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精选(九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第1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1.1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汽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电工与电子电路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汽车电子控制电路、点火变压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

1.2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汽车专业的学生具有数理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求知欲较强,尤其是对汽车机电相关的电工电子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与经典案例比较感兴趣,但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较少、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关注度需加强引导等特点,教学环节融入与专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等科普或轶事更具贴切感,善于扑捉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契合点,从而激发出与之相关的认同感、责任感、民族自豪感[4]。

2专业基础课程融入思政要素的做法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5]。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即首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在教学目标制定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6],深度挖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高铁、大型驱逐舰、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天眼等大国重器研发成就为案例,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纳入融入专业课程标准,推动以课程思政融入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梳理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1课程设计融入思政要素,实现课程思政

以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首先研究教材,深度挖掘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精选出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例如,在“半导体器件及应用”单元课中,列举高铁、风电等中国高端装备由每年需花费数亿元从国外采购IGBT产品到成功研制出了堪称“半导体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的国产耐高电压高电流的IGBT,实现高铁高速列车用上“中国芯”的梦想;在“电磁场及应用”章节中,列举中国电磁炮技术成功赶超美国技术,扬我军威等案例,通过观看震撼的视频,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

2.2以大国工匠事迹为引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产品质量有着执着的追求。我国有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顾秋亮,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被人称为“顾两丝”。在实践课程中,以大国工匠事迹为引领,锤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工匠精神。再如,在“基尔霍夫定律验证”“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等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绘制电路图、剥削线头、压接线头、仔细连接线路、万用表的测量、工具的摆放、环境卫生、工作服的穿戴,课后工位的环境卫生整理等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些元素都是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与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紧密内在的联系。

2.3开展第二课堂学、创活动,实现科技创新

创设了“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新能源技术应用”2个课外学生科技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第二课堂,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开展了“直流集成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汽车转向指示电路制作”等活动,验证了所学半导体二极管、电源集成稳压器、变压器等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激发创新意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7新能源11班学生王昭元是科技社团的成员之一,在2018年唐工院举办的“新能源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2个赛项分获一等奖、二等奖;科技社团学生参加了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赛项,获团体二等奖,形成了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学习范式。

2.4服务社会、引导创业、规划职业生涯

笔者依托23年的企业、研究所等创业、工作经历,将工程设计、实施、社会服务的感悟、案例纳入课堂教学、指导社团活动,发挥自身校、企工作经历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发现自我特长,引导创业、规划职业生涯。唐工院17新能源11班王昭元等学生创立了唐山君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施展创业才华搭建了舞台。

第2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综合工程;实验示范中心;学科;课程群;教学模块

作者简介:李孝华(1958-),男,湖北荆州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44-03

荆楚理工学院为加强机械、电工电子、印刷技术等工程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提高其综合利用效能,使机、电及印刷工程类实验实训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条件、规范和要求,在原机械、电工电子、印刷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整合组建大工程综合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成立综合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实训,为简单起见统称实验中心)。在准备、启动与建设综合工程实验示范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机构设置:搭建实验管理平台

学校原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印刷工程实验中心分别属于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印刷工程三个不同的学院管理。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设有数控原理、互换性与公差测量、力学性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机械性能、金相分析、热处理、硬度、动平衡、模具拆装、注塑成形等14个实验室,另建有金工实习工厂和数控加工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设有电工电子基础、PLC、电力电子、电机及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数字电子、模拟电子、通信原理、高频电子、彩电原理等10个实验室,另建有电工和电子技术实训室。印刷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印刷工程专业实验室、印前印后基础训练室和一个集制作、制版、印刷、装订于一体的生产实训教学基地。“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实现高校实验室内部机制转换,创建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改革机制”。新组建的综合工程实验示范中心将以上分属三个学院管理、面向多个专业的工程实验中心进行整合。成立综合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属学校实验教学机构,是教学与科研的实体,体制上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如统一调配中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工人的选聘和考核工作;负责实验仪器设备保养、维修:统一经费预算和使用;负责和承担日常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在行政体制上接受学校教务处和实验设备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和指导,重点是对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等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示范中心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和独立的管理职能,又使中心与相关学科始终保持教学、科研的密切联系,使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学科背景支持。

