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电工初步知识精选(九篇)

电工初步知识

第1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自主式课题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改革课堂教学,即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电路设计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解题。此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电路模块设计课题,通过完成自己的课题达到初步实践电路设计方法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都是带着设计课题听课的,这样也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课程教学初期,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供若干模块设计课题供各小组挑选。选定的模块设计任务伴随该小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尽量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形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成员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才能有较好的默契,相互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设计任务。②该阶段是课程教学初期,学生对各个模块设计课题还不了解,教师应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课题进行解释和指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选定设计方案。③当学习小组初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则安排一次课堂报告,由各个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其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初步选定的设计方案,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下一步工作重点。④模块设计课题应涵盖所讲授课程的各个章节,这样利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各个模块设计方法串联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讲课内容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任务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中期,将模块设计课题融入到各个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的电路设计方法,同时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调试以及指标测试。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要求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初期拟定的电路设计方案以及元器件参数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自主式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自主采用课堂讲授方法改进自己的电路设计,使其感受到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②向学生灌输团队设计的理念,针对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同时在教师和团队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使学生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从而有信心完成课题设计任务。③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设计进展,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中期考核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课堂教学后期,对各学习小组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验收和总结。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督促各学习小组做好指标测试工作,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总结整个设计过程的经验教训。②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制作成果,由任课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总结。③各小组提交课题设计报告,详细介绍整个电路设计原理、参数计算过程,并记录系统的性能指标,总结电路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我们在通信电子线路课上使用了这种教学法。首先,根据整个课程内容设计8个模块的设计课题,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都融合在这几个课题中,课题名称。

第一阶段: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并从这8个课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该小组在课程学习期间的设计任务。由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的论证。在课程开始后的第二个教学周,组织各小组制作幻灯片报告该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时间安排。需要说明的是,各小组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相应的知识点还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地讲授,完全由学生先自学各自课题相关基础知识,然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内部讨论,最终确定课题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熟悉课题、讨论方案以及确定初步方案。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方案汇报时的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此外,由于设计课题涵盖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相应课题方案的初步确定过程也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预习阶段。这样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主要完成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讲授,这一阶段应该注意在课上重点讲解如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完成模块设计课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书本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要稍加变通就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际。例如在讲到求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题目时,计算电路输出功率用到公式(1):200cmVPR=(1)其中P0为电路输出功率,Vcm为电路输出电压幅值,R0为电路负载电阻。而在真正设计功放电路时,电路的输出功率及输出电压幅值常常是已知条件(见表1),而具体的电路以及电路中所采用元器件的参数如电阻阻值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因此只需要将公式(1)转化为公式(2):200cmVRP=(2)转化后即可用于电路中所采用负载电阻的计算。整个课程讲授过程都要将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将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变化(常常是翻转)就可以用于电路设计过程中元器件的参数计算,从而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课堂知识,一边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在实验课中要指导各小组的电路焊接以及调试工作,并监督其设计进度,从而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这个阶段,真正实现了本教学法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学生可以做到边学习,边使用,边检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最后一个阶段是课程的结束阶段,主要做好各小组课题的验收工作,并对各小组所设计的模块进行点评,最后安排一次期终汇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束。本教学法已经实践了两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此外,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模块设计课题制作情况挂钩,因此各学习小组都投入了较多精力用于电路模块制作,成功率也较高。并且学生通过电路模块的制作过程也了解到了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电路设计。

第2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第3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建构;概括;升华;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0-04

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自然科学的机会,但每周1课时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导致内容有宽度而无深度等问题。一个较新的方法是将科学、技术、社会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STS课程,进行每周4-5课时的统整教学。整合后的STS课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防止学科知识的割裂和知识点的重复。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一种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不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从观点、社区、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12条原则,其中,一条核心原则是强调观点的概括与升华。在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样化、复杂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观点,而且引用他人观点和权威资料来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区观点。

在STS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学期的探究活动围绕“电”展开,通过观点的“概括”与“升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电”出发,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系与设想,如不同发电方式、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国外发电方式、对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的建议和大胆的设想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交流协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围绕研究主题“电”,了解不同发电方式的优缺点、我国发电方式能源结构等。

