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高层建筑的看法精选(九篇)

高层建筑的看法

第1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施;机械排烟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常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施主要包括消防电梯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等场所设置的防烟设施,以及地下室、内走道、中庭、无窗或设有固定窗房间等部位设置的排烟设施,防烟分区之间的挡烟垂壁等。防排烟系统是高层民用建筑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或缺的安全设施,但由于部分施工人员对防排烟设施的结构、作用、性能缺乏了解,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透彻,往往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常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理想的排烟效果

自然排烟是一种经济、维护管理工作量少且容易操作排烟方式,但由于部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往往导致发生火情时,自然排烟设施未能发挥排烟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不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采用自然排烟部位的开窗面积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部分设计人员计算不够准确,或对规范理解偏差,误将固定窗计算为排烟窗,导致部分工程排烟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排烟效果。

二是自然排烟窗的设置不当。从排烟的角度考虑,排烟窗应尽量靠近墙的上部设置,工程实际中有相当数量设计人员可能考虑到外墙立面的美观而将自然排烟窗设置在墙的中部,甚至是下部,火灾时浓烟在上部集中,无法顺利排出。

三是自然排烟窗的结构形式不合理。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把可开启的排烟窗设在窗的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四是安装高度较高的排烟窗缺少便于开启的操作机构。按规范要求,排烟窗应有便于开启的装置,但有些安装高度较高,开启困难的排烟窗均未安装开启操作装置,不利火灾情况下排烟窗的开启。

二、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难以形成,达不到排烟目的

工程实践中比较普遍的存在送风口、排烟口风量、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有的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甚至接近于零,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设施重复设置。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按《高规》要求,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有的工程在上述部位同时又采用了自然排烟,导致火灾情况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窗同时开启时,防烟楼梯间难以形成正压,达不到防烟效果。

2、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未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按规范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目前很多设计的合用正压送风系统没有设计压差调节装置,无法形成楼梯间的余压值高于前室。

3、防烟分区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挡烟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尤其是大型商场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在吊顶下设置挡烟垂壁,有的地下室虽然采用建筑的梁作挡烟设施,但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未按规范要求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而是设在梁的下面。

4、送风口设置不符合要求。有的竖向防排烟系统的送风口采用固定百叶窗式常开风口,风口规格尺寸基本一致,造成各层送风口的风量风速严重不平衡,离风机较远的送风口的风量不足,甚至末端的送风口的风速、风量接近于零。

5、风管竖井施工质量差,漏风严重。有相当多的工程因通风竖井不抹灰、管道连接不严实,常闭风口关闭不严密,漏风十分严重,导致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风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取消了竖井连接吊顶风口的风管,利用吊顶闷顶空间代替风管,也往往造成风管风口风速接近于零。

同时有的将排烟系统的风机排烟口设在相邻室内,致使火灾情况下烟从室内排到室内,不仅失去了排烟作用,而且还可能造成火灾的蔓延扩大。

四、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部位被忽视

1、带裙房的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时,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2、一些宾馆酒店的内走道往往超过20米而无自然排烟,有的设计人员因与其相连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有自然排烟,认为其具备自然排烟的条件,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五、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建筑防排烟设施设计及施工的管理:

1、制度方面,应落实防排烟设施的施工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的制度。防排烟设施是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其施工应由消防施工单位承担,但目前很多工程的防排烟设施施工均是由空调专业施工单位负责安装。2、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各地消防部门一般对消防报警与电气、固定(自动)灭火设施专业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培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防排烟设施设计施工人员。3、监督检查的执行,消防监督部门在施工图审查时,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设计的审查,应重点对自然排烟窗的设置、开窗面积,机械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送风口排烟口的设置、防烟分区的设置等到进行审查,同时在施工中应加强对防排烟设施的监督管理,将防排烟设施列为施工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4、工程验收,消防监督部门在建筑工程验收时,也要做到严格把关。应认真检查按设计及规范施工情况,并重点测试机械防烟及机械排烟系统功能。

第2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一)建筑结构的表现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有些高层建筑需要表现结构,对这一状况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一方面,在进行这类建筑结构的分析时,要采取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另外,要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建筑结构进行理解,并完成对形体选择。切忌把表现结构进行单独强调,认为它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这是一种单纯看重形式、而忽略功能的表现。

(二)建筑结构的虚假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对虚假性判断不同往往取决于人们审美心理上的不同,许多建筑物设计时,都存在着虚假结构,往往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应该起的作用,只是单纯为了美化建筑所用的装饰品。对这些结构上的虚假性,既不能否认它在高层建筑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也不能为了虚假而忽视建筑物中其他重要的方面。

二、高层建筑中造型艺术的设计手法

(一)结构骨架对形体塑造的影响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积聚时可以采用以下常见方法:第一,拼联法。将不同模块进行拼接重组,尽量保持风格统一。第二,互相组合法。高层建筑一般拥有不同体块,这些体块都存在着一定联系。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体块进行重新分离组合,让它们既能相互弥补各自不足,又能够在整体风格上形成对照,改变传统高层建筑仅由一个体块构成的单调性,增强高层建筑形体上的艺术性。第三,统一风格。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既要使用创新的视觉手法,又不能破坏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因此需要使用交错手法,在每个细节处理上都要保持与整个建筑形体上的统一,不然一个小细节处理不当,会让整个高层建筑的造型变味,失去原本应有的特色。

(二)塑造形体造型的艺术美感

进行高层建筑的造型形体设计时,首先,要确认建筑形体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创意。然后,可以利用切割法、凹凸法等专业手法对高层建筑的形体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确保建筑在每个细节上的完美性。最后注意的是高层建筑造型形体的美感设计,可以运用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效果。如利用晴天时阳光和影子的关系来塑造美感,利用夜晚霓虹灯的明亮和背影处的黑暗来营造对比效果,运用特殊材料来打造外观色彩等不同方法,让建筑更具自己风格,易引起人们关注。

(三)合理运用变形手法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可以用一些形态上的变形手法,让建筑变的特别和富有创意。一般来说,下面宽、上面窄的建筑形体由于重心比较低以及受力性能好等原因,能够让高层建筑更加牢固,受到外力冲击时不易侧移。