为什么要搭建综合工程管理平台,我们的回答就是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和“工程贯通”、“机电一体”及“开放创新”的实验室建设理念,在这个“大工程”平台上唱多学科建设的戏、“大工程”人才培养的戏、“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戏。“大工程”教育观是当今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工程”教育观,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基础训练。将工程基础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认为,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太窄,科学基础不坚实并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二是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克服目前工程教育的弊端,培养宽厚基础的复合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是高校工程教育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通过整合、优化多种工程实验教学资源,组建综合工程实验示范中心,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学生大工程背景下综合工程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科支持:建设四大一级学科

建设综合工程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大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机械、电工电子、印刷工程类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整合课程群优化教学内容,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引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践教学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融合。根据以上思路推出综合工程系列实验课程群,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学科结构状况,我校大工程实验教学平台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印刷与包装工程四大一级学科予以支撑,并重点建设相应的二级学科及课程群。

一是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背景下,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二级学科,推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现代数控技术专业课群。

二是在电子工程与自动控制一级学科背景下,重点建设电子电路、电子元件与器件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电器学四个二级学科,推出电子电路基础课群、电子技术专业课群、通讯工程与自动控制专业课群、电器技术专业课群。

三是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背景下,重点建设电工学、电机学、电力拖动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二级学科,推出电子电路基础课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专业课群、电工基础专业课群、电机基础专业课群。

四是在印刷与包装工程一级学科背景下,重点建设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推出材料与印刷工程基础课群、图文信息处理技术课群、印刷工艺技术课群、包装设计与印后加工技术课群。

在这里,学科是龙头,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是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科建设的基地: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是学科、专业、实践教学链上的节点。因此。我们设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课程群诸要素排列成综合工程背景下的教学矩阵。

三、工程实训:设计四大教学集成模块

有了学科基础、课程支撑背景,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整合设计了四大实验实训教学集成模块,即:工程基础理论实验模块、工程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产品创新设计模块。为什么是“集成块”,是因为一个教学大模块中集成了许多教学子集成块;为什么是“模块”,是因为模块可以任意变换组合,优化形成多种教学状态,所以设计这些模块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建设大工程实训平台、强化工程综合素质教育、实现宽口径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是在工程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模块中,结合工

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群、电子电路基础课群、材料与印刷工程基础课群,分别构建机械、电工电子、印刷基础课实验平台。包括机械和力学性能、机械原理、金相分析、电工电子基础、数字电子、模拟电子、印刷材料、印刷机械原理等基础实验。

二是在工程基础技能训练教学模块中,结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专业课群、通讯工程与自动控制专业课群、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群、印刷工艺技术课群,分别构建机械、电工电子、印刷工程的技术、工艺、技能实训平台。包括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印刷工程和电工等基础技术训练,以及机械、器件、印刷等材料形成工艺技术基础训练,重点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技术。

三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教学模块中,结合现代数控技术专业课群、图文信息处理技术课群,分别构建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印刷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实践训练平台、仿真模拟及CAD/CAM技术应用教学平台。如在数控技术实训中,推出数控车床、数控洗床的结构剖析、调整、编程等实训项目。因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主要包含微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向机械、印刷行业的渗透,传统制造技术与信息科技、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的有机融合,越来越多地体现着知识经济的特征。所以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是培养工程人才走进现代高科技技术前沿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

四是在产品创新设计教学模块中,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群、电器技术专业课群、电机基础专业课群、包装设计与印后加工技术课群。分别建立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电子设计与制作、电器产品与维修、印刷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实训基地。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及电子产品制作。组建实践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该中心的印刷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实训基地,学生进入车间接受“真刀真枪”的机台教学与实际操作。在该基地可完成排版、拼晒版、印刷、装订等全部生产实训过程。

大学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基础性的。所谓基础,就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以及工程技能课中的基础训练。所以。从工程基础训练层面来讲,无论是机械、电工电子,还是印刷工程,其一般工程技术指标、实践教学要求具有很大的同一性、统一性。因此上述实验和训练模块中的子模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复合性、实用性,能根据教学要求。组合设计多个实验训练方向,真正体现综合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魅力。

