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精选(九篇)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第1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

1.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初步建立按照全国水产推广总站部署和要求,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场”四级病害监测及防治网络,并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各地水产养殖生产实际,全省设置28个测报县(区),每个县不少于3个测报点。全省共设置鱼类病情监测点84个,监测水生动物13种,监测面积3584公顷(表1)。对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虹鳟、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大鲵、观赏鱼及其他类13个养殖品种的37种病害(表1)开展监测预报工作。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大鲵、观赏鱼因养殖规模小、数量少,各监测点未监测出病害。全年共监测出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车轮虫病等17种水产养殖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种、细菌性疾病7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病4种,非病源疾病(维生素C缺乏症、氨中毒症)2种、不明病因疾病1种。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渔业生产总体平稳。2016年我省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8万元,较上年减少2.92%。从养殖品种看,草鱼、鲤鱼损失较大,分别为182万元和94万元,鲢鱼损失14万元,鲫鱼、鳙鱼各9万元。

二、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水产推广总站的安排,从2016年元月起使用“病情测报系统”上报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为此我省在2015年12月份举办了“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对市县级测报数据管理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各种渠道给全省28个重点测报县配置了电脑,每个测报县的测报员配置了手机并安装了测报软件,建立起省—市—县—测报点四级网络。去年向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库上传数据1156条,较好地反映了我省水产养殖疾病发生状况。一年多来,通过对市—县—场三级测报机构的调研,发现县、场测报机构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测报点、测报品种设置不科学,不具备代表性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要求,测报点应以县为单位,按照覆盖主要养殖方式、主要养殖种类的原则统筹设立监测点;同一个县(市、区)、同一养殖对象、同一养殖模式监测点设置应不少于3个,且相对稳定,维持两年以上。监测品种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养殖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类进行监测。各地总监测面积不少于总养殖面积的3%。测报点设置存在的问题:我省有的测报县将水库大水面放养鲢鳙鱼作为测报对象,由于水库存在凶猛鱼类,当鲢鳙鱼生病、活动能力下降后很快被凶猛性鱼类吃掉,很难监测到鱼类疾病。有的测报县将苗种繁殖场选作测报点,苗种繁殖场的亲鱼由于养殖密度稀、年龄较大、相对抗病力强,很少发生疾病,繁殖出的鱼苗很快卖掉,也较难监测到鱼类疾病。测报品种方面的问题:有的测报点将青鱼、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观赏鱼等品种作为监测对象,这些品种全省养殖数量少、面积小,不是主要养殖对象,不能客观反映该品种疾病发生情况。2.测报员素质参差不齐测报员是县级监测机构选定的具备水产养殖相关专业知识和水生动植物疾病诊断能力、且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员,我省各测报县选定的测报员大部分是养殖场场长,有的县选择本水产站人员做测报员。测报员中有的懂水产养殖专业知识,有的不懂。还有测报员怕自己渔场发生病情被别人知道影响产品销售,存在虚报、瞒报情况。3.测报信息上报不及时测报员应在当月月底前上报本测报区域水产养殖疾病。有的测报员月初上报上月信息,系统将信息自动统计为本月信息。如2016年11月初我省一测报点上报了小瓜虫病,该病发病水温15~25℃,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升至28℃以上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11月份的水温已经低于10℃,不可能发生此病,此信息应是10月份信息,这就是迟报造成测报信息混乱。4.测报点缺少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测报员在上报信息时需要输入水质相关参数信息,如水温、pH值、溶氧、氨氮等参数,而有的测报点没有水质检测设备,测报员无法取得准确水质相关数据,使病害信息上报困难。5.缺少病害测报经费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开展需要测报员辛勤地工作。测报员要准确诊断养殖疾病,离不开必要的设备,如解剖设备、显微镜、水质检测设备。由于缺少经费,下乡了解鱼病情况无交通保障,出差困难;没有设备,诊断困难;病情信息上报困难。

三、做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建议

第2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羊寄生虫病;防控技术

前言:随着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羊养殖产业的快速壮大,大部分地域当中的羊养殖规模也在逐步地扩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许多羊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观念,使得在羊养殖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寄生虫病,对羊群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羊寄生虫病作为一种慢性的消耗类疾病,其具备传染率较高、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因而在这一类疾病防治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阻碍,所以,在对羊群进行饲养的过程当中,要切实做好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1、羊寄生虫病概述

