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精选(九篇)

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第1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一.大家首先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与各种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614万人。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中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轻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讨论中对比发现出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对精神疾病就有记载,且对精神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中医药能就地取材,方法简单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认为,情志疾病与腑脏气血、阴阳失衡等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天然中草药调理阴阳,更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的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中医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中医疗法心身合一,蕴含哲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及食疗处方数以千计。针对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激情刺激疗法、言语开导疗法、修身养性疗法、中医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故疗法、药物和针灸等中医心理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明显降低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纠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对中医的脏躁、不寐、健忘、失眠、惊悸、头晕、头疼、郁症、癫症、燥症等情志疾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金国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碱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讨了中医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中药剂型改变的可行性,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逍遥丸、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甘麦大枣汤、癫狂梦醒汤、顺气倒痰汤、生铁落饮、朱砂安神丸等方加减,辩证施治,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化湿祛痰法治疗药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颤、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出情志疾病的腑脏辨治和气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写论文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将中医的分型、西医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有系统化。《阶梯式定点穴位刺激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穴位注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7例疗效观察》在,<<中国针灸>>发表;《耳穴贴压治疗治疗药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观察》等疗效可靠。

中医心理学应用前景广阔。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神、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的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康复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大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1、中医新技术应用少,诊断手段简单,利润低,经济效益差,中医不赚钱,中医师就没有地位,资金投入少,为了医院生存,一些单位只重视收入高的科室,忽视中医科的建设。致使中医药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逐年萎缩。

2、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管理相对宽松,对非法行医人员打击力度不够,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懂医学、无行医资格的人也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致使一些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怀疑,有的医生也直接说中医不治病,不推荐、不支持病人用中医治疗。歪曲了中医的实质内涵。中医药的应用受到影响。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服药、治疗都是被动进行,中医汤剂服用及针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4、现行的保险制度,很多新药、贵药都已进入医保项目,而一些传统的中成药,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中药依然是自费药,限制了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在这个保险体系中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5、房屋和人员相对缺乏、设备陈旧、人员断层,无条件设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房、专职的煎药人员和必要的诊疗设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在精神科的应用。致使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也不得不改做西医。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意见建议