四、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模式

我校综合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许多实验室和若干实训室(实习工厂),根据实验或实训的要求。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首先。中心是全天候的、开放的,保证机械、电工电子、印刷类多专业学生实验实训教学,构建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四年贯通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借鉴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其次。发挥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功能,向同类高校、周边高校互派实验教师、互派实习学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三,实验中心(实习工厂)向工厂、企业辐射、延伸,联合建设重点学科和专业,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对接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四,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验证与研发相结合,经典与传统相结合,实验与仿真相结合,实验与实训相结合。其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授与技术工人指导相结合,基础训练与现代技术教育相结合,见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替代材料与“真刀真枪”实做相结合。总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不断开拓新思路、构架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基础实验、应用实训、设计和创新实验相结合及与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紧密整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五、条件保证:提升软硬件实力

首先,中心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支基于实验示范中心的教学团队由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且按不同的岗位要求形成合理的学历和职称结构,高括有教授、高级工程师领导的学科梯队。专兼职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除在电子信息、机械、印刷相关学院教师中调配一批符合条件、热心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同志外,我们还对外公开招聘一批实验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竞争上岗,定岗定责。并给予合理的工资报酬。同时我们特别重视教学团队、“科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有专家指出,从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实验的运作形态来看,实验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因此“科学团队”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也逐渐渗透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来。

其次,进一步加强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好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实验室,金工实习工厂和数控加工中心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数控床和其它设备,建成有一定规模“大排档”似的大车间。金工实训教学是机类和近机类专业必需的工程实践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传统金工机械基础实验设备的建设。

其三,在一些以实验室现场操纵仪器为特征的传统实验模式中留有接口,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和控制技术不断介入传统实验项目中,从而实现仿真实验、计算机终端远程控制实验与传统实验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传统实验与现代科技及现代教育技术紧密整合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

第3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 教材 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和电子技术知识及技能。《电工电子技术》是高校理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关于电学科的综合性、导论性、实践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该课程计划学时80学时,全校每年有14个专业,大约60个班,近2000名学生必修该门课程。近年来,我校对这门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材建设。

一、背景

目前正式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的教材不少,但大部分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部分内容过时、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数学推导过多、定量分析过多、元件内部结构过细不能适应于各高校学时压缩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写一本注重基础,突出先进性,注重应用性,突出工程背景,适合我校各专业,使学生最大限度受益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

二、教材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编写,全书共分15章,分别是电路模型及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方法、暂态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半导体二极管与整流滤波电路、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路基础、直流电源、磁路和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工厂供电与安全用电、信号采集系统等。

1.精选内容,注重基础。

对于非电专业来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注意了基础内容的精选,突出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在阐明物理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前提下,对解题技巧等方面予以弱化,对一些经典定理,不再进行数学推导而直接加以引用,如电路理论中的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等。采用工程近似方法进行计算,略去一些不必要的数学推导,淡化分立元件电路,最大限度删减半导体器件物理过程内容及单元电路的内部特性分析,加强对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能和使用的介绍。对某些电路如差动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只介绍概念,少做定量分析。对于电机及控制部分,重点介绍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同时在讲述基础理论时兼顾介绍实际元件的建模背景及电路的实际应用,在讲述学科主要内容时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景及电学方面的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2.突出先进性。

尽量反映国内外工程界与学术界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最新成果,保持与世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步。如根据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增加介绍大规模集成电路、VHDL、信号采集系统等。

3.注重应用,突出工程背景。

注意各章节内容的实际应用,大部分章节含有与之内容相适应的工程实例,为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奠定实际背景基础,我们的很多工程实例都是在科研实践中得来的,不少工程实例都与我校非电各专业的后续课程相关。例题和习题大部分来自工程实际,使读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对电工电子技术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应用亦有一个初步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中大部分章节都有仿真实例,使教学模式生动形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习兴趣,可大大提高电工电子的教学质量。

