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

第1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法自控的行为及社会功能的缺陷给他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行为及认知,从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35例精神疾病病人随机分组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精神疾病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1]中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和对照组97例。治疗组:男68例,女70例,平均年龄42.6±6.4岁,平均病程5.2±2.5年,平均教育程度6.8±5.2年,精神分裂症35例,抑郁发作28例,心境障碍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22例,其它精神障碍9例;对照组:男58例,女39例,平均年龄44.6±5.4岁,平均病程5.6±3.5年,平均教育程度6.2±5.8年,精神分裂症28例,抑郁发作18例,心境障碍1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12例,其它精神障碍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常规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不作宣教。健康教育方法:入院初期:由于患者正处于急性发病期,精神症状较明显,认知力明显下降,自我控制能力低,此时应主要宣教疾病知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病因、性质、表现形式、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尽快适应环境,配合治疗;治疗阶段: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及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由康复后的病友介绍个人经验,护士讲解和演示,并推荐图书或者专家讲座等,一周3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争取获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康复阶段:经过系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能力的得到恢复,此时主要宣讲康复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注意情志刺激,提高自身抗打击能力,并定期复查。出院指导:坚持服药、保持愉快心境、饮食禁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病情复发时的处理等。

1.2.2 效果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评价N-BPRS评分及NOSIE评分。

1.2.3 统计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大脑机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对他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治本病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常规药物及护理的同时,定期辅以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精神症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显著地效果。

健康教育一方面为患者讲解专业知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矛盾,提高对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3]。另一方面,对患者家属也进行知识普及,讲解精神疾病的危害性及可预防性,减少家属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并取得相互配合,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4]。

在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药物治疗及相应护理起主要作用,但健康教育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及防止复发的重要的辅助手段。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病种较少,难免存在偏见,希望能对今后的精神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

[2] 殷德华.住院精神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97~2998.

第2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第3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精神分裂症需长期服药,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引起女性患者月经失调、甚至闭经,这是药物对神经内分泌的副作用,其中以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的利培酮较容易引起[1~3],这给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困难。为消除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2006年7月~11月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用利培酮、氯氮平与消遥丸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住院和门诊患者6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4]。病前均有月经来潮,周期正常,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5]总分>36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4.58±9.43)岁,平均病程(48±3.02)月;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6.45±10.22)岁,平均病程(48±2.63)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早晚两次口服给药,疗程12周。治疗组选用利培酮和氯氮平,同时加用消遥丸治疗,利培酮从1~2 mg/d加到2~4 mg/d,氯氮平从12.5~25 mg/d加到25~150 mg/d,消遥丸每次8 g,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剂量及服法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副作用。两组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均做肝、肾功能、心脑电图、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每2周查1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bprs和副反应。经过12周的治疗后,按疗效判断标准[6]评价显效(痊愈+显好)、好转和无效。

2 结果

2.1 bprs量表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51.4±8.02)分,治疗后(29.67±5±94)分,t=14.48,p<0.001;对照组治疗前(51.0±8.29)分,治疗后(30.10±6.57)分,t=15.48,<0.001。两组治疗前后bprs总分比较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2例、好转7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副反应 治疗组锥体外系反应(eps)5例、头痛1例、便秘3例、流涎4例、心动过速6例、体重增加3例、月经失调1例;在对照组中,eps 6例、头痛1例、便秘4例、流涎3例、心动过速5例、体重增加12例、月经失调9例。其中eps、头痛、便秘、流涎、心动过速经χ2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体重增加及月经失调,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5,在月经失调病例中,均是月经量减少或周期延长。

3 讨论

随着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女性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的月经失调,直接影响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阻碍治疗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医理论,肝藏血、脾统血、肝脾不调可影响月经,而中药消遥丸的成分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佐少许薄荷,增加疏肝解郁之功;肝郁易致血虚,故配以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肝郁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故再加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诸药组合成为疏肝解郁营养血之方,是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方,配以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以期减少月经不调副反应的发生。本组病例试用消遥丸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结果月经失调副作用明显减少,同时抗精神病的药效并不受影响,加之,该丸剂使用方便,经济便宜,故是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又一可选用方案。

【参考文献】

[1]于靖,翁永振.抗精神病药物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187-188.

