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电工基本知识点精选(九篇)

电工基本知识点

第1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模块化、装置化的弊端,结合三明学院的具体改革情况,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优化,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三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延续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工学”教学工作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电工学”课程只安排了51学时,其中还包括17个学时的实验课,真正上课讲授的时间只有34个学时,面对教学内容不变、课时不断减少的现状,“电工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第二,由于实践教学设备模块化、装置化,从而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达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讲好这门课程需要认真思考的,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内容优化

1.“电工学”课程特点

“电工学”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现代一切新的科学技术无不与电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1-5]

2.“电工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电工学”课程课时少而内容多,理论阐述的内容抽象难懂,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如下优化。

(1)结合课程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电工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组成的内容,要继承下来,比如电路理论知识和基本定理;要把电工学科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引进的新内容与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水平相适应,如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仿真软件。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删除不实用、偏难的内容、删去与专业无关的内容、避免重复与其他教学交叉的知识。比如对于物理学课中已学过的知识,如磁场的基本知识等不再重复。因为直流发电机越来越被半导体整流设备所替代,对直流发动机的介绍就可以简略。

(2)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工学”课程具有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特点,应针对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增减。上课时多联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工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外,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决定取舍。比如,物理学专业要对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可适当增加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方面的内容;机械专业可多介绍一些电动机、发动机等方面的内容。在做教学课时安排时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课时安排也不同。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安排“电工学”为34、45、51、60 学时等。

(3)承前启后,讲解详略得当。“电工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是后续“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学课程的基础。比如电阻电路基本定理及电路分析作为电工学的基础知识要作较详细的讲解,即对这一部分的定理、概念,都要讲到位,让学生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这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课程学习时难度就会比较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将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3.实验课的优化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结合方式。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

现在实践教学的弊端在于设备过于模块化、装置化,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插几根线即可,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得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已具备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完成一个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引入高新技术实验,如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引入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实验。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主动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工测量等理论教学。

总而言之,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1.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学”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有说服力。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不用板书、节省时间等明显优势,有助于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将一些抽象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展示给学生,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交流电动机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动机及其结构,并在演示的过程中细致讲解,用动画效果来介绍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转贴于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电工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而知识更新、补充快的特点。课堂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一定进行课堂讲授。而对应用性、概述性或难度不大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安排学生课外自学。

比如安全用电这部分知识非常直观、易懂,可不讲或略讲,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电工测量这章可以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自学,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应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电动机的控制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配电房、校内供配电线路,介绍计算机房配电线路和实验室配电线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于安全用电的知识结合校园中学生违规用电,造成的安全隐患给以深刻剖析,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校还经常开展进社区家电维修活动,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登记维修记录,有的在一旁帮忙,有的则埋头检查电器旋下螺丝,拆开电器,认真仔细查找原因。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得以升华。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管理,规范课程成绩的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结合“电工学”课程特点,制定下列考核办法。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

根据学校关于平时成绩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确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平时成绩由出勤和作业二部分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占25%(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得出)。

这种考核方式,使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束语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电工学”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飞.电工学(第一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鹿晓力.电工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强化 概念 深化 电工 教学

电工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广泛应用于机械、机电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应用于工业、农业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机床的控制,面粉机、抽水机的运转及电风扇、洗衣机的运行等等。如何提高电工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电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广大电工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受生源条件的限制,技工学校不同于大学,不能选择学生,只能从教师自身方面寻求电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因此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概念强化就尤为重要。

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皮毛的、表面的知识还可以掌握,稍一深入或形式上有所变化,学生就感到头疼、困惑和不解。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

一、电阻的连接

电阻的连接是电工基础知识。简单的串并联,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不存在太多问题。但是只要一变形式,对图形复杂一点、一眼看不出来的内容,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电路是如何连接的、从何入手、怎样分析、怎样计算?这时教师要强调串、并联基本概念,它们的本质区别,让学生从概念上理解和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对于电阻连接的画法,教师要多出些题目,多举些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注意:举例要有质量,要有针对性),并留些题目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完成。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的思考练习使该问题得以解决、强化,得以巩固和提高,如图1所示。