自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活动以来,对300名病人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是否认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认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药,不愿意服西药治疗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药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药,但怕麻烦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药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中医药治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弘扬民族文化是卫生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单位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积极宣传报道本单位中医药工作新进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优秀中医人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参与卫生局组织的养生保健宣传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各种活动,宣传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同行认可,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中西医优势互补,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2、医院正在开发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区,配备爱岗敬业、热爱中医的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扩大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3、加大中医药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发扬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精神科应用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在提升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4、建议医疗保险扩大中医药报销目录的范围,大幅度提高中医药适宜的报销比例,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也便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争取中医药在轻型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6、善语导便,修身养性,心病还须心药医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理疾患病人强调善语导便,加以疏导。所谓善语导便,包括好言劝慰,或解释疑惑,或支持保证等诸多心理上的抚慰,相当于现在讲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药医的意思。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十分强调怡情撮生,对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从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誉、地位、财富)、除息怒(节制喜怒哀乐)、去声色(远离声色)、淡滋味(清淡饮食)、静心深(安逸精神、心理),尽管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这是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们现代人也讲究养身先养心,要求做到宽心(保持宽松、随和的心态)、怀有善心(时时事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处处静心(心如止水,不为名利困扰)、时时定心(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树信心(对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信心),有时还须要有一点点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学会难得糊涂一点)。当然,这些对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来说是难为了一点,但结合病人各自的实际状况做这样的启发、交谈,有时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悦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第2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加大,竞争的加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增加。在20__年9月23日、24日我县大云、西塘镇连续发生精神病人残忍杀害邻居和亲人的恶性事件;20__年5月2日大云镇再次发生了精神病人杀人事件;而平时精神病人肇事情况也时有发生。事实证明,精神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一、我县精神病防治概况 目前,全县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总人数为6436人,其中持证精神病人553人(列入低保的有147人)。经过调查发现需长期服药的精神病人列入低保的有126人、列入低保边缘的有61人,二项合计187人。 20__年,根据国务院《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五”实施方案》的精神,我县被列为“十五”期间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新增县之一。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各有关职能部门求真务实,齐抓共管,使我县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全县共检出精神病患者2331名,检出率达6.13‰,监护率95%,显好率75%,社会参与率为61%,肇事率为0.20%,建卡率达100%,基木达到全国试点县市的标准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精神病人,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实惠精神病人的政策。20__年9月出台的《嘉善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的规定》(县政府9号令)规定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对残疾人就医免收挂号费,特困残疾人就医检查费、床位费、护理费减半;20__午4月出台的《嘉善县特困精神病患者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善政办[20__]39号)规定对”四无”对象和低保线下的精神病人住院费用实行县、镇、医院和村分级负担(4:4:2);20__年4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善政办[20__]40号),内容涉及康复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整合全县各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资源,以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逐步形成县、镇、村(社区)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把康复服务列为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正常工作范围。20__年1月出台了《关于印发(嘉善县特困精神病患者住院费用分级负担实施办法)的通知》(善政办[20__]6号),这是对20__年4月出台的《嘉善县特困精神病患者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善政办[20__]39号)规定的补充和完善。为进一步缓解贫困精神病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保障精神病患者的长期稳定治疗,更好地控制发病率,维护社会稳定,在”三创一争”主题实践活动调研的基础上,20__年6月又出台了《嘉善县贫困精神病患者门诊费用补助实施办法(试行)》,并经县政府批准以善政办[20__]68号文件下发。门诊费用补助对象为本县常住户口持《残疾人证》需长期服药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或低保边缘家庭中的精神病患者,以及无固定职业、无配偶或直系亲属(指子女和父母)依靠、无经济来源、无生产劳动能力的社会救济对象中需长期服药的精神病患者。门诊费用补助办法以发放门诊补助券的形式实施补助,每人每月补助40元,从20__年7月份起实施,目前,有146人享受了门诊补助。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不仅让康复对象直接受益,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精神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缺少关爱。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社会宣传力度不大,致使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精神疾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少数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一知半解,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寻求医生的帮助,就是因为害怕受到歧视,所以说社会偏见依然较重,关爱程度远远不够。同时不排除有的把精神病人视作累赘和包袱,或者歧视虐待、或者放弃监护,不履行责任,不予以治疗、不予以看护,更有甚者将其推向社会。 二是缺乏沟通。预防胜于治疗,日常多注重精神健康有助抵抗精神疾病。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所谓适者生存,有的精神病人常常发现现实与理想不符,喜欢沉醉于不切实际的理想中,当发现自己尽了力仍未能达到愿望时,就不能接受现实。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以找家人、朋友倾诉。朋友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培育的,而精神病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作为监护人要花点时间主动和精神病患者接触,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发挥互相关怀的作用,对精神病患者以及别人都是一件好事。但在我们走访慰问中发现,一部分长期服药的精神病人拒绝与人交流,闭门睡觉,可以连续几个月不出房门半步,有时候喊他(她)也不理睬你,这时候家人往往会缺乏耐心。 三是缺乏监护。据有关方面统计: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者为11.3%, 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但维持用药、不遵医嘱自行停药的大有人在,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如县 残联在20__年4月9日将姚庄镇展丰村精神残疾人杨火根解锁送惠民镇卫生院诊疗好转出院后由于家人监护力度不到位,不能正常按时服药,精神病复发后被再一次上锁。20__年2月2日,姚庄镇残联将其再次解锁送往惠民精神病院治疗,经过半年治疗,出院后送往姚庄敬老院,委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监护。 四是缺少投入。“建立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体现人道、有利于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预防精神疾患发生”是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但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一是精防经费投入仍需加强。