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

第1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1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理论及休憩设施分析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许多学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再现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分布在城市周边、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2005年建设部城建司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湿地公园进行过描述,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要具备如下条件: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公园;占地500亩以上的公园;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公园。随着湿地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当湿地公园的休闲游憩设施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对其的生态型设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美学等领域。游憩设施是依据特定的环境,塑造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融合,根据设计的基本原理完成其特有的实用功能的产品。景区中游憩设施是供游客观景及休息的建筑物及坐具,它不仅是体能的休息,还包括人的思想交流、情绪放松、休闲观赏等综合的精神休息,同时它是城市湿地公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设施,也是景观要素的重要元素。

2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特点

生态型的游憩设施是景观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而对于湿地公园来说其游憩性也是其首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需要基于湿地的特点、现代休闲的趋势,并在整个城市游憩设施体系中对其准确定位。

(1)游憩设施的生态性。生态型的湿地公园游憩设施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其生态性在理念上要区分于传统的仅仅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并以生态学理论做指导,尊重自然生态规则来设计湿地景观和游憩项目,在设计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所有湿地游憩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存有生态、环保、教育功能。

(2)游憩设施的丰富性。为了保证湿地公园的游憩性,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游憩者,要做到丰富游憩设施,分区分类开发有吸引力的游憩项目,一个有生态功能的公园可能不要保证人们到达的次数很多,但是一定要在去过的人中有很深刻的印象,针对不同的地势特点和游憩路段设计不同的休憩设施,要以水空间为主,在水空间与人的游玩空间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共融。

(3)游憩空间的连续性。游憩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小空间,这样人们在其穿行时不至于感觉乏味、单调、呆板,尽量使其有一定的变化、多样统一,人们行走时,有步移景异的感觉,随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观,满足不同游人的活动需求。这就要求保证空间在视觉上和线路组织上保持连续性,利用一些细节设计来联系空间。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人步行超过500m就会感到厌烦、讨厌,情绪低落。因此,行走空间不能一直连续,在一定距离内,就需要扩大空间,形成小公园或者广场,并设置安排相应的休息座椅。这样才能填补行走空间在休憩功能上的空白。

(4)亲水需求的可达性。湿地公园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水域面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公园,植物也有很多的不同,植物的独特和人的亲水需求,使湿地公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想把湿地公园的游憩性体现出来,在水的游赏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人的亲水性。

亲水性的实现一种是静态赏水。人们行走时,如果看到优美的风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停下来驻足观看、欣赏,放松身心。这就需要在设计高品质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还要给游人安排设置可以让其驻足观赏、合影留念的空间场所,给游人提供相应的亲水设施,使他们既可以亲水、观景,还可以利用亲水设施开展其他亲水活动。例如,散步、晨练、写生、拍照等。静态赏水设施,如亲水平台、栏杆、亭等。亲水性的实现还有一种是动态赏水。人们游览时,需要观水、赏水、戏水,在滨河空间中休憩、散步、欣赏风景。因此,起着交通功能作用的游步道就尤为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环境质量的品质,需要将此种设施安排在大面积的水域空间或者有较长岸线的沿河地带,并且使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视觉上形成一定的空间变化,可以进一步加深游人在此空间的场景体验感。动态赏水设施,如汀步、栈道、桥等。

3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 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而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

(1)亲水空间的游憩设施。湿地公园中最大的空间即是水,在水上的游憩设施要保证一定数量,设计可以在栈道上选择水上亭廊的方式,既不占用过多的水域面积,也在人们通行的过道上形成休憩的设施。例如,亲水平台、栏杆、亭、汀步、栈道、桥等。另外,驳岸的设计也是游憩设施生态设计的重要部分,传统的碎石、植物等驳岸方式满足基本的防护要求,但是湿地公园中可驳岸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景与观景设施结合起来,同时保证其生态的功能。例如,舫是水边常见的景观,在湿地公园游憩设施中可以把驳岸的设计结合舫加入水生植物做生态的处理,在舫的下部做圆孔,保证水的流通性,避免水在设施的底端形成死水,最后形成以游憩性结构为载体,以植物为主导,通过过滤、吸附、植物的吸收与转化等过程,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护岸和游憩的功能。

(2)人性化的休憩设施。在湿地公园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对于不同的人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针对青年人,可以加强运动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突出野趣的设施,规范游憩者游憩行为,也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便利;针对儿童,可结合水体和树林,开发有野趣的游乐设施,还可充分发挥郊野公园的教育功能、设施植物、动物教育场所及完善准确的植物解说牌;针对老年人,应在林下多设置座椅和活动空地,可以在其中练太极、下棋、健身;针对家庭,可以设置一些加深家庭感情的游憩项目。