1.1常见羊寄生虫病

常见的羊寄生虫病包括羊疥`病、羊原虫病以及羊线虫病。羊疥`病是一种由于寄生在羊皮肤里的疥螨和痒螨而导致的寄生性皮肤病,传染性较高,会在较短时间中导致羊群发生感染。发病后羊群会出现情绪不安、躁动的情况,进而由于营养不良死亡。羊原虫病是一种影响最恶劣的寄生虫病,蜱虫是造成羊群出现之一疾病的根源,羊群患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进而呼吸困难,生命体征衰竭。羊线虫病包括肺线虫病与消化线虫病,羊群感染此类疾病中的消化线虫之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而感染肺线虫病之后会出现气管、支气管等粘膜浑浊、肿胀等。

1.2羊感染寄生虫病的原因

羊群感染疾病的重要原因在于饲养人员对于寄生虫病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并对此类疾病缺少足够的重视。由于对羊群寄生虫认识不足,对羊群寄生虫的生活习性把握不足,因而很难对此类疾病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甚至有时是在此类寄生虫病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羊群出现明显的患病症状时才进行必要的防治措施。另外由于养殖人员对于驱虫药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因而会盲目采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时会出现用药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适等情况,导致对于此类寄生虫疾病的防治得不到良好的治愈效果。并且由于山区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不足,会出现羊群饲养水平不高的现象,且羊群大多数都是采取地面圈养的方式,圈舍卫生环境条件较差、规模较小,而羊群养殖场饲养密度较大,这就为寄生虫病的感染提供老人便利条件,容易造成寄生虫的相互感染与重复感染。

1.3羊感染寄生虫病的影响

寄生虫作为一种病原体,其生命进程包括了成长、发育、繁殖等阶段,并且受到此类寄生虫破坏的羊个体细胞进行自我修复时也需要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寄生虫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 5 000~10 000 枚, 2 000 条寄生线虫每天可吸血 30 mL 左右。因此,受感染羊群的死亡多数是由于这些寄生虫大肆掠夺营养,造成羊群本身营养状况低下,进而出现死亡。并且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羊群均产生有毒作用。寄生虫本身携带能够传播其他疾病的病原体,是的羊群黏膜遭受损伤,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为感染其他疾病提供可能。

2、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

2.1加强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

羊群感染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员缺乏对于此类疾病的知识,并且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加强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是防治羊群寄生虫病的根本所在。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人员的选用上可以邀请一些具备多年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以及先进养殖企业中的优秀骨干。可以通过看站座谈会、宣讲会的方式,方便各方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甚至开展合作,铜鼓强强联合、以优带劣的方式提高羊群养殖产业的整体水平。由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逐步观察羊群的生长动态,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养殖人员对于寄生虫疾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对此类疾病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现一些感染的初期症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此类疾病亟需在羊群中蔓延,将影响缩减到最小,尽可能的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2防治过程中要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防止此类寄生虫疾病进一步蔓延的有效手段。在疾病暴发后,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以保证用药具备较高的针对性。这一过程中要求诊疗人员对药理、药性有足够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药学基础,用药时考虑到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适宜联合用药等,并要详细了解用药剂量,防止出现由于用药不当而导致疾病蔓延的情况。在疾病暴发的初期就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药物诊疗手段,并进一步观察羊群在用药后出现的情况,了解疾病症状是否得到缓解,以及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等。通过有效的药学手段,改善整个羊群的健康状况,提高羊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在羊养殖产业当中逐渐出现了新的寄生虫疾病的威胁。这些寄生虫疾病具备传染性较高、死亡率较高的特点,一旦感染,严重影响羊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提出可以通过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在防治过程当中合理用药的方式来实现羊寄生虫疾病的治愈,带动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雷,刘志强,努尔,艾力西热・买买提,温希军,赵兵. 羊寄生虫病防控的新策略[J]. 草食家畜,2015,01:65-68.