二、电与磁

电与磁是电工的又一基本内容,发电机、电动机、电铃等都是电与磁内容的具体应用。如电与磁的方向、左右手定则的应用、楞次定律等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题。电磁基本定律是电工的基本内容,又是重点知识,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这一内容的讲解上要下功夫、讲求方法。左手定则主要用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判定(主要用于电动机转向的判定),其中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为已知,受力方向为待定量,需要通过判定获知。右手定则主要用于感生电动势或感生电流方向的判定,其中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为已知,感生电动势、感生电流的方向由判定获知。然而二者用途又不绝对。左手定则一般适用于电动机,右手定则一般适用于发电机。因电动机中也存在反电势,反电势用右手定则判定;发电机克服的主要是电磁力,电磁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问题的实质还是要根据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来确定左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如图2所示。

楞次定律是电与磁的又一基本定律。它判断的是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线圈中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楞次定律:当线圈中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阻碍线圈中原磁通的增大,这时感应磁通与原磁通方向相反;当线圈中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阻碍原磁通的减小,其方向与原来磁通方向相同。即线圈中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磁通将阻碍其增大;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磁通将阻碍原磁通的减小。据此,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得以判定,如图3所示。

三、相位、变化率

在交流电路中,由于涉及相位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难度增大。要弄明白这一内容,只从定义上讲解,学生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掌握该内容。感性电路、容性电路中电压电流间的相位关系,自己从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着手讲解这一内容。下面以纯电感电路为例讲解电压电流间的相位关系,如图4所示。

按图4连接电路。图中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不超过6Hz,当开关闭合后,观察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指针变化,研究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关系。

可以看出电压表指针达最大值时,电流表指针为0。当电压表为0值时,电流表指针由0值指向最大值……由此,纯电感电路中,电压、电流不同相,相位相差π/2。

再由公式知,线圈的自感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当电流为零值时,其变化率最大、UL最大;之后电流越来越大,其变化率越来越小、UL越来越小;当经过π/2角度时,电流变到最大值,其变化率为零、UL为零值;之后电流逐渐减小,电流的变化率逐渐增大、UL反向增大。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明白了纯电感电路中电流、电压达到零值、最大值、反向最大值的时刻不同,相位相差π/2角度,且电流滞后于电压π/2角度。加上前面的电路连接,电压表、电流表指针变化情况的观察,结合波形图,学生对变化率问题、相位问题的理解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得以升华。依次,纯电容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相位问题,感性、容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及相位问题逐步得以解决。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ωt+φ0)叫交流电的相位。相位、变化率问题得以解决。

四、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工又一基本内容,也是电工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一内容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容易引起困惑、不解。解题时思路不清、难以下笔。探究其原因,学生根本问题出在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回路电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上。“在任一时刻,沿任一闭合回路巡行一周,所有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零”。这是回路电压定律的原内容。关键是学生对电压降、代数和的理解存在疑虑,概念不清。为此,笔者主要从这两点下功夫,进行回路电压定律的讲解。电压降,即从高到低,指电压是降低的、电位值逐渐减小,无论是电动势还是端电压,均可这样理解。电阻上压降绝不可不讲,且必须讲透。即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压是降低的;反之,电压升高。(内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位是升高的)!这样学生恍然大悟,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什么是电压降、电位升、电位降,大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如此再解释一下代数和,设电压降为正,电位升则为负。结合具体例题,列方程,如图5所示,对于回路Ⅱ:

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回路电压定律。再加上适当题目的针对性练习,经学生的思考、演练和教师的指点后,学生将彻底掌握该内容。基尔霍夫定律教学也告一段落。