(2)初步形成“电”的系统化认知,认识到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熟练使用知识论坛的阅读、改进、发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自主开展基于知识建构的探究学习,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合作,不断提出和完善个人观点,共同建构社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更加关注与“电”相关的现实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电意识,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行动中。

二、教学平台

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是知识建构理论的支撑性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到知识论坛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成个人观点。学生通过知识论坛提供的阅读、发展观点和支架等功能,提炼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小组成员讨论后将观点进行综合,实现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的转化。在多元化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提供“升华”功能,联系多样化观点,总结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形成班级观点。在此过程中,论坛内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帮助诊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三、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有28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5人。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学生的打字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本、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在论坛使用方面,学生在“电”这个主题之前已经接触过知识论坛,会使用知识论坛浏览、发表、修改、引用和联系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对主题感知方面,“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电”的现象、知识或经验。

四、教学过程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出发。“电”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学生在生活中早已通过感知接触过“电”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情景――灯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建构,逐步建立关于“电”的系统性认知以及“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实现知识的创新。

五、个人观点的提出

1.问题情境

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电”的现象,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2.初步提出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程初始创设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电”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的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到干电池、发电机等与“电”有关的物体;有的学生简单描述了有关“电”的现象,如闪电、灯泡发光等;还有的注意到不同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潮汐发电等。学生将这些观点和问题及时记录在知识论坛中的“对电的了解”和“最初的问题”两部分,以便学生观点的交流和分享。

3.筛选并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类汇总,确定了研究内容分为“电从哪里来”、“电的流动”和“电与生活”。在“电从哪里来”中,确定了对闪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不同的发电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火力发电厂,向专业人士请教,听讲座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4.观点推进

确定探究闪电后,学生开始从教师提供的网站、文本资料或书籍入手,详细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之前简单描述闪电现象不同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利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释闪电的形成。

对于研究潮汐发电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学生整理后,提出“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工作原理相似”的观点,并画出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要对问题“为什么潮汐发电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点亮灯泡”的实验创设情境,引入到有关“电”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允许多样化观点的存在。学生经过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从多样化的观点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知识论坛中写下对研究主题最初的了解,形成个人的最初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引用与自己观点联系密切的观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仔细阅读权威资料,并将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归纳,融合到自己的观点中,推进个人观点。

学习初期,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概括资料和观点,只是将查找到的资料复制到知识论坛中,作为个人的最初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意识到要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成观点,才能继续探究,推进个人最初的观点。在提出个人最初观点到个人观点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罗列观点和问题,到引用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到概括权威资料,融合到自己的观点及提炼观点的跨越。

六、小组观点的形成

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有些学生开展了对干电池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对干电池的了解后,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最后在论坛中提出小组的观点。

1.设计实验

确定对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探究后,学生认为要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于是,学生选择对一个废日的干电池进行解剖;学生将解剖后的干电池与电池的内部结构图对照,认识了电池的内部构造。为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一般流程,提出自己的假设“电池里的酸性物质与锌片反应而产生电”。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将实验搬到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将锌片放入白醋中并测量其电流,结果测量出了微弱的电流,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2.深入探究

小组演示实验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白醋而不是其他的物质”、“锂电池、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非酸性物质反应能否发电”以及“为什么干电池只能用一次而充电电池可以在充电后重复使用”等。小组成员对于能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对于不确定或不知道的问题会记录下来,以便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解答。

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后,教师将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质疑,查资料;最后,将观点进行汇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小组的综合观点。

实验前,干电池探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组内总结概括一个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说,学生所有的解释都是在理解原理、概括材料、抽取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全班学生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对实验本身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使小组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形成关联,促进观点的升华。除了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示意图对某一原理进行解释,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向全班同学详细描述水力发电的过程。

在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对权威资料的阅读与概括促进了观点的综合。学生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之前,必须先阅读其观点和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研究问题的知识,还对其他观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观点间的联系,拓宽了知识面。

七、班级观点的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对各种发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我国发电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来探究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国外发电方式及对我国发电方式的建议等。