[2]彭昌孝.精神药物引起泌乳和闭经[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5):314.

[3]杨勇超,马中华,安湘雨,等.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状况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5):29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6.

第4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利培酮; 奎硫平; 脑器质性精神病;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70-01

脑器质性精神病是精神科与神经科常见的疾病,同时出现脑组织基础病变与精神症状。由于患者同时具有脑组织器质性病变与精神症状,在临床治疗时临床症状常难以控制,并易出现不良反应[1]。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9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以及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9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为51.9岁;病程2个月-11个月,平均病程为6.5个月。49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中,帕金森氏病6例,老年痴呆3例,癫痫3例,脑外伤5例,脑卒中15例,脑炎2例,其它疾病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利培酮组有患者23例,奎硫平组有患者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 利培酮组患者服用维思通,起始剂量为1mg/天,两周内逐渐增加剂量至2-4mg/天;奎硫平组患者服用舒思,起始剂量为50mg/天,两周内逐渐增加剂量至400mg/天,治疗时间为8周。

1.3 疗效观察 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进行评定,治疗不良反应通过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8周分别对简明精神病量表和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痊愈为简明精神病量表减分率≥75%,明显进步为减分率≥50%,进步为减分率≥25%,治疗无效为减分率

1.4 检测指标 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观察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趋势。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利培酮与奎硫平的临床疗效:利培酮组患者与奎硫平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时简明精神病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利培酮组经过治疗7例(30.43%)患者痊愈,5例(21.74%)患者明显进步,3例(13.94%)患者进步,8例(34.78%)患者无效,有效率为65.22%;奎硫平组经过治疗9例(34.62%)患者痊愈,4例(15.38%)患者明显进步,4例(15.38%)患者进步,9例(34.7%)患者无效,有效率为65.48%。两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比较(分)

* 与治疗前相比,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观察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的不良反应: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吞咽困难、锥体外系反应,而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有嗜睡、便秘等。奎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率5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例(%)]

* 与利培酮组相比,P

治疗8周后,利培酮组与奎硫平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而补体C3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水平变化(mg/dl)

* 与治疗前相比,P

3 讨论 本文对49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与奎硫平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相当,而在不良反应方面,奎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率5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有研究显示,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异常[3]。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培酮与奎硫平对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综上所述,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脑器质性精神病疗效良好,且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液免疫功能,而奎硫平药物的治疗效果低于利培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75-78.

第5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1.永兴县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3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症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结论 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关键词 ] 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5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28-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将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保障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5.23±2.31)岁,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诊断为脑血管疾病;②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可知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精神障碍;③患者于本次发病前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④患者无昏迷、休克等情况发生;⑤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的感染类疾病;⑥患者无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及患者病历、询问当事医护人员等,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临床表现①智能障碍。患者早期出现记忆障碍,但判断力及自知力正常,起病急,且病情呈现出阶段性退化特点,后期患者可发生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出现妄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以及情感爆发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甚至演变为全面性痴呆;②神经症样综合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多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等;③人格改变。易怒、幼稚、易冲动等;④遗忘综合征。错构、近事遗忘、记忆困难、虚构等;⑤精神病性症状。僵木、妄想、幻视、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等。

1.2.4治疗措施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对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根据患者精神障碍具体表现给予对应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幻视、妄想,则应选用利培酮、奋乃静等药物治疗,但剂量不应过多;若患者表现为抑郁应给予氟西汀治疗;兴奋躁动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或使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均结合使用心理干预措施,如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等[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研究表明[4],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常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brain vascular diseases),患者可表现为智能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等多种类型,且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任何时期。有研究显示[5],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且常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略,因此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发生机理: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其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甚至坏死等情况,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则将加重脑细胞损伤情况。此外,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及自身心理、遗传等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其出现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6]。