第3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工基础 课程改革

《电工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电路做好理论铺垫。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校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强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效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结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就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电工基础》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交、直流电路和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目前《电工基础》教材的版本很多,但从内容上看差别不大,教学内容仍然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重点”的旧观念指导下,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电工基础》课程本身具有概念多,计算多的特点,特别是计算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学生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复杂计算,忽视了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与运用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和中学物理较差的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实践教学中学生普遍反应电工基础较为难学。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法仍是电工基础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分析学生形势

从生源上看,技工院校学生多是在中学时学习表现一般的学生,甚至是后劲生,有些已经开始厌弃学习;有些学生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较少,自由懒散喜欢攀比经济宽裕,学习的劲头不足。这是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把将其分析透彻才能搞好职业教育。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对学物理、数学有一定的要求。多年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时总不如学习中的实训积极性高。在学生就业以及后续发展上,教师既要搞好学生有兴趣的实践实训,又要提升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既要把握学生的整体趋势,又要分析个别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个性差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基础学科,结合我校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次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握框架式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整体把握课程,使知识点形象直观、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我校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概述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耦合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路、铁心线圈、电路的过渡过程及相关的实验等。根据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电工基础》这门课主要分为直流部分和交流部分。直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混联等直流电路的分析及电容器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交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及线圈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变压器和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套《电工基础》的学习框架,再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常规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效率更高,概念更加清晰,做题时很少犯概念性的错误。学生通过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模式缺陷

1、以教师为中心。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维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技能和才干。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忽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以课堂为中心。夸大了“教室”和“45分钟”的空间与时间的作用,忽视了课堂外的教育功能。把45分钟的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地和时间,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上课期间通常高密度地讲解,很少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容易造成课堂上缺少活力,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学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

3、以课本为中心。夸大了课本的功用, 忽视了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讲课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考试也以“课本”为依据,课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容易导致把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尺度,造成以成绩论成败的“一刀切”现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经常被忽视,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个性与优点难发挥。学生容易陷入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的“泥潭”,不能或者很少开动脑筋运用所需知识灵活的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条化、静态化。采用传授式教学,容易造成多种不良表现,如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研究轻学生情感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很难大力提高。

(二)现代教学模式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课程需要,我们倡导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从分析学生特点入手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场地,例如:如日光灯的安装、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由此可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并同步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采用多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动感性强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头脑中不断产生一连串的问号,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便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采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将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实际过程进行工作。例如:在讲解集串联谐振电路时,教师简单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实施方案,去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实际电路,用元器件连接电路,调试电路,最后写出详细的报告及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4.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很重要的手段,例如:如在电阻的串联电路这节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电阻的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证明这些特点?串联电路有那些典型应用?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疑点、难点,最后经过演示实验或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对有关知识深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与技能型复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更新职教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吴小芳.《电工基础》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第三版

[2] 楼晓春. 谈谈《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3] 高娟,李峰. 《电工学》课程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第4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它在整个维修电工专业的教学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学好此课程的学生并不多,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三是现在的职技校学生厌学心理普遍,自主学习能力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在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教材处理

维修电工中级工考证对电子技术基础的要求分为两部分:一是读电子线路图的理论要求为单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反馈的概念、类型、原理;振荡电路的概念、类型、原理;功放电路的类型、原理;稳压电路原理;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的结构与参数;单相可控整流电路。技能要求为能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符号;能分析简单电路图的结构、分析工作原理;能绘制简单的波形图,等等。二是电子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排故的理论要求为RC阻容放大电路、晶体管稳压电路、RC桥式振荡电路等的结构与原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结构与原理;各种简单电子线路的调试方法;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原理、调试方法;故障现象的分析与排除故障的方法。技能要求为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测试;各种简单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子线路中简单故障的排除。

根据维修电工中级工考证对电子技术基础的要求,本着理论知识够用,重在培养实际能力的原则,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对各种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构造及原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删减,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元件上。对于各种公式不做推导,简化计算。为此,笔者将电子技术基础教材整合为晶体管模块、放大电路模块、RC桥式振荡电路模块、电源电路模块、功放电路模块、晶闸管电路模块六个模块进行教学。