(3)游憩设施的细节设计。在湿地公园中可供游人使用的游憩设施很少,湿地公园的主体是“人”,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如何让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存,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针对水体和人流做出精心的处理,水域和陆地之间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使湿地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可以对参观者开放,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湿地的价值。在湿地公园的设计时,要以“水”为灵魂,把“水”这个主体贯穿于整个公园,而且每一个水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划设计结构,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把开放水域和沼泽地、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和泥地区域结合起来,既相互独立又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形成生态型的湿地公园和游憩设施。

4 结语

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在自然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趋势。生态型湿地公园游憩设施设计是解决当前湿地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走出“以人为本”,在生态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化、和谐化,设计不同于传统公园的游憩产品,丰富和完善城市游憩产品结构,不仅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公园最基本的功能,也能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湿地公园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研究表明,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生态设计是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在亲水空间、细节设计、人性化的角度综合设计的游憩设施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有着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力.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 赵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王辉,郭玲玲,宋丽.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1.

[4] 郭春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及实例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 黄洁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7.

第2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功能分区

中图分类号:S342.2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1.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3.A湿地公园概况

某城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立湿地公园有其重要的几点原因:

1).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覆盖率低。区域生态环境在近几年内连续恶化,病虫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改善环境已迫在眉睫。建立生态湿地将成为城市的“城市绿肺”,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2).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集中在人文及历史景观上,开发湿地性质的现代综合性公园,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度假胜地。

3).作为占有重要位置的湿地将更加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为城市吸引投资,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带来必备条件。

4.总体规划和景观特色

项目总用地规模为90公顷,结合基地原有河道和湖形态,成山环水绕的聚气形态。

配合城市新行政中心的建设,将原有公园北湖、南湖水域进行整合,打造一个激动人心并具辐射力的生态风貌区。利用现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手法,对水域的天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改善,同时保留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并妥善处理红线范围外用地功能和红线范围内规划区域的联系。从功能、空间、建筑、景观、环境、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湿地公园的整体定位。创造一个成功、现代、独具本土特色的湿地公园。

5.景观设计分析

5.1设计策略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水资源,构建一系列不同尺度和特征的天然或人工湖泊,并设置干渠雨水收集和场地雨水收集系统。利用自然风向,通过地形、水位高差的变化,设置跌水、螺旋型水道等工程促进水系循环流动。实现区域内水系统的良性平衡,针对区域气候特点,将湿地状态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并结合这两种状态设计出不同体验的湿地景观。

利用成功的开放空间系统对水岸和场地空间进行塑造,创造独一无二的空间流程体验。建立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形成湿地、湖泊、森林、活动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参观者在体验栖息空间的同时能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留原有良好植被,植物配置以结合原有植物为基础,除营造特殊景观外,尽量采用乡土植物。

5.2功能分区

第3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景观 探索

中图分类号:S34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湿地利用现状

城市湿地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 是由于它在城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纳城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 改善城市水文特征, 降低其富营养化趋势, 城市湿地能够调节微气候, 增加空气湿度,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为动植物提供重要栖息地等。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位于城市化区域中的湿地被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 导致了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 主要表现在: 围垦湿地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用地, 导致城市湿地面积减少, 增加了内部生境的破碎化、筑堤、分流等切断或改变湿地的水分循环过程,建坝淹没湿地等, 影响湿地的水分, 从而改变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过度砍伐、燃烧或啃噬湿地植物, 过度开发湿地水生生物资源, 堆积废弃物, 排放污染物等会破坏湿地生境, 降低湿地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盲目引进外来种, 导致土著种的灭绝。由于城市化对湿地的影响, 导致城市湿与非城市湿地相

二、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因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三、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湿地景观是基于城市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生态、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重功能, 其中生态功能是湿地景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因此,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其自然的生态功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对自然或近自然景观的文化感知与生态功能无关。

(二)连续性和整体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这是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城市中的水系廊道是城市内外湿地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是联系市内自然栖息地斑块与市郊自然基质问的生物廊道。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 维护和利用城市的水系廊道、保持其连续性, 是维持和恢复城市中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主要措施。

(三)乡土原则

乡土原则是指城市湿地景观建设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不同地方的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乡土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乡土并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建设, 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其中, 乡土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 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因此, 维持本地种植物, 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 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四)美学原则

具有自然特征的湿地景观, 随昼夜、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多姿多彩, 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相对而言过度人工化的湿地环境缺乏变化, 人们很快就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自然之美的需求, 决不比水草和鱼鸟更弱。尽显自然之水, 自然之树之美, 同样是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原则。

四、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二)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三)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中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四)保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湿地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其内部多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制约作用来维系。因此, 在城市湿地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努力恢复其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增长物流链, 提高系统自身新陈代谢的稳定性。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即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 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 使生态环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达到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 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 确保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低碳化建设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建设的理念