第3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 鸡养殖 传染性疾病 预防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8-01

最近几年,山西太原地区的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传染性疾病经常发生,给当地鸡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鸡养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鸡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针对鸡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鸡的传染性喉气管炎

1.发病症状

该种疾病主要发生于幼鸡以及成鸡中,发病率十分高,高达90%以上。成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表现为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呼吸。病情出现一段时间后鸡出现甩头或者咳嗽的现象,在鸡笼周围会发现带有血迹的痰液。发病严重时,鸡的眼结膜出现发炎、红肿现象,有浆液或者脓性的渗出物。对死亡以后的成鸡解剖发现,鸡的喉头和器官粘膜有出血的现象,同时喉部粘膜出现肿胀的现象并伴有血斑,同时分泌出大量的粘性分泌物,在气管内存在有纤维蛋白,凝结堵塞气管。病死鸡的后冠以及肉髯呈现暗紫色。

2.预防和治疗

首先,预防。养殖场出现该种疾病之后,在初期及时的治疗能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果病情延误,后期鸡的死亡率很难有效的控制。确诊鸡患有该种疾病之后,应该立即采取扑灭措施,及时隔离健康鸡并紧急进行免疫接种,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苗双倍两点眼,在鸡的饮用水中田间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板蓝根浸泡液,连续使用一周,对鸡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对进入鸡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其次,治疗。可以使用禽速健加消咳水,同时配合呼毒清拌料连续使用一周左右,或者使用毒可清加泰乐加饮水并配合呼毒清拌料连续使用一周左右。

二、鸡的非典型新城疫

1.发病症状

该种疾病对于不同品种的鸡和不同年龄的鸡都有威胁,发病率也比较高。患病之后表现为鸡的体温持续升高,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凌乱,有时呆立不动,有时将头钻入羽毛内。患病一段时间后,下痢,并排除黄绿色的稀便或者黄白色相间的水样稀便,饲料的采食量下降,饮水逐渐增多,并在嗉囊内充满了酸臭的粘液。对病死鸡进行解剖发现,鸡的胃部有状的出血点,并伴有溃疡,在鸡的肠道内发生了卡他性的炎症,十二指肠末端,盲肠扁桃体肿大,充血。卵黄遗迹后,6~7cm有枣核状的溃疡。

2.预防和治疗

首先,预防。鸡发病之后应该并及时的采用措施进行预羽凡和治疗。发病之初应该及时的将患病鸡和健康及隔离,并做好患病鸡的治疗工作。对健康鸡用进口的新城疫苗四倍量用水进行接种,而等到第二天用输卵管炎症药物管舒康饮水,连续使用四天,在所有鸡紧急接种第二天之后,鸡群的病情基本就能控制,第四天之后鸡群就能基本恢复正常。这个时期还应该做好鸡舍的消毒工作,彻底杜绝疾病的发生;其次,治疗。发病后应该及时的治疗。对于患病较轻的鸡应该紧急接种四联疫苗,同时配合使用活力元饮水,同时使用温必嘉饮水,连续使用以后左右,如果鸡的呼吸道疾病症状比较严重,应该使用消咳加活力元饮水,配合使用温度禽必康拌料连续使用一周左右。

三、鸡的传染性鼻炎

1.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下,鸡的传染性鼻炎在秋季和冬季发病比较多,也别是到了冬季,为了保证鸡舍的温度导致了鸡舍通风不良,在寒冷的季节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十分快,发病率高,但是鸡的死亡率比较低。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有一段潜伏期,一般在五天左右,主要症状是鸡鼻青眼肿,流鼻涕,鼻腔和鼻窦发炎,出现流鼻涕,甩头的现象,育成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生长速度变慢,眼产蛋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产蛋率下降,但是如果鸡产蛋的上升期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恢复,在产蛋高峰期或者高峰期以后感染该种疾病,产量会降低最多70%左右。

2.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该种疾病主要可以采用抗菌药物和中草药进行治疗的,但是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短暂性,副作用比较大。因此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种疾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在接种过程中可以选择鼻炎油剂或者鼻炎铝制三价菌苗中含有血清型A型和C型的变异性鸡副嗜血杆菌菌株,对于五周龄以上的健康鸡每只肌肉注射0.5ml,每只鸡免疫两次,两次间隔在四周以上。

参考文献

[1]林晓芳,乐峰,芳芳.绿壳蛋鸡及其人工养殖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05)

[2]林胜芳,乐峰,芳芳.绿壳蛋鸡及其人工养殖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0(04)

[3]林胜芳!江西省龙南县程龙镇程龙圩341715,乐峰!江西省龙南县程龙镇程龙圩341715,芳芳!江西省龙南县程龙镇程龙圩341715. 绿壳蛋鸡人工养殖技术[J]. 致富之友. 2010(10)

[4]李智高.中华绿壳蛋鸡及其养殖关键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01)

