黄鱼1400万尾,黑鲷220万尾。

(三)捕捞生产依然严峻:1~6月份,我县海洋捕捞总产量17.06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8.07万吨减少5.6%。上半年全县共投入海洋捕捞渔船2800余艘,出海6—8航次。其中大马力渔船580对,总产量10.56万吨,渔船单位平均产值65万元;拖虾渔船150艘,产量0.48万吨,平均产值19.5万元;单拖渔船150艘,产量0.92万吨,平均产值26万元;其它小型作业渔船、涨鳗苗作业渔船生产效益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由于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的减少和柴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双层影响,我县捕捞生产渔船的股东收入比去年每股减少近2万元。

(四)水产加工态势良好:1~5月份县级以上27家龙头企业加工总产量41368吨,同比增长21.44%,产值43467万元,同比增长0.37%,销售额45058万元,同比减少0.28%,实现利税2364万元,同比下降39.65%,其中利税实现增长的企业共有7家,出口创汇4154.3万美元,同比增长6.48%。

二、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们从渔区实际出发,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质量,着重开展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重点,渔业结构调整呈现新态势。一是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上半年我县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达到6700余亩。其中第一批改造项目的凯新养殖场等6家单位共2370亩改造计划基本完成并投入养殖生产。第二批定塘英山塘、新桥江东塘、鹤浦峙弄塘等1040亩基本完成改造计划,并辐射带动纱帽绿、旦门盐场等共计2000余亩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总投资400余万元、改造面积1200亩的新桥盐场标准化梭子蟹产业基地建设已进入工程后期,预计下半年将完成改造。二是指导水产加工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开展《宁波名特优水产品杭州市直销窗口建设》、《微颗粒紫菜原粉及其系列海鲜酱的产业化》和《紫菜微颗粒粉末及其膨化食品研制》等项目,切实提高我县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同时认真做好渔业科技推广性项目的筛选、确定,具体项目的编制、申报工作,共编制各类项目32个,其中市海洋与渔业局专项资金项目31个,农业部项目1个,同时申请市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241万元,用于补助6家池塘标准化改造单位。三是奋力推进创名牌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宁波大宇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做好市名牌产品申报工作;针对鲈鱼出口受阻问题,积极帮助养殖企业进行养殖场出口注册备案,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四家水产企业完成养殖场出口注册备案,分别是宁波大宇食品有限公司、宁波荣生食品有限公司、宇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宁港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此外,京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海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也已完成国内的审批,并报送韩国政府认可。四是加强水产品流通指导工作,努力拓展水产品流通渠道。继宏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在天津成功设立直销窗口后,1月7日,以南方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主实施的设立在杭州长河市场的水产品直销窗口开业,我县12家水产品龙头企业加盟;4月18日,组织宏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水产加工企业参加中国·天津全国商品交易会,进一步拓展天津市场;指导帮助县水产行业协会开展相关工作。

(二)以抓好典型示范为重点,“双增”工程显成效。一是抓好主导产品养殖新技术推广示范,重点引进推广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梭子蟹标准化优质高效养殖与示范等项目,均取得较好的成效。已引进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9亿尾,建设新桥盐场1200亩标准化梭子蟹养殖基地进行健康生态养殖生产管理,并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开展新品种养殖指导,泗洲头峙前育苗厂(县水产苗种引进繁育中心)利用闲置苗池开展本地牙鲆养殖试验,已放养苗种6000尾,且目前生长良好,规格已达到12cm;探索甲鱼、花白鲢及澳洲龙虾在南美白对虾中的套混养技术,试验面积100亩,套养甲鱼500只,花白鲢1万尾,澳洲龙虾2万尾;东方养殖场开展南美蓝对虾池塘养殖,养殖面积10亩,放养南美蓝对虾30万尾。二是加强水产苗种培育和质量控制管理。积极引导渔民正确使用虾粉等水产品保鲜剂,同时配合市海洋与研究院做好112份水产品的抽样调查工作;负责制定《2007年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和《2007年度县水产品源头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并组织落实水产品源头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处理无证生产育苗企业4家。三是指导开展捕捞结构调整,引导中小型渔船开展一船多业、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主要引导小型渔船从事流鳗、涨鳗苗生产,效益较好;积极而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新增的二艘渔船于6月20日开赴北太进行鱿钓作业,至此,我县的远洋生产渔船总数达到4艘;新发展深水围网渔船4艘,并于6月13日开赴渔场进行作业,截至6月20日,共生产青占鱼6万斤,产值4万元。