(四)合理使用剥离手法

剥离已经成为如今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剥离手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让整个建筑形体更具层次感,让原本单调、统一的建筑形体变得更加富有变化和特点,增加建筑厚度。

三、高层建筑中结构概念的设计手法

(一)注重高层建筑结构中空间的流动性的设计

在如今的高层建筑空间设计当中,设计人员往往为了增强建筑空间感,利用空间界面不同和变化,营造高层建筑流动、旋转、闪烁等不同视觉效果。这些动感变化的视觉效果对建筑快速吸引人群起到明显作用。许多现代建筑之所以能营造出这种空间流动效果,多数依靠基础的高层建筑结构构造原理,然后运用建筑结构中拥有的合理受力曲面或者曲线,打造出高层建筑流动空间,形成建筑流动、渐变等艺术效果。进行高层建筑的空间流动性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要与建筑人员进行积极沟通与合作,对建筑材料塑造性高、强度好等优势进行合理的运用。其后的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用建筑的不同空间界面,建造出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空间效果。

(二)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建筑平面形状的简单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建筑的防震抗震性,使用比较稳定的建筑平面;又要考虑到建筑对风力的承受能力,使用能够减小风对建筑影响的建筑平面。但是在进行实际设计时,建筑的平、立面并不能实现完全平整和简单,因此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建筑的防震抗震性,也可以让建筑存在略微的复杂性。

2保持建筑平面结构的对称性

一旦建筑的平、立面不能进行均匀分布,就无法有效起到防震抗震的作用,所以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保持对称性。但在实际建设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保持结构上绝对的对称。

3控制好建筑平面的高宽比例

平面的高宽比例和形式会影响空间上的结构比例,所以高层建筑的平面宽度不能过小,否则会使整个建筑的形体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平面结构设计时,要把高宽比例严格控制在科学范围内。

(三)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空间

首先,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可以让结构框架为开放空间服务,合理运用好结构技术,在原本的结构体系上,建造出在不同部位的更多空间。第二,对核心筒进行有差异的布置,也可以让空间呈现多种形态。随着高层建筑受到广泛欢迎,对于其结构概念的设计想法也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和多变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结构布置形式。最后,可以把两个原本独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合理连接,或者创造更多主体之外的空间,让建筑更富空间感。

四、结语

第3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extra-high building's energy conservation question, has arous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close interest, speaking of the above question, only depends on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unit's designed capacity not to be impossible to solve completely,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the design strength union attacking a fortified position aspect not yet forms, but also lacks government's policy guidance, therefore has the massive foreign country Consultant firm to involve the domestic major issue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consultation, because constructs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standard to China to grasp insufficiently, and did not understand that the topicality climatic resource, technical ability, after the Jishui equality, caused on the building enclosure shaping to appear impractically repeatedly has gathered the national condition the wrong design.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节能设计

Key words:Extra-high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目前国内针对超高层建筑工程所探讨的关键技术问题多是结构的安全,而对于所面临的建筑节能问题研究和技术投入不够。在2005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之前,包括超高层建筑在内的公共建筑,基本没有开展工程建筑节能的设计和审查,标准颁布之后,尽管一些地区对照建筑节能标准约束了工程设计,但还存在诸如建筑节能模拟优化设计技术障碍、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约束不及、工程设计依据的节能目标短视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首先,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看,建筑的高度变化导致相关参数的变异,进而影响建筑能耗的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度超过100米以上除太阳辐射可以认为基本不变以外,其它的气象参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通常根据气象观测资料构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中,地面风速是取自地面高度10米处,如地面风速为2米/秒时,则在100米的高空风速会依据指数规律提高到3米/秒,若高达400~500米时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也会有明显的降低,通常会有每百米高度的温度下降0.6~1.0℃,仅这个变化足可以相当于把建筑物移动了一个2级气候区。而依据国内建筑节能的设计能力来看,大多数设计单位所掌握的用以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都不能反映气象参数沿高度的变化规律,也不能够反映建筑围护结构沿高度变化的表面热交换能力的差别,这就势必无法准确地计算建筑物的能量消耗,更无从谈及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物制冷、空调、配电等一系列设备系统。

其次,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能约束的节能技术还不能够完全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在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涉及到遮阳、通风等技术的规定,对超高层建筑无法适用,标准规定的建筑能耗的权衡判断方法也是基于建筑物全楼整体建模的一种评价方法,而受目前能耗模拟工具的计算能力所限,超高层建筑中的计算对象(如房间数量)规模远远超出了软件的计算能力。从根本上说,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实质是一个在技术上超出了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能控制的新技术问题,如果草率地执行现行标准,则工程设计的技术依据显然不足。

再次,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仅仅局限于当前建筑节能50%的目标,不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技术经济能力,结合国家建筑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出工程的实际节能能目标(即节能率),只有以此为前提做出的节能设计才能体现行业进步,否则,如此重大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不远将来,必然会面临国家节能规划目标的提高而锒铛沦为不节能建筑。

第4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高层住宅;高层办公建筑;高层旅馆

Abstract: High-rise buildings is a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ttitudes to high-rise building through an iterative process.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 the premise that our existing building design form i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not be blindly and without thinking of masonry, architects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factors of social environment,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in the work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us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works, make the building not onl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se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people, but also enrich the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we liv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igh-rise residential;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high-rise hotel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实用、建筑思想、建筑手法,这三个因素是建筑师支撑建筑创作的基本内涵,也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引导设计的主要依据,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依存。我们说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设计形成的建筑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通过建筑思想的指引,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相反,面对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分析其设计方法,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设计思想来。不论正反两方面看建筑设计,建筑的实用、思想、手法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我们知道建筑设计的方法很多,也并不能统一出一种或几种固定的设计手法。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多种设计流派和多样的建筑设计。但是就某种流派而言,都会有其相对特有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手段。从包豪斯到现在的高技、结构、解构、后现代以及简单主义的发展等等,虽然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对这些设计方法而言,都对建筑多样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从建筑创作的内涵和过程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建筑设计方法具有其特定不变的中介位置,它是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物的操作性环节,是建筑从“虚”到“实”的物化过程。因此,研究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必由之路,由于它的操作性特点,对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总结。运用它能使我们科学严谨的对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足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我们可以拿极少主义的建筑设计例子来看,“极少”并不是不经过设计,而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繁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下面以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为例,进一步阐述建筑的设计方法的如何利用。