二、教室教学

教室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电子技术基础中的二极管基础知识、三极管基础知识、负反馈基础知识、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础知识、整流基础知识、集成稳压器基础知识、晶闸管基础知识的最佳教学方式就是教室教学。为了提高教室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多样化,根据具体知识点和学生的基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提问教学法、总结教学法等。比如在讲解PN结知识点时,就适宜采用Flas教学法(自由电子用黑色圆圈表示,空穴用红色圆圈表示,黑色圆圈和红色圆圈像小蝌蚪游动,相遇时消失形成PN结);比如讲解二极管管脚判别知识点时,就适宜采用演示教学方法(教师一边讲解判别方法,一边用万用表演示);比如讲解整流电路时,就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市电提供的电压通常是220伏的交流电,而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基本上是3~5伏的直流电,这是怎样实现的呢?首先要从高电压得到低电压,必须用到的电路就是变压器电路,经过变压之后的电仍是交流电,要想得到直流,就需要用到整流电路。

三、PROTEUS仿真教学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分析电路工作过程和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果采用PROTEUS仿真教学会取得不错的效果。PROTEUS仿真软件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分立元件,各元器件选择范围广,可随时调整和修改元器件参数,不会像实际操作那样多次地把元件焊下而损坏器件和印刷电路板,可分析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作用与影响,使电路调试变得快捷方便,非常接近实际操作的效果。PROTEUS仿真软件还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调试测量工具,如各种电压表、电流表、示波器等,可测量电路中的各点电压、电流,波形等。

例如在讲解静态工作点知识点时,笔者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单管放大电路,不加直流电压(没有静态工作点),在输入端加入低频交流小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端(没有波形输出);加入直流电压,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端(有放大的波形输出)。通过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并且改变基极电阻,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输出波形从截止失真不失真饱和失真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元件参数变化对电路的影响。

再如,讲解电容滤波知识点时,笔者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桥式整流电路,用示波器观察整流输出波形;加上滤波电容,再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通过对比,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电容的作用。改变电容大小,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此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PROTEUS仿真软件是一个很好的实用工具,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演示,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种电路的特性,讲解各种元件参数改变对电路的影响。从而学生上课容易听懂,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习兴趣,为电子实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室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书本既有知识的理论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探索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加强实验、理论够用策略,充分发挥电子实验室的功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验来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验,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单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反馈电路、功放电路、RC桥式振荡电路、稳压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晶闸管调光电路在实验室中进行。例如在讲解单管放大电路时,笔者先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连接一个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然后用万用表测出静态工作点的电压,并记录下来,再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笔者再结合放大原理,分析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便很容易听懂并理解放大原理,掌握知识要点。

五、评价方式

学生学得好不好,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种形式。然而,这种狭隘的考试评价法只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的能力,考试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能够体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并能暴露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学习。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理论知识的考查、实践能力的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的四种方式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如下:口头提问(10%)、书面作业(10%)、课堂练习(10%)、实验(30%)、期末考试(40%)。

六、结束语

从学生的实训和考证情况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该课程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积极思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廖芳.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第4版[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技工;电子工艺;实训;兴趣教学

一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助推剂,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汲取知识。还有位名人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也体现了兴趣导学和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技工院校学生个性鲜明、兴趣广泛,怎样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技工教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电子工艺实训课入手,研究适合技工院校电子类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兴趣导学模式。

1、电子工艺实训的课程定位与内容设计

1.1课程定位

电子工艺实训课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技术专业链路中处于基础课地位,是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第一学期先要接触的一项集中实训课程。设置此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因此课程开设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电子相关专业课程链路中处在较底层,是把学生引入电子专业领域的第一座桥梁,所以,它的教学效果对调动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由于它位于教学链路的较底层,学生仅掌握了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还未开始学习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多,在设计实训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与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不可过强,而一定是本专业知识的典型范例。

