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第1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分析

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品质等五个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子领域、子领域标准、幼儿行为表现举例等三个层次。

(一)身体发展

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其他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身体发展领域包括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的发展等四个子领域。

1.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控制头部和身体的运动;在他人的帮助下开始平衡和协调地运动头部及身体。12~24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用胳膊和腿来控制移动;开始出现一定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通过运动来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控制身体运动,通过运动和协调来表现创造性。

2.精细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初步控制手和手指动作;开始使用手和眼来协调动作。12~24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较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开始出现手眼协调。24~36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良好的手眼协调性。

3.自理能力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协助成人喂自己吃东西;开始协助成人穿自己的衣服。12~24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协助成人保持个人卫生;协助完成简单的常规任务。24~36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独立进餐;协助完成日常简单的任务。

4.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对口头和身体危险的信号做出反应。12~24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表现出对个人健康需求的认识。24~36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注意安全指令;关注个人健康需求;命名不同的食物。

(二)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是婴幼儿认知发展和终生学习的有力支撑。[2]该领域包括了与成人的人际关系、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等。

1.与成人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表现出依恋;对熟悉和不熟悉的成人反应不同。12~24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与成人建立人际关系;对熟悉的成人有安全感。24~36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信任与安全感。

2.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产生同伴的意识;对同伴表现出的情绪有意识。12~24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重点是开始与同伴简单地交往。24~36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展现社交能力;对同伴的情绪敏感;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

3.自我意识。

0~12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初步的自我意识;初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12~24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24~36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行为反应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信心。

4.自我控制。

12~24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成人的帮助下遵守规则。24~36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基本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基本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

5.自我表现。

12~24个月的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美术和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表演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三)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3]

0~12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通过感官的探索来表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开始重复某些动作。12~24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对感兴趣的活动会集中注意力。24~36个月婴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点是对学习的新东西感到好奇;对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出坚持性;开始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语言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发展对婴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领域分为四个子领域即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前阅读和前书写。

1.接受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能够对成人经常说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简单的指令做动作。12~24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按照简单的指示和要求做事。24~36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指示和要求做事。

2.表达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开始利用动作或手势进行非言语性的交流;用声音进行交流;开始利用声音创造性地表现自己。12~24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的发展重点是用声音或单词进行交流;用声音或单词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用词语进行交流;用口语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问题。

3.前阅读。

0~12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对故事感兴趣;探索书籍;开始注意图片。12~24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听较简短的故事;开始探索书籍的特性;对图片有意识。24~36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投入地听故事;开始对书产生意识;对印刷品中的图片和符号有意识。

4.前书写。

12~24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自发地涂鸦,如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的涂画。24~36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涂鸦;简单的画;口述信息;创造性的书写。

(五)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领域包括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1.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0~12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12~24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在引导下对物体进行分类和配对;开始对与数量相关的概念有意识;开始用逻辑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开始用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题。

2.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12~24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声音或简单的词语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事物;问有关周围环境的问题;使用简单的工具。24~26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语言描述周围环境;用工具做实验。

3.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重要的家庭成员和人际关系。12~24个月婴儿社会研究的发展重点是开始认识到个人偏好和与他人的区别。24~36个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社区里的人物角色和人际关系;探索方位概念。

二、启示

美国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对我国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视早期学习标准的可操作性

早期学习标准反映了社会各界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其主要的阅读对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和家长,他们并不具备较深的关于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功底。因此,只有保证早期学习标准的文本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才会使家长和教师易于接受,并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教育实践。早期学习标准指导用语全面而详细、表述具体且清晰,同时对每一个关键词的详细解释使家长和教师不仅能了解早期学习标准的主要精神,同时还能掌握具体方法。

(二)坚持以“婴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早期学习标准把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做是一个整体,强调婴幼儿身体、社会性、语言、认知、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整合,凸显对婴幼儿好奇心、创造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体现了佐治亚州社会各界对婴幼儿的期望。早期学习标准主要梳理和概括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婴幼儿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婴幼儿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早标还要求教师与家长应尽量提供多元化、个别化的支持与辅导,使婴幼儿有个性的发展。

第2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第3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衣物;用户需求;洗涤;创新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98-03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Infant Laundry Produc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Needs

ZHANG Cheng, Ma L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behavior of user while they washing their baby’s clothing,expect the troubles during the process, in order to dig out the needs of users.Through responsing user’s every needs,Analysing the correspo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lly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about infants’ washing machine.

Key words :infants’ clothes;user’s needs; laundry ; innovative design

Internet :.cn

洗衣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电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群体已经进入已婚阶段,不但要承担事业的压力,而且要抚养子女,时间就显得难能可贵。基于对婴儿健康的关注,面对婴幼儿频繁换洗的衣物,尿布及周边织物,用户一方面希望能够对婴幼儿衣物的洗涤达到很高的洁净程度,来维护婴幼儿的健康,而且能满足由于频繁洗涤换洗带来的大量的清洗任务,来解放双手。此外,婴幼儿衣物及用品的材质主要以天然的棉、麻、竹纤维为主,且换洗频繁,会产生形变的问题。当前市场上的婴幼儿洗衣机单纯地在现有的洗衣机上突出杀菌功能并减小容量,并未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婴幼儿衣物的洗涤问题。所以基于市场现状和用户的使用需求,对于婴幼儿洗衣机的设计优化尤为必要。

一、婴幼儿衣物洗涤的现状与困境

(一)婴幼儿衣物特征分析

婴幼儿皮肤尚未发育完全,具有有抵抗能力差、容易过敏、容易吸收外物的三大特点。婴儿皮肤比较薄,出汗的频率高于成人,对外界气温适应度较慢,所以容易因摩擦和外物渗透而受到损伤。婴儿的爬爬服、连身衣、睡衣这类贴身衣物的面料不但要求能快速吸汗,还要耐洗涤、保暖性高。所以婴幼儿的周边纺织品:尿布、尿裤、内衣、围嘴、睡衣、手套、袜子、外衣、帽子、床上用品等的面料一般以棉布为主,如图1-3所示。

棉织物的主要特性为手感柔和,保暖性好,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舒适。但因为棉型织物是由植物纤维纺织成面纱织造而成,所以具有弹性较差,缩水率较大,容易起皱,易发霉的缺点。

(二)婴幼儿衣物洗涤过程中的困境

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婴幼儿的尿布及贴身衣物的清洁方式为手洗。而对婴幼儿的其他衣物及周边织物多采取手洗和机洗并存的方式。由于婴幼儿大脑及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善造成的肢体不平衡,基础代谢快等现象,令其接触的衣物等极易沾染尿渍、污渍、汗渍、口水等。由于大面积的机洗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些污渍,所以用户很多用户仍旧采用手洗的方式,或在使用洗衣机之前先手洗。

现有洗衣机的去污能力,尤其是对于特殊污渍的洗涤方面,还并未达到用户心理的期待。这就造成了婴儿衣物及织物需要被频繁的洗涤,晾晒。为婴幼儿的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劳动压力。并且,由于婴幼儿衣物的材质多为棉型织物,频繁的手洗和机洗过程中的反复揉搓和捶打会造成衣服形状改变,影响再次穿着(图3)。

二、用户的行为方式

(一)传统用户洗衣过程与习惯

针对婴幼儿衣物洗涤的行为,从洗衣流程方面可归纳为洗前行为,洗中行为和洗后行为这三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的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可以挖掘出用户对于婴幼儿洗衣机产品的相应诉求。基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使用场景,用户的洗衣行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可以归纳出用户洗衣的一般流程(图4)。