1.组内交流

学生最初接触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在小组内学生根据在发电厂的参观经历、专家讲座以及权威资料,提出有关火力发电的个人观点,如“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在此类观点的启发下,学生对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产生了兴趣,发现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粉尘等,还发现火力发电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伤害,但也发现火力发电相较其他的发电方式有“费用低”、“受环境制约较小”等优势。每个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画出思维导图便于课上交流。

2.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将火力发电与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对比之外,学生还参考国外的发电方式提出“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色列大面积沙漠,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观点,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概念。

3.新的观点

将我国发电方式与国外其他发电方式比较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学生考虑到火力发电是以煤炭为原料,认为“中国的煤炭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我的设想是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建议“把小型和中型的发电厂合并到大型的发电厂,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资金,并投资在减少污染上”;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依靠自然条件发电,如利用雷电,“可以引取自然的雷电,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借鉴国外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还有学生提出“宇宙太阳能发电”,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发电方式还只是一个设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记录和总结,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

4.制作作品

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设计PPT作品,将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探究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推进个人、小组观点向班级观点转化,并将PPT作品放在校内展示。

在对“我国能源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他人观点,提出更加精炼、全面的个人观点。小组在汇总个人观点时,从最初的将每个人的观点罗列,到对观点进行筛选,提出质疑,去掉没有理论依据的观点,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再将各个观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观点的思维导图,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他人提出的问题,继续探究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其他人的观点之后,简要提出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课程接近尾声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设计PPT作品,将小组观点进一步推进为班级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学生提出的新的探究问题也将在知识论坛中留下痕迹,方便学生课下继续深入探究,拓宽知识面。

八、总结

以知识建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电”,学生在概括能力、加强观点间联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简单地复制和粘贴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描述闪电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仔细阅读和理解权威材料、实地考察、讲座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支撑观点;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借鉴他人的观点,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用实验、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论述观点,对闪电形成过程借助于示意图的方式来阐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2.加强观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从个人观点到小组观点再到班级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使每个人的观点相互联系;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将深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班级作品时,学生对本主题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了知识体系,如学生对干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发电原理,还包括对不同种类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以及对干电池的成分是否一样提出质疑。

第4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渐进渗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绝大多数的化学概念是抽象的,都是从大量具体的实验中经过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之后得出的.如物质的量等基本理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看不到具体的事物,也无法去通过之前的知识情境去理解.这种抽象性的特点给很多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其次,很多化学基本理论并不是独立的,例如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有较深难度的.同时,电解原理内容还涉及到化学反应方程的反应方向以及能量的变化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这一部分的基本理论的理解难度.最后,化学的基本理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的,相互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是系统的.所以在化学理论的教学中,逐步的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构建起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进的渗透式的经历初步的感受到基本理论的逐步形成最后深化提升是科学的.笔者觉得,渐进渗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知识

很多化学理论在新授课上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见到,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课的教学中,应当从电解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开始入手促进学生对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充分感知,要能够从实验入手,逐步的进行理论的分析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对比,探讨,逐步了解电解的初步意义,学会认识电极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能够逐步的认识到能量的转化在电解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所以在基本知识认识的深化的时候笔者设置了电解水实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电解水实验让学生出现一个以往认知跟新知识之间的巨大矛盾促进学生自觉的进入另一个层面即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初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解水的装置,所以在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中阶段的实验应当更加的开放化.应当没有严格的格式进行限制,以学生理解知识入手:具备电解的条件即可进行反应.即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这三个条件满足了,即可进行实验.接着引领学生分析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应当在感知基本理论之后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如电解原理一块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4当中显得十分的突出,这个突出主要是体现在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上.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容易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者应当给学生创造机会在课堂上将这些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逐步的内化.