“低碳”一词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是在21世纪“低碳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说法,也就是对可持续景观提出了更加明确和量化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景观也不是直观的反映在降低碳排放量上面,而是对一种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形式的追求。

低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低碳技术,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个手段,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同时在景观材料,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低碳发展、清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

(一)将城市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格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断损毁,山脉被开凿,河流被改造,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本身变成了一个超大型能源消耗综合体。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首要任务是保持自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应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变为生态系统的板块之一。此做法的意义在于使自然景观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主体,免于受工业思想指导下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对材料、能源、人力、资金等过度消耗。

(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消解公共空间景观使用壁垒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支撑。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小农意识的存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经常以条块分割的单位形式存在,不同大小的分散化绿地景观常被管理于各单位围墙之中,不对外界公众开放。部分城市公园采取门票收费的方式管理运营。这些城市绿地的管理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使用壁垒。市民若想享受自然景观需要外出远行,增加了城市系统的能源消耗,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增高,与城市低碳化建设相违背。因此,城市中单位和公园的绿地系统应该向公众开放,纳入城市公共景观中,使之成为市民日常

(三)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应该加强对城市湿地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系统正面临萎缩,城市碳排放造成的热岛效应加剧了湿地系统的水分蒸发,而城市扩张对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已严重威胁湿地系统的地下水补充能力。湿地系统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能有效改善调节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同时具备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改善功能。城市中的湿地系统能为多种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对于净化空气环境,缓解旱涝灾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首先需要保护湿地系统避免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其次应着手恢复和发展湿地系统,充分认识并利用湿地系统对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方法

低碳型城市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尊重场地的属性,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实现低碳化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对于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索: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特征,设计施工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地理结构的破坏,尤其要注意保护和继承好自然地理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独特景观。从低碳建设的理念出发,也要先根据对不同地域的分析做出最适合次独特地域的景观。例如在山地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适宜依山随势设计登山台阶,步移景异,此种方式的景观设计既能够建设出理想的景观效果,又能节约建设成本。笔者认为,合理的节约建设开发成本,是低碳理念精神在城市建设成本控制上的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物料要低碳化,建设理念也应低碳化,不能只追求景观展现和忽视了建设造价。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设计低碳化的景观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景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对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设计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自然林地的保护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景观中自然存在的水体,设计者应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最佳的设计方式是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设计者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但应尽可能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景观预期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成本费用,还能做到城市景观与城市自然形态相得益彰。同时城市公共景观低碳化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利用风、光、水等自然资源,有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化的目标。

(三)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应用先进的低碳科技技术,例如在低碳科技下的雨水回收、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土壤保护、太阳能利用等。在城市水体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中,可采用生态驳岸、人工湿地、动植物污染处理、水体自净等技术。例如生物港野生漂浮岛是一个漂浮的栖息地,它通过组合多种经过特别挑选的植物和大面积的培养基,以及一个专门的微生物和通风系统来有效地维护水道健康。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水花园、河流、溪流或废水,以消除过剩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能有效的节约各类能源、资源,同时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废料,为城市市民提供和谐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与自然生活环境。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低碳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城市建设中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者的职责所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绿色环保设计的焦点会聚焦于低碳化建设。当前,以低碳理念为主题的各类环保景观,尤其是以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景观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方向。以生态公园作为起点的城市低碳建设,将逐步影响到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笔者认为,只有将低碳化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低碳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战略格局到建设选材,直至达到设计效果的各个环节全程施行低碳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才能取得低碳化建设的胜利,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的大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华等.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

[2] 吴叶.从低碳环保角度看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布局[J].教育观察,2010,9.

[3] 于杨.浅谈透水性铺装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4] 王贞等.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第5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1项目背景

大岭山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北部,比邻东城区南边界。交通便利,北接同沙生态公园环湖路,南连连马公路。占地约216公顷,水域面积80公顷。

东莞市位于东江下游,90%供水依赖东江。而东江水源同时承载着广州、香港、深圳等地的供水任务,已无法完全承载东江沿线各地区的用水需求。此外,作为东莞市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之一的同沙水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一旦发生类似松花江、北江的水源突发事故,由于东莞无备用水源,东莞人民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将遭到重大损失。

2 设计原则

1)水质优先原则

2)生态优先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4)经济合理原则

3设计理念

大岭山生态湿地公园主要体现生态净水、民生和谐、环境友好、岭南文化四大理念。

1)生态净水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大岭山气候、山地形特点,利用当地水生植物、浮游动物、鱼类、菌类、浮游藻类、底栖动物等对水体进行生态处理,避免使用物理、化学药品,有效的防止二次污染,体现出生态净水的理念。

2)民生和谐

民生和谐是指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生态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理念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