有研究显示[7],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较大,且患者脑部病灶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密切相关,即病灶与额叶越接近,则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越高,以左侧额叶与左侧基底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其原因可能为患者过度担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或对临床治疗缺乏信心,担心致死或预后发生致残等情况,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中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提示临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尽量降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若其发生相关精神障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其精神障碍情况,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可知,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出现缺血、缺氧等病变,因此提示临床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王焰山[8]等人研究显示,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达到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郁证”范畴,与人体中肝、心、脾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心虚胆怯、肝郁气滞、气血阴阳失调等。因此对脑血管病所致神经障碍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活血药物可达到显著疗效。中药材首乌、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行血,山萸肉及菟丝子补肾,茯苓、川朴、苍术化湿健脾,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养阴,熟地滋阴养血,川芎、赤芍行血中之气、逐瘀行血,陈皮、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诸药联用,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理气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理气解郁药物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症状,且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覃加许[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参考文献]

[1]范汉同.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13(1): 5.

[2]赵新苗,胡拴萍.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6-1537.

[3]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1058.

[4]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 23(11): 87-89.

[5]安慧,杜伟国,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8-709.

[6]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 87-89.

[7]陈骧.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5):133-134.

[8]王焰山,陈秀英,蒋汝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53例临床观察[J].成宁医学院学报,2011,15(3):134-136.

第6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精神病患者;调查分析

精神病患者是区别于躯体疾病患者的特殊人群。精神病患者主要是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巨大,或者遭受强烈情感刺激致使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分泌障碍,患者出现认知、情感、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改变。目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将精神病分为单纯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以及混合型。按照临床病理分型可以将分裂症、偏执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归属于精神病范畴。目前临床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以及抗抑郁药等;非药物治疗有心理治疗、认知治疗以及电疗等[1-3]。对不同类型、不同疾病进展程度,临床治疗方案不同。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260例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探讨封闭式精神病病房与开放式精神病病房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种类、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4260例,发生院内感染患者256例(1.8%)。其中有9563例封闭式精神病病房的患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偏执症以及有自杀或暴力倾向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男5039例,女4524例;年龄25~68岁,平均(41.5±2.7)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7±2.3)个月。精神分裂症2201例,躁狂症2692例,偏执症2642例,有自杀或暴力倾向的抑郁症2028例。开放式精神病病房的患者4697例中,主要是轻度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自闭症、儿童抽动症等儿少神经病,恐惧症、强迫性精神症等情感障碍病,其中男3608例,女1089例;年龄24~68岁,平均(29.5±2.7)岁;病程2~10个月,平均(7.6±2.3)个月。患有轻度抑郁症、焦虑症在精神科治疗的患者2331例,患有自闭症、儿童抽动症等儿少神经病在儿少神经科治疗的1521例,患有恐惧症、强迫性精神症等情感障碍病在心理科以及情感障碍科治疗的845例[4,5]。开放式精神病病房以及封闭式精神病病房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精神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于在封闭性精神病病房治疗的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抗抑郁症等常规药物治疗,每间病房患者数控制在1~2例,病房内避免有洗发剂、洗手液以及小刀等危险性较强的化学物品以及尖锐物品。护理人员每0.5h查房1次,对于情绪躁动患者,应进行隔离,注射镇静剂,待患者情绪平稳后,对患者进行心理、认知治疗,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除此之外,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设置专门清洁人员,定期清洁病房,并采用消毒液对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病房内用具进行消毒。对于丧失自主生活能力的患者,安排管床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洁净工作。对于在开放性精神病病房治疗的患者,医师结合患者家庭、经济、情感等情况,分析患者疾病的发生原因,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临床治疗手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增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临床诊疗方面相关认识,从而提高患者入院复查、电话随访、临床用药依从性。并对患者家属就患者日常作息、饮食等方面进行指导。观察指标:①比较封闭式精神病病房与开放式精神病病房患者院内感染的种类、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②比较我院2014-2016年封闭式精神病病房与开放式精神病病房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6,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第7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结论:耳穴位疗法为主防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疗效好、痛苦与副作用少。