2. 高层建筑设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空间向上发展,因而可以节约用地面积。在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比值一定的条件下,建造高层可扩大绿化用地,可缩短道路及水电线路的长度,有利于节约城市建设总投资。高层办公建筑人员、机构集中,方便相互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层建筑的平面系数低,单位造价高,管理费用大,能源消耗大,对防火、安全疏散、建筑设备等还有许多特殊要求;对高层住宅来说,高层的住户到地面活动也不方便。所以,在计划建造高层建筑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得失,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师在做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了解各类高层建筑平面的组合形式,做好分析和比较各种组合形式的利弊,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形式。以下是高层建筑的常规几种平面组合形式。

2.1高层住宅组合方式

2.1.1短廊式:(1)独立短廊式,短廊式的特点是每层围绕电梯、短廊式住宅四个方向都可开窗、采光、通风条件好。这种高层住宅的平面形式可为方形、矩形、圆形等。为争取更多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简单的平面可发展为艹、#等多肢体的形式。为争取好的朝向,平面可为T、Y形及锯齿形等。这类住宅的建筑体形都是塔式的。(2)组合短廊式,组合短廊式住宅是由短廊式住宅拼连而成。按规划要求,组合短廊式高层住宅的建筑体形可分为板式、条式或睹式。很长的睹式高层住宅通常作成曲线形、折线形、波浪形,以便室外构成各个小空间,形成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活动环境。

2.1.2长廊式:(1)内廊式,长廊式住宅以走廊联系各住户。由于长廊联系的户数可较多,所以电梯的利用率高。内廊式的住户是布置在走廊的两侧,所以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但采光、通风差,相互干扰大。(2)外廊式,外廊式住宅的住户只布置在走廊的一例,采光、通风条件好;但建筑的进深小,对节约用地不利。外廊有开敞和封闭两种。

2.1.3跃廊式:跃廊式住宅是将组合短廊式住宅每隔三、四层用长廊连通。电梯通达各走廊层,由走廊层经各单元的楼梯再通到各住户。跃廊式住宅兼有短廊式住宅紧凑、相互干扰小及长廊式住宅电梯运行效率高的优点。在电梯投资较大,而每户平均建筑面积较小的条件下,跃廊式住宅是比较经济的。

2.1.4跃层式:跃层式住宅的特点是一户占有两层或三层的房间,内部用小楼梯作层间联系。跃层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层或二层设长走廊作为通道。走廊可为外廊或内廊。这种住宅每户都可有好的朝向和通风。

3.高层住宅设计中的问题

3.1底层入口。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应力求避免设在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因为在迎风面的底部,特别在中心部位风压值很大,开门时风将猛烈地收入楼内,由于入口一般总是与垂直通道相连,电梯井、楼梯并便成为拔风筒。在炎热的南方为不使高层住宅妨碍夏季的通风,底层可全部或局部架空。

3.2服务设施。高层住宅需设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值班室应设在底层入口处,室内设办公用桌椅、值夜班睡的床、厕所、公用电话、夜间电梯紧急呼唤装置等。此外,大楼内布有分户信箱、车辆存放处;有的国家还设公共洗衣房、康乐设施及供住户租用的宴会间等。高层住宅的住户多,信箱宜采用每户占用墙面小、垂直于墙面的尺寸≥300mm。

3.3建筑围护。住在高层的住户有恐惧心理,因此建筑围护必须使人们有安全感。阳台的栏杆以实多虚少为好;栏杆高度不宜低于1.1m;外廊宜为封闭式。为防止过大的风压影响外窗的开关,同时为能方便地擦玻璃而不产生危险,外窗宜采用推拉的启闭方式;单扇商也可采用滑撑窗。

3.4垃圾处理。住宅的垃圾平均每人每天约有0.5~1kg。排除垃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住户将垃圾用塑料袋装好放在门外,由大楼管理人员收集,通过电梯运至楼外;另一种是住户将垃圾直接倒入楼内的垃圾道再由收集间将垃圾运出。前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后一种方法则要求设计专门的垃圾道及收集间。

3.5灵活分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面积和质量标准将会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建筑内部的分隔能具有灵活性以适应这种变化。灵活分隔要求隔墙质轻、隔声性能好和便于装拆。为减少结构对建筑灵活分隔的制约可加大建筑开间和采用柱承重的框架结构。

4.结束语

优秀的、完善的建筑设计是设计人员所追求的,当然也是为人类的居住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分析、了解不同的设计方法是每个设计人员必要的工作。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中,高层建筑的一些做法和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的,要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建造出优秀的建筑。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我们建筑师一定要掌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繁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 江步.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于文波.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空间、功能、交通组织[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5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建筑理论界空前活跃大量国外的最新理论和设计概念被引进急于求成的心态使我们忽视了对很多建筑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很多建筑作品徒有最时尚的外观,却犯了一些最低级的错误。拳论文希望通过一些实例分析探讨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分级系统这一建筑的基本问题。

论文关键词:尺度 尺度层级 尺度级差 人性化 细部

建筑的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司题。建筑的构成部分有大有小,大到体量的分割,小到窗户的分格线。形成了建筑的尺度分级系统(尺度层级)。尺度感是人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之一。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建筑物的绝对大小,有一个精确的数值,而尺度是人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成功的建筑作品应该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而其本身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对建筑的感知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分析人的视觉识别距离,般来说可清楚识别建筑的细部的水平距离为20~30m以内,而l00m以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形变化。600m以内则是看清建筑轮廓线的距离。~幢建筑不能仅仅考虑到人处于某一处或某几处视点的印象更要考虑到建筑在人的行进过程中给予观者的印象的变化过程。人眼需要感受到持续的视觉形象。人在一秒钟之内可以捕抓到l8个不同的动与静的由各种线、面、体、棱、角和颜色组成的图形人在行进中不断期待着新的视觉信息的出现否则就会因单调而觉得枯燥,但是这种持续的视觉信息又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人的理智使人们时时去寻找视觉信息中的秩序而厌倦毫无意义的混乱导致的不安,但过于简单的秩序也会让人觉得乏味。常常会有一些建筑方案图纸阶段十分精彩,实施后只能远看但近看因为缺乏较小尺度层级的细部的考虑而显得单调乏味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而相反的,另有一些建筑却只适合近看。比如某些建筑近看材质丰富细腻,细部精致,而远看由于缺乏人眼远距离可以识别的比较大的尺度层级的精心设计而让人感觉毫无生气。