游人污水渗水铺装湿地处理

生态厕所人工净化槽湿地处理

水体污染物生态型河堤净化

4)岭南文化

湿地公园内将岭南文化与热带植物相结合。岭南文化用植物体现的同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情趣融合于

4主体工程设计

4.1 初期雨水与溢流雨污水水质净化工程

4.1.1 橡胶坝引水

拟修建的橡胶坝,将黄沙河、连平河的初期雨水与溢流污水拦蓄起来。橡胶坝坝高3m左右,充水后坝顶高程为21m,坝基高程为18m左右,低于同沙水库正常高水位19.00m,远低于同沙水库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1.56m。

4.1.2初期雨水净化工艺方案

初期雨水生态净化工程出水水质按地表水IV类水体水质考虑,工艺设计进出水水质见表4.1。

表4.1 生态处理设施设计进出水水质

水质指标 COD BOD SS TN TP NH3-N

进水水质 75 10 80 5.0 0.6 3.0

出水水质 30 6 / 1.5 0.1 1.5

4.2 休闲公园工程

4.2.1 景观结构

湿地公园内的景观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观景点。

1、景观轴线

水面轴线依托黄沙河主河道水面并且向东西延伸与各水塘衔接,也是整个湿地公园的主轴线;活动轴线位于公园东西两岸,它串连起六大片区的特色景观带,是人们在此活动的联系步行道;空间轴线组织各个重要景观节点。

2、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包括时空隧道、鸟岛、清风竹影、风筝广场、曲水流香、绿影广场、观景平台、热带雨林等;次要景观节点包括追溯远古、曲桥弄影、枫林浸染、镜影花缘、树阵广场、荷塘月色、芦苇荡、钓鱼台、月到茶香馆、梦泽飞瀑等。

4.2.2景观分区

设计将整个生态湿地公园分为四个景观功能区,分区之间相互联系依托,共容共生。自南向北依次为:科普展示区、植物观赏区、生态休闲区、苗圃种植区。

(1)科普展示区

此区域是内外联系最便利的区域,主要有生态湿地公园展示沙盘、生态水质净化微缩模型等,不仅为游人提供了本公园的导游图,还可以了解水质净化原理和过程的科普知识;使市民在游玩的同时寓教于乐。

入口的水幕将游人带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童年,追溯远古。在时空隧道的东侧配置竹林和石刻,再现《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象。

(2)植物观赏区

沿河道做引水渠将植物沉淀塘的水顺势引入一级生态塘内。在原有近直角地段设曲桥,内空间种植荷花、睡莲等,保存原有竹林;形成曲桥弄影、荷塘月色、清风竹影等景观节点。

(3)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在西岸设置了与河道相汇蜿蜒的支流穿插于绿林景观中,节奏起伏,空间延伸,浑然一体,在平面上可成为水域空间和植物景观空间的统一要素,而在立面上可组成各支流水面宽窄不一,水线曲折幽深,产生镜面效果,为环境增添一层观赏面;同时,与穿插其中的呈直线型的木栈道生态景观湿地景观共同营造出一种天然的野趣,充分体现其生态主题。

(4)苗圃种植区

利用原有的地形和苗圃形成现在的苗圃种植区。设计绿影广场、树阵广场、曲水留香、水月观景台、树林草地等景观节点。为周边的市民及游人提供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

第6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一 对于湿地的认识

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湿地。古人将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称为沮泽,将季节性积水或过湿的沼泽化地带称为沮沼,将滨海沼泽或盐沼称为斥泽。

二 高新区湿地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生态的可持续性原

生态性是湿地的根本属性,失去了生态性,湿地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然而生态性绝对不是简单的生态材料或符号的运用,它是一个平衡的系统,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景观设计师应把生态性放在设计的首位,最大可能地保持湿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状态,使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把“整体的和谐”作为设计的宗旨,除了设计语言要和谐外,关键是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达到不需要外界的干预就能自动的修复和平衡。

(2)自然性的可持续性原则

自然性也是湿地的根本属性,是其艺术审美价值的根本,只有自然性突出的湿地才能吸引人们的审美感知,才能放松城市人们紧绷的神经。所以,设计师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强加于湿地,更不能忽略湿地景观自身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导致对原有湿地自然性的破坏。景观设计师应该了解湿地生态学的原理,按照湿地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来进行设计。理想的湿地景观设计首先应该具有完整湿地自然结构,呈现明显的自然特征,保持湿地的自然属性特征,尽显湿地自然之灵气,不因人类的参与而改变其自然属性,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

(3)文脉的延续性原则

湿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地域、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动物、人文等的不同,每个湿地都带有自身的特征,积淀了丰厚而又独特的人文底蕴。设计师应重视文脉的延续性,对现状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现状生态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即使是人工开出的湿地也要适合当地人文脉络,体现出当地的自然及人文特征。