近年来,我县的精神病患者呈上升趋势。我县自从出台《嘉善县特困精神病患者分级负担实施办法》以来,20__年到20__年上半年,已有127人(次)享受到1286708.43元的补助。但我县现有精防经费仍不能满足实际开展工作的需要。目前的精防经费仅够支付特困精神病人住院费分级负担的费用。二是精防技术指导力量不强。目前,我县各镇从事精防康复工作的医生大多是兼职人员,而非专业精防医生,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切实提高精防康复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同时,根据承担任务、工作内容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增强基层精防康复专业服务能力。三是政府投入不大。专科医院建设、精防康复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力度,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如惠民精神病医院:基础设施十分简陋,远远不能满足精神病人康复治疗的基木需要。由于精神病人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而突发性的病人增多,只有40张床位的住院区却住了50名精神病患者。况且本身是精神病人却几十个人同住在一间大屋子内,床与床之1间仅隔一条20公分左右的小通道,本身就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几点建议: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是我们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宗旨。残疾人是最需要关心、帮助、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但目前残疾人生活困难、就业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竞争力弱,承受力差的状况尚未改变,他们在康复、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精神病人康复防治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发展残疾人事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要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积极利用 “爱耳日"、“助残日”、“爱眼日”和 “精神卫生日”等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增强全社会“预防残疾,增进健康”的观念。科学证明精神病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医院系统的规范治疗,大部分病人是完全能够重返社会过正常人生活的。要正确认识精神病,科学对待精神病人,使全社会形成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同情,消除偏见和歧视,营造宽容、和谐的精神康复环境,引导他们迈出家门,融于社区,走向社会。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一要加大亲情投入力度。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法定监护人对精神病人的监护责任,对法定监护人要加强法制教育,对有能力监护、有能力给精神病人就医而故意不履行监护责任,不履行就医能力,致使精神病人流入街头危害社会,危害他人或遭受虐待的,应追究其监护或赡养责任。二要加大社会投入力度。根据“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结合我县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精防康复服务。对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及时收入县精神病康复中心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积极探索开展心理疏导、娱疗、体疗和能力训练,促进病人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病情严重且不稳定、无条件住院的患者,尝试建立家庭病床,由镇精防医生填写病历、指导治疗康复,定期送药,由家庭成员负责护理病人。对每一个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病人或出院返家的病人,根据病情及分级标准,实行分级管治。同时成立由村妇女主任、村卫生室医生和病人亲属等人员组成的监护小组,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按时按量服药,进行心理疏导,解决生活困难,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三要加大政策力度。针对精神病人的特殊情况,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十五”期间,共有68名患者享受此项优惠,三级负担费用达到55万元。另外对30名贫困精神病人家庭给予经济补助38875元。实施了安居工程,县民政、残联会同各镇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据统计,“十五”期间,共为 57户贫困精神病人家庭改造危房,共投入经费 17.13万元。实施了扶贫帮困结对工程。通过结对,使精神病患者家庭的子女能够继续读书,能够脱贫。如,陶庄镇通过镇“300”扶贫帮困工程结对精神残疾家庭 59户,许多患者家庭通过“300”扶贫帮困工程实现了脱贫。同时,县残联对符合精神残疾条件的发放残疾证,县民政局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列入低保;给予经济补助,等等,使他们在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生活消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四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巩固成果,积极探索工疗站建设。加大对专科医院建设、精防康复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力度,精防康复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在开展社区精防康复工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精神病人相对集中的镇和社区逐步建立工疗站,就近就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对已康复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介绍就业机会,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防治力度。为精神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重要措施。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健。在病人出院时,应向病人及其家属或单位讲清疾病的性质和防止复发的可能性,介绍复发的早期症状和复发的一些具体措施,并指明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坚持地社区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2)定期复查。可按预约由病人定期到医院、门诊部复查和不定期的家访相结合,及时掌握病人的情况(包括服药、生活及心理状态),适时调整用药剂量,指导病人的生活、劳动安排。使病人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措施,免于因复发而住院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安排好病人生活作息。家属应注意病人的作息情况,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要鼓励病人参加户外活动。尤其是要到社会中去,有目的地适应社会环境。周围人员对病人要理解、关心和支持,提高精神病人的社会地位。同时病人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社会,促进身心健康。 四是加大监护力度。20__年12月11日,县残联将大云镇东云村精神病人张新华解锁送往县精神病康复中医疗。10年前,28岁的张新华由于个人的婚姻问题突发精神病,后虽经多次治疗,但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亲又看不起他,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惹事生非,1 998年以来长期被关锁在家。县残联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察看并及时与大云镇残联联系。那时张新华居住在他们家屋后一间不到四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门上把着锁,里面张新华的手脚上也上着锁,整个小间里臭气熏天,一条破旧不堪的棉絮围在身上,用几根木条子钉成的床在那里,据他家人说那是为了方便他大小便往下滴漏,只要地上有大小便,他的家人就用水冲刷一下,说句不好听的话跟猪差距不大。两条腿由于长时间地盘曲在木板上,冷热不知,慢慢地已经基木上失去了行走的功能。经过6个半月的精心治疗,张新华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刚入院时两条倦曲的只能靠双手和屁股挪动的无法直立的腿到出院时已经恢复得很好且能跟正常人一样行走了。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张新华,精神饱满,神志清醒,有问必答,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长时间被关闭上锁且到处惹事的精神病患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亲属监护力度一定要到位。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力废。加强专业培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精防工作队伍。为确保精防康复工作持续发展,确保工作质量,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地逐级培训原则,应该精心组织和安排精防康复技术队伍的业务培训。具体形式可以有邀请专家来讲授如何开展精防康复工作:对全县各镇、村精防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以镇卫生院为单位:利用镇村医生例会、月会,对村级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并及时了解各村精防康复工作开展情况:以村、居委会精防医生为主,对精神病监护小组、家属进行预防复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宣传。规范管治及监督精神病人,避免复发少发,家属是关键。因此,还应定期举办全县精神病人家属培训班。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卫生实施,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精防康复工作局面,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重视、关心、关爱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多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我县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2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二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四工作指标与目标。----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2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9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第4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本、预防为主、依照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充分发扬多部分本能机能效果,依法开展对神经病人的综合救治和服务治理,具体增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才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治理程度,削减重性神经病人生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不变。