(二)用户洗衣流程的分析

对用户洗衣流程中的不同行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洗前行为:在对衣物洗涤之前,用户最重要的行为。分类的依据是待洗物品的面料材质,是否有难处理的污渍、污渍的类型以及是否掉色。在对衣物进行分类之后进行短暂的收纳和存放。

洗中行为:在洗涤方式的选择上,多数用户会对尿布、婴幼儿贴身内衣裤进行单独手洗。一方面是担心婴儿衣物被细菌污染,另一方面是担心衣物会因为机洗而产生一定的磨损。为了起到更好的杀菌效果,用户常会将衣物进行高温浸泡和洗涤,或是洗衣机执行高温煮洗的程序。

对于沾染了顽固污渍的衣物及婴儿周边用品,用户会在常规洗涤步骤之前进行浸泡和初步清洗,通过揉搓或刷毛等的初步处理,与化学制剂的综合以及反复的物理揉搓来完成。该过程的一系列行为避免了直接洗涤造成污渍去除不彻底的情况,却造成了衣物纤维被反复拉扯揉搓。用户在使用洗衣机时,衣服通常也会通过洗衣机的拧绞和摔打这些物理运动产生收缩和形变。

洗后行为:不管是手洗还是机洗,在完成洗涤过程之后,有机器甩干和手动拧干两种方式。手动拧干是一个反复的手拧拉扯的过程,这个行为会使织物纤维产生变形和断裂,而甩干的方式是机器的离心力快速除去水分,也会让衣物产生一定幅度的形变。为了消除形变且使衣物晾干之后保持平整,用户会对衣物进行拉扯去除褶皱。

完成以上程序之后,用户大多会选择在阳光下暴晒衣物。不但利于通风干燥,还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再次对衣物进行杀菌。然而长时间的阳光暴晒会导致纤维素被氧化,导致纤维强度降低,衣物产生形变。

综上,用户洗涤行为中的主要困境是衣服单纯机洗的洁净度达不到预期,洗涤频率很高,而且清洗过后衣物容易产生形变。所以,婴幼儿衣物及其它纺织品的清洁需求有如下几点:1.很高的洗净效果;2.能去除大部分常见细菌;3.在高频率的洗涤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持衣物形状。

三、基于婴儿衣物洗涤需求的技术比对

基于婴幼儿衣物洗涤与成人衣物洗涤的差异性,对市场上的一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洗衣机内筒对于衣物的磨损主要来源于脱水过程,在高速甩干时衣物纤维通过滤水口被挤压到内筒的外部,对衣物造成磨损。市场上大多数洗衣机均采用了不锈钢内筒,内筒造型也比较单一。大部分生产厂商的洗衣机内筒造型也没有很大差异,几乎均是在内筒中整齐设计大量圆形滤水口,容易对衣服造成磨损。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保持衣物形状的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通过改变内筒的形状从而改进衣物被洗涤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改变原有的洗衣机转动的方式来优化洗涤过程中衣物的运动轨迹,从而减少衣物的缠绕,拉伸等形变。(表1-2)

衣物的洗净率通常用洗净比表示即与参考洗衣机的洗涤效果的比值。通常波轮洗衣机为0.8-0.9,滚筒是1.03-1.25。滚筒洗衣机价格偏高,但是洗净能力高于波轮洗衣机。而波轮洗衣机以低廉的价格和先进的技术,也能达到普通用户使用标准的洗净结果。

多数提高洗净比的技术是改变了衣物在洗衣机中的运动路线,从而使衣物更加全面的与水接触的思路。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更趋于智能化,针对衣物的不同状态,自动改变洗涤的程序等。另一个思路是,通过将洗涤剂迅速泡沫化以增大衣物和洗涤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从而提升衣物的洁净度。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市场上的洗衣机中已经包含了多种除菌技术。其中具备高温煮洗功能洗衣机最为常见,针对不同的污渍,将水加热至不同的温度,能够清除95%以上的细菌,满足日常的除菌需求;蒸汽洗技术可以通过蒸汽来除去几乎所有的细菌;光动银除菌技术会在漂洗的阶段在衣物表面覆盖保护层,在杀菌速度和效率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而空气洗技术是将空气转化为臭氧,从而臭氧与水形成臭氧洗涤剂,到杀菌除臭的功能。电解水的方法则进程比较缓慢,对水质要求高,不太适合应用于婴幼儿洗衣机中。综上,各种技术均能打到一般的除菌目的,可针对洗涤的要求进行选择性的适配。(表3)

四、设计概念探索

根据以上的用户行为分析和综合性的技术分析,我们可以对婴幼儿洗衣的产品设计原型进行两方面设计规划:

(一)基于用户需求的标靶应答设计

现有市场中的婴幼儿洗衣机基本上维持了成人洗衣机洗衣模式,只是附属性的提出了对婴幼儿洗衣处理的方式,这就到导致了对应的产品从“原型”就不具备专属用户的独特性,而且在产品表现出“退行性”(缩小体积、降低功率)(图5),不但没有明确的功能目标,也妨碍了正常功能实现。所以在婴幼儿洗衣机创新探索中,提出明确的用户需求并靶向性进行问题应答,才可以建立婴幼儿洗衣机的产品设计原型。

婴幼儿洗衣机的设计探索要结合用户的洗涤行为来展开。首先多数用户会预先着重处理比较难清理的污渍,并在常规的洗涤中进行反复的物理揉搓,再选择接下来的是否全部都进行手洗或使用洗衣机完成常规的洗涤工作,从而得知用户对于衣物的洁净程度是格外注重的。因为婴幼儿的贴身衣物及用品多为棉麻材质,植物纤维在洗涤的过程中受到反复揉搓和拉伸的机械力后会容易产生形变。在婴幼儿换洗衣物的频繁程度下,产生了形变的衣物不但不美观也妨碍了正常的穿着。所以用户还存在着希望衣物形状良好保持的需求。此外,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为了避免细菌病毒的侵害,用户在衣物清洗的过程中会使用较高的水温,并在清洗后进行阳光下的暴晒。因此,用户的另外一层需求是对衣物的除菌。最终对每个需求进行标靶性应答,婴幼儿洗衣产品的原型设计应从高的洗涤洁净度,良好的杀菌效果和多次洗涤后形状的维持这几个方面立足。

(二)基于技术优化的效能适配设计

在研究了用户的行为并挖掘用户需求之后,初步确立了洗衣机产品设计原型,但仅仅建立功能的需求对于一个产品概念来说是不够完整的,还需要对相应的需求展开技术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基于技术优化的效能适配设计,以进一步的完善婴幼儿洗衣产品的设计概念探讨。

由于婴幼儿服装的面料特征,通过对保持衣物形状的技术的研究,可以将滚筒洗衣机中结合无重力平衡洗涤的技术概念,通过将洗衣机的内筒改变为S型,让衣物处于自由游荡的状态,同时对筒壁的滤水口形态进行优化,以达到良好的保持衣物形状的目的。针对婴幼儿衣物的洁净率的问题,现有的滚筒洗衣技术基本都能达到1.03的洗净比,能够满足日常婴幼儿服装的清洗需求,婴幼儿洗衣机不需要设定过多针对不同面料的洗涤程序,但可以从污渍的种类出发设定不同污渍类型的清洗程序。纵观多种杀菌技术,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并结合婴幼儿的衣物特征,应采用用煮洗或是蒸汽洗的技术于洗涤阶段,在脱水的过程中可选择性地采用光动银除菌,双重的除菌程序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衣物的无菌状态。

最后,对婴幼儿洗衣机的外观进行如下探索。整体的外观形态以方体为基础造型,在适当的位置配置小型滚筒,结合相应的技术来有针对性地优化滚筒的形状。此外,形态还可以做双筒的洗衣机的尝试,分筒为上下分筒或前后分筒,其中一个分筒基于不同的污渍类型进行力度较大的衣物清洗,另一个分筒则进行婴幼儿常规衣物的洗涤。

结语

综上,通过用户需求和综合技术两个维度的探讨,建立了婴幼儿洗衣机的新概念。创新的婴幼儿洗衣机应该是一台筒壁形状经过优化,融合了先进的清洗技术和杀菌技术的小型滚筒洗衣机。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产品,但是所作出的产品设计原型的探讨抛开了固有洗衣机产品的束缚,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技术的优化适配形成的新的解决方案。对用户在解决婴幼儿衣物洗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棉织物[OL].2013.