1995年美国数学家、建筑理论家赛灵格勒斯(Nikos A。SalingaFOS)发表了《一个物理学家眼里的建筑法则,《新建筑中的分形等着作。他将分形几何学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分形几何学所研究的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分维以及尺度层级为建筑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赛灵格勒斯认为建筑的尺度层级应该有足够的数目。而且各个尺度层级之间应该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分布以获得均匀和协调的效果。具体的来讲就是建筑的各个尺度层级的元素的尺寸构成一个等比的数列,或者是有规律的递增的数列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尺度级差。以使建筑的整体和局部到细部的尺度之间具有合理清楚的关系。比如勒·柯布西耶的模度(Modul0r)理论,就是把人体尺寸组成的费波纳契数列(以黄金比0.6l8为比值的等比数列,并且数列中每个数值为前两个数值之和)作为建筑设计中控制建筑从整体到局部的所有尺寸。

实际上如果把这种数学关系做的过于明显反而会丧失意味。但是这种各个尺度层级间隐藏的关系却会潜在的对我们的知觉发挥影响力。建筑的尺度层级过少会导致人难以判断它的真实尺寸,但是建筑体量的划分过细也会破坏建筑的尺度感。根据人的视觉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建筑以人为尺度的人性化思想原则。一般的建筑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级的尺度: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层级的尺度、细部层级的尺度。

首先谈谈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有正确的尺度联系。比如风景区的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尺度大的建筑与开敞的环境相称。从观赏者的距离来考虑的话。在远距离观赏的条件下,例如前文提到的600m以内,建筑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或者建筑群中的一员而存在的。这时候建筑设计应考虑的是形体的适宜和轮廓的变化对天际线或者对建筑群的影响。转贴于

其次是建筑层级的尺度:如前文提到的观者距离建筑l00m以内的时候,被观赏的建筑将可以作为个体被观赏。这时被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凸凹,体量分割,门窗洞口,颜色划分等中级的尺度的元素。

最后当观者走进建筑的时候,人们清晰识别的是建筑的材料质感,细腻的颜色微差,面砖的贴法,清水砖墙的砌法,以及装饰线角,雕刻等建筑细部。建筑的人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从任何的距离观赏建筑都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内容。尤其是人生活其问朝夕相处的居住建筑更应该有宜人的尺度级别设置和精致的细部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居住建筑中的欧式建筑潮流,我们便更能理解建筑人性化的尺度层级设置的意义。

人们密切接触和使用的建筑部件,如门扇,窗台,栏杆,扶手,台阶等因为其使用功能限通常是小尺度的并且其尺寸通常是一定的。人们常常通过这些熟悉的部件同建筑的整体相比来获得建筑体量大小的正确概念。这些小尺度的细部尺度到整个建筑的大尺度之间必然分布了一些过渡的尺度层级。过度缓和的情况下,通常尺度层级会多一些,尺度级差小,形成和谐而有韵律的效果。如果这种过渡非常简短甚至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会造成小尺度和大尺度的强烈对比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是生硬缺乏尺度感的败笔。建筑尺度分级形成的有秩序的级差,犹如一首有节律的交响乐。舒缓处优美和谐,起伏处激荡昂扬。建筑相互关联的完整的尺度级差形成了清晰的节奏排列加强了建筑的尺度表现力。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海证券大厦的尺度分级系统来充分理解尺度和尺度层级的概念。

上海证卷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主要马路世纪大道边。每次从过分拥挤的浦西坐车穿出过江隧道来到陆家嘴顿觉豁然开朗,晶莹剔透的金贸大厦、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方明珠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大片的绿地又带来了亲切和开阔的感觉。可是每次看到那些本该更有秩序的高高低低风格各异的高楼总觉规划上略有缺憾。沿宽阔的世纪大道向前,当看到从高楼的夹缝中只能露出半个脸的上海证卷大厦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尺度体系,这种遗憾的感觉更强烈了。上海证券大厦立面上用了巨大的方格及其对角线形成的网状装饰。每一条横向装饰带之间的间距是三层层高。而处于其尺度层级下一级的可以让人正确识别其体量的比如层高,窗高这一层级的尺度设置欠缺。导致了人眼不能正确判定该建筑的体量。

第6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优化 设计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U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72-01

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浓厚,在商业的推动下,经济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形式,而建筑也因此在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可以看作是城市以及商业的体现。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时候,技术为结构提供保证,可是对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而言,结构的设计还有不足,也就是说还有发展的空间。

1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现状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常用的两种结构优化设计包括两大类,即数学规划法和力学准则法。但是对结构优化的实践远远滞后于理论的发展。国内的优化方法理论还不健全,不能适时的根据具体工程项目情况进行调整;于国内结构优化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对相关的技术把握有很多不足;由于长时间的实践,很多设计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工作,没有与时俱进;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逃避对结构的优化设计,没有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近十几年,国内在研究把优化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强调综合处理,使技术、经济与管理相结合;于对结构的构件布局和节点连接关系进行优化;考虑事物的模糊性;对常见结构和标准构件,形成通用程序和计算图表,便于推广。目前针对剪力墙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力学准则化对其进行优化,例如采用大开间或大柱网方案。根据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剪力墙破坏时其强度为设计要求的好几倍,这种小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无论承载能力及抗侧刚度均显得过大,它将导致较大的建筑自重和较大的地震作用。