三 高新区湿地景观功能设计

1)量调节:降雨时湿地可以吸纳大量的水,在汛期,它作为一大汇水面,将过多的雨水拦截住,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干旱时又能释放水,这对于人民生活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2)调节气候:湿地对小气候有影响,其周边地区要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在旱季能保证附近有一个凉爽适宜的温度。3)生物多样性:湿地物种十分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我们在该湿地中布置了近四十种植物,并且用了多种花源植物和蜜源植物,希望引来更多的动物和昆虫。在湖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体生态系统。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水生动物,同时种植一些观赏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毒物质,降低湖泊中氮、磷浓度,优化水环境,维持水域生态平衡,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4)景观价值:这是我们设计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我们提倡的生态旅游、观鸟等,湿地则是最佳场所。

四 高新区湿地空间设计

结合原有地形,创造出富有空间感的较大地形变化。整个湿地地形设计分为三段:1)湿地的西部,通过挖湖造山的手法,形成了丘陵湖泊。将动态水和静态山紧密结合,构成饱满的视觉场景,达到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目的。2)中部,则是湿地景观的魂魄和核心部分。以大面积的水体为主题,在水面上加上适当的亲水平台。这样来,对于缺水的北方来说,有这么一块自然,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湖面,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让人能亲水、戏水、和赏水。3)东部,是一块以山体为主的场地。以山为依托,以植物造景为基础,创造出具有四季特色,春有花,夏有叶,秋有色,冬有绿的山林绿地。

作为属于路边的绿地,得考虑到高速驶过的乘客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即连续性和对视觉总体效果的要求。因此,该地段在整个设计重点突出了景观序列的变化。以高低错落、连绵起伏的山体丘陵以满足不同观赏者。

五 植物景观设计

第7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文化、规划设计

中山市东凤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镇区内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和穗湿地公园项目就位于鸡鸦水道河段的细沙岛上。如何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表现形式,是该项目的重要探索点。

一、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东凤镇利用现状河网和过渡性的湿地打造公共空间,既有利于这些自然水道生态环境的养育、护育及修复,维护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布置让人能够观赏、体验,甚至有科普科研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的和穗湿地公园位于东凤镇中东部细沙岛上,用地形态犹如浅滩上的戏水游鱼,整片规划用地属堤外滩涂地,周边主干路网完善,区域可达性强。和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山市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二、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公园的主题性、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公园的美化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公园的主题性是以某种游乐的形态为目标,围绕该种游乐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公园内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服务,形成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线索。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则是设计者对用地利用的把握态度,例如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遗迹,还是运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的决策态度。公园的美化则是通过对公园的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建设风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湿地景观文化的表现类型

1、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景观设计不应单纯等同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优秀的湿地景观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其包含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参与的湿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构筑具有完整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综合目的。

2、历史、人文的湿地景观文化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以舟为家。岭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成了岭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随着歷史的发展,岭南龙舟文化将一些传说与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民俗活动。这项运动年月久远,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的龙舟竞渡比赛。

东凤镇的“五人飞艇”项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中的龙舟演变而来,是东凤镇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精简与提炼。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五人飞艇的龙舟习俗在东风镇绵延逾千年,成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项传统运动。2012年,五人飞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意义上需保护的传承民俗。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十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吸引了镇内外70多支龙舟队参赛,每次比赛有近万人观看,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和穗湿地公园就承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以“五人飞艇赛”为文化主题,以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不仅营造贴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与熟识的公共性场所,更要为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保护。

和穗湿地公园将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带,岭南文化在这条充满回忆的景观带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公园中的展示区将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或是流传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现,历史传唱。和穗湿地公园,将是承载东凤镇文化历史的画廊长卷,将是东凤镇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态、科教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3、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园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游憩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更加重视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价值。湿地不等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滨水区或滨水景观。它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它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其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是完整的。通过设计的引导,环境的教育,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湿地景观文化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美学角度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美学文化,应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湿地园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将设计者的思想、美学观和价值观用一系列的手法通过景观解构、建设风格等形式体现出来。

此次和穗公园湿地规划将坚持将生态功能的保护欲恢复放在首位,避免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尽量保留桑基鱼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鱼塘,以自然为主,并进行细微的人工干预。整个公园将以开敞式为主,通过点、线、面的传统美学设计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四、 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湿地公园中蕴含着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态水系

湿地公园地处新沙岛对岸,紧邻鸡鸦水道,周边水网交织、河道纵横。风景原始古朴,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水,既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基本载体,也是景观的首要组成要素。作为鱼眼点睛之笔的人工湖,是基于现状鱼塘水系开拓出来的大面积开阔水域,紧随其后的桑基农田,体现了湿地公园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东凤镇和穗湿地公园(文明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江河入口的带状空间