本书中电路仿真软件采用Multisim10,Multisim10是美国NI公司最近推出的Multisim新版本,是该公司电子线路仿真软件的最新版本。Multisim10自带了上万个元器件、电源和仪表及十几种电路分析方法,利用它可进行教学、实验,既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到电路动态与静态的真实状态,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及分析能力,大大提高电工电子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书的试用稿已应用于教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还发现某些内容还需要修改更新。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修订计划,同时该书的配套教材《电工电子实验教程》也在编写当中。

参考文献:

[1]刘静.电子类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

[2]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第4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电类基础课程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国内理工科类高校普遍开设有电路原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等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对象和研究的问题都面向电子电气工程环境,相关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电路和电子电路等方面的扎实知识。

目前,国内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基本上采取“串行”方式,课程的一般路径是从“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顺序进行的,甚至有严格的预修要求。各门课程有规范的内容体系,有标准的课时安排,且由各自的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研究会)来统一研讨安排。因此,课程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在风格上各不相同。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等研究对象常常被分置于多门课程来组课,按照传统方式把这些基本概念分散在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有可能把学生引入误区。

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地建设和实施,造成“讲授得越来越多,教会得越来越少”,“碎片式的知识越来越多,关联性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弱”。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的学习风格越容易被牵引到以收敛型为主的思维。

国外的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基本但很宽泛,常采取分析与设计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每个知识单元中均有分析和设计题目,作业和实验中也有设计问题。而在国内的课程中,由于内容单纯且偏理论和理想化,设计性题目较难安排。因此,构建协调统一的知识体系,凝练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实践创新热情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多形式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基础宽厚、专业自主、复合交叉、鼓励探究”的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以及大类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与内容优化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针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爱迪生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目前,国内外高校建设电类基础课程的指导思想与课程体系结构的取向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源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的需求。以电路原理课程的改革为例,电子信息为主的学校,主要照顾到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后续知识的衔接,因此电路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结合较为紧密。强电类为主的学校,电路课程则与控制理论、电磁场等课程结合较多。受原苏联课程体系的影响,我国大多高校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对应于“通识课、核心课”的课程体系,则是将技术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综合化、整体化、通识化。美国知名高校均采取这种方式建设电类基础课程。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为例,在其课程中没有单纯以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命名的课程,而是将其交叉融合在相关课程中。其课程内容基本但是很宽泛,覆盖面广,交叉性强,往往覆盖了国内多门课程。对应于我国的电子电气基础课程,在MIT分散成三部分:基础、实验、高级。其基础部分是多门课程基础知识的集成,实验课综合了理论分析和实验,而高层次的课程与专业课程接轨。

国内的一些“985工程”高校正逐渐推进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以及通识教育。浙江大学自2002年至今,尤其是近几年,更是不断地深化通识教育,并积极推进相应的课程建设,因此激发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电类基础课程的建设,参考国外名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实情,我们对电类基础课程的定位和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

(I)保留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突破原课程纵向条状分割,按知识的递进层次进行横向联合构建。

(2)淡化各门课程各自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打破课程类别的间隔,按照工程实践需求交融构建。

(3)减少课程门数,加强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交叉性和系统性,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4)将课程按照基础和高级划分开,基础部分要求精炼简化,通识化。高级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接轨体现科技发展。课程内容在不同的新课程中重复出现,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且每次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层次的递进。

(5)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实验课或设计课的形式开设,以实验为主,理论讲述为辅;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

(6)在理论课中增加综合练习或课程设计,强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综合和应用。

(7)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打通,以基本实验和单元电路实验的形式重新构造。

(8)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探索。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整

对应于工程教育和国际化,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电气工程学院于2006年创建了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班――爱迪生班。其核心就是电类基础课程的改革,一方面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融合与精炼关联课程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合理取舍经典理论与现代知识,并及时反映科技发展而形成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

纵观爱迪生班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维持原样,以加强实验课程(电路原理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内涵建设为主,全方位改进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涌现出一批精心设置的实验项目,配套的实验器材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体现出爱迪生班学生在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活跃、成绩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将上述实验课程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其他课程,并进行局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率先尝试的是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整合。

电路与电子技术关联化建设的理念是:将电路和电子学以统一的、完整的方式来处理,并建立起电路与当今数字和模拟世界电子电路的紧密联系。以应用实例的形式引出电子技术的内容,并用抽象、模型化、原理分析以及实验模拟的方式解读其中蕴含的电路基本理论。用电路原理中的分析方法剖析电子电路中的典型应用电路和功能电路。