2 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

剪力墙又称作结构墙,剪力墙截面较大,且整幢建筑物的剪力墙之间互相现浇予以连接,整体性好,有很大的抗侧能力,可建造较高的房屋。剪力墙结构主要是用于承担横向水平力的实体墙体结构。剪力墙体系可以是直接竖立在基础上,也可为了适应下部大空间的需要而由框架支承,形成框支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由楼盖组成的空间盒子及一系列纵向、横向剪力墙结构体系,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各片剪力墙的受力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比较简单,也容易分析,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却有很大不同。简化分析方法,认为剪力墙平面之外的刚度极小,但其自身竖向平面内的刚度却很大,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可以忽略。这样,可把横、纵方向的剪力墙分别加以考虑,将空间结构作为平面结构进行处理,使剪力墙体系的位移和内力计算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得到最大程度的简化。实际上,剪力墙结构体系纵、横两个方向各片剪力墙是分别相互连在一起的,各片剪力墙的截面特性应计及纵、横墙的共同工作,即纵墙的一部分可作为横墙的有效翼缘,横墙的一部分也可作为纵墙的有效翼缘。剪力墙的种类,分为整截面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墙,双肢墙、多肢墙,壁式框架。

3 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3.1 主体结构抗侧刚度

高层建筑在承受建筑内部重量的同时,还要让建筑有整体性,最主要的是让建筑保持稳定。然而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却受到某些自然条件的冲击,当出现强风、暴雨等天气的时候,建筑的结构受到严重的冲击,可是高层建筑还是让主体有刚度,以免建筑出现移动。通过稳定主体的刚度,可以让建筑内部结构以及使用建筑的人很安全。高层建筑的材料的用量与建筑结构承受的重量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建筑承载量大,那么建筑结构的材料更多。而结构的抗侧力材料数量也是同样,并且是呈二次方的比例增加。建筑结构的标准是否合理取决于主体结构的抗侧刚度。因此在在优化建筑结构的时候,应该计算抗侧刚度,通过计算结果,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

3.2 地震作用

计算建筑的抗震作用,通常计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振型分解反应谱;而另一种是底部剪力。但是第一种方法用的比较多,在计算的时候,可以用拟静力的方式,通过这种计算方式可以保证计算数据准确,而且还能计算出建筑的抗震水平。底部剪力也是在设计建筑抗震使用的一种方法,而且将拟静力的方法简化。如果建筑的质量以及刚度同时能沿着竖向分布,并且分布的较为均匀的时候,可以看出这种计算方式还有可靠性的。尽管这种计算方式更方便,但是会使误差增大,甚至是使建筑的结构出现偏差。但是如果使用了这种计算方式,那么在分析结构刚度的时候,不会在经过很多的步骤之后才计算出结果。

3.3 建筑结构轻型化

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属于剪力墙结构,而使用的材料也以混凝土为主,但是材料的等级通常比较低,而且混凝土具有较大的自重,这会使材料在运输的时候,以及施工中都会出现不利因素,因此在优化建筑结构的时候,应该控制建筑的重量。当建筑的结构轻型化之后,使用的材料就减少,而且建筑的截面也会缩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建筑有较高的抗震性,当建筑的抗震性改变之后,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也小。建筑的楼盖形式也要保证是正规的,首先要有一个测量建筑楼盖的尺寸,以及截面面积,其次是测量建筑的重量,控制好建筑发生位移的地点以及程度。在选择建筑的材料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质量轻,但是具有很高强度的材料,控制建筑墙体的重量,使其重量较轻,同时减少建筑的重量。使用的传统材料要么具有轻度,要么具有高强度,两者不能并存,可以在技术发展之后,出现了很多的材料,而且材料的运用也得到改善,使其不仅重量较轻,还能有很高的强度。可是这种材料在国外使用的较多,而我国的高层建筑基本还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型的材料只能在轻骨料高层建筑中使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还有很多不足。这不仅需要技术的转变,还需要设计人员的用心和细心。在进行前期设计时,就把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等性能考虑充分。关于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应多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优化剪力墙布置和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此,作为国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相关建筑专家进行详细研究,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作为设计人员,勇于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修养,不但要能做出设计,更要做好设计。

参考文献

[1] 谢向鹏,李献军,高菊芳.试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2):57~58.

[2] 门进杰,李慧娟,史庆轩,贺志坚,王顺礼,周琦.某板式住宅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3(06):169~171.

第7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形体;视觉层次;方案设计

1 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

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是指建筑形体在垂直方向的组合情况,主要表现为一种向上运动的趋势,有克服地心引力向上升腾的一种欲望。竖向层次的展开常常带给人们奋进、激励、崇高、仰慕、运动的心理体验。

1. 1 竖向层次的变化趋势

霍瑞蒂俄•格林诺夫说道:“建筑物那刚刚露出地面的部分,即建筑物的底层,其构造是简单的和宽大的,随着建筑物的逐层上升,它就变得越来越轻盈精巧。这不仅在事实上是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觉得理应如此。这已经变成一条确定的规则了。这一规则能够成立的基础是重力的作用规律。螺旋是按照这一规则造成的,方尖塔的造型也是这一规则的体现。”按照这一见解,在进行建筑竖向层次设计的时候,人们有意把底部形体造得重一些,使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变化由下到上形成视觉感觉上由厚重到轻盈的序列变化。

让•努维尔的“无尽之塔”方案就是一个竖向层次由重到轻变化的典范。该方案位于巴黎德方斯巨门附近,如板柱一般在狭长状的基地中升起。这塔的想法是希望有一个简单且平滑的构造,概念上表达无限的垂直张力,和一种由消失所主导的美学:在天堂中消失―――经由逐渐减少立面的物质感。塔有40m 直径的基座及420m 的总高度,将是全世界最纤细的塔。基座由穿孔实心混凝土构成,结构愈往上愈轻,上至交叉斜杆结构,最后最上层为更细的金属结构。塔的底部是黑的岩石表面,当向上挺立时愈往上愈亮,粗面的花岗岩变成光面的花岗岩,再变成灰岩,然后玻璃帷幕以银色为主题愈往上愈浓,到上端变成如镜子般,最后在这细长如空气结构的端点完全消失。这种迅速消失的效果经由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再次强调了竖向由重到轻的层次变化,在夜晚这效果就经由点状的彩色灯来强化(见图1) 。