(三)以政策引导与宣传为重点,渔民转产转业扎实推进。今年国家延续对渔船的报废补助政策,为做好该项工作,我局多次召集各镇乡渔技员集中进行宣传,据统计要求申请报废的渔船达到117艘,主机功率为3592.98KW,转产人数180人;同时为做好渔船转产转业,解决渔民出路问题,我们还对报废渔船的渔民及其家属进行择岗培训,第一期共有146名转产渔民参加了养殖等技术的培训。

(四)以强化科技服务为重点,渔业产业层次全面提升。一是加强渔业产业化和水产品基地建设,计划发展梭子蟹、紫菜、大黄鱼、南美白对虾四大水产龙型产业基地;组织做好《县新桥梭子蟹生态高效养殖产业基地建设2007-2008年实施规划》、《高塘岛乡紫菜产业化基地建设五年规划》、《黄避岙乡大黄鱼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和《凯新养殖场南美白对虾产业化基地五年建设规划》四个规划。继续做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工作,上半年共组织11家企业和养殖场准备材料,进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申请。二是重视抓好苗种繁育、放养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上半年,我县共24家苗厂23000立方水体投入生产,指导繁育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为主的对虾苗种共计9.22亿尾、梭子蟹苗1878kg、大黄鱼1400万尾,产值319万元,利润100万元。三是围绕科技兴海,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启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入场2个,科技入户13户,辐射养殖户78户;编写完成渔民“口袋书”《渔药安全使用知识》、《浙江渔业管理条例》、《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紫菜养殖技术》、《大黄鱼养殖技术》《梭子蟹养殖技术》共6册;开展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已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养殖户1559人次;举办三等职务船员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近100人。另外,我局先后组织人员到鹤浦小马坦村、东陈乡等地进行上岗证和职务船员培训,参加培训人数700余人。

(五)以海洋资源保护为重点,海洋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局紧盯大桥经济机遇,围绕生态县建设,做好重点企业的用海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认真帮助做好港大桥项目用海报批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先后完成了乌沙山电厂码头一期和高涂岙围涂项目的审批报批、浙东表面处理苑用海项目、打鼓峙造船基地用海项目、产业区用海项目前期论证、涂茨造船基地建设用海项目前期选址论证、中国水产城二期建设用海项目论证审核报批、东海明珠岛用海项目前期论证和荙博爽3000吨、5000吨级码头用海项目审批等有关工作。二是切实加强海洋资源保护,抓好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并积极做好申报部级保护区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市海洋与渔业局完成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址工作;同时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和养殖用海规范管理工作。三是坚持依法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行为。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我局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海盾2007”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用海项目,并配合市执法支队对违法用海单位进行执法跟踪检查,至目前已查处2家涉嫌违法用海的生产企业。四是严格审批海域使用管理,上半年完成市审批用海项目2个,县审批用海项目1个,变更2个,抵押2个,协调用海项目4个,征收海域使用金约14万元。五是提高赤潮防治能力相关建设,上半年共赤潮简报4期,开展西沪港海洋环境监测站、港海洋自动监测系统、石浦港气象分站建设。

(六)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为重点,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日渐夯实。为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吸取“12.07”事故的教训,年初以来,我县在扎实开展渔业安全大整治的同时,落实渔业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完善监管网络,提高管理能力。1至6月份,全县共发生各类等级事故14起,沉船2艘,死亡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70万元,渔业安全形势平稳。一是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科。为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县编委《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批复》(象编〔2007〕1号)同意,县海洋与渔业局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科。二是组建镇乡渔业安全协管员队伍。从2月初开始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一支渔业安全协管员队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渔业安全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把渔业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实现渔船安全动态管理,及时发现渔业安全隐患,全面掌握渔业船舶变动情况和人员流向,提高安全监管效能,截止6月底,我县首批25名协管员经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后上岗工作。三是指导和帮助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各渔村签订了渔业安全生产责任状,真正明确船长对全船生命、财产安全负全职,形成一种渔业安全生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局面。截止目前,各镇、乡、街道办事处与村之间的安全责任状签订率达到100%,村与船的责任状签订率达到80%以上。四是广泛开展安全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浙江省渔业管理条理》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宣传渔业安全法律、法规。同时,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广泛开展之际,会同县电视台和报社,充分利用宣传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报道历次渔业安全整治活动,宣传抓渔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召开重点渔村干部和渔民老大座谈会,通报近年来我县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提出抓好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专门制作渔业安全生产宣传图版,图版选取了近年来渔业安全生产典型案件,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提出避免安全事故的方法。组织人员分别到高塘岛乡、鹤浦镇、石浦镇等地进行巡回宣传,发放渔业安全生产宣传资料1000余份,悬挂横幅15幅。五是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半年来来共开展港口安全检查82天,出动渔政渔监船艇79航次,参加624人次,检查渔业船舶268艘,对不适航的260艘渔业船舶签发停航通知书,并相应建立跟踪检查机制,督促渔业船舶落实整改要求。六是加强源头控制,抑制非法打船和擅自改装渔船。上半年共检验各类渔船397艘,凡安全设备不齐、号灯不规范或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渔船,一律不准签发船舶证书,并签发整改通知书。七是切实开展冰鲜船、渔业油船专项整治工作。检查中分别发放停航通知书31份和17份,并要求限期整改。八是总结、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并重新调整避风锚地。根据往年海上救助情况及避风情况,对渔业应急救助预案和防台、抗灾预案进行了修改,对避风锚地进行实质性调研,并作出相应调整。