第4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清华洁华亲子学校地处清华大学院内,每期孩子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婴幼儿的培养,他们很希望在亲子园中,能够学到一些儿歌、游戏,便于在家中指导婴幼儿的活动,增加亲子娱乐的时间增忝亲情。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家长认识到玩具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家长们不惜价格的昂贵,为自己的宝宝购买他们认为是好的、适合的玩具,提供给孩子们玩耍。殊不知,虽然购买的玩具是漂亮的、耐用的、环保的、便于清洗的,但是这些玩具并非适合自己的宝宝,而且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为亲子教师,我们要让爸爸妈妈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是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还需要付出才智。

在婴幼儿发展阶段,什么样的玩具既适合家长的操作,又能满足婴幼儿的发展需求;既能使玩具的使用期延长,又可以保持婴幼儿对玩具喜爱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和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亲子学校的教师,既要掌握婴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又要掌握不同阶段婴幼儿的发展关键期,还应该激发家长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教会家长在家中提高指导婴幼儿的能力。教会他们组织设计适合婴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学做简单的教具。特别是能够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设计的玩具应该具有教育的功能、适合婴幼儿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

我在活动中,注意让家长创编改编游戏,玩出花样,学会创编游戏、改编游戏的方法,在“一物多玩”中,有一些体会。

我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情况,初步尝试制作了“欢乐棒”这种玩具。它制作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变换多重玩法,引起了家长们的兴趣。

制成成品后,我们请家长们分散活动15分钟,自由玩耍。有的家长不会与宝宝玩耍,就模仿其他家长的样子游戏;有的家长还特别认真的用笔记录玩具的发放与种类;有的家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讨论;还有的从被动的游戏,到主动的参与一一经过与家长们的探讨,总结出近21个游戏。我们把21个游戏,又细分为三大领域的游戏活动,即体育领域、音乐领域、语言领域。

一、体育领域

1 走的游戏活动:

(1)把欢乐棒摆放在地上,成平行的两行,请家长和婴幼儿从中间走过,依次形成排队过小桥的游戏情景。(短距离直线走)

(2)家长和婴幼儿站在圆圈上,顺时针或逆时针走,手握欢乐棒前后自然摆动,帮助婴幼儿初步形成正确向前走、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概念。(弧线走)

(3)把欢乐棒当作需要运送的物品,从指定的地点出发,到达指定的目标。(长距离直线走)

(4)把欢乐棒摆放在地上,有一点弧度,形成弯弯曲曲的小路,请家长和婴幼儿行走。(曲线走)

2 跑的游戏

(1)把欢乐棒别在腰上做尾巴,玩捉尾巴的游戏。(四散跑)

(2)把欢乐棒当成接力棒,进行跑的游戏活动。(直线跑)

(3)教师提供一个铃鼓,在家中可以换成任何物品。家长手拿铃鼓向后移动,婴幼儿手握欢乐棒,击打铃鼓。(追赶目标跑)

3 跳的游戏

(1)家长与婴幼儿手握欢乐棒,婴幼儿站在跳床上,感知一上一下的运动的频率,初步形成跳的概念。(原地跳)

(2)把欢乐棒平放在地上一排,家长与婴幼儿依次跳过。(双脚向前跳)

(3)把欢乐棒平放在地上多排,家长与婴幼儿依次跳过。(双脚向前连跳)

4 投的游戏

(1)学习自编儿歌《放烟花》,家长说儿歌,婴幼儿根据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原地向上投掷)

(2)家长和婴幼儿站成一排或站在圆圈上,手握欢乐棒向指定目标投掷。(向前投掷)

(3)教师提供铃鼓,家长手持铃鼓接近婴幼儿,婴幼儿手拿欢乐棒向铃鼓投去,击打成功,铃鼓会响一次。(击物投掷)

(4)面对面的游戏。家长与婴幼儿面对面站好,距离不宜过长,相互抛接。(互投)

(5)向后投。这种方法婴幼儿做到较难,但是在游戏中能有个别婴幼儿做到。(前提是能够分清前后)

5 踢的游戏

(1)家长双手扶婴幼儿腋下,离开地面10公分左右,让婴幼儿体验脚与欢乐棒的接触可以将它踢动。婴幼儿平衡能力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让婴幼儿自由进行游戏。

二、音乐领域

1 挥舞欢乐棒,进行舞蹈表演,引发婴幼儿喜欢听音乐,并能够根据音乐旋律的快慢做相应的动作。同时,在做动作的同时还可以让婴幼儿感知不同的旋律。舒缓的摇篮曲、节奏明快的进行曲,选择反差较大的音乐表现形式便于婴幼儿感知区分。

2 学习藏猫猫。游戏活动主要训练婴幼儿会听音乐做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能够进入角色表演。

三、语言领域

1 学习方位词(上下里外)

家长把欢乐棒放在身体的某一个方位,让婴幼儿学说方位词。如:上:把欢乐棒放在头上;肩上;腿上;桌子上;

下:椅子下;脚底下;手下;

里:书包里;兜里;书里;抽屉里;

外:门外;屋外……

2 学说一句话

把欢乐棒当成商品来卖,学说简单的一句话。

第5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1 引言

 

国际图联2007年的指导性文件《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中指出,婴幼儿包括婴儿(babies 0~12个月)和幼儿(toddlers 12个月~3岁)两个阶段,统称为婴幼儿群体。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平等享受充分发展其潜能、自由获取信息、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等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及文化背景、语言、社会地位或者个人技能和能力的限制。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有义务为0~3岁婴幼儿提供服务。近年来,婴幼儿早期大脑发育研究不断开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早期阅读有助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所处的环境好坏会对其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公共图书馆婴幼儿服务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出来。

 

美国是全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开展儿童服务最早的国家,已经有着许多年的儿童服务历史,开展过许多儿童服务项目。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简称ALA)成立伊始即下设了儿童服务分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简称ALSC)。1980年,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在地下室开放了第一个儿童阅览室。其后,美国各个公共图书馆相继开放儿童阅览室,积极开展儿童服务。ALSC发起的阅读示范项目“出生即阅读”、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TheLibrary of Congress's Center for the Book,简称LCCB)启动的“图书馆启智计划合作”项目,以及ALA下属的公共图书馆分会(Public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PLA)发起的“图书馆里每个孩子都做好了阅读准备”项目,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和婴幼儿服务的开展。

 