湿地公园位于鸡鸦水道的河口处,滩涂平缓悠长,适于延滩涂布置休闲步道,形成步步为景的观赏层次,呈现出一面为水、一面为林的文化空间特征。

3、水林相间的景观格局

公园力求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格局,打造一个较为安静休闲的景观空间,形成水林相间、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格局,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观景互动,交流,休憩的舒适场所。是湿地公园文化的整体架构。

4、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单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宫、莲花池形成了一个个姿态迥异的系列景观单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围城”绿色行动的主打项目之一,通过种植主题,赋予树木人文色彩,体现追求和谐的生活文化思想内涵。天后宫,则寄托着人民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这些景观单元或借助自然风光,或依托人文古迹,体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成为湿地公园文化的支撑要素。

5、龙舟观演区(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比赛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五人飞艇观赛场地设置有中央观赛龙舟主题广场,赛时可提供300个参观席位。广场的北侧预留龙舟文化展示区与龙舟博物馆,体现出东凤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营造充满亚热风情特色景观。在湿地水域中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利用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具有体量感的整形灌木营造空间纵深感。高层植物以挺拔树种形成竖向线条;底层植物以带状分布形成清晰的层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第8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设计;自然和谐

湿地是极重要而又特殊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湿地景观的设计应接近于自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遵循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达到生态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完整性。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保持

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湿地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形式与湿地内部结构的协调关系,保证生态设计的要求。湿地景观设计应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相一致,修改或剔

除不相符的部分,使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原有环境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湿地水文特征、水质、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水岸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原有人类活动与湿地的关系等。

(二)湿地景观形态设计。自然湿地的形态各异,有凹岸、曲流、

河心岛、浅滩、沙洲、深潭等,各形态相互交替形成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这种自然的变化既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减少洪水带来的破坏。设计时,应随形就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形态,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破坏自然的不规则性。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保证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以营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

(三)植物的配置。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配置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选用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使湿地植物系统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这样还可极大的减少养护管理的费用及难度;以外来植物为辅,但应密切关注外来植物的入侵性,避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物种搭配要满足生态的要求,在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动植物搭配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互补功能。例如:进行多种类植物搭配时,首先,植物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必须协调一致,满足视觉上相互衬托,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以达到优美的景观构图;其次,根据地域的水深及水流特点,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第三,湿地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石竹等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与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此外,设计中还需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在靠近湿地景观区域一侧的水体尽量不安排高大的乔木,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四)护岸的生态设计。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更应精心考虑,确保湿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工硬化护岸将严重阻碍湿地与周边环境的液、气、固交换,破坏湿地的过滤和渗透功能。为满足景观和生态的需要,应选择自然的方式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可考虑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和亲水护坡,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营造出多元生态环境。理想的湿地生态护岸处理,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土壤沙砾替代人工砌筑的硬质驳岸,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景观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又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效果,真正营造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五)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设置应该严格控制其体量和布局,将小品及构筑物融于湿地大背景之中,避免其突兀感。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设计这些小品时,除了要符合功能特性与审美需要外,可适当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与设施,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以提升空间品质,并鲜明地表现景观的性格与品质。

(六)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是以确保湿地动植

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要原则。在湿地植物种植上,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作为湿地缓冲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缓冲区的自然演替和恢复过程,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满足湿地缓冲区的自然交替过程,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

三、结语

设计湿地基本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外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经验,本项目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其主要特点是:污水基本上在湿地床表面下流动,保湿效果、卫生条件好,污水处理能力较强。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污水的处理效果。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二是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在根系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厌氧区;三是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选择人工湿地的植物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适合本地,来源广泛;耐污染能力、净化能力、抗虫害能力强;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周期较长;具有经济、观赏价值;合理搭配,易管理。根据项目的环境条件及相关因素所选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风车草、灯心草、美人蕉、香根草、象草、黑麦草、皇竹草。同时,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以使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景观设计过程要贯穿生态理念,从而确保湿地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 .

第9篇:湿地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patches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p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c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Sponge City, and Elastic Resto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tland patches restoration in Dounan district of Dianchi La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etland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re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ater network repairing, etc.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oughness development and sponge city, in order to build more way to get a solution to restore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city.