(七)以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为重点,机关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县纪委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赋予的职责,深入开展惩防体系建设和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让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平安渔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推进“平安渔区”、提前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二是把党建理论与学习型党组织理念结合起来,使每个党员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在党内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构建长效学习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实施海洋渔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能力促执法、以执法带能力的方针,切实加强为渔民提供服务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以抓好便民窗口服务为契机,做好机关“双服务”工作;设立行政许可科,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组织行政执法人员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启动科技入户工程,使渔业科技与渔民“零距离”接触。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海洋捕捞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柴油价格居高不下。今年1-6月份,柴油价格平均高达822.5元/桶,最高时达到908.2元/桶,比去年同期的646元/桶增加了176.2元/桶,仅此一项,双拖渔船的生产成本要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元以上,严重影响了渔船的经济效益。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药物残留问题比较严重,去年受出口鱼类被检测出孔雀石绿超标事件影响,出口日本、韩国的鲈鱼全面受阻;此外,日本从今年5月29日又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提高了出口食品的检测标准,对我县的水产品出口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养殖设施改造任务繁重,资金匮乏。尽管今年开始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但是要开展大规模养殖设施改造工程量大,资金严重不足。四是安全生产设施落后。我县渔业避风锚地紧缺,原有的避风锚地防台基础设施又比较薄弱,加上台风季节即将来临,急需对原有渔业防台避风锚地设施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开辟部分新锚地和设施,但完成这一工程需近千万元资金,财政投入不足。五是渔民转产转业难以有效启动。由于海洋捕捞效益滑坡,渔民收入偏低,缺少转产转业启动资金,加上渔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参与其它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转产门路比较少。部分渔民存在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渔业资源的恢复,舍不得丢掉“捕鱼”这个饭碗,对转产转业持等待、观望态度。

二、下半年海洋与渔业工作的主要思路

我们将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十一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实施“桥海兴县”战略,积极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巩固完善海洋捕捞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渔业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平安渔区,全力推进我县海洋渔业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下半年要着重抓好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一是积极发展生态高效渔业。继续抓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指导做好优质种苗生产,推广优质种苗。建成2个无公害(绿色)养殖生产基地。

二是稳定海洋捕捞业,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实施捕捞技术革新,依法规范朝鲜渔场捕捞生产。积极引导和分流捕捞渔民,搞好渔民转岗培训和转产转业信息服务工作。

三是突出重点提升主导产业。大黄鱼产业重点推广大水体网箱养殖,发展岱衢族大黄鱼养殖,积极开发大黄鱼加工新产品。梭子蟹产业以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老塘改造为重点,积极推广优质配合饲料。积极应用以增氧机为主的渔用机械设备,争取推广使用面积达到5000亩。紫菜产业继续推广优良品种和插杆式、浮流式养殖技术,努力拓展养殖海区,新建标准化育苗厂一家。南美白对虾产业抓好SPF健康苗种为主的优良苗种养殖、塑料大棚育种和全大棚养殖。

(二)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管理

一是完善渔业安全管理网络。建立镇乡、街道渔业安全协管员,增设石浦、鹤浦、高塘岛、爵溪等渔船签证检查站,加强渔船签证。抓好渔业海事调处中心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大力度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整治。重点整治高危渔船(10人以上生产渔船、渔业运销船、蟹笼船)、租赁挂靠渔船和“三无”渔船。继续抓好渔船救生设备规范配置监督检查。加强渔船检验,从源头上控制事故隐患。继续抓好渔业伏季休渔管理,完善渔业防台抗灾预案和渔船海上事故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渔业防台工作。

三是抓好渔业保险工作,不断扩大渔业保险面,争取184千瓦以上渔船的渔民人身保险率98%以上,船舶保险率95%以上。

四是加强渔民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全年计划培训职务船员1000名、上岗证1000名、四小证3000名。