实验课程分成基础、提高和综合三个层面。在基础层面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和研究拓展性学习;在第二层面强调功能电路的实现、测试与调整;最后在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课程中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整机功能的实现。

第三阶段,大范围地整合电类基础课程。逐步形成“电路分析基础”(集成电路原理、模电、数电以及信号

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模拟电子与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讲典型电路,做该功能电路实验,如放大、振荡、运算、反馈、电源、功放等功能电路)、“数字逻辑与微机原理”、“信号系统与数字仿真技术”等新的课程,取代以往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

(1)课程体系调整。将原来的电路原理甲I、电路原理甲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实验甲I、电路原理实验甲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六门课程整合,形成电路与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实验、电气电子综合实验三门课程。

①将原来的电路原理甲I、甲II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部分内容重新组织,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三段式“电路电子技术”。

②将原来的电路原理实验甲I、实验甲II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两段式“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并增添了“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被安排在电类系列基础课程的末端授课,便于开展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

③加强动手能力,将原来附属于信号分析与处理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实验分别独立设课。

(2)教学内容。电路与电子技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背景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进行安排。

课程第一部分介绍实际电路与实际元器件的特性,提出电子电路需解决的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抽象的电路与实际的电路之间的联系。课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实际电子电路的具体特性,培养分析电子电路的能力,对信号放大电路,反馈电路的功能与特点,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信号发生单元等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电子电路的能力。课程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复杂电子电路的计算(包括利用电子线路分析软件的仿真计算),电子技术的综合分析(包括电子线路等),电子电路的传递函数与系统建模等,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更高的层次来分析研究电气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把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培养学生以工程问题为背景来考虑电子电路的计算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优化各课程的重点和知识点的连续性,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系统关联化,密切结合工程。在保证教学效果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少精宽新,又增加了综合实践环节,为学生提前进入创新实践提供保障。

通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将电类基础课程以及实验糅合在一起,重新组合,统一安排,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便于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体系,提升课程层次。总的学分并没有变,但是提高了原有核心课程的层次,同时增加的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把它们相互融合,从对比中认识事物规律,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这一改革不仅为电路课程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尽早接触电子线路方面的实际概念,而且大大节省了后续课程的讲授学时。

(3)以具体的复杂应用对象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做中学,以实践需求带动理论学习。对于宽口径人才培养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

(4)基于对象、基于实践学习基础知识,是按照知识的本来面目去学习,易于理解,能很好反映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第5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企业;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调研

0 引言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标准,而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是要进行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调研。《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本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为依托,深入到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形成了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资料。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 课程调研的基本情况

1.1 调研内容

需要具备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岗位、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及岗位职业能力。

1.2 调研方式

走访企业,参观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查阅电子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与规程、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见解和相关电子技术专业知识需求,以便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标准的更新完善等,努力从课程的各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与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了解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建议,在现今工作中应用到了哪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认为当时在校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期间存在哪些不足和漏洞。

1.3 调研对象

一线作业工人、管理人员、技术部负责人、部门经理、电类专业毕业生等。

1.4 调研范围

主要走访了重庆格力电器有限公司、重庆海尔集团、重庆树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利德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旭硕有限公司、重庆电器研究所、重庆中航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在大部分企业均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毕业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尽快上岗工作。企业都不愿意给毕业生很长时间的岗前培训,要求毕业生上岗马上就能熟悉工作流程,尽快为企业出一份力,为企业创收。同时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协作能力,能与企业的员工都合得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还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沟通交际能力,要善于交朋友,如果你总是不善于沟通,就很难在一个企业立足。

2.2 毕业生就业状况

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就重庆市而言,近年来吸引了许多电子、信息、IT业的大企业来渝投产。对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步旺盛。

目前电子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元件、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电子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必然需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慢慢带动了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大多数电子产品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集成块,而是一个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子类等众多领域的统一整体,这必然需要电子技术领域的大量人员。现在电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是毕业生数量的2至3倍。

2.3 专业毕业生方面的调研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在对电类专业的100名毕业生调研中发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等。