二、工作目的

(一)坚持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用治理医治率2012年到达60%,2015年80%。

(三)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服务2012年到达70%,2015年到达85%;精神疾病患者承受康复服务的比例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四)将重性神经病人悉数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治理,坚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五)心思健康教育、心思健康指导、心思行为问题预防和心思危机干涉工作明显提高。居民取得心思健康指导的比例2015到达80%。

三、工作内容

(一)坚持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病院为辅佐,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1、增强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建设,首要负责普通精神疾病的预防、医治和康复工作。

2、乡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所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按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价和健康体检,施行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涉及宣布道育工作。

(二)增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育。

1、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按医疗机构设置规范装备医务人员。

2、组织开展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常识和技艺培训,鼓舞在岗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思疾病预防、筛查、评价、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程度。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

1、坚持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归入治理的时分,记载家眷供应来自原承当医治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具体评价,为其坚持居民健康档案。

2、按期随访。关于归入健康治理的患者,经过预定患者到门诊就诊、德律风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法,每年至少随访4次。依据患者病情的节制状况,对患者及其家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艺练习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眷供应心思支持和协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肚血糖,普通体魄检查和目力、听力、活动才能的普通检查。有前提的可添加血惯例、尿惯例、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级检查。

4、分类干涉。依据患者的风险性分级、精神症状能否消逝、自知力能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能否恢复,以及患者能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状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涉。

(1)对病情不变(精神症状基本消逝,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普通或优越,无严厉药物不良反响,躯体疾病不变)的患者,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病院制订的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不变(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不变”和“病情不变”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大夫可在现用药物基本上在规则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需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大夫获得联络。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延续察看4-6周,若患者症状不变或虽然症状分明但比前次已有好转,可维持当前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则转诊到上级病院,2周内随访转诊状况。

(3)对病情不不变(神经病症状分明,自知力不足,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和家庭的行为,有严厉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对症处置后立刻转诊到上级病院。需要时申报本地公安部分,协助送院医治。

(四)组织开展心思征询服务与宣布道育。

组织精神疾病预防专业人员编制影像、图文、图片、文字等方式的宣传材料,经过电视、播送、报至、文艺活动等多种路子开展精神心思疾病宣布道育。按期组织专家深化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精神心思卫生常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思疾病发生。

四、首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

县级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治理指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谐和严重事项的决定计划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分

1、卫生行政部分:

负责坚持和完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制订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方案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预防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活力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医治机构

协助县卫生局制订全县精神疾病预防规划,承当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治理培训,对乡级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指导,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标质量节制与评价,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申报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供应诊疗服务,供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当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节制机构职责

依据工作需求协助卫生行政部分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治理和心思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按期随访、信息搜集与申报,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供应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常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务部分

负责依照公共财务的要求,落实相关财务津贴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分

对符合民政部分医疗救助前提的人员,实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分

负责将精神疾病预防归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国家投资方案,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分