第4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台湾泥鳅;池塘养殖;病害防治

1前言

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和操作的不当,而且一旦发病,很难真正治愈。因此,如何立足当地泥鳅养殖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泥鳅病害的综合防治尤为关键,这不仅仅是为了泥鳅的生长,同时也是为了预期良好经济收益的实现。由此可见,关于“台湾泥鳅池塘养殖病害防治”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台湾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要点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真菌性的疾病、细菌性的疾病以及寄生虫病等。

2.1关于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在体表长满了水霉,呈白色絮状,通过肉眼就能够识别出来,在水体较瘦的条件下,繁殖迅速。一旦泥鳅感染这种疾病,泥鳅的活动就会非常迟缓,食欲下降,甚至是废绝。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首先在进行拉网或者转运等相关操作的时候,尽量避免鱼体受到伤害。另外,采用浓度为0.04%的食盐和浓度为0.02%的小苏打混合后,对养殖池子进行全面的泼洒,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2.2关于细菌性疾病

烂鳃病、赤皮病以及赤鳍病、肠炎病等都是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首先,关于烂鳃病烂鳃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患病泥鳅体色发黑,鳃丝出现腐烂发白的现象,而且患病泥鳅的鳃上有淤泥和黏液,如果水温超过了15℃的话,在病泥鳅的表面由于柱状屈挠杆菌的感染,鳃组织出现腐烂。一旦感染此病,患病泥鳅喜欢独游,游泳的时候缓慢,由于摄食量的减少而迅速消瘦,最终导致死亡。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建议首先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理,然后使用生物底改良底质,采用浓度为0.2~0.3mg/L的二氧化氯或者是浓度为0.2~0.4mg/L的百毒杀星进行泼洒,再用光合细菌对水质进行改良。如果是给患病泥鳅内服的话,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大蒜素进行拌服,连续使用3~6d效果理想。其次,关于赤皮病赤皮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在体外的局部有出血的现象,有炎症,尤其是在腹部和两侧的部位最为明显,有红斑出现,呈块状,同时在鳍条的尾部有腐烂的现象。患病的泥鳅往往体瘦,喜单游,行动缓慢。这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就是在运输的时候受伤的,细菌也就因此侵入泥鳅体内。对于这种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就是首先对水环境进行改良,最好是通过光合细菌。一般来说,可以选用六亚甲基四胺,连续服用2~3d,效果理想。另外,先可以首先用光合细菌将水质改良好以后,按照2mg/L的剂量泼洒聚维酮碘,待上述治疗效果平稳之后,使用EM原露对全池进行喷洒,保证水质的稳定。第三,关于赤鳍病赤鳍病的主要症状就是鳍部发红,表皮剥落,出现红肿,肠管伴有糜烂现象,患病的泥鳅通常会在池塘边的水面悬重,不喜欢进食。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建议首先使用生物净水剂对水质进行改良,然后按照2~5mg/L的剂量使用六亚甲基四胺附加粒粒氧,连续使用2~3d效果较为理想。

2.3关于寄生虫病

首先,关于车轮虫病车轮虫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患病泥鳅瘦弱,喜欢独游,行动迟缓,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很快就会死亡,致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大量的车轮虫寄生在皮肤或者是鳃部,通常是在每年的5~8月份最为流行,这种疾病很容易反复发病。对于车轮虫病,常见的防治措施就是先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洗,然后再选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对池塘进行泼洒,效果理想。其次,关于指环虫病指环虫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就是由于指环虫的侵入所造成的,患病泥鳅的鳃部黏液增多,在鳃丝处有暗灰色或者是苍白色出现,呼吸困难,如果严重的话,在鳃部还有出现浮肿,鳃盖也会张开,游动也受到影响。关于指环虫病的防治,建议首先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另外按照20g/m3水的剂量,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泥鳅种进行浸洗,一般以15~30min左右为最佳。

3结论

要想真正做好台湾泥鳅的养殖,就一定要做好日常病害的防治。虽然台湾泥鳅本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是由于身体表面本身并没有鳞,因此很容易受到病虫病的感染,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另外,在人工捕捞和运输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对鱼体造成损伤,进而导致患病。提及台湾泥鳅的致病原因,往往是在环境因素、病原菌以及台湾泥鳅自身体质的综合影响下所引起的,养殖台湾泥鳅的池水比较浅,尤其是在盛夏的高温时节,像蓝藻这样的有害藻类繁殖迅速,导致水中的氧气大量消耗,进而造成台湾泥鳅的死亡。因此,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要定期使用生物改良剂,对底质和水质进行改善;同时,选用合适种类的、合适剂量的药物进行拌料,合理投饲,能够有效减少台湾泥鳅病害的发生概率。总而言之,病虫害对于泥鳅的日常生长发育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相对于治疗而言,做好日常的预防更加重要。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重视对水质的改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尽快实现台湾泥鳅养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全面实现台湾泥鳅养殖的良好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晏有水,曹烈,叶本祥,等.台湾泥鳅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16,(20):31-32.