毕业生们提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同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更形式多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有趣。

3 对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更新思路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课程的教学应该进一步、更深入的和行业结合,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设一些电子技术的新实验室,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购买一些新的电子器件产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学习的枯燥,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理实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几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制作分析设计再制作,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实施过程的步骤是:实践―理论―理论―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中,能让学生懂得该如何来学习这些知识,哪些该掌握,哪些只是了解,哪些甚至不予理会。比如在一个产品中用到了三极管,我们怎么样来学习三极管呢?通过产品的制作、分析过程就能使我们知道怎样检测与选用三极管,怎样去判别它在电路中是否正常工作。

同时课程建设中试题库和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3.3 强化实践教学

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时间、按行业的要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多看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3.4 加强职业资格培训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劳动者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目前,我校推有“双证”制教学,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和无线电装接工职业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强化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途径。

3.5 加强师资建设

第6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生培养 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Modular Desig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SUI Xiuwu, NIU Xuejuan, DU Yuhong, SANG Hongqia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basic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 big difference in disciplines, research areas scattered, weak technological base of electronic problem, this paper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ojects and excellent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will be re-planning to mechatronics design as the main 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of sensing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servo drive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were the basis for the requirements module, high demand module , demanding three-level design module. Teaching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shows that the modular design and implement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needs of a targeted selection of research to learn the conten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 individualized, and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Key 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modular teaching

1 机械电子工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

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大多数来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一般具有较扎实的机械专业的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比较薄弱,许多研究生连常识性的电子知识都不具备,甚至对“测量”、“控制”领域一无所知。因此需对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专业培养。

由机械电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可见,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一般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电子系统的构成要素

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教学将以机械电子工程的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在上述各关键技术为主要模块深入展开,而在每一关键技术中,又分别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形成“一纵三横”的模块化结构。模块化教学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2 “一纵三横”的模块化教学

“一纵”是指按机械电子工程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的纵向结构,具体包括:传感检测技术模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伺服传动技术模块、系统集成技术模块。“三横”是指在每个技术模块中又细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传感检测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传感与测试技术基础知识(传感器的基本构成、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及其静态特性指标、传感器的选用),机电系统最常用的位移检测(光栅传感器、绝对码编码器、增量码编码器),力学量检测(应变式多维测力弹性体、扭矩传感器等),视觉检测(线阵CCD和面阵CCD的基本原理)。较高要求模块包括双目视觉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标定,触觉传感器(指端应变式触觉传感器、多功能触觉传感器)。高要求模块包括机电测试新技术,现场总线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常用控制器(工控机、 PLC、单片机),软件方面要求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数字滤波,线性化处理,标度变换。较高要求模块包括PLC、单片机的应用高级技巧。高要求模块包括PMAC原理及应用,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及DSP运动控制卡。

自动控制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标准PID算法的改进,数字PID参数的选择。较高要求模块包括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的定义及特点,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高要求模块包括其它先进控制方法,如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神经控制等。

伺服传动技术模块:主要讲解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及其控制。基础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基本原理、机械特性及最常用的控制方法。较高要求模块讲解更深一层次的原理,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动势、电磁转矩,交流电机的旋转磁场和定转子的电路分析,变频控制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步进电机的磁阻最小原理等。高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先进控制技术,如直流电机的双闭环控制、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等。

系统集成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级联设计,重点讲解模块之间的电气性能的相互匹配、信号耦合、时序配合、电平转换接口。较高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重点讲解接地技术、屏蔽技术、共模干扰的抑制、差模干扰的抑制、供电系统抗干扰、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等。高要求模块重点讲解软件抗干扰技术,如软件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看门狗”技术等。

3 以案例为载体,推进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了课程网站,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多个教学案例。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将“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自动导引车”、“汽车防抱死刹车系统”制作了教学案例,并对一些复杂系统进行了分解设计。采用单片机进行直流电机控制、采用PLC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仿真等案例模块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案例,是将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4 结语