关键词 耳穴疗法 抗精神病药物 便秘

便秘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见的副反应之一,便秘的发生常常影响精神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过程和疗效,严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为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效防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的发生,我们应用耳穴疗法与常规治疗对200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住院病人进行了干预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并同意参与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12例,女88例。入组标准:①年龄18~45岁;②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③2日无大便者;④继往无习惯性便秘史,入院后经体格检查及必要辅助检查未发现影响排便及消化系统的的躯体疾病或手术因素;⑤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⑥饮食由医院统一提供,标准一致。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其中干预组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34.51±12.39岁;用药情况:氯氮平18例,氯丙嗪10例,奥氮平13例,维思通21例,奎硫平31例,其他7例。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33.92±13.76岁;用药情况:氯氮平19例,氯丙嗪11例,奥氮平9例,维思通24例,奎硫平28例,其他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诊断、所用药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干预方法

2.1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入院时间、诊断、便秘时间、处理方式、治疗和特殊情况记录等。每天询问病人大便习惯,记录每天大便情况。

2.2 物品准备:中药黄不留行子 ,将胶布剪成0.6cm×0.6cm的正方形备用。

2.3 干预方法: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另由2名掌握耳穴疗法和腹部按摩手法的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耳穴治疗和腹部按摩。具体分三步,首先是准备工作:向患者讲解治疗操作程序,治疗环境保持安静,取舒适位置,且集中精神。第二步取穴:大肠、三焦、直肠等耳穴,配穴:肺、肾、胃、膀胱、交感等。取一侧耳廓用压痛棒寻找阳性反应点,如在中等力度下,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表现为有效穴位。将备好的粘有黄不留行子的胶布贴于最敏感的穴位上,每隔5~10分钟按压2~3分钟,共按压3~5次,直至耳廓发红、发热、酸胀明显为止。第三步腹部按摩:耳压间隙辅以腹部按摩,按摩方法:病人平卧于床上,取仰卧位,护士指掌置于右下腹部,沿着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推进按摩,使腹部下陷的幅度视病人的胖瘦而定,以能刺激产生肠蠕动为宜,至左下腹部时可稍加压力,每次5~10分钟。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两组均干预3日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h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天,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两组经1疗程干预治疗后,结果见表1。表1显示,经干预治疗后,干预组便秘发生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有研究显示,32.78%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生便秘,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我国北京地区成年人便秘发生率为6.00%)[3]。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住院精神分裂病人便秘的主要因素,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及抗肾上腺作用,抑制肠道分泌肠液,使肠道及内脏平滑肌松弛;另外,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减缓肠蠕动,而且病人的活动量减少等原因,导致粪便在肠腔内滞留发生便秘,严重者可致肠麻痹产生肠梗阻。发生便秘后通常是给予对症处理,药物通便效果虽佳,但不良反应多,如果经常使用,可降低肠壁神经感应细胞反应性,即使肠内有足量的粪便也不产生蠕动和排便反射,而干扰肠道的正常活动。

耳穴贴压疗法是把中医的脏象,经络学说结合起来,运用于耳穴治疗,刺激耳穴,就能调整经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使人体各部位的功能活动得到调整,以保持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的目的[4]。其治疗原理是利用经络感传的原理,通过对相应脏腑穴位的刺激,尤其是脾、肺、肾三脏和胃、大肠、三焦等腑器,加强升清泌浊、升降气机、润生气血、濡养津液,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加推导力,肠道,从而起到缓解便秘的作用。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对便秘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的报道较多。沈玉君等[5]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习惯性便秘总有效率达到95.2%;李艳凤等[6]采用耳穴贴压黄不留行籽治疗产后便秘58例,总有效率达到96.55%;徐秀菊[7]用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卒中便秘,总有效率为95.1%;本研究利用耳穴疗法为主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便秘100例,总有效率达98%,其中显效率达92%,与上述结果一致,较对照组明显有效。

在耳穴治疗中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和操作程序,而且还必须掌握与病人接触沟通交流的技巧,掌握病人足够的信息,有针对性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仔细在向患者讲解与操作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消除他们的疑虑,取得患者的配合,才能使治疗达到最优化。综上所述,耳穴疗法预防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便秘,具有疗效明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毒副反应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J].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96.