第5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在高中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拓展科学思维和想象,领略物理学的“万物之理”,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神奇”,了解物理学知识应用对社会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催化”和促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

一、要搞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处在两个不同的学段,联系紧密且螺旋式上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些物理现象,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可以概括为“广”和“博”。初中物理涉及声学、光学、电磁学、力学、热学和原子核知识等,可谓“广”。初中物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超声波的应用,到光现象、透镜的应用,从热现象到热量及其计算、热能的应用,从电流、电压到电功率,从电和磁到信息的传递、互联网、移动通信,从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简单机械、压强、浮力,从电能、光能到机械能、内能、原子能,从宇宙到分子、电子,可谓“博”。在这“广”和“博”中,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了解了物理学的博大。

进入高中,物理就要在这“广”和“博”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例如,我们通常说的速度,它都有哪些含义?作为物理量,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如何定义?如何测量?又如,如何描述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描述运动需要引入哪些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有哪些方法?

初中物理只介绍了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升人高中后,我们要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引入新的物理量一加速度,建立模型,分析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我们还要在直线运动的基础上,研究曲线运动,研究经常遇到的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

初中物理我们研究了简单电路,知道了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进入高中,我们要进一步理解电源的作用,理解描述电源的物理量——电动势和内阻,研究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在初中,我们的电源是恒压源(电源电压一定),而高中的电源具有内阻,电动势恒定而电压随输出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初中物理中的电阻都是恒定电阻,进入高中,我们将研究灯丝的电阻、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随外界条件变化的电阻,要研究电路的动态变化。在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家庭用电是电压为220V的交变电流,进入高中,我们要研究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描述交变电流,我们使用的电是如何从发电厂输送过来的,在输电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电能损失,采取哪些措施能够降低这些损失。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了磁场,知道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了电磁感应的一些简单应用。到高中后,我们要引入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要探究得出磁场力,知道磁场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要探究得出电磁感应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公式和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等,了解自感现象及其应用,了解电磁驱动、电磁阻尼、涡流及其应用等。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进入高中后,我们要研究怎样描述振动。振动有哪些规律,振动如何在介质中传播,如何用图像描述振动,如何用图像描述波动,振动有哪些特征,波动有哪些特征等。

总之,开始进行高中学习的同学们,一定要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从初中物理的“了解”“知道”的学习模式中,逐渐转变为理解、分析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和将来的进一步深造。

二、要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对于实际物体,根据研究的目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将其抽象,突出主要点,引入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质点)描述它;对于一个实际发生的物理过程,我们要考虑如何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引人过程模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来研究它;对于实际物理过程所处的外界环境,要考虑如何引入理想化的条件模型(例如光滑面、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来研究它;对于不容易看到的物理现象,我们要考虑如何“放大”,使其能够被观察到;对于不能感受的物质存在形式,例如电场和磁场,我们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使其能被感受到,如何形象化地描述(如电场线、磁感线等),使其能够被“看到”。

在初中物理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少量的定量计算问题也都是采用算术方法。进入高中后,研究物理问题,我们要引入图像,引入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函数方法等。解答物理问题,一般都要应用物理规律。列出若干方程,联立解得。有些问题还要借助于图像、几何关系、三角函数等数学工具。

总之,物理学博大精深,研究范围很广。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侧面研究,研究不同的层次,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要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想学好物理,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要对物理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大到广袤的字宙。小到微观粒子,它们由什么组成,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我们周围的大干世界。物理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理,可以说,到处都是物理,我们处在物理世界里。

第二,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形成的基本理论和物理规律要接受实验和实践的检验。学习物理,要善于从物理现象中寻找规律,善于用实验和实践检验规律的正确性。

第三,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要重在理解,要知道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和条件。例如,描述速度变化的物理量——加速度的意义是什么?它如何定义,它等于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加速度?如何计算加速度?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我们学习时都要一一弄清,理解掌握。又如,牛顿运动定律是17世纪根据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总结出来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它是否对所有的物体都正确呢?这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第四。做好练习,及时巩固。人们对科学慨念的理解,需要一个反复、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物理规律的掌握,需要针对不同的物理情境,反复练习,逐步深化,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程度。因此,学习物理,需要做必要的练习,需要通过不同的情境,理解规律,深化认识,掌握知识。

第6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面 电路分析

1 前言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电路分析在近期得到了深入研究。研究初中物理教学方面的电路分析,能够更好地提升该项教学内容的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项知识。