1.2电子工艺实训课的实训内容设计

按照图1所示的课程链路能看出,电子工艺实训课是在学生学了电路分析基础后及把要学习模电数电课程前开设的,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不可单纯只涉及电路分析基础知识,还应适度加入后续课程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学探知欲。在学生完成此实训课后,必然产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强烈求知欲的效果,使后续专业课程顺利开展。

通过调研和前期准备,把实训内容确定为“电子琴制作”。此电路原理图简单易读,综合应用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等专业知识,同时采用了喇叭发声方式,能够直观验证学生的实训成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制作兴趣。

2、兴趣一效果导学模式在电子工艺实训课中的实践

我们把兴趣一效果导学模式应用于电子工艺实训实践课中,对其中两个授课单元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兴趣、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并把考核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检验该模式的可行性。

先挑选电子工艺实训课的两个授课单元作为实践对象,分别为基础焊接工艺训练和喇叭发声原理及频率分析。授课单元基础焊接工艺训练中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电路板的结构、基木焊接要领、元器件识别。授课单元喇叭发音原理及频率分析中包括的知识点有喇叭发声原理、频率与声调的关系、负载电阻与频率的关系。前者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依次讲解每个知识点,不同知识点间不采用兴趣导学方式发生关联。后者中则采用兴趣效果导学模式,挖掘不同知识的兴趣点,同时使各个兴趣点之间出现关联,并引导学生在对这个兴趣点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其他兴趣点产生兴趣,在学会这个知识点的同时也把握了其他知识点。喇叭发声原理及频率分析中挖掘的兴趣点有:一是喇叭发声是由什么控制的?二是频率的高低对喇叭发声声调有什么影响?三是怎样改变输入到喇叭中频率?三者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对第一个兴趣点感兴趣的学生能掌握喇叭发声原理,即喇叭发声是由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控制的,能引导该学生对第二个兴趣点产生兴趣,把握了第二个知识点,即频率与声调的关系。

通过教学实践,对两个授课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考核,发现学生对授课单元喇叭发音原理及频率分析中涉及的知识要点掌握的情况应比授课单元基础焊接工艺训练中的要好,能够看出兴趣一效果导学模式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改善作用,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可行。

3、兴趣、效果导学模式对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对兴趣、效果导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在电子工艺实训课的授课单元中进行了局部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兴趣、效果导学模式下,教师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挖掘兴趣点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兴趣点并不是越多越好;二是兴趣点要辐射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不可有盲点;三是兴趣点间要存在丰富的联系,使学生对一个兴趣点感兴趣的同时能关联地对其他多个兴趣点发生兴趣,直接和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从技工电子工艺实训实践类课程中的兴趣导学问题切入,分析了兴趣点挖掘和教学效果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间的关系给出了依据。以电子工艺实训课程为实践对象,把兴趣、效果导学模式应用在该课程的典型授课单元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总结教师在课程兴趣点挖掘方面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把以此作为科学依据,挖掘和设计兴趣点,注重增强兴趣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兴趣反馈进行收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周林等.浅谈终身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生态意识.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3

[2]董迪.浅谈电子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管理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0.5

第6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工程应用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随着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的高速发展,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和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代表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板上数字系统”被“片上数字系统”替代[2]。为适应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例题选用上,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数字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分析设计方法与现代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内容改革的重点。教材以“基础知识器件原理器件应用器件仿真系统构建系统仿真”为主线,构建数字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有关知识融为一体,系统介绍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编写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主要方向,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性。对于集成电路注重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增加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技术基础知识[3],利用Multisim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并介绍VHDL语言、QuartusⅡ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VHDL语言设计部分数字电路,利用QuartusⅡ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3.教材的主要特点