[2]赖强.台湾泥鳅养殖探讨[J].广西水产科技,2014,(Z1):35-40.

[3]罗艳萍,张家国.泥鳅的养殖技术、配合饲料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齐鲁渔业,2014,(1):55-56.

[4]陈贤龙,戎华南,章吉萍.台湾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2016,(3):41-42.

[5]林森津,张甬波.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规模养殖泥鳅成功的五大因素[J].水利渔业,2015,(12):19-21.

第5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环境调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一是气水界面,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与“防”补充。

2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就要先把水养好,要想养好水,就要先养好泥,由此可以看出,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也要注意堵住漏洞,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如果不消毒,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午后增氧2~3h,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2.7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作者:张宏成 裴利军 郭盛 李炜 单位:马彦淖尔市水产管理站

第6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概念;原因;防治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亦称鱼塘老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1鱼塘养殖污染(老化)的概念

养殖鱼塘由于多年使用而不干塘,池塘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养殖鱼类发病频率高,生长缓慢,单位体积鱼产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鱼塘养殖污染(即老化)。

2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2.1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1层黑色淤泥。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具大损失[1]。

2.2过多施用药物

随着养殖的水环境日益恶化,鱼病发生的频率较高,施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药物对鱼类疾病治疗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有些药物也有相应的药物残留及负作用,造成鱼类在用药过多的水环境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极易生病,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另外,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也大量应用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养殖对象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各类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性增强,更进一步引发细菌性疾病。

2.3残饵过多造成饲料污染

由于投饲量、排泄粪便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而引起饲料污染,农村传统池塘养殖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并且多数人工投喂植物性青饲料为主,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腐烂较多,利用率降低,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量,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

3防治技术

3.1彻底清塘和消毒

苗种池塘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至少3年干塘1次,一般采用年底干塘,进行曝晒、消毒、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通过干塘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了水质和底质条件[2]。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3.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

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3]。

3.3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和自动投喂方式

改变以往投饲性品种为主的养殖特点,采取多品种结构搭配的养殖模式。减少投料性养殖品种的放养量,搭配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鲢鳙鱼和底栖食性的鲤鲫等鱼类,使饲料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转换被鲢鳙鱼类直接利用,使沉积于池底的残饵被底层鲤、鲫等鱼类直接利用,减少了水体中饲料污染物质,维护了水体生态平衡,而不影响单位面积养殖产量,甚至综合利用后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改变投喂方式,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鱼塘中选择底质较硬的位置作为食场,采用自动喷料投饵机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残饵过剩造成的水体污染。

3.4采用微生物调控方法

生物处理养殖水体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微生物是降解废物、废水的主力军,利用经过遗传改造的微生物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污染、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的有效方法。如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水体中残留有机物(或h2s、nh3等)作为氢的供体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分解在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起到改善水质、相对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作用,养殖水体中只要有5g/m3的光合细菌,3h内就能将池底不断产生的氮离子和有机物质初始分解除去,使水质恢复正常;硝化细菌可以去碳、去氮、杀灭病毒、降解农药、絮凝水体重金属及有机碎屑,能将硝酸盐反硝化成二氧化氮和氮气,它在消解碳、氮等有机污染时,也可消解有机污泥。因此,适时直接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可以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消除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4]。

4参考文献

[1] 刘新宇,刘革,王桂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6(12):81-82.

[2] 王光全,朱志强.池塘健康养殖主要生态条件及调控技术[j].齐鲁渔业,2009(10):51.