2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习方式和其他的学科有所差异,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记忆,初中数学则主要是通过相关公式的推导,但是物理的研究对象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然后利用数学工具对这些现象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理想模型。比如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改变的原因,而并不是让物体保持运动的原因。这对于刚刚学习物理的初中生来讲要真正的理解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尤其在教学的实际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同时也不能利用数学公式来进行推导,只能利用物理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2.2 实验教学偏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初中物理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只重视理论教学,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实验的意义。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初中生来讲很难真正的理解,而且对于电阻是电器元件的固有属性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2.3 教学方式单一。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3 电路分析教学的关键点

3.1 串、并联电路的判断。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是电学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九年级学生对学习电学的信心。依照上文阐述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从简单图例入手,剖析、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教师在这里设置这道思维障碍,目的是提示学生注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注意到:判断串、并联电路时,务必强调串联电路是所有用电器均需经过对方才能连接到电源两端;并联电路是所有用电器均无须经过对方,就可自行连接到电源。对以上问题层层深入的规律探究,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进一步严密,也可理清电学的又一难点――部分短路电路的判断。

3.2 判断电流表、电压表测什么。这也是个颇令学生头疼的难点。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过关,不但直接影响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也给高中电学的学习留下了隐患。如何对这个规律进行探究呢?依据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图例中进行规律探究并总结出电流表、电压表的工作特征,以此指导复杂电路的判断,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探究途径。

4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的教学策略

4.1 有针对性的实施实验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很多实验具有相似性,实验方法比较一致,还有一些实验的实验条件难以实现,并不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为了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可以对实验进行简单的分类,分别运用实验方法来提高实验的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自备实验工具,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小孔成像、纸张的厚度测量等。对于难以让同学动手操作的一些实验教师应当加强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以幻灯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演示,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第7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例1(2010年安徽卷)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零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1所示:

在图2中R1=14 Ω,R2=9 Ω,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JI=0.2A;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1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和电阻r。

解析 这道题以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背景,要求初中学生去解答,学生只要认真理解试题中提供电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初中知识:串联电路电流、电阻特点、欧姆定律,就能顺利解题。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谓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指初三和高一都涉及的,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有所不同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高、初中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学生自然感到顺理成章,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l第三章第二节《弹力》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便是知识的结合处,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可以不直接从弹性形变入手来介绍弹力,而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来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放在桌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分析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形变的概念,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最后做微形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这样教学,在高、初中知识之间搭建一个“引桥”,减缓了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另外,像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第七章功、功率、重力势能等知识点都是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带来益处。

例2(2007年汕头市卷)图3是法拉第发明的能够产生持续电流的机器——发电机,金属圆盘可以看成是由无数根长度等于圆盘半径的导线组成的,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某校探究小组仿制了这个发电机装置(如图4),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①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增大,说明电流大小跟______有关;

②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还跟______有关;

③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弱有关,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背景,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仿制发电机探究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适当渗透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高中物理教学引入物理学史,除了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高一新生不适应物理教学,正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这将有助于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的物理衔接。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如果仅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展开教学,这无疑已失去了物理学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科学斗争的历史光辉,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按照物理学史客观发展顺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观察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修正推广,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是非常亲切、具有真实感,同时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促进学生从“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高中物理教材提供了许多物理学史方面的内容,为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提供了方便,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应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切记喧宾夺主、主次颠倒,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渗透物理学史,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渗透方式外,还可以在作业中渗透,如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可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网站搜索完成表1,并思考各位物理学家的贡献。

例3(2004赤峰市卷)实验可以得出: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写成公式为:R=ρl/S,其中R表示导线的电阻,z表示导线的长度,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ρ是比例常数,叫电阻率,不同材料的ρ不同。

现有一段粗细均匀的细电阻丝,用你在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过的仪器和掌握的实验方法,如何用公式R=ρl/s测这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直接写出p的表达式,(为简单,每个要测的量只测一次,需画电路图的要画出。)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电阻定律为背景的较复杂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得出测量原理,根据使用过的仪器和实验方法即可作答。