五是加强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渔药、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完善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认证工作。

(三)提高渔业技术服务水平

健全渔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县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心、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建设。加大科技合作力度,重点与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宁波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协作,开发新成果,推广新技术。抓好渔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推广梭子蟹生态综合高产养殖,塑料大棚高效高产养殖,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渔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和海洋渔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

(四)加快发展加工流通业

加快石浦水产工业园区建设,搞好园区环境整治。抓好“超星”、“飞日”和“中国水产城”二期等世界银行“中国沿海可持续发展”贷款项目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流通市场。

第5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 合法权益 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第6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关键词 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6-01

为进一步挖掘济源市渔业发展潜力,尽快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1-4],笔者对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

1 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

1.1 水域资源丰富

济源市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河流17条,其中黄河、沁河穿境而过。有黄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坛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域面积1.12万hm2,可开发利用水面及滩涂面积6 666.7 hm2。河流库区沟岔纵横,水质清澈,有自然鱼类黄河鲤鱼、鲫鱼、花白鲢、翘嘴红鲌、鲶鱼、淡水青虾等124种,多数水域适宜鱼类生长。

1.2 渔业生产基础良好

济源市水产养殖品种除草、鲢、鳙、鲤、鲫、鲂等常规品种外,还有鲟鱼、大鲵等名贵鱼种。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和水库、坑塘散养,另外还有利用山涧溪流的名特优品种养殖。池塘养殖以鲤鱼为主,平均产量约为45 t/hm2;网箱养殖(24 m2):鲤鱼每箱3~4 t,花鲢每箱1.5 t左右。水库坑塘散养产量不等,大鲵、鲟鱼等名特优养殖属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仍属小规模,目前多数未达到商品产量。

目前济源市网箱养殖13 500箱,利用坑塘养殖面积155 hm2(其中精养渔塘100 hm2),大鲵养殖2 992 m2,2011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万t,较2010年增长16.7%,实现产值1.4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0 006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 341元高665元。目前济源市水产养殖行业成立了7家公司4个合作社,黄河水产养殖公司和黄河大峪峡水产养殖公司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大奎岭、张岭鲤鱼、鳙鱼、鲫鱼产品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张岭草鱼、鳙鱼正在申报有机水产品认证。

1.3 发展潜力大

一是开发空间大。济源市渔业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利用率不足1/5,开发空间很大。二是消费空间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快,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据预测,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济源市的实际水产品需求量将更大,渔业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间大。水产养殖业较传统种植业效益好、收入高。据调查,精养鱼池实现产值45万元/hm2,利润9万元/hm2,较粮食作物产值3万元/hm2增加42万元/hm2,利润增加7.5万元/hm2,增幅500%。济源市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提升空间较大。在品种选择上,以鲤鱼、鲢鱼为主,名优品种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四是市场需求潜力大。济源市北部与山西晋城毗邻、西部与山西运城接壤,南与洛阳相临,区位优越,70%以上的水产品运往山西、陕西、洛阳等地,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2 济源市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全面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济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学规划,科学养殖技术未很好地普及,粗放养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渔业刚刚起步。全市约有6 666.67 hm2的水面及滩涂可以开发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资源利用率低。

2.2 水产品品牌优势不强,深加工能力差

济源市水产品大多以鲜活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规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响,无包装,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知名度、销量及效益,价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不到引领、带动作用。

3 济源市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济源市水利资源优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济源市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水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和资金,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水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市财政水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金,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建设资金,扩大水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投入水产业,全面推进济源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搞好规划,拓展养殖空间

目前济源市的水产养殖主要是以水库网箱养殖、坑塘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为加快济源市渔业发展水平,济源市应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

3.3 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济源市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王屋山农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以休闲垂钓、观光、餐饮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

3.4 强化服务,促进科学发展

强化服务,促进渔业科学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辽宁锦州市现代渔业建设成效凸显[J].科学养鱼,2012(2):47.

[2] 汪宏伟.宁夏中卫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渔业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11(17):10.