图1

在垂直方向上,上半部和下半部之间的这种不对等,可能是由重力作用引起的,然而对于这种作用究竟怎样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其过程还无法知道。在与物质的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告诉人们,如果一个结构的底部重一些,它就稳固一些。当观看者用眼睛判断一个构图是否平衡时,上述经验就可能会对这种判断产生影响。或许,视觉感到的这种非对称性根本就没有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是大脑中生理力的作用造成的。

然而,并不是说在一般的艺术实践中都要设法使一个式样的底部看上去重一些―――也就是说,都要使重心降低一些。当然,在一幅风景画中,人物,地面上的动物以及它们周围的事物―――建筑、田野、树木和发生的事件,大都集中在画的下半部,而上半部却往往是空旷的天空。在现代雕塑和现代建筑艺术中有许多表现,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遵循从厚重到轻灵的递进原则,同样有着多种表现倾向。

建筑大师赖特先生所做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见图2)。古根海姆美术馆外表粗犷而平淡,极具雕塑性特征,巨大的白色体量层次分明,由下到上层层扩展,形成碗形的形体,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态的升腾的美感。

图2 古根海姆美术馆

我们都有乘坐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所得到的经验,以及在飞机上所拍的那些与传统的视觉景物不一致的照片,都促进了艺术审美向现代风格的发展。活动照相机拒绝使自己的视线与地面平行,这样一来,在所拍出的景物中,与地心引力一致的主轴线就可以自由地变位,照片下半部中的物体也不再比上半部的多了。在古典芭蕾舞中,是不强调人体的重力的,追求的是理想主义的超越现实的唯美的信念,以脚尖点地使身体与地面的关系减弱,体现一种漂浮感和升腾感;而现代舞蹈在强调人体重力的同时,注重的是表现人本身的更加生活化和具有现实感的东西。这些生活和其它艺术的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建筑的创作,毕竟建筑师是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

1. 2 竖向层次设计的一般规律

在分析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两点,一是形体竖向层次的三段式处理;二是形体竖向层次的分层尺度问题。这两点对于竖向层次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能忽视的。

建筑形体立面设计的三段式处理手法由来已久,并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从古典柱式到欧洲古典建筑立面的处理,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三段式建筑设计法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段式设计一般是指在建筑竖向设计中,将建筑形体分成三个大的层次,即建筑底部,建筑主体和建筑顶部,这三个大的层次中还会包含着小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确定,能使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统一起来,富有整体感,正如任何一个完整的序列都具有开始和结尾一样,三段式处理使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有完整的视觉序列,易于被人们的视觉审美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接受有头有脚的完整的事物,觉得这样的构成才是统一的和美的。就像人自身的结构一样,人们观察到的大部分动物也都是有头有脚(或尾) 的,这也许形成了人的审美的基础。在建筑设计中,三段式设计的例子不胜枚举,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1. 3 竖向层次的变形调整

建筑形体竖向层次体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们的感知方式通常是静态的视觉观赏,以向上方的观察角度为主,虽然我们也可以选择远距离的较为平视的角度来观察建筑的竖向层次,但距离的拉长使竖向层次的细节及分界变得模糊,而趋向于建筑物整体形态的感知了。

观察建筑形体的竖向层次时,由于仰视角度及透视变形的影响,建筑上部的层次变形较大,看起来同人的审美习惯有差距。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保持建筑物形状的规则性和为了对抗透视变形的影响,在建筑层次的处理上会进行一些调整。

按照维初维欧斯的说法,希腊(实际应为希腊之前) 建筑中的廓柱之所以高处粗底部细,“是因为眼睛总是在寻求美,如果我们不通过使尺寸逐渐加大而弥补视觉对人的欺骗,那就不能满足人追求愉悦的愿望,因为上细下粗的廊柱是一种笨拙而又粗陋的形象”。如图3所示, 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 Knossos) 宫殿中内庭院两侧的柱子变化,即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当时的人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处理来消除仰视角度所带来的竖向透视变形。

有关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实践活动,柏拉图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说:“如果艺术家以真实的比例来塑造雕像,塑像的上半部就会因为比下半部离观看者远一些而看上去相对变小。因此,我们在创造艺术形象时总是放弃真实的比例,只以那种给人以美感的比例进行创造。”

2 建筑形体的水平层次

建筑形体的水平层次是指建筑形体在水平方向的组合情况,主要表现为一种水平伸展的趋势,有一种与大地相平行而产生的稳定性,与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视角相接近,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层次展开方式,水平层次带给人们相对平和、稳定和静止的心理体验。

水平层次展开的方式有很多,像重叠、序列、排列、韵律⋯⋯许多形式美的原则,都在此有所体现,不同的水平展开方式带来不同的层次体验,我们会分别进行论述,这里要提到水平层次审美中的透视问题,这是它的重要特点,因为在每一个水平层次中,透视关系都是形成建筑形体层次的远近、强弱、大小等不同审美体验的基础。

2. 1 建筑形体的深度层次

产生建筑形体水平深度层次的一种主要方法是重叠,重叠的建筑形体使人们对建筑形体的前后关系有一个经验的判断,从而形成对建筑形体深度层次的一种认知与把握。关于重叠对建筑形体层次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中阐述。

眼睛对深度距离的直觉,不仅仅是通过图形的重叠进行的,透视变形的自然法则使我们了解到近大远小的规律,通过相同建筑元素的重复所表现出的大小透视变化,能够判断或体验出建筑形体组合在水平方向上的层次变化。