ALA根据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数,馆藏容量的大小、馆藏条目被检出的次数和图书馆到馆人数4个指标,评选出了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共图书馆。笔者依据0~3岁婴幼儿服务资料的详尽程度从中选取了纽约市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洛杉矶公共图书馆(Countyof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Brooklyn Public Library)、圣安东尼奥公共图书馆(san Antonio Public Library)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Chicago Public Library)5所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网络和文献调查法,调查美国图书馆0~3岁婴儿服务方法,结合婴幼儿阅读特点总结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的特点,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0~3岁婴幼儿服务提供借鉴。

 

2 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的概况

 

公共图书馆为婴幼儿服务对其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0~3岁婴幼儿的早期阅读在培养婴幼儿的良好听说习惯、帮助其学习最佳的语言模式、促进其社会交往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以及有效克服阅读障碍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0~3岁是婴幼儿生理发育、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美国公共图书馆针对婴幼儿与生俱来对图案模式的视觉偏好,对愉悦、柔和语音敏感的感知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服务。在过去几年里,许多美国公共图书馆已经纷纷制订了婴幼儿服务方案,服务种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美国学者Thomas曾提出少儿服务5个要素,本文借鉴他提出的少儿服务的专门馆藏、专门空间、专业人员、专门服务与活动以及合作网络5个要素来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的概况。

 

2.1 专门馆藏

 

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数字资源。实体馆藏包括适合0~3岁阶段婴幼儿的图书、录音带、CD和DVD以及有声读物等。数字馆藏包括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库,如“儿童健康”;链接网站资源,如优质育儿网站或早教网站的链接;以及供家长学习的童谣、歌曲、戏剧和游戏等可下载资源。

 

2.2 专门空间

 

美国公共图书馆婴幼儿服务的专门空间要求在建筑、布局、家具和装饰上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并且能够灵活配合各项少儿服务的开展。图书馆应该让婴幼儿和家长觉得这是一个安全、舒适、有吸引力、没有威胁感的场所。专门空间内应该有益智玩具、儿童尺寸大小的家具、干净的小地毯或者可以供孩子们在地上玩耍的地面。由于婴幼儿自身没有行动能力,到图书馆内阅读需要借助家长的帮助,因此图书馆还应该有专门的卫生区,包括专门的洗手间和尿布更换处。除了给婴幼儿提供坐席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坐席,以方便婴幼儿及家长在该空间与其他家庭自由地互动。最后,婴幼儿在空间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对婴幼儿空间定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检查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小危害产生的可能性。例如,对家具和书架的尖角处采取保护措施,在电子插座上加设保护罩。除此之外,为婴幼儿提供玩具的公共图书馆也要确保玩具使用的清洁和安全。

 

2.3 专业人员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0~3岁婴幼儿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作用于婴幼儿大脑发育甚至其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使婴幼儿更加快乐并对其成长有益。因此,图书馆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来科学地开展婴幼儿服务,以确保婴幼儿在0~3岁这段迅速成长时期能够获得优质的图书馆服务。美国大多数图书馆在招募少儿服务人员时,要求应聘者需从ALA认可的图书馆学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并具备儿童文学素养,能够开展包括讲故事在内的各类少儿服务活动。

 

2.4 专门服务与活动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婴幼儿服务内容和形式特点鲜明,并且成效较好。例如,“抓住摇篮时期”是起源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图书馆的一项活动,推出后获得了广大婴幼儿家长的欢迎,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新生儿父母通过医院、收养中心,甚至产前班收到图书馆工具包,这些工具包包含如何通过游戏、歌曲等活动刺激宝宝语言发展的信息,以及为婴儿父母准备的育儿图书清单,除此之外也包括当地图书馆的详细地址和开放时间。一些图书馆还邀请新生儿的家长带孩子来参加一些特殊活动,如“父子的夜间故事时间”、儿童电影放映等。在这里,家长可以了解和学习手指戏剧、歌曲、童谣和其他一系列活动,当他们不在图书馆时也可以在家里以这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正在开展专为幼儿设计的活动,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朗读,讲故事,戏剧、诗歌与歌曲欣赏等活动。

 

2.5 合作网络

 

美国公共图书馆与各类婴幼儿相关利益机构的合作在极大程度上扩宽了婴幼儿服务的渠道。其0~3岁婴幼儿服务的合作网络主要包括与各类关心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机构合作,包括妇女基金会、医疗机构、文化中心、媒体机构、早教中心、社区办事处等。

 

3 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的特点

 

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阅读行为上与3岁以上儿童有很大不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婴幼儿本身对阅读感兴趣。格兰多曼博士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幼儿很想读书,具有无限的学习欲。婴儿最初的阅读主要表现为对色彩的认知,1个月的新生儿就具备了初步的颜色分辨能力。第二,婴幼儿生理特点决定其大部分行为,包括阅读都需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图书对婴幼儿的影响只能在家长反复讲读、婴幼儿反复“听书”的过程中鼓励其跟读才能实现。第三,图书是婴幼儿阅读的重要媒介。婴幼儿图书从材质和内容的种类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图书内容的选择对婴幼儿兴趣培养和行为方式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婴幼儿年龄小,没有自主判别能力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家长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图书。

 

3.1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美国公共图书馆不仅为0~3岁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提供合适的图书、媒体、数字资源和其他资源,也为他们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与项目。其中,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类型:

 

(1)馆内阅读活动。该活动主要在公共图书馆婴幼儿空间内开展,包括讲故事、看电影、听音频、玩游戏、乐高训练、制作工艺品等。笔者所调查的5所图书馆全部开展了此类型的活动,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Storytime”;纽约公共图书馆的“Baby Storytime&Toddler Storytime”,其中,“Baby Storytime”根据婴儿对颜色分辨能力的发育和能够抓握物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指戏学习的服舞“Toddler Storytime”是为幼儿提供的故事阅读活动。1岁以上的幼儿学会走路后就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用于抓书和翻书,此时家长与婴幼儿共读的过程就是共同交流和游戏的过程。图书馆温馨的环境以及父母的陪伴既让幼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让幼儿感受到周围的爱。2~3岁是幼儿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阅读图书能够促进其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增强。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的“Storytime”就是由婴幼儿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家长与婴幼儿共同唱歌、读书、讲故事等方式,训练婴幼儿早期阅读能力。讲故事活动按照活动日历定期在婴幼儿固定专区开展,婴幼儿及其家长能够在温馨、友好的环境里接触到社区内的其他婴幼儿和家庭,这种互动交流越多,越有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图书馆还设立了故事热线,家长可以在1天之内任何时间拨打免费热线从而享受图书馆的讲故事服务,考虑到当地受众有一部分人母语为西班牙语,该热线也开通了西班牙语服务。

 

(2)周期性培训活动。圣安东尼奥公共图书馆开展的“LITTLE READ WAGON”是为婴幼儿提供的专题培训活动,该活动周期性地开展3小时早期识字培训,创造性地加强婴幼儿早期识字能力。培训对象为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内以及各县区想要参加识字技能培训的幼儿(0~5岁)及其家长。培训时间是按照每年年历安排的,一般在暑假期间,并且每年的主题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家长通过图书馆的网站预登记,之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会联系家长以确认其参加资格。

 

3.2 馆舍空间良好

 

0~3岁婴幼儿的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不成熟,因此其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美国公共图书馆充分考虑到婴幼儿生理特点,为婴幼儿以及家长提供了实用、有吸引力、安全、无挑战性和不具威胁性的场所,避免给婴幼儿读者及其监护人到馆形成障碍。例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婴幼儿家庭空间采用了适合婴幼儿和家长的鲜艳色彩,并提供合适的图书、玩具、视频、音频和其他资料,以及儿童早期读写和阅读的教育资源。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在婴幼儿空间内组织多样的活动,如母婴故事会等,从而使婴幼儿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学习和成长。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通过聘请当地专业的营养师、语言治疗师和儿童发展专家到婴幼儿家庭空间,为婴幼儿家长提供咨询与指导。