以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机械电子工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全过程,基本要求、较高要求、高要求三个层次延伸的“一纵三横”的模块化教学,研究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科研方向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完成“机电一体化”通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模块化教学在近几年的研究生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已在其它相关学科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隋修武.机械电子工程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 王孙安.机械电子工程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武自芳,虞鹤松,王秋才.微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王耕,王晓雷等.控制电机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第7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模拟 电子课程 教材建设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综合训练性质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关课题的设计和线路搭试调试,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既不能不注意到前期课程的作用和效果,又不能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处理得和“电子制作”等课程完全在同一层次上,即应该体现课程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就需要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建设,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性质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非电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机化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它的主要任务是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将电子技术运用到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全课程以电路基础知识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为主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够用和实用”的教改方向,在基本理论部分特别强调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的理解,去掉或避开通常烦琐的理论推导过程。在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根据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侧重集成电路器件的应用。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生产实习等措施,使得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以利于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机电专业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现状分析

现今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的理论框架是晶体管发明以后美国科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匆匆忙忙搭建起来的。一个学科理论完善起来至少需要几百年时间。模拟电子学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因此是难以完善的。传统模拟电子学基础理论有很多缺陷,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教材有很多问题甚至错误。模拟电子学深层次的问题有概念错误及方法低效等。例如小信号放大器概念虚幻缥缈,图解法笨拙低效及放大器性能指标参数叙述残缺不全等。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缺陷错误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理论的错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数字电子技术等很多学科都能挑到比较好的书,而模拟电子技术很难找出一本好书,而且抄袭风盛行,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模拟电子学基础理论有系统性错误和空白,但是长期没有人敢碰它。结果教材不少,但难有发挥,基本都是互相抄的。“那些译本也是漏洞百出,只能将就着看”。

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教科书的系统性问题实际反映了模拟电子学的思维混乱。基础理论上的思维混乱不解决,必然引起教材作者的思维混乱。而教材作者的思维混乱必然引起读者的思维混乱和工作效率及学习效率低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混乱和效率低下是当今模拟电子技术难教难学和教学质量差的根本原因。

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编写原则与思路

(一)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平台,倡导实验的创新

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电子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电子技术实验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必要途径,编写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和独立开展基本实验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电路分析和设计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熟练、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结果的能力,进而从实际工程和系统应用出发,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电类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必需的专业基础。编写教材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材内容首先是给学生阅读用的。即使教师没有讲的内容,学生也应该去阅读,因此所编写的教材就应是让学生读得懂的教材。教材不是专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深奥难懂的地方,绝对不能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而必须多用些具体材料或实例加以说明,深入必须浅出。强化器件外特性,淡化器件内部原理;强化宏观设计应用,淡化微观细节内容;强化定性分析,淡化定量推导;增加应用电路举例。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之间的协同性

为了适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以及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总结了多年从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工作的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特点,为满足课程学时压缩的实际需要,将传统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合并,鉴于近几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各个学校都对专业基础课学时进行压缩,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等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内容衔接上的不连贯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普遍感觉困难,所以本书的编写思路是保证基础、注重应用、讲清概念、力求精练。在模拟电子基础部分,将难点分散,循序渐进。

要始终立足于模拟信号放大与处理这一条主线,保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适度删减分立元器件电路,重视实际应用模拟数字的与设计案例,引入现代模拟集成电路新技术、新知识、新器件及新方法,如光电子器件、开关电容滤波器、模拟乘法器、丁类功率放大器。实训内容可以结合基础理论课程的进度安排教学,也可以单独作为电子实践训练课程。

第8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信号检测与处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3、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电路识图与绘图、PCB版图绘制与制作、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等智能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能力,从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应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范文

髙等职业教育是髙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是有区别的,它的培养目标是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要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学历定位大部分为专科层次。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岗位”和“应用”这两个关键词,这是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等教育质的区别。