由于这道测量型实验涉及测量物理量较多,测量方法多是间接测量,再加上要进行数学推导运算,所以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初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多,理解的少;定性多、定量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多、定量研究、数学工具与技巧的应用多,因此,升入高一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则在所难免,知识是迁移的大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基础,在部分定量计算中有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会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基础知识,就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例如速度、密度、机械效率、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和规律,要重视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知道它们的由来,二是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掌握物理规律和表达式的同时,还要明确公式中量的意义和单位、适用条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使

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完整的基础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注重基本技能,尤其要重视测量型实验的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量的测量是实验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在测量性实验中,熟悉各种仪器及仪表的操作规则是实验的基础,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是重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八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读式的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秒表、电流表、电压表,一类是比较式的测量仪器,天平,在这些测量工具(量杯除外)中,其相邻的刻度之间的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都成线性关系,有其共同的特性,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综合、对比,注意它们的单位、量程、最小分度值,让学生养成以刻度的分度值为基础的观察力。

在物理测量实验中,根据测量原理(思路)及运算难度,将测量方法分为三种:(1)直接测量,如用天平测固体质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2)简单间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等,(3)复杂间接测量,如上述例3。

培养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如指数运算、密度、速度复合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如初中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浮力公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的推导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要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因为是培养运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4(2006年宿迁市卷)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

(1)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和______,结论是:_______。

(2)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

①器材:0.5 kg的铁球A、1 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

②实脸步骤:

③结论:

(3)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______(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一中两片纸作的_____(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______。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自由落体运动为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及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这道题是考查探究要素比较全面的中考题。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探究性实验,培养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而升入高一的学生在自身的思维能力上出现台阶,初中物理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第8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服务的主体就是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也被设立为一门课程,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就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来看,专业的教师和相应的设备比较缺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同时,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初中教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专业教师比较匮乏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然而就目前来看,专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来担任的,很难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影响了初中生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2.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设备离不开,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学校,尤其是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配备齐全的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有些学校尽管配备了齐全的设备,却忽视了设备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设备进行破坏,胡乱浏览网页,造成设备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3.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就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有的学生家里条件好,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家里条件相对较差,没有电脑,学生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也正是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增加了教学难度。当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时,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学生就会不乐意去听,教学进度很难统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是利用电脑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电脑来看电视、电影、娱乐节目、玩游戏等,使得电脑没有应用到实处。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对策

1.加大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能力、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故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首先,学校必须选取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教师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同时,要针对这些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专业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强职业素养;其次,要对外引进那些有工作经验、专业性的教师,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保障。而作为教师自己,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加大设备投入,做好设备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需要一定的资金去购买,同时它也不是一次性的设备,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爱护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故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加大设备投入,为信息技术教育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其次,学校还必须加强设备的管理,落实设备管理条例,要叮嘱师生爱惜设备,不要破坏设备。另外,学校还必须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计算机在使用周期内能够正常运行,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分层次教学

不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差异性较大的话就会给教学工作带来难度。故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地了解,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针对那些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开展一些能够吸引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针对那些没有基础功底的学生,要集合他们的特点,从零开始教育,一步一步地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必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要重视设备的投入,要根据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作者:伍醒东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中学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工初步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科普教育课;能力导向

初中物理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是落实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有力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科普教育课长期以来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科普教育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借鉴初中物理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1](即实现“先学后教、问题教学、“知识树”教学、深度教学、简约教学”的课堂教学),通过对初中物理的科普课《广播与电视》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以能力为中心、为主线、为基础的新型科普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同时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高效[2].

下面以“广播与电视”一节课为案例,来阐述如何利用能力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注重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3]

1教学设计思路

《广播与电视》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节通过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本章属于介绍性的科普常识,知识比较浅显,要求不高,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初步知识,这对他们将来学习物理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科学常识.[4]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广播与电视的工作流程,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广播与电视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改变生活.

2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新年到来了,现在请班长用对讲机在教室外为我们带来新春的祝福

[班长]祝福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万事如意.

[师]班长刚才是借助什么为我们传递祝福的呢?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生活中广泛被利用,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那么电磁波如何将信号传递出去呢?

[以情感祝福激起志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趣味性,让物理走进生活]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古代科技没有这么发达,人们又是如何将信息传递出去的?