 

3.3 服务对象不拘一格

 

婴幼儿缺乏自主行动能力,必须通过家长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参与图书馆组织的活动的特点使得图书馆必须放宽视野,为与婴幼儿有关的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家长提供服务。据“Parents Children Libraries and Reading”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相比于其他成年人,家长们更加热爱并了解图书馆,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他们多是在陪同孩子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爱上了图书馆,并有94%的青少年家长将图书馆视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调查的5所美国公共图书馆中,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都为婴幼儿家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家长能够在家庭附近的图书馆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CD和视频资源,还会获得其他育儿方法和指导。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在网站的父母专区中为婴幼儿家长提供图书推荐,如2015年儿童热门新书书单,列出了通过主题排序选出的最佳图书及工作人员精选图书,并且为家长培养婴幼儿早期阅读提供了一系列相关指导,包括培养阅读、说话、唱歌、协作和游戏方面的一些小技巧,开展家庭读写研讨会,提供每日育儿小贴士、新书资源和成长量表供家长下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还为家长设计了育儿资讯网站以帮助家庭成长和学习。

 

3.4 机构合作延伸服务

 

借助政府支持、加强社会互动、寻找合作伙伴,这些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为开展婴幼儿服务,图书馆主动寻求与各类关心少年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机构进行合作,如社区、文化中心、幼儿园、媒体机构等。优势互补,共同开展一系列婴幼儿服务。

 

0~3岁婴幼儿的健康检查和保健十分重要,因此婴幼儿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去体检中心和儿童保健机构。美国公共图书馆抓住这一特点,纷纷有选择地与社会机构开展了合作。例如,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在“City's First Readers”活动中,积极与儿童专家、儿童保健机构和其他机构合作来共同为婴幼儿开展服务。

 

4 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为0-3岁婴幼儿开展服务的调查发现,美国无论在服务实践还是服务理念上都有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启示。

 

4.1 与时俱进树立婴幼儿服务理念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婴幼儿服务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对0~3岁婴幼儿群体也十分关注和重视。而我国大部分图书馆还存在着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低下的状况。

 

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到,0~14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6.60%,大约为220万。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这意味着我国新一轮婴儿潮即将出现,0~3岁婴幼儿人口数量将会急剧增长。鉴于此,公共图书馆应该正视婴幼儿服务,以满足每个婴幼儿都能获得图书馆服务为己任,为婴幼儿提供玩具、图书,并且为婴幼儿父母和监护人提供多种婴幼儿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和活动,让婴幼儿及其家庭爱上图书馆及图书馆服务。

 

4.2 打造形象以引起社会和领导重视

 

打造积极的公众形象对公共图书馆婴幼儿服务十分必要。图书馆应通过一些宣传手段来引起社会关注,如制作和分发宣传单和小册子,或制订市场宣传计划及运用网络来宣传图书馆服务和活动。除此之外,图书馆也可以通过与媒体和广告商合作的方式宣传图书馆的婴幼儿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要想开展0~3岁婴幼儿服务,就要加强领导对这方面的重视。婴幼儿服务开展所需的资金只能够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分配而来。在一个公共图书馆内,如果少儿或婴幼儿部门不能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争取财政拨款的话,他们很难获得新的发展。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开展婴幼儿服务需求的社会调研,向领导提交调研报告;制作本馆婴幼儿服务的行销推广企划,将图书馆婴幼儿服务推广出去;拓宽婴幼儿服务渠道,争取多方关注和支持。

 

4.3 积极寻求婴幼儿相关机构的合作

 

经费欠缺、人力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0~3岁婴幼儿服务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婴幼儿相关机构沟通协商,达成共同的愿景,通力合作以实现为婴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寻求合适的合作对象。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慈善机构、幼儿园、居委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婴幼儿服务工作。其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长期合作来提升婴幼儿服务的延续性。英国的Bookstart(“阅读起跑线项目”)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活动是由英国慈善图书信托基金会发起的儿童阅读指导服务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质的专为0~5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阅读指导的项目。该项活动开始于1992年,一直延续至今,已有无数婴幼儿得到了Bookstart活动的赠书,至今也延伸到北美州、南美洲、亚洲、澳洲,并开设了30多个分支部门。目前,我国江苏省也有部分地区实行阅读起步计划活动。

 

4.4 加强婴幼儿资源与空间的建设

 

图书馆要为婴幼儿开展服务,首要任务是购买与他们相关的资源。图书馆员应该选择高质量、安全、适合0~3岁婴幼儿年龄阶段的图书和资源。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绘本是特别重要的,在家长与婴幼儿分享故事、儿歌、摇篮曲等内容时可以为其营造出一段开心、共同分享的经历。除了传统的厚版图书和绘本外,图书馆还应为残障婴幼儿提供不同材料的图书(如触摸感知图书和可听图书),以便培养其早期读写能力。

 

图书馆开展婴幼儿服务也需要一个特定、安全、舒适的空间。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婴幼儿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一个既能够支持图书馆开展各项婴幼儿服务活动,又能保障婴幼儿卫生健康的舒适空间。除此之外,还应在附近设有电梯、母婴室,厕所应设有尿布更换处。

 

4.5 重视婴幼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面向婴幼儿服务的图书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专业素养,还需要接受婴幼儿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的专业培训,他们应该对0~3岁婴幼儿的读写认知知识和育儿理念有深入的了解。除了受过专门培训的少儿图书馆员之外,志愿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书馆可以为志愿者提供朗读及讲故事的培训。这些志愿者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在馆内,也可以在馆外开展类似的活动。

 

4.6 依据年龄细化婴幼儿服务层次

 

美国公共图书馆根据婴幼儿年龄层次不同而细分为“babies”和“toddlers”两个阶段来分别开展婴幼儿活动。而我国在婴幼儿各阶段阅读特点方面还鲜有研究。0~3岁是婴幼儿生理发育、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阅读特点。因此,婴幼儿服务也应当从出生开始,分别制定不同小阶段的活动策略和内容,从而使婴幼儿从小就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指导和帮助,让家长根据婴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性和年龄阶段的图书和绘本,或者选择性地带孩子参与图书馆举办的故事阅读活动,正确引导婴幼儿的阅读行为。

 

4.7 将服务延伸至家庭阅读指导

 

婴幼儿阅读的特点决定了其大部分阅读时间是在家里,有研究表明在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婴幼儿阅读意识应该尽早地在家庭中建立。而《2015中国亲子阅读报告》显示,我国超过4成家长不陪孩子阅读。因此,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有必要通过家庭阅读指导的方式来改善这种形势。

 

公共图书馆可将服务延伸至婴幼儿家庭,根据不同家庭婴幼儿的个性和特点推荐适合的亲子阅读图书,并指导婴幼儿家长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婴幼儿从小培养阅读的好习惯;美国公共图书馆还会通过开办讲座授课、提供视频资源和发放培训手册的方式让婴幼儿父母认识到0~3岁婴幼儿阅读的重要性,指导新生儿家长带领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Kids and Family Reading Report-5th Edition”调查报告显示,公共图书馆开展家庭阅读指导可以为宣传婴幼儿早期阅读重要性、营造家庭亲子阅读氛围、提高亲子阅读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开展婴幼儿服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来进步和发展。美国公共图书馆婴幼儿服务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行动上都对我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对0~3岁婴幼儿的服务受到许多社会文化问题的影响,但公共图书馆应当正视并克服这些问题,努力完善自身条件,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积极开展婴幼儿服务工作,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第6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活动;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章号:1009-783X(2017)01-0026-05 文献标志码:A