3.1教材内容组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分为十章[4]。第一章介绍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数制、常用的编码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化简方法等。第二章介绍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Multisim、VHDL语言、QuartusⅡ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分立门电路、集成门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并介绍利用VHDL语言设计门电路的方法。第四章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最后利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和设计分析,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各种触发器的功能和应用,并利用Multisim对触发器进行功能仿真,介绍触发器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并分别利用VHDL语言和Multisim进行功能描述和仿真。第七章介绍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应用。第八章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第九章介绍A/D转换和D/A转换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对集成DAC和ADC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Multisim对基本转换电路进行功能仿真。第十章介绍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3个实例介绍数字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法。

3.2强调基础理论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某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考研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编写强调《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基础知识作为教材核心内容,并结合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增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中增加利用观察法和隐含表法进行状态化简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传统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反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其中译码器、数值比较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使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适用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突出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基础,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本教材,突出教材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在介绍集成电路时,删除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强调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5],例如,介绍555定时器时,在简单介绍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摸式定时控制开关电路”、“双音门铃电路”等应用电路介绍555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第九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中,以DAC0808、DAC0832、AD7543为例介绍常用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分别给出DAC0832、AD7543与单片机AT89C51的接口电路,既加强与后续课程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的联系[6],又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

3.4增加EDA技术知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教材第二章EDA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了Multisim和QuartusⅡ两种EDA工具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操作符和基本语句结构,使学生借助EDA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教材给出了74LS138、74LS153、74LS194、74LS160等常用集成电路的Multisim仿真电路和VHDL描述方法,并在第十章“数字系统设计”中,以“计数报警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结合Multisim和QuartusⅡ软件,详细介绍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丰富教材内容。

4.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影响。本教材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出版,2013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经过3年多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收集了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陆冰,魏芸,闾燕,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2013,35(4):46-47.

[2]宁改娣,杜亚利.教材:《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98-99.

[3]黎艺华,谢兰清.高职数字电子技术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131-132.

[4]秦长海,张天鹏,翟亚芳.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国新,张桂凤,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73-74.

第7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 知识模块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4-02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凭借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于2013年获批辽宁省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论文中介绍了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结构及在制作资源共享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3]朱小丽,李宇宏.《国际商务单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

第8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能力有限

电工电子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资质良莠不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水平有限,使得教师无法将知识全面教授给学生。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也影响着对知识的吸收。另外,在专业内容上,电工电子知识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对知识调动能力也要具备较高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将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二)电工电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电子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更多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科目。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本末倒置,加上现实环境的制约,忽略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低下,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任课老师喜欢对知识的讲解,故障排除示范,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缺乏对电工电子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缺乏对课堂的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知识相对于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两者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课堂的积极性。电工电子课堂原本可以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缺乏,授课重心偏移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只是达到对电工电子进行基本的概述,无法深度去了解课本,同时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实用性知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无法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二、提高电工电子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制定符合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前提下,培养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在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对学生有全面的分析,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全面的了解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将让每个学生充分掌握课堂节奏,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在电工电子专业同样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为培养综合能力提供前提条件。在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例如在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电子元件和电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电子操作技巧等等,这些基础都需要学生充分的掌握。另外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作业和检测等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深一步的夯实,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三)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情境式的学习,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属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尽可能采取日常生活电工电子的例子,还可以通过电工电子实验的方式吸引学生对课题的关心,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开拓创新性思维,教师适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引导,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有利思维发散。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动手等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氛围下进行,才能有效实现能力的提高。组建兴趣小组可以作为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积极性。小组可以开展电工电子的制作活动,在活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导的角色,学生是课程制作的主体,这样情况下,学生就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小组之间出现灵感之间的碰撞,不能排除制作活动出现错误,但在教师及时纠正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电工电子课堂提倡学生多思多动,通过开展类似制作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电工电子的乐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第9篇:电工基本知识点范文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式教学,并探讨了采用该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职;电工技术基础;模块式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理工类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是当前高职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对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的一些探讨。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课程模块式教学是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所必需的教学模块。模块式教学的特点是有利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确立课程教学模块的依据是课程教学目标,那么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对其他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文化素质课,对电子电器类及相关类专业学生来说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为:(1)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或熟悉电路的连接方式,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2)认识了解常用低压电器及测量仪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为今后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3)掌握电路、仪表等基本操作技能,为专业技能培养训练打下基础;(4)了解或掌握变压器、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目标必须实现,并以高要求(对知识与技能都要求“掌握”)为准;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以上几项目标根据不同的专业可以取舍,但前三项基本目标都应实现。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划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把《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划分为以下三个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应的子模块,见下图。这种模块式的课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各个模块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应模块内容进行更新例如,作为电工电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三大模块都应学到,但其中子模块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进行取舍,像“电路暂态分析”子模块对电器类专业学生可省略;作为其他理工科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课进行学习时,完全可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对子模块进行取舍,像模具专业的学生,“基本电路模块”中除“电路暂态分析”不学外,其他子模块不能舍,“常规应用模块”和“电器设备”模块中的“电动机控制电路”子模块可省略;且“变压器”和“电动机”模块也主要是注重“认识其性能及应用、操作”的学练。又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电工测量仪表或新型电动机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否则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高技能应用的需要。因此,只须对相应子模块进行修改或更新即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把握,也可减少教材重编的工作量。