有时候我们会通过改变透视序列中的建筑形体或元素的大小,利用透视变形规律和建筑形体大小恒常性的习惯判断,造成一种变异的特殊的空间深度层次效果。

在这方面,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罗马的斯巴达宫。在弗朗西斯库•布洛米尼于1633 年重建这座宫殿的时候,他计划把它修成一座具有深景的建筑物。这种深景是用由外向内逐渐变窄的拱顶柱廊表现出来的。当一个观赏者站在建筑物面前向这一拱顶柱廊望去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个两侧排列着柱廊的隧道,柱廊两侧的每一对柱子形成视觉体验的一个层次,这个隧道一直通到一个矗立着巨大的武士塑像的开放的空间。然而,当他真正迈上这个柱廊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失去了空间定向而引起的。因为事实上可供布洛米尼使用的空间是极有限的。这个柱廊实际上很短,从前门到后门总共也只不过28 尺。它的前面有19 尺高,10 尺宽,而后门却突然缩短到8尺高,3 尺宽。侧面的墙壁是集聚的,地板也从外向内逐渐向上升起,天花板则是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柱廊与柱廊之间的距离也从外向里越来越短。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原本均匀变化的层次发生了变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深度距离的判断。因此,直至观赏者来到这个武土塑像跟前的时候,他才省悟到这个雕像原来是这么小。

2. 2 动态的建筑水平层次体验

建筑形体层次的水平展开,往往由于周围建筑物或建筑本身形体的遮挡,以及建筑形体的转折变化,很多情况下不是以一个完整的形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因而随着行进路线的推进,形体层次体验也会有所变化,这时就会存在着一个建筑形体水平层次的序列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来研究建筑形体水平展开的层次问题。

人们对建筑形体的感知与把握是建立在不断的视知觉印象片断的积累与综合基础上,而得出的整体印象。正如盲人摸象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每一个视角所得到的照片式的建筑形象,只是建筑形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也许对于形体层次简单的建筑来说,某一个或几个角度的视知觉印象已经可以使我们把握建筑的形体了,然而,更多的建筑由于其自身功能的复杂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制约,呈现出丰富变化的形体层次。在不断移动的欣赏过程中,建筑的形体形象带给人们不断变化的惊喜感受,因此可以说建筑形体水平层次的体验,是在时间与空间不断流动中产生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贝克大楼是阿尔托在“红色时期”的著名作品之一。整座建筑平面呈波浪形,在这里可以看到,建筑背面粗犷的折线轮廓与正面流利的曲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形体差异使建筑两面形成了不同的形体视知觉层次,这种感觉上的变化并不是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突然完成的。贝克大楼两面不同的形体特点是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的,波浪形曲线的一面与一条校园林荫道相邻,流畅的形体曲线有着很强的空间引导性,与道路的线性方向相一致,给人一种相辅相成的适合的空间体验。波浪状的形体把空间分成连续的几个,沿路而行,形体与空间的层次显示出优美的韵律感。建筑背面的折线形体量所面对的是一片静态的广场或草坪,很好地起到了围合及影响空间的作用。折线形与波浪形曲线形体的过渡与体验,首先要跨越不同的空间,从流动的交通空间到静态的休闲空间,使人们先有了心理上的准备,然后自然地完成建筑形体的变化。在这个作品中,阿尔托的兴趣转向了墙面,尝试用墙面的波动曲折来改变空间,对他来说不只是用墙体来围合空间,而是借墙体本身的特点来提高空间的质量。由于不断追求墙体与空间的关系,很自然地使阿尔托的兴趣不断从室内转向室外,并发展到争取用建筑形体而不止是墙来组织围合外部空间。由此我们看到,建筑形体的变化,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层次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周围的空间层次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建筑形体的变化时,过大的差异会使人缺少心理准备,产生不安与挫折感,而在贝克大楼中,两面不同的空间缓和了形体的巨大差异,且在材料的应用上,七层大楼的外表全部用红砖砌筑,加强了建筑的统一感。贝聿铭先生的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这也是建筑形体层次水平展开的实例(图4)。

第8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参数化设计;研究;发展

1、西萨·佩里的高层建筑理论

西萨·佩里在1977年设计建成了纽约现代艺术馆大厦,至今其已经在各地建造了超过四十栋的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比如吉隆坡的双塔、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等。根据建筑评论家约瑟夫的计算,西萨·佩里每年设计建成的高层建筑物规模相当于纽约帝国大厦的1.5倍[1]。

西萨·佩里作为现代派的建筑大师,其设计的高层建筑物看似与参数化设计没有关系,但通过对其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建筑物的形体几何构成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会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西萨·佩里的设计方法与参数化设计所倡导的发展逻辑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西萨·佩里设计的高层建筑物包含了很多种类与造型,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种类与造型尽显分析,可以基本总结为如下四种类型,即:分支形、角部退台形、多折面形与结构外墙形[2]。如果简单的按照建构主义的方式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空间截面形与空间点法形,分别按照空间截面法则与空间点法则。其中空间截面法则主要是通过寻找平面截图的空间位置,采用布尔交集与放样等方法来生成建筑,西萨·佩里的大部分建筑设计采用了这种法则[3]。但近些年以来,西萨·佩里也开始应用空间点法则进行设计定义,通过寻找定义建筑边界的空间点几何定位规律,组合不同的面,来生成建筑实体,比如西拉大厦,通过定义不同的角点来明确几何关系,并运算角点与角点之间的距离,形成几何模型。

因为西萨·佩里的高层建筑有明确的构成规律,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数字化的手段来对其设计进行演示,也可以结合形变的基本规则来生成这种多变的方案设计,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可以看到高层建筑形体的形变控制方式方法与内在规律。

2、高层建筑参数化的形变分析

通过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对西萨·佩里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作品的一些特有属性,但这种方法对其作品的分析显然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采用参数运算生成的高层建筑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西萨·佩里的建筑风格,这主要是由于归纳出来的数字结构与规律事实上都是以西萨·佩里的设计为基础的。但这项研究与演绎模式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个重要内容,即高层建筑物形态的构成事实上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归纳方法来对其进行分类,并通过组合面或者布尔交集来进行构建,这里将形变规则纳入进来,就可以不断创新设计。从这一角度分析,可以利用参数化方法进行高层参数化形变系统的设计。

高层建筑参数化的形变系统并不是以某一个建筑为研究对象的,而是从宏观的几何类型学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出适合高层建筑物外形设计的几何形体,并将这些形体进行组着与配对,进而发展除一套能够有效解读这些几何形体的数学运算方法与系统,以对这些形体进行比例的拉伸、缩放、平移与扭转[4]。