第7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 猪常见疾病 原因 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66-02

引言

畜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的大力扶持,养殖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而在养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越发的明显,一旦病猪越来越多,会对养殖户带来沉重的经济打击。因此了解猪病的类型并做好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治疗是刻不容缓的。

1 猪常见疾病所发生的原因

1.1 防疫工作马虎

猪疾病中,很多都是因为对整个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马虎导致的。比如对猪饲料的免疫来讲,因为猪饲料中含有极多的微量元素,若控制得当,他们对猪的生长与发育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但是,若是猪饲料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超标,例如铜超标的话,在猪食用猪饲料之后,猪会出现全身发红以及粪便发黑的情况,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患上疾病可能性。然后就是有的养殖户为了避免猪疾病的产生,给猪过多的使用抗生素,导致猪的免疫力大大的下降。

1.2 管理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养殖户受了利益的驱动,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一些很差的饲料原料,特别是当一些次品原料处于高温与湿热的环境下,就极易产生霉变和毒素,进而导致了猪的免疫力降低,大大增加了患疾病的可能性。

1.3 养殖方式传统落后

虽然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积累了大量的养殖经验,但是很多的养殖经验是落后不科学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脚步逐渐加快,以往的养殖方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作为散养户,缺乏一些基本的养殖知识,无法适应现在科学先进的养猪模式。

1.4 随意配种

一只猪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品种,随着目前的养殖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养殖技术被引进繁殖,被繁殖引进的新品种的猪因其抗病能力好,或者是繁殖能力优秀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很多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的引进新品种。但与此同时,一些患有疾病的病猪也被大量引进到国内的养殖场,例如最新发现的一些猪病,例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等,都是以这种方式进入我国的。

1.5 盲目使用药物

为了防止猪患上疾病,给猪服用抗生素是合理的,但是为了防止疾病,就大量的不科学的给猪用药就是错误的行为,例如我们发现很多的养殖户在发现猪产生疾病的时候虽然给猪积极用药,但是并不能对症,而是出于各种心理盲目的、大剂量的用药,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2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与对策

2.1 猪瘟的表现情况

猪瘟是一种急剧传染性的猪病,一年四季中,任何一个季节都会爆发猪瘟,当猪患上猪瘟之后会出现食量大大减少,或是不喜欢进食,并且有胃寒以及便秘的情况发生,同时粪便干燥坚硬,并出现呕吐的情况,同时病猪的眼部会出现浓稠的粘液类的分泌物,同时病猪会嗜睡,体温急剧升高,当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的现象发生。

2.1.1对猪瘟的防治

首先,需要加强对养猪场环境的卫生管理与病菌检测,及时的做好排污措施,保护养猪场水源干净清洁,及时清理猪场中猪的排泄物,保持猪圈内的环境卫生,及时做好消毒及杀菌准备,若出现死猪的情况要及时认真的处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且注意死猪不可随意丢弃等。同时要时刻注意消灭猪场的虫鼠工作。

2.2 对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与对策

猪呼吸道疾病的产生与猪场的环境、猪饲料的密度以及猪场的防疫工作等密切相关,通常来讲在每年的春、秋、冬三个季节,养殖场应做好对猪圈的卫生管理、猪圈的通风、内部环境条件的干燥清爽,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猪呼吸道疾病的产生。但养殖户应牢记,针对猪呼吸道疾病的问题上,首先要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的给病猪吃药,同时控制药量,不可为了尽早使得病猪恢复就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2.3 猪产生流行性腹泻的防治与对策

流行性腹泻不仅在人类中是常见疾病,在猪的养殖中更是常见的疾病,因猪通过消化食物或呼吸道感染极易导致腹泻情况产生。在发病前,病猪的体温会不断升高,并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是水肿,严重者更会出现腹泻以及大量呕吐的情况,同时严重程度会随着病猪的年龄而不断加深。

在防治猪场的流行性腹泻时,应加大对猪场的卫生监督并采取严格的猪场消毒管理措施,当猪场的猪群处于肮脏、密集的环境下,就会使得细菌的散播不断加快。因此,在猪流行性腹泻多发的季节,必须严密监视猪场,防止出现病猪混入猪群,导致猪流行性腹泻在猪群中蔓延,同时加强对猪群的消毒,若发现病猪要及时治疗、及时隔离,除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手段之外,还可以使用藿香正气水等中药进行治疗,同时养殖户需要注意的是要给病猪增加饮水,同时保证饮水的清洁,并且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葡萄糖与盐分,补充病猪的体力。

2.4 在猪发生蛔虫病时的防治对策

产后的母猪以及猪的幼崽极其容易患上蛔虫病,一般病猪在患上蛔虫病时会出现食欲下降、不断咳嗽身体虚软等病症,当病症过于严重时就会出现死亡。

为了预防猪蛔虫病的产生,必须加强对饮用水源以及猪饲料的卫生清洁,及时杀灭清理虫卵等,对于病猪的排泄物应送往专门的区域进行发酵处理,保证从根本上杀灭虫卵,当病猪排泄出蛔虫之后,应及时处理干净,以防止被猪吃掉,同时要合理的选用杀虫药物。