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融合,根据模块的特点可分别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三相电路”子模块的学习可采取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对三相日光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来掌握三相电路的相关知识;“变压器”和“安全用电常识”完全可采用案例教学;“电路基本定理”与“电工测量”模块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给定学生可供选择的材料或仪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探索电路基本规律。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必需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分析探索等综合能力,然后再辅之必要的习题训练,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定律(理),也可以紧扣高职教育的特色——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所建立的教学模块中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及递进性例如,“基本物理量”模块中包含了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模型及正弦量的相关知识点,并以电工基本操作技术、各类导线材料的认识与选择等操作训练为主线讲解;“基本电路元件”模块中包含了各电路元件的直流、交流特牲,以低压电器的认识与选择及元件参数与性能测定等实践为主线导入讲解。还有在“变压器”模块中自然融入磁路相关知识,对“磁路”知识点不再单设模块。这样合理地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模块式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也适合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把握好。

树立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是进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基础在课程模块式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理念,如先理论后实践,知识必须讲究系统性、连贯性等等。课程模块式教学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及课程教学目标来构建或选取的,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时,完全可以先实践,后根据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补充所需的理论知识;前后模块间也可能在知识点上不连贯,甚至跳跃性比较大,因为我们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选取教学模块的。不冲破传统的观念,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执行课程模块式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必须对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既然是模块式教学,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期中、期末两次卷面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应该把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模块式教学考核模式中。平时出勤、参与本门课程的各种学习态度等是素质考核范畴,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15%;各个模块的技能考核分平时和模块学习完成后考核两项成绩,各个模块学习完成后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模块特点来定,可以是一次设计性实验或小制作项目,也可以是现场操作或口试等,技能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5%~60%;知识点考核可以只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题型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但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执行课程模块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模块式教学体系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要求教师不但课程理论知识精湛,而且专业操作技能强、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现场(实践操作或工学结合现场)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课程教学的本领,还必须了解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岗位。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认真严谨的工作精神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主宰课程模块式教学,才能让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实效。

配套的实验实训场所是《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推广的一个必要条件课程模块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技能培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先导的教学方式,要求配备设备齐全、工位数量合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室)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当然,这也是制约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质性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课程模块式教学针对性强,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要求,切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是值得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95-96.

[2]徐大诚,石明慧.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式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36-38.

[3]刘会庭.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6,(3):74-75.

[4]曾强.电工电子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3):98.

[5]邓朝霞.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探讨[J].职教论坛,2006,(3):30-33.