关键词: 景观斑块;弹性修复;海绵城市;湿地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观是自然与人力在不同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长期生产力、繁荣度和宜居性,从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续性(承载能力)和弹性(应对能力)决定。[1]我国以农业立国,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围绕,对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昔日城市中的绿地斑块如农田、湿地、林地等被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人工斑块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块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块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块,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城市环境恶化失去原有弹性,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

过度开发使得城市景观破碎化,许多涵养水源的绿色弹性空间相继消失,城市绿网破坏,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甚至断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点,建设具有良好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城市[3],保护好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通过绿色、蓝色以及灰色廊道的连接形成生态屏障,组建城市韧性(抵抗灾害的能力),从而创造弹性宜居的城市环境。

2 相关概念辨析

城市过度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城市病”被广泛关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废弃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审视,[4]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作为一种可循环资源,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城市的生态健康状况,塑造城市的景观斑块,组织城市的缓冲空间。城市绿色缓冲空间往往是城市弹性斑块的有机构成体,反作用于城市景观及生态系统,确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与资源的良性循环。(如图1)

2.1 海绵城市与弹性景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回弹”能力,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复兴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西方国家对雨水的利用由来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简称BMPs)、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水敏型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简称WSUD)、绿色(雨洪)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等措施。这些都是海绵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如表1)。

弹性景观(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灾害,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韧性空间,强调基于人工参与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合理设计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将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与雨水管理、生物栖息、公共休闲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连接城市“绿色”和“蓝色”斑块,为城市生态环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态保障屏障。城市湿地斑块构成城市景观,组织城市能源循环,如“海绵”一般,在应对城市生态失衡与自然灾难时,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护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2.2 湿地斑块与弹性修复

湿地斑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0]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湿地(Wetland)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动物等要素构成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净化和气候调节等特定功能的一种水陆生态系统。[11-12]湿地斑块对城市的建设贡献主要在于连接了城市(人工斑块)与水域(自然斑块),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间过渡地带,是重要的城市水陆枢纽与弹性缓冲空间,是城市与自然间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态学意义:

2.2.1 疏导水流,涵养水源

对于城市,湿地斑块无疑是良好的水流“储藏器”,随着城市无序扩张,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屡见不鲜。城市给、排水不畅,下雨时地表径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资源难以保存。[13]城市污水处理不当,水体受到污染,湿地斑块支离破碎,蓄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问题。

2.2.2 净化水体,形成良性水网

湿地的植物,在长期自然演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着一定的过滤、吸附和降解作用。“以绿养水”的生态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态承载力允许条件下,会促进水循环,形成良性水网络。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许多湿地斑块以及绿地斑块被河流廊道等联系成绿网,对城市水流起到层层净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缓冲空间。

2.2.3 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综合“海绵体”

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经济,首要就是对环境的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低干扰管理,让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资源化,从而进行景观的弹性组织与资源循环利用。[15]水流的循环利用带来的是能流的循环持续,既促进了城市的物质、能量循环,又可以调节城市的自然环境。[16]

将湿地的弹性修复融入城市建设中,恢复景观斑块在应对城市问题中的稳定作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海绵城市理论,发挥城市绿河流湿地等水陆交界面对雨水的吸纳、缓解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斑块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缓解的能力,采用融、滞、消、散等措施,建设具有自然缓解、自然容纳、自然重构的城市综合“海绵体”(如图2)。[17]

总体来说,湿地的弹性修复设计,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灾难时做到以下4方面内容:

①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屏障和缓冲空间;②调节城市旱涝的基础上,加强绿地应对灾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绿色空间涵养水源,从而调节城市生态,减少自然灾害;④形成绿色弹性景观斑块,化对抗为共生,使城市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修复设计

3.1 研究区概况

云南滇池是城市发展中与湖争地,导致城市生态破坏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随着“围湖造田”运动,滇池先后萎缩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启动,阻断水陆能量交流,沿湖湿地斑块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失稳,蓄水、净水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昆明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研究区位于滇池湖岸东侧水陆交接处,北纬24°53′11″-24°53′34″,东经102°46′4″-102°46′30″,面积约24hm2,是斗南片区城市空间与滇池水域空间最后的生态屏障。研究区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随着斗南片区发展,城市生活生产废水肆意排放,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在“造田”运动中消失殆尽,植被减少,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研究区主要面临以下城市问题(如图3):

①湿地退化,蓄水困难,内涝严重,交通受限。研究区较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内涝问题,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没,严重影响区域交通。湿地斑块退化,场地无法储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体富营养,水陆交接面硬化,生态失稳。作为水陆媒介的驳岸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研究区均为水泥驳岸,阻隔水陆物质能量传递,造成湿地景观斑块弹性缺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③水体分离,排水困难,湿地斑块缺乏弹性。研究区水体分离,水网不联通,不能引导排水,造成雨季水体倒灌,植被受损,动物生境破坏,湿地斑块弹性不足,应对措施不够,无法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稳定。

3.2 弹性修复设计与措施

弹性修复,即在分析场地存在的主要城市问题基础上,运用生态设计、柔性恢复等方式进行场地各个景观斑块的修复和重建设计,以较低影响,增强其景观与生态系统应对生态扰动、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时自我修复与重回稳定的能力。