第7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一、生产基本情况

全区放养水面8900亩,其中精养水面680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3500吨。由于今年遭受春夏连旱,降雨较历年同期偏少53%,受其影响产量与去年保持平衡,全区渔业生产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势头。

二、主要工作

(1)狠抓品种结构调整,促进渔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加强渔塘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渔业生产后劲。据统计:全区共改造渔塘1800亩,清出淤泥3900立方米,修造渠道2500米,并对酃湖乡红卫水水库、东阳渡镇兴坪水库、人民水库进行改造,投入资金250万元。渔塘基础设施改造为我区渔业生产增加了后劲;

(2)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我区养殖的鱼类新品种,不断提高名、特、优新品种的放养比例,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全区名特优品种的放养面积5800亩,比上年增加300亩,继续推广的名特优品种有:中华鳖、中华草龟、工程鲫、黄鳝、斑点叉尾鲴、淡水白鲳、建鲤、南方大口鲶、黄桑鱼、罗非鱼等16个特优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带动了我区渔业生产结构的大调整,为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大力发展无公害养殖、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区发展无公害养殖面积现有5500亩,我们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作为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提高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到渔民家里,到鱼池边,广泛宣传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发放省市水产部门制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的养殖技术规范》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增加了广大养鱼户的责任感和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了广大养鱼户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技术水平。二是发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小区,不断建立和完善水产品的质量。无公害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酃湖渔场是我市首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按照水产健康养殖要求调节净化水体,规范渔业用药,优化养殖品种,建立精养方式,并坚持每天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酃湖渔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将劳动我区水产健康养殖的发展,为确保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三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制定了工作方案,采取重点和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加强了全区水产苗种管理,保证了水产苗种质量。规范了我区鱼药市场,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鱼药,饲料添加剂在我区的使用,使我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

(4)加强滩涂养殖证制度建设和水产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

根据市养殖证制度建设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三月底,我区成立了养殖证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管农业副区长牵头畜牧水产局局长具体负责各乡、镇(场)管农业的副乡长和水产专干组成一个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区水产站负责。四月初,召开了各乡、镇(场)领导班子会议,并进行了八期培训班,深入到村、组及渔业养殖户,参加人员达890人次,发放资料960份,5-6月份,深入渔业生产第一线,逐乡、逐村、逐户、逐塘、逐库进行了登记,全面摸底掌握了真实的数据信息。在各乡、镇(场)走遍了680户,登记了720口鱼塘,登记养殖水面11000亩,并及时登录了《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信息采集系统备案,并获得全市信息采集第一名,获得全市表扬。

(5)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渔业,提高休闲渔业品位

抓住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地处城效的地理优势,积极探索“鱼文化”与文景观文化的和谐,共生和互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渔业养殖、旅游业、观赏业、餐饮业等。一二三产业互动,从而创造出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进一步提高休闲渔业养殖观赏园、休闲钓鱼场的休闲品位和服务意识,服务功能,帮助引进高档观赏鱼、培育和发展壮大休闲渔业。目前,我区上规模休闲渔业中心已有十多个,其中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经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建成投入运营的有钓鱼休闲中心80亩、水上游艇区79亩、水上别墅区26亩、水上休闲廊3000平方米、综合会务楼600平方米、客房1000平方社、农家餐饮800平方米、野味烧烤区200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个集水上休闲娱东和种养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的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从业人员600多人,日可接待容纳游客4000人,年收入超千万元。在省市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连续两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佳农业休闲企业”荣誉称号。

(6)努力开展抗灾自救措施

今年我区遭受春夏连旱,是196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极大地影响了我区的渔业生产。全区受灾面积2100亩,水深在1米以下的1200亩,在0.5米以下的900余亩,鱼种死亡达20万公斤,经济损失达160万元。为了保证在旱灾之年减少损失,我区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由畜牧水产局局长为组长,主管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水产渔政业务站成员组成,下设各乡、镇(场)水产站。深入各乡、镇(场)及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切实可行的抗旱技术措施,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能上市的上市,弥补受灾损失,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全年渔业生产目标的完成。

(7)加强渔政管理,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秩序

在渔政管理方面,我们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宣传《渔业法》、《省渔业条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渔业法律、法规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秉公技法、依法行政。今年,我们还积极帮助渔民调查处理各类渔政案件6起,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16万元,渔业案件的结案率达100%,有力维护了广大渔业养殖户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正常渔业生产秩序。

第8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一、齐齐哈尔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中发〔1985〕5号)下发后,我市水产养殖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驯化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水产品供求关系实现了由供不应求到市场供应充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国民膳食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市水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正在逐步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化。一是积极引进推广优良的养殖品种。全市先后引进了建鲤、颖鲤、松蒲鲤、框脊镜鲤、方正鲫、银鲫、六须鲶、德国镜鲤、三元鲤、彭泽鲫、太平洋鲑、大西洋鲑、金鳟、银鲑、淡水白鲳、大口黑鲈、锦鲤、美国支斑鲤、南美白对虾、河蟹、云斑鮰等20余种养殖新品种,2010年全市名特优养殖面积达30.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3.8万亩,增长12.4%,占放养面积的59%。二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41.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6.8万亩,增长19.7%。三是旅游、垂钓等休闲渔业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宽,档次逐步提高。四是全市驯化养鱼面积达4.2万亩。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6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3.4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1%、6.9%。极大的丰富了水产品市场。