2.5 猪伪狂犬病

在猪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中,猪伪狂犬病首当其冲,猪伪狂犬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从而导致猪患病,尤其是在冬季多发。相较其它的疾病来讲猪伪狂犬病更容易预防,当猪患上伪狂犬病时,主要表现是病猪侧卧在地上,并不断的出现划船状。因此要及早治疗,因为当病猪的年龄越大,感染的期限越短,伪狂犬病的威胁就越低。

3 结语

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猪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尽早的发现并且提早预防猪患病,饲养员在饲养过程中细心留意猪的变化,一旦发现猪产生异常并在发现猪病时,做到尽早处理及时治疗,并同时做好消毒的工作,从而避免因猪患病给猪场带来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蔡兴凤. 猪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J]. 吉林农业C版,2014,7(7):15-1.

[2]张宗伟, 燕晓晓, 吴文立等. 猪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治[J].猪业科学,2015,9 (10):1-8.

第8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近日,大菱鲆被检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以及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的事件披露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场已纷纷停售大菱鲆产品,这对于自1992年从英国引入我国、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的大菱鲆所形成的产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品因药物残留问题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屡见不鲜,如冻虾仁氯霉素、鳗鱼恩诺沙星及孔雀石绿、硝基喃代谢物等等药物残留,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潜在人体健康危机,发人深省。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及药物滥用。当前以部分抗生素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取缔,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免疫、生态等防疫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的主流技术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绿色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是改变我国水产药物滥用局面、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其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年损失高达百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缘由,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环保、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的普遍使用,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决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基础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鱼疫苗为代表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成为热点,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资助,疫苗研究有了飞跃式的进展,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于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这些阶段性成果的进一步熟化,可在未来的3-5年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将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生态防治方面,以微生物制剂为代表的开展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对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响研究,以及水生态改良或混饲对养殖生物生长、成活、非特异性免疫、抗病力、抗应激力的影响研究;等等。筛选、分离益生菌菌株,研究培养参数和培养技术,研制开发出系列微生态水质、底质改良剂,这些微生态调控剂产品已在水产养殖中逐步广泛应用。

四、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应以“预防、安全、实用、节约”为宗旨,以增强免疫力、减少应激、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等为主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思路,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 主要养殖动物病原分子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研究;养殖动物抗感染机理与特异、非特异免疫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渔药有效、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养殖动物对生态因子影响的应激机理研究。

(二)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水产养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监测技术、细菌免疫学与基因学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生态检测试剂盒技术研究;病害分析专家系统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制及配套技术研究 主要养殖鱼类重要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及寄生虫疫苗(储备)研制;主要养殖动物免疫增强剂研制;水产动物主要寄生虫、真菌等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储备)研制;连作发病生态改良制剂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渔药的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四)技术集成研究 技术联合、复合研究,技术集成操作规程研究;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病害预警、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商品化疫苗技术、病因检测试剂盒技术、养殖生态防治技术、药物安全使用技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病害监控技术体系,争取在较短周期内显著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关于我国水产病害防治工作组织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体系。我国一方面在水产病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另一方面为加速疫苗、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技术向实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进。在人才队伍、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实验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共享、流动与协作机制,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合理运作的水产病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二)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保障措施。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

第9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 猪 疾病 诊断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29-01

一、云南省的养殖现状

现在农村经济普遍发展,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农民努力奔着小康的发家致富的路径走,但近年来物价飞升,一些不专业的养殖户则在此等环境下承受不住经济的压力,没有赚取到利益反而是倒贴了钱,于是许多农民放弃了牲畜的养殖,被迫外出打工。云南省的养殖技术与规模在全国的排名中一直都是不高的,可以说是较差,大多以土杂猪为主,所以提高养殖技术是迫在眉睫。猪一旦得了疾病,生长速度便会变慢,养殖户也要增加成本,这样便造成利益的减损。只有提高养殖技术,猪的质量上去了,养殖户的生活质量才能上升,农村的经济才能被更加快速的带动起来。