依据实践状况,将重性精神疾病归入慢性病治理范围,按规则报销药品费用,保证病人门诊和住院医治。

第5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在英国,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会对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过去曾患抑郁症的患者、导致残疾的躯体疾病患者、或其他问题,如痴呆患者。众所周知,有些抑郁症患者受病情控制,本人并无求治愿望,而英国医疗机构对待这类病人主要采取谨慎等待(Watchful waiting)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本人不愿接受治疗干预的、或专业医务工作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干预也可以康复的轻度抑郁症患者,应该安排进一步的评估,通常是在2周内。

英国临床心理学界不推荐在轻度抑郁症患者刚开始治疗时就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效益比差。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英国心理治疗机构考虑使用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如问题-解决疗法、短期认知行为治疗),通常在10到12周内接受6到8次心理治疗。如果在普通医疗服务(routine care)中使用抗抑郁药物,通常会选用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因为SSRIs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当,但较少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若是病人开始呈现严重的抑郁,则会考虑联用抗抑郁药物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因为联用的费用效益比好过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或CBT。

最新发现

最近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对大脑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情况,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精神病治疗来说,间歇性精神病和持续性精神病的治疗有很大差别,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判定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带来很大困难。

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和维康基金会资助下,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对上百名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并在其后6年持续跟踪,最终根据这些患者的脑成像数据和其后的病情发展数据,开发出了一种新算法。通过该种算法对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脑成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区分出哪些病人会发展成持续性精神病,而哪些病人会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该算法还有待继续完善,但这已经证明,通过脑成像扫描,是可以判断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模式的。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只要10分钟,完全可以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研究人员称,这仅是运用脑成像技术辅助精神病治疗研究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快、更可靠的方法来预测病人的发展状况,从而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好的优化治疗,避免轻微精神病患者长期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睡眠失调的问题,过去常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副作用,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好也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睡眠失调的实验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异常,其大脑前后部之间的脑电波不能协调一致,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和与做决定有关的额叶皮质之间的信息传输出现紊乱。脑电波的这种紊乱情况正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的特征。

研究人员马特·琼斯说,与睡眠失调相应的脑电波紊乱,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一种新的病理解释,即睡眠失调本身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诱因,而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精神分裂症的结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觉到,睡眠不好会影响情绪、降低注意力。在长期缺乏睡眠的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出现幻觉、记忆力衰退、思维混乱等情况,这些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的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了人们在面临精神压力时仍需努力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学术刊物《神经元》上。

2美国 :

公众质疑精神病药品

近日,美国有4位精神健康倡议者用绝食的方法抗议滥用处方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并要求精神病医生拿出开这些药物的理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生们一直认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都是由于脑部化学物质不均衡造成的,他们使用有助于促进化学物质恢复平衡的药物治疗这些疾病。最近几年,美国抗抑郁药物的用量急剧增加,据药物咨询公司IMS健康部的资料统计,从1998年以来,处方量几乎翻了一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抗抑郁药物,精神卫生专家和患者顾问开始对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提出质疑。质疑者号召一些精神病学专业的团体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和国家精神疾病联盟提供确切的依据,来证实精神疾病是脑部化学物质失平衡的疾病。同时,他们也呼吁将注意力转向替代治疗。

国际精神自由支持联合会是组织现在和以前精神病患者进行声援的团体,该会执行理事David Oaks说,上百万患者认可这些处方,因为他们被医生们说服,承认自己有化学物质失平衡。但是没有一条根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医学理事James H.Scully说,在最近的几年里,对于许多精神疾病的科学基础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希望,必须继续。

在国际支持联合会科学小组供职的帕萨迪纳精神病医生、躁狂病专家Stuart Shipko说,研究表明每天的锻炼、心理治疗以至饮食和营养的改变都与精神病药物疗效差不多,甚至可能会更有效,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我们的诊断过滥了,有多少疑似为精神疾病实际上只不过是你们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也许他们只是焦虑而已,但是却正在被禁锢于化学药物之中。

3日本:精神病被定为五大疾病之一

2011年7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报告说,由于精神病患者急速增加,今后将精神病作为重点疾病对待,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和精神病定为五大疾病。