二、水产养殖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因素

当前我市渔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一)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十分有限。近几年来由于水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渔业投入品价格上升,渔业获利能力减弱,群众对渔业投入不足。我市养殖水域80%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建设,经过20多年的养殖生产,渔业基础设施简陋不配套;堤坝、注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鱼塘、中小水面池底淤泥厚、蓄水浅,致使养殖水域生产能力有所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市渔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苗种生产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鱼苗的种质标准和纯度、质量呈下降趋势。一是目前齐齐哈尔市还没有一处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标准化苗种(原种场)场,现有的苗种场生产规模小,资质低,基础设施较差,研发能力弱。全市所需鱼苗(花白鲢、草鱼)主要依靠外进(空运),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很难保证鱼苗的种质标准和质量。二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水产种苗的科研、生产、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规范不力,造成原种不纯、良种不良,苗种生产质量无保证,引种育种、开发无序。部分鱼种场自产的鱼苗(主要为鲤鲫鱼),近亲繁殖的现象普遍,种质退化严重。苗种在培育过程中,抗应激能力差、抗病力弱、生长慢、体质差、易染病。

(三)养殖水域环境日趋恶化。养殖户为追求高产高效,盲目地高密度养殖和投喂饲料,养殖容量超负荷,以致造成养殖环境自身污染颇为严重,养殖病害增多、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已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以分散经营为主,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制,缺乏规模大、档次高、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公司+渔户+基地的运行机制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五)渔业整体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近年来,全市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但对养殖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还难以掌握和破解;由于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致使鱼类养殖疫情病害的诊断,还主要靠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用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疑难病害无法诊断;有些疾病久治却仍无最佳有效办法;不少新品种引进、繁育、养殖,尚未真正突破,多数名优产品养殖规模小,没能实现规模效益;对养殖水域的环境,缺乏必要的科技监测手段。

三、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水平。一是彻底清除鱼塘中过多的淤泥,改善鱼塘的环境。二是改造和加强堤坝、注排水、电力系统等的配套建设,使改造后的养鱼水域达到标准化(健康)养殖所需条件和标准。

(二)加强苗种场的建设和监管工作。一是积极向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获得政策和资金扶持,建立符合本地水产养殖生产实际的标准化水产良种(苗种)繁育体系,加大原种保护、亲本更新和良种选育。二是加强现有苗种繁育场的监管力度,杜绝近亲繁殖,防止种群退化。三是加强外进鱼苗的监管措施。外进鱼苗应选择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科学研发能力的标准化苗种(原种)场,并同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苗种质量。

(三)加大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力度。要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创新养殖方式,推动规模化养殖,提高我市渔业整体科技含量。

(四)调整渔业经济结构,努力提高渔民收入。一是积极拓宽渔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水面周围的土地、荒坡、滩涂、林地等资源,积极发展渔畜、渔禽、渔粮、渔林相结合的养殖生产,以鱼为主,综合经营;大力发展旅游、垂钓等独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养殖产品结构,扩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规模,通过池塘主养、套养、混养和大中水面增殖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发特种养殖。

(五)加强水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定科学的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一是坚持彻底清塘,杀灭各种病原体和致病因子。二是根据池塘的条件、养殖技术水平、历年养殖鱼类生长及病害发生状况、防病条件和经济实力,科学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合理搭配放养品种比例。三是调节好水质,保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四是防治鱼病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在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

第9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1.1渔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先后在盐津、大关、水富等县成功开展彭泽鲫、斑点叉尾鱼回、南方大口鲶等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示范;在威信、镇雄、彝良等县开展虹鳟、裂腹鱼等名优品种冷流水养殖技术示范,到2012年全市已发展冷流水养鱼6hm2。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稻田生态渔业技术,稻田养鱼面积从2002年的506.67hm2发展到2800hm2,建成“100个3.33hm2(50亩)连片‘塘田结合、鱼田两用、稻鱼双赢’养殖示范村”,编写了《稻田养鱼技术手册》,印刷发放13000余册。

1.2渔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切实抓好渔船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等工作,全市未发生一起渔业船舶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渔船生产、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开展重大节假日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督查、指导养殖场、养殖户安全用药,切实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2年协助农业部完成对昭通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次例行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总体合格率95%。开展渔业污染源普查及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确保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及养殖户生产安全。