1问题的提出

幼儿体育是一个特定人群概念,与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青年体育、老年体育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体育规律和特点。提高人口素质,关注幼儿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幼儿体育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学科、多国家互通有无、共同攻关的实效性阶段。例如,加拿大幼儿体育指南就是在借鉴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澳大利亚的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又是在模拟加拿大相关制度上建立起来的。2005年创办的亚洲幼儿体育学会成为亚洲各国进行幼儿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多渠道的交流促进了幼儿体育事业的繁荣,但不同学术成果存在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对等。“幼儿体育”“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学前体育”“儿童体育”“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多个概念的使用,使得理论界之间、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对话难以产生问题的共识阈。本文作者发表的《幼儿体育学: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兴学科》曾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学者们纷纷表示,幼儿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现在到了厘清研究对象的时候了;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有关幼儿体育的多个概念做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辨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幼儿体育领域的讨论。

2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含义和适用范围。我们所探讨的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它们的语义和属性又有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因此,在学科研究中便容易产生混淆。

2.1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同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法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证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并以“体”为先。这一思想在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完整地表述,在幼儿体育政策和理论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所有的政策文本中,与幼儿身体活动相关,出现最多的词汇并不是“体育”2字,而是“游戏”2字。二者在学理上的区别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体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体育”的定义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游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游戏”这样定义:“游戏是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也叫游戏。”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游戏与体育的区别在于二者在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3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幼儿游戏贯穿了幼儿的整个成长期,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之一。当前,在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存在问题研究的不对等性,体育学理界将幼儿通过户内或者户外的身体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称为幼儿体育,它包括跑、跳、攀、爬、钻等身体锻炼活动。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则将幼儿参与的所有体力游戏和智力游戏统称为幼儿游戏,甚至在学前教育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不认同“幼儿体育”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幼儿参与的全部为“幼儿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因此,便造成了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对幼儿体育认识的不一致、不统一,难以在同一维度探讨问题。

为更好地区分“幼儿体育”“幼儿游戏”和“幼儿体育游戏”,有学者试图从“游戏”中剥离出“体育游戏”,指出“体育游戏是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体,有鲜明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体育教学和训练,而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专门手段,以体力性活动结合智力活动,有浓重娱乐气息的身体联系和思维练习方法”。从以上体育游戏的概念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并不等同于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也并不等同于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仅是幼儿体育的手段或形式之一,它们侧重于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是幼儿通过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有规则、有结果、有角色、有情节、有竞赛性质,调动感知觉和运动器官,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幼儿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幼儿体育游戏,二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种属关系,也即真包含关系、上属关系等,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之间的种属关系如图1所示。

关于幼儿体育游戏,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术语为“幼儿运动游戏”。台湾地区于2004年开始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并成立了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委员会,幼儿运动游戏方案成为体育政策的策略之一。这也进一步说明,幼儿体育游戏(运动游戏)和幼儿体育之间是种属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地区“运动游戏”相比于大陆“体育游戏”更强调“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弱化活动的竞争性,强调游戏的参与性”。

当前,幼儿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研究最为活跃的论题。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王凯珍对3~6岁家庭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活动时间、游戏环境等做了详尽调研和理论探讨;辽宁师范大学全海英从幼儿体育游戏的组织开展、体育游戏的创编入手进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的张烨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了隔代抚养幼儿和非隔代抚养幼儿在体育游戏参与行为方面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们做了大量有关幼儿体育游戏的研究。台湾国立体育学院杨宗文从制度角度探讨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价值和政策理论;台湾长庚科技大学黄静惟以台湾地区3195所幼稚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实施情况,研究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运动游戏课程的幼儿园比例开始由2002年的78%提升至85.88%。在日本,研究者们创编出大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并就幼儿体育游戏用具做了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开发。

2.2幼儿体育与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

幼儿体育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目前,在国内有幼儿体育、儿童体育、幼儿体育活动、幼儿运动等不同提法。那么英语语系国家如何表述这一概念?加拿大学术界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这一概念,学者大多将其译为“幼儿体力活动”。根据加拿大运动生理学协会(CSEP)颁布的加拿大幼儿体力活动指南(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Children),婴幼儿(出生~1岁)每天应进行几次地面互动游戏。学步儿(1~2岁)和学龄前儿童(3~4岁)每天至少应该有180 min不同度身体活动时间,以促进个体的运动技能,年龄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应该至少达到60 min。

美国同样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幼儿体力活动,这一表达见诸于多个政策性文本,例如《美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体育运动综合性指导》(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该参加60min或更多时间的体力活动。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强健幼儿的骨骼和肌肉,降低他们未来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心理焦虑和压力,同时对幼儿和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课堂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澳大利亚模拟加拿大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The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目的就在于增加本国青少儿体育活动的参与,鼓励澳大利亚人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减少就坐行为。在这一制度中,澳大利亚官方同样采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幼儿体力活动”概念相比于我国“幼儿体育”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大差别。“幼儿体力活动”指幼儿在个体、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的身体活动。它的内涵和外延均大于幼儿体育。

与此同时,在国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庄弼在比较了多个概念之后提出,“幼儿体育活动”是较好描述幼儿体育目标和内容的概念,他认为“幼儿体育活动是指对幼儿(3~6岁)进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培育及发展的过程”,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较“幼儿体育”更少的竞技性,强调了幼儿体育的活动性和游戏性体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张莹也多次通过幼儿动作发展研究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设计。

从发达国家幼儿体育政策文本表述及我国学者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实践可以发现:“幼儿体力活动”之一概念强调幼儿身体活动的多维影响因素和全面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活动能力;“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侧重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过程,关注幼儿体育活动与组织,这是对幼儿体育概念的工具性认识。

2.3幼儿体育与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幼儿体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儿童的幼儿阶段。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幼儿”就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这类人群的年龄划分不尽相同,因此,相应的研究对象表达术语也各有不同(见表1)。

综览我国幼儿体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出现了幼儿体育、婴幼儿体育、学前体育、幼儿园体育、儿童体育等多种年龄阶段有交叉,但又有根本性区别的研究术语。

2.3.1儿童体育

“儿童体育”这一概念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儿童体育究竟指哪一个阶段的体育取决于对“儿童”这一概念的认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美国《1997年儿童法案》同样将“儿童”定义为“低于18岁的人”。根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根据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儿童包括乳儿期/哺乳期(0~1岁),婴儿期/托儿期(1~3岁),学龄前期/幼儿园时期(3~6、7岁),学龄初期/小学时期(6、7~11、12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初中时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时期)(14、15~17、18岁)。从以上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可以看出,儿童体育是一个属概念,它涵盖了青年期以前的未成年期,年龄跨度大,适用于对特定人群和特定事项的研究,特定人群如“留守儿童体育”“残疾儿童体育”“民间儿童体育”等,特定事项如“儿童体育培训”“儿童体育主题公园”“儿童体育保健”等。

2.3.2青少儿体育(青少年体育)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关键词。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体育涵盖了幼儿体育,部分政府管理部门也同样将幼儿体育管理纳入到青少司(处)政府管理范畴,那么,幼儿是否包含在青少年中?一般认为,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群,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在体育领域,按照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要求,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定为14~18周岁。若从以上2个划分维度来看,幼儿不属于青少年之列;但在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而又要保证幼儿体育有效开展及幼小体育顺畅衔接和管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将“青少年体育”延展更名为“青少儿体育”,便于理论研究、实践开展和管理决策。