[生甲]古代战争时用烟来传递信息,比如长城上的烽火台.

[生乙]“飞鸽传信”利用信鸽来传递信息.

[生丙]现代的快递非常发达,邮差利用车辆、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将信件邮寄出去来传递信息.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发现这些传递信息的共同点都要借助搭载工具完成信息的传递.

(2)进行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古老传递信息方式,以邮差传信为例大家讨论以传递流程图的方式写到我们导学案上.

[建立思维导图将知识图示化,揭示概念间的层次与联系.能力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的,培养学生由具体模型延伸到另一模型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为无线电的传递信息做好铺垫.]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下面图1

[师]下面请小组同学学会描述它的整个过程.

[生](通过交流、讨论回答出)信件邮寄的整个流程,总结出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师]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无线电通信的载体就是电磁波.

[师]电磁波传播速度是C=3×108 m/s且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传递信息又快又远,那我们的信号又是如何搭载在电磁波上进行传播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下面请同学预习课本,总结出电台是如何将无线电广播信号传递出去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

[生]在台里播音员对着话筒讲话,将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音频电信号只有转化成电信号才搭载在频率较高的电磁波上进行发射.

[师]对,那么被搭载的电磁波就要求穿透能力要强、频率要高,那么如何获取高频率的电磁波呢?

[生]要靠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激起高频率的电磁波,这样的电磁波传播得远、抗干扰性强,我们要搭载的电磁波就通过载波发生器产生的.

[生]最后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根据登高望远的原理,将发射天线安装在较高电视塔上进行发射.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的好,刚才同学讲的是无线电广播的发射流程,下面请同学思考无线电广播接收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空中有很多无线电信号,我们要有选择接收,我们利用收音机上天线与调谐旋钮,选取我们要收听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

[生]选出电台广播的特定频率信号后,我们要将音频信号从高频率电磁波上卸载下来,把音频信息先进行功率放大再送到扬声器,最后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我们就听到了特定频率的广播电台的节目.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也就基本掌握了无线电广播的流程,下面请同学结合课本里的物理专业用语,将无线电广播的发射与接收流程填入下表中,并用语言描述它的整个过程.

学生轻松完成无线电广播的发射与接收流程图,填入下图3.

请同学上台用投影仪展示交流,如下图4:

[通过概念图,让本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层层递进、轻松掌握.

[师]那么电视信号即包含音频信号也包含视频信号,那它将如何进行传递的呢?

②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板书]

(播放电视信号的传递流程视频,学生看完讨论得出结论)

[生]电视信号也需要借助电磁波进行传递的,他传递的是“二条龙”信号,一条传递的是图像信号龙头是摄像机龙尾是显示屏,另一条是传递的声音信号龙头是话筒龙尾是扬声器.

[生]电视信号中的声音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流程大致相同.

[生]电视信号中的图像信号需借助摄像机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像广播信号一样搭载在高频率的电磁波上在空中进行发射.

[生]最后接收时用电视机中的显像管将其还原成图像信号.

(3)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的工作流程,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工作流程图,自己学会阐述本节课内容.

(4)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科普知识的推广)

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阅读课本,并说出你的看法.

②向你的爷爷、奶奶介绍无线电信号发射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让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并积极成为科普知识推广者,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广播与电视》是本县参加中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课题.本人的这节课教学实践在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荣获县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本节课是一节科普教育课,着重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所以对本节课教学本人始终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成为一个科普知识的宣传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自学能力,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同时本节课围绕开展概念图教学,让学生建立学习模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最终上升为学生的学科能力,这样的一堂课使学生不仅增强了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这节课结束前学生主动响起了掌声,这是对老师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能力的肯定,这种效果只有在初中物理能力导向的课堂才能呈现,这也是对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次肯定,说明能力导向课堂是有效的、高效的.[2]

参考文献:

[1]余文森.n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明纪.初中物理能力导向课堂的有效教学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4.5

[3]郑明纪,叶德美,郑文生.有效的探究 高质的课堂――谈《机械效率》一节课的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 2010(11) .

[4]物理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