[3]王学雷,牛俊娈,魏可煌,等.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5):8.

[4]李志明.耳穴诊疗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10-100.

[5]沈玉君,耿芙蓉.耳穴压豆治疗便秘6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20-21.

[6]李艳凤,游淑梅,张玮玮.耳穴压豆治疗产后便秘5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49.

第8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9-001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the improving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period schizophrenia. Methods 84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kind of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tri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for one year,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Rehabilitation;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ocial func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青壮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具有慢性以及迁延性的特点,是一种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较高威胁性的精神类疾病[1]。目前关于抗精神病的相关药物种类较多,且对于患者的症状控制以及缓解病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效果。但单纯的采用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疾病类型为阴性的患者效果较差,在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尚无有关报道,同时进行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方面也存在较差的现象。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得到了缓解,然而社交能力仍然存在缺陷,因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增加康复程度,提高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有着较高的重要性。本研究对于确诊患病的84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式进行了为期1年的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经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处于康复期;③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2](BPRS)评分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均利用相同的药物配方进行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周进行3次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每次的治疗维持1 h。治疗1年时间。

1.3 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认知以及行为治疗两方面[4]。①在认知方面,通过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患者的基本病情,以协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症状表现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症状的了解。②向患者介绍成功治愈的案例,以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并逐渐消减患者可能存在的消极情绪。③适时地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的病程,可能的结局以及复发等不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④帮助诊断为阳性症状的患者建立起积极协助治疗的情绪和状态,协助其缓解情绪,并授之以应对药物依从性以及疾病复发的实用性技术。⑤帮助患者建立起合适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以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使适应于患者具体病情的模式逐渐强化。⑥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家庭护理方面的常识以及技巧,增加患者自我防护的能力。⑦行为方面,需要调节患者家庭的氛围,改善家人间的关系,增加家庭的融洽性,使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以及疾病复发时得到家人的关心以及爱护。针对性地对患者与人交流、决策判定以及集体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技能进行锻炼,以增加患者与人沟通以及交流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尽量避免和降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并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交习惯以及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1.4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简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关系改善状况等生活质量方面的指标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5]。对于治疗前后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则利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判,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则得分越高。而患者的康复效果的比较,利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进行细致的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趋势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利用此方法进行精神分裂症疾病患者的相关的文献报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以年度命中数作为纵坐标,年限作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结果见图1。

2.2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1年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性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交际和动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改善情况,基本日常生活的提高程度等多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项目评分比较

经过为期一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常起病于青壮年,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致残率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严重损害,心理社会功能严重障碍,后者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家庭交往、人际和职业能力、工作学习和健康状况、自我照料等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化的病程和明显的功能损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对患者家庭的劳动生产力造成巨大影响。对于患者本人来讲,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水平显著低于常人[7]。如何更优化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对于患者的有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对于患者社交能力的改善等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8]。有报道表明部分患者通过坚持服药,虽然可控制疾病的复发及发展,但在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仍然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9]。有学者认为,简单地将各种症状视作“异常”并非可靠,更科学的做法是把它们置于心理现象连续谱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10];推理和归因偏差(如快速得出结论、过度外在归因)可能在精神病性症状的形成与维持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1,12]。这些成果为CBT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行为及其反应均与认知有关,认知是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内部和外部不良刺激所致,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认知与情绪及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ABC理论来描述。A(Aefivafing event)代表诱发事件,如事、人、行为,B(Belief)指认知代表信念对A的评价、认知、理解;C(Consequences)代表情绪及行为后果。该模式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也就是说该情绪并不是直接由生活事件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本身的认知造成的。当人们不能够正确的,通过A-B-C的过程认知客观世界时,就会产生精神症状,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由认知形成的观念,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学习理论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和习惯,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消极反应及不良行为也可通过学习得到矫正。因此以学习心理学(如学习的条件反射理论、应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学习的适当奖惩、调控患者行为,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的目[13]。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现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流派当中被研究最多,也是公认的疗效较为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14]。张仲荣等[15]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国内也有应用CBT对精神分裂症的焦虑症状进行治疗的报道[16,17]。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18]。

本研究对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疾病的42例患者执行了为期一年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与进行常规方案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的表现,患者疾病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也更优,相关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金永哲,程丽楠,崔文香,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减轻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与阳性症状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0):56-60.