第7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灾后心理干预依恋干预收养

一、引言

狭义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结。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经后人的继承、发展与补充,依恋已成为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Ainsworth将12~18个月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抗拒型(后来有研究者又加入一种混乱型)。依恋类型的形成与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儿童的气质、家庭环境系统有关,也与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活事件有关。

大型自然灾害使灾区婴幼儿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威胁性的情境能以非言语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婴儿会变得烦躁,经常哭泣,缺乏安全感,经常需要成人的搂抱和抚爱。这种强烈的和其他人(尤其是父母)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的愿望,即是一种寻求依恋关系的需要,以此满足安全与情感需求。若婴幼儿的安全需求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已有研究证明,婴儿期建立的不同依恋类型对儿童成长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建立使婴幼儿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感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的温暖、信任。在婴幼儿期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入学时自尊心更高、社会技能更好,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情绪更稳定,进入青少年时期犯罪率更低。很多追踪研究还发现,婴幼儿时期建立的依恋类型影响成年期的恋爱婚姻关系。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Bowlby认为,婴幼儿在与抚养者形成依恋关系的同时,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这决定了婴幼儿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Main(1999)认为,内部工作模型随着认知功能的发展不断地被构建。Waters等(2000)在一项跨度20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有些经历了消极的生活事件的被试改变了依恋类型,这表明内部工作模型可能会根据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力的重要经历而改变。

依恋理论为灾后婴幼儿的心理干预提供了启示。一方面,儿童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依恋类型上极有可能发生变化,极易向不安全型乃至混乱型方向上转化,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干预促进灾后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向安全型依恋方向转化。

二、婴幼儿依恋类型的干预回顾

依恋发展的关键期是6个月到18个月,所以依恋类型的干预对象多为半岁到5岁的婴幼儿,而干预实施的直接对象大多是儿童的主要抚养者(一般为家长)。由于婴幼儿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限制不容易直接对其进行干预,而对抚养者直接进行干预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与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行为密不可分。针对主要抚养者的干预有以下几种模式:心理教育与敏感性训练,心理治疗,综合性干预等。

1.心理教育与敏感性训练

心理教育与敏感性训练模式包括对抚养者进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教育和育儿行为的指导。大部分依恋研究者都认为,抚养者的抚养质量,对儿童形成不同类型依恋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对儿童各种信号的敏感性反应,更是依恋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心理教育与敏感性训练模式中,治疗师扮演信息的提供者和婴儿发展的专家的角色,治疗师是家长的“教练”,所针对的主要是抚养者的敏感行为,给家长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教会家长注意孩子的社会性线索,并根据孩子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增加积极的亲子互动等。本模式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家访、录像、手册、观察指导等。

Van Zeijl,Mesman,Koot等(2006)对有着1~3岁行为问题儿童的237个家庭(实验组)进行了“促进积极教养行为和敏感性训练的录像反馈干预(VIPP-SD)”。干预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1.5个小时并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包括给父母教授依恋理论、对孩子行为进行积极的解释及积极反应、促进父母与孩子共情的训练等,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能显著增强实验组母亲敏感性,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这说明VIPP-SD是有效果的。

心理教育与敏感性训练是大多数依恋干预专家所亲睐的模式。Bakermans - Kranenburg等(2003)对70篇依恋类型干预的文章做了元分析,结果发现集中于家长敏感性并在婴儿达到6月龄时的简短干预最有效果。Van Ijzendoorn认为,能帮助父母更敏感的干预被不需要花费几年的繁琐过程,只需要5~16次干预,每次一两个小时;但干预需要密集、聚焦,为家长创设一面“镜子”让其看到哪些地方做得好而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其中录像观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模式假设抚养者在其早年形成的对亲子双方关系的看法和图式会影响到目前其与自己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本模式强调在治疗师提供的安全基地的氛围内,母亲回顾早期经验,重新体验早期经验带给她的感觉,领悟这些经验和情绪给她现在的教养行为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对抚养者进行心理治疗,使其对孩子及孩子的行为形成积极、平衡的心理表征。

对于有心理创伤的抚养者来讲,心理治疗模式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Cicchetti,Toth和Rogosch(1999)检查了TPP(toddler-parent psychotherapy)模式的效果,针对的是抑郁母亲的婴儿的依恋安全性。这种干预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治疗干预,即把母亲早期的亲子关系状况与现在对孩子的感觉联系起来。干预后心理测量发现,干预组的27个抑郁母亲的孩子与正常对比组的母亲的孩子的安全型依恋比率相同,而不参与任何干预的36个抑郁母亲不安全型依恋的比率大大高于干预组和正常对比组。

心理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步骤不明确,一般由心理治疗的专业治疗师来进行效果更好。

3.综合性干预

此模式是心理教育模式和心理治疗模式的综合。可以预料,接受两者综合性的治疗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取得较好的疗效。

除了敏感性干预经常使用的录像、家访等手段外,研究者还会经常结合使用小组干预的治疗方法。Hoffman,Marvin,Cooper等(2002)联合了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干预模式,提出了以COS理论为基础的小组治疗的干预方式。干预对象是65对亲子,其中抚养者是显著的高风险的样本,大部分报告其经历了虐待或者其他伤害,并在某种程度上虐待过自己的孩子,儿童年龄范围为11~58个月,干预共需要20周,每周小组会见75分钟。方法由教授依恋理论、小组分析录像、分析母亲早期依恋模式等,从而改进抚养者识读儿童发出线索的准确性及提高对儿童的反应性。干预前后的测量发现,儿童从混乱型依恋到组织型依恋有显著的被试内改变(比率由50%降低到25%),大部分转变为安全型依恋类(比率由20%上升到54%)。COS干预疗效比较好,为短期、经济型的干预提供了参考。对于一些高风险因素(如儿童遭受虐待,家长药物、酒精依赖等)的家庭,结合了心理治疗和敏感性训练的综合性干预手段往往发挥比较好的效果。

综合性干预还经常结合支持模式。支持模式来源于护理和社会工作。依恋理论已经开始强调系统的作用(Marvin & Stewart,1990),支持模式通过协助抚养者取得社区资源帮助抚养者完善家庭系统功能,包括取得房子、工作等,并通过咨询、社会技能培训、自我帮助小组等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与成长的环境。

三、依恋理论对灾区儿童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的启示

1.对灾区儿童的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

大型自然灾害使很多家庭支离破碎,失去庇护功能。很多家长在灾难中也受到严重心理创伤,遭受抑郁、焦虑的折磨,对世界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消极的表征。已有研究证明,抑郁母亲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根据心理治疗模式,要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先要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使家长对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表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亲密依恋关系的形成。

为使遭受创伤、失去安全感的婴幼儿尽快得到抚慰,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及敏感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种即时的行为干预方式,在短期内提高家长的敏感性水平,使失去安全感的孩子能及时得到安抚,改善亲子互动质量,能有效地预防儿童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总之,可以综合以上手段对灾区婴幼儿进行依恋干预,从而保证积极依恋关系的形成,促进灾区婴幼儿心灵健康成长。

2.对被收养的灾后孤儿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

依恋理论本来起源于Bowlby对二战孤儿的研究,其对于灾后孤儿的心理干预就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Vorria等人(2003)研究了一个希腊福利机构里被收养的婴儿,混乱型依恋占66%,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儿童的样本概率。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儿童被收养的年龄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在6个月之后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比在6个月之前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婴儿更不容易拥有安全型依恋;此外,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比非福利性机构收养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O’Connor等,2003)。可见,针对灾区儿童的依恋干预要适当考虑年龄因素,并着重考虑由充满爱心的家庭来收养地震孤儿。

着重针对收养家庭儿童混乱型依恋的预防, Juffer,Bakermans等(2005)进行包括130个收养6个月婴儿的家庭的随机干预研究,检测了2个干预项目。研究表明,短期的预防性干预项目(提供手册和录像反馈)能降低收养家庭中混乱型依恋的发生率。用此种方式对福利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收养家庭的抚养者进行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是对被收养孤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依据依恋理论对灾后婴幼儿,尤其是遭受创伤被收养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对抚养者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治疗或者使用综合性手段进行干预,保证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 (1): 172-173.