二、猪的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诊断的及时就意味着治疗的及时,就意味着损失的减少也意味着利益的增长。在疾病初期早日诊断出疾病,便能加紧时间治疗,能够及时控制仔猪、育肥猪及母猪的病情,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猪的死亡率,增加利润。猪的疾病诊断的正确与否也是猪的疾病能得到控制的有效前提。猪一旦生病,那么它的肤色、四肢的外形、五官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从外形都能观察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形的改变的关注能帮助养殖户更快捷的诊断病情。通过这样才能提高猪的存活率,带来更大的利益。

三、猪的疾病原因分析

1.环境因素

猪的养殖环境对猪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养殖环境包含着许多,如:隔离环境、养殖场综合环境和圈内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好坏,对猪的健康是有直接影响的。一个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能最小化的减少病菌对猪的健康的影响,减少病原菌的传播。猪在干净卫生的情况下能健康顺利的生长,而如果猪身处在一个卫生较差的环境里,则增大了其得病染病的几率,是猪患病的一大诱因。

2.疾病控制能力低

随着肉价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养猪的利润,于是许多人开始半途加入养猪行列。这导致了养猪户的养殖水平不一,水平差距很大,那些后来加入的养殖户养殖水平普遍变低,没有管理经验,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很低,导致猪很容易患病,在养殖过程中反而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影响了养殖户的利益。

3.疫苗/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在猪养殖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疫苗药物可供猪病的时候使用的疫苗。疫苗是用来预防疾病的感染相应的提高抵抗力。而在目前的养殖市场,许多养殖户因为知识的不到位,滥用疫苗。又或者因为成本问题,不使用药物或者疫苗,这些情况都造成了猪的健康情况日益下降,得病初期没得到很好的治疗。严重点还会发生难处理、难隔离的风险,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疾病,给繁殖户带来更大的损失。

4.免疫程序的缺失

养猪的目的就是为了吃,猪从出生到进入食品市场实际上是需要经过许多道程序的。当中就有免疫程序。许多繁殖户觉得免疫的程序又麻烦,又耗时,又耗成本。于是便不按照规定程序去定时接种疫苗,或者省去几种必要的疫苗而造成了猪的发病。尤其是在发病期高的时候,造成了大规模的发病,损失及其严重。发病范围大,重要的是难处理,难控制。而乡村的养殖户很散,猪进猪圈的时间也各不一样,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带给工作人员很大的工作量,还浪费疫苗,造成经济损失。

四、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1.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猪瘟的死亡率极高,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率也极高,很难控制。而且这种病毒是致死性的,它的表现形式也很多样化,最普遍的现象是器官的出血现象,猪瘟病毒有淋巴结入侵到各个器官,使组织器官含有大量的病毒。又表现为母猪的生产困难,或者生产出来的猪仔死亡率较高。猪瘟又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的一周内及能死亡,超过一个月还未死亡的基本可以诊断为慢性病毒。

它的防治方法只要是前期定时接种疫苗,发现感染的猪时将它及时的隔离,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宰杀焚烧。

2.猪丹毒的发病状况及防治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猪丹毒一般在土壤里存活,所以感染的途径一般通过饮用水、饲料。急性猪丹毒的发病症状多为急性发热,猪的眼角出现红色眼屎,几天后,身体上出现红色的方形疹块,治疗不及时会产生皮肤溃烂,身体虚弱致死。

防治方法:发病前主要靠免疫接种来预防,一般猪仔断奶后便要开始接种,每半年接种一次。对已经发病的猪来说,就要注射大量的青霉素,配合着猪丹毒的抗毒血清,疗效会比较好。

3.链球菌病的发病与防治

链球菌为多发性传染病,发病症状有多种,急性的会引发出血症和脑膜炎。

防治要点:平时用抗菌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加强消毒工作,保证环境的清洁。

猪的多发性疾病大约就为以上的几点。

五、总结

猪是最普遍的肉食品,利润很大,前景也比较广阔,饲养的人也很多。但只有按流程饲养才能保证猪的成活率,才能保证利润的增长,严格遵守程序,了解猪的疾病的预防,懂得一些治疗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猪更加茁壮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能长久的赚取利润的方法,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而真心想踏实养猪的养殖户必须要了解猪养殖时的相关知识,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发生疾病初期有效的遏制疾病,以免造成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向红,张新建,张友超. 浅谈猪的疾病预防与治疗[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89.

[2]张广. 浅谈猪的疾病预防与治疗[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98+233.

[3]黄德利,杨永红,贺水建. 中药对猪蓝耳病的预防试验[J]. 畜牧市场,2009,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