通过对景观斑块的研究比较,依据研究区独特的水文、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韧性修复,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弹性景观斑块。尊重场地原有景观记忆,延续场地景观斑块的演变脉络,减少对场地的破坏。通过水体网络的重构组织场地绿地斑块的修复与更新引导场地产业的转型达到湿地景观斑块的韧性修复,做到低成本修复、少管理维护和弱生态破坏,营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观过渡带。柔化城市边界,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物、能循环,形成依托于滇池周边城市的弹性湿地景观斑块。(如图4)基于对水陆交接带湿地斑块修复设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3.2.1 整合地形,构建湿地骨架,通过水网联通形成弹性蓄水空间

在原有肌理基础上,根据场地降水、污染物种类等影响因素,利用研究区原有鱼塘,缓和边形成曲线水陆界面,增加水岸边长,创造供湿地鸟类等生物生存的小环境。增加观赏度的同时活化了水岸,使水、陆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界面增长。

梳理地形,将研究区低洼内涝地块整理开发形成“湿地泡”,设置长淹没区、半淹没区域、偶尔淹没区域,与边界原有鱼塘链接形成净化网络,恢复湿地斑块的生态功能,创造动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应对雨水的弹性空间。

3.2.2 软化驳岸,路网修复,形成多级式水体净化模式

进行水循环交流,将防浪堤岸进行适度开口,形成沿堤内流湿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体绿化,形成水陆生态廊道,解决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态隔离问题,同时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顶路塌方,路网断裂。运用厂区拆卸废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观高架系统,为湿地恢复提供空间,借鉴海绵城市理论形成水网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池、氧化池、潜流湿地净化泡、表流湿地净化泡、末端强化池等多级式水体净化池,形成弹性可淹没区,收纳雨水,在必要时业区转型后的花卉大棚浇灌使用。

3.2.3 更新地块产业,借鉴海绵城市等理论,形成水循环系统及景观修复机制

海绵城市是关于水循环的智慧,城市湿地作为弹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绿地斑块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的生态健康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研究区中依据不同条件,设置雨水的储存装置利用自然集水槽与大棚集水设施,从源头留住雨水。

通过产业更新,在温室大棚区通过立体绿化、无土栽培等技术栽植花卉、中草药等植物。防止浇灌废料中氮、磷等物质流入场地水系统,抬高厂区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与浇灌用水,应用生态、物理等水处理方法,由湿地泡净化后排入研究区水网系统,既能够保证水体的自然循环,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湿地、湖泊的水体安全。在湿地内部形成完整水循环系统,从而完成湿地斑块的景观修复,达到城市水陆交界带的柔性回归。

3.3 小结

对滇池斗南片区湿地斑块的修复研究,通过梳理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找到湿地斑块恢复的切入点,重构湿地斑块水网,以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环系统网络,组织湿地斑块的柔性恢复,为动植物生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将研究区融入城市环境,尊重场地记忆,促使产业转型,把斗南片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花卉贸易与地块产业衔接,形成特色鲜明集聚科研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弹性斑块,达到水陆交接面湿地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使城市中的景观斑块得到弹性修复,韧性重构及景观更新。

4 结语

城市发展对自然的掠夺造成绿地斑块支离破碎,水生态恶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弹性和应对灾害的韧性。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建设带来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统的互动[18]。城市中的弹性景观空间、绿地斑块等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扮演着城市保卫者的角色。湿地作为城市景观斑块的一员,人们更应该意识到保护城市弹性空间与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城市弹性空间的景观修复研究中应该站在建设广义的“城市海绵体”水循环的角度上,对绿地斑块进行组织与重构,尊重场地精神,保证场地内部与外部生态循环的自我稳定。

湿地斑块是城市水岸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动物生存的必要环境。对城市湿地景观斑块的修复研究,既能对城市景观斑块的弹性进行重构,也能对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环和水环境进行恢复,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与长久发展。湿地景观是海绵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斑块间的连接性十分重要。单一的湿地仅仅是城市众多弹性景观斑块中的一员,对水循环、水网络的影响有限,需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考虑绿色生态斑块、蓝色水体斑块与灰色基础设施斑块的连通性,通过韧性修复与设计形成统一的综合网络,才能使弹性斑块在城市的资源循环及应对自然灾害中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托尼黄,王健斌.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J].中国园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坚,张媛,刘云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2012(10):26-29.

[4]刘颂,章亭亭.西方国家可持续雨水系统设计的技术进展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0(08):44-48.

[5]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6]沃夫冈・F・盖格,陈立欣,张保利,等.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J].景观设学,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05):67-71.

[9]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04):555-560.

[12]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05):5-8.

[13]刘滨谊,张德顺,刘晖,戴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03):6-10.

[14]洪菊华,宋文静.辽河生态恢复规划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市辽河干流生态恢复规划为例[J].价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晓,林广思.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 以美国费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5(05):25-30.

[16]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0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