[2]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38-141.

[3] 李霞,谭洪华.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14-1015.

[4] 郭志华,李占江.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8):602-606.

[5] 岳速萍,洪玲,Lam Chow S,等.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4):249-251.

[6] 马云,李占江,徐子燕,等.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1):801-807.

[7] 马云,李占江,徐子燕.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5):522-524.

[8] 李娜. 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及院外康复的促进作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5, 20(2):127-129.

[9] 秦龙,田博.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效果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4,27(6):437-439.

[10] Bentall R. The new and treatment of psychology psychosis[J]. J Norwe Psychol Assoc,2007,44(5):524-526.

[11] Peters E,Garety P. Cognitive function in delusions: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Behav Res Ther,2006,44(4):481-514.

[12] 郭志华,王娜,李占江. 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归因的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42(1):50-52.

[13] 张永莉,孟波,赵贵芳. 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23-225.

[14] 刘丽,周郁秋,王丽娜,等. 希望水平及家庭功能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1-4.

[15] 张仲荣,胡勤玲,赵福云.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58-160.

[16] 和西波,李志文,陈玉辉. 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女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焦虑情绪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6):651-653.

[17] 马文华,胡雪峰,王兆琴. 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的对照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441-442.

[18] 陶敏,李娇,董凤云,等. 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 护理研究,2011,25(24):2193-2195.

[19] 齐红梅,柳宏字. 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J]. 河北医药,2012,34(21):3229-3231.

第9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住院和门诊患者12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病前均有月经来潮,周期正常,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6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平均年龄(32.68±9.83)岁,平均病程(42±3.52)个月;对照组62例,平均年龄(30.95±9.22)岁,平均病程(43±2.6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早晚两次口服给药,疗程12周。治疗组选用利培酮和氯氮平,同时加用消遥丸治疗,利培酮从1~2 mg/d加到2~4 mg/d,氯氮平从12.5~25 mg/d加到25~150 mg/d,消遥丸每次8 g,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剂量及服法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均做肝、肾功能、心脑电图、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每2周查1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BPRS和副反应。经过12周的治疗后,按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显效(痊愈+显好)、好转和无效。

2 结果

2.1 BPRS量表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51.6±8.02)分,治疗后(29.8±5.94)分,t=14.48,P<0.001;对照组治疗前(51.0±8.29)分,治疗后(30.10±6.57)分,t=15.48,P<0.001。两组治疗前后BPRS总分比较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43例、好转13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4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锥体外系反应(EPS)10例、头痛2例、便秘6例、流涎7例、心动过速11例、体质量增加6例、月经失调2例;在对照组中,EPS 12例、头痛2例、便秘6例、流涎6例、心动过速10例、体质量增加25例、月经失调19例。其中EPS、头痛、便秘、流涎、心动过速经χ2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体质量增加及月经失调,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5,在月经失调病例中,均是月经量减少或周期延长。

3 讨论

随着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女性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的月经失调,直接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阻碍治疗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医理论,肝藏血、脾统血、肝脾不调可影响月经,而中药消遥丸的成分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佐少许薄荷,增加疏肝解郁之功;肝郁易致血虚,故配以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肝郁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故再加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诸药组合成为疏肝解郁营养血之方,是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方,配以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以期减少月经不调副反应的发生。本组病例试用消遥丸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结果月经失调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同时抗精神病的药效并不受影响,加之,该丸剂使用方便,经济便宜,故是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又一可选用方案[4]。

参 考 文 献

[1] 彭昌孝.精神药物引起泌乳和闭经.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5):314.

[2] 杨勇超,马中华,安湘雨,等.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状况观察.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