2渔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

2.1优势

2.1.1区位优势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使得昆明、成都、重庆、贵阳位于昭通市水产品运输8h辐射圈内,便捷的交通为鲜活水产品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市场优势一是国内大宗水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而对名特优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给昭通市名特优鱼类养殖带来了商机。二是省内市场。云南省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4.79kg,比全国平均水平(39kg)低24kg,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缺口有110万t以上。三是昭通市市场。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为3.55kg,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缺口有6.5万t以上,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缺口有20万t以上。四是周边市场。与昭通市相邻(邻近)的四川、贵州、重庆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14.72kg、3.88kg、18kg,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昭通市发展水产养殖市场空间广阔。

2.1.3资源优势1)气候资源优势。昭通市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1.4~20.9℃,气温最高的巧家县年平均气温20.9℃,金沙江、横江、白水江、关河、赤水河等流域及海拔1000m以下的低矮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昭阳、鲁甸、镇雄3县区及境内海拔在1500m以上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为热带鱼养殖、温水性鱼类养殖、冷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物种资源优势。据调查,金沙江上游自然分布有114种鱼类,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和胭脂鱼,有重要经济鱼类长吻鱼危(江团)、岩原鲤、大口鲇、黄颡鱼、齐口裂腹鱼、中华倒刺鲃等几十个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开发价值。3)电站库区渔业资源优势。昭通市水能资源富甲云南,电站数量多,到2020年辖区内将形成2.67万hm2左右宜渔水面,其中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水库将分别形成6700hm2、5300hm2、1.13万hm2宜渔水面,横江流域和牛栏江流域规划及在建的中、小型电站水库将形成3300hm2宜渔水面。4)冷流水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0.2m3/s以上的冷水资源合计有100个流量以上,比较适宜开发的有40余处,常年水温12~16℃,水质良好,适宜开展冷流水养殖,可开发建流水养殖池66.67hm2以上。5)稻田渔业资源优势。全市适宜发展稻田养鱼面积1.47万hm2,立体分布明显,气候环境多样,具有发展多品种、名特优水产养殖的条件。6)水库资源优势。到2020年昭通市建成的小Ⅱ型以上水库(不含电站水库)水面面积将达到4400hm2,其中纯灌溉供水水库面积2000hm2。在各县区均有分布,水质良好,适宜发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同时在纯灌溉水库可适度发展网箱养殖。7)休闲渔业资源优势。昭通市境内水库、城郊池塘、丘陵众多。有巨型电站水库3座,小(Ⅱ)型以上水库172座,规划及在建水库45座,城郊山、水、田园风光优美的地点若干处,具有发展集库塘养殖、休闲娱乐、餐饮服务、观摩体验、旅游观光、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的丰富资源条件。

2.2潜力

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充分挖掘潜力,可使昭通市渔业形成以电站库区、冷流水养殖为主,稻田、池坝塘、水库养殖为辅,大鲵养殖为特色,加工、服务为推动力的发展格局。通过8年的努力,力争到2020年养殖面积达到3.91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8万t,渔业产值达到35.18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4.6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9万个,使渔业成为振兴昭通市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1养殖潜力1)电站库区渔业。在2.67万hm2电站库区水面开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每年可回捕7200t,产值可达2.9亿元;在库区水面设置网箱66.67hm2,产量可达6万t,产值可达18亿元。2)冷流水养殖。到2020年建成66.67hm2冷流水养殖场,主要养殖虹鳟、鲟、裂腹鱼等名特优鱼类,总产量可达2万t,产值可达8亿元。3)稻田、池坝塘养鱼。目前,已发展稻田养鱼2800hm2,预计到2020年发展到6700hm2,总产量可达5000t,产值可达1亿元;到2020年完成标准化池坝塘改造1333.33hm2,产量达到1.2万t,可实现产值1.8亿元。4)水库养殖。到2020年将形成水库(不含电站水库)水面面积4400hm2,适宜开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产量可达2000t,可实现产值0.4亿元;同时在纯灌溉的2000hm2水库水面可按照1∶1000的比例设置网箱1.93hm2,产量可达1700t,产值可达0.34亿元。5)大鲵养殖。目前,昭通市获得大鲵驯养繁殖证的养殖户(企业)有11家,获得经营利用许可证的有1家。养殖户(企业)现有种苗数量1万尾左右,从2016年开始,每年可生产5~6cm大鲵子二代苗种6万尾,产值2400万元;到2020年可经营利用子二代商品鲵5万尾,产值1.5亿元。6)苗种繁殖。在水富县建设“长江上游特有、名优鱼类繁育基地”13.33hm2。在巧家县改扩建以罗非鱼为主的热带鱼苗种场13.33hm2。在威信县建设以鳟鱼、鲟鱼为主的冷水鱼良种场6.67hm2。全市改造苗种培育池6.67hm2。到2020年年产苗种达到4亿尾,实现产值1亿元。