报告称,2007年厚生劳动省已经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列为四大疾病。2008年调查时表明,精神病患者开始激增。相对152万人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高达323万人。据统计,2009年约3万自杀者的90%是由于患各种精神上的疾病造成的,比因糖尿病死亡的1.4万人还要高出两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成长,老年人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开始增多。另外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对灾民们心理上的关怀和治疗也必须重视。今后,各地区政府也将开始针对减少精神病患者人数,作出一些具体措施。据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大野院长表示,“今后将5个人中将会有1人患某种精神上的疾病,减少精神病患者被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发现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与日本人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个基因。

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岩田仲生等人采集了日本各地约6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约1.2万名健康人的染色体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体内名为“NOTCH4”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特定的类型,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将是正常人的约1.15倍。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想、幻觉、缺少感情交流、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等症状。岩田仲生说,希望以此研究结果为契机,弄清病因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4韩国:全国实施心理体检

韩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实施心理疾病方面的“体检”。由于升学及职场竞争日趋激烈,韩国社会压力巨大,患心理疾病的人增多,此项“体检”的目标便是“早发现,早治疗”。

第6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的一支以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管理目标的服务性团队。基于原有的社区防治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对于创新试点模式的探讨势在必行。本文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创新试点模式建设的原因及作用,最后阐述了创新试点模式的内容以及对策,为重性精神病患者更好的防治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模式;创新试点

重性精神疾病为特殊性精神病之一,类型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性精神病以及偏执型精神病等,患者临床表现以情绪不稳定为主,并且较容易出现妄想、幻觉与行为障碍[1]。该病患者因为受疾病的长期性及不稳定影响,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对患者家庭及社会构成不良影响,据统计指出,当前我国精神病负担在疾病总负担中高居首位,所占比例接近20%[2]。临床防治重性精神病患者时,社区防治管理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社会医疗服务质量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重点关注的内容。

1当前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的现状

1.1防治管理意识不强

重性精神病患者本身很难对个人情绪进行控制,再加上不稳定性产生的异常行为以及暴力情绪,不断被社会、邻居甚至家属歧视,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因为该病患者的情绪不稳定,疾病不发作时与普通人无异,若此时周围人群采取异样或者歧视的目光对待患者,则能够导致患者的自尊心被严重影响。再加上目前国内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范围较小,患者家人及社会人士无法正确认识精神疾病,通常较容易将患者当做累赘,歧视甚至虐待患者的现象并不少见。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过低

当前我国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及技术均不够专业,专业性较低,因此很难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再加上医疗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随访及监测患者的病情,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及服务质量下降。另外,目前国内的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较少,无法对工作进行有效的配置,因此患者得到的监护及治疗均不及时。

1.3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国内社区并不少,社区防治管理体制存在某些缺陷,对此社区无法及时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服务[3]。重性神经疾病管理服务部门尚未产生相互作用,再加上重性精神疾病的消费不低,同时具备长期性,为此投资资金的数目并不低,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投资力度却不高,导致重性精神病患者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设重性精神病社会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的原因及作用

2.1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传统重性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者主要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模式,虽然该模式在患者急性发作或者失去控制时作用很明显,但是若长时间通过该模式对患者的自由进行限制,不仅导致患者抑郁、自闭等消极情绪越来越严重,同时还会加大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负担[4]。因此,医疗工作人员不能采取完全脱离社会的治疗模式对待患者,应该以社区、家庭与医院为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治疗。

2.2重性精神疾病负担并不低

重性精神疾病的产生原因在于生物及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素质需要承受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对此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5]。但是因为该病的花费并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为此给患者构建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很有必要,究其原因在于社区、家庭及医院三者的力量充分发挥后,才能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有效及合理的控制、治疗措施。

2.3医疗卫生发展及一体化进程的要求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间接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精神卫生机构因此也出现快速发展的形势,为此社区、家庭及医院三者共同合作是有效防治精神疾病的关键。正是受上述趋势的影响,目前社区、家庭以及医院医疗卫生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社区防治管理也逐渐成型,而医疗卫生的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加快反过来又推动了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的发展。

3重性精神病社区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的内容

3.1创新试点模式的原则、特色以及创新性

创新试点模式的原则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以人为本、三是社会参与、四是服务社区,该模式通过科学地制定工作流程以及详细的工作方法,从而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分类评估以及综合干预,将各项服务管理措施(一人一专案、一人一排查以及一月一培训)等具体落实[6]。同时,该模式还从根源上将隐患消除,从而有效降低了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加大社区普通人群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查询服务,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从而保证重性精神病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3.2创新试点模式的方法