[2]Waters,E., Merrick, S ., Treboux, D., Crowell, J., & Albersheim, L.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nd early adulthood: A twenty-year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00,(71):684-689.

[3]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6-10.

[4 ]李同归.依恋与对情绪事件的记忆(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 (06):965-974.

[5]Jantien Van Zeijl, Judi Mesman, &Hans, M. K., et al.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for Enhancing Sensitive Discipline in Mothers of 1- to 3-Year-Old Children at Risk for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 74 (6):9941005.

[6]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 Juffer, F. Less is more: Meta-analyses of 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interventions in early childhoo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 129(2):195-215.

[7]Cicchetti, D., Toth, S. L., & Rogosch, F. A. The efficacy of toddlerparent psychotherapy to increase attachment security in offspring of depressed mothers[J].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9,(1):3466.

第8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体格发育的影响因素: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婴幼儿成才的基础,有研究显示,儿童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孕周、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有关。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自身的发育能力不同,加之看护人对待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喂养方式以及看护态度不一样也造成了其体格发育的参差不齐。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早期的发育也不同,除了受自身生理机能因素的影响,还可能与部分农村仍然存在普遍的重男轻女现象有关。低出生体质量和早产是儿童体格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母亲孕期营养缺乏或孕期其他原因所致,虽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后出现一定的“追赶生长”,但其体格发育与同龄足月正常儿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仅是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因素,也是儿童体质发育的影响因素。有研究显示,父母为文盲的儿童其生长发育迟缓率和低体质量率远高于父母非文盲者[4]。父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质量的保护因素。因此,为促进儿童体格的发育,不仅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而且要提高父母文化水平。

2家庭教育对0~3岁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0~3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最初发展的阶段,当一个孩子到了3岁,他的各种智力因素、性格、行为等都已经基本成型,在以后的日子中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我国,绝大多数0~3岁婴儿散居在家中进行教养,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主要责任,是孩子人生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婴儿的早期成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婴幼儿在0~3岁的成长过程中,从不会说话到开始说话,然后基本能听懂他人说话,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整个环节中主要的教育责任都在家长的身上,家长通过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为孩子的说话和听懂他人说话做准备和实践。经过父母语言熏陶过的孩子开口时间普遍较早,并且词汇量也明显比别人多。0~3岁的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上学,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婴幼儿行为习惯、态度和性格的形成。一般而言,0~3岁婴幼儿养成的行为习惯、态度和性格是不易改变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其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有研究显示,开展家长科学育儿指导,加强家庭育儿教育,可促进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并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率[5]。另有研究显示,开展社区健康育儿教育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和体格发育[6]。

3家庭教育方法

第9篇: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般认为,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语言准备阶段、理解语言阶段、表达语言阶段:0~1岁是语言准备阶段,虽然婴儿还不会说话,但是在为语言的产生做积极的准备。1~1.5岁是理解语言阶段,婴儿开始开口说话,能说出一定数量的词汇,对成人语言的理解能力迅速发展。1.5~3岁是表达语言阶段,婴幼儿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是语言发展的突发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并且能说出短语和句子,听和说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听和说的能力也提高很快。

一、婴幼儿语言的表达方式

(1)哭。啼哭是婴儿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可以向母亲或他人传达饥饿、渴、睡眠及需要等信息。哭可以加大肺部活动量,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

(2)笑。婴儿的笑声能促进面部肌肉的发育。大笑会让口腔发育更加完善,对婴儿大声说话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笑声也是婴儿表达情绪的最好方式。

(3)吃。在吃奶期间的婴儿,奶嘴适度的磨蹭可使婴儿的牙床受到刺激后促进牙龈发育。适当地咀嚼,能锻炼孩子的面部肌肉的发育,锻炼孩子的舌尖力度。

(4)玩。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材质、各种功能的玩具都可以让孩子动手、动脑、动眼,在感知中探索和发现,刺激婴儿想问题,从而带动大脑神经的发育,让孩子亲自感受不同玩具的功性和特点。

二、促进婴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和认知发育的迟缓,不仅会使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还会影响儿童的沟通、行为和后期学业成就等诸多方面。语言,是如此之重要,如何促进婴儿早期言语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关心的话题。对此,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亲子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婴儿对父母亲的语言刺激最敏感、最愿意接受。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听觉科学系曾对100户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进行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父母对宝宝说话的时间最长,每天达2600个词语;普通技工阶层居次,每天1600个词语,离异或居住在大杂院里的父母对宝宝说话最少,每天仅600个词语。实验证明,父母与婴儿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婴儿良好的言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当婴儿听到父母在对他们说话时,他们不仅学会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和整体感觉,而且其大脑的思维也正在不断变化,他们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对他们的大脑皮层都会产生有效的刺激,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而言语的发展也更早、更完善。因此,哺育者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婴儿作言语的交流。

(2)肢体语言的功效。简单的肢体语言是可以帮助父母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交谈”的。婴儿常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愿意与不愿意。因此,专家提出,父母在与婴儿交谈时,应该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手语的时候一定要说相应的口语,然后再给婴儿想要的东西,而且要注意手语的重复巩固。这样,能使婴儿更易理解成人所释内容的涵义,也能使其有效地将语词与事物或活动的具体意义联系起来,加强其学习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听力训练。听觉系统是言语产生的生理基础中的重要一环。若听觉发生障碍,婴幼儿言语的发展是不可能正常进行的。因此,父母对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应注重其听力的训练。训练形式可多样,将这些听力训练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孩子参加,可以提高其参与的兴致。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其听说能力。

(4)数字游戏。当婴儿两岁的时候,他就具备了认识和理解一些数字的能力。参与各种数字游戏,能促进婴儿认知及智力的发展。而在数数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其言语思维的表达能力。

(5)规范用语。婴儿的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来开展的。因此,研究者提出,哺育者对婴儿讲的话要尽可能规范化、准确化。即要注意:①应尽可能教一些固定的名词,并反复使用这些名

词;②在说句子时,尽可能规范用语,适当放慢语速,吐字清晰,不要吞音;③对婴儿讲话时,一定要面对他,让其清楚地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与吐字口型;④不要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个概念,以避免给婴儿留下许多模糊的概念。

(6)社交中言语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发展是建立于社会发展之中的。因此,在婴儿言语发展的进程中,社交因素对其也有相应的影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婴儿之间也有交流。有研究表明, 6~8个月的婴儿坐在特制的婴儿车里以便相互间安全地接触,结果发现,他们会拉扯脚趾,抚摸对方,这就是婴儿之间的交流。

总而言之,婴儿是天生的模仿者,其言语发展的好坏依赖于环境的作用。成人只要运用好与婴儿交流的方式,并对其倾注更多的耐心和关爱。那么,婴儿的言语能力将会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