2.2.2加工潜力1)饲料生产。建成一个中型饲料生产基地,年产常规鱼饲料6万t,名特优鱼饲料2万t,实现产值4.5亿元。2)淡水鱼加工。逐步引进加工企业,到2020年鲜鱼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t,实现产值4亿元。

2.2.3服务、流通潜力1)休闲渔业。到2020年,在三大电站库区建成游览观光型休闲渔业基地4个,实现产值2亿元;在大、中型水库周边建成饮食服务型休闲渔业基地20个,实现产值1亿元;在城郊山、水、田园风光优美的地点建立集餐饮、垂钓、休闲娱乐、水产科普为一体的小型休闲渔庄200家,实现产值1亿元。2)流通。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率按20%计算,流通环节可形成附加值7亿元。

3存在问题

3.1经费投入及政策扶持不足,装备缺乏,设施条件落后一是扶持政策和投入资金较少,支撑渔业发展的项目少,财政资金对渔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来源渠道。二是财政每年拨付的人头费非常有限,没有经费投入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无检疫监测、防疫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渔政执法等工作。三是设施条件落后,水产技术推广条件建设的投入总体较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基本没有专项投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3.2机构队伍不健全,技术支撑不足昭通市现行的渔业机构,从市级到县(区)实行的都是一套班子、几块牌子,技术推广人员除承担渔业技术推广外,还承担渔政执法、渔业船舶管理和疫病检疫等工作,政事不分,影响工作效率。全市现有渔业管理机构12个,实有人数75人,其中,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15人,仅占从业人员数的20%,部分县区甚至无水产养殖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极其薄弱。

3.3缺乏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开发昭通市渔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但缺乏政策引导及政策优惠。养殖户对资源开发力度不大,其中,库区网箱养殖开发力度不到1%,冷流水资源95%以上尚待开发利用,资源闲置较多。

3.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总体上看,能够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的龙头企业还未形成,水产品还是原字号经营,渔民还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往往出现集中上市的情况,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水产养殖小、散、弱的现象十分突出,规模化效益不能体现,渔业占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比较少,水产养殖质量标准意识、行业自律、市场开拓、品牌意识等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

4建议

4.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渔业发展考核机制一是把渔业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培植成昭通市的骨干产业。二是建议从2013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渔业产业发展,用于支持渔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渔业科技创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工作,对渔业苗种生产、新品种养殖试验和良种引进给予财政补贴。三是建立渔业发展考核机制,把渔业发展规划、水产品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品质量安全、渔船安全和招商引资等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4.2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机构队伍,配强渔业站编制及专业技术力量。建议市渔业管理站及电站库区及冷流水养殖重点县(区)渔业站增加编制;渔业发展重点乡镇,有条件的成立渔业管理站,没有条件的在农业综合服务站设置渔业管理职能,并安排专人负责渔业工作。二是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和培养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创新水产科技服务模式,建立一批水产专家大院,确立“专家大院+项目+企业(协会)+基地+养殖户”的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及文化素养。三是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引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和现代渔业新技术,建立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病害防治、水产质量安全和渔业信息服务等渔业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提升昭通市渔业科技水平。

4.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昭通市开发渔业。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渔业资源开发方式,如一个电站库区由一个企业或业主进行开发,冷流水资源以县区、江河流域或片区为单位打包进行招商引资开发等。二是高度重视,每引进一个企业或项目,要成立专门的推进领导小组,由专人跟踪服务,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投资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将全市渔业资源进行汇总,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通过宣传册、互联网、电视、报刊等进行大力宣传。四是将招商引资工作、渔业资源开发与库区移民转产转业结合起来,引导库区移民参与渔业资源开发,对移民开展相关技能培训,鼓励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切实将移民转为渔民。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渔业发展优惠政策。对利用弃水、山泉水、冷流水和水库、电站库区等开发渔业的个人或企业,应大力支持。发改、农业、扶贫、国土、移民等部门在安排“菜篮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整治、扶贫开发、库区移民安置转产等项目时,要尽量向渔业倾斜。将稻田养鱼、新建渔业基地、池塘标准化改造等纳入国土资源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给予扶持。对新建、扩建水产养殖场用地,享受农业用地政策;对渔业生产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生产标准收费;金融机构加大对渔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涉农信贷投资向渔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