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创新模式工作组织体系的建立需要由市卫计委的领导和科学构建管理小组,对创新试点模式进行全面的领导及统筹,对实施时各种难点及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创新试点模式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为了确保创新试点模式工作中患者排查、信息管理、危险性评估、健康教育、应急处置以及分类随访等服务内容得到具体落实,社区还需要科学构建工作、技术小组,并且由小组成员负责对创新试点模式工作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把研究成果转化到具体工作中[7]。

3.2.1一人一排查

各季度由街道统筹,并且选择社区医生、专业人员以及居委干部等组织评估小组,滚动性对街道或者纳入服务的在册精神病患者进行管理,同时小组成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所制定的社区服务管理流程及路径将记录表完善,与网络信息更新信息进行对比,确保各项服务管理措施得以具体落实。

3.2.2一人一专案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根据动态排查结果,通过街道统筹领导由街道精防人员开展定时随访,并且给独居、弱监护及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提供重点服务,尤其是弱监护者,更加需要增加上门探访次数,然后再由专业评估组完成“一人一评估”工作[8]。当患者产生情绪波动现象后,街道、居委、派出所及社区四者获取患者监护人同意后,马上送往医院就诊。

3.2.3一月一培训

街道应该根据社区精神患者服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对培训场所及时间进行统一安排,然后精神卫生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再根据社区随访技巧、应急处置原则等给予街道、居委精防干部以及社区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培训机会。

4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的对策

4.1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不仅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管理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同时在制度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再加上社区管理机制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对此,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意义重大。

4.2建立一体化服务体系及部门联动机制

家庭、社会、医院三位一体的服务体制一方面能促使各部门相互合作及促进,另一方面还加快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模式建立的速度,从而将各部门的职务具体落实。此外,对试点街道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加大部门联动力度,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集精细化、社会化、科学化以及人性化为一体的服务管理,同时还可以促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提升,从而促使常住人口“全覆盖”一体化服务管理被具体落实到位。

4.3加大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

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技术及服务质量的代表,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甚至还是给患者提供必要技术治疗及舒服务的关键,对此,适当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很有必要。因为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患者家属均对患者存在极大的偏见,歧视或者虐待患者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加大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刻不容缓。

5结语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康复均需要社区防治管理所提供的帮助,但是传统社区管理模式显露的问题并不少,对此建立创新试点模式很有必要。本文作者根据个人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社区管理模式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区管理模式创新试点模式开展的原因、作用、内容及对策,为推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及康复服务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进义 林泽涯 柯东龙 徐丽珍 潘晓婷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社会工作部

参考文献

[1]严峻,唐宏宇,谢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9-10.

[2]高华,李振,刘小利,等.精神疾病防治模式概况[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1):78-80.

[3]彭香红.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65-66,86.

[4]苏保育,吴丽珍,黄慈芬,等.南海区精神病病人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8):74-76.

[5]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1):47-49.

[6]文红,,杨先梅,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治疗述评[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481-485.

第7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婴幼儿(略)

青少年(略)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第8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我院是2004年被确定为残联救助精神病人定点单位,与白城三个县市区残联以及社区共同组成了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定期到各县市区筛查精神病人并建档立卡,重性精神病人随时送入本院住院治疗,不需要住院的病人,由各县市区医院定期发药,新发病人及时到本院填卡登记,得到及时治疗,出院后的精神病人转回残联康复科或社区进行巩固治疗和监护。用药病人我们定期随访,根据病人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参加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统筹管理,加之残联或社区在服务方面缺乏专业人员,对精神病人监护不能到位,使精神卫生工作缺乏协调性。2009年国家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真正使精神病人重症送医院,康复在社区管理。

要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为主,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建档立卡及随访),必须有卫生、教育、民政、公安、残联和劳动部门密切配合,还要动员病人家属、邻居、单位、街道以及基层保健组织,福利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才能使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单纯治疗精神疾病,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应用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及其他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社会人群中,一是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加强公重对精神卫生的重视,二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三是开展精神卫生的调查研究,了解社区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四是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满足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需求,五是参与精神卫生政策的制定,评价和管理。

第9篇:精神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1-01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2]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