应用电子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理论;掌握电路分析和设计技能;熟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检测使用;熟悉电子技术在自动控制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能在企业从事应用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管理和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电子技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半导体材料、元器件制造、电子线路理论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到基于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属于“电子技术”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布的学科分类表中可见端倪,见图1。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按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当然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以学科类别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髙职应用电子专业,重在实际应用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线路、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包括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的EDA技术),在此基础上,该专业再适当向上拓展一点,包括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自动控制领域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初步知识。三级学科(部分)电子电路无线电技术微波技术微电子学电子元件与器件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自动化技术应用机器人控制图1电子类学科分类简图从学科分类表中可以看到,“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是一级学科,其中三者各为二级学科,说明三者有割不断的联系,笔者认为,其中的“电子”是后两者的基础,或者说是手段、工具。从学科的内涵来看电子技术”的最基本内容是电子线路,包括电路的理论、分析设计方法,笔者在这里称为“电路级”学科。而通信技术(包括信号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是电子技术在具体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这两个学科重点不是研究具体的电子线路,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算法,这种学科,是电子技术的在特定领域的进一步延伸,笔者在这里称为“算法级”学科。至于算法的具体实现,最终当然要用电子线路“电路级”或者计算机程序实现。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目标定位

首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这种人才是面向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较强的现场实践能力,其功能居于工程型(决策设计开发)和技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介”性人才。鉴于这类人才工作的“一线”、“现场”和“应用”性特征,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培养的不是“算法级”人才,而是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电路级”人才。

其次,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与地方的行业需求相适应。髙职高专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就拿苏州市来说,近年来,随着外资和内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苏州市的支柱产业。苏州生产的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产品,手机、交换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大量电子企业的生产运营,除了需要大量的具有中等文化基础并经短期培训的生产线操作工以外,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如生产线工艺员、质量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服务员乃至车间主管助理、设计部门设计助理等。这些规格的人才,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最为适宜。上面提到的这些电子信息产品本身的研发,需要用到通信、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髙深的专门理论知识,主要是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具体算法模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比较抽象,在此称为“算法级”的知识。算法级知识最终要通过电路来制成产品,研究电路本身的知识在此称为“电路级”知识。“算法级”人才由本科以上层次来培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需求量较大的“电路级”人才。

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落实,髙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重应用、重技能的特征必然要反映在课程体系上,课程是专业的进一步细化。课程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结构。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几大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又可以分割出技能课模块(包括综合实训、考工培训等实践性环节)。每个模块的具体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在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电路级”课程,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髙频电路等课程。它们是应用电子专业的重要基础,就像造高楼大厦必须要用髙标号水泥和钢筋打基础一样。它们不仅是本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以后学习电子技术在其他相邻学科中的应用课程(专业课)打基础,而且本身也是提髙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的技术课,能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所以这几门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看作髙职的专业课。

专业课模块是为学生今后具体从事应用电子技术某个行业领域而设置的更深一层次的课程。专业课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算法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介绍特定领域(如通信、自动控制)内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数学模型,即给出解决问题的算法,至于算法具体如何实现,是设计电路硬件实现,还是计算机软件实现,还是两者综合实现,一般教科书中不会详细介绍,这给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属于“算法级”的课程有: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

选修课是让学生自主选课,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开设企业管理类课程,了解企业的运作,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衔接作准备。

髙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色是它的实践性,它有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舍此就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教学实验和单项技能训练,一般是配套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第二层面是专业实验教学和专业能力训练,一般指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线路板CAD、电路仿真技术等;第三层面为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训练等,主要包括综合实验、综合训练(如中、髙级电子工考工培训)、课题项目、技术服务、毕业设计(实践)等。

五、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无论是“电路级”还是“算法级”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一样要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电路级课程实际化

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髙频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等电路级课程中,本科教材主要讲授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数学分析推导比较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高职教育,在讲清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结论的前提下,数学的定量推导计算过程可以适当删减。同时为使学生更快了解实际、缩短教学内容和现实的差距,在讲授一种电路时,要补充介绍这种电路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的具体应用,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算法级课程电路化

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很多专业课都是算法级课程。如在电子通信专业方向,典型的算法级课程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在本科教学中,《通信原理》是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通信信号的拾取、变换、处理、传输等方面的理论,理论性强,数学分析推导多。《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授数字信号和离散数字系统的关系,分析的是抽象的系统,大量使用数学推导,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抽象。这两门课如果用本科的讲授法,高职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由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以至于根本学不下去,也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所以,髙职教学中,算法级课程的教学要“电路化”,即在讲授解决某个问题的算法时,算法要讲得简单一点,同时要介绍这个算法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具体电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