根据参数化技术与设计思路,可以生成特定的组合,进而构成多元化的参数设计方案,由此可以发现衍生出来的参数化方案是无穷的,因此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范围。

3、高层参数化形变案例分析

以诺曼·福斯特的设计方案为例分析高层参数化形变系统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可得知这些设计方案均具有极强的时展特征,表现为外在形体的复杂与变换的个性,比如Gensler设计的上海大厦,很大程度上给上海市天际线带来一丝奇妙的景观。通过对这类设计方案与建筑形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参数化高层建筑事实上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形体构成方式来实现并构建的,高层参数化形变系统更直观的展现了高层形体构建系统,可以通过自定义的数字平台生成某种规律性的形体,进而控制高层建筑形体的构建。

图1 上海大厦

4、高层建筑参数化细部构建研究

在参数化的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一方面要对高度复杂的建筑物形体进行分析与处理,同时还需要重点解决那些由于复杂的外部形体而带来的一些标准化部件的内部构造问题。在高层建筑参数化发展过程中,包括弗兰克·盖里与罗曼·福斯特等在内的著名建筑大师均拥有自己的数字化专业技术团队,为每一个高层建筑个案开发并研制数字平台,来解决实际建筑过程中存在的构造性问题,而这也构成了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实现的基本技术保障。

另外,在市场中经常会找到很多相关的专业化构造与施工辅软件,比如Digital Technology 开发的数字方案以及Autodesk开发的Revit方案[5],这些方案与数字平台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设计提供了辅作用,同时对前期建筑方案的设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这也构成了参数化设计推广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为了推动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填补其在设计初始阶段辅助细部构建的空白,本文开发设计了一套以元件化建模为基础的变参数外墙自动化建模系统,这一系统将高层玻璃幕墙三维建造过程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因此可以用于对相对复杂的非标准版部件的处理。Rhiknowbot提供了一种自定义的细部构造方式方法与参数化用户界面,通过三维模型投影将用户自定义的细部构造在制定的建造面上生成三维模型[6]。在设计的起步阶段,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以及施工的进行,这些模型可以用在工程软件中进行材料力学或声学的一些计算。

5、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以电脑为基本载体的多种编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电脑进行编程的技术开始在建筑领域充分的应用开来,参数化高层建筑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很多富有时展特色的参数化高层建筑方案也开始相继出现,这些方案的实施与最终的成功均证明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归功于建筑师对形体结合的认知状况。本文通过对参数化高层建筑设计状况与设计原理进行分析,以推动更多的新的设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参数化技术的深入创新发展与开发。

【参考文献】

[1]Russell Gentry,Andres Cavieres,Tristan Al-Haddad等.砌体建筑的参数设计[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0,(3):7-8.

[2]曹颖,杨金鹏.参数设计——四川灾后中小学校重建设计方法研究[J].新建筑,2008,(6):60-63.

[3]李春祥.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TMD控制研究与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33(6):746-749.

[4]南元明.浅谈高层建筑外脚手架的设计、施工与安全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第9篇:高层建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高度;细化;建筑消防高度;建筑规划高度

建筑高度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在我们设计领域更是常常使用,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的基础,对建筑进行定性,对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及安全防护措施。

然而,建筑高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准确地表述这个数值?这个看似比较平常的概念,却常常是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为啥出现的,还要从我们使用的规范说起。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后面均用《建规》代替)1.0.1 条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后面均用《高规》代替)

2.0.2条文解释为: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系指高层建筑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后面均用《通则》代替)对于建筑高度的相关条文是: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从上面的定义及解释中可以看出,《建规》、《高规》与《通则》这三本规范在描述建筑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建规》、《高规》指的是屋面面层,而《通则》指的是女儿墙顶点的高度。

《建规》、《高规》是考虑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的安全疏散、实施紧急救助等消防需要而设置的建筑高度概念,是针对个体的的。而《通则》是以“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为前提,对建筑总体规划高度控制的一个高度概念,是个体服从总体条件下的高度概念。

这在一些地方法规更是对这一概念有着更为详尽的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版)附录二的第5条建筑高度计算中这样描述:

5、建筑高度计算

(1)本规则仅适用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它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分析等),按建筑物的最高点计算。

(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的宽度(见图一);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见图二)。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宽度(见图三);坡度大于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屋脊(见图四)。

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凸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的1/8,不计入建筑高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等诸多因素出发,为了建筑总体规划服务的,是一个总体规划的范畴,是作为控制数据来定义的,和通则所定义的概念是统一的。

这样便出现了建筑高度究竟是什么数值的问题。是按防火意义的来说呢?还是按规划意义上的来说呢?这会涉及到建筑本身的性质问题,是多层,还是高层来设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普通民用建筑物的女儿墙高度是24.1米,而建筑的平屋面面层是23.3米的情况时,是按《通则》的24.1米来界定为高层呢?还是按《建规》、《高规》的定义应该是23.3米,来界定为多层呢?界定不同,对建筑设计有着质的差别。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设计依据不至于不满足规范,常常按“安全” 的原则来做,就高不就低,使用较高的规划意义上的高度,在建筑设计说明表述建筑高度时使用了规划意义的高度。就上面的例子来讲,这幢建筑的女儿墙高为24.1米,通常就按高层建筑来设计,而不按多层来考虑。这样做看似没错,其实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足是违法,过度也是错误。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有其历史原因。在旧版的《建规》及《高规》中,也曾把“建筑高度”这一概念定义为接近“规划高度”的概念,力图使其一致,但由于各自专业领域不同,侧重点不同,最后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规划意义的高度是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各种制约条件来控制的一个概念,即周围条件是先决条件;而消防意义的高度则是先有概念(建筑高度),然后才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及手段对其配备相应的条件,是其它技术措施的依据条件。当然,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的。规划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的消防高度,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消防高度则是规划高度的最为重要部分的体现。

因此在工程项目中,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对建筑高度进行细分,细分为建筑规划高度与建筑消防高度。通过对建筑高度的细分,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描述出建筑的特征,再也不会对同样的建筑,对高度进行描述时出现分歧,不再用规划高度来代替消防高度。从而准确地描述所设计建筑的高度指标,使我们的设计更严谨,更规范。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